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05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這個「註」是言字旁,不是三點水。這個注跟這個註意思不一樣,大家知道這兩個音都是一樣,字不一樣,這個是三點水,這個是言字旁,言語的言。這個三點水的注,就像水把它灌注下去,注入;你打針叫注射,它有水,液體的,所以是三點水。現在這個註是註解,是解釋,解釋要用言語,要寫這個註,不是這個注,大家明白了嗎?所以我們中文的字,它每個字都有六個意思,所謂六書,這個才是真正的中國字,我們大家要認識清楚。因為你看這是三點水,這是言字旁,這個註它的意思、解讀不一樣。《增註》它是註解,增加註解,要用言語來解說,不是用水去給你灌,灌死你也不知道,這個要明白。中國人不能不認識中國字,那給外國人看笑話,人家外國人都學得比我們會。你到日本去看、到韓國去,人家外國人認識中國字比我們多,我們應該感到很慚愧。我們來看,這一段是《要略》,《要略》大家課本都有:
【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
到這裡是一段。『梵』是古代印度修行人,他們修行叫做梵行。「梵」這個意思,翻成中文是清淨的意思。我們現在唱念叫梵音,就是這個音聲你念出來讓人心恢復到清淨,所以梵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清淨的意思。一般講梵語就是印度話,但是印度古時候的梵語跟現在的印度語言又不同,為什麼不同?因為語言會變。四大文明古國,它的語言跟文字都是一樣的,所以語言變了文字就跟著變。三千年前的人平常使用的生活名詞術語跟三千年後的差距太大,每過一個階段都有一點變化,到了三千年後那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所以現在的印度人,你叫他去看古時候印度的梵文他也看不懂,就像我們中國人,現在叫你去看古文,也看不懂。但是中國古文它是文言,它跟平常講話把它分開,語言、文字。語言你不管怎麼變,但是它的文基本上不變,它用文言文;如果你用白話文,它就跟著變。所以中國的古文,我們現在如果再來讀這個文言,我們還是可以溝通的,因為它這個文一直都沒變。如果你用現代人用的白話文,那你肯定不會懂,它一直在變。但是古文,三千年前到現在都一樣,都沒有改變。所以我們老和尚也一直強調,勸我們多念文言。文言就是簡要詳明,不囉嗦,簡要詳明。的確,現在在全世界只有中國有。我們中國,等於說四大文明古國還流傳下來的,就是靠這個文字,這些文法,不然我們憑什麼說我們還存在,它們都不存在?四大文明古國,現在三個文明古國已經沒了,這個我們也要有個了解。梵語,這講印度話也好,我們講古時候梵語,印度的言語。
『沙彌』,這是音譯,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用中文的字發音跟它接近,跟梵語接近,像咒語一樣,這是音譯,翻它的音。好像現在你說美國總統布什,是音譯,布什;以前有個總統叫雷根,我們叫雷根,跟它那個雷的發音差不多。我第一年(一九九0年)到美國去,那個導遊說,這個雷根就是抽煙。我們台灣不翻做布什,叫布希,希望的希。他說:雷根是抽煙的,布希是不抽煙的,為什麼?雷根,來一根、來一根;布希,就是不吸、不吸,他不吸煙。那個叫音譯,大家知道,這個是音譯,翻它的音。
『此云息慈』,「此云」就是我們中國中文的意思,把沙彌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息慈」。『謂息惡行慈』,這句在解釋這兩個字,息慈。息什麼?「息惡」;什麼慈?「行慈」。息惡行慈就叫息慈。下面再給我們解釋,息什麼惡?
