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2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第九頁第二面,我們從第三行看起:
【後十戒。出沙彌十戒經。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
這一段是《要略》給我們說出這十條戒的一個由來,這十條戒它是從哪裡出來的。這是古來祖師大德,凡是他的著作、論述都有一個根據,這樣大家才不會有疑問。這十條戒,後面所列出來的十條戒是出自於《沙彌十戒經》。『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敕」這個字是以前帝王的詔書,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法師翻譯,在古代用這個字代表佛是法王,敕等於是命令一樣。在百官志裡面,《新唐書》第三十六卷,百官志第一卷,「凡上之逮下」,逮是逮到、達到。凡上之逮下,上面的領導要把他的意思傳達到下面,「其制有六」,制度有六個名稱,這裡舉出三個,「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冊」,冊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皇帝冊封,「天子用之」。第一個叫制,制度的制,第二個叫敕,敕含有命令的意思在。「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佛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舍利弗是佛的弟子,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
我們接著看下面《增註》的文,這個文在旁邊的面碼第九頁第二面第四行,「後十戒者。始從不殺生。至十不捉持生像是也。」這一段是解釋「後十戒」這三個字,後面這十條戒。「後十戒者」,就是講後面這十條戒,者是個語助詞,就是後面這十條戒,「始從不殺生,至十不捉持生像是也」。第一條開始是從不殺生,到第十條不捉持生像,生像後面我們會講到。接著我們看下面,「出沙彌十戒經者」。這是給我們解釋這十條戒是出自於《沙彌十戒經》,十戒是從《沙彌十戒經》摘錄出來的。「顯非臆說,及出餘經也。」這個臆,一個月亮的月,再一個意思的意,這個音還是念意,音意。顯非臆說,顯是昭著、明白、清楚,顯示很明白,很清楚給我們講出來,非就是不是,不是臆說。臆說臆這個字,它的意思是主觀的或者私心猜測。臆說,給我們解釋臆說這兩個字,為什麼叫臆說?「只憑主觀、私見而毫無根據的談論」。這句話,「顯非臆說」,整句來講,「以示」,以這個表示「並非毫無根據的猜測」。這個意思就很清楚,這就說明蓮池大師他摘這十條戒,不是他自己編的、他自己想像的,應該定這十條,如果他自己編的恐怕不能取信於人。他舉出這個出處,是根據《沙彌十戒經》,不是他的意思,他是根據這個經把它摘錄出來。所以弘贊律師再補充註解說顯非臆說,很明顯不是他自己編的,他自己主觀的想法要定這十條戒,不是這樣。「及出餘經也」,這十條戒是從《沙彌十戒經》摘錄出來的,不是蓮池大師他自己編的,也不是出自於其他的經典,這是根據《沙彌十戒經》來講的。這兩句也就是把這十條戒的出處對我們一個交代。
下面解釋佛這個字,「佛即釋迦如來。敕猶天子制書命令。佛為法王。故制戒律。命舍利弗為羅睺羅說。」我們先看到這一段。佛是指釋迦如來。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我們一般講佛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這是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共同的稱號,十種通號。給我們講佛,這也是給我們說明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釋迦如來佛,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藥師如來,也不是古佛,是指釋迦如來。