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4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七一頁:

  鈔【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習如是觀,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增長,即得禪定。】

  這段文是《法華三昧觀經》所說的。『無生無滅,畢竟空相』,就是解釋前面所說的「一相一門」,這個說法通一切大乘經教,尤其是般若經論裡面講得最多,也講得最詳細,可以說一部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一切法不生不滅,「空」不是說相沒有了就叫空,不是的,「當體即空」,這是很深很高的境界。『習如是觀』,常常能作如是觀。這個「如是觀」,大家最熟悉的是《金剛般若》,般若經部頭很大,其中《金剛般若》跟《般若心經》是我們最熟悉的,這兩種實實在在是般若的精華、綱要。《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習如是觀。佛把一切萬法比喻作這六樁事情。「夢」,凡夫都會作夢,作夢的時間很短暫,醒來之後就知道夢是空的。殊不知我們人生雖然是數十年寒暑,在無盡的時空裡面確實就像很短的夢境一樣!你常常這樣想,這是事實,絕不是虛構的。「幻」就是我們一般講變魔術,魔術叫幻術,當然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的手法很高明,雖然是假的,你沒有能夠覺察出來,以為它是真的,其實是假的。「泡」是水泡,像肥皂,我們小朋友吹泡泡,時間很短暫,它就破裂了。「影」是影像。「露」是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電」是閃電。這六樣東西都是時間很短,比喻虛幻不實。

  你要是能常常學習這樣子觀察,用這個標準來觀察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五欲』自然就斷了。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自然對這個就不起貪戀之心。為什麼?曉得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就能夠放下。佛說眾生迷,迷的是什麼?把真的當作假的,假的當作真的,這恰恰叫顛倒,叫顛倒妄想。世間一切萬法無常,是假的,我們把它當作真的;常住真心,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佛在經上常常說的,我們偏偏把它當成假的,不在這上留意,這就是顛倒,對於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都顛倒了。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對於貪戀五欲六塵這個念頭自然就斷了。諸位要知道,『五欲之斷』不是五欲沒有了,五欲不礙事,礙事的是貪戀五欲之心,這個心斷了,要明白這個道理。『五蓋自除』,五蓋就是貪、瞋、痴、睡眠、掉悔,這五樣東西。貪瞋痴這是三毒煩惱,睡眠、掉悔,都能蓋覆本性,使我們心性透不出來,所以叫它做五蓋。五蓋的意思也是煩惱。睡眠是昏沉,精神不能振作。「掉」是掉舉,掉舉是說這個心不能定下來,心裡妄想太多、念頭太多,特別是在我們打坐的時候、念佛止靜的時候,心裡妄念特別多,叫掉舉。「悔」是疑悔,常常做事或者修行學這個法門,看到別人那個法門有後悔。後悔是屬於懷疑,我們常講疑悔,統統都是障礙,障礙你的清淨心,心不清淨了。在念佛裡面來講,念佛三昧不能夠成就,被它障礙住。如果我們真能看破這些煩惱,自自然然就放下,五蓋自除。『五根增長』,五根是信進念定慧。禪定就得到了,這個禪定就是法華三昧。

