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一二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12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面,倒數第二行:

  【復次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恆受寂靜樂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解脫門。】

  這是二禪天的上首十位。菩薩的德號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報告的是他的得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他是從哪一個法門修行證果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了兩個意思,「內證真樂,外建大義」,分內外兩層來說;先說內證,這是真正的享受。經論裡面講樂有五種,說的有因、有果、有苦對除,這三種昨天跟諸位報告過了,第四種叫「斷受」。世間法裡面,一切眾生都有感受,或者我們說享受,也能夠說得通。六道眾生他所享受的是什麼?世尊在經論裡面把它歸納做五大類,叫五種受。說身有苦有樂,你感受享受再多,這兩大類都包括盡了;心裡面的受是有憂有喜,這兩個也把你心裡面的感受包括盡了。如果在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狀況之下,佛就用一個「捨」字,叫捨受。捨受很好,雖好它保持不久,它不能夠永恆的保持;如果永恆保持,那就叫三昧,就不叫捨受,就叫三昧。可見得捨是好的,只是在凡夫境界裡面(凡夫包括到非想非非想天人),這是不能夠長期保持下去。因此,斷受是真樂。諸位要曉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是無常的,什麼是真常?三昧是真常,所以三昧翻作「正受」,諸位要曉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離開苦樂憂喜捨這五種不正常的享受,你才能恢復到正常的享受,那是真樂,這是你修行證果的功夫。什麼人有?阿羅漢以上才有,諸佛菩薩,就阿羅漢以上,苦樂憂喜捨他們都沒有了。由此可知,我們在六道裡面種種感受,自己一定要覺悟不正常,所以要能夠斷,斷就是能夠遠離,我們講放下,苦樂憂喜捨統統放下。

  第五種叫「無惱害」,這個意義很深,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認真的學習。無惱害是決定不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不能害眾生;有情的眾生不能傷害他,無情的眾生也不能夠傷害它。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諸佛範圍非常之廣,情與無情都是諸佛。這個意思怎麼說?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說情與無情皆是諸佛是從性體上說的,前面跟諸位細細的講解過。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我們稱之為佛,相又何嘗不是佛?我們著相就不見性,所以見不到諸佛如來。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他們見相而不著相;不著相,相即是性,所以他們跟諸佛如來從來沒有遠離過。

  禮敬則是一切恭敬,無有一法不恭敬,哪裡還會有惱害的行為?令一切眾生生煩惱的念頭都沒有,決定不可能有傷害眾生的行為。諸位要知道,這不僅是聖者,阿羅漢是小聖,摩訶薩稱為大聖,一切大小聖者,他們所證得的是真樂。如果我們凡夫,在前面這四種我們做不到,這一種我們可以學習,真正能學到這一生當中;一生,年輕的時候沒有聞到佛法,無知,也許做過令眾生生煩惱的事情,也許做過傷害一切眾生的事情,從學佛以後,我們就很認真的學習,決定沒有惱害眾生的念頭,即使這個眾生是我的冤家債主,處處來找麻煩,譬如毀謗,甚至於陷害,我們對他也不可以有一念報復的心理,決定不能有惱害他的行為,你這個人就有大福報。別人來惱害你是替你消業障、消罪業,到哪裡去找這個好事情?你沒有一念惱害他的念頭,你是在累積功德。業障消了,積功累德你又做到了,來生的福報不可思議。如果你沒有遇到淨宗法門,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來生都會作天王,這麼大的福報。

  如果我們遇到這些冤家債主,我們起了惡念報復他,這個念頭起來就不好,不但你的業障沒消,還增加了,往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諸位細細想一想,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做?冤冤相報很痛苦,不如在這一生把這個帳一筆勾銷,你說多自在!他來毀謗我,他來侮辱我,他來陷害我,我們要想到過去生中我這麼對他,今天他這樣對我們應該的,這個帳就了了。歡歡喜喜,阿彌陀佛,這個帳清了,我再不恨你了,再不報復,我們帳到這裡就結清了,來生是好朋友、善友,就不是冤家。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跟人結怨,一定要能把它化解,你看你心地多清淨、多自在,這是你現在就得樂。如果你修積的功德大,這一生就能轉境界。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改頭換面,改過自新,斷惡修善,他的命運就轉過來。這一生命運轉過來,這叫花報,果報在來生,果報比花報必定要殊勝很多。這是我們學佛人一定要牢牢記住,要認真學習的。我們明白輪迴路險,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有什麼值得留戀?何必跟一切眾生結怨?不值得。應當要放下,應當要覺悟,求生淨土,乘願再來,度化這些苦難眾生。你這個念頭一轉,你就是菩薩,轉凡成聖就從這個地方轉過來。所以無惱害是真樂,這是世間人不太容易體會的,只有真正做到,入這個境界,他才有這個受用。

