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六九集) 2000/10/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69
請掀開經本,「阿修羅王」偈頌第五首看起:
【無礙無等大神通。遍動十方一切剎。不使眾生有驚怖。大力於此能明了。】
這是婆稚阿修羅王,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修行證果的法門是「得震動十方無邊境界」,從這個法門成就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菩薩是以「大幻通力,動剎悟機,不怖眾生」,這叫大力。菩薩的修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力,力是能力,我們今天講偉大的能力。但是佛法裡面講的大力,這裡頭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不使眾生有驚怖。如果讓一切眾生感覺到恐怖,這個大力是錯誤的,這不是真正的神通道力。我們看看近代的科技突飛猛進,而帶給世人確實是驚怖萬分,發展的結果確實跟許多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相應,所以這是令一切眾生生大驚怖,這個方向錯誤了,目標也錯誤了。
菩薩有智慧、有能力,這個能力就是經上講的神通,尤其是讚頌裡面講的『無礙無等』。「無礙」是無障礙,「無等」是沒有能夠跟他等同的,這一種大神通。這是說什麼?只有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才能夠當得起。於是我們從這地方就明白了,諸佛菩薩自己證得了圓滿的自性,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到圓滿的自性,不是部分的,是圓滿的,所以他有能力『遍動十方一切剎』,「動」這個字裡面意味深長。不是一個世界,「十方一切剎」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這確實是大德大能。大德大能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才不使眾生有驚怖,是本來具足的。
佛法教導我們明心見性,這是終極的目標,不管是哪一個宗派,不管是哪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也不能例外。念佛法門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我們這樣的根性,在這個世界要想達到明心見性,困難太多了,換一個修學環境。我們現在這個修學環境業障太多了,開不了悟、見不了性,阿彌陀佛才慈悲,幫助我們換一個環境,那個環境裡頭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在那邊修學可以一帆風順。統統是以明心見性為目標,見性成佛。見性之後,這個大力就現前,這個能力完全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純善無惡。
我們要問,這個大能力與現在科技發明是一還是二?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的真話,非一非二;換句話說,不能說是二,但也不能說是一。科技上所有的成就不出性德。為什麼科技發展這一種大能力使舉世眾生驚慌恐怖?用的不得當。如果這些科技不要用在戰爭上,能用在和平上,為社會大眾造福,那這就與佛法相應,就是佛菩薩的大德大能。用在製造武器,互相毀滅對方,這是災難;換句話說,用錯了。科技的成就本身沒有善惡,善惡在人心,人心善,這個東西就變成社會的福利,人心不善就變成毀滅世界,我們要能體會得這個意思。
諸佛世界的剎土,我們也常講,那個科技發達到極處,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科技跟西方極樂世界比,還差得太遠。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現在的科技還做不到,聽說逐漸要接近了。現在高科技的通信衛星,我在香港有同修告訴我,將來你們手上用的無線電話,利用衛星通訊,有些國家,你們任何人通話,他都能聽得到,而且你話機帶在什麼地方,他就曉得你人在哪裡,這是科學技術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但是什麼?還要用機器,你要不用這個電話他就不知道了,我們談話不用這個電話他聽不到,而有電話談話他才聽得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這機器,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談話他都聽得到,那這就比他高明,我們科技達不到。我們在任何地方,極其黑暗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看得清清楚楚,那我們今天的科技跟西方極樂世界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差太遠了!人家的能力能夠達到虛空法界,我們今天縱然發展,還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
佛實在講,不太歡迎這一些科學技術,不重視這些東西,為什麼?它很有限,而且它有障礙。佛教給我們的是無障礙的能力,是廣大無邊際的能力,這個能力我們心性裡頭有,開發出來就行。現在世間科學家是在物理、物質裡頭去開發,佛法是在精神裡面開發,不在物質裡頭。在心性裡面開發,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心性裡面開發,你會看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多維次的空間。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夢中境界、定中境界,夢境跟定境對我們來說都是虛幻的,沒有像我們現前生活這麼樣的踏實,但是如果你能夠把夢中境界把它變成像我們現在這個境界一樣踏實,這是功夫。定中的境界也變成了現實,可不可能?可能,不是不可能的,它是另一個維次的空間。我們沒有定功,沒有這個能力,但是這種境界偶然會發現,我們作夢的時候,或者是打坐入定的時候偶然發現,不能夠保持。要保持這個境界不是難事情,為什麼?不需要很高的功夫,普通的定功就行,不需要很高深的定功,如經典上所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保持著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能保持,給諸位說,夢中境界也能保持,這在理論上我們能夠想得通的。
