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O八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08
請看經文,第六日天子長行第一句:
【復次日天子。得淨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常為利益解脫門。】
日月都是象徵著光明,所以在利益眾生上來說,都是用光來表法。第一句說『日天子』,長行有十一句,十一句都是日天子,我們世間一般人有稱他作太陽神,在佛法裡稱為日天子。他得的法門是『淨光普照十方眾生』,這個範圍就大了,十方是遍虛空法界。可見得不是照一個地區,不是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的太陽,我們觀念當中的太陽,是本身能夠發光的一個星球,我們稱為太陽系。現在我們知道,在這個大銀河當中,能發光的星球太多太多了,我們晚上看到空中的星星都是自己能發光的,自己本身不能發光的星球我們肉眼看不到。肉眼能看到的只是太陽系裡面這九大行星,九大行星用肉眼觀察,大概只能看到五個行星,其餘的兩個要用望遠鏡才能夠觀察到,因為這種行星它的光是反射光,反射的光弱,沒有那麼強。我們晚上肉眼能夠看到天空當中的星星大約有六千顆;換句話就是,有六千個太陽是肉眼能看到的。如果用望遠鏡看的話,能夠看到幾十億,所以曉得太空之大。
這個地方講的十一個人都是日天子,這十一個都是屬於日天子,他們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從第一位來看,他是「淨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這要不是如來應化,決定做不到。前面我們讀到三十三天,忉利天,在佛經裡面講這屬於地居天,並不算很高;而每一位天王我們看他所得的法門,在讚頌裡面我們看到他修學心得以及他弘法利生的弘願,都是如來果地的境界。這個樣子我們才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族類,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我們從這裡能體會到佛化現的,真正要度的眾生,實在講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幾時覺悟、幾時明白、幾時能體會到了,你幾時就得度。
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跟我們說得很詳細,「既為日天」,這個「日」我們也稱它為「天」,「多辨光益」,多從光明利益眾生這一方面來說。第一句「名及法門,皆是總也」,日天子是總說,法門也是總說,由此可知,向下這十句是別說,意思太深太廣了。「謂佛身智光,猶如彼日,無私而照,是曰淨光,此光體也」。從清涼大師解釋裡面來講,那就是諸佛,諸佛如來的身光、智光就像太陽一樣。佛菩薩決定沒有私心,為什麼?佛菩薩究竟圓滿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個身,清淨法身,一個身。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哪裡來的私?二裡面才有私,一裡面公私都沒有,都不存在。所以宗門常說「識得一,萬事畢」,我們淨土宗講「一心不亂」,真的是一個心、一個自性、一個法身。所以是無私而照,這才叫「淨光」,淨,淨到極處了。在我們凡夫看,阿羅漢清淨,菩薩清淨,佛清淨;在《華嚴》標準來觀察,一定到如來果地才清淨,等覺菩薩還不清淨,如來果地才清淨。因此我們仔細觀察《華嚴經》上與會的這些大眾,與會的大眾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都沒有漏掉,我們都在裡面。經文上所說的是代表,這個代表是一個族類一個族類的代表,還不是族群,是族類。我們想到有沒有說到族群代表?一定有說到,但是不是這個本子,一定是大本《華嚴》,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那個分量大,「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個大概就是族群都說到了。我們這個本子是略本,是《大華嚴經》的目錄提要,所以裡面所講的是族類,大類。每個大的族類以一個人來做代表,讓我們能夠體會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是一家人,這裡頭不是外人,沒有外人,無私而照。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才知道一切眾生何以能夠跟諸佛如來感應道交,這個道理才懂得,疑惑才真正解除。佛身就是自己身,智光就是自己自性本具般若的光明,所以我們看到佛身,是自己的清淨法身,自己本具的般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是講光之體,總說。
