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二十三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23
七百零四頁第一行下半段,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次有佛出。名功德海光照圓滿吉祥。我於彼時為五通仙。現大神力。六千諸仙眷屬圍繞。雨妙香華高山峰雲而為供養。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無著法燈。六千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受持。】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第八段,這是接著寶峰光焰燈如來之後,又遇到一尊佛,這尊佛的德號叫『功德海光照圓滿吉祥』,佛的名號裡面的含意也非常的明顯,總不外乎智慧、福德。在此地,我們看到菩薩這個身分很特別,我們習慣上講的外道,他現的是外道身,『五通仙人』。「五通仙人」他有相當大的勢力,這是當然的,因為菩薩具足了智慧、福報,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神力。有『六千諸仙眷屬圍繞』,這些都是他的徒眾,他的徒眾確實是不少。這些徒眾也有五通,五通是除了漏盡通,其餘這五種神通他都具足。
第一個是天眼,我們肉眼所見不到的,他能見到。在過去我們台北龍江街蓮友念佛團,也算是創辦人之一王天民老居士,他已經過世很多年了。那時候他主持這個道場,我在那邊講過兩部經,講過一部《楞嚴經》,在那裡講圓滿的,大概是講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那裡還講過《彌陀經疏鈔》,也講了相當長的時間。老居士從大陸到台灣,他是個軍人,他的軍階很高,在大陸的時候做過軍團副司令,跟黃杰先生在一起。他那個時候跟我說了個故事,抗戰期間,在他們駐防的那個地區有個老道,那個老道有神通。曾經有一次告訴他們軍區,勸他們要把營房搬到高一點的地方去,這個地方過幾天要漲大水。可是在事先一點跡象都沒有,他們也不相信,所以也就沒有搬,這個老道他搬走了。到那天果然是半夜裡頭山洪發水,整個街道都淹沒了。他們就心裡想去看看老道,老道已經搬走了,所以他有神通。
還有一次就很奇怪,證明他有天眼通,他是看到太平洋裡面有戰爭,是一個很大規模的戰爭。他也不知道,他沒出過國,他就告訴那個方向、方位,大概的距離,說在什麼時候爆發很大規模的戰爭,他看到。結果那個時候他們消息還沒傳過來,還不曉得。過了三、四天才有這個消息傳來,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跟他講的方位、距離差不多,所以他們對這個老道很佩服。到了大陸撤退的時候,他們就想把老道帶到台灣來,老道就告訴他們:你們要去,我在這裡沒關係,他們奈何我不得,他沒出來。這就證明說他有天眼通,這是別人所見不到的地方他能見得到,那麼遠的距離,今天要用無線電、望遠鏡才能看得到,他不需要。
這五通講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神足就是能變化,具足這五種能力叫五通仙人,這五通有修得、有報得,大概是人、畜生都是屬於修得,確實能得到。天人跟鬼道是屬於報得,也有著五種神通,不過這五種神通能力不算太大。在中國大陸,甚至於在本省有許多寺廟,當然不是真正的佛教,道教佔多數,扶鸞。扶鸞確實有這麼回事,多半都是靈鬼冒充佛菩薩,在那裡顯他的神通,他說的當然靈驗,要不靈驗的話誰相信他?小事他知道,近的事情他知道,遠了他就不曉得。說是一、二個星期的事情,他會說得很準,一、二個月大概也差不多。一、二年他所講的就靠不住,更久遠的當然就不要談了。他假藉佛菩薩名義還降生,其實全都是假的,都是這些五通仙人,或者是有五通鬼神。
所以事雖然是有,學佛的人,或者是心地清淨光明的人,他都不敢惹。說到這個地方,最近我們有個蓮友徐居士,她的父親過世不久,她是非常想念,不知道她的父親墮到哪一道去,父親在生的時候不學佛,她自己是很虔誠的佛教徒,聽說有一個地方有走陰差的,可以把這個鬼魂找到來談話。她來問我可不可以去問一問,我就勸她不要去,結果她感情還是太重了,還是去了。去了之後,前天碰到我告訴我,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情。我就問她,妳見到沒有?她說沒有。她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見到,有些人見到,有不少人見到,有些人沒見到。我就告訴她,那是鬼,那是種靈鬼,他附在這個人的身上。
