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六十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6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八十三頁:
疏【如盲者,如來於逝多林中,演大華嚴,彼時上德聲聞,身子目連等,如盲如聾。】
這是解釋第六因緣所說「華藏如盲」這一句。『逝多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這一段在華嚴第九會。說明大經不契小機,就是小根器的人不識貨,顯示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疏【杜視絕聽,乃至積行菩薩,猶云曝顋,明高之則道大機小故。】
這兩句都是說明這個意思。『積行』,行是修行,換句話說,這個菩薩是累劫修行的菩薩,不是初發心的。但是他還是不能聞一乘大法,佛法真實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大根性小,小乘的根性。『積行菩薩』就是藏教的菩薩,他也是不見不聞。
「增結」,結就是障礙,也就是煩惱,不但不能破除,反而增加,這個當然也是法不契機,才會有這些弊病產生。佛實在是非常的慈悲,佛有沒有法可說?大經裡一再給我們講:佛無有法可說。《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佛無有定法可說」,這是我們要明瞭的。佛說的究竟是什麼?應病與藥,他沒有一定。眾生你是什麼毛病,他就給你什麼方法,這個方法把你的毛病對治好了,你的毛病好了,藥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我們要明白這個原理原則。
因此修學佛法我們要注意,佛法自始至終只是破執著而已,破執,執著是病,破執著那就是藥,執著沒有了,破執著的方法當然也用不上,也沒有了。可是在我們現前,實在說是一個很嚴重的病態,凡夫沒有辦法不執著。我們很想不執著,但是沒有法子離開,這就叫凡夫。教凡夫怎麼辦?擇善固執,這是善巧方便教誡初學。如果再往上提升,善也不固執,這樣才能突破。破什麼?破無明,證法身。經上舉的這些例子,換句話說,都是指這些病態,而這些病態我們在凡夫位可以說樣樣都具足。如何能把這個病態除掉?這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必須讀誦大乘經典,要親近如來,不能離開如來。每天讀經,就是聽佛說法。經都是一樣的,天天念一樣,有什麼念頭?就是天天念一樣的才要緊,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佛法跟世間書籍不相同,世間那些書你念一遍,第二遍就不想念了,為什麼?意思你都曉得,念了就沒味道。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修行,佛法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佛法教學的內容,就是這三科:戒、定、慧。經典分做三藏,經、律、論。經主要是講定學,律是講戒學,論是講慧學,戒定慧是整個佛法的三大綱領。讀經跟念佛,都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的時候,我們心裡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一個惡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真正是善中之善,儒家所講止於至善,經典是至善,所以我們讀經就是「眾善奉行」。你看,戒的意思圓滿,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位想想,我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不起惡念,這句阿彌陀佛是諸佛之所讚歎,更是善中之善,是至善的精華。念這句佛號,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歡喜的,何況佛號所詮之義是皈依無量覺,這個意思太好了。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戒律就圓圓滿滿的一個也不漏。你平常持戒不容易持得圓滿,哪裡曉得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大小乘世出世間戒律統統都修了,一條沒漏掉。念經的時候要一心念,專心念。經上常講一心稱名,一心就是定。專心來讀經,專心就是定。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這就是慧。