下面再講光之用,光之用清涼給我們說了四個意思:第一個是約心,第二個是就處講,第三個是從時間講,第四個是從作用上講。我們要曉得,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真正只有一個目的,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除一切疑惑。悟的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這是佛教學的目的。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所以佛在「出現品」裡面,也就是本經,裡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開示,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是現在我們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他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說破了。換句話說,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還不都是講的這一句?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就是講這麼一句,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還是這一句;離了這一句就不叫佛法,與這一句相應的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法,我們要深明此義。我們要想恢復自性、恢復本覺、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如來),沒有別的,只要把自己的妄想執著放下就成功了。
我學佛的緣比較諸位同學是要殊勝一點,我學佛第一次就是遇到章嘉大師,跟他老人家見面第一句話我就問他,有沒有方法教我們很快速的契入佛的境界?我提出這個問題。他老人家答覆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個真的叫直截了當,《楞嚴經》上的話,中間沒有委曲相,直截了當,看破、放下,你能夠放下妄想執著你就證得。佛說個妄想、說個執著,當中還有一個分別;說兩端,當中就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經裡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是被煩惱障礙了自性,自家的如來智慧德相不能現前;除掉這個障礙,自然就現前。從哪裡除起?要從最粗、最嚴重的部分先下手,這是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相,我們從這下手。《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也不離這個原則,《金剛經》教給我們先破四相,是教我們斷除執著;《金剛經》後半部教我們離四見,那是教我們放下分別。確實它有層次、有次第、有方法,我們要能夠體悟,要能夠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夠恢復我們自性的智慧德相。
智慧就是心,心之起用,所以清涼四義第一個講心,「高下齊明,故名普照」,普照這兩個字是從用心上來說的。「高」,用我們的話來說是四聖法界,「下」是六凡法界,統統照。佛的身光、智光遍照,我們要問問,我們的身光、智光照不照?跟諸佛如來一樣普照。我們雖然在迷,有障礙,迷有障礙,不是不照,還是照樣的照。佛給我們講真話,真話只有迷悟之別,理跟事上都沒有迷悟。理是自性,性之體哪有迷悟?事是現的相,相上也沒有迷悟,所以說覓迷悟了不可得。迷悟到底是什麼?是一個現象,是個幻相,不是真相。諸位要知道,迷是個幻相,悟還是個幻相,這個我們在《華嚴•入法界品》裡面,「吉祥雲比丘章」就看得很清楚,特別是清涼大師的註解。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七天見不到善友;他去找吉祥雲,找了七天見不到。清涼大師給我們註出來,這個七天見不到是表什麼意思?表你覺悟了;你要不覺悟,你怎麼能夠參訪一真法界的善知識?可是到了一真法界還見不到善知識,什麼原因?你還有個覺、還有個悟;七天之後,悟也放下了,那就見到了。這就是迷悟二邊都放下了,二邊不再分別執著了,善知識現前,看到了。看到他不在此處,在別峰,這又是什麼意思?別峰是代表特別法門。此處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有個特別法門,他在那裡。那個法門是什麼?那個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吉祥雲比丘修的是淨土法門,用我們現在話來說,修的是般舟三昧。它有用意的。
所以那個覺悟也要放下!你有覺,覺的對面就有迷,你還是住在二法當中。你看看《六祖壇經》,印宗跟惠能大師見面的時候,印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南方第一位講經說法的高手、大德,見到能法師他能夠以極尊敬的心來接待,不容易做到。卑躬折節向能大師請教,問他:你從黃梅來,你有機緣親近五祖,五祖平常說法,對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怎麼講的?能大師回答,也沒有說五祖怎麼講,只說了一個原理原則,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一說,印宗就開悟了。印宗講經說法始終心住在二法裡頭,你們曉得,迷悟是二法,二法我們套六祖的話來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是最高明的說法,真正高明的人一聽就開悟了,迷悟二邊放下了,他真的開悟了。還覺得自己悟,還在悟的那個階段裡面,那個悟是相似的悟,不是真正的悟,是相似。必須把悟也放下,所謂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真性顯露了。
