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五五集)  1999/7/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55

  請看經文,第三知足天長行,我們從第一句看起:

  【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提示,這一位天王,知足天就是兜率陀天,兜率陀天的天王「得總相法門,諸佛將興,皆生彼天。下生之時,普應法界,頓闡華嚴,為圓滿相」,這個意思講得很清楚,也講得很明白。一切諸佛要到世間來示現,首先要化現在兜率作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現在在我們這個世界,住在兜率天的菩薩是彌勒菩薩,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彌勒下生經》裡面世尊告訴我們,他要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從兜率內院降生到人間示現成等正覺。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諸位要記住,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壽命四千歲,諸位就可以算得出來,算這個數字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補處菩薩為什麼不住在其他天道,一定要選擇在兜率陀天?「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知足;也是表法的意思,告訴我們,成佛一定要知足,不知足決定不能夠圓成佛道,知足才常樂。換句話說,佛菩薩之外這些眾生都不懂得知足,所以才造作罪業,才惹上無量無邊的輪迴苦報,追究它的原因都是不知足。不知足從哪裡來的?從自私自利,從無止境的欲望裡頭來的。我們必須要知道,如果這些欲望不能夠克制,不能夠斷除,我們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分都沒有,都被它障礙了。世尊當年在世,首先示現一個知足的樣子給我們看,他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的是知足常樂的生活。真正學佛的人,要學釋迦牟尼佛。菩薩學佛學得很像,祖師大德學佛也學得不錯。我們今天幹什麼?是不是真的在學佛?所以我們要仔細去想想,我們是在學什麼?是在修什麼?學佛要像佛,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的。

  不但是出家的佛弟子認真努力學,許許多多在家的佛弟子也學得很像。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一生過著釋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非常簡單。我跟他十年,十年沒有看過他穿一件新衣服,以後我才曉得,他那一套中山裝穿了四十多年。裡面的內衣我們不知道,往生之後我們才曉得,汗衫內衣補了再補,這種時代衣服穿破了還補補釘,沒聽說過;襪子也是補了再補的,我們看不出來。現在到台中,你看看李老師紀念館,他這些遺物展示在那邊,我們看到了。我們今天穿衣服,不但是破了,稍微舊一點就換新的,不要了,丟掉了,人家穿破了還補補釘。他不是沒有能力穿著一點好東西,他自己本身有工作,他有三、四份工作,他的收入非常可觀。錢到哪裡去?全部是做好事去了。自己住的小房子一點點大,在台灣很多人去過,十五坪(一坪是四米),算平方米的話六十個平方米,臥房、客廳、廚房都在裡面。一個人生活了一輩子,九十五歲還不需要人照顧,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最後的兩年身體差一點,才接受學生照顧。不要人照顧好,證明什麼?自己身體很健康,可以照顧自己;有人照顧侍候,身體不行。這是在家的佛弟子。

  他三十幾歲就學佛,他曾經告訴我,學佛沒有多久他就日中一食,所以他日中一食幾十年了。我到台中看到他老人家,我很受感動。在台中沒有出家,親近他老人家的時候我持午,也就是我一天吃兩餐,晚餐這一餐不吃,也有十五年了。以後出家之後再親近他,看到他那個樣子很慚愧,我也就把早餐斷掉了。我吃到第八個月的時候我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現在也是一天吃一餐。「多久了?」「八個月了。」他說身體怎麼樣?「很好,精神體力都沒有什麼衰退。」他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我們生活需求少,生活容易,可以不求人,這是真正智慧。以後我離開台中,到台北講經,遇到韓館長,韓館長說不行,一天一定要吃三餐,將來你身體不好,我們責任擔當不了。所以才吃三餐,三餐吃一餐的量,我每一餐飯吃一點點,把一餐化作三餐,做三次吃,還是一次的分量。現在你們這幾天看到,我沒有到廚房吃早飯、晚飯,我告訴大家我現在又回復一餐,現在韓館長不管我了。省事!好像多出很多時間出來了。一餐實實在在好,身體非常輕爽,腸胃乾淨。可是諸位記住,決定不能把三頓合在一頓吃,那樣我想不到一個月,你要住醫院去了,你的問題來了;絕對是正常。

