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45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七五頁:
鈔【亦分五教者,以蓮分九品,則小大淺深,自有差等。如小教以繇心造業而感前境為一心;始教以阿賴耶識所變為一心;終教以識境如夢,唯如來藏為一心;頓教以染淨俱泯為一心;圓教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以賢首宗的判教,賢首也叫做華嚴宗,這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淺深次第的整理,就好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排課程一樣,哪些課程應當排在小學,小學生接受的,哪些課程應當擺在中學,哪些應該擺在大學。但是諸位必須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確確實實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這種安排,什麼原因?佛當年在世為眾生講經說法是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來向佛請教的人,並不是程度很整齊,可能前一個人水準很低,後面一個人程度就很高,佛是應機說法,這是當時的情況。後來經典經過繼續整理之後,傳到中國,中國這些大德們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就類似像現在的學校把它按淺深次第編了一個順序。賢首宗就分為五教,天台分為四教,按照淺深次第不同。但是這些全都是佛說的,我們看到佛說這些話,就知道是對某一種程度人所講的。
『小教』,這個對於小根器初學人所說的,這是『由心造業』。小乘程度淺,佛為他們說法只說到第六意識,這是他能夠體會的,像我們現在一般人講意識、潛意識,他能夠懂,現在科學上的名詞;跟他講第八識、第七識,他就迷惑了,他就不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只講到意識,沒有講八識。或者有些經論,小乘經上偶爾講到八識,還是以六識為主,那只是附帶提一提而已。他們執著這個身是實在的,執著外面境界也是實在的,確實最大多數的人有這種分別執著,因為他是由心造業,才感三界六道這許許多多的境界,他把這個當作一心。
大乘『始教』這一類根性的人,比小教的人要聰明,也就是說他們的思想比較開放,不像小乘人那麼保守,那樣的執著。於是佛就跟他講八識。說的這個「唯識」,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心理學。比這六識講得就更深,講得更廣,告訴我們有八識,六識之外還有阿賴耶、還有末那。雖然知道八識,這是大乘剛剛開始。八識心中儲存無量劫來的善惡種子,「種子」是法相唯識裡面的名詞,現在人說的潛意識,遇到緣會把它勾引起來,於是它就起作用,這個起作用就叫做「現行」。佛說阿賴耶識裡面十法界的種子都有,哪一個種子的力量強大,於是它就先起作用,強者先牽,這就是在六道十法界裡面接受果報的情形。所以他是以阿賴耶識所變的,這個叫一心。
『終教』是大乘高級的,高程度;始教是大乘的初學。大乘高階段的,佛講『如來藏』,說明阿賴耶識就是真如本性,隨染淨緣變現出來的,這是把阿賴耶識的本質說出來了,說出八識五十一心所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幻的,所以說「識如夢幻,唯一真如」,《楞嚴經》上實在說就是發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事實。如來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來」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就藏在阿賴耶識裡。阿賴耶識,實在講,悟了就是真如本性,迷了就叫阿賴耶,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真如本性實在講沒有迷悟,迷悟是在人,真如、真性、本性都沒有迷悟。這是以『如來藏為一心』,這個層次是一層比一層高,但是一層比一層真實。
終教還不是究竟的真實,『頓教』裡面(頓教跟圓教,天台家把它合成一個,就是圓教,賢首把它分開,就說得更詳細),『染淨』都沒有;染就是八識,淨就是如來藏。阿賴耶有染淨二分,頓教裡二分都失掉,可見得他的心就更清淨,真正到一念不生。《唯識論》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這兩句話把法相唯識包括盡,也可以說是法相唯識的總綱領。「五法」是將一切法萬法歸納為五大類,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三自性」是講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任何一法都具有三自性,這些都是空的,為什麼?因為它全是有為法。《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空了。所以《般若》是頓教,《唯識》是漸教,《唯識》是慢慢學,《金剛經》是一下就空了,那麼樣乾脆、那麼樣徹底。「二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唯識宗裡面講人我、法我,到最後告訴你「人法皆空,俱不可得」,這個時候一念不生。這個一念是妄念,不是沒有正念,如果正念也沒有了,那就壞了,變成無想定,無想定的果報在無想天,諸位要知道,那個無想是被無明蓋覆了。我們妄念不生,無明也沒有,這個時候顯露出來的叫正念,正念分明,那是無限深廣的般若智慧,這個叫一心,這是頓教所說的。