我們今天的障礙也是住在二法裡頭,學得再高明,也不過就是印宗沒有遇到六祖之前那個境界,你還能向上提升嗎?這是我們要深深明瞭的,我們住在科學家講的相對,我們永遠住在相對的世間。相對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見惑裡面的邊見,邊是二邊,大跟小是二邊,長跟短是二邊,我跟你是二邊,眾生跟佛是二邊,這叫相對,我們佛法叫邊見,二邊。六祖講的,二邊就是二法。古大德也講落在二三,二三是凡夫知見;二三通常我們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相宗裡面講的八識,三心是講心意識,二意是講末那跟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落在這裡頭是凡夫,不是聖人。聖人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一心,《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
諸佛如來身光、智光普照,我們自己每一個眾生身光、智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普照。我們決定不可以說,今天陰天,太陽沒有了,說這個話是愚痴。陰天是什麼事情?雲遮住太陽,太陽還是普照。我們凡夫今天就是烏雲的天氣,諸佛菩薩沒有雲彩,是晴天的天氣,我們是烏雲遮蓋的陰天,陰天不能說沒有太陽,陰天的太陽跟晴天的太陽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佛教給我們,如何把我們的烏雲去掉,陽光普照你不就見到了嗎?這個烏雲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把它去掉。佛光普照,我們自性般若光明跟佛光一樣普照,要信得過,我們在這要有自信心。所以我們只是一時迷惑而已,迷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本來無。本無的決定可以斷得了,不要以為煩惱太多我斷不了,沒這個話。本來沒有的決定可以斷得了,本來有的決定可以恢復;法身、般若、解脫本來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妄想、分別、執著本來無的,決定可以斷得了。能不能斷得了,就在你自己信心,你自己沒有信心,那怎麼能斷得了?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你就永遠做不到。有很多人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念佛能不能往生?我給他的答覆,搖頭,我說我很懷疑。他說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懷疑;你懷疑,我當然就懷疑。你沒有信心能往生,我就肯定告訴你,你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自己不相信你能往生。你要相信,具有決定信心,「我一定往生」,我會點頭,「你一定往生」。不是我有神通,我看看你那個樣子,是你自己決定自己,不是別人決定。世出世法都是這個道理,世出世間一切事無一不是自己決定自己,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諸佛如來真實教誨。
第二就處所來講,「則窮十方界」,都是講真的。所以我們自己起心動念,現在講波,起心動念這個心波也是立刻就遍十方法界。光的波、電磁波,現在人都很清楚,都相當明瞭,這是物相的波,事物的波;起心動念是思想的波,是心波。心的波傳播快,剎那之間就遍虛空法界;物相是屬於色法,色法的波速度很慢,思想的波速度快。為什麼?物相是思想變現的,能變的力量一定比所變的大。所變出來這些物相的力量從哪來?是從能變那個力量裡分一部分過來的,分得少分。所以一切波動的根源就是思想波、心波。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跟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既然如是,我們有艱難困苦求佛菩薩幫助,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佛菩薩不是不來,如果你說佛菩薩不來,於理於事都講不通;佛菩薩來了,而且佛菩薩立刻就來了,真來幫助你。我們沒有感覺到,還是受苦受難,還是要受業報,佛菩薩幫助在哪裡?佛菩薩幫助,我們感覺不到,是因為自己有業障,佛菩薩不能代我們消除業障,這個道理要懂。佛菩薩幫助人,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通常講佛的加持,加持有四種,有顯加、有冥加: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大類的加持決定是有。我們只懂得明顯的,暗中的保佑不知道。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佛菩薩對我們加持冥加的多,顯加的少。何以有冥顯?冥顯還是二法。為什麼有冥顯?冥顯是從我們自己身體裡頭發生的現象,佛力加持是一味的,絕對沒有冥顯。換句話說,我們的業障輕就看到顯相;我們的業障重,明顯相就見不到。所以這是自己業障因緣裡面所生的現象,佛的加持平等一味。不但我們有求他的時候他加持,無求他的時候還是加持,就像日光遍照一個意思,一樣的,無需要我們求與不求,太陽遍照、普照。所以「約處」,從處上看,窮十方界,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照不到的,這講空間。
