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八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85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八四頁:

  演【思盡還源者,即所謂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也。】

  這是相當深的功夫,佛門所有宗派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還源」,源是源頭,就是真如本性。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不能見性,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有思,有思就是有妄想。「思盡」就是妄想斷盡了,妄想斷盡才能明心見性。

  教下用的方法跟宗門裡面所用的,表面上看是不相同,宗門著重在參究,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叫你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用這種方法確實是根性很利的人。根性很利不是講世間很聰明的人,很聰明那是世智辯聰,不見得是根性很利。他真正能放得下,這個根就很利,才可能用這個方法契入。如果妄念多,妄念多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很會想,他會想東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樣的根性不適宜參禪,適宜去研究教。研教,諸位要知道,世尊當年在世,不是教每個學生無論是在家出家,要把佛所講的一切經典統統研究,沒這回事情。佛當年講經並不是有計劃講的,從淺而深,按部就班,沒有。佛並沒有一個教學計劃,並沒有一個教學的次第、程序,而是什麼樣的人來,他就用什麼方法教他。他的方法是應機施教,因材而教導,他是什麼樣的材料就用什麼方法來教他。因此,遇到佛的人向佛請教,佛教他這個法門,他就是一個法門用功到底,換句話說,佛的學生個個都是一門深入;並不是一切法門都通達,沒這回事情的。為什麼?唯有一門深入才能做到「思盡還源」,這才能見得了性。這個「思」,他是給你一個範圍,讓你在範圍裡面去思,思到無可思的時候就見性。一切經典,你都去研究、都去思考,那就完了,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這個原則我們一定要知道。

  中國自古以來,寺院叢林都有獨特的學風、道風,崇尚某幾部的經論。華嚴宗以一部《華嚴經》為主,與《華嚴經》有密切關係的經論做為輔助,一個宗派總是以一部經論為主。宗派裡面經論最多的就是法相唯識宗,有六部經十一部論。淨土宗自古以來只有三經一論,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作的,到現代由於祖師大德之補充才有五經一論。

  此地這個「思」字,是不是去思考?去研究?不是的。如果用思考、用研究,完全落在第六意識。用第六意識來修行,最高只能得九次第定證阿羅漢果,不能見性。也就是說,我們用第六意識心來念佛,可以得到事一心不亂,這是最高的,理一心不亂是達不到的。因此,這個「思」是菩薩修學的思慧,聞思修三慧這才能還得了源。

  思慧,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真實的意思,它不是用思考,而是用的什麼?「體究」,體是體會,這個非常之親切,研究思考就疏遠了。研究思考是第六識,體會、體究是用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離念,所以它是直覺的。也就是說,一接觸就明瞭,這叫做「思」。並沒有通過思考,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明瞭。從接觸這個意思,稱之為「聞慧」;從明瞭這個意思,叫做「思慧」;從破迷這個意思,稱之為「修慧」。可見得接觸、明瞭、不迷,一樁事情,三慧是一次完成的,並沒有次第,不是先聞,然後再思、然後再修,不是的。若是次第,那是二乘、權教菩薩都有的,不能說是三慧唯獨菩薩才有。三慧是一次完成,沒有次第,此地說的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普通人沒有。

  我們看了這一句,如何用在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上,這就很重要了。要怎樣用?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念經,念經就是修學菩薩的三慧。我們眼根看到經本,接觸就是聞慧;接觸之後專心讀誦,不起妄想,這就是修慧;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思慧。不要求經裡頭什麼意思,只一味的去念,這個方法就是聞思修三慧一次完成。念經,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三學、三慧都是一次完成。

  可惜你現在沒有還源;沒有還源,你那個思沒盡。幾時你這個念頭盡了,盡了是無念了,無念無不念,念無了、不念也無了,無念無不念就還源了。我再告訴諸位,你做到無念了,拿我們這個標準來講,就是事一心不亂,你得到念佛三昧,無念是定;念沒有了,無念也沒有了,那是慧,那是還源,那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才到思盡還源。「於自本心」,本心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真如本性。「忽然契合」,這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忽然見性。見了性是什麼樣子?我再告訴諸位,《無量壽經》經題就講得很好,就是「平等清淨覺」。你要曉得見性人什麼樣子?見性人的心絕對清淨,絕對平等,覺而不迷,那個人就見性了;見性成佛,他就成佛了。《無量壽經》那個題目太好了,修學的原理、目標,修行的方法、境界,在一個題目裡面就全都顯示出來,所以「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我們用功的目標。思盡還源,就是思無所思了。

