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21

  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上第八頁第二面,我們從第三行看起,我先將《要略》的文念一遍:

  【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我們今天從這一段看起,這一段是承接上面「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違犯」。這一段告訴我們沙彌這十條戒,一個發好心出家的人應該要切意遵行。切有懇切的意思在,意就是要我們注意、重視,像我們對某一樁事情重視,就會特別去注意這個事情。這個意還要切意,很懇切的注意這樁事情,遵照十戒來奉行,「慎勿違犯」,就是切意遵行具體的落實。這是蓮池大師給我們開示。今天接下來給我們講,『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給我們說明沙彌十戒是我們要進入提升到比丘戒的一個階梯,你沒有經過這個階梯你達不到比丘戒。比丘戒好像是第二階,這是第一階,你不先踏上第一階,你上不了第二階,這是一個過程,過程必定是這樣的。菩薩戒就更高遠,比丘戒再上去才是菩薩戒,因為沙彌戒、比丘戒都是屬於小乘戒。小乘戒沙彌戒是基礎,進一步提升到比丘戒,菩薩戒是大乘戒,大乘菩薩戒。所以我們到戒壇去受三壇大戒,第一壇是沙彌戒,第二壇是比丘戒,第三壇才是菩薩大戒。所以它有一個層次的。我們從這個層次的先後順序,也就知道學戒要從沙彌戒開始學習。如果我們,包括在家眾的弟子,應該是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開始。八關齋戒是佛制定給在家居士過一天出家人生活的戒律,這又是沙彌戒前面的一個基礎,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我們已經出家了,一般出家都是從沙彌戒學起。

  其實我們看弘一律師的著作,近代可以說在我們中國佛教,對於戒律學最有研究的,也真正有修有學的,大家公推為弘一律師。在他的講演錄裡面,他也跟我們講,其實八關齋戒,就連三皈依都是通在家、出家,在家要三皈依,出家也要三皈依。甚至你沒有受五戒,受了三皈依就可以剃頭,你皈依三寶就可以圓頂,不一定要受戒。這是在他演講錄裡面講到的,他也是根據蕅益大師的著作,引經據典來給我們說明。當然,我們出家了,學習希望能夠提升,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前面還有前方便跟基礎,最前方便基礎是從三皈五戒開始。我們現在出家的戒律,在淨業三福來講是屬於第二福,這一點我們也必須要明白。第二福,第一句話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包括所有的戒律,從三皈依開始。所有的戒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不管大乘戒、小乘戒、在家戒、出家戒,都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三皈它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基礎上。

  我們現在學戒感覺到有困難,這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們現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缺乏第一福的學習。第一福是人天乘佛法,人乘、天乘的佛法,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這是人天乘。我們才想到為什麼印光祖師他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我們仔細看是第一福,含攝在第一福裡面。第一福就四句話,加上現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十善業道經》。你看「修十善業」,這四個字詳細的說明就是一部《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對這個基礎的課程沒有深入的理解、修學,當然要提升到第二福就有它的困難。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出家了,這個也不能不知道,雖然我們現在得不到這個戒,但是弘一律師他還是勸我們去受戒、去學習。我們剃除鬚髮就可以學沙彌戒,你三皈剃除鬚髮就可以學沙彌戒。但是比丘戒,如果你們還沒有登壇受,佛是不允許看。菩薩戒、比丘戒,特別是比丘戒,佛是不允許沒受的人看。因為沒受戒的人,他是預防,比丘戒很容易犯的,細節方面很容易犯的,怕沒有受戒的人拿著戒本到處去看出家人的毛病、過失。他沒有看還好,一看他自己也造罪業,又害了他。不是什麼祕密不敢讓人看,主要是怕他批評,他就造罪業,是預防這個。所以我們自己去受了戒,你就可以看戒本來學習。