這在大乘佛法裡面是要指明的,不然在大乘經典佛太多了,如果講佛一個字,是指哪一尊佛?像我們看《千佛名經》、《萬佛名經》,《千佛名經》就有三千零五十三尊佛,《萬佛名經》就有一萬多尊佛,最少的,一般叢林晚課拜的,八十八佛,也有八十八尊佛。在大乘佛法如果不說明是哪一尊佛,一般人可能就不知道是哪一尊佛。在小乘佛教國家他不用特別去說明,譬如說泰國、斯里蘭卡,你講佛,大家只知道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他也不承認有第二尊佛。所以在小乘佛教國家,不用再特別解釋這個佛是指哪一尊佛,不用解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其他的。小乘佛教國家他們認為修行,佛以外的修行人只能證阿羅漢,佛的弟子只能證阿羅漢,不能成佛,佛只有一個。小乘佛教的講法跟大乘佛教的講法就完全不一樣,大乘佛教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作佛,這是大乘佛教。小乘因為他還不能理解,好像我們念小學沒有念到大學,對大學的理論他還不明瞭,他的學習只止於小學的階段。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國家,所以在註解上都會特別給我們說明,「佛即釋迦如來」。
「敕猶天子制書命令」,這個敕,猶如天子制書。天子是指我們中國古代統治天下的帝王,稱為天子。古代認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為上天的兒子,稱為天子。「天子制書」,制書是皇帝頒布的一種命令,指赦令、贖之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這是漢朝最初時候定的威儀規則,命令的命有四種品類,第一種叫策書,第二種叫制書,第三叫詔書,第四叫戒敕,這是漢朝初期定的,這四種。這裡講的制書是第二類,它每一類的性質不一樣,制書就是說定的一個規矩,這叫制書。在古時候皇帝他是最有權威的,定出來大家一定要去遵循。這裡也把佛比喻為法王,「故制戒律」。因為戒律除了佛以外,菩薩都不能制定,戒只有佛才能制定。為什麼?因為只有佛才徹底明瞭我們眾生這些煩惱習氣根性,他制定的戒才能夠中道、圓滿,我們照這個戒去修學,才能達到了生脫死、破無明、成佛道的目標。制戒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戒只有佛制,菩薩以下都只是轉述、論述,不能制戒。「命舍利弗為羅睺羅說」,佛交代、命令他的弟子舍利弗,來為羅睺羅說《沙彌十戒經》。
下面給我們解釋舍利弗這個人,「梵語舍利。此云身。亦云鶖。弗者」。這個弗沒有人字旁,在我們中國古字弗只有這個字,現在我們看佛陀的佛加個人字旁,是後來佛法傳到中國來字彙不夠用,才加個人字旁的佛,跟這個字來做個區別,原來古字只有這個弗。「舍利」,梵語叫舍利,印度話叫室利,「此云」,此就是我們中國地區,把它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身,身體的身,「亦云鶖」。下面有註解,「弗者子也」,弗是子的意思,翻成中文是子的意思。「父是天竺婆羅門。提舍論師。母名舍利」。他的父親是天竺國,天竺就是古代印度這個國家的名稱叫天竺,現在叫印度,古代叫天竺。婆羅門在印度四個種性裡它是最高的,第一個。印度貴族第一個就是婆羅門,第二個是剎帝利。古時候印度的階級分得非常清楚,婆羅門是最高的,他的父親是婆羅門。「提舍論師」,他的父親叫提舍,論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大學問家、大哲學家,在當時學術界是非常有名的。對宇宙人生種種的看法、著作、言論在古印度非常盛行,他的父親做為一個論師,他的智慧都是超乎一般常人,他如果不是超乎一般常人就作不了論,論是慧學,他的智慧超乎常人,提舍論師。