  飲食,我們知道是能量的補充,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在運作需要能量。可是能量有節省的、有消耗的,像你們開汽車,現在開車的人都知道,有很耗油的車,有很節省油的車,美國的車就很耗油。我們身體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裡去了?我在生活當中有個體驗,我曾經向李老師報告,我說能量的消耗,應當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他說對!一點都不錯。所以心地愈清淨、定功愈深的人,消耗能量就少。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七天吃一餐,出去托缽一次;辟支佛半個月出去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餐,他就足夠了。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每天吃一餐,其實僧團裡面這些人,許許多多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不是真正的阿羅漢,真正的阿羅漢七天才需要補充一次能量。他為什麼要示現日中一食?給我們初學人做榜樣,讓我們初學人照著這個方法來學習。換句話說,我們每天只要把妄想雜念減少,正念提起來,正念是什麼?想佛、想菩薩、想佛菩薩的教誨,這是正念;如果能夠放下妄想雜念,提起正念,你一天一餐足夠了。

  有人說勞心、勞力消耗量大,假的,勞心、勞力消耗能量只佔百分之五,頂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想上,這是我親眼看到的。李老師在台中是非常忙碌的人,他的工作量超過一般人五倍都不止。所以一般人要想找他、親近他,一定要一個星期之前預約,給你排時間,你臨時去找他決定找不到,實在太忙碌了。那麼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精神體力超過年輕人,這是給我們做了證明;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沒有他心清淨,我們的工作量比他少。你從這些地方仔細去觀察、去思惟,你就了解事實真相。我一天吃一餐,還是不如他,我吃的比他多。日中一食,印光大師說得好,最好採取麵食,麵的營養比大米要高。所以李老師多半自己都是麵食,他每一餐小饅頭兩個就夠了,我要吃三個。當年在台中,他老人家的生活費用,一餐的費用,台幣兩塊錢,我要三塊錢,所以這一點不如他,沒有辦法跟他一樣。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六十塊錢,我一個月的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降到自己最低的生活標準。在那個時候,美金跟台幣兌換是一比四十,所以李老師的生活費用算美金一塊半一個月,我還得要兩塊多一點,他一塊半就夠了。知足!衣食住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樣樣知足。

  學佛也要知足,我每天念一部經、學一個法門,這叫知足;不是搞許多經論、許多法門,那不知足。可是佛曾經教導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這話說得沒錯,可是在學法門之前那個條件你具不具足?四弘誓願是教導我們修學一個原則、一個次第。發菩提心你發了沒有?什麼是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眾生的範圍;度是什麼意思?無條件的盡心盡力為這些眾生服務。要發這樣的心,無條件的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熱忱服務,這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不分族類、不分形相,包括所有動物,還包括一切鬼神在內,我們都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熱忱的去服務,不求報償,這才叫真正發了菩提心。你希望為一切眾生服務,你要有服務的能力,要有服務的智慧,所以後面接著「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是智慧、德行的障礙,你必須把障礙斷掉,你才能恢復智慧、德能。煩惱不能斷,第一個因素你不知足,知足的人才能斷煩惱。你還有貪瞋痴慢,你還有自私自利,你的障礙沒有去掉,你法門怎麼能學?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煩惱斷盡了。

  你看看菩薩,這在《華嚴》上可以看到,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修行的榜樣,他在文殊會上專精,一門深入,接受一個老師教誨,一個法門;一個老師是文殊菩薩,一個法門是念佛法門。文殊會上沒有看到文殊菩薩教善財念阿彌陀佛;經文字面上沒有,你要去想。怎麼知道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在前面,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想想看,老師學這個法門,善財是老師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一定是老師的真傳。於是我們就想到,他在文殊會上所修的法門一定是念佛法門,老實念佛,一門深入,這是我們的猜想,後面有證明。他修這個法門把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然後才出去參學。一品無明沒有斷,沒有資格參學;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老師勸他去參學。參學,老師給他介紹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裡面稱吉祥雲比丘,吉祥就是德的意思。德雲比丘為我們做證明,德雲比丘修的是什麼?念佛法門,而且還示現念佛的方法,這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學習。你看參訪德雲,德雲示現在別峰,另外一個山頭。別峰表什麼?表特別法門,門餘大道,表這個意思。

