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31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上第十一頁第一面,我們從第六行當中看起,從「出世間聖人」這句看起,我先將這一段念一遍:

  「出世間聖人。則不聞其聲。知九界情。通諦理。暢眾機。與法界合其德。與二智合其明。與四機合其節。與眾聖合其冥顯。斯乃佛大聖人。智周法界。窮理盡性之絕量。尚非聲聞緣覺境界。況其他聖乎。」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給我們解釋出世間聖人。昨天我們看到《增註》給我們解釋世間聖人,世間聖人他能通達的就是一生一世,在我們眼前能夠看到、能夠聽到這個範圍,這個之外世間聖人他們就不能理解。我們今天看出世間聖人,這個就圓滿,可以說達到究竟。

  「出世間聖人則不聞其聲,知九界情」,九界昨天有跟大家講過。一般我們講法界,分為十個法界。法界,這邊也有《辭典》,法界這兩個字,「構成現象的法則。和實際、空性、真如同義。《辯中邊論》」,在《辯中邊論》部書裡面上卷,「由聖法因義,說為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這個法,佛法講法這個字,在佛經上我們常常看到這個字。佛經裡這個法,這一個字是代表所有一切的事事物物,所謂萬法,用這個名詞來代表一切的事物。萬法它不是只有一萬,它是形容宇宙間這一切法是無量無邊的、說不盡的,用一個萬來代表。不是只有一萬個,不是數字,它是一個形容。因為在我們一般人感覺當中萬就相當多了,所以講萬法。法就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

  我們知道法這個字它的定義,然後再講界。這個界我們也常常看到,這個界上面一個田,下面是一個人,那個田有四個格子,格子就劃分出來。所以中國這個文字是不可以改的,改了那個意思就不見了。它就是告訴你,劃格子是什麼?有分一個界限,界的意思就是這麼來的。我們一個人割一塊,這一塊你的,這一塊我的,你的跟我的當中就有一個界限。像安徽省跟浙江省,它有一個邊界,這是屬於你那一省,這是屬於我這一省。這一家,這個房子,這裡是我的家;隔壁,隔一道牆,是你家。這叫什麼?叫界。所以界就是一個界限。或者我們講際,國際這個際,際限,界限跟際限,界跟際它有同等的意思。際就是邊際,界就是人給它劃分出來叫界。界怎麼來的?怎麼會有界?人搞出來的,人給它劃分出來,它就出現。

  從這個類推,九界就是九法界,剛才講的是十法界。這個界,它都是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有時候可通,有時候不相通。但這是人搞出來的,人怎麼搞出來?人的分別執著搞出來的。原來有沒有這個界限?原來沒有,沒有這個事情,人的分別執著一出來才有這些現象。不然你說界限在哪裡,誰去定?土地它也不會說我這裡叫安徽省,我這裡叫浙江省,土地會不會自己這麼講?它不會,是你人給它講的,是你人給它劃分的。這個劃分就叫什麼?分別,然後再一個執著。我們天天聽老和尚講,什麼叫分別執著?這個就是分別執著。佛為什麼成佛?他這些分別執著沒有了,連妄想都沒有,恢復到本來,本來就沒有這些。現在有這些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是你錯誤的分別執著,你去把它劃成很多界限,自己造成障礙。原來沒有障礙,現在變成重重的障礙。分別執著愈嚴重,障礙就愈多、就愈深,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要先把這個字的定義了解清楚,然後我們看這個文就比較好講。

  法界,法界大類分十法界,十法界從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共十個法界。這裡講九界是扣掉佛法界,就是佛以下的,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共有九界,叫九法界。我們現在是講十個法界,每一個法界它都有一個界限在,界限就是不相通的。上面它可以通下面的,四聖法界他們通六道;天人有神通,他可以看見下面的;我們人道有的看得到,有的看不到。彼此之間都有一個界限在,有一個障礙,所以叫界。它每一個層次都有一個界限,這叫十法界。

