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七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7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六六頁:
鈔【二者會事歸理門。】
我們還是接著介紹別相裡面的三寶,同相約五教來說,第一個是「立事就義門」。今天看第二段,「會事歸理門」講的三寶:
演【非三十二相之佛為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故以如理為佛寶。】
前面一段是就事相上講三寶,這一段完全是從理上講三寶。理上的佛寶,就是自性覺,所以不能從相上來看,一定要離相才能見性,性才是真正的佛寶。經上說得很清楚,句句都是教我們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從事上要能夠明瞭它所顯示的理,這是佛寶,這個地方講「如理」,「如」就是真如本性的理體。
演【法者,非以文字為法。經云:有法可說,名為謗法;無法可說,是為說法;所謂無說無聞,是名真說般若。此以如理名法寶。】
理是一個。就真如本性本覺上來說,它是佛,佛是覺的意思,本覺,本來就覺悟。法是軌持的意思,軌是軌道,持是保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規律。自性,它是不亂的,本來就具足一切的規律。所以宇宙,乃至大而世界,小而微塵,它的結構都有規律。現在科技發達,從一微塵當中觀察,它有多少個電子、多少個核子在那個地方運行,都是有條不紊。法就是有條理,不紊亂,大到宇宙星球的運行,它都有規則。自性本來就有規則,本來就是不亂的,這些規則稱之為「法」,這是自性的法寶。佛所說的一切法,也符合這個原理,無論佛所說的義理,或者佛所用的言語、方法,都是有條不紊。我們在經題裡面常講「經」字,它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貫攝常法,拿現代話來講,非常符合科學的條件,它有層次、有程序,決定不紊亂。
演【僧者,非以剃髮為僧。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乃至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亦以如理為僧寶。】
僧寶,從理上講就是自性和合,自性本來就是和合,本來就是清淨的。僧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和合的意思,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看宇宙萬法,現在所說的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它是和合的。今天自然生態被破壞,是人為的,是眾生把它破壞掉,它本來是和合的。從理發展到事相,事不違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往往看一個局部,看一個斷層的,沒有看到全體,所以感覺到處處有妨礙、有障礙,不圓融。如果能夠看到十方、看到三世,你才曉得沒有一法不圓融,法法皆融。理上的三寶,「始教之三寶也」,始教是大乘空宗,大乘開始就是從空門入的。
鈔【三者理事融顯門。】
這個觀察比前面要來得深入,愈深愈接近於事實的真相。
演【雖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
色相、音聲就是六根、六塵。
演【又云: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所謂於法不說斷滅相,名曰佛寶。】
這種觀察,理、事都有,因為理不能離開事而獨立,事也不能離開理而單獨存在,理跟事是一樁事情,它並不是二樁。我們今天往往在學習上增加困難,就是把理事分開,理不是事,事不是理,這個麻煩就大。不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事是理之事、理之相,理有個樣子,那個樣子是理之相;事相既然是理之相,理就是事之理。沒有事相,理我們見不到;沒有理,絕對不會有事相存在,所以它是一樁事情,表裡二面而已。因此也不能夠離開色相去見到真性,真如本性在哪裡?真如本性就是色相。可惜,我們就是把理跟事分做二截,所以在相上見不到理。如果哪一天在相上見到理,那就是佛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是在相上見到性。古人有個比喻,在器上見到金,金在哪裡?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果一定說「我不要器,我要金」,金到哪裡也找不到。要金不要器也不行,要器不要金也不行。前面二者,第一個偏在事上,第二個偏在理上,都不能夠圓融。到這個地方才開始圓融,曉得理事是一不是二。「於法不說斷滅相」,確實它只有變化,沒有斷滅。
演【雖曰,文字性空,名字亦離,又不離文字,說解脫相。以文字性空,即實相故,名為法寶。】
