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九十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90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五七頁:
玄義【又若書寫則化被蒼生,講演則祥符白鶴。】
自古以來,受持《彌陀經》有許許多多不思議的感應,這一段講到寫經。在從前經書的流通要靠書寫,印刷術是在宋元以後才逐漸興起。方冊的經典,就是我們現在看的這種線裝書,這樣把它裝訂成本的,佛經採取這樣裝訂的方法是明朝末年才開始的,明朝憨山大師提倡的,這叫方冊本。在這以前,唐朝是卷子,像書畫一樣捲起來的,到以後就摺疊本,由摺本再演變成裝訂成冊的方冊本。
但是那個時候印刷術很不發達,木刻版本最先都是要寫出來,寫好之後再刻到木板上,一個字一個字的雕刻。印也是很不方便,一塊木板,就是一張一頁的這個經書是一塊木板。那時沒有油墨,用松煙印;就是松樹籽燒起來,用松煙。你看我們這古本的書,松煙印的,手一摸,手就黑了,油墨不會。松煙刷的,因此成本就相當高,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人修福比古人方便太多了。古人想流通經書,要雇人來抄寫,抄一部給他多少錢。有一些念書人,考試沒有考取,怎麼辦?就常常到寺廟去抄經。寺廟給他工錢,抄一部經給他多少錢,供給他吃、供給他住,他的工作專門抄寫經典。那時候的流通用這個方式。註解裡面,他舉的例子都是事實。
疏【書寫者,唐善導大師,凡得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
『襯施』就是信徒供養他的錢,他用這個錢請人寫《彌陀經》。不容易!《彌陀經》能普遍的流通,實在是得力於善導大師的提倡。當然這個經不算太長,一個卷子就可以寫一部,是一卷經。他請人寫《彌陀經》,這數量可觀,十萬卷!今天印刷術這樣發達,哪一個人發心去印《彌陀經》十萬卷?今天做容易!比善導大師那時候容易太多了。他這十萬卷經要寫多少年?我們今天印十萬本書,一個月就印出來,而且價錢比從前低得太多。這是流通經卷的。
疏【勸人受持,亦有讀誦至十萬遍者,五十萬遍者。】
這是講受持念這個經的人。所以念經,同修們要注意,不要念得太多太雜。念經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念《彌陀經》的目的在哪裡?實在講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我們既然一心一意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念其他的經典就叫做打閒岔。法門的可貴,貴在專修!這部經念熟了,心也定了、專一了,就能得一心不亂。如果念許許多多經論,這個一心不亂不容易成就,為什麼?念這個經,想到那個經還沒念,那個念完了,還有些沒有念的,你這個心裡就打妄想,心不專。所以真正想得到修行的利益,一定要專,念的經要專,修行的法門也要專,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用不著了。
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句阿彌陀佛是「圓攝五宗,該羅八教」,一句阿彌陀佛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所說的一切法門,統統都包括了,一條都不漏。不但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這一句阿彌陀佛也都包括了。我們不念阿彌陀佛念什麼?不念《彌陀經》念什麼經?
善導大師這個人很了不起,唐朝時候人。傳記裡面記載,他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所以他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他念一聲佛號,口裡面有一道光,光中有一尊化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像,聲聲都是如此。這是傳記上記載的,「口放光明,光中化佛」。歷史上,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永明延壽、豐干和尚也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