  演【思無所思者,即念而無念,是離念境界,所謂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也。又復此即不思之思,是任運清淨之意,故佛果第七,亦名為意。】

  思盡還源之後,乃是「念而無念」,念與無念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沒到這個境界之前,這是凡夫,當然二乘權教菩薩也不例外,念跟無念是二不是一,生與無生也是二不是一,煩惱跟菩提是二不是一,生死跟涅槃也是二不是一,禪家講全都落在二、三,這是迷,這是不覺。如果真的與真性契合,跟諸位說,萬法歸一,「一」才清淨、才平等,「二」哪來的平等?落在二就是迷,一才是覺。本宗特別提倡「一心不亂」,「一」就是覺,就是清淨,就是平等。要怎樣才能達到一心?必須把一切分別執著捨掉,你才能達到。佛在經論上常說,凡夫為什麼不能成就?連《了凡四訓》裡面中峰禪師都說過,「著相修福」。著相修福,所得到的是三界六道裡面的福報;著相修福,念念都在分別計較,不能做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修福修不修?修;雖修,跟沒修一樣,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叫真修。

  「思盡還源,思無所思」,這是佛法很高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以上的境界。你證得這個境界,就是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但是淨宗最大的好處不在理一心,如果以理一心為標準,淨宗就不足以可貴了,為什麼?其他的法門也都是這樣的標準。它最為可貴的就是帶業往生,沒有到這功夫,煩惱一品沒斷,他也能往生,這是淨土宗的特色,是其餘宗派法門裡面所沒有的。唯有如此,這個法門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

  這一句,這是「離念境界」,「念」也是有念跟無念,離有念、離無念,這才叫真正的離念。單單念「有念」不行,念「有念」,你還落在「無念」裡頭,「無念」也不可以,「無念」也要把它捨掉。「所謂遠離微細念故」,這樣才能見性,微細念就是塵沙惑。菩薩到明心見性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再破一品無明就見一分真性,就是「得見心性」,破一品無明才能見到心性。「心即常住」,這個時候你的心不會動了,不會被外面境界動了。像我們現在這個心不行,人家讚歎一句很歡喜,罵一句就生煩惱,氣好幾天,這就不行!心會被外面境界動。真正見了性的人,心不動,絕對不會為外境所動。到這個境界,我再告訴諸位,命運沒有了,風水也沒有了,這統統沒有了,這全叫世間法。你在一切境界裡無不自在,你得大自在。也就是《楞嚴》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個時候轉境,不是境轉我,是我轉境了,則同如來。

  下面又是一個解釋法,思無所思「即不思之思」,他有沒有思?有思。有思為什麼說他不思?「思」是第七識(末那識);不是末那起作用,這就是「無思之思」,而是真性起用。真性起用跟八識五十一心所起用,在表面上看不出來,你看好像都是一樣的。佛也有笑,也有生氣,也有罵人的時候,也有讚歎人,他跟我們有什麼兩樣?你從表面上看真的沒有兩樣,但是骨子裡絕對不一樣。我們凡夫是心心所起作用,他是真如本性起作用,也就是說他喜怒哀樂統統是清淨的,統統是不染的,統統是平等的,這就是人家的功夫。既是清淨平等不染,為什麼有這些表態?那些表態都是度眾生的,就好像唱戲,劇本寫這一段一定要生氣,你不生氣也不行,裝個生氣的樣子,他是在台上表演,不是內心的,是表演給別人看的,是啟發別人的,所以那是度眾生的手段,這就是「任運清淨之意」。《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義」,如來的真實義是清淨意,跟我們不一樣。

  「故佛果第七,亦名為意」,如來果地上,「第七」在相宗裡面就是平等性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第七意識,第七末那識,是這個意思。其實這種分別講法,都是為我們凡夫的。因為初住以上就不分別,你還跟他講這些,那個毫無意義。初地以上,實沒有法子講經了,是無功用道。凡是言說這些講解都是初住以前的,見了性還有什麼好講?沒好講的。那時候修行完全是任運而修。註解都介紹過了,我們把前面這個文合起來念一念:

  鈔【籌量名意,世人起於意識,念念逐外籌量,是邪思惟也。】

  不但六道凡夫,實際上包括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統統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換句話說,他的知見不正,屬於邪思惟。

  鈔【旋其意識,扣己而參。】

  『旋』就是回頭。我六根不緣外面六塵,回過頭來緣六性,眼見色性、耳聽聲性,乃至意知法性,六塵就變成六性,塵是染污的,性是清淨的、不染的,這是最上乘的功夫。諸位曉得,這個與淨土的關係太大了,淨土就是「心淨則土淨」,用這個方法來修學。

  『旋其意識』,怎麼旋法?我們知道,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阿賴耶識是落印象,印象落在裡面就好像它是一個資料庫、倉庫一樣,它都收集起來,它有集起的作用。如果我們不落印象,那就了不起,就是佛與大菩薩,沒有資料給你記錄保存。只要有資料記錄保存就有果報,善的種子一定有善報,惡的種子一定有惡報,善惡報應絲毫不爽,你能逃得過嗎?逃不過。為什麼?落印象。見色聞聲統統落印象,全部都有記錄。這個記錄是自然的記錄,不是別人給你記錄,起心動念阿賴耶識裡頭都有印象,這是阿賴耶的作用。末那的作用是執著,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前五識是了別、是明瞭。譬如我們眼看,看外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沒有分別?沒分別。誰分別?第六意識分別。如果我們不用第六意識,我們常講沒注意,沒注意看,看是看到了,看到沒看清楚,沒注意!「注意」這個名詞是從佛教來的,把第六意識注進去,第六意識注在眼識裡面,那眼就看清楚了;注在耳識裡面就聽清楚了。要是沒有注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麼?意識沒有用在那上面。

  我從前剛剛學佛的時候,還沒有出家,我住在北投。演培法師在善導寺講經,那時候他是住持。晚上聽完經,我都是乘火車回去。在火車站等火車,有的時候一面等一面在看書,看書的時候,火車來了、走了都不曉得,怎麼好久這車都沒來,一看鐘點已經走了好幾班車。座位後面就是火車,來來去去那麼大的聲音,只注意看書,把車忘掉了,沒注意那個車。所以「注意」這個術語是從佛經上來的。日常生活當中很多術語都是從佛經上來的,你才曉得佛法對我們的生活與文化有多麼大的關係。

  把意識回過頭來,就怎麼樣?我不分別,我不執著。我看得很清楚,但是不分別;聽得很清楚,我不執著,這就回過來了。你在境界裡還是分別執著,你就隨著境界去了。你能在一切境界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沒有分別執著就是定。定慧等持,是這樣修法,不是修定一定要盤腿面壁,那種定不管用。定慧等持就是定慧同時修學,在哪裡?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無時無處不是修定慧的時候、不是修定慧的場所,道場在哪裡?沒有一處不是道場。要在生活當中去修定修慧,這個定就是不分別、不執著。轉識成智,六七因上轉,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上轉,不必注意那些,只注意第六識、第七識。「旋其意識」就是第七、第六,真正會旋就是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對自己有決定的利益,有決定的成就。一切虛妄分別執著,對自己有決定的害處,決定不會成就。於別人的利害很微薄,對自己的利害太大了。『扣己而參』,這句話是認真的參學。

  鈔【思之又思,思盡還源,思無所思。】

  這是講功夫成就。告訴你從「旋其意識」到「思盡還源」,也就是從初下手一直到功夫成就,不能離開這個原則。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我們今天就用這一部《彌陀經》、一部《無量壽經》,你決定可以得一心不亂,決定可以明心見性,決定可以成佛作祖,只要你把妄心捨盡。我一天到晚就念這一部經,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心就死在這個地方,其他一切妄念統統放下,統統沒有了,我什麼都不要了。不但世間法,我不再去想它、不再去分別執著;出世間無量的法門,我也不想它,我也不執著了,徹底放下了。古人講「真歇了」,歇就是捨掉,真正捨掉了。每天念這部經是扣己而參,每天念這句佛號也是扣己而參,功夫就一直用下去。「扣己而參,思之又思」,在我們本宗就是老實念佛;功夫自自然然成就,不帶一絲毫勉強,那就是「思盡還源,思無所思」。你從事一心證得理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

