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華嚴寶典開講因緣  (共一集)  1998/4/2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423

  諸位讀佛經一開端就是六種成就,也就是必須具備六個條件,緣才能成熟,缺少一個條件,緣都不成熟。世出世間法都是一個緣分,現在人所謂的機會,其實就是機緣聚會,這非常的難得,非常的可貴。凡是成功的人,就是懂得掌握機緣,能夠運用機緣,這是世出世間法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條件很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在過去我們看看古大德的教學,從清朝末年以來,真正發心傳法的人不是沒有,楊仁山居士就是一個最好的榜樣。他以居士身搜羅《大藏經》裡面所散失的部分,他非常用心,特別是法相唯識宗裡面的一些論典。在中國已經失傳了一千多年,他在韓國、在日本找到,把這些東西帶回來,再重新做版、校對、流通,把自己家裡的住宅捐獻出來作刻經處,就是現在的金陵刻經處。你們有沒有人去過?那是楊仁山居士的家。他的學生歐陽竟無,繼承老師的遺志辦佛學院,支那內學院,這是清末民初辦得很成功的,就像我現在講的這種培訓班一樣,在家、出家,這些大德、大法師都是支那內學院培養出來的。可惜時間都很短,支那內學院辦了兩年就停辦,由於軍閥割據,時局的動亂,沒有辦法辦下去。以後太虛大師辦閩南佛學院,抗戰期間也是躲避戰亂,他在四川辦漢藏教理院,也出了一些人才,才能夠續佛慧命。

  在台灣這些佛學院就很多,可是辦學也不是個簡單事情。有場所、有財力、有人力,可是最重要的要有老師,還要有學生,真的是要六個條件具足才能成就,缺一個都不行。李炳南老居士繼印光大師的遺志,在台中建立蓮社,以後又建立一個慈光圖書館,弘揚淨土。這個道場沒有佛事、沒有法會,只有講經、念佛,每年有幾個佛七,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李老師為了要接引大眾學佛、念佛,所以他的規矩,蓮社跟慈光圖書館都不接受任何人供養,李老師常講,如果我們要求別人要拿錢來,人家就不敢來,把人家學佛的路子就斷掉了。你要供養那是樂捐,那是隨意的,這個可以收;絕對沒有勉強,絕對沒有向你要錢的,沒有;沒有說你一個月要捐多少。我到台中的時候,蓮社大概已經建立十年,十年歷史蓮友已經超過二十萬人,佛法非常興旺。李老師也深深感覺到,如果沒有後繼的人,佛法到此也就完了,怎麼樣都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正好在這個時候也有一些年輕人想跟李老師學習,特別是學習講經,所以李老師就寫這個小冊子,《內典講座之研究》。然後機緣成熟,有二十幾個學生,他就開班來傳授,他這個班辦了兩年也就結束了。

  我算是很有緣分遇到這個機會,我參加他這個小班,叫經學班。他這個班裡面的學生全部是在家人,在家人女眾有家庭,男眾有事業,每天都要忙著自己的工作,沒有辦法說全心全力來修學,所以經學班的上課是一個星期一次,一次是三個小時,一個星期上一次課。一年除了放假,年節的節慶,實際上課的時間只有四十五個星期。換句話說,一年就是四十五堂課,兩年也不過九十堂課而已,我們教學的時間就這麼長。教學的經過我也都寫出來,附印在《內典講座之研究》末後這一篇,「紀念李老師往生十週年」,你們大家都可以看到。李老師那時候教學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情形完全不相同。我們是在事前沒見過面,不熟悉;而李老師那邊所收的學生,至少都是跟他五年。每一個學生的能力、性格他完全了解,你去報名,他對你認識很清楚,不是隨便收的。不像我們這裡,大家沒有來之前彼此都不認識,彼此完全不了解。台中,跟李老師求學,至少都是聽他講經五年以上,而且接受李老師的教誨是百分之百的依從。李老師教學非常認真,一點都不客氣,所以我們教學是關門上課,外面派人守著,不讓人接近,為什麼?李老師打人,你人都那麼大了,三、四十歲了,最大的是六十歲的學生,挨打了多難為情,所以不能讓人看。有打、有罵,很奇怪,打了都打不走,罵也罵不跑,我們是這樣訓練成功的。

  我到新加坡講經,這是承蒙李木源居士的護持,沒有這一個大德來護持,我們就沒有機會到這個地方來講經弘法。我是八七年到新加坡來,現在算起來也有十一年了。過去每年至少要來一個月,有的時候要來兩次,講一部經,這樣漸漸我們都熟悉、都了解。他提倡辦培訓班是好事情,但是第一屆的培訓班才開始相當艱難,彼此的認知不相同,李木源天天跟同學們開會來討論,到第二屆、第三屆這種情形完全消除,沒有了,我們密切的合作,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一屆緣分跟過去就有很大的差別,過去這兩屆同學到這邊來參加培訓,大概都在國內聽我的錄音帶聽過一段時期,《無量壽經》都曾經讀過;換句話說,都有一些基礎,也知道我們這裡教學的方式都能夠配合。這一屆同學,我聽說有很多沒有念過《無量壽經》,非常陌生,突然叫你上講台,當然有困難。