  原來有沒有十法界?沒有,原來法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叫平等法界,一真是平等的。現在為什麼有十法界?就是因為有分別、執著,所以現出十法界。分別、執著都沒有就是佛,還有一點點叫菩薩,再多一點就是聲聞、緣覺,六道分別、執著就比較重。天道是最好的,再來是人道,再來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地獄是分別執著最嚴重的。這是根據分別執著程度的輕重,現出這個法界出來。如果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了,那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九法界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現的這些界限,原來沒有,因為有分別執著變成這樣;原來沒有障礙,現在變成障礙很多。《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講本來的。本來宇宙間就是這樣,就是一真,沒有所謂的十法界,這一點我們首先有個了解。

  我們看,「出世間聖人,則不聞其聲,知九界情」。不聞其聲,他不用去聽人家說他都知道。知九界情,這是我們一般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宇宙間沒有一樁事情佛不通達明瞭的,他也不要特地去請一個人來問,他都不需要,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方世界下幾滴雨他都很清楚,這個我們想起來是不可思議,的確是不可思議。《圓覺經》講,下雨下幾滴佛都知道,很清楚,我們很難想像,下雨下幾滴,現在科學這麼發達也沒辦法去算,的確是這樣。則不聞其聲,知九界情,九法界的情況佛都完全了解,佛沒有一樁他不明瞭的,所以徹底究竟明瞭叫佛。

  「通諦理,暢眾機,與法界合其德」。通諦理,通是通達。諦理,這個也要大概說一下,諦這個字,諦理這個諦,諦我們現在話講叫真,叫真理。諦就是真實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的道理叫諦理,我們現在的話叫真理。佛講的是根據事實真相來給我們說明,來告訴我們,這個就叫諦。這裡講「通諦理,暢眾機」,眾機這兩個字,眾是眾生,機就是他的根機,我們現在講他的程度,或者我們一般社會上的人講的,他這個人的性格,他的性情。就是所有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他的程度,他的煩惱習氣,他過去、現在種種的一切,佛都沒有不明白的。暢是暢通,他對眾生的根機了解得非常清楚,暢通無阻。所以佛講經說法叫做應機說法,說出來的法叫契理契機,不違背事實真相,也符合當前眾生的需要,他能夠理解。所以有緣遇到佛都能夠得度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佛他能觀機,暢眾機,對一切眾生的根機他沒有不通暢、沒有不了解,暢通無阻,這就是佛。能夠通諦理,暢眾機,「與法界合其德」,德是自然的規則,這邊有講構成現象的法則。法界都是我們自性現的,自性裡面它本來就具備萬德萬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講的,這就是法界之德,它就是這樣。

  「與二智合其明」。「二智,開佛智為二種: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後得智」,還有一個說法,「曰真智、俗智」,還有叫「實智、權智」,或者講「一切智、一切種智。要之為事理一雙相對,諸義相通,然華嚴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後得,天台宗通用權智實智」。這個名詞講法不同,但是它的意思是一樣。如理智、如量智,如就是我們真如理體本身的智慧,如量智又叫後得智,如量智就是後得智,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無知,它是寂,根本智是寂,寂就是無知,後得智(如量智)就是照。所以一個寂、一個照,一個權、一個實,一個理、一個量,一切智、一切種智,這是代表一個體、一個用。它的體是空寂的,無知。但是你不能給它分開,不能給它分成兩半。就是他本來就是寂滅的,這個叫無知。什麼叫無知?這個無知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那個白痴,什麼都不知道那個無知,不是,不要錯會意思,那個還能叫佛嗎?那個比一般人都不如。這個無知是心清淨的時候他一念不生,他清清淨淨,但是他對外面的事物非常明瞭。好像鏡子,鏡子你擦乾淨的時候,它照外面照得很清楚。這個鏡很明亮,就像水沒有波浪的時候照外面的景象照得非常清楚,那個叫寂。寂的時候他就能照,照的時候他就無所不知。這是它的作用,無所不知。