  鈔【全身即壽即光,何論彼佛此佛。】

  『彼佛』是阿彌陀佛。『此佛』,實在講不是指釋迦牟尼佛,是指我自己。為什麼?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是一佛不是二佛,那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自己本身就成佛了,你所成的佛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功夫真正到達這個地方。平素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不要胡思亂想。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搞生死輪迴,什麼原因?就是喜歡亂想。從今以後,我們把這個病根找到,我們對準這個根本來治療,把所有的精神心力都用在經上,用這個方法。經典也不搞太多,守住一個小範圍,專精就是「思之又思」,就在這個範圍裡頭。水到渠成就是「思盡還源」,不要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現前。我們還沒去,沒有去,我們現在這個肉身已經就無量壽、無量光了。為什麼?心地清淨就放光明,無量的清淨就無量的光明。功夫成片的上品就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就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無量壽!所以無量壽、無量光不必等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可以證得。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

  ◎【二顯德】

  解釋「阿彌陀」這個名號的意義。

  ◎【初名含多義。二道成遠劫。】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無量已如前釋。】

  『無量』這個意思,前面曾經解釋過。

  疏【然未知無量得名之故。】

  佛這個名號為什麼要用『無量』?

  疏【今謂是光明壽命,二皆無量也。】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依照梵音來翻譯,「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完全用意思來翻,是「無量覺」。『無量』的意思,沒有法子說得盡,說得盡怎麼可以叫無量?說不盡的。無論是哪一樁,你想得到的也好,你想不到的也好,統統是無量。釋迦牟尼佛把無量義歸納成兩大類:一類無量壽,一類是無量光。壽是代表福,光是代表智慧,就是他的福德、智慧無量無邊。拿現代話來講,「光」是代表空間,遍照十方;「壽命」是過去、現在、未來,豎窮三際。整個宇宙、整個法界就是這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全包括了。你想想看,哪一樣東西能超越時空?這個名號不可思議。《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也是非常究竟圓滿,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包括了。無量義裡面最重要的是壽命,如果沒有壽命,什麼樣的無量都落空了,誰去享受?沒有辦法享受了。所以一切無量裡面,壽命為主,你有壽命,一切無量才有真實的受用,才能享受;沒有壽命的話,什麼樣無量與你都不相干,沒用處。我們稱阿彌陀佛為無量壽佛,就是無量義裡面以這一義為主。在本經先講「無量光」,把最主要的意思放在後面,這是佛說法一貫的作風,最好的、最殊勝的都擺在後面唱壓軸戲。光明智慧就不得了!

  疏【光明者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復有二義,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復有二義,一是萬德所成,一是本願所致。】

  鈔【先釋光明也。】

  「無量」裡面,佛說了兩個意思,無量光、無量壽,先解釋『光明』。

  鈔【智光身光者,如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自受用身,照真法界,是名智光。】

  《華嚴經》上講,佛有三身,第一個是法身,梵語稱為「毗盧遮那」,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是個理,就是哲學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法裡面不講本體,講法身,法身就是哲學所講的本體,本體遍一切處。因為一切處都是這一個體變現出來的,它叫做本體。好像我們做夢,夢中有許許多多的境界,夢從哪裡來?夢是心生的。心就是夢的本體,沒有心決定不會有夢。當你做夢的時候,全夢即心,全心即夢,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心的現相。夢中所有一切境界,你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全是一個心變現出來的。你有討厭、有喜歡,是你迷了自心才會有這個現相;如果你覺而不迷,就沒有這個現相。

  不迷,你一定看到所有境界是平等的,所有境界是清淨的。自己到底是覺是迷,用這個角度來衡量,很容易觀察出來。我修行的功夫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我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淡薄,也就是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這是有進步,這是很好的現象。雖然很用功修行,分別執著還是那麼重,喜歡那個人仍很喜歡,討厭的還很討厭,這個就沒進步。雖然天天在念佛,沒進步。覺才是進步,迷就是不進步。不進步,功夫用得再多,說老實話都是白用,沒用處,充其量修一點來生的福報而已,這是六道裡面的痴福,不是真正智慧。於一切人事要看得淡,不但佛法如此,儒家的教學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是很平常,這個交情才能長久,才能不變,這都是古聖先賢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則。