「母名舍利」,他的母親名字叫舍利。「而好形身,眼明如鶖鳥之目」。他的母親叫舍利,身形非常的美好,眼睛很明亮,如鶖鳥之目,好像鶖鳥一樣。鶖,這邊有《國語辭典》的註解,跟秋天的秋一樣,音秋,「一種水鳥」,牠都會喝水,水鳥,「似鶴而大,色青蒼」,好像鶴,但是比鶴要大,牠的身體有點青蒼的顏色,青帶蒼色。「性極貪惡」,性很貪,大概很貪吃,貪惡。「長頸赤目,嘴扁直」,嘴巴扁扁的,很直,「頭上毛禿」,頭上是禿的,沒有毛,「故亦稱為禿鶖」。在印度有這種鳥,在中國有沒有這種鳥,可能要去看動物奇觀這一類的。這一類的鳥眼睛很明亮,赤目,眼睛很好看。他母親身形非常好,眼明如鶖鳥之目,所以他「從母受稱,故名舍利子。」他這個名字是從他母親來的,因為他的母親叫舍利,有好身形,眼明如鶖鳥之目。這個舍利子意思就是說是舍利的兒子叫舍利子,不是我們現在火化出來的舍利子,跟這個不一樣。
我們念經典有時候念到舍利弗,念《彌陀經》都念舍利弗,念《心經》就念弗利子,舍利弗跟舍利子是同一個人,你不要把他看作兩個人。我們每天做三時繫念,念《心經》都要念舍利子,念《彌陀經》就念舍利弗,其實舍利弗跟舍利子是同一個人。舍利弗是照印度的音音譯過來,它沒有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音譯,用中文的發音跟它接近的翻過來。子就是把它的意思翻過來,那個弗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兒子的子。《心經》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因為每個法師翻譯用的文字都有一些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玄奘法師是我們中國人,《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他是龜茲國的人,龜茲國就是現在新疆這個地方。新疆現在都是伊斯蘭教,以前中東大部分都是佛教國家,以前它是一個國家,龜茲國。所以不同的法師翻譯,翻譯的文字也有所不同,意思一樣,這點我們要明白。是同一個人,我們在經上看到舍利子、舍利弗是同一個人,只是翻經的法師用的字不一樣。他這個名字是從他母親來的,因為他的母親叫做舍利,他是她的兒子就叫舍利子。為什麼他的名字跟他的母親一樣?我們也可以理解,應該他長得很像他母親,眼睛、身形長得很像他母親,所以他父親就把他取名舍利子。
「投佛出家,證無生果。」舍利弗後來他也投靠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證得無生果,無生果就是四果羅漢。在小乘的果位,證得阿羅漢叫無生,一個階段性的畢業,好像我們念小學,你念了六年,功課及格畢業了,這個叫無生。一個階段性的畢業,又叫無學,這裡叫無生,無生、無學都是指他學習到一個階段的畢業。在小乘來講,他證阿羅漢就叫無生,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他的學習一個階段性的畢業。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要成佛,那才算圓滿。就像我們世間學習,你念小學、中學,一個階段性畢業,還要念大學。進入大乘就像大學,成佛就像研究所畢業得到博士學位,那就圓滿了。所以這個無學它也有層次的不同。
這裡婆羅門也有註釋,大家可以看一下。「婆羅門,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囉賀摩拏,又云沒囉憾摩。譯為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淨行之一族」,他們拜的是大梵天。現在有印度教,他們都拜梵天,他們的說法人是從梵天下來的。「俱舍光記一曰」,《俱舍光記》這本書第一卷有講,「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七歲到十五歲當中在家學習,十五已去就是十五歲以後,「學婆羅門法,遊方學問」,到外面去求學,十五歲到四十歲到外面去學婆羅門;「至年四十」,到四十歲的時候,「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他有安排這個時間表,他十五歲以後去學到四十歲,怕他家裡沒有後代,四十歲就回到家裡娶妻生子來繼嗣,傳宗接代;年至五十,在家裡住了十年,有了後代,然後就入山修道,再入山去修道。這是婆羅門他們修行的一個時間表。「寄歸傳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當貴勝,凡有座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婆羅門,如果在一起吃飯他要另外坐,其他三個種姓坐在一起,表示他是最尊貴的。