  我們現在凡夫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出在有知,我們現在是不寂、有知,這個心很亂。不寂就不覺,沒有覺照功夫。我們現在不寂、有知,因為我們現在懂得不少,書念得很多,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過去有人講,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人念了很多書,知道的也不少。但是他心怎麼樣?知道得愈多他心就愈不清淨,有知,但是有很多事情他是有所不知,變成所知道的很少很少,應該知道的反而都不知道。像現在科學家就是這樣,科學家有知,他知道一部分的科學知識、常識,但是這個以外的他就不知道,他就有所不知,這在佛法叫所知障。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因為他心不清淨,所以他能夠理解的是一個局部的。有知就有所不知。佛是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他為什麼無所不知?因為他無知。這個老和尚講經常講,我們修行就是恢復到寂照,你寂了它自然就照,照了自然它就寂,它是一體二面,你不要給它分開。好像我們的手掌,一個裡面一個外面,你不能說這邊跟這邊不一樣,分成兩半,不是這樣。它是一體的兩面,一體,但是它有兩面,一個寂,一個照。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有誤會。「與二智合其明」,這個二智,你跟它相應,你對一切都明白,這是佛。

  「與四機合其節」,節就是時節因緣。四機,四是一二三四的四;機,下面《辭典》裡面給我們講,「機者機器也」,先解釋機這個字,機器也,「又機緣也」。機器是指機械,機緣它是指一個因緣,我們一般講機會,機緣我們一般人講叫機會。現在人你講機緣,一般不是學佛的人他比較不能理解,不是學佛的人講機會他就比較容易體會,機緣就是一個機會。「善根當發名為機」,這是在佛學裡面講,機這個字是善根當發,就是這個人他的善根在這個時候應當發起,這個叫機,發起善根。好像一個人他開始來學佛了,這個人有善根,這個人善根已經發現了。還沒有發現他不來,他也不想學,不想學他善根還沒有發起來,想學善根已經發起來了。

  善根發起來,這個當中還有很多層次的,第一個是人天機。這是講四機,四個種類,四種根機。第一個,「人天機,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人天機也」。現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教我們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教我們認識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然後再去斷惡修善,這個叫人天機,就是修人天福報。第二類,「二乘機,謂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機也」。二乘機會厭惡生死,欣求涅槃。這個根機我們一般講他想解決生死這樁事情,欣求涅槃,涅槃翻成中文是不生不滅,就是沒有生死,不用在六道裡面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他想求這個,這個叫二乘機。為什麼叫他二乘機?因為他只是想自己了脫生死,其他他還沒有想到,這樣的根機叫二乘機。第三,「菩薩機,謂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菩薩機」。這個註解比較簡單一點,其實菩薩機叫出世間聖人,不管是聲聞、菩薩、佛,這都是一定要了的。現在有很多人學大乘法往往把這個疏忽了,其實這個疏忽了,你不想了生死,你修得再好,只是在人天福報,落在人天機裡面,修得很正確、很完善,稱為世間聖人。出世間出什麼?出生死,主要是為了這樁事情。世間人他還沒有想到這個事情,他也不想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叫人天機。一般我們在佛門裡面什麼機最多?這個機最多,人天,求人天福報的最多。

  我們聽了佛經,我們也說我們要了生死,實在講,嘴巴講了生死,心裡並不是真正想了生死,心裡還是想著什麼?人天福報。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是想這些,包括我們出家人都一樣,名聞利養一來,我們就捨不得、放不下。我們現在出家人也不是很好修,為什麼不好修?牽累太多。為什麼?一有道場,你什麼事情都來了。所以老和尚過去常講,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的確這個也沒錯。佛陀時代,你看都是日中一食,三衣一缽,他什麼都沒有,錢都不拿的。吃飯就去托缽,他要斷煩惱證果就比較快,要求往生也比較懇切,因為什麼都沒有,就三件衣服、一個缽,而且要每天去托才有得吃。你自己家裡又不能設一個廚房,不能自己去買菜,也不能放錢,你什麼都沒有,不趕快走還幹什麼?現在為什麼走不了?因為你太多了,背得全身重重的。