  法身,就是你真正體究到了極處,豁然開悟,盡虛空遍法界是我自心變現的,我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不是我,我就是虛空法界的全體,我執破掉了,沒有了。我執是執著這個身是我,除了我這個身之外都不是我,他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我。「我」有沒有?有,有真我,真我是法身,沒有一樣不是的。一切有情眾生是我,一切無情眾生也是我,這就是徹底覺悟證得清淨法身了。證得這個境界,諸位想想看,你還有沒有生死?決定沒有生死了。生死的現象是什麼?是我在裡頭起了變化。決定沒有生死,也沒有輪迴,也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了,這個時候叫什麼?叫一真法界。迷了才有十法界,才有六道輪迴,覺悟就沒有了。

  其次是「報身」,梵語是『盧舍那』,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諸位想想,怎麼會體認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你自己,這就要靠智慧。我們在做夢,一下醒了,「我剛才做了夢,夢裡面所有統統是我自心變現的」,這有智慧,他曉得了。佛今天告訴我們,我們要往這上去體究,盡虛空遍法界確確實實是自己,是一個整體,在這一個整體裡面確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真的,是事實真相。為什麼會有障礙?障礙就是一切眾生虛妄分別執著,迷了才有障礙,悟了沒有障礙。迷了處處成障,悟了的人是事事無礙。悟了,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迷了,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不曉得有多少相!這裡面就起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是無量的煩惱、無量的痛苦、無量的業報,搞這個東西,很可憐!怎麼喚都喚不醒,他迷得多深!所以,一定要求智慧。法身是體,報身是慧。佛法的教學是以智慧為目標,自始至終都是要開智慧,佛法的宗旨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法所求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圓滿的智慧。

  演【自受用身照真法界者,乃無相之身。】

  報身是不是我們的身體?不是的,報身是智慧,所以報身是智身。在《華嚴經》裡面講,佛有十種身,十種身是三身展開來說的,十身歸納是三身。三身跟十身是無二無別,不增不減,十身不多,三身不少,開合不同。這是無相之身。

  演【以功德智慧為體,故照一真法界。】

  我們今天求智慧,我們今天修功德,這是修什麼?修自己的報身。經上常講法身慧命,「法身」就是修自己的毗盧遮那,「慧命」就是修自己的盧舍那。毗盧遮那、盧舍那都是自己,都不是外人。為什麼要求慧?為什麼要修積功德?長養自己的報身。而這個報身,你只要修一分就有一分的作用,修兩分就有兩分的作用。你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會一天一天不相同、一年一年不相同,佛門講境界不一樣,你的境界逐漸提升,境界的提升就是你報身的長養,報身能培養得好。

  佛是應化身,我們是業報身,造業受報而來的。怎樣把業報身轉變成應化身,這是佛法教給我們的;除了佛法之外,世間法沒有這個道理。這就是雲谷禪師在《了凡四訓》裡面講「義理之身」,轉過來了。凡人之身都有命運,義理之身可以格天,當然能夠改造命運,能夠超越命運。他那個講得還淺,這裡講得深、講得究竟、講得徹底。我們自己要懂得修自己的報身,修自己的法身,我們這個身不必轉,自自然然就變成應化身,跟諸佛如來一樣,在這個世間示現就不相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自己很自在。這是「功德智慧為體,故照一真法界」,自受用。

  鈔【他受用身,遍照大眾,是名身光。】

  演【他受用身遍照大眾者,乃有相之身。以色心為體,為十地菩薩現起,故遍照大眾。此約身智分釋。】

  自受用裡面無形無相,它是智慧。他受用就有身有相、有色有相,幫助別人覺悟。諸佛如來成佛之後,佛有沒有身形?佛沒有,這一點諸位要知道。成就三昧的人就沒有身,因為他的身可以變化,他能隨意變化,你不能說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不能講。觀音菩薩到底是男是女?那沒有法子講,因為他可以隨意變化,想變什麼身就變什麼身,身自在。我們現在身不自在,不能變。