《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五十種陰魔就是屬於那一類,鬼神能附在你身上的時候;換句話說,你運氣不好。如果你這個人走運的時候,這個鬼神沒法子附在你身上。她聽了我這個話就相信,有道理,他說我看到那個不靈的人,好像那個人都很莊嚴、都有朝氣的樣子;凡是跟鬼神講話往來的,好像氣色都不太好。那我說的沒有錯了,正直的人,鬼神不敢惹你,這些縱然他來說,說的也未必是可靠,不過是給你安慰而已。我們想鬼神為什麼這麼多事?這裡頭有許多的因緣,最可能的就是還債,前生欠了某人債,還沒清楚,現在藉這個方式,人家拿錢供養他,他就還這個債主,債還清他就走了,他也不願意再多事。所以像這個事情,我們要了解確有其事,可是我們不上當,我們知道這是事實的真相。
漏盡通是阿羅漢才有,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見思煩惱斷了才叫做漏盡通,所以,三界六道裡面那些神仙只有五通,沒有六通,這個示現沒出三界,他有這麼大的威德。可見得天神、天人、仙人、鬼神裡面,學佛的也不少,佛菩薩度化他們,當然也示現他們同類身,才能夠幫助他。這位仙人是菩薩示現的,不見得是真的,菩薩示現的。為什麼到這一道?這一道裡頭過去好多老朋友,有緣的人都到這一道去了,他也到這一道代佛弘法,代佛接引這些大眾。所以他就這樣殊勝的因緣遇到佛,遇到佛當然也一樣的要修恭敬供養。
佛為他說經,經的名字叫『無著法燈』,大凡這些諸天鬼神包括仙人在內,他們之所以不能成漏盡,就是有分別執著,你對他恭敬供養,他歡喜;你要得罪他的時候,他也不高興。這是講欲界之內的,欲界有六層天,欲界天以內的,為什麼?他貪瞋痴慢都沒斷,他這些煩惱都具足,只可以說諸天比我們的煩惱淡薄一點,沒斷。如果是色界以上,他沒有瞋恚心,他有慈悲心,你要得罪他,他不會怪你。可是你要記住,欲界天以下的不行,你要得罪他的話會有麻煩。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煩惱都斷盡了,所以說得罪佛菩薩,佛菩薩不會怪你。可是佛門裡頭有些護法神,護法神就是跟仙人同一類的,他的煩惱沒斷,他看到你得罪佛菩薩,佛菩薩雖然原諒你,他不高興,他有的時候找你麻煩,這些情形我們也要明瞭。
佛對他說經,正契他的機給他講般若智慧,離一切分別執著。「無著法燈」,法是道理,也是方法,也包括了境界,這一個字統統可以包括盡。勸他離開分別執著,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才能夠顯露出來。燈在此是比喻,無所不照,太陽、月亮還有照不到的地方,照不到的地方,燈能照到。所以佛的德號當中常有日月燈佛,這就表智慧光明無所不照。這個經題是契合仙人之機,這是根本法輪與《華嚴經》沒有兩樣,只是題目換一換。再看下面一段,這是末後的一段:
【次有佛出。名毘盧遮那吉祥藏。我於彼時為主地神。名平等利益。與無量地神俱。雨一切寶樹雲。一切寶藏雲。一切寶瓔珞雲。一切寶莊嚴雲而為供養。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出生一切如來智藏。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聽聞。憶持不忘。】
這段是講他以地神的身分,地神有大的、有小的,像《地藏經》裡面所說的堅牢地神,那是大的,他主閻浮提,那是大的地神。平常我們所看山神、土地,那是小的地神。這個地神與餓鬼道裡頭的鬼神還不一樣,因為鬼道裡面,像閻羅王一類,城隍這一類的,他是屬於有情眾生,有情世間主。地神、山神、水神這是屬於器世間主,在《華嚴經》最初一品「世主妙嚴品」裡面,所講的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它分得很清楚。這個時候他所遇到的佛,德號叫『毘盧遮那吉祥藏』,佛的名號以及所說的經,與他的身分完全都相應。「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就是普遍的意思。「吉祥藏」這個名號裡面主要就是吉祥,好像是吉祥的寶藏,而吉祥之大是遍一切處。這當然是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裡面才真正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吉祥。因為他是地神,所以佛的德號也是用心地來表法,他為主地神的名字也列出來了,他的名稱叫『平等利益』。地確實是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它沒有分別,它能夠平等的承受。所以學佛首先要學地;換句話說,要開發我們自己的心地。