  佛經裡面說「無惱害樂」,它還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出家遠離樂」。此地講的出家不是講出田宅之家;你們現在出家了,你們出家有沒有樂?我看你苦得不得了,你沒得到樂。出家,佛經裡面講有四種出家。煩惱是家,斷一切煩惱就是出煩惱家,那是真出家,不一定是我們形式上出家。在家居士,諸佛菩薩眼睛裡他們是真的出家人,他出煩惱家,依照佛法修學,他煩惱輕、智慧長,那是真的出家。如果我們身出家了,煩惱沒斷,天天增長,在佛門裡面還爭名奪利,將來果報在三途,日子不好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頭你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那裡面講的是我們出家人,身出家了心沒出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果報都是在地獄三途。所以出家著重是心出家,不著重在身出家。遠離一切煩惱,不再貪戀三界,那你出三界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就出生死家。家有這四種,後面這三種重要,我們要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生死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怎麼會不樂?這是一個出家人存心、處事待人接物的基本態度。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是利益一切眾生,惡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行為斷盡了,不再為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為一切眾生,這裡頭有真樂。這是無惱害的第一種。

  第二種是「禪定」,定中是真樂,定中也最健康。我們沒有禪定,沒有禪定怎麼辦?世間人怎樣去保養自己的身體?現在中國、外國到處著重運動,所以這個身要動。身是一個機器,不動機器就不靈光,時間久了不動它就生銹,毛病就出來,所以要活動。「活動」兩個字你想想看,活著就要動,不動就不活了,所以活著要動。我們學佛的人用什麼方法活動?念佛堂裡繞佛、經行,念佛是以經行為主,而不是以止靜打坐為主,不是的,諸位一定要懂得。《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去參訪第一位德雲比丘;他前面三位善知識是代表佛法僧三寶,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比丘,他代表佛寶。他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海雲比丘,這是第二位,代表法寶;妙住比丘是第三位,代表僧寶。是以三寶擺在前面,用意很深。德雲比丘念佛,善財童子去參訪,向他請教,他沒在家,他在別峰。別峰是另外一個山峰,表什麼意思?表特別法門,表這個意思,西方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在別峰遇到他,他在那裡修什麼?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的念佛,只有站著、只有走著,沒有坐下來,當然更不可以躺下來。一期是多少時間?給諸位說九十天,九十天是一個法會,一期。九十天不可以睡覺,不可以坐下來,只可以站、只可以走著,叫般舟三昧。善財童子第一個遇到的就是這樣的人。

  然後你才曉得,我們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很劣,沒有好的體力,也沒有這個精神,所以要坐下來,坐下來休息一下,站累了、走累了坐下來休息一下。所以止靜的時間不能長,止靜的時間要短,休息一下之後趕緊站起來去念去,趕緊去繞佛,你不動怎麼行?身是動的,心是靜的,這是真正懂得養生之道。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可以說是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這叫念佛人,這叫老實念佛,這叫如理如法。我們看到有很多念佛堂止靜的時間太長,一支香大概坐在那個地方就坐一個多鐘點,繞佛的時候大概只有十幾分鐘,這不如法,錯誤的。決定是繞佛的時間長,如果諸位有體力、有精神,要一直繞下去,沒有止靜。止靜實在講,是祖師大德憐憫我們末世眾生業障深重,不能不休息一下,所以懂這個道理。在禪宗裡面,初學打坐參禪,雖然坐的時間比較長一點,你要曉得坐禪當中有跑香,他還是在運動;他要不運動,老坐在那個地方,會坐出毛病出來。