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佛的座下有十位大弟子,這十位大弟子,每個弟子都有他的一個特色,我們說他的專長、他的特色。舍利弗他的特色是智慧第一,因為他的父親是論師,他這個族姓在印度是最尊貴的,當然從小他也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他的智慧在佛的十大弟子當中是第一個,智慧最高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給我們介紹羅睺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此云覆障。亦云執日。是佛之子。生時值阿修羅以手障日。因之為名。昔佛為太子時。啟父出家。父曰。無絕吾國嗣。汝若有子。聽汝出家。太子即以手指耶輸陀羅夫人腹。便覺有妊。在胎六年始生。因此亦名覆障。」我們先看到這一段。
「羅睺羅」,也是印度話音譯的。「此云覆障」,此就是指中國,中文的意思叫覆障,覆是蓋覆,障是障礙,「亦云執日」。下面給我們繼續介紹,「是佛之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所以佛示現,他有娶妻、有生子,然後他才出家,娶妻生子以後才出家的。下面給我們說為什麼叫執日?「生時值阿修羅以手障日」,他出生那個時候,值就是遇到,阿修羅用手去把日(太陽)遮住。這是經典上的一個記載。遮日就是像我們有時候看到日蝕、月蝕,白天太陽不見了,日蝕,可能就是阿修羅去把它遮起來,有日蝕、有月蝕。他出生的時候,阿修羅用手去把日光障礙住,所以叫執日。「昔佛為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還在做太子的時候。佛做太子叫悉達多,他的俗名叫悉達多。我們大家出家都有一個法名,你在家都有個俗名,每個人在俗家有個名字。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他的名號叫釋迦牟尼;他還沒有出家、還沒有修行,他在家的時候他的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啟父出家」,他就跟他父親要求要出家。他的父親叫淨飯王,他父親就講,你出家了,我這個國家都沒有後代來繼承,這怎麼可以?所以他父親就講出一個條件,「汝若有子,聽汝出家」,如果你有兒子,我就讓你去出家。
他聽到父親這麼一說,悉達多太子就用他的手指頭指著他太太耶輸陀羅夫人的肚子,說有了,她有身孕了,「便覺有妊」,妊就是妊娠,懷孕,耶輸陀羅當時就感覺她已經有孩子,有身孕。一般我們人在母胎是十個月,十個月就出生,但是羅睺羅在他母親的胞胎裡面六年才生,這個事情也是事實。一般都是十個月,現在也有早產的,大概七個月,像以前我三哥、三嫂的大兒子七個月就生出來,太小了,要放在保溫箱裡保溫一段時間。我弟媳頭一胎是個女胎,一年多還沒生出來,後來在肚子裡面太大死在腹中,去開刀剖腹拿出來,以後三胎都是開刀的,一年多怎麼還不出生?「在胎六年」,六年才生出來。「因此亦名覆障」,覆就是蓋覆,障是有障礙。這也有個典故,根據記載,羅睺羅前生曾經去塞老鼠洞,把老鼠洞塞了六天讓老鼠出不來,所以這一生他降生來做悉達多的兒子,他要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待六年才能出來。就是因為他前生去塞老鼠洞,把老鼠洞塞了六天,讓牠出不來,所以這一生得到這個果報。所以老鼠洞不能亂塞的。