  弘一律師他也跟我們講,我們雖然現在得不到戒,但是我們來學習也能種善根,種出世戒律的善根。學一條做一條,這樣慢慢來學。我們現在不可能像古人一樣,受了戒所有的戒條他都能夠做到。這也是弘一律師他建議我們這樣來學習。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雖然得不到戒,但是還是不能不知道這些戒律,所以我們還是要來學習。特別老和尚也指定《沙彌律儀》是我們出家同學也要列入四個根本的一門主要功課;在家居士他就沒有要求,出家眾一定要再加上這個。學這個戒,我們第一個也不要怕麻煩,因為這個東西是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的。這次的因緣也是很難得,剛好大家在這裡來參加護國息災法會,這麼長的時間,才有辦法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平常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我們也不可能很詳細的按照《要略增註》來學習,沒有時間就沒有辦法,所以這次的因緣也特別的殊勝。

  我們接著看《增註》。《要略》講前面十條戒,「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違犯。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最靠近比丘戒的一個階梯,沙彌戒一提升就到比丘戒,「遠為菩薩戒之根本」,我們看到這句話也要非常注意,菩薩戒是大乘戒。蓮池大師在此地講,沙彌十戒也是菩薩戒的根本,可見得大乘戒還是建立在小乘戒的基礎上,你沒有小乘戒這個過程,你提升不到大乘菩薩戒。這句話我們也要特別留意。

  我們看《增註》,「然後。由下之上也。」這一句是解釋然後這兩個字。「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解釋然後這兩個字。然後是由下之上,就是你有持戒的基礎,然後再提升到比丘戒、菩薩戒,由下而上。然後這兩個字是這個意思,有提升的意思在。「謂十戒為比丘階梯。菩薩根本。猶三級重樓。故曰階梯。」謂十戒,謂就是所謂,這十條戒為比丘戒的階梯。我們要知道,我們要上樓一定要爬楷梯,我們沒有爬階梯我們上不了樓。比丘戒就好像二層樓,你要爬第一層階梯上來,才能達到第二層樓,沙彌十戒就是第一層的階梯,好像我們住在寮房是二層樓,爬上來。這是講三級重樓,好像三層樓,你要一層一層的上去,所以叫階梯,這是形容、比喻。

  「如多羅樹頭。故曰根本。」多羅樹這邊有註解,多羅樹是梵語音譯的,翻譯成中文是「岸樹」,岸邊的岸,樹木的樹。這是《玄應音義》第二卷裡面講,「多羅按《西域記》云」,傳記裡面有一部書叫《大唐西域記》,就是古時候唐朝時代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取經的一個記載,叫《西域記》。到印度去就好像我們現在出國到其他國家去,看到這個樹,「其樹形如棕櫚,極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下面《慧苑音義》上卷也有講,「其形似棕櫚樹也,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大雨其葉蔭處乾若屋下,又或翻為高竦樹也。此樹幹中斷,則不再生芽」。

  《俱舍論》云:「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苾芻等犯重亦然。」就是犯了四重戒,就像多羅樹被砍掉,砍掉之後它就不會再生長。有的樹砍斷它會再生芽,但是這個多羅樹它不會再生芽,以這個樹來形容犯了重戒就沒有辦法,不可以再受戒。這個樹,根據記載,我們也不是很明確。如大石榴,體堅如鐵,好像鐵樹一樣。大石榴,這個我想像,我們南洋波羅蜜一顆有這麼大,好像鳳梨又不像鳳梨,大概這麼大,像西瓜,可以剝的,是不是那一種就不知道,但是根據這個記載很類似。印度是熱帶地區,所以我們到東南亞、南洋一帶看,應該這個樹是長在熱帶地區。佛經用多羅樹來形容、比喻,就是它這個樹有一個特點,就是樹幹如果中斷它就不會再生長,它斷掉就不會再生長。所以《俱舍論》引用這個多羅樹,好像頭被砍斷,頭砍斷就不可能再接得起來,必不復生長,就是說犯了四重戒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能再受戒。《俱舍論》這是從小乘的論點。「如多羅樹頭,故曰根本」。就像多羅樹頭一樣,那是根本。如果沒有那個根本,那個根本斷掉,當然就活不了,拿多羅樹來做比喻,故曰根本。

