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五十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5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七十一頁:

  疏【得出輪迴者,繇惑起業,繇業感報,往來六道,輪轉無窮,依餘法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

  這些話都是佛在一切經論當中常常給我們講到的,三界輪迴是不容易出離的,如果我們不能超越,苦難就太多了。而且這些苦難生生世世都受不完,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如果冷靜的去想一想,過去生中的事情記不得,這一生大概還能想得起來,我們待人處事與一切眾生究竟結的善緣多?還是惡緣多?這都是我們要覺悟的。如果我們待人處事跟眾生結的是惡緣多,換句話說,將來果報一定是苦多樂少。如果我們這一生中與一切眾生結的是善緣多惡緣少,很難講,為什麼?你看看《百法明門》裡面所說的,與心王相應的心所,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由此可知,心意識起作用原本就是惡多善少。

  我們打開歷史來看,其實人類有歷史這個時間也很短,中國算是最長的,也不過五千年的歷史。現在這些考古學家,他們認為地球上有人類至少已經有一百多億年以上,人類有歷史才不過是幾千年而已。從歷史上,就是這幾千年歷史當中,我們去觀察眾生所感的果報,以刀兵劫來說,或者自然災害上來說,確實一天比一天嚴重,這是果報。為什麼會一天比一天重?從前戰爭,最遠距離也是用弓箭,弓箭能射多遠?現在戰爭用核子彈、飛彈,你就想想這個果報多麼的慘烈!能如是觀,你就真正會覺悟到六道輪迴住不得了,在這裡面決定沒有舒服日子過,所以一定要超越。超越的確有難有易!經論裡頭常常說的,大師在此地引用出來,先說怎麼才能得出輪迴,你先要曉得輪迴是怎樣造成的,先曉得這個道理。

  輪迴是『繇惑起業』,惑是迷惑,由於迷惑你就造業,什麼叫做迷?心動就是迷。《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覺悟的相是清淨相,所以覺心是清淨的,迷的相就是妄動,迷就是動。佛法教給我們修行,法門雖然很多,可是真正有幾個人能認識?能懂得?正如同眾生有種種病,佛有種種藥,藥沒錯,害的病也沒錯,可是現在不但沒有把病治好,反而把病給加重了,這就是用藥不當。

  反過來看,就是我們對法門認識不清楚,對法門產生許許多多的誤會,這話怎麼說?譬如一些人固執這個法門,毀謗另外一個法門,那就錯誤了。你在這個法門修得再好,你要是毀謗另外一個法門,我們問一問,你那個心動了沒有?你要是不動心,你怎麼會毀謗?你要是不動心,你怎麼會分別?心動就是迷,就是業。你學佛又造了業,造這個業很麻煩,這個業不比世間的業,這個業是要破壞別人法身慧命的業,這個業重了,這個業是謗佛、謗法、謗僧。不但不可以毀謗,連懷疑都不可以。所以說疑謗三寶那就是迷惑,就是造業。

  因此,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有業就感得果報,這樣才『往來六道,輪轉無窮』,從無始劫以來就是這個樣子,生生世世無有出期。如果講到修行,講到學佛,我們也決不是這一生,也是生生世世都在這裡修學,但是沒出得去。沒出得去的原因就是此地講的『依餘法修』,那就是講八萬四千法門,你依別的方法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這句話怎麼說法?我想一些老同修不難懂。

  演【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者,思惑不盡,不出三界。】

  這就講三界六道輪迴,見惑要是盡了,不墮三惡道,思惑盡了,那就超越六道輪迴。思惑有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是略說。我們想一想,我們能斷得了嗎?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我們能不能斷?如果不能斷,換句話說,我們三途還有分,三惡道免不了。這五大類錯誤的見解統統斷盡,還是出不了輪迴。這是我們應當要多想一想,你用其他法門來修到底有沒有成就,你要是想通你才會覺悟,能做得到嗎?

  演【塵沙不盡,不出二乘界。】

  前面講見思煩惱,再講塵沙煩惱要不能斷盡,決定超越不了小乘的範圍。

  演【無明不盡,不出菩薩界。】

  這是大乘佛法,圓成佛道。我們後面兩個暫且不談,我們先講三界六道輪迴,我們有沒有能力超越,這個是大問題。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各宗各派都涉獵一點,我不敢說別人,自己回頭想一想:不行,太難了,想了生死出輪迴沒有指望。到以後才真正發現,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帶業往生,只有這條路。

