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十九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19

  六百九十八面第八行最後兩個字開始:

  【一心思惟觀察普賢所有大願。發一切如來十佛剎極微塵數平等願海。所謂願嚴淨一切佛國。願成熟一切眾生。】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由三昧引發的大願,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這個啟示說明了三昧的重要性,是學佛的人決定不能夠疏忽的。不僅我們在這章經裡面所看到的,在許多經論當中都是一樣的說法。如果不能成就三昧,我們寂用的心就不能現前,即使發的願,那個願都靠不住。這是我們自己反省,不要去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發的願靠得住靠不住?哪一條願兌現?我們再回頭一看經就曉得,我們這個願是從妄心裡面發的,所以願不可靠,到最後變成自欺欺人。平常我想每位同學,你們在早晚課誦都發了四弘誓願,照那個偈子去念,「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度了哪個眾生?「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斷哪條煩惱?我們天天都在發願,沒有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的願全落空了。原因在哪裡?我們的真心沒現前。

  無量三昧是真心,你要成就三昧,你一定要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如果說沒有戒就有定,這個事情就不可思議,我們打開大小乘經典裡面都沒有。即使是世間法裡面也是戒定慧這個順序,我們讀孔子書,孔子教人修學的程序,也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就是戒律,誠意、正心就是三昧,沒有兩樣。儒家的禮《周禮》、《儀禮》、《禮記》,儒家這三禮等於佛法的戒律。所以小學教育教什麼?學禮,學灑掃應對、學待人接物,學這些東西這叫做教育。所以世出世間法這個教學,真是殊途同歸,我們在這地方要深深的反省。禪定是整個佛法的樞紐,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從禪定而生的。念佛,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功夫淺的是事一心,深的是理一心,我們今天講到普救威德夜神這一章,他代表第四地的菩薩,在念佛法門裡頭是屬於裡一心不亂。理一心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是理一心,所以必得有真正的功夫才能夠發心。

  我們前面讀的三十二心就是發心,今天讀的底下一共有十句發願,發心,心無量的廣大,願也不可思議。把廣大心、廣大願歸納這幾條來略說。這個本子就是略本的《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大本的《華嚴經》,那是圓滿具足的本子,那個分量太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是原本的《華嚴經》。這個《華嚴經》是綱要、提要,我們今天讀的是提要,翻譯到中國來還沒有翻得全。因為龍樹菩薩流傳在世間《華嚴經》是十萬偈,而我們現在讀的八十卷經才四萬五千偈,還不到一半。但是《八十經》裡叫「入法界品」,在我們這個地方稱之為「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四十卷這部分是完整的,四十卷這是《華嚴經》的一品。所以說略說,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換句話說,每句裡面他的境界都非常廣大。如果我們要能夠入這個境界,得按照規矩來修,按照戒定慧這個規矩來修,才能入這個境界。

  經一開端,一心兩個字非常重要,諸位想想,『一心思惟觀察』,就是「一心思惟」、一心觀察,你仔細想想這個味道。我們今天一思惟就二心、三心,人家思惟觀察都用一心。思惟是思慧,觀察是聞慧,發願是修慧,正是菩薩所修的三慧。三慧是從一心裡面生出來的,沒有一心哪有三慧?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三慧是一心的起用,三慧不是三個階段,是一樁事情的三個角度來觀察,就是慧。從三個方面來觀察,這個慧是什麼?就是一心的起用。一心是三慧的本體,聞思修是三慧的德用。所以大乘菩薩修三慧,小乘羅漢修三學,初學的人學三學,你看看三學是有次第的,當然也有圓融,但是它次第很重要,它是戒定慧。慧開了以後,那個慧裡頭就生聞思修,是這麼回事。

  他那個慧就是根本智,聞思修就是後得智,所謂聞是根塵相接觸。就從這上面來觀察,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接觸,我們用一個聞字做代表接觸。一接觸就明瞭,絕不落到心意識裡面去,接觸就明瞭,明瞭就叫思,用一個思來代表。一接觸就明瞭,這一明瞭當然就斷惑,就破無明,從斷惑上來說就叫修。可見得這個聞思修是一剎那之間完成的,沒有先後次第,從接觸上說叫聞,從明瞭上講叫思,從斷惑上講叫修,一而三,三而一。不同於三學,三學是有次第的。三慧裡頭沒有次第,三慧是一心,一心起用叫三慧。

