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七二集)  2000/10/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72

  請掀開經本,「阿修羅王」偈頌第八首看起:

  【佛大悲身無與等。周行無礙悉令見。猶如影像現世間。因慧能宣此功德。】

  這是廣大因慧阿修羅王,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修學的法門是「大悲力無疑惑主解脫門」。清涼在小註裡面提示我們,「悲用智故,普令無疑」。由此可知,慈悲跟智慧決定不能夠離開,離開之後就是佛家所謂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裡面要有智慧,這就是佛教導我們,整個佛法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一定要有智慧,決定不是感情的。也就是說凡夫總離不開情識,情識是迷,所以慈悲、方便才產生許許多多副作用,這個副作用都是不好的,都是不善的。由此我們能體會得到,佛法的教學始終不離智慧,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學佛是什麼?學佛是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染污的心生煩惱,清淨心生智慧。我們離開一切染污,煩惱就不生了,具足清淨就常生智慧,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一定要懂得。清淨、智慧的起用,就是慈悲、就是方便。菩薩在這個地方說出他自己修學的心得,教導我們,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要知道怎樣學習。

  『佛大悲身無與等』,這是說佛的大慈大悲,世出世間沒有能跟他相等的。這句話是讚佛,我們要從讚歎裡面去體會它深密的義趣。佛的慈悲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佛法的修學,法門再多,無一不重視明心見性,這是佛法修學,不論哪個宗派、不論哪個法門,最後的一個目標,開發我們自性本具智慧德能,這才叫大圓滿,這個東西不是從外面學來的。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無非是排除性德之障礙而已,只要把障礙排除掉,性德就自然現前了。

  障礙,無量劫來薰習累積的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這就是障礙。這些煩惱習氣,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六道眾生性德不能夠透露,自己做不了主宰,誰做主宰?煩惱習氣做主宰,於是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六道輪迴,把清淨法身轉變成現在這種污穢的業報身。這個事實真相世尊為我們說出來,他要不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永遠都不會覺悟,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決定是迷惑造業,死死生生永遠在搞輪迴,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世人尊稱佛法為三寶,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珍寶都不能跟這個相比。但是佛為我們說出來,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怎麼樣遠離煩惱習氣,怎樣恢復性德,擺在我們面前兩大課題。這個事情佛幫不上忙,佛如果幫得上忙,我們還用得著修行嗎?不要修了,佛大慈大悲,不都幫助我們成佛了?要知道,這個事情佛幫不上忙,這要自己認真努力去學習,所謂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佛只能把道理講清楚,方法教導我們,還是要自己去幹;自己不幹,那還要落空。我們跟佛的緣分很深很深,不是這一世結的,這一世是決定不可能。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跟佛就結了深厚的因緣,為什麼沒有成就?就是聽了佛的話,也會點頭、也知道很好,但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還是要搞輪迴,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不能不知道。要想成就,一定把這個過失改正過來,念念之中都要遵循佛陀教誨,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去模仿,我們去學習。

  在這首偈裡面,首先我們要學佛的「大悲身」,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從我們身體上表現出來。大慈悲如何落實在我們身上?「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廚房裡面常常看到小螞蟻,洗手間裡面也常常看到有小螞蟻,你看到之後怎麼辦?要跟牠們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不但不能殺牠,把牠趕走都不應該,都沒有慈悲心。你真正以愛心對牠,牠自然會走;你也不要討厭牠,牠妨礙你,我們讓牠一點,大慈大悲這才能落實。如果我們討厭牠,把牠趕走,趕走已經不慈悲了。晚近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我們在大師傳記裡面看到,他住的房間有跳蚤、有蚊蟲、有蝨子,他的侍者要想把這些東西清除,當然不是殺牠,把牠清除,拿到外面去放生,印光大師阻止,不准他動,跟牠在一起生活。告訴侍者說,這是我自己德行不夠,留牠在我身邊好,牠是善知識,提醒我,我應當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看他把這些小動物當作善知識看,跟我們一般人觀念完全不相同。傳記裡面記載著,老和尚七十歲以後,不管他在哪個地方住,他的房間裡頭一個蚊蟲都找不到;別人住的時候有,他住的時候就沒有。老和尚說的這個話應驗了,那就是他的德行能夠感化小動物,「老和尚年歲大了,要讓他清靜一點,不要去干擾他,年輕的時候沒關係」。在佛家講「遷單」,就是搬家,這些蚊蟲、螞蟻、跳蚤,牠們都搬家了。