【息世染。】
世間這些五欲六塵的污染。
【而慈濟眾生也。】
到這一段,就是蓮池大師給我們解釋沙彌,翻成中文叫息慈,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這是沙彌的意思。
【亦云勤策。】
『亦云』,就是另外一個名稱。又叫『勤策』,「勤」就是努力、精勤;「策」就是鞭策、策勵的意思。
【亦云求寂。】
『寂』就是我們一般講滅,清淨寂滅。涅槃,清淨寂滅,求這個。所以沙彌翻成中文有這三種意思,一個息慈、一個勤策、一個求寂,這是蓮池大師《要略》給我們解釋沙彌的意思。
下面解釋律儀兩個字:
【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也。】
『律』是戒律,『儀』是威儀。戒,十條,十條戒律。『諸威儀』,就是後面二十四門威儀。實在講,威儀要細講也很多,二十四門是大略的一個濃縮。如果照經上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那可多了,這是「諸威儀」。在《沙彌要略》裡面把它歸納為二十四類,後面會講到。這一段大家課本都有,因為我們寫在白板跟大家講比較方便一點。
下面我們來看《增註》,後面這段,弘贊律師增加補充註解,註解這一段。這裡講,「梵語者,謂天竺人音,與梵天語同,故名梵語」。為什麼叫做梵語?為什麼它稱為梵?這是古代印度人,天竺就是古印度,古代印度也叫天竺,天竺國,三藏取經就是去天竺國取經。他們說天竺人的音聲與梵天的言語相同。我們在經典上看三界裡面,我們現在是欲界的人道;天道,欲界有六層天,從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六層天叫欲界天,欲界天上去就是色界天,有十八層,色界上去有四空天,四層。色界天這十八層當中就有一個大梵天,指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們得禪定,世間禪定,相當清淨。他們梵天也有天的語言,古代印度人說他們的言語跟梵天天人一樣,所以叫梵語。
下面就是說明為什麼他們的語言是跟梵天一樣。「由昔世界初成,未有人居,地光上徹。色界梵天之眾,尋光下觀新地,食其地味,失天光明神足,不復上升,遂為人祖,世居天竺。自後人隨地轉,音各成異,唯天竺存焉,故其語是梵語,書是梵書,餘國所無也」。這說明為什麼叫梵語,因為由於往昔我們這個地球,這個世界剛剛成立,初成,剛剛成立。根據佛經上講,我們所有的星球,它都有成住壞空的這些過程。我們這個地球,當然也有最初成立、形成的時候,這個世界剛剛形成,還沒有人居住,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最初成立的時候還沒有人居住,沒有人居住,它地光上徹,就是我們這個地球它有光,發射到天上去了。就像晚上我們看天空的星星,一個點有一個光,那就是一個星球,你到其他的星球看我們地球它也有光。天人看到這個地剛形成有光,上徹到天上,他們看到了。色界梵天之眾,這些天人看到下面有光,大家尋光下觀,尋這個光下來,發現這個新的地,到地球上來了。我們知道,根據經典上講,色界天的天人他們不用飲食,不需要吃東西,就是禪悅為食,以禪定來支持他的色身,他不用像我們人間要吃五穀雜糧。但是到下面來看到這個新地,看到這裡長了很多植物,譬如說水果、五穀這一類,看到這些東西起心動念就拿來吃。吃了之後,他就污染到五欲,所以失天光明神足,他就喪失掉天人的光明,神足,就是他的神通,他就喪失掉了。不復上升,就飛不上去了。因為吃了我們地球的五穀雜糧,身體笨重,飛不上去,所以失去神足。
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現在人看到這個,這在講神話故事。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法,世尊出現在這個人間,佛教本身就是破迷的,怎麼會迷信?實在講,是誰迷信?不學佛你就迷信,你就迷了。佛是覺悟的意思,對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他要徹底明白,叫覺。什麼叫迷?你不明白就叫迷,是不是這樣?所以現在講迷信的人,其實他自己迷了,因為他自己也搞不懂,他還說別人是迷信,其實自己也迷了,因為你沒有搞清楚。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說佛不迷?他示現給我們看,你各個宗教說你怎麼修可以達到涅槃,好,我去跟你修,就照你的理論、方法去修。所以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叫悉達多太子,他出家去修行,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這十二年當中他是學所有外道的宗教,他都去涉獵,好,你講的這個理論,我照你這個來修,他有透過我們現在科學精神講的實驗,真的去實習、去驗證是不是這樣,修了很多,修到最後吃一麻一麥,也是沒結果。他發現這是沒有利益的苦行,透過實驗。也知道印度所有的宗教外道最高他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生到色界天的就太多了。