  拜佛也是修行的方法,你們想想看,身動心不動,與佛法修學的原理完全相應;心性是空寂的,身是現相,相是動的,性決定是清淨寂滅。所以心不動身動,這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我早年沒出家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蓬,我的功課就是拜佛。那時候茅蓬住的人少,我年齡最輕,所以我要照顧五個老人。茅蓬住的五個人,年歲都那麼大,茅蓬裡所有一切工作都是我一個人做;煮飯,我們自己在山上種菜,還要挑糞,樣樣都得自己幹,給這些老和尚洗衣服,所以工作量很多。我佛堂裡面的功課就是拜佛,每天拜八百拜。我是早晨起來拜三百拜,中午吃完午飯之後拜兩百拜,晚課拜三百拜,每天拜八百拜,我拜了五個半月。以後離開那個地方下山,下山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在學教的期間當中,我每天拜三百拜。因為讀書的時間多,看經的時間多,圖書館還有一份工作給我做,所以那個時候就早晨拜一百五十拜,晚上拜一百五十拜。諸位要是拜一個時期之後,這一身都輕鬆,你會感到身體輕飄飄的。你們自己去考慮,用拜佛的方法我覺得不錯。

  真有定功的人那不要緊,真有定功的人他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所以那樣的人他不需要運動,他那個身體跟普通人身體不一樣。我們近代的,大家曉得虛雲老和尚(跟虛雲老和尚功夫差不多的人也不算少數,沒有他老人家那麼出名),你看他一打坐,坐幾個星期,一、二個月都在定中,他坐在那裡不動,也不吃飯、也不喝水,等到出了定精神飽滿,若無其事。他在定中感覺得時間只有幾分鐘,才坐下來沒有好久,沒有一會兒,一出定人家告訴他,你在這裡入定已經好幾十天。禪定之樂!這也包括在無惱害樂裡面,禪定不但他不做一切惡事,當然惡的念頭也不會生,在定中。這兩種通世出世間法。

  第三種講「菩提覺法樂」,我們一般叫開悟,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樂,這種樂不通凡夫,凡夫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們有,凡夫沒有。第四種也是凡夫沒有,「涅槃寂靜樂」。現在我們這個經上講,他『恆受寂靜樂』是屬於哪一種?涅槃寂靜樂。因為此地經上所講的這些天王,實在說都是諸佛菩薩化身,哪裡是凡人?決定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是諸佛如來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二禪天王得度,他就現二禪天的天王,統統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所以他們的樂當然是涅槃寂靜樂。「恆受」這兩個字我們要注意到,恆受是沒有間斷,這個意思好懂。恆受更深一層的意思,種種變化當中都不失其樂,這就是恆樂。菩薩現身為一切眾生說法,不但為一切眾生說法,而且還要為一切眾生表演,表演裡面也是隨類隨機,種種變化沒有一定,他都能夠不失寂靜之樂;也就是說,無論他的身是怎麼樣的動態,他那個心永遠是寂靜的,這就是真樂。這一句是講他的內證。

  下面說『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這是說他的外用,「降」是降伏,「現」是現身、是現相。唯有內證,而後才有能力隨類化身、應機說法。眾生根性不相同,佛菩薩教化眾生就方便多門。種種方便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眾生覺悟,所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只有這一個目的,種種不同的示現,種種不同的手段。種種不同在佛法裡也把它歸為兩類,折攝二門,攝是以慈悲心攝,折是以一種非常手段。什麼時候該用慈悲,什麼時候該用威嚴,那要看機緣,要懂得觀機;他用得非常適當,就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是從涅槃體用上證得的解脫門。再看第二位:

  【清淨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應海一切眾生喜樂藏解脫門。】

  菩薩所得的『大悲心相應海』。大悲心跟什麼相應?「海」表性海,自性、真心、真如,大悲心跟這個相應。能與性德相應的慈悲才稱之為大慈大悲,在佛法裡面講「無緣大慈」,或者說「同體大悲」。最近我們在經教當中,讀過不少這一類的開示,使我們深深感覺到,解決一切問題之道,尤其是現前許許多多人說,這個世間會有大災難出現,連美國那邊的同修都傳真、打電話來問我,怎樣才能夠避免大災難?如果講到真實究竟,與性德相應,這個劫難就化解,你就不會受這個劫難之苦。如何能與性德相應,這不是個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們要認識,正是古德所說,教有教理行果四法,我們學一定要具足信解行證四個態度,我們要信教、要解理,講經說法幫助同修只能到此地。你信了,你明白了,下面你要做,你如果不認真的去做,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都得不到;一定要從行裡面去證,你才會得到。只要你如理如法的修學,行證有淺深不一樣,深證我們未必能得到,但是淺證是決定可以得到,即使是淺證也得很大的受用。