  所以李老師在《雪廬述學語錄》裡面,他有講一個比喻,他說這一頭很危險,森林著火了,東岸這裡著火了,西岸這邊很平安。然後東岸跟西岸當中有一個獨木橋,東岸這邊有人說:你們趕快跑到西岸去,那邊安全,這邊很危險,有生命危險。東岸這邊勸你趕快跑,過去那裡;西岸那邊有人:趕快過來,趕快過來。這些逃難的人,很多人是走過這個獨木橋,但是也有人摔下去懸崖深谷裡死掉。為什麼摔下去?背的東西太多,放不下,金銀珠寶背得太多,一不小心就掉下去,很多人都掉下去。東岸這邊就勸他:你那些東西要放下,你逃命要緊,不要背那些東西,你一個人趕快走過去就好了。西岸這邊也勸說:那些要放下,趕快過來,我這邊什麼都有,你都不要帶,我這邊什麼都有,你不要帶那麼多。後來有人覺悟了,趕快把那些東西放著,趕快走過去,就到西岸去了,就得到安全,得度了。這是一個比喻,東岸叫大家趕快去的是釋迦牟尼佛,西岸說趕快來的是阿彌陀佛,當中這條獨木橋就是這句佛號,逃難的人就是我們。我們這些逃難的人,背了一堆要走獨木橋,一走就跌下去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也有講,背得太多,你知道這個地方很危險,要想過去那邊,這個地方這麼多東西又放不下,也念佛,走獨木橋就是念這一句佛號,單獨這句佛號,這個獨木橋,唯一逃生的通道。但是你背得太多,雖然念佛,還是掉下去,還是墮落了。這是一個比喻。所以你厭惡生死,什麼都要放下。

  佛的制度,如果出家人能夠真正來這樣修學,很快會證果,就算我們念佛,很快你就會功夫成片。現在為什麼都達不到?因為有道場,而且道場蓋得比皇宮還漂亮的話,你說他還會想去西方嗎?他放得下嗎?肯定放不下。因為會去執著那個東西,執著那個東西,放不下,放不下你就過不了獨木橋,到不了西岸。所以厭惡生死,真正厭惡生死是放下,這個世間這些他都不在乎,放下,欣求涅槃。菩薩也是要了生死。有些人看到這個,他不想了生死,他要再來做人,來度眾生,如果有人講了生死,他就會笑他是小乘,不是大乘。其實大乘也要了生死,而且大乘要了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要了,小乘只有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了。所以這句我們要明白。

  但是菩薩,「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菩薩機」。菩薩的種類也很多,我們現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去受個菩薩戒你也是菩薩,你現在發心要成佛就是菩薩,你現在就是菩薩。菩薩有名字菩薩、實質菩薩,層次還是很多的。我們現在這個身分的菩薩叫初業菩薩,初業就是初學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的初業菩薩,明心見性叫慧行菩薩,這個當中還有很多等級的。我們現在是初業菩薩,初業菩薩你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沒有錯,但是你自己也要有修到相當的程度才能去幫助別人。好像你要做一個救生員,你自己不會游泳你怎麼去救?我要先人後己,我跳下去,跳下去你也救不了他,你自己賠一條命,這樣不但沒有幫助,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你要去救人可以,你先把本事學好你才能救,不然你愈幫愈忙。所以菩薩機,先人後己這個要明白,自己也要修到一個程度。同時我們自己修也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其實還是在自度,菩薩發心幫助別人其實還是自度。真正講度眾生是成佛,成佛他自覺覺他都圓滿,所以他純粹是度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度眾生還是度自己。菩薩發心為眾生,了生死、破我執,他用轉換的比較容易,成就效果比較好、比較高。因為小乘他要針對一個我去把它斷掉,有一個我在,斷掉。菩薩他只要轉移對象,不要去想我,去想眾生,這個我自然就淡化掉,這是大乘的根機。講這些方法,就是說他能夠接受、能夠理解,這個叫菩薩機,講大乘法;不能接受,就是二乘機。像現在小乘佛教國家,他不承認大乘佛法是佛說的,他們屬於二乘機。你給他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這個是二乘機。