『圓教』,那就是《華嚴經》裡面顯示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達到極處了。因為前面縱然說到頓教,說實實在在的話,他還是有分別執著,何以見得?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一切萬法當然圓融。它還不能圓融,還有高低層次,有高低層次、有淺深不同,這些東西不是從分別執著裡面,是從哪來的?所以它還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生的。圓教確實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叫萬法圓融,彼此不相礙!《華嚴》裡面講的周遍圓融,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是任一,不是特別指哪個一,任何一法就圓滿具足一切法,那才是《華嚴》大圓滿的境界。這些在此地都沒有細說,為什麼沒細說?這個文裡面講:
鈔【而佛說此經,本為下凡眾生,但念佛名,徑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屬頓圓。】
這部《阿彌陀經》,它的理論依據,它的修學方法,在五教裡面到底屬於哪一類?它屬於圓頓,天台四教裡面它正屬於圓教。換句話說,一定要圓頓根性的人學這個法門,那就非常合適。有些學者對於性宗、相宗非常有興趣,用許多的時間精力在經典裡鑽研,那是什麼根性?那是大乘始教、終教的根性,就是天台家講別教的根性,通別的根性。有些人頭腦簡單、怕麻煩、怕思考、怕讀經,聽說老實念佛就能往生,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這種人就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的人成就比通別成就要快、要高。那些人研究幾十年恐怕還沒有結論,圓頓人念幾年佛他就真成功了,他跟阿彌陀佛就搭了線,通了消息,快!比什麼都快。所以這個法門真正能夠信受奉行、能夠放下萬緣,那你就是圓頓根性的人。
鈔【又二乘種不生。】
這不是說二乘人,是具有二乘種性,二乘種性是什麼?喜歡分別執著,這就屬於二乘種性。二乘種性的人只知道自利不肯利他,這種種性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屬於圓頓大乘人。
鈔【故略前三,不復分五。天台四教例此。】
前面三種省略。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起信』是《大乘起信論》,這本書分量不多,知名度很高。因為《論》裡面所說的也是大乘八大宗的基礎,所以叫《大乘起信論》,是大乘入門的一本教科書。由此可知,它對於大乘修學相當重要,馬鳴菩薩作的。《起信論》裡面,文上沒有顯說,意思有,有事持跟理持。我們讀誦大乘佛法貴在得意,就是你得到它的意思,這是可貴的。
鈔【論云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者,此雙含事理而言也。】
《起信論》上,馬鳴菩薩說『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這句話用在事持講得通,用在理持也講得通,它並沒有講事理,你只要老老實實專念,你一定能往生。可是《論》裡也有說:
鈔【次云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云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這兩句的說法,那就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前面一句裡面包含著事一心,後面兩句的確是屬於理一心。理一心、事一心,在字面上沒有,這意思有了。這是用《起信論》來引證,確實一心有這兩種。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顯密二意。】
《彌陀經》一般後面都不附帶「往生咒」,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後面附帶「往生咒」,《要解》後面就沒有。蓮池大師的用意我們要了解,他是把這部《彌陀經》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通宗通教、通顯通密,我們這個法門的確是圓融。所以他每一段註疏都有「稱理」。稱理這一段就是跟禪宗「稱性而說」是一個意思,這是他註解很特別的地方,也就是《疏鈔》的特色。我們看一般其他註解沒有這種說法,每一句、每一段都把它會歸自性。這是說明理事就是顯密。
鈔【四字名號,全皆梵語,但念不忘,與持咒同,是名曰密。】
這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無論是四個字,無論是六個字,這名號確實是梵語,是音譯過來的,就是咒語。所以喜歡學密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咒,《心經》上講的「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實在講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密咒完全相同。它的功力,那是密宗裡所有一切神咒都不能跟它相比,這個諸位細細的去讀淨土三經就明瞭。
鈔【且念且參,觀心究理,是名曰顯。】