  諸佛如來對於我們無盡的慈悲,一切加持就是在講經說法,再就是表演給我們看,所謂是「為人演說」,演是做出來給人看。像《華嚴》末後五十三參,這是以五十三位菩薩,把佛講的這些道理、方法,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我們工作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做一個好榜樣那是演,別人看了,他就有感動,然後就向你請教,你再給他說,叫演說,他聽了之後他才能悟入。如何真正的悟入?要行他才能悟入,行證才是真正悟入;如果解了之後不能行,不肯照做,他沒有辦法悟入。換句話說,佛法所講的真實功德他得不到,他所得的是皮毛而已,真正的佛法利益他得不到。所以一定要行,依教奉行。行裡面最重要的是觀念修正過來;大家也常聽到,大乘佛法修行的綱領,我們現在人叫綱領,佛法裡名詞叫總持,稱陀羅尼,就是我們現在講綱領、原則: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

  這一次我們在經上讀了很多,你們看看《地藏經》上也講,《無量壽經》上也講,講的什麼?就是自性、真心。什麼是自性?真心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阿難尊者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世尊否定。心是什麼?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本來就是這麼大。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真心裡面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比喻得很好,他把太虛空比喻做我們的真心,把十方諸佛剎土比作虛空當中的雲彩,你們想想看,是十方諸佛剎土大還是真心大?才體會到什麼叫心包太虛,十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像空中的雲彩一樣,那個真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華嚴經》上佛說「唯心所現」,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十方諸佛剎土、法界,法界是唯心所現。不但法界是唯心所現,虛空也是唯心所現,你以為虛空真的有?你可別搞錯了。你要不相信,你曾經做過夢,試問問你做夢的時候,夢中有沒有虛空?這是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夢中有虛空;醒來之後,夢中的虛空到哪去了?虛空也不是真的,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都是自己,都不是別人。

  所以,什麼人覺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是法身?虛空法界是法身,一切眾生是法身;諸位要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虛空法界。「眾生」兩個字怎麼講?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虛空是眾緣和合生起的,法界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然後你就懂得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就是法身,一切眾生就是法性,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眾生的意思你要搞清楚,並不指一切人,它包括一切物,包括虛空世界,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在教裡面我們相信,我們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這個話我們聽懂了,下面我們求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仔細去觀察、仔細去體會,虛空法界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法身?幾時你要是肯定了,發現沒錯,真的是我自己法身,那恭喜你,你成佛了。為什麼?你已經證得清淨法身;天天念「清淨法身佛」,你就是其中之一,你不再會小心量,你的心量拓開了。心量拓開,也就是講見性之後;所謂見性之後,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明白了,這個明白就是見性。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不但你那個悲心與性相應,你的起心動念,點點滴滴都跟自性相應,無有一法不相應;你的六根,見色與色性相應,聞聲與聲性相應,六根作用沒有一樣不跟自性相應。所以把性比作大海,與性海相應。

  世間,這個世間範圍大,六道、十法界,這裡面所有一切的憂患苦惱統統離開,沒有了。諸位同修,我剛才說過,你要想避免世間大災難,你入這個境界,災難就沒有了。六道、十法界所有一切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了,為什麼?苦樂憂喜捨不是自性裡頭的,自性裡頭沒有。那是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所以它不是真的,真的裡面有大樂,出生『喜樂』。這個樂,諸位要知道,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都是煩惱,都是不正常的;苦樂憂喜捨統統離開,這叫真正的喜樂,我們佛家講法喜充滿就是這個意思。這種的喜樂稱性,只要稱性就無有窮盡,所以稱之為『藏』,「藏」有無盡的意思。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是於惱害心裡面得到解脫,從這個地方證果;你看惱害,反過來無惱害,無惱害這個法門能成無上道。這也說明法門雖然很多,雖有差別,但是皆能成無上道,《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也顯示這個意思。再看第三尊:

  【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

  『一念中』,這個意思不好懂,很難體會。「一念」,給諸位說,這裡面圓滿一切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功德,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的麻煩就是修學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得到過一念,這個一念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從來沒有得到過。諸位要曉得,一念是自性,二念就落到阿賴耶裡頭去了。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一念就是一心,二念就是二心,二念是妄心。別說我們凡夫,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在十法界裡面,沒有超越,都是用的三心二意,不是用一心。三心是什麼?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前六識,八個識,所以也叫八心王,那是妄心,不是真心。經上常講三心,三心就是講八識。二意說的是什麼?八識裡面的第六意識、第七意根,第七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所以叫二意。你要知道,十法界裡面的人都是用的三心二意,我們也是如此。三心二意用得恰當、用得純正,這就是四聖法界;用得不當,用了錯誤,那就變成六道輪迴,十法界狀況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你能用一心、能用一念,那個一念相應是與自性相應,縱然時間很短暫,都非常可貴。佛在經中也有比喻,說石火電光。你看看,無量劫來我們從來就不曾在黑暗當中放過光,從來沒有過,現在學佛修行,居然有一道閃光,這個閃光時間很短,只一剎那而已,那一剎那的光就非常可貴,為什麼?你曾經得了一念。你有短暫的一念,就會再有一次一念,逐漸頻率增加,以後這個一念能保住,不再失掉的話,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證果。所以真正的功夫,如何保持這一念。一念給諸位說,一念無念,不是有一念。我們是因為實在沒有辦法,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有沒有念?有念,不是一念,諸位要曉得,一念裡頭沒有阿彌陀佛。所以禪宗裡頭念佛一聲,漱口要漱三天。自性裡面無佛、無眾生,哪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哪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阿彌陀佛是唯識所變,我們要曉得、要明瞭。佛給我們講真話,「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是真的。

  因此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會念的人,真正明白人、有功夫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念自性,念自性佛。這個念法在我們佛門念佛叫理念,你們聽過嗎?有理念、有事念。理念將來證的果,也看你功夫淺深,有四土九品。理念功夫高的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不會生在同居土,也不會生在方便土,生實報土,你念的是自性彌陀,你觀想的是唯心淨土,那怎麼會一樣?但是我們縱然不會也沒有關係,我們就執著在事相上念,《彌陀經》上就是這麼教給我們,「執持名號」,這是屬於事念。事念念到功夫純熟了會變成理念,怎麼?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統統不起來,事就變成理,這是一個很穩當的方法。

  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在四種念佛當中,為什麼特別著重持名?持名是事念,容易轉變成理念。觀像念佛、觀想念佛雖然也很不錯,可是轉變成理念困難,因為你觀像、觀想那個印象很深刻。如何能夠達到自性?自性裡頭沒有相,你要把相拿掉、捨掉,你才能見性。相印象深刻,不容易拿掉,名號容易拿掉,名是假名,我另外再取一個名字也可以。所以我們對於名號的執著比較淡,比較容易捨掉,相不太容易,相往往是印象很深刻,很不容易磨滅掉。諸佛如來提倡持名念佛道理在此地,但是四種念佛都能往生,因此無論哪一種都好。祖師們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見阿彌陀佛,哪一種方法都行,只要見到阿彌陀佛,我們的問題就解決。這是說到一念,一念是稱性,性裡面的功德、福德都不可思議,感果特別殊勝。

  世間有大福德的人,他的福報不是一生修的,一生當中很不容易成就大福報,多生多劫修的。你們不少同修都念過《三昧水懺》,《三昧水懺》裡面講的悟達國師,做皇帝的老師,這出家人福報最大了。他修了多少世?經上講得很清楚,十世高僧,不是一世修的,一世要修到去做帝王的老師、做國師,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就能想像得到,歷代高僧大德裡面,身為王臣的老師,都不是一世修行人,多生多世修積累積的福德,哪有一生修這麼大的福?出家人的福德如是,在家人福德哪有例外的?所以這一生當中,你一生很得意,大富大貴(富是有財富,貴是有地位),你做大官,你有大財富,都是過去生中多少世修積的福德,這一生才現前。福德現前的時候你要有智慧,要沒有智慧麻煩就來了。愈是福德大愈容易造大罪業,為什麼?你有權力,你有財富,你做好事也容易,你做壞事也容易。世間人殺一個人要償命,你做到帝王,你殺再多的人都不要償命,那也是他的福德。所以往往大福德的人沒有智慧,在這一生當中享福,福享盡了(享福的時候造罪業)罪報現前,來世三途去了。