我們這個道場是講經時間多,有許多道場不講經,但是每個月或者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有一次法會,大家在一起念經。像華嚴蓮社,每半個月有一次念《華嚴經》的法會,那是功德無量,有法師帶著大家來念。這就是三學一次完成的修學。所以我出國之後,希望我們這個道場一個星期至少有一次來念經,念《彌陀經疏鈔》。諸位能把《疏鈔》從頭到尾念幾遍,以後再來聽講那就不一樣了,說到前面,你會想到後頭,說到後面,前後統統可以連貫起來,容易開悟,有這個好處。所以念經功德無量。
我們應當養成習慣,天天要念經,就是天天親近佛菩薩。專心去念,不要思惟,不要想經裡面意思,為什麼?一心念!你一想,那就二心、三心,就不好。一心念會開悟,那個意思突然出來,不是你想的,這叫悟。只要你常常念,常常有悟處,遍遍有悟處,所以這個經讀不厭。一心念,念經、念佛是修定。讀經的時候字字分明就是慧,慧是一切明瞭而沒有分別執著。樣樣都明瞭,離分別執著,這是真正智慧,這是根本智。念佛也是如此,古德告訴我們,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要用這種方法。這是三學同時薰修,這個方法實在是妙極了。
我告訴諸位同修,我自己讀經的時間佔得很多,每天至少四個小時讀經。現在讀的經都很專,就是讀《華嚴經》、《彌陀經疏鈔》。我去年在國外讀《華嚴經探玄記》,那是賢首國師《六十華嚴》的註解。我們自己修行要真正有成就,一定要守住兩個原則,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一定要專。
疏【增結者。】
就是他不善於修學,增長煩惱。
疏【淨名經云。】
《維摩詰經》有這麼一段公案。
疏【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求懺,優波離為依律定罪,疑心不釋。】
有兩個比丘犯了根本戒,『根本戒』就是殺、盜、淫、妄這四條。破戒之後求懺悔,優波離尊者,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當中是持戒第一,在他面前求懺悔。『發露』是陳白的意思,把自己所犯的罪過統統說出來,毫無隱瞞的說出來,這叫發露求懺悔。優波離尊者就依照佛所制定的戒律來給他定罪,定罪業的輕重。這兩個比丘看優波離給他定罪,心裡有疑惑,這個疑惑沒法子消除。這個時候,碰到維摩詰居士。優波離學小乘的,維摩尊者是大乘菩薩,大乘跟小乘的觀念不相同,小乘這個罪不通懺悔。
疏【淨名言:汝毋以常法擾亂其心,重增此二比丘罪。】
維摩尊者看到這個情形就呵斥優波離尊者,他說:你不可以用平常的戒律(就是小乘戒律)定他的罪,反而叫他罪上加罪。他已經懷疑了,這樣就失去慈悲,你擾亂他的心,增加他的罪。這就是重增、增結。
演【常法即是依律定罪。毋擾亂其心者,謂當直談罪性本空,不在內外中間等也。】
這樣才能真正的增長他的信心。諸位要曉得,如果我們自己常感覺到自己業障很重,罪孽很重,常常心裡頭有這個念頭,對自己的修行是莫大的障礙。那個罪是不是真有?真有,不是假的,你出不了三界就真有。為什麼維摩詰居士不用小乘的戒律來結罪,叫你用大乘觀想來滅罪?幫助你超越三界,打破你心裡面這個疑慮。佛在大經裡面說,「罪從心起將心懺」,罪從哪裡來的?心裡迷了之後,這才妄動,罪業是從這兒來的。從心來的,我們看看《般若經》、《楞嚴經》上所說的,心在哪裡?覓心了不可得。心都沒有,哪裡還有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換句話說,你有心就有罪,你無心就無罪,這是大乘法,這就是維摩長者呵斥優波離尊者的地方。
因為優波離尊者有心,小乘人用第六意識,沒有離心意識,所以一定要照律藏來結罪。大乘人離心意識,覓心都了不可得,覓罪,罪在哪裡?這樣才能超越。有這種思想,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你才決定有把握。常常有罪障環繞在自己心中,這叫自做障礙,自找麻煩,你怎麼能得清淨心?心淨則土淨,你的清淨心得不到!
所以維摩長者教誡學人,這個法子高明!破一切疑障,這一生就能圓證菩提。他直截了當談『罪性本空』,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正如同《楞嚴經》七處覓心了不可得,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迷的人不行,迷的人他有內、有外、有中間,那就難了。所以佛法處處都是教我們破迷開悟,開悟之後才能真正得到自在。下面一段與這地方有連帶關係,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
疏【永嘉擬之螢光,謂不能開其迷暗,而反增益之也。】
這就是講教學不契機,不如法,不但不能叫人破迷開悟,反而叫人愈迷愈深,弊病在此地。
演【擬之螢光者,證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是也。】