  德雲法師所修的,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般舟三昧,他在別峰經行念佛。我們就了解,念佛是要以經行為主,這個方法太好了。為什麼?身體是個機器,需要運動,經行是運動。所以他不是躺在那裡,不是坐在那裡,他是在那裡繞佛經行。念佛堂要以經行為主,實在累了才坐下來止靜,止靜是不得已。止靜的時間要短,十五分鐘、二十分鐘足夠了,繞佛的時間要長,最好能夠繞四十分鐘、五十分鐘,止靜的時間不可以超過二十分鐘,這樣子調節身心。我們現在的身體比不上古人,煩惱太多,吃得太多,現在講吃得太好。太好是什麼?病就多了,病從口入,貪心就起來了,天天講求飲食,起貪瞋痴,造成修行上的重大障礙。所以人都希望早一點成就,偏偏不能成就,希望功夫得力是偏偏不能得力,不曉得自己天天在挑剔飲食,是造成功夫不得力、不成就的第一個因素。他不能把障礙去掉,所以他的希求永遠達不到。

  佛菩薩做出模範來給我們看,教我們怎麼念佛方法。德雲比丘雖然講了二十幾種念佛的方法,那二十幾種我們仔細一觀察是什麼?原來諸佛如來所講的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是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念佛。在《華嚴》裡面我們才真正發現,真正體會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念佛法門,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萬法。真正體會到,真正明白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才不會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不好,不會有這種分別執著了。都是修的念佛法門,只是念佛的方式不一樣,方法不相同,其實都是修的一樁事情。

  對我們來說,我們這種根性,持名念佛是最為方便的。善財參訪第一個善知識,諸位要記住,第一個,世間人常講先入為主,第一個就是先入為主,跟老師所傳的完全相應,增長了信心,增長了願心。到末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明白的說出來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結尾,你就曉得善財童子學的是什麼?徹始徹終一句彌陀念到底,才看出《華嚴經》的味道、《華嚴經》的指歸。所以隋唐大德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我看到這些文字,我點頭、我歡喜,確實如此。但是這個話我沒說出來,我體會到這個意思,這個話沒說出來,他們說出來了,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不是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指引是什麼意思?譬如一部經,經都分三分,指引是序分,那我們可以看成《華嚴經》、《法華經》是《無量壽經》的序分,《無量壽經》是《華嚴》、《法華》的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華嚴》包括所有一切經,那就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論是《無量壽經》的序分,《無量壽經》是所說一切經的正宗分,《彌陀經》是所說一切經的流通分。我們這才把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藏搞清楚、搞明白了,堅定的信願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你說你信,露水道心,那個信靠不住,願也靠不住,所以你修行得不到結果。你要有真正的信願,果就在眼前。

  所以知足比什麼都重要,世間法裡面知足常樂。人在一世當中,能夠過得最幸福、最美滿是什麼人?知足。最幸福的人,一生過得最有意義、有價值,得大圓滿的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貴,不一定有財富,不一定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像祖師大德所示現的,我們社會一般人看是貧賤(他在社會上沒有地位,這叫賤,賤是沒有地位,貧是沒有財富),但是他過得最幸福。世間有地位、有財富,大富大貴人沒有他幸福,沒有他自在,沒有他快樂。所以諸佛如來要示現佛身度眾生,以佛的這種身分幫助眾生,先要住兜率天。這是明顯的告訴我們,你要想成就究竟圓滿、幸福自在,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是大富,知足是大貴,世間人不曉得。何以說知足是大富大貴?知足的人能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種善因,既種善因,後面必定有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知足之人決定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他樣樣都在做,熱心在做,他捨己為人的在做。為什麼一天吃一餐?把那兩餐節省下來幫助沒有飯吃的人。所以他的果報就無比的殊勝。不知足的人不肯布施,吝嗇。貪吝是一切眾生根本煩惱,所以佛教菩薩斷煩惱,頭一個就對準這個根本煩惱,教菩薩學布施,六度布施在第一個,四攝法布施也是在第一個。但是知足的人能施,不知足的人不能布施,所以把知足擺在第一。