  鈔【釋曰:一稱成佛者,歸命一心,無不成佛。】

  「釋曰」,這就是解釋。經上所講的「一稱南無佛,皆當作佛」,這個道理在哪裡?此地為我們說出來,道理就在『歸命一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禪家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能成就佛道。換句話說,哪一個法門最後的目的都是明心見性,不僅禪宗如是,其他法門也沒有例外的。我們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換句話說,名詞不相同,實際境界沒有兩樣。淨宗的殊勝,是直接修一心。禪宗也殊勝,禪宗也是直接修一心,但是它的方法跟淨宗用的方法不一樣,它用的方法是直接的,觀心、參話頭,尤其是觀心,的確是直接;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中下根性人妄想太多、煩惱太重,你觀不成,有障礙,有五蓋,這是障礙著你,你不能成就。淨宗法門比起禪宗法門,說實在話也是直接,法子比禪宗要來得殊勝,勝在什麼地方?我們是將如來果地,所謂是果地覺,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如來果地所成的正覺,我們用這個東西做為我們因地心,這就殊勝,直接從果上修,不是其他的法門修因證果它是從因到果,我們這一下手就是果,直接從果上修,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許多不明瞭的人意見多、誤會多、懷疑多,將這樣殊勝的法門當面錯過,那是真正可惜。《彌陀經》上教給我們的是「一心不亂」,這段文很長,解釋一心不亂這一句,蓮池大師在整個《疏鈔》裡面佔了八分之一,原來經本線裝本四冊,單講「一心不亂」佔了半冊。所以這個分量,你想想看佔的篇幅多大!換句話說,《彌陀經》上「一心不亂」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用的方法是信願持名,我們的目標是歸命一心,一心得到就成佛,就是這麼個道理。

  鈔【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皈依。】

  這一句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佛法的修學,常言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在修學一定要一門深入,為什麼?一門一相容易得一心。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問:參禪最忌諱的是什麼?也是夾雜,修止觀最忌諱的還是夾雜。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修,修一個法門就專精這個法門,不可以夾雜別的法門。你要問:為什麼?因為夾雜別的法門,那就不是一門一相,你要得一心就難了。要走禪這一門就專心在禪上,教下宗派很多,學賢首的就專心在《華嚴》,學天台專心在《法華》,統統都能開悟,都能明心見性,不可以涉獵太多。涉獵太多,那都變成佛學常識,我們現在人所講的佛學家,佛學家他成不了佛,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不可以不知道。『離自心一相一門外』,那就沒有皈依處。我們學佛是從三皈入門,這個三皈要皈一你才能成就。

  鈔【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乃至六度萬行,悉皆成就。】

  這就是常常能作如是觀,這個觀是智慧、是學問,我們常講「看破」,如是觀就是看破。用《金剛經》的話非常容易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真的看破。看破,你就不執著了,五欲、五蓋很容易斷掉。

  鈔【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

  《法華三昧觀經》裡面講的,這個境界確實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這個境界非常之高。事一心是得禪定,理一心開智慧了,唯有智慧才能將無明煩惱照破,就沒有了。

  鈔【又佛名經云: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一聞則不待稱念,無量則不止八十億劫。】

  《觀經》裡面講:一稱阿彌陀佛名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前面說過,理一心才有這個效果。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沒有這效果,不要說八十億劫,念一萬聲也滅不了億劫罪,這是真理,為什麼?心不清淨,所以不相應。《佛名經》說,『一聞佛名』,還沒念,光聽到一尊佛的名號。《佛名經》,這個經全是佛的名號,總共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你聽一尊佛的名號就滅無量劫生死之罪,還沒念,光聽了一下。所以過年,道場大家都拜萬佛懺,聽一尊佛滅無量劫生死之罪,聽一萬二千多尊佛那滅罪恆沙了。我們這個小道場每年選的是千佛懺,三千佛名,就是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一尊佛的名號就滅無量劫生死之罪,這是經上講的,靠得住靠不住?假如相應就決定可靠,那是事實,不相應不行。我們看蓮池大師下面的解釋就明白:

  鈔【因彌約而果彌廣。】

  『約』是簡單,『因』太簡單了,聽一聲佛的名號,念一句佛的名號,這個因太簡單。『果彌廣』,這個果報沒有想到這樣的廣大。

  鈔【非理一心,安得致此。】

  這真話說出來了,如果你要不是『理一心』,聽佛的名號、念佛的名號也滅不了罪,這要知道。所以,關鍵在「一心」。我們今天念佛,是亂心念佛。亂心念佛,有什麼好處?阿賴耶識裡種了佛的種子。這一生遭什麼果報,還得統統要受這果報,決定免不了,生死輪迴是決定免不了,為什麼?你沒有得一心。