  嚴格講,見性的菩薩,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這是證得報身,念佛人是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時候你的能力,就像《普門品》所說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形,現身自在、壽命自在、智慧自在、福報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這才叫究竟圓滿,樣樣自在。這樣殊勝的果報是修來的;雖然是性德,性德要是沒有修德,你的性德顯不出來,一定要有修德。修什麼?不是修外面,修自己的自性,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修內裡面的自性。內裡面自性是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修這個。所以,現這個身是遍照大眾的。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隨類現身,他的身是什麼用處?身是他受用。自受用不要身!再告訴諸位,因為自受用不要身,所以他沒有病苦,他也不老。有身才會有病,才會有老死,他身都沒有,拿什麼去老死?拿什麼去病?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世間的高級凡夫無色界天人,他沒有出三界,他看到有身就有麻煩,身也不要了。老子也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憂患,因為我有個身體。我沒有身體多好、多自在!所以這個身是很大的累贅,很大的負擔。

  諸佛菩薩自受用沒有身這個概念,身是什麼?身是他受用的,與自己不相干。諸位要是把這個念頭轉過來,你現在這個身就從業報身一下轉變成佛菩薩的應化身,就看你會不會轉。這一轉變過來,我這個身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一個工具。這個身舒不舒服與我不相干,我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這是一個幫助眾生成佛脫離輪迴圓成佛道的一個工具而已。這個觀念轉過來,你的身體、壽命、福德,全部與你統統不相干。所以一定要會轉,何必牢牢執著這個身體?為什麼不把這個身體奉獻出去,送給這一切眾生?上供養一切諸佛,下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身就沒有了。身沒有了,身附帶的病也沒有了,苦也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憂慮也沒有了,全部都沒有了,你看你多自在!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這叫做遍照大眾。

  鈔【又涅槃云:琉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言:光明者,名為智慧,則事理圓融,身智不二也。】

  凡是光明所照之處,處處皆光,物物皆明,沒有一樣不光明,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報身,這是自受用的報身,自他不二,就是『身智不二』。

  演【光明名為智慧者,若身光不是智慧,則同土石木偶無情;若智慧不即身光,則智慧有所不遍。故身光之事,即智慧之理,圓融不二也。此約身智合釋。】

  前一段是身跟光分開來講,這一段是合起來講,合起來講是一不是二。這個事相,我們愈來愈明白了。我們今天理上明白了,事上認真的去修學,這就是菩薩摩訶薩,即凡成聖,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凡夫,現在搖身一變就變成佛菩薩,就變成聖人。心心契入這個道理,使這個道理圓圓滿滿的用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上。所有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一樣不清淨,沒有一樣不平等,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順心也好、違心也好,統統是清淨平等,為什麼?是在你智慧光明照了之下。知道一切境界全是自性變現,所現的境界當中,無量無邊的人事有覺有迷。你現在跳出來了,跳出來是看戲的人,不是演戲的人;沒有跳出來的,是在舞台上演。現在我積極出來了,出來看戲。佛菩薩是看戲的,六道輪迴裡是演戲的,演戲的人迷,看戲的人不迷。演戲的人,把假戲當真,他迷了;看戲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觀察這些有情眾生,看他可以覺悟的就幫助他、點醒他,這叫度化;不能覺悟的、點不醒的,也跟他結一個善緣,結善緣是給他下個種子,等待機緣成熟。這個機緣不一定是這一生成熟,也許來生,也許後生,也許無量劫以後。在我們看起來無量劫很長,在佛菩薩是念劫圓融。我們今天覺得時間有長短,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其實跟你說真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時空都是假的。

  念念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法界是自己一體,這就是「圓融不二」。不但是智之理,也是事之理,入這個境界就叫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嚴》所講的,用什麼方法去證得?一心。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能所不二。所以《彌陀經》無異於《華嚴經》,《彌陀經》的修行結果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古人把《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稱為小本《華嚴》,是很有道理的,這個有根據,不是隨便亂說的。

  結論講『事理圓融,身智不二』,這是講智光、身光,就是光明的前面兩個意思;後面又說兩種,常光、放光,這是底下一段。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