名字包括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實在講是個符號,尤其文字是符號,它的性還是真如本性。任何一法都有體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萬法同一個性體,這個性體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然無一物,它能夠變現一切物相。所以無一物不能說它是無,說它是無,它就不能變現;它能變,能變也不能說它是有,因為它所變的東西不是永恆存在的。所以有,我們叫妙有、假有,它不是真有;真是空,假是有。我們講妙有,妙有就是假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它雖然變現出一切森羅萬象,這一切現象是當體即空。諸位如果細讀《楞嚴》,能體會到當中一點點義趣,所有一切萬物絕對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因為它無礙。《楞嚴》顯示出《華嚴經》所講「事事無礙」的味道,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決定有障礙。因為它是一,所以它沒有障礙。
我們今天看到所有一切物相的障礙,的確是錯覺,這是佛門裡講迷而不覺,現在科學家講的錯覺。西方許多大科學家也證明,證明我們對於許多事物的看法看錯了。《楞嚴》上說,我們講這是物體,假如真的有,現在在這個地方它一定佔一個空間,我們把這個拿掉,這個地方空間應該缺一塊,它剛才佔有它,我現在拿掉,你們有沒有看到這個空間缺一塊?或者看到別的空間擠到這個地方?沒有。這種現象如果不存在的話,就證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如果它確實有的話,拿掉之後這個虛空應當缺一塊。我們在水裡放一個有體積的東西,拿掉的時候,它那裡會空一塊,四面水會往它那兒流,把它填補起來。我們在空中把物體移過去,有沒有看到空被填補?有沒有看到這邊空被擠,那邊空被填補?沒有這個現象。從這個地方證明,《心經》所講的「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確實如此。這個道理能體會到一些,以後講到神通妙用就不會感到奇怪,那在理上講得通。
演【雖云預流非預流,羅漢非羅漢,又不壞僧相。善來比丘,鬚髮自落,即成沙門,名為僧寶。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事理無礙,乃終教之三寶也。】
這是大乘到最後的階段,明心見性。不像前面大乘始教,開始是偏在一邊,到最後圓融中道,所以三寶解釋就不一樣,理事無礙。無論從事、從理上,理上既然具足覺正淨,事是理變現的,事相就是理體,事相上一一法中無有一法不具足覺正淨,法法具足。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自性既然具足,在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無情的眾生稱為「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佛性具足覺正淨三寶,法性哪有不具足的道理?這樣理跟事才能圓融,理與事才會無礙。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煩惱妄想一定會減少,清淨心、覺心必然會增長。覺心增長,就是我們常講的開悟,常常會有悟處,在生活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離苦得樂。所有一切苦都是迷惑而生,苦不是真的,樂是真的。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是由苦而顯的樂,那不是真正的樂,還是迷。悟了之後有真樂!第四段是頓教的三寶:
鈔【四者絕相理實門。】
演【一念不生,即名佛寶。】
這完全從真性理體上說。一念不生,怎麼叫佛寶?因為一念不生就是正覺現前。諸位要曉得,念是迷,一念不生是純覺、不迷。我們今天最難的就是妄念止不住,縱然妄念沒有,其實還是有個妄念,什麼妄念?「一切妄念沒有了」那個妄念,那個妄念是無明,所以還是不覺。覺心不動!這個要訓練,在佛門裡訓練的功夫最常說的是禪定。禪定不是心裡什麼都沒有,不是的,禪定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動。禪定不是閉著眼睛參,是睜著眼睛參的,豎著耳朵參的,六根見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禪,翻成中文叫靜慮,慮是明瞭的意思,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六根接觸六塵樣樣清楚;可是如如不動,他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合起來叫禪定。《金剛經》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一念不生是這個境界。真正到一念不生,不但眼前一切法你統統明瞭,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沒有一樣不清楚。為什麼?六根沒有障礙,眼能見到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見,還能見過去、見未來,統統都見,時空都打破。今天時空是個很大的障礙,我們看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時空都打破,完全沒障礙,耳根聽的能力,真如本性有多大,它的能力就多大。這能力不是修得的,本來就是的。我們的自性,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
