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三十六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36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七面第六行,第二個字看起:
【問。據上所說。即先頓後漸。一念頓悟。而長時漸修。如何得成雙入。】
這是宗密大師,在此地假設一個問答,使「漸頓無礙而雙入」這個意思更明白、更容易理解。所以假設這個問題。『據上所說』,如前面所說,這是先悟後修。這種說法、這個觀念,在大乘佛法裡面非常普遍,是悟後起修。至於頓漸同時,實在只有圓頓法門裡面才有。前面曾經舉禪宗的例子,禪宗只有能大師所傳的這一宗是頓漸雙入,神秀大師所傳的這一支就是先悟後修,所以屬於大乘。由此可知,他問這個話是有來由的。我們看看宗密大師的開示:
【答。一念悟時。即離染著。便是修行。一悟永悟。盡未來際。而無間斷。修亦念念相應而無休息。故始終相收。皆名雙入。】
這個答得很圓滿。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華嚴》是圓教,這個地方不但是頓悟,而且是圓悟、是徹悟,不是普通的所謂說小悟、大悟,不是這個。如果以《楞嚴》裡面來說,那就是六結統統解開,三空確實證得了,人空、法空、空空。這個境界確確實實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我們眼看現前無論是中國、外國學佛的人,沒有悟入這個境界。為什麼?真正悟入這個境界,他的思想、見解、行為決定不相同。不同在什麼地方?簡單的說,他是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絕對不會有一念為自己。還有一念為自己,這縱然是悟,不是徹悟;徹悟之人,確實不為自己,他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所以諸位從這一點來觀察,看別人、看自己,就曉得自己有沒有悟入。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勘驗的方法,我們自己在佛法上究竟有什麼樣的成就。
這自利的心是一年比一年淡薄,這是個好境界,表示這功夫有了進步。但是諸位要知道,如果不能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完全斷掉,就是最容易的法門(念佛法門)也不能往生。為什麼?這世間的世法,你還有攀緣,你還有放不下。這一念放不下,就是你臨命終時的魔障。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一、二人而已,萬分之一、二。他念佛,不是念得不勤,他念得很勤,甚至於每天《無量壽經》念六、七遍,佛號念十萬聲,能不能往生?不能。這是培養自己的善根。為什麼不能往生?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放不下,不能徹底放下。這個因緣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徹底放下,完全放下。我們中國人常講捨得,捨得這個名詞是從佛教裡來的,捨就是放下,你真正能捨,那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了。你不肯捨,就得不到;一定要肯捨,你才能夠得到。你捨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你所得的與你所捨的,決定是成比例的,成正比例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肯捨,真正肯放下。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徹悟。
他悟了,他當然是離染著。如果有染著,決定不能徹悟。染,是心裡面有妄念。染有兩種,我們凡夫是被世間法染污的,所謂是五欲六塵,你被這個東西染污。學佛的人,他把這世間染污捨掉了,也就是說,在世間法裡面,他不動心,不起心動念,捨掉了。佛法上他捨不掉,他喜歡佛法,貪愛佛法,這個樣子,又被佛法染污了。所以佛法也不能染污,《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所以在一乘法裡面,大乘法講,行起解絕,就是此地所說的頓漸雙入。行,是真正修行;解是理論,先解後行。把理論都搞清楚,發心修行,修行的時候怎麼樣?把你所解的統統捨掉,行的時候不要再去求解,解要給它斷去,要給它離去,你的心才真清淨。如果行裡面還帶著解,我們也常講,解行相應,給諸位說,解行相應是大乘法,大小乘法是解行相應。往上再提升一層,只有行沒有解,這是最高級的佛法。所以說攝解成行,全部懂得,理論也懂得,方法也懂得,境界也懂得,這是好,行了,真正用功。真正用功的時候,解捨掉了,就是佛法都捨掉了,你才能夠成就、才能夠徹悟、才能夠明心見性。就是此地講『即離染著』。
所以這「染著」,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於佛法也不染著。知道什麼?真如本性裡面一法不立,哪來的佛法?沒有佛法。給你說還有佛法,那是低級的;中級的、高級的不講了,高級的沒有了。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的修行,解行能相應就好了。解行能相應,在念佛法門可以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可以生這兩土。如果真能做到行起解絕,那就是實報莊嚴土,那就不是底下這兩土,底下這兩土解行相應,上面去是解行都沒有了。所以他這個離染著意思很深,完全是真如本性的流露,絕對沒有一絲毫的染著。