疏【僧俗歸仰,至有感極焚身供養,得念佛三昧者,不可勝紀。】
這都是指善導大師教化的功德,後世尊他為淨土宗的祖師。感動到了極處,『焚身供養』,燃指、燃臂這些都屬於焚身的一部分。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亂,跟善導大師修學,得到一心不亂的人很多很多。
疏【講演者。】
就是講這部經。
疏【宋沈三郎。】
宋朝時候的人。
疏【晚歲回心念佛。】
這是晚年,年歲很大了,這才學佛,相信這淨土法門,發心念佛。
疏【因病,請僧講彌陀經,易衣而終。】
在病中請法師給他講《彌陀經》。在換衣服的時候,他命終了。
疏【縮膝欲起,二子局於名教,以易龕為難,曳其脛直之。將入斂,忽舉首出衣被,瞿然而坐,舉家大驚。二子急前扶衛,乃以肘節捶之。子曰:助父坐脫耳。竟坐逝。荼毗,有白鶴二十九隻,飛鳴雲表,久之西去。】
沈三郎的傳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這是已經死了,他在沒有走之前,他給兒子交代他想坐龕,這是坐脫,坐著走的。『名教』,這是儒家的,儒家的大殮,人死了以候一定是入殮裝棺材。所以兒子就不聽話,把他照一般人的方式來大殮。把他的腿弄直,用棺材來入殮。這個時候忽然他坐起來,這真是很嚇人的事情。他家裡人明白了,曉得他的志願是要坐著走的,不願意躺著走。所以他的兒子幫助他把腿盤起來,讓他坐脫。『荼毗』就是火化,火化的時候有二十九隻白鶴,等於說來送他。化完之後,這些白鶴往西方飛去,有這種瑞相。『祥符白鶴』,這就是禮請法師來講《彌陀經》,他在聽經的時候往生的,有這種瑞應。
玄義【現前感應,則寶地遙觀,剋取往生,則涅槃非比,如斯感應,屢見古今。】
這是講現前的感應,實在也非常之多,這裡是略舉幾個人。
疏【寶地遙觀者,唐大行禪師。】
唐朝時候的大行禪師。
疏【初修普賢懺。】
以前他修行是禮普賢懺法,就是普賢菩薩《懺願儀》,他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疏【後入大藏,隨手取卷,得彌陀經。】
古人常常用這個方法。經典這麼多,我應該學什麼?在佛前許願,我在《大藏經》裡面抽一部,我就照這個學,這是一個方法。有的時候拈鬮,像蕅益大師常常用這個辦法。他所喜歡的這些經論法門,他都寫成紙條,把它放在佛前面,每天禮拜供養,拜了七天在那裡拈一個,用這種方法。他在《大藏經》裡面抽一卷,抽到《彌陀經》。
疏【日夜誦詠。】
『誦』是讀誦,『詠』是歌唱。古人讀書的腔調很好聽,梵腔也非常好聽。
疏【至三七日。】
他日夜念這部《彌陀經》,念了二十一天。
疏【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前。】
這個相現前了,現前看到的。他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地是琉璃地。琉璃,我們現在稱之為翡翠,就是綠色的玉。大地是綠色的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都現像給他看。
疏【僖宗聞其事。】
唐朝僖宗皇帝聽說這樁事情。
疏【詔入內庭,賜號常精進菩薩。】
大行禪師原來學禪的,以後從禪回歸到淨土,他是真精進,專念《彌陀經》,日夜不斷的念,念二十一天,得這樣的感應。所以僖宗皇帝賜他一個號,叫『常精進菩薩』。
疏【後琉璃地復見,即日命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這位法師留肉身。他往生的時候,這個相又現前,現前的時候他往生。『異香經旬』,旬是十天,他往生的時候這種香氣十天都不散。
疏【涅槃非比者。】
《涅槃經》比不上《彌陀經》。
疏【梁道珍法師。】
五代時候的梁朝,道珍法師講《涅槃經》。
疏【天監中。】
天監是年號。
疏【憩錫盧山。】
憩息是住下來。他遊方參學到江西廬山,就住下來了。
疏【慕遠公淨業。】
對於慧遠大師東林念佛堂專修淨土,他非常的羨慕。
疏【禪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邁。】
這是定中的境界。他在入定的時候,現的是大海,海上有幾百人乘坐一條大船。『寶舫』,這個船當時非常之名貴,是七寶所造的。乘著寶船往前去。
疏【師問何之。】
道珍法師就問他們:你們到哪裡去?
疏【答曰往極樂國。】
我們這個船要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聽了之後:
疏【因求附載。】
我可不可以搭你這個船一道去?