怎樣去修學?說實在的話,佛菩薩也不重視。為什麼?這屬於小道,不是究竟道;換句話說,都是十法界裡面的幻相,《般若經》上講的夢幻泡影。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前境界也是屬於夢幻泡影,我們現實的世界跟夢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無二無別,只是我們現在這個境界能夠保持個幾十年,什麼東西保持的?業力保持的;如果離開業力,那就像我們現在作夢、入定一樣,偶然現這個境界。從這些地方你就能夠體會得,一般人講的人有三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確確實實有輪迴。輪迴不是別的,就是業果的轉變、相續、循環,就是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不但在佛經,其他宗教的經典,除宗教經典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筆記小說,特別是物述裡面也都講得很多。中國筆記小說裡面,像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記載得很多。《聊齋志異》,那是不是自己編造的?不是的,確有其事。
這個世間太廣大了,許許多多的事物我們眼睛見不到,我們耳朵也不靈光,我們現在六根的能力變得很小很小。諸位要曉得,六根的能力本來是廣大沒有邊際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恢復,六根能力恢復,所以虛空法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神足通飛行自在,不要說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佛國土在虛空法界是短距離,無盡的虛空剎土一念之間就到達,不需要用機械工具。這是什麼?本能如是,這就是「無礙無等大神通」。「無等」,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不是說只有他一個人有,其他的人沒有跟他相等的,不是的,人人都有無礙無等大神通,這個「無等」是人間科學技術沒有辦法跟他相等,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人為製造的,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個個平等,但是可惜你迷失了,雖有,它不起作用。譬如我們的眼,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眼睛能看到我們娑婆世界?我們為什麼看不到他?我們有障礙,他沒有障礙。我們障礙是什麼?障礙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障礙歸納起來總不外乎三大類,這三大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於一切法沒有絲毫執著,我們的能力就擴大。佛在經上講,阿羅漢的能力能見過去五百世,能見未來五百世,比我們的能力就大多了。他有能力回到過去,也有能力走進未來,他時間、空間突破了,雖然突破的範圍不大,佛講只有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不知道,五百世以後他也不知道。那必須再要把分別放下,於一切法分別的意念沒有了,他的能力超過阿羅漢。最後佛再教給我們,把妄想也都放下,你就超越十法界,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縱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他的能力突然就恢復,這是不可思議。所以淨宗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為什麼?你煩惱沒有斷盡,為什麼突然之間你有這麼大的能力?這一樁事情,佛在經上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不能夠完全通達明瞭,所以稱難信之法。難信不是我們一般人難信,我們人反倒很容易相信,什麼難信?阿羅漢、辟支佛、諸菩薩難信。實在說,也類似古德所謂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是什麼?諸佛如來,他相信,他沒有問題;下愚,我們是下愚,聽說阿彌陀佛,我們真念、真想求生,我們真能信。能信的人成就了,只要依照佛講的方法還真不難。但是一絲毫的疑惑不能有,一絲毫的惡意不能有(不要說念頭,意比念還要微細),以真誠純善的心,純善是絕不傷害一切眾生,要常存這個心。這個眾生再惡再毒,遇到毒蛇猛獸,再毒,都沒有一念傷害牠的心。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你家裡頭蚊蟲、螞蟻、蟑螂很多,你有沒有傷害牠的心?我們把牠趕走,驅逐出境,這都不好,這個念頭都不好。菩薩有愛心,跟牠共同生活。
