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八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89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六一一頁:
鈔【三、亦勝諸餘功德者,六度萬行,法門無量,而專持名號,則種種功德,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廣說。】
這是蓮池大師為我們指出來,念佛法門的第三種無與倫比殊勝處。前面說過,第一種殊勝,念佛勝過持往生咒;第二種殊勝,說明念佛勝過持一切神咒,為一切神咒所不及;今天這第三段,大師告訴我們,它超勝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僅本師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種種法門都比不上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利益,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出這六字洪名之外,所以這句佛號實實在在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大總持法門。我們在《彌陀疏鈔》圓滿的時候,把名號功德顯示無遺了,真正叫做和盤托出,我們才認清楚這個法門,才真正明白持名念佛的利益。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這兩句包盡所有一切的法門,大乘包括了小乘,六度就是整個大乘法的總綱領。「法門無量」,無量無邊的法門,菩薩「六度萬行」就包括盡了。『專持名號』,名號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名字,著眼點就在一個「專」字,這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得不到念佛種種功德利益,問題就在這個「專」字上我們做得不夠,甚至我們還沒有做,這只要我們冷靜反省一下就知道,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夾雜」。我們念佛夾雜的東西太多,夾雜著無量無邊的世間法,牽腸掛肚就是夾雜,還夾雜著許許多多的佛法,因此持名的功德利益就不顯著。假如我們能專,把世出世間這一切法統統捨掉,專持名號,那個功德利益就非常明顯,而且很短的時間就見效,短到什麼程度?本經佛給我們說「若一日若二日」,頂多七日就見效。你要問:這是真的嗎?這可能嗎?確實是真的,確實可能。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過這些例子,看到過這些事實,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白的,不能不深深反省的,因為夾雜不專的傷害太嚴重了。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不能出離,諸佛菩薩眼中看到的,真正叫可憐憫者,迷在三界六道裡。三界六道像迷宮,的確時時刻刻想出去,就是找不到門路,永遠在這裡面團團轉。佛雖然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你要想出去,一門、專精,這個話我們聽多了,我們也看得太多,可是從來沒有去做!多聽多看依舊不起作用,一定自己要認真的去做。
在古時候我們看到最明顯的例子,這是《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有記載的。宋朝瑩珂法師念三天往生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沒錯!三天成功,可見得經上講的一日到七日不是騙人的,那是真正放下、徹底放下,一心專念。平常一般人念佛的,我們在這些傳記裡面所見到的,從半年到三年大概都成就了。所以過去曾經有人問我,因為他們看《往生傳》,那些念佛人大概念三年都走了,他說:怎麼會那麼巧?難道念了三年,他壽命就到了嗎?不可能有那麼巧!沒有那麼巧,為什麼念了三年都走了?三年功夫成就了,他可以走了。他也可以不走,我們心裡想「可以不走就不走!」人家能走的人,可以走趕快走,為什麼?兩個世界不能比!不能去的,是沒法子!真有法子去見佛,這經上所講的,你生到極樂世界那種殊勝莊嚴,不要說別的,說一樁事情,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千百億化身,這個多自在!你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人家功夫成就了,趕快去!一時一刻都不想在這個世界多待!凡是還不太想去的,依舊是迷惑顛倒,捨不得這個臭穢的環境,還要在這個染缸裡多染幾天。這是念佛人確確實實功夫成就的事實。成就而不去,還留在這個世間的,那是他的特別悲心,為什麼能去還不去?他要留在這裡度眾生,幫助別人,接引大眾。可是接引大眾要有緣,哪一個成就的人沒有慈悲心?哪一個成就人自己能往生,為什麼不多帶幾個人去?沒有緣,緣是什麼?我勸你,你肯聽,這就有緣。我勸你,你不相信,那就沒有緣,沒有緣那就走了,沒有理由再住在這個世間;有緣,那就是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的理由。有緣一定要多住,沒有緣,早一天見佛,早一天到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所以這是專,專精的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做不到專,就是沒有徹底的放下;不能徹底放下,還是沒有能看破。換句話說,對兩個世界的情況沒搞清楚。如果我們把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徹底明白,清清楚楚,那就不一樣了。徹底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染,為什麼?你把佛在《金剛經》上說的話完全證實了,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兩句話不僅說的是世間法,佛法也是虛妄的,《金剛經》上沒有說「凡所有法皆是虛妄,佛法除外」,沒有這個說法的。佛在世間所講的一切佛法也是有為法,所以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放下之後,真心就顯露;一絲毫放不下,那都是障礙,都是麻煩。障礙什麼?障礙了自性,障礙了本心。學佛最終的目的、最大的願望是成佛。什麼叫成佛?明心見性,心性圓滿顯露就是佛,就是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的顯露,裡面就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了。大乘佛法常說,「只須除妄,不必求真」,求真的那個念頭還是個妄念,所以不必求。我們求生淨土,這是願,我們在日常功夫上沒有這個念頭,就是一句佛號老老實實的念到底,你為什麼念?念就是求生淨土!不要一面念一面又要求生淨土,一面念裡面一面又有障礙在裡頭,這個心很難清淨,我們講功夫很難成片,不容易得一心不亂。所以這個「願」跟「求」要辨別得清清楚楚,有願無求,心是清淨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平常大乘將一切佛菩薩的願歸納起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總願,大願的綱領。有願不能有求,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跟隨喜都是清淨心,隨緣而不是攀緣;攀緣,已經起心動念了。隨緣,不起心不動念,自自然然就成就了。