  疏【而託質世間,升沈未保。】

  『質』就是肉身,他不說肉、不說身,因為說質,六道有情用這個字都可以代表了。你在六道輪迴,無論在哪一道受身,你總有一個色相的質體。你要是在六道裡面,真的『升沈未保』,你修三善業你就生三善道,造三惡業這就墮三惡道。可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的確是造善業少,造惡業多,換句話說,我們升的機會少,往下墮落的機會多,這是必然的一個道理。

  疏【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

  以自己的念力,這是自力;佛攝受大神力,這是佛力,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這就是教給我們一條生路,說實在話,生路只有這一條。廣欽老和尚走,給我們現身說法,他也是走這條路!曉得除這條路之外,沒有另外一條路還能走得通。

  演【帶惑往生者。】

  就是帶業往生。

  演【觀經上上品生者,斷無明惑;中上品生者,斷見思惑;乃至中下品生者,始斷見惑。】

  這是講三輩往生,『上上品』往生,分破無明,這是生實報莊嚴土。『中上品』往生,生方便有餘土,『斷見思』,與其他的法門沒有兩樣。『乃至中下』,中下品往生,『始斷見惑』,思惑沒有斷完,斷見惑,斷見惑是中下品。

  演【若下輩三品,則全未斷惑。】

  『下輩』就是下上、下中、下下,『全未斷惑』,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沒有斷,這就叫做帶業往生,是指這樣的人。我們今天如果講斷惑,恐怕沒有辦法做到,不要講斷思惑了,就是斷見惑,我們也斷不了,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唯求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唯一的希望就是這麼一條路,但是這條路,這講凡聖同居土,諸位也要記住:

  演【但稍能伏妄,成就淨身。】

  這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總得要能伏煩惱,這是講你煩惱沒斷,你能夠伏得住它。所謂『伏』就是不讓煩惱起現行,煩惱才起來就能用一句佛號把它轉過來,把它取而代之,這叫伏煩惱。所以二六時中,我們這句佛號保持著不中斷,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如果不念佛,見思煩惱就起來了。為什麼叫你二六時中佛號不斷,就是怕煩惱起來,這是古人所謂「石頭壓草」的辦法,把它壓住,不讓它起現行,這叫伏惑。我們這個身心能夠得到清淨,能夠得到一點輕安,這樣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做帶惑往生,這是生凡聖同居土。

  今天我們真正講到了生死出三界,除這一條路,諸位認真的去想想,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行嗎?做出來面子好看,沒有用,將來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那才叫冤枉。所以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老實念佛,別求好看。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深深的省悟,知道古大德所講的話句句都是苦口婆心,都是一生的經驗,千萬不要把它當作老生常談,疏忽了,吃虧的是自己。所以應當回過頭來,放下萬緣,老實念佛。即使是弘法利生的事情,也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我們願力要大,不能找事,願力確實要「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有這個悲願,有這個大願。可是你要找事情做,你就錯了,你心不清淨了。如果緣成熟,那你不能不做,你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沒有緣,不攀緣。譬如此地同修很樂意出錢出力要蓋個寺院、蓋個道場,那我們只好蓋,緣成熟了。如果沒有這個緣,我自己動腦筋,我要在這裡蓋個道場,沒有辦法,到處去化緣,那就錯了。沒有緣,決定不能攀緣,緣來了,決定不能躲避。緣來了,你躲避不慈悲,沒有緣就攀緣,你不清淨。清淨跟慈悲兩者不能偏於一邊,不能偏重,要平等的修學,這樣才能避免過失。

  縱然是弘法利生幫助別人,決定不失自己的清淨心,為什麼?自己才能得度。否則的話,不錯是幫助別人了,自己也出不了三界,那就變成三界之內的有漏福報,還是沒法子往生。會修的人,自己決定往生淨土,又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不礙自己的清淨,自己清淨不礙幫助別人,這才叫真正的功夫。

  疏【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

  這是講縱然下品下生,我們帶業往生的,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就是我們畢生努力要求得的。

  疏【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為最勝第二方便。】

  四種方便,這是第二個。大師引經典裡面講的,都是本經所說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皆是」,沒有一個不是,經裡面並沒有說上上品者皆是,或者是上中品者皆是,沒有這麼講法;沒有這麼講法,當然的,下下品往生也是,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

  阿鞞跋致是不退轉,就是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果依照一般法門來修學,要想到三不退的地位,那就相當之高,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才能到三不退。這個經上,佛絕對不是打妄語,絕對不是用這個話來誘惑我們,不是的。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也能證三不退,換句話說,不生西方則已,一生西方就與華藏世界裡面的法身大士沒有兩樣,無二無別。所以這個經連佛自己都說難信之法。修其他的法門要修到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太難了,不是個容易事情。依照別教的講法,要用一個阿僧祇劫來修行才到初地。而我們在一生當中短短幾十年,或者是幾年之中就修成,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講的,這個法門是至圓至頓,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速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圓滿的。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都說這個法門是圓頓之極,他在《阿彌陀經通贊疏》序文裡就讚歎到極處。