這一樁事情難!難你就出不了三界,難你就不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只有真正做到的人,對一切人事物都不會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只是一片慈悲,這種人念佛肯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僅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只!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你是得一切諸佛威神加持,這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能體會到這一點,所以自性裡面無盡的智慧自然現前,無邊的德能也現前,無量的相好也現前。他的受用,世尊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跟阿惟越致菩薩相等。阿惟越致一般來說,圓教七地,七地以上,才稱阿惟越致菩薩。古德有把它翻譯叫圓證三不退,這裡頭著重是個「圓」字,因為要是講到證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圓教初住就證得了,但是不是圓滿;圓證三不退,一般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八地叫不動地。所以古德翻譯,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等同這樣的菩薩受用。這是「無礙無等大神通」,那當然「遍動十方一切剎」,這個動是感動,十方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都受到感動。那我們問一問,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有沒有受感動?你們想想有沒有?有!我們本人自己就受感動。他的大神通是什麼?我們今天所說的,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大家不一定想到這是佛教,那你的範圍太小。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來應怎樣應?佛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是這麼一個方式,哪個地方眾生有感就示現同樣的身。佛跟法身菩薩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一毛孔,這一毛孔很小,一毛孔裡頭有些什麼?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都在一毛孔中。這什麼意思?我們懂不懂?無所不在。你會覺得奇怪,這一毛孔哪有那麼多?你要不相信,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這個房間有多少燈?有幾十盞的燈,我問你這個毛孔裡面有多少燈光在裡頭?不是幾十盞燈光都在裡頭嗎?哪一個少了?如果這個房間有一千盞燈、一萬盞燈,這個毛端上有多少燈光?統統都具足,一個也不少,你們仔細想想。所以佛菩薩在哪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在,我們有感,他馬上就現相,感應道交,絲毫不爽。從這個比喻上你仔細去想,這幾十盞燈光沒有縮小,我們的毛孔沒有放大,它確實具足,一盞燈都沒有漏掉,大小不二。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細心去體會,我們自己的性德跟一切諸佛、法身大士的性德是一不是二。就像燈光一樣,光光交融,你不能說一,也不能說多。我們展開書卷,這燈光很亮,哪一支燈光?共同所有燈光都照到;沒錯,都照到那裡,但是燈光各是各的。你不相信,你熄掉一盞,那一盞就沒有了;熄掉那一盞,那一盞就沒有了。從這些地方我們認識真相,宇宙人生真相,佛法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你才能體會到。
我們今天的狀況是什麼?好比覺悟的人,他燈是亮的,燈開了,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人燈沒有開。沒有開,要借他們的光明;自己燈開了,跟大家光明融合成一體。所以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一悟的時候跟一切諸佛菩薩光就相接。我們現在用個開關來做比喻,這個比喻還不恰當,為什麼?開關有生滅,性德沒有生滅。沒有生滅,他們顯,我們不顯。就好比燈,燈都是亮的,一樣亮,光光互照。佛的比喻,經是說得好,佛說你這個燈上有障礙,有東西把它遮住了,這光透不出來。無明障礙、塵沙煩惱障礙、見思煩惱障礙,你有這三種障礙,所以雖然有光,光透不出來,光不起作用,佛經上這個比喻比我說得還要貼切。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沒有別的,千經萬論勸我們把障礙放下。這個障礙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還得要自己放下,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別人做不到,佛菩薩再慈悲,沒有辦法幫我們解鈴。鈴是自己繫的,還要自己去解,佛菩薩的慈悲只有提醒我們。從哪裡解起?這是我常常提醒同修,從自私自利解起,頭一關。我們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這一關不能破,其他統統不談了,這頭一關。放下自私自利,這才能入得了佛門。自私自利就是佛經上講的我執,身見,見思煩惱裡面頭一個,身見。這一關破除了,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小乘見道位,你才見了道;這一關不能突破,沒有見道。小乘證須陀洹果,大乘菩薩初信位;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初信,我執破了。我們用通俗的話講,自私自利捨掉了,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個要不捨,永遠在佛門之外,你怎麼可能成就?念佛往生,說老實話,也要到這個境界。念佛堂堂主掛在口邊的口頭禪,叫人「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初信位菩薩。身心世界放不下,念佛不能往生。你想想那個話什麼意思?