  這個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做傳記的人故意這樣寫的,還是確有事實?我們最近在馬來西亞的婆羅洲,李金友居士的山上,我們看到事實。李居士的山上決定不殺生,山上所有的員工統統素食,住在山上的客人也要吃素;你不能吃素,那你就不要到山上去。他這個山開發今年是第六年,山上的樹木花草決定不用化肥、決定不用殺蟲劑,他請的有專家種花、種菜。他告訴我,頭一年所種的菜,差不多是百分之七、八十都被蟲吃掉,剩下來的不多。他看到很歡喜,「我種菜供養這些動物,人吃、蟲吃都一樣,好事情」,這個心是平等心,這個心是大慈大悲。第二年蟲吃的就比較少一點,第三年就更少,現在是第六年,他菜園裡面的菜還是有蟲,蟲所吃掉的絕對不到十分之一。我們現在到他的菜園看,每一片菜葉裡頭大概有二、三個小洞,蟲吃的。由此可知,你以慈悲心對牠,牠也以愛心報答你,你要用殺蟲劑殺不盡的,愈殺愈多;不殺,不殺逐漸逐漸牠就沒有了。花園、菜園放音樂、放佛號供養這些樹木花草,專人在照顧。這個山上所有一切生物,包括樹木花草,一片祥和,這是我們親眼所看見的。

  慈悲落實好,對於一切眾生、一切小動物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把這個念頭從心地裡面拔除,只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行,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心行,我們在一位在家居士身上看到了。他一家人本身這個做法,自自然然就影響到他家裡面的兒女,他有個最小的兒子今年五歲,好像才上幼稚園,他能夠跟他幼稚園的小朋友說,看到地上爬的螞蟻,有些小朋友要去抓這個螞蟻,他就制止,告訴那個小朋友,「如果你是螞蟻,有人來抓你,你喜不喜歡?」他能說出這個話,對於小動物非常愛護。這個山上員工有三百多人,個個不殺生,個個都能夠愛護小動物,這是他的教化成功。我看這個人,佛家講的菩薩化身。他是個經商的,佛家講商主,應以商主身得度者,即現商主身而教化之,菩薩無處不現身。

  我們看了、接觸到了要明瞭,不但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善心,「人之初,性本善」,所有一切動物牠的性也是本善,為什麼變成不善?「習相遠」,習性變成了不善。習性是受外面環境的薰染,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樣就變成不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性本善,不但有情眾生的性本善,無情眾生的性也是本善。我們要想使我們周邊的人事、物質環境都能夠達到至善,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內心做起。佛在許多經論裡面都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念頭,所謂依報就是我們的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是屬於依報,我們要想依報好、依報莊嚴,怎麼去做?從內心裡面去做,一定要使自己的心行做到純善無惡,你的依報環境自然就轉了。

  我在過去房間裡遇到這些小動物,我都會把牠送到房間外面去,現在我學印光大師不送牠了,讓牠自由跟我在一起生活,一點厭棄的心都沒有,歡迎牠來玩,歡迎牠來共同生活,可是愈來就愈少了,怎麼會沒有感應?只要我們對待這些小動物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牠能感受到。我們起心動念,要曉得這個心念是波動,這個波動牠能接收得到。善念這波動是善的,惡念這波動是不善的,我們中國人一般人講氣氛,這個地方氣氛非常好,那是什麼?那是善念的波動;這個氣氛很不好,那是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波動,我們能感受得到。心愈細,感受的愈明顯;心愈細、心愈清淨,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都能夠明顯的感觸到。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名稱不一樣,意思都相同。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要把佛菩薩的慈悲、方便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起心動念,落實在言語造作。