《楞嚴經》說:虛空在我們真心裡面,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當中。把太空比作我們真如本性,把雲彩比喻現在的虛空。我們講的宇宙萬有像一片雲彩一樣,原來宇宙是包在我們心裡面,可見心量有多大!見聞覺知是心性的作用,這個作用本來就是這麼大。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這能力喪失,是迷惑顛倒,佛在《華嚴》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是什麼?斷妄想、去執著而已。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你就叫如如佛,如如佛是你本來就是佛。你今天所以不是佛,就是因為有妄想執著。同樣道理,我們今天樣樣都有障礙,障礙從哪來的?妄想、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哪有障礙?豈不是《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經》上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總而言之叫「歷事鍊心」,事是什麼?生活,五十三參講的日常生活,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鍊,鍊不著相、鍊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華嚴經》上五十三參就鍊這個東西。在一切境界裡面,我們講席當中常講「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在極不平等裡面學平等,極不清淨裡面修清淨,然後修慈悲心。慈悲心從哪裡生?從清淨平等心裡面生出來的慈悲,叫大慈大悲,跟佛菩薩的心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在《大經》上看到人家修行著眼之處,值得我們記取、值得我們效法。所以一念不生是正覺現前。
演【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所謂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若有若無,二悉皆離,乃頓教之三寶也。】
這幾句話就是一念不生的註解。什麼叫一念不生?不但這個世間一切妄想沒有,佛法也沒有了,有佛法還是有一念!這才曉得,佛所講的一切法,「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就是講的整個佛法,佛法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佛法原來是假有,是因為眾生迷了才建立。眾生哪一天覺悟了,覺悟就沒有佛法。覺悟還要執著有佛法,又迷了。所以法也不能執著,《金剛經》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
現在有些人學起來很困難,為什麼?他執著的習氣太重。世間法不好,叫他不要執著世間法,世間法捨了,他又執著佛法。世間法不貪了,去貪愛佛法,你們想想,那個貪心還是一樣增長,不過就換個題目而已。換個題目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貪心墮餓鬼道,貪愛佛法還是墮餓鬼道。因為貪心墮餓鬼,並不是講你貪什麼!餓鬼道裡有大福德鬼,是貪佛法而得的。鬼裡頭有福報大的,也有福報小的,就看他貪什麼?他貪一切惡法,得的是鬼道裡的惡報;貪佛法,鬼道裡得善報。雖得善報,他總離不開鬼身,他還是鬼,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佛法不可以貪愛,佛法我們要用它,因為我們現在在迷位,還沒有開悟,知道這是幫助我們度過苦海達到彼岸的工具而已。工具需要用,不能執著、不能貪戀,這一點很要緊。末後這段是講圓教:
鈔【五者融通不礙門。】
這是真正得大自在,真實得大自在。
演【以前四種,前淺後深,前不攝後,後不攝前。】
前面四種,第一種淺,第二種比較深,第三種就更深,所以「前不攝後,後不攝前」,意思有淺深差別,個個都不圓融,互不相攝。圓教就不一樣,圓教淺深次第能融合在一起,為什麼?因為前面這些人都還有執著。第一種人執著在事相上,第二種人執著在理上,第三種人執著有事有理,事理他不能夠圓融,不能運用得非常自在。頓教是頓悟,也是偏執在空上,偏執在理性上,事上還是不能夠圓融,不能夠無礙。到圓教這才自在無礙。
演【今則舉前兼後,舉後兼前。】
這個義趣就融通,《華嚴》教義就是這樣。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在大乘法叫「見道位」,才見真如本性,他就有能力現佛的身相去度那些大菩薩。《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圓教初住菩薩,經文說「應以佛身而說法者,就現佛身而度脫之」,這要是不圓,怎麼行?現佛身可以度等覺菩薩,初住菩薩怎麼能度等覺菩薩?位次差很遠,他是證得前位馬上就兼後面階位。證得等覺,等覺還修初住菩薩所修的法門,前後圓融,自在無礙。「舉前兼後」,舉初住兼後面等覺,「舉後兼前」,舉等覺菩薩兼圓教初住。不像前面,那個位次就是那個位次,他不能夠兼前兼後。《華嚴》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所以「一證一切證,一切證一證」,位位都是如此。