  惡不能做,佛在經上勸導我們,那個話是真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相遇時,果報還自受」,你怎麼能逃得了?業因果報,自作自受,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縱然生活得樣樣不如意,自己一定要覺悟,過去生中沒有修善因,今生得這個果報。你要是想通了、想明白了心平氣和,不怨天、不尤人,斷惡修善,我修來生,這是聰明人,這是有真智慧的人,你往後是一生比一生殊勝。如果你要不覺悟,受的一些冤屈,感覺得很冤枉,一定要存報復,你有這個念頭,你必定墮三途,你來生人身得不到。三途苦報受盡了,什麼時候出來之後,遇到你這個冤家,還得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世間最愚痴的人,沒有一點智慧。

  所以要曉得,多劫修成的福報,智慧主宰了前途,這是為什麼諸佛菩薩他們所示現的不享受福報。我們每天念佛、讚歎佛,「皈依佛,二足尊」,二足什麼意思?福報圓滿,足是圓滿,佛的福報圓滿、智慧圓滿,這兩種圓滿叫二足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過的是什麼日子?他是一個究竟圓滿大福報的人,他為什麼不修個大大的宮殿自己來住?為什麼不像中國帝王,每一餐吃飯一百道小菜?皇帝吃飯是一百道菜,不能缺少,御廚房每天給皇帝做一百道菜,吃不吃不管,一定要一百道端上桌。佛的福報不要說是人王不及,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也比不上,佛為什麼天天去托缽?佛為什麼過著樹下一宿的生活?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福最好別享,享了就變成麻煩;福報怎麼辦?福報讓一切大眾去享。

  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的時候,壽命是一百歲,可是佛八十歲就圓寂,他還有二十年,佛這二十年的福報供養末世的出家人。佛滅度之後,一直到法運一萬二千年當中,所有一切出家人的四事供養,就是佛陀這二十年的福報;我們一萬二千年當中,所有出家人的受用都用不盡佛這二十年的福報。所以出家人要好好的修行,我們的生活是仰賴佛的餘蔭,你只要認真修行,你絕對不會餓死凍死。有史以來,還沒有聽說哪個出家人凍死餓死,沒聽說過。所以用不著攀緣,用不著募化,用不著,老老實實修行。你要建廟,你要建寺,你要建什麼,只要你有需要,佛菩薩就送來了,哪裡要到處辛辛苦苦去求人?不需要。沒有這個緣分,你確實沒有這個需要,佛菩薩不送來,送來給你添麻煩。如果,你們想想,諸位要是送我這麼一個大講堂,我的麻煩來了,我每天掃地掃得多辛苦,還要排桌子、排椅子,不是累死人?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什麼都沒有很自在,到哪裡都作客。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不要作主,主人很辛苦,客人很自在,客隨主便,你說多自在。所以我常常勸導大家,我們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有所有權麻煩就來了。這個講堂我們使用,用完了、講完了,走出門沒我的事。這是佛教我們的,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的,大自在就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會享福。你冷靜去思惟,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要付出多少代價,仔細想想得不償失。看諸佛菩薩那個受用,你才真正發現,才真正體會到,那才是真有智慧的人,真正會享福的人。

  前面說過,苦樂憂喜捨都沒有是真樂,念念都是一念。《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念念與自性相應就叫一念,與自性相背那叫二念、三念。所以菩薩在此地示現,他「得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眾生福德力」,特別著重在福德,而且不是一個眾生,是一切眾生。如果這一念要不是跟自性相應,哪有這麼大的福德?普現是無處不現、無類不現,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空間,無邊劫是講時間;時空裡面,我們今天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福德。這個福德不是修來的,沒有人能夠修得,這是性德,自性裡面本具的無量無邊圓滿的福德,只要你一念相應就現前。這裡面還有一個深的意思,不曉得諸位同修有沒有能夠體會到?那就是感應,一念能感,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就有應。如果不是一念,跟諸佛菩薩感應就有障礙;這個菩薩是講法身大士,跟他們就有障礙,就起不了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今天都是用的意識,所謂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跟誰有感應?跟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感應,佛菩薩的法、報沒有辦法感應,跟佛菩薩的應化身感應,道理都在裡頭。再看第四尊:

  【最勝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如虛空清淨解脫門。】

  這裡面的意思很深。成住壞空,這是四種不同的現象,通一切法。佛在經論上常說,在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動物,所有一切動物,佛講這四種現象用生老病死,這四種現象;在植物,佛用生住異滅,用這四個字來說;在礦物,自然現象,佛就說成住壞空。用的名詞不一樣,意思都相同。這種現象,總而言之就叫做無常,萬法無常,這是說明一切法的真相。《金剛經》上比喻說「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的;存在的時間,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是「如露亦如電」,非常短暫。說如電是講真相,事實真相,剎那生滅;如露是講一個階段的相續相,是相續相,是剎那剎那的相續相。你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這一切現象不存在,這一切現象不可得。

  菩薩在此地顯示真實的觀慧。如果沒有真智慧,你看不到事實真相;真智現前,看透了事實真相,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就不是五濁惡世,是真常清淨的境界。為什麼?全是假的;不但是假的,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是什麼?存在的是一個清淨的自性,永遠沒有污染,莊嚴的自性,或者說法性也可以,一樣的意思。這種人,佛法裡面就稱他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這個名相,特別注意「清淨」兩個字,說明法身皆是清淨,法身是一塵不染的。假如我們證得,是不是也是這個境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證得了,他跟五祖講的,偈頌裡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一聽知道他見性了,這兩句話顯示清淨法身,他證得清淨法身。他的身在不在?在,每天還在碓房裡面舂米劈柴,還在幹粗活,他是清淨法身。我們凡夫住的是五濁惡世,他是住的清淨自性,也就是我們常講,他住的是一真法界;同樣在一起,完全是不同的境界。

  你要從這個地方觀察到,然後你才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以及跟隨釋迦牟尼佛這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什麼境界,我們哪裡曉得?就在那個時候,世尊已經講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了。五濁惡世不是講現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是了,但是那個時候的濁惡程度很輕微,現在濁惡是非常非常的嚴重。佛與這批大弟子們,他們住的是清涼世界,清淨莊嚴,我們能想得到,跟我們的境界決定不相同。為什麼他們的境界是清淨莊嚴?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跟諸位說,一切病苦就不生。病從哪來的?病從染污來的,根本的染污是貪、瞋、痴、慢、邪見,貪瞋痴叫三毒。你身體裡頭有三毒,外面跟這些染污很容易感染,你會生病;你心裡頭沒有三毒,外面雖然感染他也不受,不受感染。所以諸佛菩薩有的時候生病,那是示現的,那是唱戲,裝病,用這種方法來說法、來度生。維摩居士生病,釋迦牟尼佛派這些弟子們去看他,到那個地方去一個個都受到維摩居士的教導,所以那不是真的生病,是示現,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這是於一切現象變化裡面得解脫,變化裡頭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自性;相會變化,性不會變化。我們總結這一句,「普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如虛空清淨」,我們再讀這一句,多少能體會到它的意思,一切世間無常的,成住壞空。不僅僅是講性空相有,許多大乘經上講無相,也有經上講妙相,所謂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種種說法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深入的體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微密觀照;微密觀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仔細觀察,你觀察這一切現象是不是如佛所說。我們仔細觀察就是行,所謂隨文作觀,我們讀了經文就會觀察。微細觀察你就會見到,見到事實真相,把我們過去那些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改變我們的看法,改變我們的想法,我們對於一切法的看法想法要與自性相應,要與佛的教誨相應,這就叫正知正見,這也叫佛知佛見。《法華經》上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什麼是佛之知見?一切法,與自性相應的都是佛知佛見。

  由此可知,佛的教學真是偉大。佛沒有說我們看法錯了,他的看法正確,要我們放棄看法跟他學,這個我們未必肯服,未必肯接受。這是硬把我們自己東西強加給別人,勉強加給別人要人接受,人家怎麼能夠心服口服?佛的教誨不是這樣的,真心自性,佛的想法看法與自性相應,正確的。佛勸導我們,我們對一切法的想法看法跟自性也相應,這叫佛知佛見。這個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毘盧遮那佛,什麼佛?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你才知道原來這是自佛,不是他佛,我們這才服了,這才沒話說。讚頌釋迦牟尼佛偉大,你說得好,不是牽著我們鼻子走,不是勉強加諸於別人,讓我們自己悟進去之後,跟他悟的境界相同。這在所有一切教學裡面,最殊勝的教學方法,最能令學習的人折服的方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