  下面引發大願就是一心的起用,一心起聞思修三慧的作用了,在聞慧上接觸的時候。『普賢所有大願』,菩薩眾裡面普賢號稱為大願大行,大願大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佛法裡面代表的是實踐、篤行,他是代表這個。所以四大菩薩代表佛法的四科,好像一個大學四個學院。我們世間一個學院一個科系畢業,就算拿到學位了。可是佛法裡面不行,佛法必須把四個學院都念圓滿,畢業了才能拿到學位,這是跟世間教學不一樣。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孝道,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如果我們不孝親、不尊師,十方諸佛來教你也是枉然,也沒有法子成就你。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個菩薩叫地藏,地好像大地,我們人不能離開地,菩薩不能離開孝心。一切萬物是依地而生,依地而住,菩薩決定不能夠離開孝親尊師。

  所以菩薩勇猛精進為的是什麼?報父母之恩。不僅報我一世父母之恩,報生生世世父母之恩,有這個力量激發他精進不退的勇猛心;沒有報恩的心,心就懈怠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你?這個世間人他拼命在工作,他用名利在推動,你做得愈多賺的錢愈多,他看在錢分上不能不努力,不努力錢就少賺了,努力可以多賺,所以他的工作、他的精進是名聞利養在推動他。佛法離名聞利養,不要名聞利養,什麼力量推動你精進不懈怠?就是孝心。孝親尊師,不能辜負老師,不能辜負父母,這個強大的力量在支持著你,所以從這個地方發出什麼?發出慈悲心。我孝順我的父母,要孝順一切眾生的父母,把這個孝親尊師的心一擴大,就變成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這個力量多偉大。然後再接受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實行,就是將孝、慈、智慧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菩賢菩薩。這是佛法教學的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一體的,這個時候菩薩觀察到菩賢大願,絕對沒有一個願是空願,願願都能做到圓滿,佛門裡常講圓滿功德。

  今天下午有個居士來跟我談了很久,過去不認識,初認識的,第一次來拜訪,他就要想去找一些人發心,出錢出力來支持我這個道場。我跟他搖搖頭,我說不必。他要我這個事情要發展,那個事情要發展,我說統統不必。他說,法師,你是不是很消極,不願意做。我跟他說不是,我向來是隨緣而不攀緣,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念念圓滿功德這多自在。不是不做,我們應當要做,我們有願,可是我們不能攀緣來做。他就問我,你這個道場要是沒有人護持,維持不下去怎麼辦?我說打電話通知市政府來接收,好辦。絕不會攔著我,要我明天去化緣來支持,我才不幹這個事情。有力量我們歡歡喜喜來做,沒有力量請人家來接辦,不必樣樣都要自己做。只希望我們這個宗旨不變,誰來辦都好,這個多自在!

  諸位要曉得攀緣最苦,攀緣失掉了一心,所以我今天跟他講,他是個很熱心的人。我就問他一句話,我說你來生還想不想在六道輪迴?如果你來生還願意六道輪迴,行,可以攀緣去找一些人來發心在佛門裡做好事。如果你不想六道輪迴,你認為這個人很苦,你要想超出三界,你好好的修一心不亂,這個事情要緊。什麼是福報?一心就是福報,到一心自然有感應道交。可是你可別求,我修一心不亂為什麼?我將來福報來了感應道交,我要做事業,那完了。那你這個念佛求一心,還是為了攀緣求一心的,這樣得不到一心。縱然修的那個大福報,來生去作大國王、作大天王,作完之後又墮落。佛法裡不是講三世怨嗎?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之後又迷惑顛倒又造罪業,再一生又墮落,幹的是這個把戲,這個把戲我們要把它看穿不能幹。所以心地清淨當然有感應,即使有感應的時候依然不失清淨,這是佛法,這才是菩薩道。菩薩在這個時候,當然與普賢菩薩的行願相應。