這是《維摩詰經》所說的,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優波離尊者按照戒律給他判罪,使他愈迷愈深。維摩大士一句話就把這個迷團打破了。《證道歌》引用這一段公案。這段公案,我們千萬不能錯會了意思,覓心了不可得,覓罪也了不可得,不要緊!我多造一些罪業,沒關係!你多造罪業必定入地獄,不要說沒關係。為什麼經上這樣說?經上這樣說,你沒做到!你果然自己是二六時中覓心了不可得,那就行了。你自己處處還是在用心,你覓心是有可得,不是不可得。你起心動念,「我這個不怕,多造點罪業沒關係」,這就是心。有心就有罪,無心才沒有罪業!你一天到晚都有心,幾時能做到無心?這個不是容易事情。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有我,有人,《金剛經》上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那還是找優波離尊者定罪,維摩大士看到也覺得優波離定罪定得沒錯。幾時你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優波離尊者就定不了你的罪,對你就無可奈何。我特別把這個話說在此地,希望諸位要好好的聽,要多多的留意,只要你有四相,你做善則有善報,你做惡必有惡報,四相離開之後,這才是善惡兩邊都打掉,才達到真正心境俱空,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念佛要念到理一心,才是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事一心以下都有結罪,因為你沒有離開心意識,諸位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戒律要守,不但要守而且要守得清淨。這個地方引用這段經文,用意很深,我們守戒律並不是死在戒條之下。為什麼要守戒律?幫助我們得清淨心。戒是清涼的意思,幫助我們心地清涼,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達到一心不亂之後要知道突破,突破之後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如果執著在戒律裡面,功夫最多只能到事一心,不能到理一心,它是個障礙。所以到這個境界必須突破,就像維摩居士所說的,要突破這一關才能證得法身,才能破無明見本性。
所以,大小乘的觀念不相同。大乘法比小乘確實高得很多。在《戒經》裡面,小乘經的結罪是論事不論心,就跟我們世間法律一樣,論事結罪,依所做過錯來結罪;大乘戒律,事不管,論心。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容易守。譬如殺戒,我心裡恨極了,我想殺你,但是並沒有殺,小乘不犯罪,優波離尊者不會定罪,為什麼?沒有這個事實。可是大乘菩薩戒,你就結罪了。大乘戒戒在心地,小乘戒戒在事相。《梵網經》裡面,有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大乘論心不論事,起心動念,他在這裡結罪。
這都是說明教不契機。那兩個比丘,優波離給他結罪,他為什麼懷疑?我們一看這個文就曉得,他是大乘根性,不是小乘根性。如果是小乘根性,他就沒有懷疑,我犯這個法應該定這個罪,他就甘心情願受。大乘根性的人,雖然判了罪,他心裡不服,所以他有疑惑;碰到維摩長者,對了根性。大根性的人一定要用大法來度他,小根性的人一定要用小法來度他,這是說明這麼一個道理。
疏【明卑之則機深教淺故。】
『明』是說明,『卑』是卑下。『機深』剛才所講的,這兩個比丘是大根器的人,優波離尊者依律定罪,這是小教,大根機不適合於小教。
疏【他若不淨錯施爐韝,數息不利冢人,彼此為門,亦復各異,而淺深小大,勢不兼宜。】
其他法門必須針對根性才能收效果,如果根性不相同,機教不相扣,得不到利益。學佛的人很多,有人學幾十年,學一輩子,一無所得,原因在什麼地方?他所接觸的佛法都不契自己的根機,都不適合,所以他一無所成。如何選?就跟害病一樣,病了要吃藥,藥很多,這個試試看,那個試試看,試了幾十年,那個藥都不對症,自己的病況沒有好轉,反而一天比一天加重,這個就麻煩!所以,必須契機。正如同我們病了,藥要能適合這個病,才能把病治好。
演【不淨數息者,舍利弗教弟子。】
舍利弗尊者教兩個徒弟修行的方法,一個教他修不淨觀,一個教他修數息觀。不淨觀的修法,《安士全書》上有,寫得很詳細,九種不淨觀。『數息』就是數呼吸,就是出入息,或者數出,或者數入,不要數兩種,只數一種,能夠攝心,能夠得定,也是斷一切妄念。打坐的時候,你就注意呼吸,要記得清清楚楚,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從一到十,清清楚楚的,你就不會胡思亂想,心能夠得定,用這個方法。
演【久之,皆不成。】
這兩個人都沒有成功,換句話說,都沒有得定,心裡面還是妄想很多。
演【心欲返道。】
『返道』就是退心,修那麼久修不成,就不想修了。
演【往見世尊。】
這講見佛,在佛那裡告假:我也修不成,大概罪業太重,修道與我沒有分。這就想回家去了,不修了,不幹,退轉了。
演【世尊問二人在家何業?】
世尊問:你們在家裡從事哪一種行業?