咒是決定不能夠求其義的,在咒語裡一定要想它是什麼意思,那就難了,那就不叫密咒了。所以咒只有音,沒有意思,只要音念得準確就有感應。咒語裡面很多都是鬼神的名號,所以密宗跟鬼神往來的關係非常密切。咒語音要念得正確,才會把鬼神叫來,你念得不正確,他也聽不懂,他就不來了。我們看傳記裡面記載,唐朝那個時代,密宗有一些大師從印度來的,他們念的那個咒確實呼風喚雨,役使鬼神,能差遣鬼神來辦事。現在《大藏經》,咒都在,我們去念不靈了,一個都不靈,原因在什麼地方?音不準確。所以咒語一定要口傳。口傳,現在有很多金剛上師傳,為什麼也不靈?這個口傳傳了兩千年,音早就變了,所以不是咒不靈,是音不準確,鬼神聽不懂了。但是在有一種情形之下,可以跟鬼神溝通,那就是心地清淨,誠則靈。雖然言語聽不懂,但是他心靈上有感應,誠則靈,這是屬於一類的咒語。還有一類咒語,是世尊非常高明的一個手法,治病的。你這個身體有病,教你念個咒,病就好了,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真的,非常符合科學的道理。今天我們這個科學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佛對於人體的結構了解得太清楚,哪個部位有毛病,這個毛病實在講,微血管阻塞不通出了毛病,我們中國古時候用針炙,把你阻塞這個地方打通,你血液循環正常,身體就健康了。佛法更高明,用音聲震動,那個咒語念得很正確的時候,發音會震動這個部位,把這個阻塞就打通了。像這樣治病的咒語,在《大藏經》上很多,我們現在念咒不靈,原因在哪裡?我們的音發得不正確。發出某一個聲音震動某一個部位,這是非常合乎科學,非常可惜失傳了。真的是有顯有密,這個地方顯,我們念佛,念佛當中有悟處。
這個「參」可不是研究,研究就錯了。『且念且參,觀心究理』,這是念佛裡面已經帶了禪的方法,我們常講的禪淨雙修,永明延壽大師教給那些參禪的人,「有禪有淨土」,是用這個方法,念佛,念念在參「念佛是誰」,這叫「且念且參」,這就不屬於密,屬於顯。老實念佛,什麼都不問,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念到底,那是密,那個功夫跟密一樣。如果在這裡面提起疑情,要參「念佛是誰」,就變成禪。當然,禪、教、密、律、淨,就看你用的什麼方法,這一句名號裡是樣樣具足。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在這句名號之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鈔【為門少異,歸元則同。】
『門』是講門徑,方法稍微有點不同,可是往生淨土是相同的,都是往生淨土。
鈔【顯密圓通,事理無礙。】
大師這些開示,主要目的無非是顯示念佛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讓我們真正認識它,了解它,死心塌地去受持,這一生就能得真實的利益,永脫生死,圓成佛道,我們這一生當中確實做得到!說這麼多話,真正是苦口婆心,目的就是叫你相信,不要懷疑、不要夾雜,老實去念,這就完了,這個法門就說盡了。因為你不信,不肯死心塌地,還在疑神疑鬼,想東想西,所以才說這麼多話。真正老實了,這一大堆話都叫廢話,這一本書也叫廢紙!所以要曉得,他的目標用意之所在。
疏【又此事理二持,雖上詳分勝劣,有專事者,有專理者,機亦互通,不必疑阻。】
這一條很重要,往往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或者自己有這些事情,或者就在我們周邊一些同參道友發生這個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念佛,方法理論是相同的,但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這個我們要能夠顧及到。我用的這個方法未必適合另外一個人,他用的方法未必能適合我。今天我們一般講共修,特別是佛七,那就彼此要忍讓,彼此要遷就,不遷就,這個道場就亂掉。真正功夫得力是一個人念,不受任何人干擾,念到歡喜,念得心清淨,功夫就得力。『有專事』、『有專理』,這是大的分別,兩個不同。專事念的,不必要求專理的要跟我一樣,專理念的,也不要要求專事念的要跟我相同,不要去勉強人,只要功夫得力。得力的樣子就是心清淨,念得很歡喜就得力,念得不歡喜,念得很痛苦,那就不得力,那就必須加以修改,總要念得很歡喜。這個歡喜一定顯露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生活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會讓別人羨慕你。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活得很苦,你為什麼活得這麼快樂?所以你念佛念好了,自然就影響別人。人家看你這麼快樂,就問你:你怎麼這麼快樂?你就可以告訴他,我念阿彌陀佛。這就把這個法門傳給別人了,他就向你學習。如果你學佛學得很痛苦,換句話說,你起了反作用,別人一看,「千萬不能學佛,你看學佛那個樣子」,那你造的罪業就大,你把眾生學佛的因緣給打斷了。所以這一段就很重要,『機亦互通,不必疑阻』。
鈔【此恐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為無益,故言事得通理,以決其疑。】
假如我們對於這個法門不能明瞭,或者是明瞭而不透徹,就會有疑問,而「疑」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我們常常講,念佛的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修學的祕訣。有些人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他對理不懂,不懂,他也不要懂,他也不想去研究,也不想去求明瞭,一味老實把這句佛號就念下去,這叫事持。這種人往往成就非常快速,不是一般聰明才智的人能相比的。這些人,我們世間人看他,愚痴,下下根人,殊不知下下根跟上上根的成就是平等的,沒有兩樣。最怕的是怕我們常常懷疑,我念佛,對於三經、五經的教理還不能透徹,往生會不會有問題?那往生就真有問題了,問題從哪來的?就是因為你懷疑就成了問題,不懷疑,沒問題,懷疑就有問題。疑,怎麼辦?必須要斷掉,那就要深入經藏,經藏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破迷起信。如果一點都不懷疑,說老實話,不要聽經,不要讀經,用不著找這些麻煩。就是因為這個心放不下,天天才要搞這個東西。所以要決疑,這才能生信。