  第二句這個意思告訴我們,完全是開放的,『周行無礙悉令見』,沒有一絲毫隱藏。如果有絲毫隱藏,就是私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凡是有隱藏,都是不願意別人知道的;凡是不願意別人知道的,大多數都是不能見人的事情,不善。再想想佛是怎麼教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消業障最有效果、最基本的方法叫「發露懺悔」。什麼叫發露?完全顯露出去讓別人看,不能夠隱藏;隱藏,你的罪過愈來愈深、愈來愈嚴重。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為人應當積陰德,德是好的,好的事情不要暴露,不好的事情應當暴露出去。不好的事情暴露出去,決定會受到外面人的指責,指責好,指責就是果報,我造作的不善立刻就報掉了。造作的好事隱藏起來,你的善愈積愈厚,你的報愈報愈殊勝。跟世間人的想法恰恰相反,世間人是把自己不善隱瞞起來,把自己善的地方盡量的曝發出去,讓別人歡喜讚歎,把你所修的善全報完了,你的罪業在那裡沒動,根深蒂固,這就是往後三途的業因。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他想錯了、他做錯了。由此可知,佛菩薩教導我們是絕對正確的,這是真實智慧。

  大慈大悲,周行無礙,這是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自自然然顯露出來;用現在人的話,純真的大愛,決定沒有私心,對一切眾生決定是平等的愛護,這裡頭沒有偏心。佛家不說愛,佛家說慈悲,為什麼要把愛改成慈悲?這是佛說法所用的言語詞彙的善巧。慈悲是跟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換句話說,這個愛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這個愛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這個愛是平等的,不是偏愛,這叫慈悲。所以慈悲是理性的愛、是清淨的愛、是平等的愛,不同於世間人。世間人的愛不平等,那個愛有染污,愛就想佔有,佔有的念頭就是染污,就不清淨;愛這個不愛那個,不平等,所以它是屬於情執,是屬於一種感情的執著,佛家講迷情、迷執。佛法講慈悲,完全是理性的,這是真愛,永恆不變;世間人的恩愛是假的,常常會變化。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道義已經沒有了,你跟人家講道義,人家聽到都會譏笑你,你的思想太落伍了,你是十八世紀以前的人,不合乎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講什麼?講利害。今天的社會,你仔細觀察,確實說這個社會現象,「爭名奪利,恣情縱欲」這八個字,所以社會怎麼會安定?世界怎麼會和平?人活在這個世間,怎麼可能有幸福?你看一家歡歡喜喜歡樂,利害的集合,到哪一天利害發生衝突了,這個家庭立刻破碎。所以家不成家、國不成國,這是今天社會的現象,我們必須要曉得。

  但是我們看得很清楚,仔細較量,還是道義的集合是真實的、是長久的。今天道義的集合,大概最明顯的是在佛門,佛門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相聚不是利害,這裡面無利可圖,我們歡歡喜喜聚在一起在學道。除這個場所之外,其他場所就很難見到了,我們不能說沒有,難!少!即使在佛門、在宗教裡面,依舊免不了還有一些利害集合的。凡是利害集合,總免不了鬥爭,爭名、爭利、爭權,總是搞這些東西,他的心怎麼會平靜?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完全沒有分;換句話說,他生活在憂慮、得失、煩惱之中,他沒有幸福,縱然爭得名和利,爭得權和勢,他也不能夠安寧。為什麼?常常想到怎樣保持,不會失掉,想到怎麼樣不會被別人奪去,麻煩太多了!這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把這些統統放下,所以他得大自在,那才過一種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常說身心無事,心地清淨、身清淨,沒有事情,這才是真正幸福。

  他的事情是念念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什麼?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曉得他現在所想的,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苦,苦不堪言,他不知道樂,他以苦作樂,所以菩薩要幫助他、感化他、教導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轉惡為善,幫助他超凡入聖,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就為了這個。這裡面完全沒有自己,還有自己夾雜在裡面,那像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我們在學佛菩薩,什麼時候成了佛菩薩,就是剛才講的,我沒有了,你就成了佛菩薩。現在學佛菩薩,裡面夾雜著還有我在裡頭,這是學習作佛菩薩;到什麼時候我沒有了,《金剛經》上講我相沒有了、人相沒有了、眾生相沒有了、壽者相沒有了,恭喜你,你成了菩薩,你是法身菩薩。只要你還夾雜著四相、四見在裡面,這是在學習作菩薩,天台大師講的「觀行即佛」。假如我們學佛,依舊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就是天台大師講的「名字即佛」,諸位要清楚,有名無實,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還是要遭三途果報,地獄、餓鬼、畜生你免不了。真正是放棄自己的成見,遠離自己的煩惱習氣,真的跟佛學,佛在經上怎麼講,我就怎麼做,這叫觀行位。改變自己的習氣,這樣我們在佛法裡才真正得受用。世尊在經典裡面無數次的提醒我們、勸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觀行位,這個位次不高,可以說剛剛入門而已。觀行位的功夫,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叫做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就肯定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確實這是帶業往生,自己煩惱習氣並沒有斷,只是不再用。聽從佛的教誨,就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第三句說得好,前面兩句是事,第三句是理,『猶如影像現世間』。假如沒有第三句,我們單看前面兩句,觀行即、相似即都可以包括,我們凡夫的境界;有了第三句,我們就曉得,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們是來表演的。這一句就像《金剛經》後面四句偈所說的一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與法身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事實真相。而我們在這個事實真相完全被迷了,對於事實真相一絲毫都不能夠覺察,不知道這個現實的境界是假的,是像影像,影像不是真的。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破四相、破四見就一絲毫都不難。為什麼?了解事實真相。