身是相,妄相,心是執著,就是我見,這是屬於我執,世界是屬於法執,你堅固的我法二執,這個阻力就太大了,阻礙你念佛不能往生。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功夫就成熟。有的人念佛,臨終的時候他放下,他往生了;有些人到臨終還放不下,他就不能往生。如果在臨終之前放下,他就預知時至,就這麼回事情。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知道;你沒有放下,你決定不知道。所以預知時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他預知時至。道理明白了,我們也能夠放下,我們也能做到。可是凡夫剎那之間放下,第二個念頭又回頭了。章嘉大師從前給我講的比喻,他說六道凡夫的心像什麼?像從前老時代的鐘錶,那個鐘裡面有彈簧,他用這個給我做比喻。他說我們學佛,想把這個彈簧拉直,可是一放鬆,它又捲起來了,難在這裡。佛菩薩那個彈簧拉平了,不會再捲起來;凡夫這個彈簧一按平,一鬆手就捲起來了。這從前章嘉大師舉這個比喻給我講,佛心跟凡夫心不一樣,佛心永遠是平等的,凡夫的心不平,委曲婉轉,所以他不能成就。
我們從這些地方細細去思惟、去觀察,「無礙無等大神通」確確實實是「遍動十方一切剎」,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不使眾生有驚怖』,這是講它的功能,智慧神通德用的功能。眾生離開驚怖就得到平安,驚怖的反面是平安。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哪些人令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有恐怖、有驚恐?哪些人不使眾生有驚怖?用佛家的術語來說,佛與魔從這個地方就能夠區分出來。哪是佛?哪是魔?不使眾生有驚怖的是佛,令一切眾生生驚怖的是魔。我們有能力辨別,然後回過頭來想一想,我自己是佛還是魔?不要去想別人,回過頭來反省,我們才能夠得度。我們要使一切眾生有驚怖,我造的是魔業;如果我造的是令一切眾生得安穩、得自在、得清淨快樂,我們就在行菩薩道,佛跟魔就在這個地方區別。我們到底走哪一條路,自己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菩薩幫助眾生無不是盡心盡力,所以功德是圓滿的。功德圓滿不是在效果上看,是在自己發心。我的心發的圓滿,我做得很圓滿,對方能不能接受是他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所以不能夠誤會。如果誤會都在對方,那佛就成不了佛,佛的功德不圓滿。佛何以能成佛?教化眾生的心是圓滿的,教化眾生的行是圓滿的,我們今天講盡心盡力。眾生不能接受,那是他業障深重,這個與佛菩薩毫不相關,佛菩薩是真正平等照顧到,這才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合法合理。我們明白了,就要認真努力去學,我們走的是佛道,走的是菩提大道。即使菩提大道走不通,佛法被人消滅,修道的人、弘道的人被人殺害,也是功德圓滿,諸佛菩薩對這個現象也不會起一念瞋恚的心。為什麼?眾生業障太重,對他好他不知道。這一次的毀滅,等下一次再來,從頭再來起。永遠是真誠心,永遠是清淨平等心,永遠是慈悲心,這是真正覺悟的人;那說得再淺顯一點、再白一點,永遠是一個愛心。父母對於兒女,兒女縱然悖逆不孝,傷害父母,父母都不會怪他,都會原諒他。覺悟的人對沒有覺悟的人,那個愛心比父母愛護子女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覺悟的人知道,他迷惑,他不覺,他要覺悟了,跟諸佛菩薩一樣無二無別。為什麼今天做出悖逆的事情、做出殘害眾生的事情?迷惑顛倒,佛經裡頭一再說「可憐憫者」,原因在這個地方。尤其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幾句話,這就是講一般造業的眾生,佛的話多麼婉轉,這些人是「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看佛菩薩用什麼樣的心對待惡道眾生?決定不責怪他,沒有人教導他,這就是所謂的業障深重。
佛菩薩來教化眾生一定觀機,他業障很重的時候,佛菩薩這個時候不來。為什麼?來的時候收不到正面效果,收反效果。他不但不信、不解,反而毀謗侮辱,那就是罪上又加罪,佛菩薩不忍心,所以不來。讓你業障慢慢消除,消除到一定的程度,你能夠聽得進善言,佛菩薩就來了;當好話聽不入耳的時候,佛菩薩不會來。所以佛菩薩來是慈悲,不來還是慈悲,永遠是慈悲的。今天這個世界如何能夠救度眾生?能夠消除一切天災人禍?給諸位說,只有一個真誠永恆不變的愛心,這個世間就有救。無論眾生造作什麼樣的惡業,無論眾生對我們加什麼樣的侮辱傷害,我們只有一個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對他,世間劫難就可以轉過來,決定不能用憎恨。
今天世界的災難我們看得很清楚,人與人不信任,國與國不信任,族與族不信任,宗教與宗教之間不信任,這個不得了,這個發展下去是世界末日。如何建立互信?真誠的愛心。他不相信我,我信他;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他不愛我,我愛他,假以時日,對方會被感動。我們只一味真誠幫助人,尊敬別人、愛護別人、幫助別人,決定不求回報。幫助人求回報,這是錯誤的,這是有條件的,這不是真誠、不是清淨、不是慈悲,真誠、清淨、慈悲決定不要求回報的。世尊當年在世圓滿的奉獻,身示範,言教誨,意是大愛,不希求一絲毫的回報,所以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擁護,一切眾生樂意接受佛陀的教誨,因為他無條件的,這是我們學習最好的榜樣。幫助眾生、愛護眾生附帶有條件,就免不了引起眾生的驚怖、引起眾生的懷疑,所以決定不能附帶任何條件,完全的奉獻。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特別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夏蓮居老居士教我們要真幹,幹假的不行,假的總會被人拆穿,一定要真幹,實實在在去幹。