鈔【大勢至圓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是引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兩句很重要的開示,『假』是藉,不需要藉任何的方法。禪宗參究的方法,教下深入研求的方法,都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菩薩說得很明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見,當來是往生以後見,必定見到!這個語氣非常肯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現前見是現在見,現在見有現前見的、有定中見的、有夢中見的,這都是屬於現前見。這樣的事情,古今都很多,我們見不到,不是佛不在面前,只要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面前。在面前,你為什麼見不到?是因為你有業障,你業障消除,你就見到。所以念佛人業障消除,夢中就見佛,夢佛講經說法,夢佛摩頂授記。功夫更深一點,就是業障消得又多一點的,我們念佛止靜的時候,定中見佛。業障更輕的,功夫更得力的,睜開眼睛看到佛就在面前,這些都是感應!在這個地方必須曉得,佛菩薩給我們的感應,時間是很短的,幾秒鐘,這是真的,過了以後再也不見了。你不要懷疑,隔了很久沒有見到,「大概是我退心」,那就錯了。如果你常常見,見的時間又很長,那就是魔變現的,那就不是真的。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我們在傳記上看到,他一生當中曾經三次在定中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見到的情形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一生只見三次,不是一個月見三次。一天見三次,那個麻煩就大了。見到之後,要知道見如不見,這就是好境界,這《楞嚴經》上所說的,好境界。你見到之後起分別執著,那就墮到魔境裡面。我們念佛,佛為什麼不現前?不要說是定中,夢中都夢不到,我們的功力不夠!一見到佛,我們的心就亂掉,怎麼?一歡喜、一高興,定就失掉,好不容易得一點小定,佛一來了,馬上把你功夫破掉,多可惜!佛很清楚,不來,不破壞你,不擾亂你。到你什麼時候這定功有了相當功夫,見到佛不動心,佛就現一次身給你做個證明,加強你的信願,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魔跟佛要能辨別,要會辨別。
這兩句話要記住,要細心體會,我們的心就定了,不需要藉任何法門、任何方法來幫助,一句名號念到底。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知道,知道也不說。你要問,為什麼不說?說起來都是廢話,說它幹什麼!所以你真的要明瞭,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全是廢話,一部《大藏經》就是垃圾堆,這個跟你講真的。統統就是教你認識阿彌陀佛,你不認識阿彌陀佛,所以才給你說法四十九年。真正明瞭、肯定了,什麼話都不要說,為什麼?幾天你就見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彌陀經》上「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你就成功了,還要說什麼?七天成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過,三天念佛成就的,五天、六天成就的,都有!由此可知,千經萬論無非勸你老實念佛。
鈔【空谷云:不參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
悟是開悟,『悟日』,有開悟的那一天。這一位是禪宗的大德,明朝人,跟蓮池大師同一個時代,也是當時禪宗的高僧。他曾經勸人老實念佛,不要參究,不要『參念佛是誰』,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純一念去』,純一就是老實。參禪目的是要開悟,你把這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去,也有開悟的一天。這個話是禪宗大德說的,蓮池大師在此地引用它。
鈔【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稱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決其疑。】