『種種功德,攝無不盡』,種種功德,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無量法門的功德,實際上包括一切諸佛如來的功德,為什麼?『以不出一心故』,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又很真實。所以大家不要以為我們自己修學的功德很少,到哪一天才能成就?真的,如果我們要是得一心,你的功德就無量無邊,為什麼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是一心,你也一心,你的心跟一切諸佛的心是一個心,決定沒有分別、沒有界限,你想想,一切諸佛無量劫來所修的功德都變成自己的功德了,就是這麼回事情。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迷,你這一迷到底,迷人的心跟我的心是一個心,所有一切迷人造的罪業都變成我的罪業,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是不是這個事實?大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意思好深好廣!這是事實真相。因此,眾生才有共業。你覺悟了,迷惑逐漸捨棄,悟性天天在加強,你這一回頭,就是共業裡出現別業,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迷悟是真正的關鍵,苦樂的關鍵、升墮的關鍵、聖凡的關鍵,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在所有一切法裡面,你能夠抉擇念佛法門,一切經裡面你會選《阿彌陀經》,這叫真正覺悟,這叫徹底覺悟、究竟覺悟,諸佛如來讚歎。你要不相信,你去看《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在這個世間吃到苦頭,遇到災難了,想求解脫,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教她,只把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展現出來給她看,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佛是以他的神力把諸佛剎土變現在她面前,讓她都能看見。她統統都看到之後,她選擇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歡喜了、高興了,她選的一點都不錯。這一尊佛歡喜,一切佛都歡喜,一尊佛讚歎,一切佛都讚歎,選對了。這個一念覺真正不可思議,真實了不起。因為無量劫的輪迴,你這一生選對了法門,決定超越,而且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個多難得!多麼殊勝!任何一個法門,縱然選擇你有能力修學,不能在一生當中成佛,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密宗裡面講的「一生成佛」,是成藏教的佛,那個佛的能力只跟阿羅漢差不多。大家念《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講得很清楚。印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他老人家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說的。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我們在《楞嚴經》裡面念「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他是真的專,專到了極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用什麼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那就專到極處。我們還要念個《阿彌陀經》,他連《阿彌陀經》都不要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成無上道之後,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還是用的這個法門,自行化他,永遠不變。我們在一切經裡面所看到的,確確實實他老人家真的是第一,這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效法。我們遇到這樣的善知識,如果還要不相信,那真是愚痴到極處,那真的是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遇到這樣的大善知識,還不能夠信受奉行。
所以要曉得,這個地方根本的理說出來,一心!這一心裡頭含義是無盡的深廣。我們跟佛一心,我們跟一切眾生一心,我們跟阿鼻地獄也是一心。十法界因緣果沒有一樣不具足,哪一個果報起現行,確實這個權不在別人,在自己。就看你自己怎樣選擇,這個選擇是緣,因是圓滿的。這個意思,大師在此地不細說,前面說得太多了。今天我們非常歡喜,《疏鈔》這是第三遍,我們從七十三年開始講,今年八十三年圓滿。實在講並不是《疏鈔》真的講了十年,在這十年當中斷斷續續,我們在國內的時間很少,在外國的時間很長,當中我們還曾經摻雜著講《無量壽經》、《觀經》,講了其他一些經論,總算今天我們這個《疏鈔》第三次圓滿了。雖然後半部沒有細說,如果要細說,我那個時候想像可能會講到四百次,今天我們看到二百八十九次,很好!我們第二遍有錄音帶,講了三百三十六次。第三遍,後半部我們沒有細說,雖然沒有細說,但是經義、精華都說出來,現在人喜歡精簡,不喜歡囉嗦,所以也非常符合大家的願望,愈是精簡愈好。我們省時間,把全經的重點要義都抓出來了,都掌握到了。底下這一段開示,我們讀了之後沒有不感動的,蓮池大師對我們的期望,苦口婆心的勸導,怎能不感激?