實在講,佛法裡面講的法門雖然很多,要講到真正的原理原則,只有一個;這一個就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佛教給須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這一句,佛教給須菩提。我們再看看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講修學的法門、修學的方法,是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他用的什麼方法?入流亡所,所謂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用的就是入流,實在講,他的方法就這兩個字,入流。入流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入是回頭,流就是法性。古德有兩個講法,兩個講法都好。一個就是回歸自性,回就是入,回歸自性。另外一個說法比較淺一點,就是從世出世法裡頭回過頭來,入聖人之流。所以你想想看,還是跟《金剛經》上所說的一樣,入流就是如如不動,亡所就是不取於相。兩個經上講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一向專念,還是這個意思;一向專念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入流亡所。所以你從原理原則上看完全相同。
所以說法門平等,無二無別。你用哪個法門,你就一直用下去,決定有結果。不要常常換,不要朝三暮四;一個法門深入用到底就行了,門門都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原理。離染著就是修,這菩薩講聞思修三慧。所謂聞是代表接觸,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與外面境界相接觸,用這個字做代表,所以聞代表接觸。思代表通達明瞭,就是此地講的悟,一念悟,思就是明瞭的意思。修,修就是離惑、就是斷惑,此地講離染著。所以從離染著來說,就叫它做修;從一念悟上來講,就叫它做思;從接觸上講,叫它做聞。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叫三慧。所以菩薩聞思修三慧,是一剎那當中完成的,沒有先後次第。這不是頓漸雙入嗎?
所以他這個悟是徹悟,是『一悟永悟』。悟了以後,會不會再迷?不會。悟了以後會再迷,這是我們通常講的小悟,或者是大悟。大悟有的時候,遇到了嚴重的業障現前也會迷,也會迷失了自己。唯有徹悟之人,他永遠不迷。他為什麼不迷?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他明白了,他不迷了。凡是會迷,於一切法的真相並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境界裡頭有的時候他做不了主,他會迷失自己,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我們凡夫修行為什麼時劫要那麼長?就是悟的時候少,迷的時候多;悟的時間短,迷的時間長。在菩薩道上,修行過程當中,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所以這個時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無量劫,原因就在此地。
我們今天雖然遇到佛法裡面可以說第一方便法門,這個方便法門就是人人可以修,人人在一生當中,可以成就的持名念佛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成就;只能說有機會,不能說一定成就。問題在哪裡?你能不能把握住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把握不住,你還是不能成就。什麼叫把握得住?什麼叫把握不住?把握不住,你還是會被境界所迷,那你就把握不住。如果你能夠在境界上,這一生當中,數十年寒暑,你能夠把握住,在境界上不迷,那你很幸運,你這一生必定成佛,這是當生成佛的方法。如果你把握不住,你還會迷失,那這是給你種下淨土的善根,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關鍵的問題。
如何能夠把握著自己不迷惑?給諸位說,唯一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讀經。這個方法很有效。開頭這個經讀起來,好像很難讀、很彆扭。有不少同修都告訴我,最初讀的,特別是最初的三個月很難讀。可是這個經要是讀上半年以上,就不一樣,每念一遍都能生歡喜心,這是他漸漸入了境界。換句話說,他的業障逐漸消除。為什麼讀不下去?有業障。你能夠歡喜讀,樂意讀,讀得歡喜,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常常讀,常常提醒自己,不至於在這個社會裡頭迷失,這是所有一切方法當中,我覺得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如果這業障確實有很重的人,這個方法還不見得有效果,那還有一個最有效果的方法,什麼方法?上講台來講經。你每天講,每天勸人,每天勸人要這樣做,自己要是不這麼做,總覺得很難為情。這個方法確實非常有效果,比自己私下讀經那個效果還要大,還要殊勝。所以展開經本勸別人,就是勸自己。這個講,決定不能中止,不能中斷,要發這個大心,要發長遠心。學個一部、兩部經就可以了。講完了,從頭再講。到哪裡去講?你總會認識幾個人,親戚、朋友,到他家裡去講,一個星期講一次。張三家裡,這部經講圓滿了,明年再換一家,到李四家去講,從頭再講。如果你一生要不中斷,給諸位說,你保證往生,這個方法很有效。決定不要顧慮,我是在家身分,講經沒有人聽。我不需要人聽,我不要很多人聽!我只要一個、兩個聽就夠了!這就好。在家庭裡面,先度自己的家親眷屬,你每個星期可以天天陪他們去玩,但是講清楚,一個星期有一天我講經你們聽,這樣好!