佛教自從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佛教有它的特色,與印度、與西域的佛教不相同,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佛法的綱領,而這四大菩薩是有次第的。第一位是地藏菩薩,學佛從哪學起?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地就是心地,地是最平等的,你用種種香花它能接受,最污穢的便溺它也能接受,它絕對不會拒絕的。善人它能載他,惡人它也載他。不會說我是大地,善人我願意載,惡人我把你排除掉,沒有。所以佛教我們修行,首先要修心地。心地法門裡面最殊勝的功德,就是孝親,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也稱為佛門的孝經,從這學起。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你這個心就平等了。由地藏這個基礎;換句話說,就是以孝親尊師。
以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大慈大悲。把這個孝親尊師重道的心擴大了,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平等慈悲一切眾生,這是吉祥。諸位曉得,真正的吉祥是從慈悲心裡面生出來的,人心要不慈悲,常常就遭到災難,吉祥是從慈悲心生的。然後再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學成了把你孝親尊師、大慈大悲、無量智慧,應用在生活當中,服務一切大眾,造福人群,那就是普賢行願。所以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代表整個佛法的綱領,這四大菩薩是一而四、四而一,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拜佛、拜菩薩要懂得他表法的意義,要把自己變成地藏、觀音、文殊、普賢,這四個項目都圓滿了就叫成佛;換句話說,每位菩薩都是佛的一部分,圓滿了就叫成佛。這是地神,這非常重要,我們曉得這個意思,他也是率領了許多的地神來見佛、來供養佛。
佛給他說的經,『出生一切如來智藏』,「藏」就有地的意思。這些地神既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目的當然都是希望成佛,希望成佛,佛就給他講成佛之道。「出生一切如來」,這就是成佛的意思,成佛要智慧,沒有智慧成不了佛。「智」含藏的地方也是心地,心地裡面具足無量無邊智慧。六祖開悟之後,他老人家所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就是心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不缺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之物,這個時候清淨法身顯露無遺。我們的智慧不能夠顯現出來,這上面有許多的障礙,因為這麼多的障礙,我們的智慧透不出來。所以佛法的教學,無非是教我們去自己的障礙而已。教學的綱領三學、三慧,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是三學,三學第一個是戒學,我們現在這一代學佛的同修們,無論是在家出家把戒學疏忽掉,不太重視它。沒有戒學,我們怎麼樣勤苦的去修學,精進努力搞了一生,連一點消息都沒得到,別說開悟證果,連一點影子都沒有。
你說念佛你有把握往生嗎?沒把握,為什麼沒把握?沒戒,這點我們要注意。戒律是什麼?防非止過。你要是不做到這點,每天分別、執著、妄想、煩惱天天在增長,你那個佛號怎麼能夠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要說了,所以你是不能夠往生,沒消息、沒把握。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要想再把律學發揚光大,的確不是個容易的事情,佛菩薩、祖師心裡面都很明白。所以近代印光大師,這是淨土宗的祖師,是個念佛人,他曉得,如果離開戒律,這個念佛可以說只是阿賴耶識落一個種子,為來生淨土的因緣,那個來生不曉得哪一生;換句話說,距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相當的渺茫。怎麼補救?他老人家用的是《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他用這三種書來代替戒律,這個方法非常的巧妙。