  我們讀《了凡四訓》,你在這小冊子裡頭看到,我們一般人起心動念,妄想分別永遠不會斷,一天到晚打妄想。何以了凡居士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上三天三夜不打一個妄想?這是功夫!但是袁了凡不是功夫,袁了凡是了解自己命運。孔先生跟他算命,他完全相信,一生都是命裡注定的,打妄想也沒有用,算了,不打妄想,打妄想很累。他是了解自己命運是注定的,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能把妄想放下。如果你要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麼?夢幻泡影;你要真的理解、明白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放下了。

  諸位要曉得,定能伏煩惱、控制著煩惱,讓它不起作用,慧能夠滅煩惱,也就是說轉煩惱成菩提。沒有慧不行,專靠修定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從禪定裡面開智慧,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可是定,一定要依照方法去修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淨土宗的戒律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淨土宗戒律的總綱領就是「淨業三福」,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導韋提希夫人的,教韋提希夫人就是教我們一切大眾。三條十一句,是我們修淨土、求往生的根本戒,我們把它列在修行綱領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四句話做到了,就是佛的大悲身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將這四句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就周遍法界了。

  我們在《十善業道經》裡看到,佛教導我們以十善業,落實在菩薩行六度裡面,在天人四無量心裡面,落實在接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四攝法裡面,後面再跟我們講,落實在三十七道品裡面。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師講四教:藏、通、別、圓,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全部的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全部包括在其中,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都不超越,這正是《華嚴經》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境界多廣大。所以佛法的教學從孝敬開始,最後還歸宿到圓滿的孝敬,始終是一不是二,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要在這些地方學習。

  第三句是開智慧,是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也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那真的是周行無礙。不但四相不執著,四相有沒有?有,不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在面前,但是我們感受不一樣。以前誤認為這個東西是真實的,是真實的存在,所以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生起患得患失的念頭,這個境界會影響我們。現在明白了,這些境界全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於是在這個境界裡不動心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個心多清淨,清淨心對於事實真相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瞭。

  境界如是,我們自己身心也不例外。一切有為法裡面,什麼叫有為法?相宗入門的經論,天親菩薩造的《百法明門論》,這部書文字不多,但是義理非常豐盛。菩薩造這一部論,只解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就是解釋這一句話。什麼叫一切法?菩薩把一切法歸納成一百類,這一百類就是代表一切法,後面再跟我們解釋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二無我。人無我,我執就破了;法無我,法執也破了;我、法兩種執著放下,這個人是法身大士。諸位要曉得,放下我執就超越六道,放下法執就超越十法界。從百法裡面認識夢幻泡影。

  《百法》裡面分為五個段落,第一段是講心法。世間還有不少人認為身是假的,念頭是真的,外國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他不把身當作自己,他把他那個思認為這是真的。思是意識心,也是假的,佛把這個列在頭一條,八識,心法,八個心法,第二是五十一個心所法,第三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心所法跟不相應行法都是屬於心理作用,八識是妄心之體,心所與不相應行法是心理作用。後面再跟你講色法,色法是講物質世界。我們身體屬於色法,他講五根:眼、耳、鼻、舌、身;那個意,意是屬於心法。根身器界,這是屬於色法,色法歸納為十一類,十一個色法。這些都叫做有為法,與有為法相對的是無為法,後面有六條無為法,有為法九十四個項目。