鈔【願淨業弟子,專其信,不二其心。】
修淨業一生能不能成就,這是個關鍵,要『專其信』,不能三心二意,能專信、專願,自然萬緣放下了。今天上午一些老朋友來看我,問我有沒有寫日記,問我有沒有把修學弘法事跡記下來,將來留一個傳記給後人。我告訴他,我沒有日記,也沒有筆記,什麼時候講的經,講完統統不知道了,不但那個經講完不知道,我下了台,都不曉得這一個半鐘點在台上講些什麼話。記這些東西幹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東西還要認真把它記下來,我們要想功夫成片就難!可是世間人他喜歡這些,就因為喜歡這些,所以就出不了三界、就超越不了輪迴,處處執著,要求成績表現,我們哪有成績?心裡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成績。心淨則土淨,心地乾淨了,這個叫成績。現在我聽說有不少人把我這些錄音帶寫出來,還有一些人發心在整理將來出書,那是他們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們要的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早一天見阿彌陀佛,除此之外,這個世間沒有我們所要的,沒有我們所求的。
鈔【如經云:設有一法,過於涅槃,亦所不顧。】
這是舉經來做一個比喻。『涅槃』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經上假設說,這佛說的,還有一個法門比如來極果還要殊勝,我們聽了怎麼樣?我們聽了也不要了,專到這個程度!我們今天一般人差勁就差在這裡,人家來給你說:還有比念佛好,比念佛成就還要快!心馬上就動了,阿彌陀佛不要了,去跟人家學別的法門。風吹草動,信心就動搖,這樣的人修學,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決定不動搖。佛來勸你、釋迦牟尼佛到你面前來勸你,我還有一個法門比念阿彌陀佛法門還要好,我們聽了怎麼樣?謝謝釋迦牟尼佛,我現在就阿彌陀佛念到底,我不願意再改其他法門,要有這樣的信心,這才能成功。
鈔【禪宗知識,有教人但持話頭,一切不作。】
這樣的禪宗大德是真正的善知識,他『教人但持話頭』,你們要把這個字看清楚,禪宗是參話頭,它不是參,它是「持」,持話頭是什麼?話頭就是阿彌陀佛,持話頭就是持名念佛,話頭不要參了,好好的持就行了。那個「持」是個字眼,你看那個很有味道!不要參,老實念佛就好!這是把那個參禪的人拉回來,叫他老實念佛,「但持話頭」就是老實念佛。『一切不作』,不要再參了,不必參禪了,老實念佛就成就。
鈔【故知原業餘門者,尚當改修念佛。】
這是說明真正的大德,真正覺悟、真正明瞭,實在講,唯有這一門一生當中可以成就;其他的法門雖然修,只是種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想了生死、出三界都不可能。這叫真善知識,你從前是參禪的、是念咒的、是持戒的、是學教的,全部都勸你回來老實念佛,你過去所學的那個統統放下。『原業餘門者』,業就是修學,原來修學其他法門的都要『改修念佛』。這個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很多,就是我們淨宗的祖師也是這樣示現的。你看永明延壽大師,禪宗的大德,從禪宗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變成淨土宗的祖師,淨土宗的六祖。蕅益大師,這個人身分沒露,不知道是個什麼人?我們從他傳記裡面看,他是從天台裡面回過來的,他是學天台的,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他老人家著《彌陀經要解》,後面有一篇短短的跋文,述說他寫《要解》的經過,九天寫成的。印祖對他的讚歎:「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讚歎到頂點。我們曉得,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在猜想,要不是阿彌陀佛,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不可能解釋得那麼好。《彌陀經》裡面的意思都被他點出來了,註解並不長,簡單扼要,經義是字字句句都點示出來,確實不容易!所以我們講《阿彌陀經》歷代的註解,確實《要解》是第一。
蓮池大師是蕅益大師的老師,但是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沒有見過面,蕅益是私淑蓮池,蕅益大師修學淨土法門,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讀蓮池大師的書,自己發願做蓮池大師的學生,私淑弟子。可見得他對於蓮池大師的仰慕,《疏鈔》跟《演義》,蕅益大師一定念得很熟,絕對不止念一遍,所以他讚歎《疏鈔》博大精深,這是真的。勸人回心轉意,專信淨宗,專修淨宗,《疏鈔》好,《疏鈔》面面都講到;如果已經信了淨土,希望這一生決定得生,《要解》好,《要解》簡單扼要,幫助你這一生決定得生,這是《要解》跟《疏鈔》不同的地方。
鈔【何況原念佛人,乃變其所守,而復他尚,心懷二路,志不歸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