第三就時間上來講,「盡於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時不照,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佛光之中。佛是什麼?是我們自己自性,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如果我們真正從這個地方體會得,你的慈悲心、愛心自然就生出來,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的真愛,哪裡會有差別?如果還有差別,自己立刻就要反省、要覺悟到,我還在迷,我沒有悟,我要是悟了的話,對一切人事物就不會有差別,真的愛護他,真的幫助他。如果還有差別、還有等級,決定是迷,不是悟;悟了,確確實實世出世間決定沒有二法,迷才有二法。佛菩薩教誨眾生,其目的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迷感得的是苦報,樣樣不稱心,樣樣不如意;悟了之後感受的是樂報,極樂世界,事事稱心如意,《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礙就是稱心如意。悟了你生活在無障礙的法界裡,迷了事事都有礙,觸處成障。由此可知,這個障從哪裡來?障從自己迷來的,自己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以什麼障礙都現前了。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立刻就得大自在。所以佛菩薩的生活狀況,經題上「佛華嚴」,形容佛菩薩的生活。他何以能夠這麼樣的自在快樂?因為他悟得「大方廣」。用章嘉大師教我的兩句話,大方廣就是看得破,佛華嚴就是放得下;放下就是佛華嚴,看破就是大方廣。這是我們要明瞭、要體悟,要認真學習的。
我們學,也很認真努力在學,天天在讀誦,天天在研究討論、在講解,但是入不了境界。為什麼入不了?清涼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講了四個字:信解行證,我們只做前兩條,後兩條沒有,所以入不了境界。必須知道這四個字是一個字,不能分。你看二就不能入門,你搞四還能入門嗎?哪有這個道理!必須曉得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一多不二。《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幾時能夠知道一多不二,你就入進去了。所以這四個字,每一個字圓滿含攝其他三個字。信,信裡頭有解、有行、有證,這叫信,缺少一個字,那個信不圓滿,那個信就不是真信;解裡面有信、有行、有證,這叫真解,解裡頭那三個字少一個,你的解不圓滿;同樣,行裡面有信、有解、有證,證裡面有信、有解、有行,這叫大圓滿。我們總是搞一邊,你看有很多人,信佛的人不想來聽經,不喜歡聽經,信裡頭沒有解,哪來的行?那個信佛不管用。有很多人天天聽經還不信,還相信自己的意思,認為佛菩薩講得雖然好,不適合現代,行與證當然更不必談了。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為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多,證果的人那麼少?四面他總是搞在一面、兩面上,另外兩面茫然無知,這是學佛的人多,證入的人少,原因在此地。我們今天很難得的機緣,總算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自己要去行。這裡面信、解、行意思都很深,但是一般人以為這個還可以理解,證就很難解,到底證的是什麼?什麼才叫證?這個證是什麼?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融合成一個就叫證,並不是離開信解行別有一個證,那你就錯了。證明,行就是日常生活,《金剛經》上著衣持缽,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是大方廣、就是佛華嚴,這叫證;就是你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實在生活上,生活就是自己所信所解,這叫證。
佛在哪裡?菩薩在哪裡?凡是落實的那個人就是菩薩、就是佛,不必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在這裡看到日天子,日天子示現的這是一個族類,我們一般人講天人,他沒有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文殊菩薩,佛在經上介紹得很多,古佛再來,在我們世間示現菩薩身。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現的是乞丐身,你們看看《年譜》裡記載的,他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乞丐,那是佛,不是凡夫。所以現的身相種種不同,做的事業也種種不同;身相是佛相,事業是菩薩業,無論他做什麼事業都是菩薩業,無論他現什麼樣的身相都是佛相,沒有一定。所以佛是在十方三世,無時無處不現身,無時無處不說法,開口是說法,閉口還是說法。我們凡夫只能聽到他開口說法,閉口我們就說他不說法了,哪裡曉得他說法永遠沒有間斷,不得已說一個六塵說法,大家似乎有那麼一點體會。諸佛如來動靜語默,無一不是在說妙法,會的人懂,會的人他就會,不會的人跟他說也是枉然;實在講,說他也聽不懂。真正聽懂了,他就真正落實。這個理念是我初學佛的時候跟著章嘉大師,我跟他討論多次。不可能說真信而做不到的,沒有這回事情;做不到,你的信是半疑半信。如果沒有疑惑,你決定做到,只有裡頭有疑才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我跟章嘉大師討論,最後的結論,佛法是知難行易。所以世尊要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說法目的何在?幫助大家斷疑生信。我們如果能用這句話常常檢點自己,我沒有做到,我的信裡頭有問題,你就會認真努力去修學。如果認為信解行是三樁事情,各是各碼的,互不相干,你永遠不能契入,佛法真實利益你決定得不到;換句話說,你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學佛也是造輪迴業,這個道理要懂。