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它那邊的書收藏得不少,我沒有事情就常常翻書看。我很關心弘化社出版的書,就是印光大師底下辦的一個機構叫弘化社,專門印經流通。我就看它裡面的書,結果發現這三種書印的版次最多,數量也最多,從初版一直到三十幾版,將近四十版。而每一版的數量最少的五千冊,最多的是四萬多冊,我概略的給它統計了一下,他老人家在世流通這三本書的數量,幾乎達到三百萬冊,這是把我嚇了一跳。我就認真的來想一想,老法師,別的那麼多好的經書,他只印個一版、二版,數量只有一千、二千。為什麼這三種書不是佛經,印這麼多,這麼大量的流通,一定有他的用意之所在,到以後才覺悟到,用它來代替戒律。如果諸位能夠從這三種書上去學習,幫助你念佛,你就不難念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決定有把握往生,正是祖師的大慈大悲。所以我回來之後,我又把這個書也印了四萬冊到處去贈送,想想真有道理,這就是拿它來代替戒學。
就是有戒,念佛才能成就功夫成片,單單念佛,裡面沒有戒律,要想做到功夫成片不可能,這是諸位一定要好好記住。如果有戒、有定,你就想到了,這就可以能夠達到事一心不亂。如果是有戒、有定又有慧,定裡面開智慧,給諸位說,那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戒定慧三學如果配在淨土裡面,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也恰恰好。智慧一開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理一心不亂;定成就了,念佛三昧也功成了,事一心不亂。所以念佛人能把戒律捨掉嗎?那除非說你不想往生,或者你看錯了,你認為什麼?往生可以投機取巧,可以僥倖成就那就錯了。不要看到經上講,臨終十念也可以往生,話沒有錯,別說十念一念往生,你聽了很有受用、很自在,現在不念佛沒關係,臨命終時一念可以往生。我要告訴諸位,那個臨終十念一念,他從來沒有聞到過佛法的,在臨命終時人家告訴他念阿彌陀佛,他就念,他就往生了,他頭一次聞到,他聞了就相信、就發願,他就行了。如果說過去已經聽過佛法,曉得念佛法門,要等待臨命終時一念,這叫投機取巧,是僥倖心理。
西方極樂世界你看看經上說,「諸上善人」,上善之人還有僥倖的心嗎?那不叫上善,下善也不能包括它。所以這樣的人那是自己完全誤會,必然自己害了自己這一生。所以諸位戒學比什麼都重要。那個高深的,不必要費那麼多精神去研究、去修學,不要去學那個,依照《安士全書》、《感應篇》來修,就能成功。蓮池大師他這個「自知錄」,就是功過格;換句話說,就是把戒律的精神完全應用在生活當中。給它列舉多少個項目,自己每天檢點自己的身心。這是一代了不起的祖師,他還是每天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的身心行為,他這個佛號才念成了。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千萬不要誤會了。這是說到了「一切如來智藏」,智慧的前面是定,定的前面是戒,離開了三學就不是佛法,一定要遵守。『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聽聞,憶持不忘』。「憶」是記得,「持」是依教奉行。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善男子。如是次第五百如來。】
這句是省略的話,像前面所列舉的九尊佛,不能一位一位都說,那就太多、太囉嗦了,像前面所說的一樣,這個次第經過了五百尊如來,這五百尊如來最後一尊佛:
【其最後佛名法界虛空寶山圓滿吉祥燈。我於彼時身為妓女。名可喜吉祥面。遇佛入城。歌舞供養。承佛威力。踊在空中。以千妙偈讚歎於佛。佛為於我放眉間光。名普照法界光明莊嚴。光照我身一切遍滿。我蒙光觸。即得解脫。名法界方便不退藏門。】
這段是說明他最殊勝的成就。可是他這次的身分非常的特殊,前面所講的雖然有外道,他做過外道,他也做過仙人,也做過地神,都不算是逆緣。這個地方所現的是逆緣,跟善財童子參訪的伐蘇蜜多女是同類之身,在這一會裡面,他得到真正的成就,最殊勝的成就,這是他這一大劫裡頭最後的身。佛的德號『法界虛空寶山圓滿吉祥燈』,佛名與說的經名與他在這個時代當中,他的身分、他的根性、他的際遇、他的環境一定是相應。這個德號裡面顯示出空有一如,性相不二,『法界虛空』是講理講性,『寶山圓滿吉祥燈』是講相與用。由此可知,法界確實是平等的,也是清淨的。一切的不平等、不清淨都是從迷惑顛倒所生,從分別、執著、妄想所生。如果我們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戒定慧三個字都安不上。因為我們現在還有分別、執著、妄想,戒定慧是藥,這三副藥是對了我們的病症,不用這個藥是治不了我們的病的。如果沒有病也就沒有戒定慧,戒定慧是方便法。