這個地方幾句話是念佛人最忌諱的,念佛為什麼不能功夫成片?為什麼不能得清淨心?為什麼不能往生?大師在此地一語道破,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要常常拿這個反省檢點。如果我們犯這個毛病,我們念佛往生就沒有指望。人家學其他的法門,到最後尚且捨棄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原本念阿彌陀佛的,聽了別人幾句閒言閒語,把自己念佛捨棄去搞其他的法門,這個錯了,大錯特錯!這就是『心懷二路,志不歸一』。何況現在人「心懷二路」,不止!心裡十條路、八條路、百條路、千條路,常常看見的,二路還算不錯的。但是你要曉得,二路都不能成就,何況多?這是說明我們這一生如果真正想往生,真正想永脫輪迴,一定要依教奉行。還有一等人,他說起話來,我們聽到似乎也很有道理,他怎麼說?這樣說來,念佛人真是一點感情都沒有,家親眷屬兒女都不要了,一心就念阿彌陀佛去了,太自私、太冷酷了。聽聽也滿有道理,其實這似是而非。我們在三界六道為業力所主宰,自身難保,家親眷屬、你的兒孫,你能保得了嗎?你能照顧得了嗎?冤枉用了心,沒有能力!你常常放在心裡,不過是一大堆煩惱而已,決定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他們想法、看法錯了,沒有見到事實。專心念佛,一心求生,你這一家出了一尊菩薩、出了一尊佛,佛門裡常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所以你的家親眷屬有諸佛菩薩護念、有龍天善神照顧。我們自己想照顧,照顧不了,佛菩薩護法神是真的能照顧得了,這是世間人不懂的。世間人愚痴,他沒有看到!我們常常聽這些話,我們心裡明白,不會為他所動,他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那一面。一個人修行有成就,一家、一族人都享他的福,這個自古至今,諸位如果仔細觀察,這都是事實,你都能夠親眼看到。
我們舉一個最淺的例子,倓虛大師《念佛論》裡面,講青島湛山寺那位女居士張氏往生。她有兩個小孩,大的才十歲,小的當然更小,她有個先生,生活非常清苦。在那個時代,她先生是拉人力車的,在碼頭上工作,每天賺那一點辛苦錢,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一天不去做工,一天就沒飯吃,過那麼苦的日子。她學佛了,在湛山寺念佛會,每個星期都去參加,家境那麼樣的清苦,念佛堂裡面,當然也沒有人重視她,她在念佛堂打雜,廚房裡面洗碗,做這工作。你看她念佛念成功了,往生多自在、多瀟灑!預知時至,坐著往生。往生前幾個小時還囑付她先生、囑付她小孩,她走了,她真的放下了。小孩那麼小就走了,忍心嗎?她這一走,那個樣子一往生,你想想看,湛山寺念佛團那些同修,哪一個不照顧她的小孩?她那個小孩福報馬上就來了,這叫真正照顧到。看到這個小孩的母親念佛這樣的成就,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不盡心盡力去幫助她,去照顧她。這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真正能夠照顧家庭、照顧兒女。所以,志向專一非常重要。志不專一,三心二意,念佛三昧就不能成就。念佛三昧通指: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裡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最淺的是功夫成片,能夠念到成片就決定往生,往生就有把握。我們所看到的,許許多多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很灑脫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要問:他們功夫究竟念到什麼程度?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好的,假如我們功夫成片分成九品,上三品可以達到生死自在,這個自在就是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界上再住多少年決定不礙事。這個不是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那當然就更自在了。功夫成片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就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講一心不亂,真的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這就叫萬修萬人去。如果不依照這個方法,我們或疑或信,或念佛或持咒、又或者修其他的法門,這一生在佛門裡面只種一點善根,不能起作用。
鈔【直至無常,空無所獲。】
『無常』就是到死的那一天,一直到死,你是一無所獲。換句話說,你的一生依然是業力在支配你。生死有命,大限到來依舊還是隨著業力去流轉,這叫『空無所獲』。
鈔【罔思己過,反起謗言,嗚呼謬哉。】
大師感嘆,那個念佛人到臨終的時候,閻羅王派小鬼來抓他,他還不服氣,還在謗佛,「你看我一生都做好事、都念佛,不能往生,還要去見閻王,佛騙了我,這個經法不靈」,謗佛謗法。他不曉得他自己沒有如理如法的修學造成的過失,還要去謗佛謗法,罪上再加罪。