第四就功用上來說,「常無間斷。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在作用上講,佛光、智光遍照法界,確確實實沒有間斷。為什麼?性德,性德怎麼可能有間斷?修德上有間斷,性德上決定沒有間斷。佛與大菩薩,我們這個地方稱大菩薩是指法身大士,分證位的果位,在這個果位上性德沒有間斷。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自性,性德就流露出來,初住菩薩性德就不間斷,見性,修德也不間斷。我們為什麼修德會間斷?沒見性,迷失自性,所以我們的修德有間斷。在他那個地位,就是初住以上的果位,修德不間斷,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證得圓初住菩薩?我們細細從經教裡面來觀察,《無量壽經》大家天天念,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多長時間?佛不常出現。億,印度計算方法很多,十萬也叫億,百萬也叫億,千萬也叫億,我們就算最小的,算十萬,十萬是一個億,四百億也就相當可觀,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見不到十萬億諸佛如來。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話,跟我們講真話,無量劫,我們每個人過去修行都是無量劫。無量劫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這到底怎麼回事情?這個樣子也就算不錯了,為什麼?你能遇到《華嚴經》。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不是過去百千萬劫修積的善根,你這一生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也算不錯了。
為什麼會落到這個樣子?生生世世學佛,「信解行證」這四個字分做四樣,原因就在此地。你哪一生搞清楚了,把四個合一,你這一生就成功了,你就超越三界,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多難,非常不容易!正因為如此,所以十方諸佛偏讚淨土,《華嚴經》一展開,看到他表演給我們做示範,第一個吉祥雲比丘教念佛法門,頭一個,這就是代表諸佛共讚。為什麼?斷煩惱習氣真的是太不容易,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可是念佛求生淨土也要三個條件具足,信願行;如果把信願行分做三樁事情,決定不能得生。「信願行」這三個字也是深廣無際,不能淺看了它。蕅益大師講,信要具足六條,不能再少了,信自、信他(他是阿彌陀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具足才叫信。願亦如是,如果要細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什麼我們把四十八願選作早課的經文?你要圓滿具足四十八願,你那個才叫願。如果嫌這個太麻煩,有簡單的,簡單的是四弘誓願,四願不圓滿不叫願。行亦復如是,一行具足一切行;通常大乘法裡面講六度萬行,一句佛號圓滿含攝六度萬行,一行具足一切行,一切行即是一行,那叫行。我們平常以為行就是念佛,有口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古德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如何攝心念佛?這一句佛號裡頭有信、有願、有行,這樣念佛才能往生。這個法門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太多,哪一個法門都比這個法門艱難。我們也不能把這個法門看輕了,這是祖師告訴我們的。不可以看輕,也不可以看得太難,看得太難就不敢修;看得太輕,你以輕忽的心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經教不細講,我們往往看錯了、曲解了,把這一生大好的機緣空過,這很可惜!所以一定要細講、要深講,有疑一定要提出來討論,斷疑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性德、修德都永無間斷,好在這個地方。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入這個境界,恐怕我們還要無量劫,絕不是三大阿僧祇劫可以能做得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一切諸佛勸我們求生淨土,道理在此地。阿彌陀佛所開的法門確確實實是個特別法門,這麼樣簡單扼要,就能夠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給我們示現的,這四個人都是古佛化現的,世尊在經論裡面為我們介紹得很多,久遠劫前已經圓成佛道,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示現菩薩身,幫助佛陀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我們要明瞭,他們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性修都無間斷,性修不二。