因此整個《華嚴經》所講的,雖然在大經裡面分得清清楚楚,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位位都是前後交融,每個地位雖然強調主修一個法門,但是它這一個法門裡頭圓攝一切法門。譬如圓初住菩薩,凡是初住、初行位、初迴向位、初地位,統統修布施,四個位次分配在施波羅蜜。第二個位次修持戒,第三個位次修忍辱,統統都是這樣。但是位位前後都交融,布施裡面有持戒、有忍辱,乃至願力智統統都有,的確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位位皆是如此,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個境界。
演【拈一莖草即丈六金身。】
一根草無異於丈六金身,這是圓教裡面佛的看法。《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一根草是無情,丈六金身是有情,同圓種智,有什麼分別呢?十大願王的禮敬諸佛,在這裡現出來了,用真誠恭敬心對佛,對一根草也是如此。他那個禮敬,一般人學不到!他那個禮敬是一切恭敬,決定沒有分別,因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所顯示的,修行人學生只有我一個,除我之外,統統是諸佛,有情是諸佛,無情還是諸佛。要用這種心態去修禮敬、去修稱讚、去修供養,乃至普皆迴向。普賢十大願的心行是無量無邊的,絕對不是凡夫能做得到。我們在這個地方又見到,純粹的華嚴境界。
演【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
這是法寶,前面是佛寶。法寶也是無有邊際的,微塵非常之小,大千經卷就是指的《華嚴經》,因為龍樹菩薩在龍宮裡看到的《華嚴經》,分量有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實在講,這部經就是佛所講的完整經典,今天稱為《大藏經》,在佛法裡本來的名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就是整個經的總題目、總名稱。所以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都是《華嚴》的某一部分,整體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今天全部的《大藏經》,比起這個差太遠,比不上!經藏在一微塵中,就是十方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藏在一微塵當中。
演【普賢身相若虛空。】
這是僧寶。佛寶、法寶、僧寶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三寶都稱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不二,性相不二,這是圓教所講的三寶。
演【依真而住非國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頭頭涉入,剎剎圓通,乃圓教之三寶也。】
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法決定是平等的,為什麼平等?理平等、性平等,平等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真平等,為什麼?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就不平等;因為它無一物,它平等。真正證得平等,才叫成佛。換句話說,佛、菩薩、羅漢等級之分,就是他心清淨的純度,平等的相差。與佛的清淨心、平等心接近,這是羅漢。已經接近,還沒有到真正平等,靠到平等的邊緣,這是羅漢、辟支佛。真正證得清淨平等,沒有達到圓滿,這叫菩薩。清淨平等達到究竟圓滿,就叫成佛。成佛,有沒有佛可成?沒有。為什麼?禪宗講:恢復你本來面目而已。你本來是佛,你成個什麼佛?本來不是佛,才會成佛。所以要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為什麼?明白之後,才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修哪個法門,不管用什麼樣的功夫,功夫會得力,法門會修得正確,不會有偏差,決定是修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
修學最重要是觀念上的問題,能夠常常讀誦圓頓大乘經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佛家常講五種根性:小、始、終、頓、圓。當然圓人的根性是最可貴的,圓人根性從哪來的?當然也是圓教經典薰習而來的。不懂得這些原理,你會在一切事上斤斤計較,很苦!你懂得這個原理,慢慢就不會那麼計較。心開意解,你的修學就會得很大的幫助,分別、執著容易捨棄。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不分別、不計較是合理的。有人認為,我吃虧,人家佔我便宜,我不甘心,為什麼要這樣?他不曉得,他那種執著是不合理的。你能把這一切妄想執著捨掉,那是真正合理,心清淨這是合理。理就是清淨心,理就是平等心;一不清淨、不平等就不合理。這是最圓實的一個理,最真實之理,也就是完全以自性為標準而說的。