  第四,「佛機,謂於一切諸法而觀中道實相,以頓斷諸惑而出生死,是佛機也」。這個佛,依照天台宗的分類,也是有藏通別圓四種層次,但是圓教的佛才是真正圓滿的。圓教以下,別教的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叫佛,但是不圓滿。在天台宗六即佛講得是更詳盡,第一「理即佛」,第二「名字即佛」,第三「觀行即佛」,第四「相似即佛」,第五「分證即佛」,第六「究竟即佛」。理即佛就是從理體上講,一切眾生本來都有佛性,都是佛,哪一個不是佛?大家統統是佛,理即佛。名字即佛就是開始學佛的人,已經知道自己有佛性,自己可以成佛,但是還沒有修行的功夫,叫名字即佛。到了觀行即佛,你觀照有了功夫,能夠伏煩惱,這個叫觀行即佛。相似即就斷見思惑,相似,那還不是真的佛。到分證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往後四十一個位次,叫分證,一分一分證,分證即佛,證到圓滿叫究竟即佛。所以這個六即佛,說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佛?大家統統是佛,看你六即佛現在是哪一個層次的佛。還沒有學佛的人叫理即佛,從理論上講大家都是佛,連螞蟻、蒼蠅都是佛。但是牠自己不知道牠是佛,你給牠講你有佛性,牠也不承認,牠也不相信,但是實際上,不相信牠還是佛,牠不明理。這裡講機,機就是機緣,就是這個人這一生他修學的程度是在哪一個層次,有的人他這一生只是想得人天福報,佛教他人天法;有的人只是自己想了生死,教他二乘法;有的人發大心,他要當菩薩,佛教他菩薩;有的人想這一生我就要作佛,像六祖到黃梅去,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求作佛的,他就教他作佛,這個叫佛機。每個人現在他的需要不一樣,這是指眼前來講。

  我們再回到這個文裡面來。「以四機合其節」,這個節叫時節因緣。因為在佛法講,佛度眾生時節因緣是要能夠明瞭、觀察,時節因緣還沒有到,你也勉強不得。譬如說我們學了佛,也希望我們自己認識的親朋好友早一天覺悟,趕快來學佛,我想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有這樣的一個情況。第一個就想到自己的親人,佛法這麼好,趕快告訴他,勸他來學。我們勸了,有的人他接受,有的人未必會接受,甚至他還排斥、還毀謗。接受的人就是他時節因緣到了,他可以接受;還不能接受,就是他的時節因緣還沒有到。還沒有到,我們給他介紹,給他落個印象,給他一個種子,要等待時節因緣成熟他才會接受。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階段也勉強不來,也無法去勉強,你愈勉強他就愈排斥,他就乾脆把你給的佛經統統丟掉、燒掉,這個我們都看過。時節因緣成熟快慢每個人也不太一樣,有的人他現在不能接受,三、五年之後他反而能接受,他時節因緣到了。各人的早晚時間不一樣,有的人時間長,有的人時間比較短。時節因緣成熟,他自然就會來學,這個也不能勉強。