這個疑問是相同的,但是這個疑問的根源不相同。前面一個專門從事,於事念不明理;這是『理念』,裡面缺少事,這兩個不一樣。這缺少事念,或者懷疑他念佛念得太少,恐怕往生會『落空』。實在講,問題是在你念與不念,不在事持跟理持。事持是在事相上,這一句阿彌陀佛從心裡面生起來,口裡面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是事;理念則不一樣。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個地方又見到,是對於西方境界完全通達明瞭,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但是有沒有念佛?沒有念。有沒有求生的願望?有!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有切願,念佛念得少,決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我現在沒有持名,念佛念得很少,祖師沒有說念佛多少,是講功夫淺深。換句話說,「理念」功夫有淺深,「事念」功夫也有淺深,品位高下是決定在功夫的淺深,不是在事持的多少。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的心就放下了。念佛雖然念得少一點,或者一天很繁忙的人,慈雲灌頂法師傳的早晚十念法,這是最少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這個十念要是一生都不缺,也符合《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向專念」,因為到那個時候他就想起來了,符合一向專念。可見得真信切願,念的佛名號少也能得生,真正功夫得力了,品位也不低。這兩段話都是破除我們疑惑,堅定我們的信願。
我教給大家的「十念法」,效果比灌頂法師的朝暮十念還要大,諸位要認真的去學,要把它用在生活上。如果你有早晚課誦的話,你也可以修這個十念法,與你課誦沒有牴觸。你工作非常繁忙,根本沒有時間作早晚課,你就用這個十念法,決定成功。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你念四個字也可以,念六個字也可以,隨著你自己的習慣。蓮池大師說得很好,如果決心這一生當中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的客氣話可以避免,這個客氣話就是「南無」兩個字,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名號是「阿彌陀佛」四個字,經上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名號是四個字。所以念四個字就可以了。不過我們的課誦時間很短,只要一分鐘的時間,所以加上「南無」也非常好,因為時間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句。這個十句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因為我們念這十句的時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心地真正清淨,用清淨心念十句,我們這一堂課就圓滿了。你要問,要不要迴向?不需要!為什麼?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求生西方淨土,句句都是迴向。所以這個叫不迴向法門。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見阿彌陀佛,就是要往生西方淨土。這十念法一天要做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鐘,決定不妨礙你的工作。早晨起來的時候做一次。吃早飯的時候做一次,我們平常吃飯的時候念供養咒,都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都是這個念法。這個念法不錯!但是實在講效果不大,為什麼?有口無心。所以不如用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念十句再吃飯,這是第二堂。上午上班,上班之前再做一次,第三堂。下班之前也做一次,第四堂。吃午飯的時候有一次,第五堂。下午上班、下班,吃晚飯、晚上睡覺之前,這一天九堂功課。一堂都不缺,那個效果就很大,比一般人每天用二、三個小時作早晚課的效力還要大,什麼原因?就是因為這時間隔得很短,隔很短的時間立刻就又修一次了。所以功課的時間短,次數多,一天做九次,時時刻刻以清淨心來執持名號,確確實實達到淨念相繼,這個十念相繼。十念,念念都清淨,確實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凡夫業障很重,念的時間長了,裡面就夾雜,就有妄想、就有妄念,在一分鐘這十句佛號裡頭可以保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可以能保持得住。這個十句不要看它是很短,它是淨念相繼,所以利益就非常大。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十句不間斷,一天九次不間斷,這個修學的方法非常適合現代人,人人能修。
鈔【念念理一,是念念彌陀也,其為稱名,不亦大乎。】
這理念比較難,理念就是我們常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是理念。『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念念與自性相應,這是屬於理念,這是『念念彌陀』。我剛才跟大家講的這個十念法,時間很短,但是要把事念與理念相應,比較容易,為什麼?因為這十句裡頭不起一個妄念。怎樣跟理合而為一?把能所忘掉就是理。能所忘掉就是念而無念,念,我這十句佛號清清楚楚、字字分明,這是念;雖然念十句佛號,這個短短時間當中,三輪體空,沒有分別執著能念的我,也沒有分別執著所念的佛號,這跟理就相應,那就是無念。無念,「無」是不執著,不執著無能念、無所念,不執著能念也不執著所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念跟無念是兩個就不相應,那還是事念;念跟無念合成一個,那就是理。我們要不要去學?不需要。刻意的去學,你已經在那裡分別執著了,你已經有所用心了。