  「沙彌鄰次比丘。名之曰近。尚隔具足。名之曰遠。」這是講沙彌戒鄰次比丘戒,鄰次就是隔壁,鄰居,已經接近比丘,所以叫近。「尚隔具足,名之曰遠」,菩薩戒就比較高遠,因為在這個當中隔一個具足戒,所以比較遠。比丘戒又叫具足戒,具足二百五十條戒。它當中還有隔一個比丘戒,沙彌戒到菩薩戒這個當中隔一個具足戒,所以對菩薩戒來講就叫遠,對比丘戒來講叫近,用遠近來形容學習戒律的一個順序跟次第。

  「初階若毀。次步難登。根本一虧。枝葉華果。悉皆墮落。故經云。若破五戒中重戒。還受五戒。乃至菩薩戒。無有是處。若破十戒中重戒。還受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亦無有是處。」這一段是給我們形容比喻沙彌戒是初階。

  「初階若毀,次步難登」,好像我們要上二樓,我們現在寮房那邊有三層樓,第二層、第三層,我們要上到第二層,沙彌戒就像下面的階梯,你把這個階梯毀掉、破壞掉,你就上不去,上不到第二層,當然你要再上到第三層也是達不到。所以初階若毀,次步難登,你一步都很難再登上去。「根本一虧,枝葉華果,悉皆墮落」。這用多羅樹頭,那頭被砍掉,根本就沒有了。一棵樹的頭被挖掉、被砍掉,上面那些枝葉花果統統掉下來,墮落了。這是經上用這個來給我們形容比喻破戒。「若破五戒中重戒,還受五戒,乃至菩薩戒,無有是處」。這一段也通在家居士,在家受三皈五戒,五戒當中的重戒,殺盜淫妄。這在《楞嚴》講是四重戒,四條大戒,你這四條重戒破其中一條,從小乘的理論來講就不能再受戒。「五戒中重戒」,五戒當中主要的重戒,有一條破了就不能受戒。五戒我們知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弘一律師有編一本《五戒相經箋要》;台灣廣化老法師也有做註解,註得還可以,我這次有帶了一些來。他註得比較詳細、比較淺顯,沒有註得很深入,一般人看可以看得懂。

  實在講,所有的戒都是以五戒為基礎。五戒,殺盜淫妄這叫性戒,酒這條戒叫遮戒,遮就是預防。因為酒本身並沒有罪,釀酒都是用植物,都是五穀雜糧或者水果去釀,它本身是沒有罪過。但是因為它釀出來的性質喝了讓人失去理性,失去理性之後會做錯事情,犯罪。譬如有一些人,沒有喝酒的時候很正常,酒一喝起來發酒瘋。以前在家我二哥就是這樣,已經往生了,後來他也出家了四年,六十二歲往生的,他酒喝下來就變一個人。所以我們看到佛為什麼把酒列在重戒,原來就是這樣。所以這條戒是遮戒。性戒就是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你只要犯了都有罪過,但是受了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等於兩重。一般沒有受戒的人他是一重罪,受了戒的兩重罪,本來就有罪,再加上破戒罪。

  所以,「若破五戒中重戒」,五戒當中的任何一條重戒,「還受五戒,乃至菩薩戒」,這個也包含在家居士,因為在家居士也有受五戒、有受菩薩戒的。在家居士受的菩薩戒都是依《瓔珞經》,六重二十八輕,出家菩薩戒是依《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所以,破五戒當中的任何一個重戒,再受五戒乃至去受菩薩戒,「無有是處」,就得不到戒。所以受戒這個事情不是只有一個形式的,只有這個形式的他是根本得不到戒,只是有名無實,有個名義說我去受戒,發個戒牒、發個證書。現在我們也去受了形式的戒,也有戒牒,但是沒有它實質的意義在,這點必須要明白。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他以為受了戒,拿了戒牒,他就得了戒。很多的出家人他對這樁事情還是沒有搞清楚,這樣罪過就更重,你自己不是比丘說你是比丘,受了比丘戒我是比丘,受了菩薩戒我是菩薩,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不可能再受戒。