另外有一個障礙,因為懷胎六年,一般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所以很多人質疑。因為佛跟她講她有身孕了,他就跑了,他就出家,悉達多太子就出家了,走了。後來有人懷疑,羅睺羅不是跟悉達多生的,一定是跟別人生的,很多人去質疑這個問題。後來耶輸陀羅為了證明她的清白,她就請大家去挖一個坑,裡面放柴火,她說如果我跳下去被燒死,證明她這個兒子是跟別人生的,不是跟悉達多生的;如果我跳下去不被燒死,證明這是悉達多太子的。結果她跳下去沒有被燒死,這個謠言才終止。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首讚戒定真香,「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就是依這個戒定,就是這個典故,免難消災障就是這個典故。因為她的先生出家了,當時懷孕大家也不知道,後來肚子大了,又懷孕六年,謠言就很多。謠言攻擊得她受不了,古代對這個名節上非常重視,所以有這麼一個公案。所以他叫覆障,就是羅睺羅出生障礙很多,一出生太陽被阿修羅遮住,在母親胞胎又待了六年,然後很多人懷疑、質疑、攻擊,謠言一大堆,讓她母親為了清白還去跳火坑,這個叫覆障,蓋覆的障礙,所以就取這個名字叫羅睺羅。
「年既長大,佛即度令出家。」年紀比較長,還沒有成年,就是童年的時候,佛就叫他出家。「敕舍利弗,為說十戒。」敕就是命令,命令舍利弗為羅睺羅來說沙彌十戒。「而佛不為說戒作和尚闍梨者。由三寶位別故。如來是佛寶。故不與人作和尚。和尚是僧寶。十戒是法寶。故敕舍利弗為作和尚。使三寶無相濫也。」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佛為什麼他自己不說這十條戒來給他作和尚、做阿闍梨?下面給我們講出這個理由。「由三寶位別故」,三寶的地位有區別的。因為如來是示現佛寶,「故不與人作和尚,和尚是僧寶,十戒是法寶,故敕舍利弗為作和尚,使三寶無相濫也」。這是要把三寶區別清楚,不要混在一起,所以佛就交代舍利弗去說這十條戒,他自己不親自說。叫舍利弗去說,這也是在三寶有區別的,「敕舍利弗為作和尚,使三寶無相濫」。舍利弗他就代表僧寶,十戒是法寶,佛是佛寶,這樣佛法僧三寶才具足。如果佛親自給他說,給他傳了這個戒,佛就兼僧寶,這又混在一起。所以佛出現在世一定是三寶要具足,不能混在一起。
「諸沙彌中出家,羅睺羅最為其首。」沙彌第一個出家的是羅睺羅,其首,沙彌首就是羅睺羅,他是第一個,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這個階段,沙彌他是第一個。「未曾有經云。羅睺羅年至九歲。出家為沙彌。舍利弗為和尚。大目犍連作阿闍梨。與授十戒。」在《未曾有因緣》這部經裡面講,羅睺羅年至九歲,出家為沙彌。我們從《未曾有經》裡面知道,羅睺羅他是九歲出家當沙彌。前面我們有看到沙彌分三品:驅烏沙彌、應法沙彌、名字沙彌。他九歲出家是在第一類,驅烏沙彌這一類,就是七歲到十三歲。七歲可以趕烏鴉、鳥,可以做一點事情,就可以剃度。現在華嚴講堂好像有一個小孩子,他是六歲,還差一歲,再過一年他就可以當驅烏沙彌,七歲到十三歲是驅烏沙彌。羅睺羅他是九歲出家,是屬於驅烏沙彌。十四歲到二十歲叫應法沙彌,應法就是正好是做沙彌最適當的年齡,學習、服勞役,這時候年輕做什麼事情都很方便。二十歲以後應該受具足戒,出家眾應該受具足比丘戒,但是因為出家的年紀比較大,或者智慧比較差,不能受具足戒,叫名字沙彌。像我們現在剃了頭都叫名字沙彌,要做實質沙彌還不容易。
蕅益大師他是實質落實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所以他自稱菩薩戒沙彌,他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可見得祖師大德他也給我們做一個示範跟榜樣,怎麼樣修學才符合這個名稱,所謂名符其實,這個名稱符合它的事實。我們現在是名字沙彌,有名無實。所以我們雖然出了家、剃了頭,也不要認為我們就是實質的沙彌,更不可以說去受了戒就認為自己是比丘。現在有很多人他不懂,去受了戒,他說他是比丘,自稱什麼比丘什麼比丘,這都是對實質上他沒有認識清楚。實質上我們現在是一個現出家形相的居士,剃了光頭的居士。