李炳南老居士最初到台中講經,就是在同修們家裡講。他每個星期天天都講,一個星期七天都講,但不是在一家,七家。星期一在這個人家裡講,星期二在那裡講,星期三講,講七種不同的經。每個人家給他講一部經,用這種方法。那他是佛法已經有了根底,同時講七部,天天講可以。我們初學,一個星期講一次,只講一部就可以了,用這個方法來學習。這是我們現在能夠辦得到的。經上講的這個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人家是一悟永悟,是頓漸『雙入』,我們做不到。我們再看下面,他又設了一個問題,在一百二十七面倒數第二行下面:
【又問。此句是證。何故兼修說耶。】
這一科裡面是有兩句文,文是有兩句,前面一句是講的修,後一句是講的證。他提的問題,也問得很好,很有道理。前面一句是「萬行亡照而齊修」,那是講修;「漸頓無礙而雙入」,這是講證果。既然說『證』,為什麼還要說『修』?你看看答,答得很好。
【答。上句是證之修。故云亡照。此句是修之證。故云漸頓。又無礙無相。修證皆妙。故云雙入也。所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也。】
這是法身大士的修證,這兩句話實在是給我們敘說無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圓修圓證,修證同時。所以『妙』!妙修妙證,這『雙入』。『四十二位』是說從圓教初住,到如來的果地,總共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前面四十一是菩薩,最後一個是成佛。前面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就是四十一個位次。末後這是成佛,佛也就叫做妙覺,總共四十二位。『位位成佛』,這更妙的是每一個位,一位即是一切位,這妙極了。初住就是等覺,等覺就是初住。為什麼?他所運用的理論、修行的方法、境界是完全相同,是這麼個修法的。《楞嚴經》上所講的修行方法,《楞嚴》是圓教,雖然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但是他用的修行方法,一直通到等覺,都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入流亡所,就是這一句,四十一位菩薩,統統用這個方法來修。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就是一心不亂。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必執著,都不必理會,功夫一直用下去,這就對了。
所以你看看宗門教下,這《華嚴》、《法華》都是圓教,禪宗也是如此,的確我們初學,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淨土宗是大開方便之門。如果在淨土宗裡面講入流,那怎麼入法?也是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我們入的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流,這是法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我們性德的德號。古德給我們說,無量壽就是理體,自性的理體,就是本覺;我們執持名號,這一念就是始覺,所以念佛就是始覺合本覺。如果就這個意思來講,那的確與《楞嚴》上講的入流亡所這個意思相應,與本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原則也相應。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無量法門裡面,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唯獨這一門。
「所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示現佛身度眾生。像《普門品》裡面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身,他就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來度眾生。真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有能力。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何況初住以上!所以位位都成佛。如果以天台家,六即佛來講,這四十二位前面四十一位是分證即佛,末後這一位是究竟即佛。所以他是真佛,決定不是假的,不是相似即佛;相似佛不是真佛,那名字佛、觀行佛就更不必說了;所以他是真佛。再看底下這一段《疏》文:
【雖四心被廣。八難頓超。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
這是第五科,第五段。這科判諸位翻開在第七面,科判在第七面。第七面在第一行倒數第三行,就是第五,這是第五段。這個第五段是哪個第五段?他這個前面有線是在「別歎」,別歎裡面的第五。別歎是在第六面第二行,上面這一欄,這一共是三欄。上面這一欄「次別歎」。別歎裡頭一共有六段,第一個是「本源深妙」,第二是「成益頓超」,第三是「詮旨圓融」,第四是「說義深奧」,這一段我們剛才講完了。現在講的是第五段「明器非器」,這裡頭又分為兩個小段。第一個「是器」,第二個是「非器」。好,我們再翻開一百二十八面。這個文不長,這個段落分的這是一句就是一個段落,就是一樁事情。所以古人這個文字非常的簡練、簡單。我們看註解《鈔》,這是第五個小段:
【第五約器明。非器不測者。疏。雖四心被廣。至絕聽者。】
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
【初二句約器也。】
這一共是四句,前面兩句是『器』。
【上句應。下句感。】
所以感應道交。
【四心被廣者。】
這個『被』,就是我們常講的加被,跟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挑手的這個字是一個意思,在古時候這通用。實在講,這本省人常講加披,這個是對的,這個音念得很對,如果念加被,這個音就不對了,意思也就不對,這是個破音字,應當要念加披,這跟那個挑手邊的字是音相同。
【四心即是四無量心。】
這個『四心』這裡註得很清楚,就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也叫:
【四平等心。】
就是底下講的:
【慈悲喜捨。緣境寬多。名為無量。】
『緣境』。這幾句話要說說。『慈』是予樂,幫助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快樂,這叫慈。『悲』是拔苦,眾生有苦難,幫助他離開一切苦難,這叫悲。『喜』是歡喜,見到眾生歡喜,自己也歡喜;見到眾生憂苦,如同自己憂苦。『捨』是放下,也就是六度裡面講的布施。真正能夠捨己為人,雖然為別人,犧牲自己,也不著捨己為人之相,這叫做捨,所以捨就是不著相。這是菩薩的四無量心。這四無量心,不但菩薩要具足,再給諸位說,我們六道裡面的凡夫,這高級的凡夫,也具足這四德。這四心是四種德行,美德。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統統具足。所以修禪的人,禪定功夫很深,他要沒有慈悲喜捨,他不能到初禪天。因為初禪以上,不僅僅是要成就四禪八定,還要具足四無量心。
四禪,這是色界有十八層天,四空有四層天,四禪八定合起來二十二層天。這二十二層天愈往上面去,慈悲喜捨這四種心愈廣大、愈清淨、愈平等。諸位想想,四禪天也不是容易去的;心量小的人,沒有慈悲心的人,去不了。所以修來修去還是在欲界,你欲界不容易突破,突破要斷欲;還有欲望,這個欲界沒有辦法超越。這四心是緣,「緣」,我們通常講就是人事環境。我們人與人相處,人與一切有情眾生相處,都叫做緣。「境」是物質環境。我們生活總離不開這兩個環境,一個人事環境,一個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都非常之廣泛,範圍廣大,事物眾多,所以是『寬多』,這就變成『無量』。這四種心對待這對象就無量。境緣無量,你的慈悲喜捨也無量,這是我們修學的根本。下面這是引經論來給我們解釋:
【俱舍二十九云。】
『俱舍』是《俱舍論》第二十九卷裡面講:
【無量有情為所緣故。】
這就解釋前面那個緣境,緣的意思。緣是指『有情』的眾生,無量的眾生『為所緣』。我們用心,所謂是待人接物,這個「人」,從諸佛菩薩到地獄眾生都是有情眾生,都是我們所緣的,所以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來看待。
今天下午,日常法師回來,來看我。告訴我,台中南普陀寺的佛學院,現在有四十多個學生,統統是男眾。我聽了非常的歡喜,我告訴他,今天全世界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這兩位法師廣化跟日常領導這個佛學院,對於將來佛法所負的使命非常之重,負有很大的使命。真正能把佛法再中興、再恢復起來,我特別提醒他,第一個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容忍。不但對於佛法裡面所不同的法門要容忍,就是對於妖魔鬼怪也要容忍,才能夠復興佛法,才能夠救這個苦難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容忍,修得再好也沒有用處。何況佛法絕對平等,愈是心清淨,愈是心平等,處事待人接物,那誠敬之心自然就生得起來。