  「若破十戒中重戒,還受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亦無有是處」。十戒跟比丘戒就是專指出家戒,前面的五戒跟菩薩戒是通在家、出家,包括在家戒。十戒跟比丘戒是特別指出家人,在家人他沒有受十戒,在家人只受到八關齋戒,沒有受十戒,更不可能受比丘戒,這是專指出家眾。出家眾破十戒中的重戒,還受十戒、比丘戒也無有是處,也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強調戒學的一個重要性。

  接著我們再看下面《要略》的文,第九頁第一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成就聖道。不負出家之志矣。】

  『庶幾』,這邊有引用《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庶幾,這個字不念幾念基,基礎的基。《增註》裡面也有註解。《要略》給我們講,『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成就聖道,不負出家之志』。這是我們三學它修學的一個次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就可以成就聖道,就不辜負我們當初出家的志向。我們為什麼要出家?就是要「成就聖道」。

  我們看《增註》,「庶幾是近可之辭」,庶幾是接近、許可的言辭,就是可以,你可以成就聖道。「由戒淨故。定性現前。則有無漏慧發。以慧惟求。斷諸惑障。復本淨明。故曰成就聖道」。

  「由戒淨故」,戒律清淨,持戒清淨。「定性現前」,你心定它就現前。心定,「則有無漏慧發」,無漏的智慧就發生了。「以慧惟求,斷諸惑障」,以這個智慧去求,就可以斷諸惑障,就是第一個階段,斷見惑、斷思惑、斷塵沙惑、破無明惑。「復本淨明」,復就是恢復,恢復我們本來清淨光明的自性。「故曰成就聖道」,故曰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成就聖道。因為戒它幫助我們得定,定幫助我們開智慧。我們要斷煩惱,要開智慧,你智慧沒有開,惑斷不掉,這個斷就是轉化,你轉不過來。定它是伏惑,它可以把煩惱惑業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慧一開就把它轉掉了,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成菩提,就成就聖道。你還沒有開智慧得定,定就是三昧,三昧它可以伏惑,一定要般若智慧開發,惑就沒有了。

  我們念佛人修不修定、修不修慧?都一樣的。我們念佛雖然講帶業往生,最起碼也要得相似的定,我們一般講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相似的定,也有比較深的得定,得三昧。功夫成片比較淺,真正得定的,這個功夫比較深,這是三昧。你看《彌陀經》講,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都要念《彌陀經》,念到「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古來祖師大德註解都註得很詳細,特別蓮池大師註的《疏鈔》,他註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嚴格講就是你要從斷見惑開始,然後斷思惑、斷塵沙惑,這個過程都叫事一心不亂。我們從小乘的果位來講,初果到四果,四果四向八個層次,從初果開始就是事一心不亂,比較淺的,到阿羅漢,這是功夫比較高的事一心不亂,是個階段性的圓滿,斷見思惑。在還沒有斷惑之前,這個時候得三昧叫得定,這個定功也有淺深,也分三輩九品。得定就是你沒有斷惑,但是伏惑,伏住了,這個惑業他沒有斷,但是它不起現行,它不會發作,這叫相似的事一心不亂,相似。理一心不亂,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根據教下來講,譬如天台宗講的,把它分為四十一個位次,一直到等覺,圓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亂,功夫淺深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這個都叫理一心,一直到妙覺成佛,圓滿佛,都叫理一心。