  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那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自己就曉得,從知足學起,樣樣知足;愛惜物力,決定不能浪費,多餘的布施給缺乏的人。我過去跟李老師,李老師的學生很多,我當年親近他的時候,他告訴我,台中蓮社的蓮友名冊已經有二十萬人,這二十萬蓮友都是李老師的學生,對李老師都非常恭敬,供養是源源不斷。供養吃的東西,李老師分給大家;供養些衣服,看李老師衣服都是舊衣服,沒有新的,常常買新衣服送給他,他接受過來,歡歡喜喜接受,那個人走了之後,他的衣服就送人了,還送我好幾件。送我一套非常好的,料子很好的羊毛內衣,我一直留到現在都沒穿,常常看到它就想到老師。隨手就轉送了。我現在衣服很多,可是你們看到我穿的就幾件舊衣服,新的都放在那裡,幹什麼?有需要的時候給人,我暫時在保管。要有知足能施的心、歡喜布施的心,破慳貪煩惱,所以布施度慳貪。布施而不知足,慳貪是度不了的,那只是修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把慳貪煩惱斷掉,那個布施才叫度,才叫波羅蜜;否則的話,世間人修布施不是波羅蜜,不是度,他慳貪煩惱沒有捨棄。所以布施最重要捨慳貪,這知足的意思比什麼都重要。

  自己一定要知道修福,更重要的知道惜福,一張紙都不肯浪費,用到不能再用了才捨棄,我們要養成這種習慣,無論用什麼東西不能糟蹋。我在此地曾經跟諸位說過,我有一個在家的老師,周邦道先生,是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他是我的校長,以後在台灣,在一起學佛,常常能夠在一起聚會。這個人有學問,是民國成立之後第一個狀元;民國沒有狀元,民國舉辦高考,他是高考第一名,就相當於前清的狀元一樣。官也做得不小。公家配給他的汽車,他公事才坐那個車,不是公事他坐公共汽車、坐巴士,所以一般人說他傻,傻到這個樣子。他不是傻,他惜福,替國家惜福,我私人的事情不可以浪費公家一滴汽油。公家給他裝的電話,不是公事不用這個電話,他家的兒女跟朋友交談到外面去打電話,不准用公家的,這個電話費是公家付的。不肯浪費國家一分一釐,做官做到這種樣子。他是我們學生的榜樣,我們學生知道有這麼個校長,對校長沒有不恭敬的、沒有不佩服的,我一生見到這麼一個人。這是菩薩示現,不是普通人,這種人後福無量無邊,值得人尊敬。我們做學生的人,要把老師的德行發揚光大,所以我現在積極想在貴州,從前我念書的老地方,我去建一個中學紀念老師,把老師的德行宣揚光大,這我們大家學習的好榜樣。他們怎麼能做到?沒有別的,「知足」二字而已,最簡單的生活,最清苦的生活,過得很自在、很逍遙。我們如果知足,我們也能做到。

  知足天王,他得的是什麼法門?『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圓滿教輪」就是清涼講的《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圓滿教輪,方東美先生說的佛法概論。確實,《華嚴》是佛教概論,是學佛人首先要學的一部經,先學概論然後再分門別類,專修裡面某一個部分。一切經是《華嚴》的部分,某一個部分細說、深入,《華嚴》是全部佛學的概論,從這學起。「一切佛」,這是講十方三世,尤其我們著重在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都是因為知足而成就的。「出興世」,應化在世間。我們知道法身大士都有這個能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示現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什麼叫做佛的身分,我們要認識清楚;佛的身分就是老師的身分。菩薩的身分不一定是老師,菩薩可以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菩薩在天上示現為天王,在人間示現為人王、示現為大臣、示現為宰官,你們在《普門品》裡面看到,《普門品》是大家常常讀誦的,所以菩薩示現各個不同的身分。但是佛,佛一定是老師的身分,天人師。什麼老師?我們要搞清楚。我跟大家介紹,這位老師是義務的,義務就是不受報酬,教學生不需要學生繳學費,這是義務的,我們現在講義工,不接受酬勞的。他所教的內容是多元文化,所以佛的教學不是定法,佛沒有定法可以教人,多元的,現在我們講多元文化。他的教導是社會教育,他沒有辦學校,不是專門教育,是社會教育,無所不包。是個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一生從事於這個工作,這個人我們稱他作「佛」。