  所以佛法它是讓你自己去看到、去接觸到,但是他不會勉強,不會用硬拉的、硬抓的,因為抓來也沒有用,你把他抓來他也未必會接受。這是佛教的傳教,它是比較屬於一種順其自然的,不是用勉強的。譬如古時候掛幡、掛幢,寺院掛這個,就是告訴大家今天有什麼活動、什麼法會,你想要來參加你自己來,它會發布訊息出去,不會去你家把你硬拉過來。我以前,在我十九歲的時候,那時候剛剛聽老和尚講經。有一天晚上在台北市逛街,剛好走到台北工專附近,兩個基督教的傳教士穿著神愛世人的衣服,一個人給我拉一隻手,叫了一部出租車來,叫我去聽道,他說我們美國回來的這個牧師很會講道,講得特別好。我說:我沒有時間聽。他說:沒關係,你不聽太可惜了,計程車費我幫你出,這個太會講了,你沒有去你會終生遺憾。然後就兩個人把我推上出租車,一個怕我出租車坐了不曉得跑去哪裡,一個陪我,另外一個再拉其他的。我就去聽道,我就到教堂去聽道,聽的人滿多的,那個牧師從美國回來,也是能言善道。其他的我聽了都記不得,我只有記得很清楚的一句話,他說萬物都是上帝造的,上帝造人實在造得太好了!好在哪裡?上帝把我們人的鼻孔朝下,造這個鼻孔朝下,他說如果上帝造錯了,把我們鼻孔朝上,下雨我們就積水了。他花了計程車費,我去就是聽到這句,他說上帝太會造人了,人的鼻孔,你看上帝多會造,鼻孔是出氣的,朝下,如果一個不會造的造朝上,下雨天你就積水了。

  那時候我已經在聽老和尚的經,基督教傳教都是會很勉強,比較強硬要拉人家去。我那時候在大同公司裡面工作,中午休息的時候有一個同事,他信基督教的,那時候我也在聽經,他就一直拿一本《聖經》來跟我們傳道,我就很喜歡跟他辯,因為我想這個我們佛法懂得比你多。我問他的問題他一個也回答不出來,一個問題他都無法給你解釋。我說我問你,我們人從哪裡來的?身從哪裡來?他說上帝造的,我們人都是上帝造的,上帝用泥土捏然後變成人。我說上帝又是誰造的?他說上帝本來就有的。我跟他講,人本來也就有了。他就是拿那本來批評佛教怎麼怎麼,我就很喜歡跟他辯。他每一天吃過中飯,他很認真,拿那一本就要來跟我們傳教。對我特別有興趣,我又特別喜歡跟他辯,辯到最後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他講不出一個所以然,我問他的問題,他的回答我都不滿意,無法解除我的疑惑。

  佛法教學是看時節因緣,所以佛法雖然很好,但是時節因緣沒有到,我們也不能勉強他來學,你愈勉強他愈排斥。我們是用一個比較隨緣性的,然後給他介紹,跟他結個緣,種個善根,後續再觀察他的情況。如果他有意願進一步,我們再提供給他;如果沒有意願,我們就先暫停,等待時節因緣成熟。他覺悟了,再去跟他講,或者可能要再等個幾年之後他才慢慢覺悟。所以觀察時節因緣,與四機合其節,節就是時節因緣,配合他的時節因緣。佛他觀察得非常明確,這個眾生現在是什麼程度,你只能教他到什麼程度,你多了他不能接受,沒有用,要等待時節因緣,所以與四機合其節。

  「與眾聖合其冥顯」,眾聖就是一切諸佛,十方諸佛如來。冥顯這是講感應,互相都有感應加持,佛跟佛之間也互相加持,互相感應。所以一切諸佛也念佛,彼此互相應。「斯乃佛大聖人,智周法界,窮理盡性之絕量」。佛智周法界,周就是周遍,整個法界他沒有不明瞭的。窮理盡性之絕量,達到極處,這個叫窮理盡性。「尚非聲聞緣覺境界,況其他聖乎」。這是講不是聲聞、緣覺境界所能達到,何況其他?其他就是世間聖人。出世間的聲聞、緣覺都達不到,何況世間聖人,況其他聖乎?

  「今言聖人。揀非世聖。乃出世三乘聖人。」現在講上至諸佛聖人,這裡給我們註解,揀是揀別,不是世間聖人,是講出世間三乘的聖人。從緣覺,緣覺是小乘的聖人,菩薩是大乘的聖人,佛是一佛乘的聖人,一乘的聖人。「以世聖無果位故」,因為世間聖賢他沒有證得這個果位,所以這裡是指出世間聖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一段。下面「師者,人之模範」,我們明天講師,明天再來跟大家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