  有為法都不是真的,夢幻泡影。有為法包括我們的身心世界,這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認識清楚,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現象存在有多久?有些人以為天長地久,以為人的壽命很短促,山河大地壽命很長,全都搞錯了。佛告訴我們這些現象,這都是假相,夢幻泡影的假相,它存在的時間多久?「如露亦如電」,露是露水,太陽出來就沒有了;電是閃電。跟你說如閃電,這是講真話;跟你說如露水,這是隨順眾生說的相續相,相續相也不長。真相,真相是剎那生滅。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體,了不可得。不可得,你要執著有個得,錯了。知道事實真相,得失的念頭放下了,你的煩惱就去了一大半。絕大半的煩惱是從得失裡頭生出來的,知道在這個世間,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

  佛這一句話,「不可得」,在《大般若經》裡頭說了,我沒有去統計,至少說了幾千遍。所以《大般若經》從頭到尾看一遍,分量太大了,當然記不住,「不可得」一定記住,為什麼?重複的遍數太多了。這是世尊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讓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覺悟過來,你才真的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絕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在自己心上。統統放下,心清淨了好!真心現前,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你就回到這個境界了。身心世界統統放下,本來無一物,真心現前,從此以後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智慧,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真心是圓滿的般若智慧,這裡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用真心,我們自性性德自然流露,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跟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一樣,這是轉迷成悟、轉凡成聖。在這個世間幫助一切眾生,眾生不覺。契入這個境界之後,這個人就是佛家講的「乘願再來」,為什麼?他業報身已經盡了。世間人來說,業報身盡了,這個人就要死了,壽命到了;修行人業報身到了之後,他已經轉了,他把業報身轉成為願力身,所以他這個身還可以在世間常住。業報身住在世間有我,有我就有業報;願力身裡頭沒有我,我已經完了、結束了,轉成願力了,願力這就是佛菩薩應化來的。這個境界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修行證果,他證果了。

  依照佛經典都是方便說,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全是方便說,沒有一句是真實說。為什麼?真實說是一句話都沒有,那是真實的,凡是說出來的全是方便說,我們要懂這個意思。真實的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一句話沒有。身心跟虛空法界完全融成一片,這是真實的。不但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身也是遍虛空法界。跟你說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每一個毛端都是遍虛空法界,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所以沒有大小。為什麼佛經裡,小裡頭能現大?一毛孔裡面,諸佛菩薩在裡面轉大法輪?這個講的時候我們很難懂,很難理解。你要曉得,他的毛孔、細胞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毛孔沒有放大,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多麼自在!

  依報、正報沒有一樣不圓融,沒有一樣不圓滿,我們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是你自己幹不幹,你自己肯不肯放下。從哪裡放起?我也常常奉勸同修,從自私自利放起。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不放下,就不得其門而入,永遠你在門外。自私自利的心愈重,你跟佛法,佛法就是性德,愈離愈遠;放下自私自利,你就進門了。入門之後,當然還有遙遠的路要走。登堂入室,頭一個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拔掉。一定要學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為什麼?一切眾生是真正自己。我們要想證得清淨法身,什麼是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你入這個境界,你才證得法身,證得法身那你就超越,不但是超越六道,十法界超越了。

  《華嚴經》難得,善財童子在這部經裡面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認真的學習,這部《華嚴經》隨著經文逐漸把自己境界提升,《華嚴經》圓滿了你就成佛了。這是你要真幹才行!你不真幹,你只有解,沒有行。行是什麼?行是改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見解,這叫行。過去沒有讀這個經典,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首先要肯定佛在經典上,他的想法看法是絕對正確。展開經卷,隨文入觀,這個觀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止觀;止是止我們從前的錯誤,觀是我們要建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宇宙人生觀,這叫隨文入觀。止,實在講是放棄、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觀就是向佛菩薩學習,我們就能入這個境界,隨著經文的次第逐漸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這部經圓滿了,善財成佛了,我們要能跟善財一樣,我們也成佛了。機緣難得,太難得了,得到放棄太可惜了,一定要認真努力,一定要克服自己的障難。自己的障礙、困難就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定要克服,突破這一關,我們就成就了。展開經卷,入佛境界,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末後一句,因慧菩薩,這是他的修學。他契入,所以他能夠為大眾宣說,修行證果,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