我今天處事待人,恭敬心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心真正清淨平等,這四無量心自然流露。為什麼?四無量心是你的性德,不是修德。不要修的,你本性本來如此。今天你性德透不出來,是因為你有障礙。障礙除掉之後,確實普賢菩薩禮敬諸佛,你自然做到了。禮敬諸佛是平等的禮敬,諸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你會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念分別執著之心,平等禮敬,自己謙虛。這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什麼榜樣?就是性德流露出來的榜樣,也就是心地恢復到清淨平等的樣子。那個樣子不是裝出來的,不是做作出來的,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對自己決定謙虛,對別人決定恭敬。
從這一點,也能夠測驗我們自己修學的功夫。如果我們學得一年比一年謙虛,一年比一年卑下,一年比一年恭敬別人,你學佛決定是有進步,你確實是有受用。如果學佛學得是一年比一年驕傲,一年比一年瞧不起人,那你就顛倒了。那是什麼?煩惱增長,菩提消失,煩惱增長了,貪瞋痴慢都是煩惱。這是許多地方都可以能夠反省、檢點自己在菩薩道裡面有沒有走錯路,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這個東西都不需要問別人,自己好好的想一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再繼續看底下文:
【又有二義。一引無量福故。二感無量果故。名為無量也。】
這兩個意思也好,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為什麼稱『無量』?這四種心會給你帶來無量的福德,所以這四種稱作無量。同時這四種心能叫你得無量的果報。你看看在三界之內,色界天、無色界天,那在佛法裡更不必說了,從十信位的菩薩,一直到成佛,無量無邊的善果都是這四心所得。所以諸位同修,學佛,首先要真正知道因果報應。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我們人生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你有沒有想到,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我為什麼要來?來幹什麼?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人生酬業。你過去世造的果報、造的因,這一世來受果報的。你從前造的因善,那你這一生來享受你善的果報;過去世你造的惡,這一世你要來受你的惡的果報,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那我們每個人生生世世,或者說這一生一世,我們所造的因很複雜,有善、有惡,因此我們所受的果報裡面也就有苦、有樂。這就是人生、就是六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過去生造作,決定你這一生。你如果真正徹底覺悟、明白了,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大量的印送《了凡四訓》,目的何在?就是希望你認清這個事實真相。真相明白了,你不會再做糊塗事情,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這裡我跟諸位提示一個原則,利益眾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惡,這是佛法講善惡永遠不變的標準。念念都為利益眾生,這是大善,你的果報不可思議。凡夫愚痴,念念為自己,縱然想幫助別人,非常有限。能夠將自己的利益分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給別人,他就覺得我做了很多好事、做了很多善事。這是不錯,是做了善事,能不能出三界?不能。為什麼?把自利看得太重了。