演【修數息者曰:守墳墓。】
修數息觀的人說,他在家是替人看守墳墓的。
演【修不淨者曰:冶金器。】
修不淨觀的人說,他在家是冶金器的,鑲珠寶,冶金、煉金,搞這個。
演【世尊乃令二人易觀修之。】
佛一聽說這個之後,就說:你們兩個換一換,看墳墓的修不淨觀,冶金的修數息觀。他們兩個人這一交換,沒修多久都成功了。為什麼?那個看墳墓的人修不淨觀,天天看死人,他容易觀成。那個冶金的,他必須拉風箱,他要很細心,適合數息;你教他觀不淨,他沒有這個概念。因此,什麼法門適合什麼樣的人,適合他的根性,修起來就容易。
演【不久皆證道果。】
都成就了。如果法不對機,跟諸位說,依舊叫做盲修瞎練。所以大家要曉得,這個法門我修了適合,不見得適合別人,別人修的那個法門修得很好,不見得能適合我。正如同咱們害的病不一樣,他吃那個藥,一吃病好了,我也去吃他那個藥,我跟他害的不是一個病,我吃他那個藥病增重了,他吃那個藥病好了,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修行也是一樣,不對根機的法門統統是盲修瞎練。選擇法門非常重要,這是個大問題!這兩個人他們運氣好,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老師教得不適合,他可以去問佛,我們今天問誰?我再告訴諸位,問誰都靠不住,這個事情麻煩,這就是我們自己沒有福報。無量法門,修哪個法門好呢?那就是要守佛傳下來最直捷、最了當的這個法門。
疏【惟此念佛法門,三輩九品,悉皆度脫。】
前面講那麼多話就是為了這一句。這個法門怎麼樣?不管什麼樣的根性都行。上中下根統統適用,不像其他法門只能適用於某一種的病,他那個藥治別的病就不行。這個比作「阿伽陀藥」,是萬靈丹,不管你害什麼病,你用這個藥絕對不會誤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是在末法時期,我們福報淺薄的時候,遇不到善知識,我們修這個法門決定不錯。有很多人依照這個法門修沒有修成功的,他的病就是間斷、夾雜;果然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不成功的。所以這一句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惟此』,只有這個『念佛法門』。『三輩』就是講上、中、下三種根機。『九品』也是指根機不同,上輩裡面有上上、上中、上下,下輩裡面有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品。『悉皆度脫』,沒有一個不能成就的。所以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專修這個法門,專弘這個法門。專弘這個法門,換句話說,跟我根性相同的人,跟我信心相近的人,我能得利益,諸位都能得利益。信解不相同的人,他修其他的法門,我們唯有讚歎!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都修一種法門,善財童子一律都讚歎。不但善財童子讚歎,諸善知識也是自己謙虛,互相讚歎。
在此地我要提醒諸位同修,那就是佛不在世了,我們能守住佛的遺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第一是「依法不依人」。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現前這個階段,「魔強法弱」,魔多佛少,現在這個時候!《楞嚴經》裡面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能辨別?所以必須要記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不管什麼人講的,他對也好、不對也好,我們不理會,對自己就沒有損害。法是什麼?經典,經典要以《大藏經》為標準。這個經典《大藏經》有沒有?《大藏經》裡頭沒有,這個經靠不住,我們不要相信它,連註解都是如此。
從前編《大藏經》非常謹慎,現在新編的《大藏經》我們不要看它,為什麼?不夠水準。從前《大藏經》是皇帝頒布的,沒有經過皇帝頒布,這個經不准流通,為什麼?怕害人。換句話說,國家設一個檢驗局,符合標準才可以流通,不合標準不准流通。在從前,經典翻譯出來,經過多少人印證,沒有錯了,皇帝才頒布。大德們註解經,註疏都要送給國家,國家會請很多高僧大德來審查,沒有錯誤了,這才送到皇帝那裡,皇帝批淮之後就入藏,編到《大藏經》裡面。不像現在,我們有錢開個書局,你這個著作很好,我把你的書編到《大藏經》,沒有標準了。因此,現在的版本愈是舊版本愈珍貴,為什麼?標準愈高。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有一點出入沒有關係,不要死在文字裡頭,譬如《金剛經》有六種翻譯本,我們到底依哪一種?沒有關係,只要意思一樣就行,文字有一點出入不要緊,重要的是意思。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引經看註解,或者聽講,最重要是要懂得裡頭的意思。意思明白了,你將來跟別人講,你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不要學言語,學言語是死的!懂得意思是活活潑潑。依義不依語,這樣就免除很多的爭執。
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簡單的說,能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迴,了生死出三界,這叫了義;如果這個經典沒有辦法幫助你這一生超越六道輪迴,這個經典就叫不了義。法門也是如此,不能超越三界的,這個法門是不了義的法門;能夠超越三界生死輪迴,這叫了義的法門。我們今天看看所有的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就是了義的法門,這個經就是了義經典。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理智,識是感情,學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感情,生死一邊的事,是輪迴!依理智才能超越。所以時時刻刻待人接物要有理性,不要重感情。這是佛教給我們四個原則,能守住這四個原則,如同在佛的身邊沒有兩樣。