  但是你們這一期來參加,也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因緣,我想這都是佛菩薩安排,你們不來這個因緣不能成就。我晚年最大的一樁事情,就是完成《華嚴經》淺易的講解。原來我們發心《華嚴》是對內,針對學《華嚴》的四、五位同學們講的。現在培訓班同學感覺得壓力這麼重,我也不想看到你們這麼辛苦,所以我想我們乾脆,從這一屆起叫「華嚴專修班」,針對發心學的,我們認真努力把這部經完成。諸位到新加坡時間雖然有三、四個月,隨喜來聽《華嚴》,這是一部大經,很難聽到。不如讓我把《華嚴經》拿到居士林跟大眾講,就不必在我們小教室裡講,讓所有大眾都能沾到法喜,所以這是你們的功德,你們促成這個因緣。本來我們不想對外講,這是你們促成這個因緣,這也是一樁盛事,符合各方面大眾的願望。

  諸位都曉得,我們佛法所主張的四悉檀,這是佛法接觸大眾。四悉檀裡面第一個世界悉檀就是歡喜,佛法在世間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對了。我們一定要做得叫大家皆大歡喜,這樣作法非常如法。我們《華嚴經》的經本就是同學現在做的這個本子,我們拿這個本子做為經本。卷數完全依照道霈禪師的分法,就是全經分成一百二十卷,你們現在就按這個去做。現在你們做的就是科、經文,前天拿給我看的那個樣子,就那樣作法,就是依那種格式去做。做出來之後,做一冊我們馬上就印,印出來做經本,印三千冊,講經的時候大眾統統依照這個經本。聽我講了之後,從你們學習當中,再去把註、把解填進去。我們一本講完了,你們的註解統統都做好,這一本就可以印,就可以流通。全經講完,書就出來,科註、易解就出來,我們這樣作法就很有成就感。一個月,在我想法應該可以出兩本。這樣差不多是三年到四年,四年可以全部完成,這是一樁好事情。我們不會浪費時間,大家都會學得很認真,都會學得很歡喜,學得很有成就感。

  講堂使用的經本,你們現在做的是十六開。打字是十六開的,打字的本子十六開我們複印十本就可以,我們自己用,因為紙大,你寫東西方便。我們發給聽眾的本子可以縮小,可以縮為二十五開的來印,成本會低一點。這用一次之後就不會再用,所以印不需要印得很好,紙張都不必太好。將來以後我們編成的本子,註解加進去,那個要印得好,那個將來是要流通的;只是提供給講經人用的,它不是大量流通的本子,紙張不必用很好的。我們講完之後,就是你們的註跟易解,就仿照上個學期做《無量壽經易解》那個方式,仿照那個方式來做。我們講一冊,一冊就完成,講兩冊,兩冊就完成,這個完成的時候就可以流通。而且這個東西可以翻成外國文字,對全世界流通,這是一樁好事,也是我們佛門的一樁大事,也是希有的因緣。這個希有因緣,是你們幾位同學促成的,所以你們來到新加坡,促成這一樁大事,這也是非常非常的希有,你們對於《華嚴》也是一大貢獻。

  同學有能力發心講經的,希望你們要繼續發心,不要間斷,一定要練習上台講經。我在居士林講經,我一個星期講五次,有兩次是講《無量壽經》,《華嚴經》講三次。講七天,我的時間統統沒有了。一個星期我休息兩天,講五天,還有兩天希望你們發心去講,讓居士林這個道場不要有一天空在那裡。至於我們選擇哪五天,我想找一些聽眾跟他們研究研究。所以我講五天,你們同學們去講兩天。至於發心到法輪社或者到竹林寺那邊去講,也是好事情,但是那個地方去講的時候,我們也要通過居士林那邊的鍛鍊,才可以到那邊去講,而不是把那個地方當作我們初學講經的道場,那個不行,那個很困難。因為那邊的聽眾,我們也要把他抓住,聽眾要愈來愈多,不能聽眾愈來愈少,到最後沒人聽,那就是全盤失敗。所以必須通過在居士林練講的成就,我們再到其他道場去講。在上個學期我們也是這樣,都是先在居士林講,然後再到別的地方講。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真誠,真誠心自自然然有感應,自自然然得三寶加持。華嚴哪一天開始,就看你們的本子哪一天印出來。希望你們至少能編二本、三本,我們先印出來。這本子印出來之後,我們就開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