你看看全世界,現在甚至於還有智慧財產權、版權,這個名詞是外來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讀書人當中沒有這個概念,真的沒有;佛法裡面沒有這個概念。所以中國自古讀書人被社會所尊重,為什麼?清高。他之所思所作都是希望利益天下蒼生,自己多受一點苦難,他甘心、他情願。所謂清高!清是清苦。孔老夫子清苦清高,你看看後世的子孫到今天,孔德成在這個世界還被人家尊敬。人家憑什麼尊敬他?聽說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如果當年孔老夫子說,我這些著作,我有版權,翻印必究,給諸位說,孔老夫子傳不到第二代就完了。人家不要,希望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大聖大賢。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什麼智慧財產權、版權統統是外國的東西,這是舶來品,真正道地的舶來品,現在在中國推銷。中國人愚痴,這不是好東西,我們也接收過來,這樣就是把我們中國被人家同化。這是一個不善的同化,我們這個好的不能去同化他。我們能夠同化他,實在講,這個世界能夠達到太平,天下太平。我們被他同化了,這世界上有苦難。為什麼?自私自利!現在這個同化很厲害,甚至於我看印那個《大藏經》後頭都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不知道是哪一尊佛菩薩把版權給他?這搞不清楚。如果說真的,這將來決定墮阿鼻地獄的。閻羅王判地獄的時候,他都有證據確鑿,他翻開這個書,你看版權所有,你盜取釋迦牟尼佛的版權。釋迦牟尼佛沒有版權,你盜取他的版權,那你應不應該到地獄?證據確鑿,辯都辯不掉。不要說是佛菩薩、祖師大德這些著作你不可以竊取他們的版權,你自己的著作,你都不能要版權,你要要版權的話,還是要墮地獄。這個書不是世間書,問問你,你是不是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說,是!我是發過這個願,四弘誓願我也一生念了不少遍。既然念了不少遍,你這個東西為什麼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就不能自圓其說。所以決定不可以。
凡是佛門東西,的確一草一木都是普利眾生。把諸佛菩薩這種慈悲喜捨的大心大願,你把他障礙住了,你想想看,你這個罪過有多大?造什麼樣的罪惡,沒有這個罪惡大。你想想看,這個果報多可怕?所以流通佛法,功德是無量無邊,諸佛歡喜,諸佛讚歎。你障礙佛法的流通,連一些惡鬼、惡神都討厭你,都嫌棄你,你後來還會有什麼好日子過?所以不僅僅是佛法,就是世間法也一樣,有益於社會道德的,有益於社會安定的,有益於世界和平的,都不可以要版權所有,都希望什麼?傳播得愈廣愈好。大家能夠接受這個教育,人心安定,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我想這是著作人的本意。著作人要不是這個意思,只因為我這個東西出版之後,我可以拿多少版稅,可以賺多少錢,天下要亂了,他也免不了遭殃,他也逃不了這個浩劫。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四無量心『引無量福,感無量果,故名為無量也』。這個底下:
【依雜心中有其二種。】
這個『雜心』是《雜心論》,是佛經裡面一部論的名稱。《雜心論》裡面有兩種說法:
【一大。二小。大無量者。唯佛所得。體即後得智。是平等智故。一向無漏。】
這是講四種大的慈悲喜捨,我們佛門裡常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就是說『大』的。講慈悲喜捨不加這個大,就是《雜心論》裡面所講『小』的。這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實在來說,至少是八地以上的菩薩,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他這個四無量心是大。由此可知,七地之前,都還算是小四無量心。下面有個簡單的註解「慈悲即無瞋」,這個小無量。
【二小無量者。慈悲即無瞋。】
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大小乘經論都一樣,色界初禪以上,沒有瞋恚。我們如果還有瞋恚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裡還會不高興,你就曉得,你禪定功夫再好,你也生不到初禪天。再高的禪定,生欲界天,沒有辦法到色界。為什麼?色界天人沒有瞋恚,所以真正慈悲。瞋恚,雖然這個根沒有斷,他伏住了,決定不起現行。我們講煩惱,欲界十種統統有,十種全有。就是見思煩惱,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見惑這五種;思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也全有。到色界只有九種,去哪一種?去思惑裡頭的瞋,他沒有瞋恚,瞋恚沒有了,這才叫『慈悲』。欲界不叫慈悲,色界叫慈悲,沒有瞋恚。沒有瞋恚,當然就沒有嫉妒,嫉妒是從瞋恚裡頭生的。
【喜即喜受。捨無貪性。】