鈔【雖前淺後深。】
五教的教義,小始終頓圓,前面淺、後面深。
鈔【而同歸一原。】
一原就是自性。淺深次第,也就是對自性的迷、對自性的執著之淺深而分的,而有差別。
鈔【括其大意,則性體靈覺,照了諸法,名為佛寶。恆沙性德,皆可軌持,名為法寶。性相不二,冥合無違,名為僧寶。即出世間最上三寶也。】
這一段是把前面五教合起來講,統統都歸到自性,這裡講的是自性三寶。我們通常講皈依三寶,一定要以自性三寶做為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自性三寶,這個地方講得很完整、很透徹。『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這兩句是佛寶,底下有註解:
演【佛者覺也。真性之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普照諸法,而無能所,自性佛也。】
能知、所知是一,能照、所照也是一,這個不容易體會,因為在一般觀念當中,能知是心,所知的是物,心有知、物無知。我們有知跟無知對立,能知跟所知對立,永遠不能夠合而為一,這就是障礙、就是迷。始終有能所,有能所就是有對立,圓不過來。無能所的那個境界不可思議!無能所,諸位想想,盡虛空遍法界變成一個自己,自己跟自己就沒有能所,自己跟別人就有能所。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我們迷人很難體會的,無量劫以來就迷在這境界裡,怎麼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我們常常拿作夢來比喻,整個夢境是不是自己一個人變的?夢裡頭有自己,也有別人,也有虛空,也有山河大地,全是自己一個人變的。如果恍然大悟,整個夢境就是我自己,你這個知見就圓了。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確實是如此,這才叫真正自覺,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覺悟,才真正明瞭《華嚴》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性體靈覺。體是靈明覺知,體所現的一切物相也是靈明覺知。自己心地到一念不生的時候,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你知道,為什麼?你障礙沒有了。別人心裡起心動念,我為什麼知道?因為別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就這麼一回事情。到我自己一念不生,別人起心動念,他的事情我怎麼會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我們這裡起心動念,凡夫不知道,我起念頭你不曉得,你起念頭我不曉得,佛菩薩都知道。佛菩薩為什麼都知道?佛菩薩當中障礙去掉了,沒有了。我們當中有障礙,我不是你,你不是我,這就是有障礙。有了障礙,你的念頭我不曉得,我的念頭你也不曉得。障礙一去除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不知道,不但人起個念頭,連螞蟻起個念頭也知道,他障礙沒有了,道理就在此地。曉得這個原理,才知道佛法不是談玄說妙,沒有什麼奇奇怪怪的,它的確有理論在。
『恆沙性德』,恆沙是比喻多,無量無邊。德是什麼?德是作用、德用,真如本性起的作用,『皆可軌持』。我們看註解:
演【因翻彼恆沙煩惱,顯此恆沙性德,一一皆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自性法也。】
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煩惱還是性德。煩惱多,不要怕,問題在哪裡?一轉過來就變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煩惱要不要斷?不要斷。煩惱要是斷了,菩提不就沒有了?煩惱怎麼可以斷?實在講,煩惱斷了是煩惱轉變,把煩惱變成菩提,那以後就不叫做煩惱。怎麼變?從迷變成覺悟,覺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迷的時候煩惱重重,覺的時候智慧無量,把煩惱變成智慧了。可見得是迷悟之間,佛法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無論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細說每個妄念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層次、程序,都不會亂的。