  第二個方便是「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第三個方便是「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下面給我們解釋第三個方便:

  疏【得波羅密者。】

  『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究竟圓滿。照它的本義來翻就是到彼岸,依照中國人習慣來講是究竟圓滿。

  疏【諸菩薩眾,有恆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

  這個也是真的,菩薩生生世世都在那裡修六波羅密,《華嚴經》裡面講十波羅密,有沒有修圓滿?沒有。而我們念佛法門就是這一門就行了,就圓滿了。怎麼一門就圓滿?下面這幾行非常的重要:

  疏【而今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就是這個法門,念佛要記住是一心,關鍵在一心。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他不是用一心,而是用散心、亂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心來念佛,這個不得力,這一生不能成就。怎麼不能成就?伏不住煩惱。你縱然不能斷煩惱,你要能伏得住!散亂心、妄想心伏不住煩惱,一心就能伏住煩惱。所以,這一點重要。一心就是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才叫一心。

  再說個老實話,如何叫做孝敬諸佛、師尊三寶?一心念佛就是。因為佛菩薩、老師、三寶都希望你趕快出離三界,希望你趕快證得三不退,你果然證得了,這是最孝順的,這是他真正的期望。你如果一面念佛還一面想他,那糟糕了,這是愚痴,這不是孝順。一面念著阿彌陀佛,一面還想著老師的事情,譬如廣老圓寂,他的一些徒弟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去想老師,這就大錯特錯,為什麼?你決定伏不住煩惱,你想就是妄想,就是妄念。他是什麼都不想,心地到清淨了,他才能出離,他也希望你清淨。可是我們自己心就不清淨。

  我們讀《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為什麼常常呵斥他的弟子,道理就在此地。他不懂!凡夫見解錯誤,總是拿凡情來做佛事,做佛事就是修清淨心,拿凡夫交際應酬感情這種心理來修清淨心,怎麼能修得成功?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你要是請他給你授皈依,多去看他幾次,他都要罵你,不准你來,為什麼?怕打閒岔,怕你心亂了,這叫真正的愛護弟子。你來這裡幹什麼?我來看看老師。老師有什麼好看的,看過一次、兩次還不夠?有道理,實實在在有道理。老師都不准你常常來看,你想想看,他願意你去看別人嗎?老師的道場都不准你多來,他希望你到處跑道場嗎?為什麼禁止?就怕你不能一心,道理是在此地。

  果然你是一心不亂,那你天天看老師也沒關係,什麼道場都跑都沒關係,你功夫成就了。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外面不著相,「不取於相」,內裡面不動心,「如如不動」,這個行,這個可以,這是你得大自在,得真正解脫,有這個功夫才可以。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得這個功夫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如果外面還著相,內裡還動心,最好在家裡關著門老實念佛,連老師也不要去看。可是那業障重的人關不住,必須到外頭亂跑,跑不能成就,關又關不得,這個要成就太難了。所以念佛關鍵就是在「一心」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

  疏【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密。】

  一定捨,你不捨就不能一心。一心,六度萬行就圓滿了。你不捨萬緣,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你怎麼會得一心?一心就是無二念。不但世間五欲六塵你放下了,佛法也不貪圖,也放下了,這就是布施究竟圓滿了。『布施』就是捨,捨什麼?捨妄念,捨分別,捨執著,捨貪瞋痴。他心清淨了,沒有一樁事情牽掛著,這才叫一心念佛。你還想這個想那個,你是二心、三心,伏煩惱很難很難,伏不住,一定要一心念佛。所以念佛人沒有不能捨棄一切境緣的,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統統要放下,這是一心,所以布施波羅密圓滿了。

  疏【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密。】

  念佛人要不要持戒?念佛人持戒圓滿了,再去找那些戒律來的時候,把你圓滿的戒律破掉了,結果你持什麼?持一個不圓滿的破戒。一切戒條裡頭,你只能持個一條兩條,掛一漏萬,你就不曉得這一心當中戒律是圓滿的。「戒」是什麼意思?防非止惡。一部律藏的精神就是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一心念佛,諸惡自然是止,自然不做了。一面念佛一面還想著壞事,那就不是一心。一心無二念,不但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惡念沒有,小乘戒律圓滿了;善念也沒有,菩薩戒律圓滿了,這就是持戒波羅密。