  我們學佛,特別是出家,出家學佛就是老師的身分,就是要搞社會教育工作。所以同修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決定不是宗教。如果大家把佛教看作宗教,以宗教這個心態來學佛,那你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你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哪個地方它是宗教?所列的這些人都是不同的族類。知足天跟我們前面所讀的化樂天,這是兩個大的不同族群,大不同族群裡面又有很多小的不同族群。這一段,知足天裡面給我們列了十位天王,這十位天王就是小的不同族群。像我們地球上人類,這是一個大的族群,人類裡面又分做不同的族類,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黑種人,不同的族群。這些不同族群裡面又分,他們建立許多不同的國家,每一個國家有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多元文化。而這個老師什麼都教,不是只教一樣,樣樣都教,他樣樣都通達,一切眾生無論什麼疑難雜症,遇到他統統能解決,他是個好老師。

  他的智慧、他的才藝、他的德能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所以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個作佛不是老師的意思,這個作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作佛」這兩個字要看用在哪個地方,是怎麼個講法。我們現在出家了,學佛了,學作佛,這個作佛的意思是「作師」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所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如果是個不好的樣子,對社會大眾有不好的影響,我們決定不能想,決定不能說,決定不能做,我們今天出家學佛、作佛是做這個佛。所以起心動念要想到社會的安全、人民的福祉,對人民的幸福、社會安全有不良的影響,決定不能想、不能說、不能做,這才叫佛菩薩。在家同修要做菩薩,也要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在家的同修都有事業,以你的事業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你開個店,你這個店要知道,我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這個心就是菩薩心;那你開這個店,你這個店就是道場。如果說我開這個店是為賺錢,是為利益我一家,你這是凡夫。佛跟凡夫一念之間,事沒有兩樣,就是用心不一樣;用心不一樣,造業就不一樣。菩薩念念為社會眾生服務,不以利潤為目的,所以他開店天天做生意,他是在福慧雙修,他是在積功累德;處處利益顧客,真誠心,貨真價實,決定沒有欺瞞,這是服務。為自己,滿足自己的欲望,開這個店欺騙顧客,提高價錢,讓顧客歡喜,打折扣給你,這個東西明明賣一塊錢的,「十塊,我現在最便宜給你,打兩折,兩塊錢我就賣給你」,他還賺了一塊。這就不是菩薩心,欺瞞眾生,這造罪業。所以菩薩跟凡夫,就是那一念之間的差別。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什麼樣的行業,都是為社會、為眾生服務,都是菩薩,都能成佛,都能夠積德累功;積德是存好心,累功是說好話、行好事,我們在《感應篇》裡給諸位細細說過。

  這是佛出興於世,這是用佛的身分,補處菩薩示現在世間作佛,示現做一個義務多元文化的教育家,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幹這個。這個事情,大家都曉得好事情,不好幹!為什麼?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對那些天天想利潤的人就發生衝突,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就會招來許許多多的障礙,嫉妒障礙。我這個人一生,從小念書就被人嫉妒,障礙不曉得有多少,好事多磨!多磨還是要做,不能說有障礙我們就不做了,那我們就錯了。他為什麼障礙?要原諒他,他無知,他迷惑顛倒;他要覺悟了,比我做得還認真。絕不能因為他們這個障礙,我們就退心,就退轉,那就大錯特錯,那你還是為自己。只為眾生、只為社會,不為自己,什麼樣的障礙都可以突破。諺語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在一時。盡心盡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我們要能體會道心,也能夠體會人心,人心是迷惑的,道心是覺悟的,所以種種障難還是可以突破。障難多的時候,我們姿勢低,名聞利養是他們所要求的,盡量給他,我們只辦事。名給人家,利給人家,你所要的我都供養給你,減少障難。盡量學謙卑,處處我們在人之下,不要學在人之上。學諸佛,佛謙卑,孔老夫子謙卑,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人家尊敬我們,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德行值得人尊敬,愈想會愈慚愧,愈想愈不敢接受人尊敬。這些大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學習。