念到功夫純熟的時候,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就是理念。雖然念的佛號不多,他確實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功夫很深,換句話說,往生的品位就很高!這個我們細讀《觀無量壽佛經》就明瞭。往生品位高,成佛時間縮短。上品下生,在西方世界三個小劫就成就;下品下生,這是最低的,十二大劫也就成就了。不像佛在經上說我們娑婆世界或者是他方諸佛世界的修行,動不動就說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說的那個時間實在講太長太長了。西方世界最長的是十二大劫;最短的,上品上生,生到那個地方就花開見佛,就成就了。這是西方世界的殊勝。我們記住,要緊的是「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從哪些地方看?從心地清淨上看。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今年跟去年比,確實比去年清淨,這就是功夫有了進步。這個月跟上個月比較,覺得比上個月更清淨,一月一月比,你的功夫進步就非常顯著,往生的品位一定很高!從這地方看,自己知道,不用去問別人。問別人,說老實話,現在的人奉承你的多,跟你講真話的人少!為什麼?說真話你不高興,捧捧你,你不錯!你很好!你很有進步!聽了之後就迷惑顛倒,自己以為真的有進步,真的不錯了。這個不必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結論講:
鈔【是故攝心體心,兩種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事念念到成熟的時候就變成理念,理念裡面也會兼有事念,理裡頭有事,事裡面有理,它是可以融通的,所以不必懷疑。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漸進,或頓入,亦隨機不定。】
古人說人貴自知,一個人最貴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的程度。能夠自知,我們選擇法門一定得利益,我們對於佛門各種宗派稍稍涉獵,仔細反省我適不適合?教下,天台要背三大部,賢首要背《華嚴經》,我們有沒有能力?這想想,分量太多了,現在讀書、背書的年齡也過了,難!這個門難!禪宗,不要說開悟了,我們盤起腿來,定都入不進去,那還能開悟嗎?定都得不到。盤腿坐在那裡還是胡思亂想、還是會打妄想。換句話說,這個門也走不通!密裡面許許多多的咒語,縱然遇到真正善知識,咒語很多,儀軌很多,再看看我們自己生活環境,有沒有能力去修學?沒有能力就不能成功。再看看淨土,淨土法門實在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所稱讚的,叫易行道!這一句佛號真的是太簡單、太容易了。我們工作很忙,我剛才教你這十念法,決定不妨礙工作,一堂功課只要一分鐘,哪裡會妨礙你工作?知道自己的根性就知道選擇自己最有利益的法門。我們下手一定要從事上下手,不需要學人家一天要念十萬聲佛號,有很多人聽說古大德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有人一天念十幾萬聲佛號,心裡羨慕得不得了,一心想學,沒有必要。那是人家環境不一樣,他一天到晚沒事情幹!他沒事幹,不念佛就胡思亂想。你自己一天到晚工作非常繁忙,夜晚不睡覺去念佛,念到第二天疲倦得不得了,什麼事都不能做,那就錯了。所以得閒的人有得閒人修行的方法,繁忙的人有繁忙人修行的方法,一定要適合我們自己生活環境,這樣就好,不要勉強,功夫才能得力。
有『漸進』、有『頓入』,隨機不定。漸與頓與根性的關係很大,這根性就是過去生中修學的基礎。雖然這一生得到人身,聞到佛法,又要從頭學起,前世的東西忘得乾乾淨淨。不過利鈍的確還是很明顯,過去世假如根培得不深,這一生當中就顯得很鈍;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培的這個根厚,現在會感覺得根很利,一聽就明瞭通達,這是屬於利根。所以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的根性,沒有一個不成功的。根性鈍不怕,真的,空谷禪師所講的,你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你會有開悟的一天。消業障沒有別的,就是專心,專一!業障就消掉了。消業障最怕的就是搞的東西太多太雜,心不清淨,業障就消不掉。「一」,心就清淨,所以這個「一」太重要。《影塵回憶錄》裡面,晒蠟燭的蠟燭師,那是個鈍根。他那個老和尚厲害,老和尚認識人,這個人老實,老實人可以教!教他什麼都不要做,到育王寺去拜舍利,那裡供的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老實!一拜都不缺,天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開悟了,老實人會開悟。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實念,他老人家就老實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你看多了不起!最麻煩的就是我們這批人,從前人講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最難辦了。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我們這批人。像那個老實人,還用得著嗎?幾句話問題就解決了,他就成功了。我們是最找麻煩的人,是釋迦牟尼佛最頭痛的這批人,但是也得要度。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