經典,尤其是自古以來流傳的經典,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我們應該要深信不疑,要依教修行。現在有很多人批評經典、毀謗經典,甚至還要改造經典,那些都是妖魔鬼怪,我們要認清楚,不能上他的當。如果他說他是什麼佛再來,佛再來也不會改經,為什麼?佛佛道同。如果這個佛說那個佛說得不對,他一定是妖魔鬼怪,為什麼?佛的見解完全相同,你既然成佛,那個經典一點沒錯,跟佛說的完全相同,他才是佛。再看底下這一段,再為我們不厭其煩的發明『三界九品,悉皆度脫』:
疏【徹上,則三心圓發,直入無生,徹下,則十念成功,亦生彼國。所謂不離一法,巧被諸根。】
這是解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什麼叫三心圓發?諸位翻開《演義》,此地我們要特別注意,為什麼?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但關係往生,而且關係到往生品位的高下。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用這三種心,這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
演【三心,即觀經所云: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三心』就是一心,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心。佛是什麼心?佛就是這個心。我們這個心跟佛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成佛。我們心果然跟佛一樣,那就成佛了,成佛不是身成佛,而是心成佛,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第一個『至誠』,誠到了極處,誠是真,沒有一絲毫的虛假,這個心叫真心。對一切人、對一切物都要用一個真誠之心,決定不欺人。也許諸位認為:我要是用真心、誠心,我什麼事都辦不通!有人說:我做生意,我要不騙人,我怎麼賺錢?其實這個觀念錯誤了,如果說騙人就能賺錢,會騙人的很多,他為什麼窮光蛋一個?可見得他賺的那個錢不是欺騙來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你命裡頭有的。你真誠心,你今天做生意賺這麼多錢,你用盡欺騙手段,你今天還是賺這麼多,不增不減,那又何苦去騙人?沒有這個必要。古人說: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這是你命裡注定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與用心沒有關係的;你用真心,你今天得的這麼多,你用假心,得的還是這麼多,不相干!可是你用真心,你能成佛,你用假心,你要墮三途,這個冤枉!所以待人接物要用真誠,不要虛偽,這是學佛成佛的基礎、根本。這是菩提心的本體,本體就是至誠。
下面這兩種是應用,深心就是自受用的心,自己受用的,對自己,真誠至誠心對自己起作用就叫做深心。所以,深心是清淨心。人最樂的就是心清淨,這個最樂!身心清淨的人,是最快樂的人。深心就是清淨心,好善好德這都是深心,自受用。對待別人怎麼樣呢?至誠對待別人就是回向發願心。我們的智慧、能力、身體、財富都能貢獻給社會,為大眾謀福利,這就叫回向發願心。不為自己而為一切眾生,這是迴向,迴自向他。迴自向他,我們的功德是不是都沒有了呢?不是的。《地藏經》上講,如果自己修行不迴向,這個利益只能得一世,頂多得三世,如果迴向,那真是百劫千生福報享受不盡。
迴向就好比點燈,我這一盞燈點燃一切燈,一切燈統統點燃了,我這個燈還是燃的,並沒有滅!並不是我這個燈火一給他,我這個燈就熄掉了,沒有!只有更光明,為什麼?譬如一間房間,我點一盞燈,亮了,幾千盞、幾萬盞燈統統點燃了,更亮!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擴大,擴大到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怎麼會有損失呢?不會有損失的。佛教給我們發的四弘誓願就是迴向,《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是迴向,末後三願前兩願是別迴向,後一願是總迴向,普皆迴向。再告訴各位,你要不迴向,你的人我執就打不破,念念為自己;你要是肯迴向,不知不覺當中我執破掉,能破我執就證四果羅漢的地位,你要是念佛就能得到事一心不亂。如果我執不破,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人天身分,這個關係我們的品位很大。能夠念念都迴向為一切眾生,無意之中把我執破掉,無我了,我們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亂,這樣才能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把品位提升了很多。
諸位要記住,三心是一心,一個是體,兩個是用,一體兩用;兩個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所以三心就是一心,一心之體用從三方面來說。再講什麼叫圓發?