疏【報云。】
那個人就回答他:
疏【法師雖善講涅槃經。】
你很會講《涅槃經》。
疏【亦大不可思議。】
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疏【然未誦彌陀經,豈得同往?】
你沒有念過《彌陀經》,怎麼可以同去?這就是說一生都在那裡弘揚《涅槃經》、講《涅槃經》,不能往生西方。他沒有念《彌陀經》不行,不願意載他一道去。
疏【師遂廢講念佛。】
這個法師在定中有這樣境界之後,他不講經了,專門念佛了。
疏【誦彌陀經及二萬遍。】
定中沒有遇到這個境界,這個心發不起來。遇到這個境界,這真正發起來。
疏【將終四七日前。】
這也是預知時至,他在往生『四七前』,二十八天,大概一個月左右的樣子,一個月前。
疏【夜四鼓。】
四更天的時候。
疏【見西方銀臺來至,空中皎如白日。聲云:法師當乘此臺往生。】
有這個瑞相現前。
疏【時眾咸聞天樂異香。】
當時大眾聽到空中有天樂,而且聞到異香。
疏【數日香猶未散。】
幾天這個香氣都不散。
疏【其夜峰頂寺僧,遙見谷口火炬數十,明燎徹夜,次日乃知師逝。】
『峰頂寺』,這個寺廟建築在很高的地方,所以它的視線廣闊,能看得很遠,看到山谷谷口有許多火把,一直到天明的時候,火把還能看得見。這些都是瑞相,到第二天才曉得法師往生了。
疏【如上所錄。】
這是記錄的。
疏【皆修因證果,此感彼應。】
修行的人有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有應。
疏【疊見層出,自古及今,未及枚舉。】
這些感應的事情實實在在太多了,《淨土聖賢錄》跟《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掛一漏萬。尤其是古時候,消息傳遞不容易,多少往生有瑞相的,寫書的人沒有聽說、沒有見到,漏掉了。他能蒐集到的資料實在講很有限,遺漏的很多。所以這個法門在中國,不知道度多少人往生西方世界。
◎【四、明持】
『持』就是受持,受持的感應。
玄義【若持名者,或一念而飛一光,或一聲而出一佛,或響彌林谷,或音徹宮闈,或六時繫念,而依正盈空,或十字標心,而聖賢入會,洎乎昭代,續有名流。】
這也引用了不少的公案。
疏【此正明執持名號也。】
這是講念佛的這種殊勝的感應。
疏【淨業諸賢,多不繁載。】
『載』就是記載。太多了,記載不完。
疏【姑舉昭灼世人耳目者一二,以為激勸。】
歷代最著名的,人所共知的,舉出幾個來勸勉我們後學。
疏【飛光者。】
這就是一念,『飛光』,口裡頭出光,剛才跟諸位提到的善導大師。
疏【唐善導大師,人問念佛得生淨土否?】
這是有人問他老人家:念佛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疏【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善導大師答覆,只要你念一定能滿你的願,你肯念,你一定能往生。
疏【於是導乃自念阿彌陀佛一聲。】
他自己念,他念一聲佛就有一道光。
疏【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十聲至百,光亦如之。】
他念佛,口出光。
疏【光明滿室。】
他念多了,房子裡面統統是光明的。
疏【帝聞其事。】
當時皇帝聽到有這樣的異相也召見他。
疏【敕所居為光明寺,後登柳樹端坐而化。】
他住的這個地方,皇帝送給他一個匾額,叫『光明寺』。念佛口出光明。
疏【出佛者,少康法師。】
這也是淨土宗一位祖師。
疏【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勸人念佛,眾見師念佛一聲,口出一佛,至於十念,十佛次出,猶若連珠。】
他念佛,口裡有佛像出來,念一聲一尊佛,念十聲十尊佛,念一百聲一百尊佛,佛連著出來,有這樣的瑞相。
疏【臨終之日,口放異光數道,奄然而逝。】
這也是念佛在當時就有不可思議的祥瑞,足能夠感動天心。
疏【響彌者,唐道綽禪師,平居為眾講無量壽經,將二百遍。】
這也是淨土宗的祖師,一生專講《無量壽經》,講過二百多遍。
疏【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聲播林谷。】
大眾聽經的人都拿著念珠念佛。寺廟都是建築在深山,拿現在的話來說,都是風水最好的地方,都是在深山,念佛聲音響徹『林谷』,谷是山谷。這是感應,不是感應的話不可能。我們就是用念佛堂,大家在這裡一塊共修的音聲,要能外面山谷樹林當中都聽到,這個不是感應決定做不到。尤其是散席之後,音聲還在林谷。
實際上,每一位念佛的同修都要知道,佛號念熟之後,無論在什麼地方,心靜下來就會聽到佛號在耳朵。如果有這個境界,你就曉得這是念佛的初步功夫,證明你的功夫剛剛得力,應該繼續努力,從這個功夫再進一步才是功夫成片,然後才是一心不亂。如果這個境界現前,那的確在林谷之中,心一清淨,你就會聽到念佛的聲音。