  我們從修行的功夫來講,淨土宗它的條件的確比其他法門要容易,因為它不用斷惑,不用斷煩惱,這個便宜就佔很大。其他不管是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你要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你惑一品沒有斷乾淨你就出不了,你還在六道裡面。像小乘果位來講,你證得初果須陀洹,他是得位不退,不墮三惡道,但是他還在六道,人間天上還要七次往返。二果還要再來一次,一次的往返,叫一來,還要再來一次。三果叫不來,不來就是不來到欲界,他在色界五不還天,他就等著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不來。到四果阿羅漢叫無生,他畢業了,他超越六道。這是說明從小乘,大乘也是一樣,顯宗、密教你要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你見思惑有一點點沒斷乾淨就出不去,一定要斷得乾乾淨淨,然後脫離六道。這個難度當然就比較高,條件當然比較高,斷,而且要斷得乾淨,斷不乾淨還不行,這是所有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一樣。但是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他們斷惑,當然效果上來講,也有快速、圓滿不圓滿這個差別。譬如說圓頓教他斷惑快,但是總是要斷,你不斷又不行,你不斷你功夫再好還是在六道,出不去。譬如說禪,它是最快速的,直指人心,但是你要有辦法修,圓頓,禪。像六祖這樣明心見性,不但見思斷了,無明最少也破一品,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這個當中顯宗密教、大乘小乘,他們修學斷惑的快慢差別還是很大。是不是能做到?的確有人能做到,六祖他就是這樣的。六祖他是比較特殊,一下子就破無明,不是慢慢去斷,是圓頓的斷法,比小乘快多了。所以大乘的修學比小乘快,而且圓滿。小乘修的就時間很長,很慢。這是理論、方法不一樣,各人根性不一樣,但是總是要斷,顯宗、密教沒有例外的。

  淨土它的特色就是說你統統沒斷也可以出三界,不但出三界,還出十法界。這在一般通途的教理來講講不通的,但是事實確實是這樣,它不用斷惑,惑一品沒斷也可以。它可以帶業往生,惑業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邊再去斷,它佔這個便宜。這個條件我們大家都能夠達到,比較容易。但是容易它也並不是完全你一點功夫都沒有,這也不行,它的基本條件就是你起碼要伏惑。這個惑沒斷沒關係,但是你要能夠控制得住,讓它暫時不要發作,這樣就可以,你這樣信願行念佛就可以往生。你要能控制得住,如果控制不住,到了臨命終貪瞋痴一起來就不能往生,你控制不住。怎麼樣能夠保證你臨命終確定能往生?你在平常就要練這個功夫,就要把它伏住,用這句佛號降伏我們的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習氣,起心動念你要轉過來,用這句佛號給它代替過來。你能代替過來就表示你念佛功夫得力,有力量;如果我們還代替不過來,就是功夫還不得力,雖然有念,功夫還不夠。所以用功在哪裡用?就在這上面用,時時刻刻要檢點我現在念佛功夫到底有沒有進步,就看我們伏煩惱伏的多少。如果你平常控制不了,臨命終的時候就沒辦法;我們不要說到臨命終,我們生病的時候就控制不了。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你念佛在夢中能做得了主,病中就能做得了主,病中能做得了主,臨命終你就做得了主。這個完全在心地上下功夫,雖然不要斷惑,但是還要伏惑。

  所以這個一心不亂是相似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開始斷惑,理一心不亂最少要破一品無明。我們現在先不要講那麼高,我們講相似的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初步的一個階段,我們相似的一心不亂都達不到,說可以達到事一心不亂,那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念佛,打佛七打了這麼久,為什麼連功夫成片都達不到?一心不亂是什麼?就是定,一心不亂就是修定。不是說禪宗才修定,淨土就不修定,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一心不亂也是定。我們不用斷煩惱,不用斷惑也要得定,起碼你要得定,得定伏惑,控制住了,淨土這樣就算及格。如果修其他的法門,這樣還不及格,不能出三界,還不及格。但是修淨土法門就算及格、通過了,淨土它的特色在這裡。你沒有開智慧、沒有斷煩惱,淨土可以帶業往生,但是起碼你要有戒定。定從戒來,所以我們三時繫念一開始,中峰國師把戒定真香這個讚放在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你要修戒修定。你能夠開智慧是最好,不能開智慧,在我們淨土法門來講,你也有成就,可以帶業往生。其他法門不行,得定只能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在六道,你沒有斷見思惑,你肯定出不了六道,在天道、人道,出不去。須陀洹他要七次往來,還在人、天兩道。初果、二果、三果都在六道,還沒有出六道,四果才出。