他憑什麼生色界天?禪定。怎麼樣得禪定?他就是捨去我們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不污染這些,他就得禪定。得禪定他就有光明,他就有神足,你只要得定,你一定發神通。你修其他宗教也都有神通,只是這五通的能力是根據你定功的淺深,定功淺能力比較小,定功深能力比較大。有神足他就能夠飛升,飛起來,身很輕。這在我們中國道家也有,我以前也喜歡看道家的書,看《七真傳》,修到最後駕白鶴,白天飛升,會喜歡看這些。後來我學佛,這個理論、方法都講得通。中國道家他練辟穀,辟穀就是不吃五穀雜糧。他都煉丹,他一顆就像現在太空人吃一顆下去就飽好幾天,不用每餐去吃那麼多。他煉丹,煉到最濃縮的精華,他就吃那一顆。他身體很輕,輕飄飄的,他還可以騰雲駕霧。這個不是講小說,後來學佛才知道這是真的。現在人為什麼說是迷信?因為現在人他自己沒有去實驗,他自己沒有透過實驗他就說這是迷信。釋迦牟尼佛就不是這樣,你這麼說,我就照你這樣修,透過實驗。現在人有透過實驗嗎?沒有。
以前在台灣,有個人去台中蓮社找麻煩說:「佛教迷信,怎麼迷信」,是個基督教徒,去找碴,去踢館。大家知道什麼叫踢館嗎?武術的,去踢館,以前的鏢局,他去踢館,就是給你找碴的,找你麻煩。講了一個多小時,老和尚就靜靜的聽了一個多小時。老和尚說:是,你說我們迷信,我們也很想不迷,但是我很希望這個佛經迷在哪裡,你給我們指點指點,《大藏經》仔細看一遍,看哪裡錯,給我們指點出來。後來他聽到這樣就沒說了,沒有再說下去就走了,因為他不看。這就說明什麼?好像你沒有看過一篇文章,你就批評那個文章不好,不好在哪裡你也不知道。這樣的情況都是什麼?人云亦云,人家怎麼講他跟著人家怎麼說,自己實際上也沒有去接觸,也沒有去學習,很武斷的就說這是迷信。
所以這都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如果你不讀佛經,你看這個像講神話一樣,讀了佛經你就不會覺得那是神話。所以他吃了這些東西,他就不復上升,神通失去了。不復上升怎麼辦?只好住在地球,回不到天上去了。「遂為人祖,世居天竺」,就是成為我們人類的祖先。所以我們人類的祖先,根據印度天竺的說法,是從色界梵天天人下來的,吃了地球的五穀飛不上去,飛不回去,所以就成為我們人類最早的祖先。世居天竺,就是說下來就是住在印度那個地區,天竺。「自後人隨地轉,音各成異」。自從地球有了人居住,當然人會愈來愈多,後來有的人他就搬到其他地區去了,移民。搬到不同的地區,他就隨那個地區就有不同的轉變,這個轉就是轉變,每個地區音各成異。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光我們中國,光一個福建省方言就很多種,所以後人隨地轉,音各成異,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特別在我們中國,方言特別多,大概是全世界方言最多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它的言語、文字,隨著各個地區不同,它的語言、文字,異就是不一樣,發音都不一樣。但是這個音,它有一個母音是一樣的,阿這個字是全世界都一樣,這是最原始的音,這個發音所有人類都一樣。所以《華嚴經》它也有講語言三昧。古代法師在翻譯經典,他們都有語言三昧,他掌握住一個最原始、最根本的,不但人類的語言,他還能通動物的語言、通法界眾生的語言,語言三昧。像安世高法師他是伊朗,古代叫安息,唐朝叫波斯,現在的伊朗,中東,他也是一個王子,後來出家,他就能通鳥獸的語言。所以他到中國來翻譯佛經。所以音各成異。「唯天竺存焉」,就是除了天竺的音,它還保留梵音梵語,其他各地區都不一樣,就這個意思。「故其語是梵語,書是梵書」,它的言語是梵語,它的文字,書就是文字,就是梵書。「餘國所無」,就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下面弘贊律師給我們解釋,「此云者」,解釋《要略》的此云兩個字,「謂以此方東華」。這個東就是印度在我們中國從西北過去,一般以前絲路從大西國,從新疆、甘肅這個方向。一般陸地,在唐朝時期那條絲路商業非常發達,我們在東,它在西。所以到印度取經也叫往西天取經,我們看小說《西遊記》,就是從大西國,從陝西這個方向過去,我們是在印度的東方。所以古代在中國這個地區叫東震旦國,中國古時候不叫中國。我們看佛經講的中國是什麼意思?有佛法的地方叫中國,佛經講的中國是這個意思。古代也不叫中國,中國是國父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現在大陸解放以後又改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大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講中國是推翻滿清之後,在民國以前都不叫中國,清朝叫大清國。你看,以前唐朝,它國號就叫唐。我們這個地方叫做東震旦國,東華,華又叫中華,中以前是講中原,在河南洛陽這個地方是中心地帶,中原地區,中華,東震旦國,古時候都是講東震旦國,外國人都叫我們東震旦國。清朝弘贊律師講東華,不是叫中華,叫東華。所以我們看看這個國號,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國號,像我們《三時繫念》,「昔因三藏取來唐」,那叫大唐國,清朝叫大清國,明朝叫大明國。所以我們現在講中國,是推翻滿清之後,這個常識我們要知道。此方就是講我們東華,就是現在講的中國,在古時候它叫東華。所以以前講的東華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中國。