在這樣的位次,為什麼還要示現修功?他的功德圓滿,為什麼還示現?示現是教化眾生,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他還要修嗎?不需要修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還要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他不需要,做給我們看的,那是說法,那是教導我們,教導我們不要貪著五欲六塵的享受,用意在此地。五欲六塵可不可以享受?可以享受,絕不能貪著;享受是事事無礙,貪著就造業、墮落。諸佛菩薩境界裡面都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看經上,世尊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世間哪能比?華藏世界美不勝收,大梵天、摩醯首羅天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他有沒有貪著?沒有,心地永遠是清淨的。
為什麼佛教給我們要離開這些物質享受?就是因為我們凡夫有貪心;不接觸的時候貪心還少一點,愈接觸貪心愈增長。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救濟災難那些出錢的人,沒有錢的人肯出錢,有錢的人一毛不拔。錢愈多貪心愈重,斤斤計較,反而沒有錢的人,一天這一點收入,很慷慨、很大方、很容易施捨。娑婆世界眾生有這麼厚的習氣,佛用這個方法來教導。他是王子的身分,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統統捨棄了,這些東西最容易引發貪瞋痴慢,是貪瞋痴慢的增上緣;我們要斷貪瞋痴慢,先要把它的緣斷掉。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智慧,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就是我們恢復生活到佛華嚴,我們悟入大方廣,落實佛華嚴,佛家教學終極的目標就圓滿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亦如是,沒有例外。這是如斯利益,真實的利益,這是大智功德。
日天子從這個地方得到解脫,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我們現前的階段,以自己的智慧德能,時時處處、念念之中發心供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為社會服務,為利益一切眾生服務,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積德累功,才能把自己的修學向上提升。只有認真依教奉行,才能得到法味,法味比世味濃!這個話如果要聽不懂,很難理解,我們換句話說,方東美先生的話,「人生最高的享受」,法味是最高的享受。佛家還有一句話比較好懂一點,叫「法喜充滿」,你這一生當中生活在歡喜快樂之中。那個歡喜快樂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來的那些歌舞歡樂場中那種歡喜快樂,那是打嗎啡,那是吸毒,那不正常的。佛法裡面法喜快樂是從心性裡頭,從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外頭境界來的,真樂!外面來的那是假樂,那個樂在佛法叫壞苦,緣斷了你就苦;這是真樂,永遠的常樂。所以我們要善於學習。
「普照十方眾生」,在我們現前就是一定要發廣大心,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要懂得學佛,佛利益一切眾生,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連穿衣吃飯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想不到,我們自己穿衣吃飯怎麼利益一切眾生?自己想想,佛穿衣吃飯,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是為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那就是利益眾生。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表演給大家看,從來沒有間斷過;睡覺有睡覺的樣子,這個人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所以我們總結一句話,什麼叫佛菩薩?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生活模範、生活的榜樣。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能讓別人學習的,我們就決定不可以做;凡是值得讓大家效法的,我們就應當要努力去做。諸佛菩薩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是值得一切眾生效法的,我們從這裡學佛,所以是圓滿功德,沒有一絲毫的過失。表現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個很圓滿的示現,其他經論裡頭是局部的,這個經是圓滿的,局部跟圓滿不二,這個意思深,我們初學的人學《華嚴》是非常非常理想。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