  鈔【但患心之不一,何慮罪之不滅。】

  蓮池大師把事實真相說破之後,最後這句話勉勵我們,很要緊,我們今天患的是心不一,不怕罪不滅,心一了,罪就滅了。這個道理不難懂,事實如果諸位細心觀察,你很容易發現。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心地清淨的人,面上常帶笑容,心地清淨的人不容易衰老,心地清淨的人不容易得病,這個淺顯的果報就看出來了。由此可知,心愈清淨,境界就愈好,清淨到極處那就成佛。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罪業消滅得乾乾淨淨。我們從這裡得到一個結論,一分清淨心就滅一分罪,二分清淨心就滅二分罪,就這麼個道理。聽佛名,稱佛名,滅罪恆沙,那是心清淨到相當的程度,才有這個功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心顯露,真心就是清淨心,雖然才露一點點,那一點點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有界限的,有分別、有執著,有範圍的;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範圍,所以它滅罪的效果就大。我們今天滅罪的範圍很小,為什麼?心量很窄小,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滅罪愈多,心量愈小,滅罪也一點點。所以真心跟妄心不一樣,它的效果作用不相同。

  疏【故知古人知見不普之論,乃至定心專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這段文我們在《鈔》裡面解釋。

  鈔【知見不普者,華嚴論云:一乘大道,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以情存淨穢,知見不普。】

  「華嚴論」就是《華嚴合論》,李長者註的。長者也是了不起的人,可是他老人家當年在世所見到的《華嚴經》是一個不完整的本子,也就是《華嚴經》最後的結論他沒有看到,於是對《華嚴》的見解就有一部分有偏差。不像清涼大師,清涼大師是見到《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這一部分的經典,李長者沒有見到。所以他在此地說『一乘大道』,一乘大道是指《華嚴》。古來大德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華嚴》判作一乘、《法華》判作一乘、《梵網經》判作一乘。一乘經只有三部,其他的則說大乘、小乘,在中國大乘經比小乘經多。「一乘大道」,不是喜歡生淨土菩薩的境界,這個「樂」當作喜歡講,歡喜求生淨土的菩薩,為什麼?因為求生淨土,淨跟穢是對立的。淨穢是二法,這是六祖講的,二法就不是佛法,換句話說,心不是真正清淨。真正清淨是淨穢二邊都不立,那才叫真淨。所以說『知見不普』,一昧求生淨土這個菩薩還是偏見,知見不圓,「普」就是圓的意思,知見不圓。我們看看蓮池大師怎麼說:

  鈔【今謂此指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則妙悟一心,有何淨穢。】

  蓮池大師這個駁斥就非常有力量,有道理。李長者所見的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確實有能、有所,確實是「知見不普」;如果是理一心,那跟《華嚴》講的「一乘大道」就無二無別。實在講,李長者沒有看到《四十華嚴》,如果看到《四十華嚴》,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他這句話就不敢講了。文殊、普賢是何等人物,他們都急著要趕快要求生淨土,那怎麼可以說是一乘大道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後面這一段他沒有能看到,才有這麼一個誤會。如果他看到後面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統統都發願求生淨土,李長者一定不至於這樣說法。所以一心裡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雖然講念佛三昧,講一心不亂,同樣得一心不亂,裡面的程度淺深差別很大。就是以理一心來說,圓教初住這就是理一心,等覺菩薩也是理一心,圓初住到等覺是四十一個階級,由此可知,理一心淺深有四十一個不同的等級。理一心如是,事一心當然也不例外。事一心也有淺深次第不同,我們通常講功夫成片,這是事一心淺者;見思煩惱都斷了,那是事一心的深者。這還都沒見性,還都有能所。