  現在回歸到淨土法門來講,不要講斷惑,太高,我們就講得定。一心不亂就是定,你念的功夫愈深,你往生就愈自在。我們希望臨命終的時候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自知時至,你功夫愈深,你預知時至的時間就愈早,你愈早知道。如果你兩年前就知道我兩年後要往生,這個功夫相當不錯,這叫預知時至。定功再加深的,他自己可以安排自己往生的時間。這個還不要斷惑,在淨土法門來講,你只要定功比較深的,你就可以生死自在,你想這裡不太好玩,想早一點走也可以,想在這個世界多幫助一些苦難眾生,多留幾年也無所謂。這是定功深的生死自在,比較淺的就預知時至。預知時至也分功夫淺深,譬如說三天前預知時至的,這個也是預知時至,三天前就知道,這是比較淺的。有一個星期的,有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的,二年的這個預知時至功夫就很深,知道二年後要走,預知時至。這個靠什麼?靠定。我們沒有開慧,這個定有淺深差別很多。所以一心不亂,你還沒有達到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比較深的他都可以達到生死自在,這在其他法門還是達不到,不能了生死,只有淨土。

  所以我們現在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我們念了這麼久,為什麼達不到一心不亂?像我一樣,對經教很喜歡,但是學了幾十年,真的是一無所成。最近聽到老和尚這些開示,回頭再來看看這個戒學,現在體會就比以前更深刻,因為有失敗的經驗。所以戒它幫助我們得定,我們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它幫助我們達到一心不亂,達到功夫成片。如果你有這個戒的基礎,你要打一個佛七達到功夫成片,我們先不要講事一心、理一心,你的功夫成片是預期可以達到。因為若一日到若七日是剋期取證,剋定一個時間,你在這個時間要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我們現在打了幾個佛七,天天念,心還是亂糟糟,境界一來,我們該貪的還是貪,該發脾氣的還是發脾氣,該愚痴的還是愚痴,控制不了,沒辦法。為什麼控制不了?你沒定,你定不住。不是不想定,也很想定,但是就沒辦法,做不了主宰。我們平常都做不了主宰,你說臨命終那個時候反而會有主宰,你相信嗎?你現在頭腦很清醒的時候都做不了主宰,你說你臨命能做得了主宰,你相信不相信?那時候四大分離,生離死別。現在就糊裡糊塗,到臨命終會心不顛倒,有可能嗎?不可能,這個講不通。我們想得到臨命終自在往生的果報,現在就要修,你現在不修因,光想得到那個果報,那怎麼可能?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戒幫助我們得定。我們現在念佛念這麼久還達不到一心,我們還是要回頭來學這個,這也是老和尚最近一直強調的,這個不能不注意。「定性現前,則有無漏慧發」。你定的時間,定功深了,智慧就開。智慧開了,「以慧惟求,斷諸惑障,復本淨明」,就明心見性,不但斷見思、破塵沙,而且無明也破了,「故曰成就聖道」。

  「斯乃三學相資。如鼎三足。故能成就聖道。聖道者。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菩提。出家本祈菩提。而三學增上。則去道不遠。故出家之志不負矣。」這是《增註》裡面再給我們補充註解。

  「斯乃三學相資,如鼎三足」。戒定慧三學就像攝相機的三腳架,三腳架缺一條都不可以,所以這三個具足就能成就聖道。下面給我們解釋什麼是聖道,聖道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是聖道。三乘之菩提,這是我們出家本意要祈求的菩提,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而三學增上,則去道不遠,故出家之志不負矣」。戒定慧三學如果一直增上,我們距離三乘聖道就不是很遙遠,很接近了。因為三學增上的緣故,所以出家之志不負矣,就不辜負我們出家一場。我們出家為了是什麼?就是為這個,這個目的一定要搞清楚。不然我們糊裡糊塗出家了,我們不知道目標、方向在哪裡,出家的結果,將來還是得到糊裡糊塗的果報。所以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來明瞭這個目的,這樣我們出家才有一個結果,我們這一生修學才能達到一個結果。如果沒有目標、方向,好像一艘船開出去,車子開出去,要去哪裡不知道,你不知道去哪裡,亂開開了半天也達不到目的,沒有覺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裡,這段還沒有講完,明天我們再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