疏【音徹者,唐法照。】
提倡五會念佛的法照禪師,是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
疏【於并州五會念佛。】
他是遇到文殊菩薩。這個人是個參禪的,本來住在湖南衡州,就是現在的衡山。有一天早晨,禪堂裡面吃早粥,那個時候出家人都用缽吃早粥。缽裡面就現相,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就像看電視一樣,缽裡像電視畫面,現的是五台山,清清楚楚。他看到之後,就把這個情形問一個老同參。那個人曾經去過五台山,聽到他講這個情形,他說:這是五台山。就勸他去朝山。
到五台山之後,果然看到那個境界跟缽裡面現的一模一樣。他記得很清楚,路很熟,於是找到大聖竹林寺,文殊正在那裡講經,聽眾有一萬多人。聽完以後,他上前給文殊菩薩頂禮,然後問文殊菩薩,他說:「末法時期眾生根性比較劣,煩惱重,修什麼法門能有成就?」文殊菩薩告訴他:修念佛法門。文殊菩薩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自己念了幾聲佛給他聽。他就學了這個調,這個調就是五會念佛。
他離開五台山之後,就自己在并州建道場專門念佛了。念佛這個聲調從五台山文殊菩薩那裡學會的,現在台灣也有五會念佛,這個調是不是文殊菩薩傳的,那就不曉得,可能文殊菩薩傳的這個調已經失傳。現在有些聰明人,聽說有五會念佛,就自己編一個譜,教大家唱。他們這個五會念佛的聲調像唱歌一樣,接引初機很好,但是真正念佛,那個念法不容易得一心,我想與文殊菩薩傳的一定有很大的差別。這是法照禪師開念佛道場。
疏【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
宮廷裡面皇帝聽到念佛的聲音
疏【遣使遙尋。】
就派人去追這個聲音,一直追到并州,追到法照禪師這個地方。
疏【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宮,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這也是與代宗皇帝有緣,把法師請到宮廷裡面,他在宮中教大家念佛。這是說音徹宮闈。
疏【六時者,晉慧遠法師,居廬山,製蓮華漏,六時念佛,澄心繫想。】
這是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住在江西廬山,建念佛堂。現在這個念佛堂還在,我在香港講經,聽他們講現在這個東林念佛堂還有一百多人念佛,非常的難得。他做了『蓮華漏』,從前沒有鐘表,不知道時間,所以就用刻漏來計算時間。上面這桶水,他做的是蓮花,蓮蓬上面水,一滴一滴往下滴。這個桶上面刻度數,曉得水流了多少,這是多少時間,古時候用這個方式算時間。『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六時就是日夜不間斷。念佛堂確實是如此。累了怎麼辦?累了可以休息。所以念佛堂旁邊有休息的廣單。休息的時候和衣而睡,不脫衣服;醒來之後趕快再繼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進念佛堂念佛。
疏【後十九年。】
十九年以後。
疏【七月晦夕。】
『晦』,三十、初一,沒有月亮的時候;望就是十五,月圓叫望。『夕』是晚上。
疏【於般若臺,方從定起。】
這是念佛的時候,坐在那裡念也能入定,起來的時候:
疏【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菩薩眾,水流光明,演說妙法。】
這個境界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完全一樣,他見到了。遠公大師見到西方這個境界,他一共見過三次,沒有跟任何人說,往生的時候才跟大家宣布。他的念佛堂一共是一百二十三個人,這是志同道合在一塊結社念佛,個個往生。像劉遺民他們先往生的,遠公往生的時候,先往生的人都跟著阿彌陀佛來接他,而且還給他說:我們都追隨你,跟著你老人家一塊念佛,怎麼你來得這麼晚?這在淨土傳記裡面有很詳細的記載。
疏【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端坐而逝。】
這一次是第三次見到的。他往生前七天現這個瑞相。
疏【十字者,宋長蘆宗賾禪師,禪理洞悟,宗說兼通。】