你看蕅益大師的弟子成時法師,他就不敢稱沙彌,他的老師稱沙彌,他叫出家優婆塞,他是現一個出家相,但是他只做到在家居士,優婆塞就是五戒,他持五戒。近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更謙虛,他在他的講演錄裡面說,他不敢說他是滿分的優婆塞,他說我只能說是多分優婆塞。因為五戒可以分開受,五戒,譬如說我只能做一條,我只能做到不殺生這一條,那我先受這一條,其他我能做到再來受,或者你可以做到兩條先受兩條。能夠做到一條受一條,或者能做到兩條受兩條,這個叫少分戒,比較少;你能做到三條、四條,這個叫多分戒,多分;五條全受叫具足戒,具足五戒,具足了。弘一律師說他只是多分的優婆塞,他是我們中國近代佛教大家公認律宗的祖師,他都這麼稱,我們大概稱個出家的三皈依三寶弟子就相當不錯。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都是講究實質的,不講一些虛名,有名無實的,他不求那些虛名,求實質。求實質才有真正的功德利益,如果求個虛名,那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現在去受戒有個戒牒,我們心裡要很清楚我們並沒有得戒,只是個形式。因為為了應付世間法,有時候我們辦一些手續也要這些證件,像我們到外國去,以前辦簽證比較麻煩,現在比較方便,以前都還要看你的戒牒。那些美國人他也滿厲害的,知道我們出家還有下座、中座、上座,他還懂得滿多的,來問我們這個。如果我們沒有懂一點,那還比他不明白,那些洋人他還懂得我們什麼上座、中座、下座。以前我們到美國去他要看戒牒,說你是不是真的出家人,看你的戒牒,戒牒還要翻譯成英文拿去給他看。所以現在戒牒都要翻譯,現在戒場受戒乾脆一次給你中英文的,你那份戒牒就中英文都有。像我們到澳洲去辦居留,他也是要看你這個。你說你是宗教人士,你憑什麼說你是宗教人士?戒牒拿來。那些洋人也知道我們佛教有戒牒,要看你的戒牒,翻譯給他看。為了辦這些手續沒辦法,但是我們心裡要很清楚,我們根本就沒有得戒,不是那個戒牒有了就得戒,不是的。現在很多人他不懂,以為拿了那張戒牒就得戒。那還不簡單,戒牒要印還不簡單?那個沒有實質的意義,但是對於世間法辦一些手續上有時候是需要的。所以弘一律師他也建議我們說,雖然不得戒,但是建議我們去受,受了你可以看戒,可以學。但是不要自以為自己是比丘、沙彌,不要以為是這樣的,這樣就有罪過。好像你不是總理說你是總理,這個問題就大了,冒充的,這是不可以的。
「出家為沙彌」。其實我們一剃髮就要受沙彌戒,不管你年紀多大都要學習的。我們現在也是來學習種善根,能學一條做一條,學兩條做兩條,我們也是抱著這樣的一個態度。我們知道一個出家人他的標準在哪裡,他的標準、他的條件是什麼,我們一定要清楚,這樣才不會出家之後在學習方面沒有一個目標、方向。現在很多出家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出家,出家要學什麼、要具備什麼條件,他也都一無所知。這樣出家,實在講,說一句真話,倒不如不要出家還比較好,在家學佛一樣也能成就。出家有出家的使命,有他的責任跟義務,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舍利弗為和尚,大目犍連作阿闍梨」,這就是兩位比丘僧給他授沙彌戒。所以弘一律師給我們講,如果你要得沙彌戒,要有兩個清淨比丘僧給你傳授,來教你,你才能夠得戒。現在我們中國南宋以後就沒有清淨比丘,一個都找不到,到哪裡去找兩個?你要受比丘戒,要五個清淨比丘。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你看舍利弗、大目犍連,這兩位比丘傳授沙彌戒給羅睺羅,兩個,一個作和尚,一個作阿闍梨,「與授十戒」,他才能得到這個戒。
「耶輸陀羅未滿三年,亦捨俗出家。」羅睺羅,她的兒子出家之後去做沙彌,他的母親,就是悉達多太子的夫人,未滿三年她也捨俗出家。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這裡剛好一個段落。明天我們就要進入十戒的正文,我們明天再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