「息慈之言,翻彼天竺沙彌之號,義出耶舍傳」。息慈之言,就是息慈這兩個字,之言就是這兩個字之語言,它是翻彼天竺沙彌之號,從沙彌這個音譯把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息慈,就這個意思。翻出來這個意思,它有個出處,它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它有資料、有依據的,它這個義出自於《耶舍傳》這本書。資料很多,我要光講名詞術語,根據我請人家查出來的就很多。但是這些名詞術語,這些資料我們了解得愈詳細,我們對這些名詞術語的含義才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先把《耶舍傳》找出來,《耶舍傳》有查出來再跟大家報告說明。我們先知道這個義,出自《耶舍傳》這本書。「言息惡行慈者,是釋明息慈二字」。講到息惡行慈,釋是解釋,明是說明;行慈者,者是一個語助詞,行慈,主要是講這兩個字。釋是解釋、說明息慈二字,行慈是解釋說明息慈這兩個字。「猶恐初學未知息何惡行何慈」,蓮池大師他恐怕初學的人不知道息何惡、行何慈?息什麼惡,行什麼慈?「故復以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來給我們解釋。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蓮池大師再進一步給我們講,復以息世染而慈濟眾生,止息世間五欲六塵的污染,而慈悲救濟一切眾生,這就是息慈。
「蓋由凡夫從無始來,為無明所覆真性,起諸妄想,攀緣塵境,情染世間五欲,以身口意造諸過失,墮落三途,輪迴六趣,無有出期。如來愍此,制以十戒,令止息身口意之過惡,而證寂滅涅槃之聖果」。這一段,弘贊律師再給我們補充說明蓮池大師講息慈這個意思。我們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無明所覆真性,為就是被,被無明蓋覆了真性,變成無明。所以起諸妄想,攀緣塵境,我們起了妄想,就不斷的攀緣五欲六塵這些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就攀緣,攀緣就情染世間五欲,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我們很自然去染濁世間的五欲。染濁了世間的五欲,以我們身口意三業造諸過失,就造業,這個過失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業障。所以墮落三途,輪迴六趣,造的惡業比較嚴重就墮落三途,畜生、餓鬼、地獄,六趣就是六道,輪迴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到這段給我們說明六道輪迴它是怎麼形成的。所謂六道輪迴的形成,就是因為從無始劫來我們起了無明,被無明所覆蓋了真性,起諸妄想,攀緣塵境,情染世間五欲,以身口意造諸過失,所以才墮落三途、六道輪迴,無有出期。這一段說明六道輪迴的由來。如來愍此,制以十戒,令止息身口意之過惡,而證寂滅涅槃之聖果。如來,愍就是憐愍,憐愍六道裡面的眾生,所以制定這十條戒,讓我們止息身口意三業的過惡,過失跟惡業,過失、惡業止息之後才能證得寂滅涅槃的聖果。這是對我們自己自修來講,自利來講。
「然惡雖止息,而無慈愍之心」,然是雖然,惡雖然止息,但是沒有慈愍心,「不能修行六度,周濟四生,遂墮偏小,未得稱善,況能悟大菩提,成等正覺」。這是講大乘的精神,大乘跟小乘它的區分就在這個地方區分。小乘佛教,我們看到修自己,自己了生死,他不度眾生,他怕再到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去度眾生,跟眾生在一起,要回到六道裡面去度眾生,他不願意。不願意他就沒有慈愍心,不能修行六度,周濟四生(胎卵濕化四生),遂墮偏小,偏真涅槃,小乘。未得稱善,雖然你自己了了,自了漢,自己了了,但是你不能幫助眾生,不圓滿。小乘他只是一個階段性,好像我們念書人,你的目標是博士,那才圓滿。小乘,就是你小學才念畢業,是個階段性的畢業,你還要再升學,再向上提升。不是說你念到這裡,好了我就不念了,這樣就墮入偏小,未能稱善。況能悟大菩提,成等正覺。如果是這樣,墮入偏小,怎麼能夠悟大菩提,成等正覺,成無上正等正覺?