  這樣說來,我們念佛人還要不要持戒?真念佛的人,戒定慧統統在其中,不要再找麻煩了。蓮池大師他老人家一天十萬聲佛號,其他的什麼也沒有。蓮池大師不念經也不念咒,一天就是十萬聲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念四個字,行住坐臥都是佛號,他也沒有早課、晚課,這叫一心念佛。我們看他什麼都沒有修,他樣樣圓滿,樣樣具足。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的。

  疏【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密。】

  如果還有事情不能忍的,我們心沒有一。心要是到一,「忍」這個字的念頭沒有了,還要忍嗎?沒有了。還要忍,心還沒有清淨,還沒有到一。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你還有「忍」這一物,可見得你的心還沒清淨,還沒到一。到了一,忍也沒有了,不要說辱了,連忍都找不到,忍辱就圓滿了。

  疏【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密。】

  祖師大德們一天十萬聲佛號,綿綿密密不間斷,這就是『精進』。不但我們初學要努力,就是到了等覺菩薩,佛號還是不中斷。《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在楞嚴會上,他的身分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是這樣的身分;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等覺菩薩的身分。他理通不通?理早就圓滿了,事怎麼樣?事沒有間斷,佛號從來沒間斷過,這就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精進。執事廢理,能有成就,成就不高;要是執理廢事,必定墮三惡道。

  什麼叫執理廢事?理上彷彿懂得,事上不念,自己認為不必要念佛,這大錯特錯了。真正是理上通達的人,他事決定不廢;凡是事上廢棄的,他那個理並不是真正通達,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檢點的。所以我們心裡面的佛號不能中斷,口裡面斷沒關係,口念久了會累,心裡面不能中斷。而口念,能調身也能調心,當我們昏沈,佛號提不起來的時候,大聲念幾句,精神就提起來了。所以念佛緩急高低隨自己的心來調,沒有一定,怎樣念得舒服、念得不昏沈就怎樣好,這一點很重要。

  疏【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密。】

  『禪』翻成中國意思是靜慮。靜就是沒有妄念,慮也不是無念,非有念非無念,非有念是沒有一切妄念,非無念是有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它比禪圓滿,比禪殊勝,這一點諸位能想像得到,比禪容易!它只是一句佛號,不需要用參究的功夫在裡頭,這就是『禪定』,與禪家所修的沒有兩樣。諸位要是看看《六祖壇經》、禪宗語錄,他們所用的功夫跟念佛人完全相同,只是方法不相同,他們用觀心、參話頭,用那些方法,能達到這個境界,行住坐臥都是禪。

  真正用功的人,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在黃梅始終沒有進過禪堂。五祖給他傳法是在方丈室,也不是在禪堂。他那個禪在哪裡修的?在碓房修的,他一天到晚舂米劈柴,那就是他的修禪,他就在那裡修禪定。他一天到晚都要做事情,他是在修禪定。我們在這裡要明瞭禪定是怎麼修法,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坐在那裡是做個樣子。

  《壇經》對禪定這個定義,在「教授坐禪」那一章說得很明白,禪是什麼?不著相,定是什麼?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叫做禪定。所以坐,因為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他是不動,取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真的一天到晚坐在那裡,他是叫你不動心!心不動就是坐,心不著相就是禪。所以六祖一天到晚在那裡工作,一天到晚忙到晚,他就在那裡坐禪,為什麼?他不取相,他不動心,並沒有妨礙他的工作,這叫坐禪。念佛人這個功夫比他還容易,還要殊勝,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那不是禪是什麼呢?真正一心不亂。所以這就是禪定般若波羅密。不但修禪定,而且是究竟圓滿的禪定。

  當年李老師在台中講《楞嚴》的時候,那時候他在台中講經已經講了十一、二年。同修們心不定,以為跟著李老師這十多年,所聽的都是些小經,人家那邊講大經大論,都是講禪密,法門都是高水準的法門,我們在學老太婆教。所以一聽,自己心裡很難過,好像不如人,自卑感很重,看看別人是高不可及。所以李老師在那邊講個《楞嚴經》,大經。講《楞嚴經》,說:念阿彌陀佛就是修楞嚴大定。《楞嚴經》上做證明,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統統修的是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用念佛的方法修楞嚴大定。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修楞嚴大定,自己還不曉得!所以你修不成功。