這位法師也相當了不起,禪教都通。有許多通教不通禪、通禪不通教,自古以來禪教俱通的不多。俗話說,這是真正大通家。唯有真正的通家,才知道念佛的好處,才會死心塌地念佛。為什麼?他一切通達,他曉得!教、禪,沒有往生好!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依教依禪來修行,要想證果,以大乘法來說,無量劫的事情;小乘教裡面,三大阿僧祇劫,這裡面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不能保證你一帆風順。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帆風順,一生成就。所以真正宗教皆通的人,沒有一個不回心淨土。他也是其中之一。
疏【而遠尊盧阜之規。】
『盧阜』就是慧遠大師廬山念佛堂的規矩,他遵照慧遠大師這個方法。
疏【建蓮華勝會。】
他發起了一個會,邀集志同道合的,大家在一起修行。
疏【其法日念阿彌陀佛,或千聲萬聲,各於日下以十字記之。】
這是記數念佛。大家在一塊共修,但是每個人念多少是個人自己訂。你願意一天念一千聲,你就念一千聲,你願意一萬聲,你就念一萬聲,個人自己訂,但是每天功課不能缺。他們用日曆,初一我發願念一千聲,今天功課念完,我就在初一底下畫個十字,這就是記數。像後來的「功過格」一樣,每天記載我的功課有沒有缺,你發心念一萬聲,你天天念一萬聲,念滿一萬聲,畫一個十字,做個記號,天天這樣念法。蓮華勝會是這樣組織的。這種組織我們相信參加的人一定很多,因為到這裡來念一千聲要不了多少時間,他念完之後,回家還可以辦他的事情。不像遠公的蓮社,那是住那個地方,就在那裡一直念到往生的;那個情形不一樣,不是真正發心的人,他不收的。
當年晉朝文學家謝靈運,跟慧遠大師很熟。謝靈運想參加蓮社,慧遠大師不收他。陶淵明跟他交情也很好,他很歡迎陶淵明參加蓮社,陶淵明不肯參加。為什麼不讓謝靈運參加?文人習氣太重,他喜歡作文章、作詩賦,搞這些東西。那個念佛是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的,所以個個成就。蓮華勝會這個尺度就很寬,如果一天發心念幾萬聲佛號的,那是很可能有成就。每天念一千聲也算不錯,如果一生當中都不缺,也決定會往生。
疏【一夕,夢一男子,烏巾白衣,風貌清美,謂賾曰:欲入公彌陀會,乞書一名。】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到有一個男子。『巾』就是戴著帽子,帽子黑色的,穿著白衣服。這個人『風貌清美』,來見法師說他想參加彌陀會,參加他的蓮華勝會,來報名的。
疏【賾問公何名?曰:普慧。】
法師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給他填寫名字。他說:普慧。
疏【又云:家兄普賢,亦乞登名。】
他報了名又說,他還有一個哥哥叫普賢,也報了名,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疏【賾覺而語諸尊宿。】
法師第二天把他夢中的境界告訴德高年長的長者們。
疏【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乃知聖賢幽贊,以二大士書於錄首。】
大家一想,這兩個人是《華嚴經》上的兩位菩薩,普賢菩薩,普慧菩薩。這個會菩薩也來參加,所以就把普賢、普慧排名排在第一、第二。這是不可思議的感應。
疏【昭代者。】
『昭代』是現代。前面是講過去的,現在講當代的,這是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明朝末年。
疏【如西齋、空谷、天奇、毒峰等,皆近世高僧,篤信精修,匹休前古,相續不絕,稍詳往生集中。蓋千萬中,紀其一二而已。】
楚石琦禪師,他有「西齋淨土詩」,《淨土十要》有蒐集,都是稱讚淨土的。空谷隆禪師,他有專門勸修淨土的文章叫做《空谷集》,《卍續藏》有蒐集。天奇禪師有《煢絕集》。毒峰善禪師有語錄留給後人。這些都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都是佛門裡頭很有成就的人,而且這些人都是先修禪,在禪裡面有相當的成就之後,回過頭來念佛,都是念佛往生淨土的。《往生傳》裡面都有他們的傳記。這個實實在在說不盡,太多太多了,這個地方只能舉幾個人來做為勸勉而已。
玄義【至於感護。】
『感』是感應,『護』是護持。
玄義【則宿冤得度,惡鬼不侵,靈應則瞽目重明,俘囚脫難。】
這裡面也舉了幾個公案。
疏【冤度者。】
冤鬼纏身,念佛能得度。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種情形很多,但是他不信,那就沒法子;如果真正相信,一心念佛,這個冤鬼決定會離開的。
疏【唐邵彪,鎮江人。】
這是唐朝時候的事情,在江蘇鎮江。
疏【為諸生時。】
『諸生』就是秀才,在做秀才的時候。
疏【夢至一公府。】
夢到一個做官的衙門。
疏【主者問汝知所以不第否。】
他是個秀才,秀才再考的時候就是舉人,年年落第沒考取。夢到官府裡有人問他:你曉不曉得為什麼考不中?