一個念頭,佛講有生住異滅;一念非常之短,再短它也有四個階段,念頭生、停住、變化、滅掉,有這四個現象。這就是「軌生物解」,軌是軌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則,它有一定的法則,這個法則我們可以理解,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他不用「人解」,他用「物解」。如果說人,十法界裡是人道;說物,十法界都包括,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修羅、人、餓鬼、地獄、畜生,用一個物都包括。物比人的範圍要大,我們今天講生物,一切生物統統能夠理解,這個範圍大。「任持自性」,任是自自然然、任運自然,自然保持這個法則。這就是法,法是有條不紊。
演【性相不二、冥合無違者,靈覺之體即恆沙性德,恆沙性德即靈覺之體,二而不二,自性僧也。】
這句把它歸納起來講,就是性相不二,或者理事不二。靈覺是理,性德是事、是相。性相事理是一不是二,它怎麼會有衝突?決定沒有衝突,一定是和合的。知道這個原理,我們就曉得,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沒有不和的。如果這些萬法不調和,決定是迷失自性,它才不調和;如果對於自性不迷、自性覺,一定是調和的。根據這個理念,確實能夠統合萬法,能夠調整脫序,這是佛法在根本原理上給我們說出。像現在這個世界脫序,原因在哪裡?世間存在許多種的學說主義,這些學說主義彼此互相矛盾,不能調和,這才引起世界的糾紛,對立、戰爭乃至毀滅,這是一念錯覺而造成的。共產主義跟資本主義能不能調和?決定能,原理上講得通,在佛法是一個原理,哪有不能調和的!獨裁主義跟民主主義能不能調和?決定能調和,沒有不能調和的,明瞭理就好辦。要怎樣能做到調和?中國人講中、講和,佛法講六和敬,歸根結底的大問題在教育,也就是教。大家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他自然就不會那麼堅持,不會那麼執著。理明白了,曉得這樣做對自己有大利,對一切眾生也有大利,自利利他;堅固的執著是自己滅亡,也叫別人痛苦。
過去很顯然的例子,日本軍閥,德國希特勒、墨索里尼這些人,堅固執著,沒有幾年自己就敗亡,給國家、給世界帶來多大的災難。什麼原因?不明白真理。佛法講的「偏漏執」,偏見、淺見、固執,毛病出在這個地方。所以佛法是教育,中國孔老夫子所提倡的是教育,中國自古以來特別強調「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使大家明理,一切事情、一切衝突就好商量,都能夠趨向於中、和,和睦相處。今天台灣的現象,病根在哪裡?還是出在教育上。方東美先生講的現在社會現象,他在三十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說:我們的教育政策錯誤。那個時候,我們聽他老人家分析說:台灣是個小島,我們土地只有這麼大,人口只有這麼多,不能辦那麼多大學。他老人家觀念當中,台灣兩所大學就夠,因為大學是培養通才,也就是培養社會管理的人才。社會位置只有這麼多,我就培養這麼多人,大家就不爭!大學辦多了,你位置就只有這幾個,培養的人多,將來大家一定要打得焦頭爛額,要來爭。他老人家主張應當辦工業、航空、航海,使大家走科技的道路。如果真的像他那個理想,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在世界上不得了,航空在全世界是飛機王國,製造飛機、輪船,使大家聰明智慧向這上面發展,不要爭社會地位。這個構想了不起,所以要多辦航空學校、航海學校、造船學校、造飛機的學校,向技術、工業上去發展。所以還是教育上指導錯誤。佛法的精髓,就是在一個正確的教導,教育裡面特別強調倫理教育。大家都有倫理的觀念,社會決定不會有動亂,每人愛父母、愛家庭、愛鄉黨鄰里,他會為社會造福,絕對不會破壞社會。所以倫理教育非常的重要。底下一段是講尊貴:
鈔【尊貴者,佛兩足尊,法離欲尊,僧眾中尊,依之修行則出三界,世間珍重無與為伍,故名為寶。通書亦云,至尊者道,至貴者德。況三寶道德之極,豈不稱寶。】
這個寶是尊貴的意思。「佛兩足尊」,足是滿足,兩就是智慧、福德。如來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稱為兩足尊。「法離欲尊」,法是清涼、自在,欲是欲望。心清淨、心平等、心專一,決定沒有欲望,中國道家說無欲則剛。「僧眾中尊」,在一切團體大眾當中,和睦是最尊貴的,團體相處就是要和,儒家講「禮之用,和為貴」,人與人在一塊相處,和睦是最尊貴的。
自性三寶,實在就是教給我們,對自己是求智慧、求福德,修慧、修福,清淨、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福慧,與人相處和睦不爭,這就是自性三寶,這是我們真正歸依處。「依之修行」,依照這個來修正自己一切錯誤的行持,拿這個來做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樣就超越了三界。「世間珍重,無與為伍」,世間法裡面沒有這樣殊勝,沒有這樣圓滿的,這才稱之為寶。
下面引用世間法來說,世間法通書也說「至尊者道,至貴者德」,三寶是道德到了頂極,「豈不稱寶」!寶是比喻,是形容詞。這一段蓮池大師解釋得非常之好,我們平常講三寶,很少講得這樣的圓滿、這樣的透徹。我們常講皈依,到底是依靠什麼?這才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依靠自己的自性三寶,來認真的修學,將自性三寶之德用顯露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就真正得到三皈的受用。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