真實的利益在哪裡?不是在來世,如果我們希求來世得福還是不清淨,你還是有企圖;換句話說,你這種幹法還是屬於有條件的。來生、後生的福報都不享,念頭都不生,終極的目標圓成佛道。圓成佛道為什麼?還是為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道,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我們對於幫助眾生的事情做得更圓滿,除此之外什麼希求都沒有。那再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做法?是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一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我們講父子,父子還是兩個人。在佛法裡面,把這一樁事實稱之為法身,你什麼時候認清楚了,什麼時候肯定了、承認了,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就叫證得清淨法身。在《華嚴經》裡面,你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證得法身。證得法身,我們提出來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才圓滿落實。這不是口號,這確確實實是自己心行的寫照,就是這麼一個心,就是這麼一個行為,行為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佛經裡面常講「法爾如是」,沒有絲毫勉強;沒有入這個境界,自行化他都是有勉強的,入這個境界才是一切趨向於自然,自然是這個樣的,自然而然。
大力阿修羅王,我們從這裡看,當然是如來化身的,不是真的阿修羅王,真的阿修羅王哪有這種能力?所以一看就曉得應化的。《華嚴經》上我們所看的一切人物皆是諸佛化現。所以你一旦明白了、一旦覺悟了,你才曉得自己一個人是凡夫,周邊圍繞的全是諸佛如來,這個時候才真的恍然大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沒有捨我這一個人。不捨一人是指誰?就是我自己,不是說別人。你要體會得你才知道;你體會不得的時候,給你講你也不相信,一定要自己體會得。
菩薩這一首偈頌裡頭,在我們現前社會裡頭,最重要的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要給別人找麻煩,別人有驚慌、有恐怖,只要有絲毫這些念頭,那我們就錯了。從思想到行為,怎樣才能真正做到?那要記住世尊對我們基礎的教誨,我們嚴格的受持,心善、念頭善、行為善。這《十善業道經》上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不間斷;思惟善法,起心動念不要想別的,念頭生起都是想怎麼樣利益眾生,怎麼樣幫助這些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樂是果報,果上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懂得因。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從惡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悟來的、從善來的。由此可知,具體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就是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
這個事情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說了沒有用,要去做!我們自己做,自己的業轉過來了,這就是佛家常講的轉業力為願力。轉業力為願力,這個意思暗含著轉凡成聖,業力是凡夫,願力是佛菩薩。因此修道之人必須要捨棄自己的成見,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以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什麼?習氣煩惱。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隨順自己的七情五欲,那你是造業,你所造的是六道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現在也沒有開悟,我們要怎麼學法?佛教我們隨順佛陀教誨。從哪裡修?古大德常說的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念頭,起心動念是根本。念頭一動,自己就曉得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善念可以讓它增長,惡念馬上把它停止,這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頭的「四正勤」。時時刻刻不能忘掉,念念憶持,我們功夫才會得力,才真正能夠改過自新。真正修行人沒有別的,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改正自己的過失。
善惡的標準就是經典,我們同學們多數都是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最好的標準。但是念,一定要明瞭經義,這樣才能夠對照自己的心行,檢點自己的善惡。善念善行要增長,惡念惡行立刻要把它革掉,這叫真修;不是每天把經念幾遍就算了,那個不管用的。經典裡面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教誨。初學的人我們特別介紹兩段經文,一段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講存心。願願都是利益眾生的心,這是彌陀之心,也是十方一切如來之心,我們天天念,希望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都能夠與四十八願相應,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另外一段,我們採取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裡面內容是五戒十善,經文長,說得很詳細。我們念這一段經文,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教導我們做的我們做了沒有,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違犯了沒有。這一段經文是善惡的標準、是非的標準,要牢牢記住,改往修來,改過修善,轉凡成聖,都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所以我們把它列作朝暮課誦的經文,希望每天讀誦、每天反省、每天改過,我們才能成就,這才叫真修,這是真正在修淨業。絕不是說每天念念經文就算了,那個沒有用處的,念經文是口善,你的心行還是不善,所以收不到效果。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