「是故使行慈濟以圓萬行,直趨寶所,不滯化城」。因為是這個緣故,使就是勸他的意思,是幫助他,不但自己要了生死,還要行慈濟以圓萬行,萬行就是六度萬行,要有慈悲救濟眾生的大願。直趨寶所,寶所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佛果。滯就是滯礙,滯留在化城。這是《妙法蓮華經》講的,小乘的偏真涅槃,《妙法蓮華經》用的比喻,好像這個房子失火了,有一個長者,裡面一些小孩子還在玩,玩得很高興,他不想出來,但是很快火就會燒到他的身體,怎麼勸那個小孩子也不想出來,還在玩。長者就跟這個孩子講,用個方便法門,就給他講,外面有個地方比這裡更好玩的,這些小孩子聽到有個比它更好的他才會跟著出去,就沒有被火燒。這是形容我們在三界六道,我們覺得很好玩,五欲六塵很好玩,但是玩這些會被欲火燒身,燒的時候就不好玩了。長者就是佛,勸我們,三界以外還有個地方很好玩,比這裡更好玩,那個就是涅槃。外面是不是有這麼一個地方比這裡好玩?真的有。但是是不是目的?還不是,他只是先讓你離開這個危險的地區。好像現在四川大地震,房子倒了,人趕快勸他出來,然後現在蓋一些臨時的房子。那個不是長久性,臨時的,你先暫時住這裡,以後還要蓋個比較長久性的房子,就像這個意思。這叫化城,是暫時的,不是叫你永遠停留在那個地方,不滯化城,要再提升,那個還不是真正的圓滿。
「故足觀云,當知生死涅槃,俱復是惡。六度菩薩,慈悲兼濟,此乃稱善」。止觀是天台宗的,三止三觀,有《小止觀》,有《摩訶止觀》,這個話應該是在《摩訶止觀》講的,《大止觀》,因為大乘講的生死涅槃俱復是惡,你墮在哪一邊都不對。凡夫墮生死,小乘聖人墮在涅槃,墮涅槃坑。佛責備這是焦牙敗種,沒出息,不想再提升。所以說俱復是惡,從大乘的觀點來講這兩個,一個凡夫、一個二乘都是不善的。六度菩薩,慈悲兼濟,此乃稱善。你要修六度,兼濟眾生,這個才是真善,才是佛真正他的本意。「息慈之義,斯之謂歟」。息慈這個意思,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講,「亦云勤策,亦云求寂者。梵語涅槃,此云圓寂,以智德俱備稱圓,惑習障盡名寂。謂沙彌始心出家,稟受十戒,勤修策勵,斷除煩惱惑習,而求證涅槃之妙果故也。」這段的補充註解也都說得很清楚,也很詳細。息慈,另外還有個意思叫勤策,又叫做求寂,梵語叫涅槃,我們這裡叫圓寂。所以有些出家人往生,一般人就叫圓寂。其實不是死了以後叫圓寂,如果死了以後叫圓寂,那還要修嗎?人人都會死,死就圓寂了。出家人死了叫圓寂,這是佛門裡面比較習慣用的一個名詞。其實這個圓寂不是死了,你還沒有死的時候你證到涅槃,不生不滅,這時候叫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圓滿證得這個寂滅,清淨境界,就叫圓寂。不是死了就叫圓寂,這個我們也不能有誤會。所以下面再給我們解釋圓寂,以智德俱備稱圓,智慧、德能都具備,都沒有欠缺,這樣稱為圓。惑習障盡名寂,寂什麼?煩惱、惑業、習氣、業障都盡了,都消除乾淨叫寂。所以圓寂是這個意思。
「謂沙彌始心出家,稟受十戒」,這個沙彌開始發心出家,稟受這十條戒。「勤修策勵,斷除煩惱惑習,而求證涅槃之妙果故也」。沙彌發心出家,受這十條戒,認真努力來修學策勵,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惑習,求證涅槃的妙果。所以我們出家的目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為什麼要出家,目的在哪裡。所以出家,不管你是什麼因緣來出家的,明白來出家、不明白來出家,那個都不管,反正你頭已經剃了,都已經出家了。出家之後你就要學習,要知道我為什麼要出家,出家該做些什麼事情,該怎麼來修學,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既然出家,對出家的目的、方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糊裡糊塗的。出家還是糊裡糊塗過一輩子,這樣出家就毫無意義。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