  法門殊勝,勝在哪裡?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其他法門包括禪宗在內,如果不能修成九次第定,就不能出三界,你這就曉得多難!四禪八定不過是生到四禪天、四空天而已,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就免不了輪迴,一定要受輪迴的果報,這才知道出三界真難!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淨宗法門,只要得淺顯的事一心,他就能帶業往生,這法門之殊勝就在此地。我們看經論,古大德的註疏,我們就見到了,都說西方淨土的殊勝不在上二土,上二土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跟十方世界沒有什麼差別;它最殊勝之處就是凡聖同居土,它的凡聖同居土,這是所有一切諸佛世界的同居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就是帶業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這四土的菩薩你統統見到,這是它第一殊勝之處。像我們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我們生在這個世間,我們聽說有觀音菩薩、有地藏菩薩,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們,可是誰見到?有是有,太少!那個因緣特殊,雖然見到,不過時間很短,偶爾見一下就沒有了。不像西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們天天跟你在一起,時時刻刻不離開,這樣殊勝的緣在十方世界都找不到,唯獨西方。所以它的四土橫列,它四土不是縱的,它是平列的,四土都在一起,其他諸佛四土不在一起。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實報土,也有方便土,不在一起,所以我們凡聖同居土裡面見不到方便土、實報土的菩薩。淨土殊勝一定要明瞭,明瞭之後,我們求生的願望才懇切,為什麼要到西方世界去?就是天天跟諸佛菩薩在一起,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自古以來,世間人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辦事很難,處人更難,人情變化太大,這裡面苦難就多。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心地都清淨,很好相處,這也是俗話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方極樂世界人和達到最高峰,人和既然圓滿,那天時、地利還有什麼話講!所以要講天時、地利、人和,西方世界是第一,哪個佛的剎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大師在此地明白給我們指出,如果得到理一心不亂,跟華嚴境界是無二無別。『若得理一,則妙悟一心,有何淨穢』。

  鈔【然雖知平等法界,無生可度,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正所謂一乘大道也。】

  這就是佛法常講的大慈大悲,不要說如來果地,剛剛得理一心,圓教初住菩薩,這已經見性,見性就到這個境界,是非人我、能所這個念頭全都沒有了,圓初住就是這個境界,這時候入了平等法界。《華嚴經》上「五周因果」,第三就是平等因果,契入這個境界。萬法平等,生佛當然平等,所以佛『無生可度』,佛不度眾生。雖然不度眾生,常常還要做出度眾生的樣子,還要做出度眾生的這些事情,這是『常修淨土,教化眾生』。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入了這個境界,還有很多人迷惑顛倒,我們要去幫助他,所謂「倒駕慈航,乘願再來」,這是大慈大悲,這才真正叫『一乘大道』,這是理事圓融。華嚴,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四不思議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成了佛、成了菩薩不度眾生,就跟小乘沒有兩樣,墮在偏真涅槃裡面去了,有理沒有事。小乘不敢度眾生,為什麼?度眾生太麻煩,眾生難度,剛強難化,他不願意惹這個麻煩。他之所以不願意惹麻煩,他還有麻煩;換句話說,就是他還有障礙,理事有障礙,事事有障礙,所以算了,不度了。理一心不亂的菩薩,心地達到真正清淨,理事沒有障礙,事事也沒有障礙,度而無度,無度而度,度眾生跟無度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小乘人度不度是兩樁事情。他這個度跟不度是一樁事情,所以他沒有障礙,這才叫理事圓融,事事圓融,沒有障礙。圓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他度眾生,對他自己有沒有妨礙?決定沒有妨礙。所以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觀音菩薩如是,所有一切菩薩統統是這樣的。這就是所謂一乘大道。

  鈔【知見之普,孰過於是。】

  『普』就是圓,『知見』的圓滿,還有能超過這個嗎?