疏【彪對不知。】
他對答:我不曉得。
疏【因使人引彪前行。】
叫他看看因果報應。
疏【見大鑊中。】
『鑊』是鍋,大鍋裡面。
疏【有蛤蜊作人語,呼彪名。】
大概是平常喜歡吃海鮮,吃得太多了。這些蛤蜊都叫他的名字,沒有把他忘掉。你們想一想,如果吃活的東西,牠曉得你叫什麼名字。牠現在沒有辦法反抗,沒有力量報仇,等到有一天,牠不會饒過你的。這個事情很麻煩!這個事情要是看多了,你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疏【彪怖。】
看到從前吃的那些東西,現在一個個都記得,這筆債要還的,彪恐怖了。
疏【遂念阿彌陀佛。】
於是大聲的念阿彌陀佛。
疏【蛤蜊變黃雀飛去。】
一念阿彌陀佛,把這些蛤蜊都超度了,牠們聞佛號都超度了,變成黃雀飛走了。也許要問,這些蛤蜊是不是都往生?不見得,但是可以從畜生道超度到人道;功力再大的,可以超度到天道。
疏【彪後及第,官至安撫使。】
這個因緣也不可思議,也是過去世的善根,否則的話,他怎麼會夢到這個境界而念佛?這是宿冤得度。
疏【鬼卻者。】
這是解釋惡鬼不侵。
疏【佛世。】
這是經典裡面一則公案。
疏【有一國鄰於羅剎。】
跟羅剎鬼做了鄰居。
疏【羅剎食人無度。】
羅剎吃人,而且吃得很多。
疏【王約:自今國中,家以一人,次第送與,勿得枉殺。】
國王沒法子,鬥不過他,希望這個羅剎鬼不要亂殺人,我們這一國老百姓家家輪流,一天送一個人去給羅剎吃,就不要再擾亂大家不得安寧了。羅剎也同意了。
疏【有奉佛家,只生一子,次第充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
有一天輪流到這一家,只有一個獨生子,這個小孩又不能不去。一家都是念佛的,父母就叫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疏【以佛威力,鬼不得近。】
因為他念佛,一夜念到天亮,羅剎鬼不敢接近他。
疏【明晨往視,見子尚在。】
第二天,這個小孩還在,羅剎鬼沒有把他抓去。
疏【將之而還,自是羅剎之患遂息。】
從此以後,這羅剎鬼就不到這個地方來擾亂了。羅剎是吃人的鬼,念佛,他不敢傷害。這是佛經裡面一段故事。
丁福保居士在筆記裡記載的有一段,那是民國初年的事情。有一個人是做生意的,他跟他的朋友一塊做生意,搭船的時候,他的朋友不小心掉到江裡淹死了。回來之後,朋友的太太就懷疑他謀財害命。他這個冤沒辦法申,也沒辦法找到證明的人。那個鬼死了之後還常常來看他,老朋友!他也不怕,還做酒菜招待他。他跟這個鬼常常在一塊談天,就跟他講:你家裡的人都懷疑我。他就講沒有關係,以後慢慢的他會給他調解。有一天他念佛,這個鬼就跟他講:你不要念。他說:為什麼?他說:你念的時候,我不敢靠近你。他聽到這個話,就大聲念、加緊念,鬼就跑掉了。他才曉得念佛有這麼樣的好處,以後他就出家專門念佛了。念佛這個力量有這麼大!鬼不敢接近。所以念佛人什麼都不怕,不管在什麼境界,只要把心定下來,什麼妄念不想,一心念佛,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近你的身。
疏【目明者。】
這也是不思議的感應。
疏【宋崇氏女,雙瞽。】
兩個眼睛都失明。
疏【念佛三年,精勤不替,雙目重明如故。】
失明是業障,念佛能消業障,尤其是至誠念佛,誠心誠意的念,『三年,精勤不替』,就是不懈怠!業障消除了,她雙目恢復了。一切的病苦,誠心誠意的念佛,都會有感應。所以真正念佛人有了病,不要找醫生,一心念佛,業障消了,病就好了;業障消不了,念佛往生。這個世界有什麼好留戀?死心塌地,念佛才會有感應。念佛沒有感應,貪圖這個世間,還捨不得走,嘴裡念著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裡掛念這個世間,不肯去。心不誠,佛念的也沒感應,念的這個佛號,災也消不掉,病也除不掉。死心塌地去念,能消災、能治病、能往生,精勤不懈就能做得到。
所以信佛不容易!一般人信佛,是半信半疑的信,不是死心塌地的信佛,死心塌地有不思議的感應。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