菩薩示現的身分是『妓女』,名字叫『可喜吉祥面』,他遇到佛了,佛到城市裡面來。佛到城市來只有兩樁事情,一個是乞食,他要到城市來托缽的,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常常到城市村落乞食,另外一個因緣就是講經說法。如果不是這兩種因緣,佛不輕易到城市聚落,不輕易來。「可喜吉祥面」女遇到佛了,遇到佛這個因緣非常殊勝,所以她供養,她用什麼供養?用歌舞供養。這個供養也很特別,諸位要是看到這樣的經文,往往是免不了覺得奇怪。你看《戒經》裡面,《沙彌律儀》裡頭有,「不得歌舞,也不得故往觀聽」,佛的戒律,佛怎麼可以去觀聽?人家來供養,他來接受。諸位也許聽過,大經裡面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這個歌舞一觀聽就破戒,那不就有礙了嗎?那怎麼能叫無礙?必得功夫到了這個階段,真正到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就平等一如,這個時候是無障礙法了。
為什麼佛限制初學的不准歌舞,也不可以故意去觀聽?那是他煩惱、業障、習氣太重,斷都斷不掉,再要加上這些,那好了,拿念佛來說,他永遠都不可能到功夫成片,煩惱斷盡了可以。所以我們看敦煌許多的壁畫,張大千居士摹擬不少,佛在那裡講經說法,菩薩在底下聽經,諸天在那裡又唱歌、又跳舞、又奏樂,好像陪伴佛在那裡說法一樣,你看那個多熱鬧。佛跟你說法叫你開智慧,諸天在那裡奏音樂,那就叫修行。修什麼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這個境界理成就了定、成就了慧,不取相就是禪,不動心就是定。所以他在那裡歌舞表演,成就菩薩的大定,成就菩薩無量智慧,這怎麼不是供養!怎麼不是功德!為什麼初學的人不可以?初學人根本他就沒有定慧,有了小小的定慧也沒有用,那個小小的定慧一接觸這個境界,馬上貪瞋痴都起來了,定完全沒有了,所以是決定禁止,不可以。
到你功夫成就了,就是定功能自在、能做得了主可以。這個自己心裡要有數,欺騙別人沒有意義,欺騙自己不得了,那是毀滅自己,是糟蹋自己,得罪諸佛菩薩。諸佛菩薩那麼樣慈悲教誨,你拿著佛法騙自己、騙眾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就是入阿鼻地獄。所以說實在話這個世間不學佛的人,墮阿鼻地獄的機會少,五逆罪裡頭殺父親、殺母親,幾個人殺父母?殺阿羅漢,阿羅漢在哪裡?你找都找不到,別說要殺他了。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不容易。誰最容易墮地獄?佛弟子,拿著佛法騙自己、騙眾生這才墮阿鼻地獄。所以我們要是遇到這種場合,不是故意去的,這個不犯戒。你從那裡經過遇到了,這個不算犯戒,可是經過那個地方一看,你就停下來了,愈看愈歡喜那就犯戒,那就錯了。
如果到你真正有功夫,你去觀賞,你觀賞是什麼?是修行,是測驗我在這境界裡還動不動心、還著不著相?這可以。如果發現在這個境界裡,自己還是動心,趕緊就要離開,功夫不到家、不夠,再修幾年再來試驗。歷事練心,目標總是在戒定慧,戒是手段,是為了達到定;定還是手段,目標是在慧。所以那個戒是手段之手段,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是說佛叫我們初學人嚴格守戒,菩薩他還可以破戒,他不叫破戒,他的戒比我們圓滿堅固得多,他哪裡破戒?他破戒還能成為佛菩薩嗎?如果有了定,就是定共戒,他在那裡觀聽他有定,定裡面就圓圓滿滿具足了戒行。所以有定的人絕不破戒,有智慧的人更不破戒。因為智慧包括定與戒,定包括戒,後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這點意思我們應當要了解。菩薩在任何環境,無論是逆境、順境都是圓滿成就他的定學、慧學。
他以『歌舞供養,承佛威力,踊在空中』。這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佛的神力把她踊在空中,這個有意義的,表這個相非空非有。她在歌唱當中,歌詞是讚佛偈,『千妙偈讚歎於佛』,「偈讚」不但是表示內心對佛菩薩的恭敬,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是將佛的功德向大眾宣揚,勸勉大眾皈依三寶,修學佛法,這個裡面有無量功德。世出世間的教學都重視音樂,孔老夫子是以禮樂為教學工具。佛門也不例外,也是用這兩種方法。所以經文裡面有許多偈子,在從前譜上譜子都是可以唱的。而佛法裡面的戒律,跟儒家的禮沒有兩樣,在精神上來講是相同的,都是防非止過,斷惡修善。佛為他放光,『放眉間光』,「眉間光」一般講都是表中道,二邊都不執著,表這個意思,二邊都不執著。『名普照法界光明莊嚴』,這是眉間放光的光明名稱。『光照我身一切遍滿,我蒙光觸,即得解脫』。佛光照著他,他一接觸到佛光就開悟了。