『捨』是沒有慳貪,慳貪沒有了,這叫捨。瞋恚沒有了,叫慈悲。所以『小無量』這個講法:
【與俱舍同。】
與《俱舍論》講的同。《俱舍論》是小乘論。在小乘,現在中國沒有了。從前中國小乘有兩個宗派,其中有一個就叫做俱舍派,他們就是以《俱舍論》立宗的。《俱舍論》裡頭有這麼一句:
【慈悲無瞋性。喜捨無貪欲。】
有這兩句,跟此地講的,跟《雜心論》裡面講的大小二種,這個小的講的完全是相同的。所以有小乘的慈悲,有大乘的慈悲。
【若依成實論。大小皆以智慧為性。】
《成實論》也是小乘。小乘兩宗就是成實宗跟俱舍宗,就是依這兩部論而立的。俱舍宗偏重講有,與法相宗接近;《成實論》講空,與大乘性宗比較接近。所以《俱舍論》裡頭講七十五法,大乘講百法,《百法明門論》講百法,《俱舍論》講七十五法。從前學法相宗大概先都要學《俱舍論》,做為法相宗的基礎。《成實論》裡面說法,跟《俱舍》講法稍微有一點不相同,『大小皆以智慧為性』,這個性就是體。
【彼論云。以智慧心。利益心。清淨不濁心。名慈悲喜捨。又以四心等行無偏。故名四平等。又此四心皆具三緣。謂眾生緣。法緣。無緣。今略明慈心三。餘可準知。】
《成實》接近性宗,所以它解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它以『智慧心』解釋慈,『利益心』解釋的悲,『清淨不濁』解釋為喜捨,他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也很有道理。也能夠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慈悲喜捨,實實在在是從智慧裡面生的。愚人沒有這四種心,所以愚人是自私自利,沒有智慧;以為身就是自己,以為家親眷屬就是自己所有的。眼光很窄小,只看到眼前這個小局面,疏忽了大體,這叫迷惑顛倒。一定要用智慧。
諸位同修,還要知道一樁事情,現代這個世界講民主潮流。民主好不好?好與不好沒有定論,要看在什麼環境裡面去推行。如果這個地區,人民個個有智慧,民主是好的。為什麼?他聰明的選擇。如果這個地區,教育很落後,無知無識,那民主就非常非常可怕。為什麼?人民投票是盲目的,是感情的,不是理智的,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再說一個實實在在的老實話,我是不贊成民主的。為什麼原因?你要了解中國的文化道統、歷史,你就會認識清楚了。美國式的民主,中國不是的。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是一個超級市場,每個人到那裡買一個攤位在那裡做生意,是這種情形。真正美國人是什麼?紅番。全世界的國家民族到那裡去,移民過去的,它的歷史才兩百年。移民不過是前後相差兩百年而已,最早移去的是兩百年前。它是全世界許多民族的一個大集合,它沒有文化歷史的淵源,這樣的人大家在一塊,好像一個大商場,我們每個人買個攤位,我們怎麼辦?怎麼來管理法?當然我們商量,推選一個來做總經理來總管,這民主。我們中國這個店,幾千年祖宗代代相傳下來,老店。老闆是誰?當然是家長,怎麼可以搞民主?去搞民主,這兄弟、子女、妯娌,這大家都來打架,這成什麼話?不成話。所以要曉得,中國是一個有歷史淵源的老店;他們是新開幕的,好多好多家合起來,合拼的,你想想看怎麼會一樣?所以中國這個方法拿到美國行不通,美國的方法拿到中國,中國人就造反,中國人就苦了。我們中國的方法拿到美國,美國決定行不通的。美國人不知道中國歷史的淵源,在那裡向我們推銷他們的民主,他們覺得他那一套東西好,硬要向我們推銷。我們盲目的來接受,我們吃虧。
諸位你再要曉得,孫中山先生,我非常佩服,他很了不起。上個星期有個聚會,我跟他們黨裡頭有些高級的幹部,偶然的機緣接觸談談話。我不是國民黨員,競選當中,我也幫不上忙。我就提醒他,我說你們國民黨有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政黨所沒有的好東西。他說是什麼?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什麼?三民主義是中國五千年道統、文化的現代化。幾個人知道?如果能夠真正發揚光大三民主義,就是發揚固有中華文化的道統,我們的社會決定是長治久安,每個人都自在快樂,幸福美滿,怎麼會有今天這個動亂!所以我提醒他,最重要的是要去研究三民主義,去把三民主義發揚光大。研究三民主義不簡單,為什麼?不讀中國的古書,三民主義不會懂。要去讀中國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還得念中國的二十五史,然後看三民主義才會看懂。否則的話,這個你看不懂。孫中山先生一生念書,從來沒有一天間斷,所以他真是博古通今。這個東西很了不起,可惜現在沒幾個人懂得,這真正是值得惋惜。
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