  鈔【又普賢菩薩為華嚴長子,非一乘境界乎。】

  這個駁斥是最有力量的,這是《華嚴經》的經文。《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是第一,文殊菩薩第二,普賢是佛的長子,文殊是佛的庶男,排在第二。佛門裡面菩薩、羅漢排名的次序先後,關係很大,看排名就曉得這部經的重點在哪裡。如果文殊排在第一,普賢排在第二,這個經重在解門(因為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行門是次要的。普賢排在第一,說明這個經重在行門,解是其次,解是輔助行的。所以,文殊、普賢他們是不是一乘境界?這兩個人是毗盧遮那的後補佛,當然是華嚴一乘境界。

  鈔【而欲面見彌陀,往生安樂,謂之情存淨穢可乎。】

  他們兩個人在華嚴會上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不但兩個人發願要去,還勸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界,你說這兩個人知見圓不圓?他心裡還有淨、還有穢嗎?這個反問,問得好!可惜他們兩個不是同時代人,李長者是唐朝初年,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相去太遠了。所以學佛真的要深入經藏,理要圓解,真正要透徹;否則的話,疑難重重,障礙我們的大好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文殊、普賢求生淨土,現代人在經典裡面都看到了,可是還有疑問,我就常碰到人來問我,文殊、普賢是圓教的等覺菩薩,他在華藏世界難道就不能成佛嗎?為什麼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問題很好,可是他來問我,他就錯了。他有這個疑問好,佛家常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為疑情會開悟。他來問我,我給他一解釋,他永遠悟不了,為什麼?把他的悟門堵塞了。我要是不給他解,他就煩惱很多;跟他講解,把他悟門堵死了。古時候宗門大德大慈大悲不跟你講,叫你去參,這是最好的教學方法。現在人他不懂得什麼叫參,把胡思亂想當作參,糟糕不糟糕!天天在打妄想,那就更錯了。不如給他說明白,堵死他的悟門,叫他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也就可以了。不求生淨土是沒辦法,能求生淨土還可以,不開悟沒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開悟去。正如古德所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有人來問,我也給他講,這裡面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好的榜樣。文殊、普賢,這是華藏等覺菩薩,還要求生淨土,你們想想,你們要不要去?以身作則,起個帶頭的作用,這叫大慈大悲。第二個意思,華藏世界要破這一品生相無明、圓成佛道,他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去西方淨土,他的時間縮短。西方世界成就比華藏世界還要快,時間還要縮短,這是真實的利益。由於這兩種原因,他一定要發願求生淨土,是這麼個道理。

  鈔【定心專心者。】

  為我們解釋這兩樁事情,定心跟專心。

  鈔【永明謂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上生;二者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今謂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永明』是延壽大師,我們通常稱他叫永明延壽,是吳越王錢俶的老師。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諸位看寶靜法師的《彌陀經要解》講義,介紹得很詳細。諸佛菩薩在中國示現的化身很多,身分暴露的不多,身分沒有暴露的人非常多,這中國人的福報。中國人的佛緣非常深厚,這是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都不能跟中國相比的。永明大師的確是很傳奇的人物,沒有出家之前,是管收稅、出納,經手的錢很多,他就盜國庫的錢去放生。以後被查出來,他也不打妄語,承認是他盜的,為什麼盜?放生。知不知道犯罪?知道。曉不曉得要殺頭?曉得。主管報告給吳越王,按照法律這是要判死刑的。吳越王叫行刑官在刑場觀察,如果在執行死刑的時候,他感覺得很恐懼,就把他殺掉;如果他面不改色,就把他叫回來見我。他被殺之前確實面不改色,還很歡喜,行刑官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的一條命換千千萬萬條命,很值得。監斬官就把他送到吳越王那裡,吳越王問他:你志願如何?他說:我志願要出家。吳越王就准許他,做他的護法,以後就拜他做老師。