  你要是真正曉得,對於一切法門,我們讚歎,我們不學。為什麼讚歎?因為是佛說的,我們讚佛;修那個法門的人,我們對他讚歎,讚僧;法門我們讚歎,讚法。我們讚歎三寶,我們學不學?不學,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達到目的地,你喜歡走那個路,好!我走這個路也沒錯,都好!我不勉強你走我這個路,你也不必勉強我走你那個路。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看誰先到!能到得了都好,沒有不好的。所以我們要讚歎三寶,決定不能毀謗三寶,要懂得這個道理。

  疏【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密。】

  『般若』是智慧,智慧就是覺。念佛人心清淨,一心,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見到、聽到、接觸到,沒有一樣不明瞭,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個明達就是『正念』。雖然明瞭,雖然通達,在一切境界當中決不起分別,決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叫做正念。如果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那就是邪見,邪思邪見,不叫正見。所以一心念佛的人,他不迷惑,他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樣樣都曉得!反過來說,散心念佛、亂心念佛的,一切法擺在他面前,邪正是非他都辨別不清楚,他都會錯認,那是愚痴迷惑,不是般若智慧。

  一心念佛,六波羅密就統統圓滿,統統具足。諸位想想,我們還要修什麼?前面說得很好,你修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你修恆沙劫都修不圓滿,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果然一心念佛,統統圓滿了。最容易圓滿的修行方法你不相信,你還要去尋枝摘葉自找麻煩,那有什麼法子?所以這個法門你真正相信,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真正不可思議。祖師給我們說得這麼詳細,不容易!我們之所以不肯學,就是放心不下,自己沒有肯好好的去修學。下面這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

  疏【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

  不僅前面講的六度,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具足了。不但具足,正如前面所講的,究竟圓滿的具足,那就是一心。所以在一切行門當中,這部經、這個法門就是直接修一心的,它的殊勝處就在此地。經文上明明白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直接教你修一心。直接了生死的,直接出三界的,直接成佛的,沒有拐彎抹角。愈是這樣直接就愈容易、愈單純,可是眾生愈不肯相信,眾生總喜歡奇怪,好奇騖怪,這是難信之法。

  演【六度萬行,有大小乘事理不同,而理中,又復深淺,如天台四教所明。】

  天台四教、賢首五教都詳細說明菩薩的六度萬行。

  演【不出一心萬行具足者,此一心亦分事理,若理一心具足萬行,自不必說。】

  這個當然我們都會承認的。可是事一心怎麼樣?

  演【即事一心,雖未入理,而於藏教事六度、事萬行,亦可云具足也。】

  小教裡面菩薩所修的,你也圓滿了。小教裡面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沒有事一心得來這麼方便;大乘法裡菩薩所修的理六度萬行,不及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亂得來的容易。不但理上的六度萬行要無量劫才能修成,小教裡面事六度萬行,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藏教的佛,他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念佛人到事一心就圓滿了。像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信!修行要特別著重在一心,我們用一心去念佛,用念佛求一心,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不一心念佛,你就得不到念佛一心。

  疏【如大本法藏願云。】

  『大本』是《無量壽經》,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發四十八願。

  疏【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密多,不取正覺。】

  這是阿彌陀佛因地裡面曾經發過這樣的弘願。這是說他自己成佛之後,在他的國土裡面,在他的教化區裡面,『有情』是有情眾生,如果沒有獲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就是沒有獲得究竟圓滿的神通、究竟圓滿的自在,他就『不取正覺』,他決不以佛的身分示現在世間,他以菩薩的身分。換句話說,他今天是以佛的身分出現在西方世界,那麼他這個願一定是滿了,一定都兌現了。

  所以你不生西方世界則已,你一生到西方世界必定獲得究竟圓滿的神通自在。這就是經上一再給你說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十方諸佛世界當中,確確實實我們查遍一切經沒有這個說法,《華嚴經》上也沒有這個說法。《華嚴經》到末後還要求生淨土,他才能得到究竟圓滿。《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能說他神通自在沒有嗎?有,但是沒圓滿。圓滿是到什麼地位?是要到成佛,究竟佛果才是圓滿。

  所以那個三不退,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要特別注意到圓證三不退。皆是阿鞞跋致是圓證三不退,有圓字還得了嗎?圓字最低限度是等覺菩薩,與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才叫圓,所以實實在在是如是。我們要死心塌地的相信,不能有一絲毫懷疑,懷疑將來錯過這個機緣是自己,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祖師們都沒有過失,人家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相信,我們自己懷疑是我們自己有業障,他沒有障礙我們,我們自己障礙了自己,我們不成就不能怪別人。

  疏【是為第三勝方便。】

  不必再修餘行,就能夠圓滿六波羅密。諸位要是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接受,你的福報太大了,你這一生決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