他證得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的名稱叫『法界方便不退藏門』,這是他在大光這一劫當中,最後一尊佛處所所證得解脫門的名稱。「法界」是指事理的陳跡,這個法界有事法界、有理法界,理法界講的是本性,事法界講的是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有依報跟正報,這是屬於事法界。理事都是真實,都叫做實相,所以實相有無相的實相,無相的實相是講理法界。無不相的實相,無不相就是有相,有相的實相就是講的事法界,理事不二。所以說實相無相無不相,可是它的作用就是方便法,一切的作用都叫方便,作用當中、方便法當中要證什麼?證不退。不退的是什麼?不退菩提,這是大家都曉得的。菩提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我們說得比較淺顯一點。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不退菩提心、不退三學、不退三慧。在一切法當中,無論是世出世間法,我們三學三慧天天增長,這就叫菩薩道,就叫做佛法。
《彌陀經》裡講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說的名稱不一樣,境界是大同小異。《彌陀經》上三不退也是三學,戒成就了,位不退;定成就了,行不退;慧成就了,念不退。所以諸位千萬不要疏忽三學,三學是佛法的根本法。初出家一定要認真的研習《沙彌律儀》,那是你將來修行證果、成佛作祖的根基。好像我們蓋大樓一樣,那是地基,要認真的修學,其他的這些經論暫時可以放在一邊,要把根基打好。如果你基礎沒穩固,縱然將來你講經說得天花亂墜,還是不免要墮落三途,輪迴六道,沒法子。佛說法不欺騙我們,句句跟我們說的是真實話,我們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不可以曲解了經義。我們再看底下這段:
【善男子。此世界中有如是等佛剎極微塵數劫。】
前面的一大段,『極微塵數劫』裡面的一劫,是舉一劫來說明。
【一切如來於中出現。我皆承事恭敬供養。令其歡喜。】
這底下的經文是總說他歷劫的修行,他也是無量劫修成的。我們剛才念的這段這是總說,總說裡面要緊的幾句話,『承事恭敬供養』,這六個字含義非常的深廣,境界無邊的廣大,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你要記住,菩薩生生世世這是他修學的總綱領,正是普賢菩薩在最後做總結,十大願王裡面,「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可見得這個三願的重要,這個三願是修行根本的法門。恭敬不是說佛菩薩要我們對他恭敬,對他禮拜,那你就錯了。恭敬心是性德,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性,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良能」。我們今天這個性德不能現前是被什麼?被這些無明、傲慢把它蓋覆住了,我們今天對佛菩薩、對一切大眾禮敬,是用這個方法啟發我們自己的性德,道理在此地。恭敬諸佛菩薩,恭敬一切眾生,目的是恭敬我們自己的性德,要曉得這個道理。
印祖說過,這是在印光大師《永思錄》裡面有一段,有一位居士大概也是學佛不久,發心很勇猛。寫了一封信向老法師請教,問老法師學佛有沒有什麼祕訣,能夠一下入進去?我們學佛也會動這個念頭。我記得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就跟他提出這句話,頭一天見面我什麼話都沒提,我跟他老人家說佛法太好了,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一下子可以入進去?我也是問了這句話。印祖回答:有,誠敬這兩個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是入佛門一把祕密的鑰匙,這是印光大師開示的。所以如果說沒有誠敬之心,他就是如來大會當中去聽講,也不得其門而入。他所聽的就是我們一般所講道聽途說,嘴皮上的學問,真正東西他得不到,他所學的是言語。學言語,我們這個人說老實話不如錄音機,一字不漏,它全都學去了,試問那個錄音機聽了那麼久的經,它能成佛嗎?它不能。
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去學的話,我們還比不上錄音機,錄音機成不了佛,那我們更渺茫,更不可靠。所以入門從誠敬裡面入門,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記》一打開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真不可思議。《華嚴經》是佛法的跟本法輪,儒家的禮是教學的也是根本法,第一句完全相同。禮裡頭第一句也叫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也從這個地方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佛法你想成就無上道,也是從禮敬諸佛開始,我們不修禮敬行嗎?如果不認真的修禮敬,就是違背了自己的德性,悖性而修怎麼會有成就?一切的成就,常說稱性起修,稱性,我們的本性原本具足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稱性起修。