  後來才曉得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事情的發生是吳越王錢俶有一天打千僧齋供眾,千僧齋在佛法裡面講修福是最大規模、最殊勝的,是以清淨心、平等心供養一切出家人。雖然說平等,那個座席還是有上席、有下位,上席還是得長老去坐,還是不平等。但是那一天長老也很多,彼此大家都推讓,誰也不願意坐上席,正在推讓的時候,外面來了一個和尚,大家也不認識,也不曉得從哪裡來的,穿得破破爛爛的。他看到大家推讓,就不客氣往當中一坐。吳越王心裡就很難過,認為他的老師應該要坐首席,怎麼首席讓別人坐?吃完飯之後,散席,吳越王問永明大師:我今天供僧,有沒有聖賢來應供?聖賢是佛菩薩、阿羅漢。如果有這些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永明大師告訴他:今天有。他說:什麼人來應供?他說:定光古佛。哪一位?就上座的那個和尚。這才曉得原來是定光古佛來了。定光古佛示現的那個樣子,耳朵特別大,因為大家不知道他的法號,都叫他做大耳和尚。於是吳越王立刻派人追蹤。他住一個山洞裡面,追到那個地方,大家曉得他是定光古佛,對他非常恭敬,在那裡禮拜,請他到皇宮去應供。大耳和尚就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他就圓寂,就死了。來的這些人無可奈何,知道是定光古佛,古佛已經入滅了。想想他講的這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事。說出他身分的人是永明延壽大師,這一想,永明延壽大師原來是阿彌陀佛,趕緊回去報告。吳越王聽說定光佛已經入滅,這沒法子!聽說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下歡喜得不得了,等不及就跑步去見永明大師,走出宮門外,外頭有一個報信的,也是慌慌張張,幾乎跟他撞一跤,他說:什麼事情這麼慌張?永明大師圓寂了。這就是佛門的規矩,身分不露可以住在世間,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要走。永明大師是彌陀佛再來的,唐朝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是幾個身分露出來,我們知道的。

  永明大師所說的,當然就是阿彌陀佛自己所講的。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就是《四帖疏》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說極樂九品都是凡夫去往生的,因為凡夫「遇緣不同,而有九品差別」,跟這個地方所講的相同。『定心,如修定習觀』,這講的是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世界『上品上生』。諸位要曉得,「定心」去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的上品上生;「專心」念佛的,這是事一心不亂,生到西方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裡面也是九品不同,是這麼一回事情。定心修觀,像《十六觀經》裡面所說的。念佛的方法都在《觀經》,《觀經》裡面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提倡持名念佛,原因是持名念佛簡單容易,往生西方淨土人人都有分,它的殊勝在這個地方。

  修觀,現在的人心很粗、心很亂,觀的境界非常微細,因此修觀很不容易成就,這個要知道。理,說的是沒有錯;事,因人而異。我們不說別人,以天台大師做個例子,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天台實在上講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在天台,嚴格的說,他是天台的第三代,但是在他手上完成的。正如同賢首大師一樣,賢首前面有雲華、有杜順,賢首是華嚴第三祖。但是華嚴宗真正成立一個宗派是在賢首大師手上成就的,所以也稱為賢首宗,不稱雲華宗,也不稱杜順宗。智者大師成就天台這個宗派,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的,他用的方法是修觀。在我們中國,用十六觀修行的人不多,智者大師是一個,智者大師往生是什麼品位?不是上品上生,他在臨走的時候,學生問他往生的品位,他老人家當然也是很謙虛,我們想他也不至於騙我們,他說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地位並不很高,可是他老人家留了一句話給後人,那就是他如果不領眾,自己專心修行,那品位就很高了。因為領眾要管人要管事,雜事太多,捨己為人。換句話說,犧牲自己高的品位幫助大眾,所以他往生品位不高。這就是菩薩發心。所以菩薩發心是有本事往生,我生到西方淨土下下品往生,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把握,我可以。我本來可以上上品往生的,我犧牲品位,下下品往生,我要幫助許許多多人,這叫菩薩發心。假如幫助人,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錯!那就不對了。所以自己要決定取得往生的把握,才可以學智者大師。