演【圓者圓頓,無次第故。】
這是圓的意思,沒有階級,沒有先後次序。一發,這三心同時都發,不是我先發至誠心,再發深心,再發發願回向心,不是的,是同時的。同時,這叫圓,這叫頓。
演【又圓融,無彼此故。】
這是圓的意思,圓融的意思,無有彼此。
演【又圓滿,無缺少故。】
這是圓的意思,圓含很多意思,圓滿而沒有欠缺。
演【此是圓人。】
真能發這個心,跟諸位說,在五教裡面這就是圓頓的根性。所以,看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或是小乘根性,是別教根性、通教根性還是圓教根性,從哪裡看?從發心上看。發心,你一接觸一觀察,談幾句話就曉得了,就知道他用的是什麼心,在藏通別圓他是哪一等,換句話說,應該用什麼法教他才能契機。圓頓根性最利,是上上根性的人。唯有三心圓發,才能接受《華嚴》、《法華》,像《梵網》,這都是一乘法,他樂意接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真發這個三心。
演【就圓融三法而發心也。】
這就叫圓頓根性之人,或者我們稱圓頓的種性。
演【當知發此三心是因。】
有因再加上緣,當然就有果報。
演【是未生淨土時事。】
這就是告訴我們,三心圓發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現在還沒生淨土,求生淨土,還沒生淨土。你能夠三心圓發,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叫理念,你得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三心圓發的人很容易開悟,為什麼?他障礙少。為什麼障礙少?他沒有什麼疑慮。凡是障礙多的人,疑神疑鬼,懷疑的地方多,顧慮的太多,那就是障礙。三心圓發的人,他什麼顧慮也沒有,什麼疑惑也沒有,因此一切經教他容易開悟。這些都是要自己求,別的人幫不上忙。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人生宇宙觀。
世出世間法,一切不懷疑,一切無牽掛,你這個心就清淨。清淨心接觸一切法,心開意解,自自然然就能理解,這就是本性裡面般若智慧起作用。禪家常講「離心意識」,三心就顯露出來了。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於一切法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打妄想,這個人多自在!這是真正的圓人。『未生淨土時事』,這就是指我們現在。
演【是圓十信位中事。】
圓教十信位中的事。雖然在十信,圓教十信特別的殊勝,圓十信等於別教三賢,但是比別教三賢位的菩薩根性要猛利得多。別教三賢菩薩還有許多障礙,圓十信障礙少。所以,圓頓根性的人是最為可貴,最為難得。
演【直入無生是果。】
直入無生這是果報。
演【是已生淨土時事,是證圓初住時事。】
真是了不起,圓初住是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實報莊嚴土,我們講上品上生,花開見佛,迴向偈常念的「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這種果位的人。你要是問,什麼叫做理一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都是用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就是理一心。必須在一切順逆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一切物質人事環境裡面去鍛鍊,鍊什麼?練真誠,別人對我好,我真誠心對他,別人對我不好,還是真誠心對他,決定沒有二心。我對佛菩薩用真誠之心,對我冤家對頭還是用真誠之心,一心無二心,這就是理一心不亂。果然你用這個心,不管在什麼境界,你心是清淨的,你心是慈悲的,回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
你不肯用這個心,換句話說,那你就不修理一心,那有什麼法子呢?這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薩決定幫不上忙。能不能轉境界,就在你一念之間。你在這個世間還要分人我、分是非,不但圓教沒分,別教、通教也沒分,篤定是藏教的,藏通別圓最下一層。唯有藏教他才分人我是非,才有這些嚴重的執著,通教的人就大而化之,不執著了。
演【三心圓發直入無生者,謂但能三心圓發者,生淨土時即直入無生也。】
這個話說得非常的明白,只要你能用三心。從現在起,我對人真誠,他處處欺騙我,好!消自己的業障。不但不能責怪他,反而磕頭感激他,為什麼?無始劫業障從這裡消除了。人家罵我們一句是消業障,你要再罵他一句,不但人家替你消業障你不接受,你自己還要造業,那是罪上加罪。所以會的人,吃虧就是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就是不接受消業障。所以諸位讀了佛經要開智慧,一定要覺悟。
直入無生就是直接生實報莊嚴土,他往生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不是生方便有餘土。生實報莊嚴的人,哪有不預知時至?哪有不生死自在?連凡聖同居土裡面上品上生都能預知時至,臨命終時如入禪定,何況實報土上品上生!所以諸位一定要好好的用心,要用真心,不能虛情假意,吃虧上當的是自己,決定不是別人。我們今天經文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