疏【稱理,則自性空,是拔業障義;自性有,是陀羅尼義;自性不有不空,是生淨土義。】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的圓滿。自性確實是空,換句話說,真如本性裡面哪裡有業障?可見得業障本來無,本來無的一定可以拔除,一定可以斷乾淨。自性有的,決定可以證得。『陀羅尼』是總持,一切諸佛如來的大總持法門是什麼?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決定可以證得。空是從體上說,有是從相上說,非空非有是從用上說。在作用上,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下面這一段《鈔》裡面用禪宗的意思來講:
鈔【覓心了不可得,一切業障,誰為根本?】
這個『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哪來的業障?這是真的。現在為什麼會有業障?你誤會了,你在那裡打妄想,以為三心真的可得,以為三心真的有,這就迷惑顛倒,就造成業障。三心確確實實沒有。由此可知,業障就像浮雲一樣,不是實在的。可是你迷的時候,它起作用,浮雲真的把太陽遮住,確確實實把本性迷住了。一念覺,業障就空了,業障就沒有了;一念迷,業障就現前。真心自性,一念覺,真心自性有,一念迷,真心自性還是有,不屬於迷悟。業障屬迷悟,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就沒有了,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大師在此地問了一句:誰為根本?
鈔【即心無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總持?】
這是講空無形相的自性,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現一切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本性變現的。現在的科學家講得好,一切相是波動的現象。波動的現象,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跟《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意思已經非常接近了。科學家看出這個事實的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這個相是幻化的,是幻相,不是真相。十法界就是迷悟程度差別不同變現出來不同的境界,迷得少、悟得多的,就現四聖法界;迷得多、覺得少的,就現六凡法界;全迷不覺,那就是阿鼻地獄的法界。『即心無所不具』,十法界是本心裡頭本來具足,迷悟而現的。『一切功德』,上從諸佛下至惡道眾生都包括了,這是『總持』。
鈔【當總持而不立纖塵。】
這一點是我們修養當中最高的指導原則,因為我們曉得事實是「相有體無」,體是空的,《心經》上講的色空,「色有性空」,所以可以受用而不可以據有,也就是說不可以執著。受用,諸佛菩薩受用得很自在!沒有執著,所以他自在。我們今天受用裡頭起執著,病是在執著,不是講受用,可以受用的,怕執著。《華嚴》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見得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執著,那麼你在十法界受用就自在,就像諸佛菩薩在九法界裡頭遊戲神通,廣度眾生。
鈔【有是即空之有。】
『有』是空的。
鈔【無根本而出生萬法。】
沒有根本,這一切萬法「法爾自然」變現出來的,不必去追究,追究不出來的。只有從甚深定境裡面一眼就看清楚了,絕對不是研究探討去探索可以能夠得到真相的,那永遠得不到真相。一定要從定功當中,清淨心,這個境界就顯得清清楚楚。
鈔【空是即有之空。】
『空』不是頑空,空不是無,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即有之空』。
鈔【即有則不空,即空則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淨土。】
維摩長者給我們說「心淨則土淨」,這段話可以拿來解釋這句經,什麼叫心淨則土淨,這個意思就非常的圓滿了。我們真的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我們當下對於自己以及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觀念馬上就改了。「觀」是看法,「念」是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馬上就改過來,就入佛知佛見。我們跟佛跟大菩薩想法、看法完全相同,那叫「入佛知見」。《彌陀經》不能小看它,禪宗最高的境界就是入佛知見;《法華經》標榜的更清楚,「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沒有《彌陀經》來得方便!沒有這一句佛號來得容易!這一句佛號,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入佛知見。末後《鈔》的這三行,文字不多,義理真的是究竟圓滿,愈看愈有味道,愈體會愈真實,能幫助我們念佛三昧在短時期真正成就。所以這三行要多讀幾遍,細細的去參究。《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三遍到這個地方圓滿,謝謝諸位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