  『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這個「末」不是下下品,末是什麼?上品中生以下的,因為對上品上生他就是末,這個末是指底下的八品,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蕅益大師說得好!蕅益大師的《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到了極處。印光大師他的身分也露了,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老人家對《要解》的讚歎,他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要解》讚歎到頂點。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大勢至菩薩對他這樣讚歎,他是什麼人?他不是阿彌陀佛,準是觀世音菩薩。我們想像當中決定是觀音、勢至一流人物,決定不是普通人。所以他寫得這麼圓滿,能幫助許許多多人信願往生,這真的是無量功德。《要解》上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信願,真信切願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的高下,決定在持名功夫之深淺。諸位要聽清楚,不是說持名多少,是持名功夫的深淺。什麼樣功夫深?能斷煩惱,功夫就深;能伏煩惱,功夫就淺。能伏煩惱就入品位,就決定得生,有把握往生;煩惱伏不住,那就看臨終那一剎那。臨終這一剎那最重要的是頭腦清楚、信願求生,他決定得生,臨終一念也能往生。臨終時頭腦很清楚,這在我們中國人講五福裡面最大的福報,人一生當中最大的福報叫好死。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死一定好生,為什麼?他絕對不會到三惡道去。凡是到三惡道去,糊裡糊塗去的。哪有明白人會去做畜生、去當餓鬼?不可能的,迷糊顛倒,糊裡糊塗去的。所以修福就非常重要。我們一生修福,不要去享福,修得的一點福都把它享盡了,臨終就沒福。我們修的福不享,就希望臨命終時來享福。

  臨終的時候,第一個不生病。這不生病走的人,有!我們在台灣這些年就見到不少,預知時至,功夫好的人一年前知道,通常一般念佛人大概是一個月、兩個月之前曉得,他對後事處理交代這時間都夠了。像我們在台北,以前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往生是兩個月以前知道。所以他利用星期假日去看看老朋友,那就是辭行,走得瀟灑,走得自在。他走的那一天,到蓮友念佛團去參加共修,台北市那時候沒有計程車,他跟太太坐三輪車,在車上跟他太太說:我要是往生極樂世界,留下妳一個人,妳會不會感覺得寂寞?他太太就隨口答應,「你要能往生,你就不必掛念我了」。念佛當中,他們共修就跟打佛七一樣,一支香一個半小時,止靜的時候有講開示,他們是居士道場,是由幾位老居士輪流講開示。那一天輪到魏老居士,他就跟魏老商量,「我們兩個換一下,今天我來講,下一次時間我給你」。魏老當然對他很尊重,他八十多歲了,就讓他講。這個開示一般是半個小時,那一天他老人家一下就講了一個半鐘點,把念佛的時間都拉長了。他愈講愈高興,苦口婆心勸導大家,講完之後就向大家告別,說:我要回家去了。大家以為他八十歲的老人,講了一個半鐘點,講累了要回家休息了。他老人家下了講台,念佛堂有個小客廳,客廳很窄,只有一套沙發,他在那裡一坐就走了,就往生了。你看多自在!一絲毫病的樣子都沒有。講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他回極樂世界的老家去了。所以這叫真正的福報,預知時至,身體健康,沒有一絲毫病苦,說走就走了,這叫大福報。你要是修一點福,平常就把它享掉,臨終就苦!所以這是決定往生,真的就在最後這一剎那。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應當要努力修學。

  『但念』,這「但」字我們一般人都能做得到。「但念」就是專念,心裡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只牽掛著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統統不念。我們生活能過得去就好,有多餘的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最要緊的是幫助他學佛,幫助他念佛,這個布施叫法布施。《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這個功德、福德第一殊勝。所以要知道布施,要知道修福。我們今天把淨宗向全世界介紹、推薦、弘揚,這是修真實的福報,我們所祈望的就是臨終的時候像李濟華老居士一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自在往生。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