供養也是如此,也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現的在供養範圍太小了,是一種屬於自私自利的供養,對自己曉得供養,對自己父母、妻子、兒女、家親眷屬曉得供養,除這個之外就不肯供養了,這是迷惑顛倒。他不曉得盡法界遍虛空,都是自己真性變現出來的。不供養佛、不供養菩薩、不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不供養自己的自性,就是這麼回事情。供養別人真佔了便宜,沒有,原來是供養自己的自性。自性迷才有這麼多分別執著,自性覺,生佛平等法界一如。所以大慈悲心,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們想想這個名詞是不是真性?就是自己自性。所以如果你真正明白、覺悟,無論修哪一法法法皆稱自性,這叫稱性起修。無有一法不稱性,這種修法在一生當中怎麼不成就!不僅是成就,而且是大成就。
『令其歡喜』,不但十方諸佛歡喜,他歡喜什麼?不是你承事恭敬供養他,他就歡喜,歡喜你已經懂得稱性起修了,歡喜你不久就成佛了,這個他歡喜,你不再迷惑,你很快就成就,歡喜這個。再看底下一段:
【彼諸如來為我演說種種正法。我皆憶念。如法受持。乃至不忘一文一句。於彼一一諸如來所。稱揚讚歎一切佛法。為無量眾生廣作利益。】
這一小段是說他能夠聞法修行,所以看看別人,他們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聽了就要幹。我們聽了就忘掉了,聽了不能幹,那怎麼會成功?行,諸位要記住是我們的生活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生活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就叫做修行。所以諸位千萬不要發生誤會,什麼叫修行?天天念經是修行,敲著木魚拜佛那叫修行,那也算是修行,無量修行門的一種,那不管用,那與法性不相應。每天做早晚功課,我早晚功課不缺,大概沒有問題了,早晚課為誰做的?為佛菩薩做的。他叫我做到,我都做了一天都不缺,與自己行為完全不相關,好像早晚功課,每天早晨念一遍給佛菩薩聽。聽到了沒錯,我今天的功課做完了,好像小孩騙老師一樣,修行兩個字完全不相干。
我們的行為,佛法裡常常歸納為三大類,身體的造作叫身業的行為,一舉一動;口的言語叫口業的行為;心理的念頭,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行為從早到晚一年到頭無量無邊,這個裡面有善、有惡,有善惡都說不上的就叫無記。行為有三種性,善的行為、惡的行為、無記性的行為。惡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要把它變成善的;善的行為還不正,要把它修正過來變成清淨的行為,這樣才好。這個也是一個境界一個境界逐漸往上提升的,這個叫修行。所以戒律是幫助我們把惡修成善,戒律是善惡的標準,將我們的行為,可以說是第一個階段裡面修正的,第一道戒律,錯誤的行為都修成善的。再往上一提升再修定,定的時候那個善的行為也不依法,為什麼?善業是三善道的果報,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還是麻煩事情。惡的行為感的果報是三惡道,善的行為感的果報是三善道。定一成功了,煩惱斷盡,善惡二邊都離開,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叫淨。
我們把善惡歸納起來,那邊叫染,這邊再立個淨,那叫染業,染業裡頭有善業、有惡業,提升上來之後,染業相對的淨業。淨業裡面還是有執著,微細的執著還沒有斷,不能見性。再提升一級,智慧開了,連淨也不要了,所謂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要,這才是純正的行為,這正法。這是所遇到的這些諸佛,都給他演說種種正法,剛才我們舉的這三大類,染業裡頭的善惡,善是正,惡是邪。染淨裡面染是惡,淨是正;再往上提升,二邊不立,這才是真正的中正。細分是無量無邊的,就是種種的正法,菩薩都能夠憶念,憶念是記住,他沒忘掉。
更難得的是『如法受持』,真正在生活當中去做到。『乃至不忘一文一句』,他自己做到了,得到佛法真正殊勝的功德利益。沒去做得不到,做一分就得到一分,做十分就得到十分,他怎麼不讚歎?怎麼不歡喜?『為無量眾生廣作利益』,幫助佛教化眾生,把他自己修學的經過,把他自己修學所得的功德利益說給別人聽,呈現在別人的面前,別人自然就感化,感動於心,發心也來修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