  「圓滿教輪」,我們把這句話淺說,怎樣能使我們教化達到圓滿,這是一門學問。佛教給我們四攝法,以四攝法與廣大群眾接觸,以六和敬與廣大群眾相處。可是如果要叫四攝、六和落實,不知足是決定做不到的,歸根結柢還是這兩個字,你才能夠真正踏實的去做。不能有一絲毫虛偽,虛偽的做作別人看得出來,不是真的,被人拆穿了一文不值,人家不相信你了,一定要從真誠心中作。我們參加道教的集會,我寫了幾個字送給他,《道德經》第四十九章。有幾個也很難得,我說《道德經》四十九章,他們那個文都能背得下來,可見得他們念得很熟。這裡面有兩句很重要的話,這老子說的:別人以善心對我,我要以善心對人;別人以不善心對我,我還以善心對人;別人信我,我也信人;別人不信我,我還是信他,這種理念是佛菩薩的理念。別人用虛情假意對我,我們要用真誠心對他;別人毀謗我們,我們讚歎他,他有長處。一個人都有缺點、都有優點,我們不要記人家的缺點,要記人家的優點,讚歎人家的優點。別人陷害我們,我們幫助他們。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是他迷惑顛倒,是他一時失去理性,不能怪他,我們不能用同樣這種態度去報復,那就錯了;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佛一再勸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我們遇到別人毀謗、侮辱、陷害、障礙,我們要看作替我們消災,替我們消業障,我們要生真誠感恩之心,要以報恩的態度對他,這個怨結就化解了;化解之後,我們還要幫助他成無上道。

  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講的「恆順眾生」的意思。恆順不是順煩惱,是順佛性,如果順煩惱那就錯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良知良能,這是我們應當隨順的。所以「順」這個字是大學問,「順」這個字是高度生活藝術,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所以孔子讚歎舜王,舜認識、舜懂得,我們看到舜王隨順他的父母、兄弟,是高度藝術,高度的智慧,幾年之中就讓他父母、兄弟覺悟了,回頭是岸,都成聖成賢,大孝!所以中國講孝,把舜擺在第一個,二十四孝諸位知道,後面二十三個比不上舜,舜的孝是圓滿的,一百分,往後其他的那個孝大概都是三、四十分,五、六十分而已,唯有舜做到圓滿。佛法裡面講孝道、講菩薩行、講菩薩道,是究竟圓滿的,所以是圓滿的忠孝,圓滿教輪就是講圓滿的忠孝。孝是德、是存心,我們今天講的理念,孝是理念,忠是行為;孝是體,忠是用。對於理體圓滿的覺悟,處事待人接物,你這個行才做得圓滿。兩種圓滿都做到了,這是佛菩薩,大聖!在我們中國古代,舜是真正做到了。所以盡忠盡孝,這是圓滿教輪。

  我們要將世尊圓滿的教學,要能在這個世間普遍能夠推行,這是高度的智慧,也是高度的技術,佛家講高度的技術是講善巧方便。可是這個力量的來源就是真誠心,深深的認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我們全心全力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發自性,破迷開悟,幫助這些眾生作佛、作菩薩,轉凡成聖。這是佛菩薩的使命,佛菩薩的天職。我們今天發心出家,披上佛的袈裟,我們就要學佛;否則的話,這個衣披在身上不得了,這是罪過,你怎麼可以冒充?今天這個世界上仿冒查得很嚴重,我們讀書人喜歡書,看到人家後頭「版權所有」,決定不敢翻印,你翻印就有罪,要受法律制裁。我們今天披上這件衣,仿冒佛陀,世間法律雖然不制裁我們,天地鬼神制裁我們,這件衣不好披,要知道。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勸人出家,印光法師一生不勸人出家,他不給人剃度,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勸人出家。什麼原因?出家這個責任太重了。勸你出家,你要不能盡責任,那就是勸你墮阿鼻地獄;他墮阿鼻地獄,勸的人有過,不可以。勸人學佛,勸人受三皈,勸人受五戒,頂多到五戒為止。李老師勸人三皈,不勸人受五戒,為什麼?他勸你受五戒,你受了之後做不到,他有過失,這是明白人知道,不敢這樣做。受五戒是你自己發心,明白的人決定不敢勸;勸受三皈可以,勸人學佛,勸人斷惡修善。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看出家好,「你趕快出家」。將來墮落之後,「我今天墮落都被他害的,這個人我要報復他,我決定不能饒過他」。誰知道這種利害?誰知道後果?明白人知道,糊塗人不知道。所以這個利益要曉得,如果這一生有利,來生不利,這不是真實利益;這一生不利,來生有利益,後生有利益,那才叫真正的利益。我們世間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有看到後世,眼光太淺太短,所以往往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只貪圖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後果的可畏。所以世尊圓滿教輪,我們要如何去學習,如何把它做到接近圓滿,這是我們現在的課題。這一句意思沒有盡,下一次我還講這一句。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