  底下說了十句,十表無盡的意思。前面這句是總說,『發一切如來十佛剎極微塵數平等願海』,這句是總說。「一切如來」是把十方三世古佛都包括盡了。「十佛剎極微塵數」,這是數字,可見得這個願是無量無邊。但是這個願我們要特別注意,就是「平等願海」,要注意平等這兩個字。無量無邊的大願都是平等願,你要想到這個意義,我舉個例子來說,像普賢菩薩的最後,把整個《華嚴經》修學的綱領歸納為十條,第一個禮敬諸佛,你就曉得是平等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是平等稱讚如來,無有一願不平等。絕不會是有一願這個裡頭有差別的,這個願我對某個人好,對某個願差一等,沒有,決定是平等的這叫普賢行願。好了,禮敬諸佛,我們要平等禮敬諸佛,現在有許多人這句會念,他不明瞭境界。甚至於有許多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本師,我們教主,特別的親熱一點,其他的諸佛疏遠一點,他跟我們沒什麼關係,這是我們自己的教主、老師。

  甚至於還有些人,連西方阿彌陀佛他都不念的,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去我們太遠了,十萬億佛國土,與我們沒什麼關係,這就是不平等的心。小乘人更不必說,小乘人只承認佛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你給他說他方一切諸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小乘沒有辦法學大乘。其實不止如此,經上說得清清楚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平等禮敬是要從這個地方修。不是把眾生當作佛來恭敬,你要是有這個心還是分別心,不是平等心。平等心絕沒有我就把他當佛看待,你已經生分別執著,你哪裡是平等?什麼叫平等心?一念不生是平等,起一個念頭就不平等了,要以一念不生待一切眾生。

  學佛要像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我們修學人的榜樣,一定要肯定凡夫就是我自己一個,除我自己一個是凡夫之外,情與無情都是諸佛如來,你要能夠有這樣的心,你這一生必定成佛。為什麼?只有佛的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還是凡夫。你要問修行從哪裡修起?從這修起,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善人是佛,惡人還是佛,你們想想,對不對?善人教我們學善,不要貪戀善,不要在裡面起貪愛;惡人教我們要反省,我們要斷惡,不要生瞋恚心,怎麼不是佛!佛示現種種順逆善惡境界,為的是叫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修平等心,在這個境界裡修一心不亂,順逆境緣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變化所作。

  我們讀《彌陀經》,《彌陀經》裡面那些眾鳥,風吹的行樹都能發微妙音,那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哪一法不是毘盧遮那佛變化所作?我們在這裡說這是正,說那是邪,說這是是,說那是非,邪正、是非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己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外境有沒有邪正是非?沒有,外境真正沒有,這是要曉得的。外境沒有,為什麼佛經裡頭也說有?這個要懂得佛說法的原理,佛以二諦而說法,二諦是以真諦跟俗諦。真諦,外境決定沒有,一切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以俗諦是什麼?是依眾生的知見。眾生有分別執著,所以才跟你說有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才跟你說這些。但是,要曉得統統叫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由方便說誘導你契入真實,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手法、手段,我們要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無非在這個境界成就你自己清淨心,成就你自己三昧,成就你自己大願大行,我們要能夠體會這個意思。

  不要說是大乘佛法,就連儒家孔老夫子教人,都曾經說過「仁者無敵」。大家都曉得這個成語,仁是什麼?仁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他的心裡面沒有敵人,沒有冤家對頭,這才能稱為一個仁人。某人是我冤家對頭,你就不能稱為仁人,為什麼?仁者無敵,沒有怨懟,何況大乘佛法?我們在平常生活裡面某人我很順眼,那個人我看到不順眼,你要反省這是你的煩惱,這是你三昧的障礙。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你障礙太多了。你的平等心不能現前,諸位要曉得,平等心就是菩提心,大菩提心不能現前,你有障礙。所以普賢行願的特色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心平等了,你所有的願都叫普賢大願。由此可知,下面所舉的十種,願願都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礎上,無有一願不平等。

  請看經文,『所謂願嚴淨一切佛國』,這個範圍非常的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一切諸佛的國土。這句絕不是念念就算了,你們想想,這要我們怎麼做法?要兌現才行。不兌現怎麼能叫普賢行願?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第一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是莊嚴佛國土。第二保持環境的整潔,是莊嚴國土,我們所在之處把這個地方搞得零零亂亂的,髒了,走了就不負責任,這是嚴淨佛國土嗎?剛才講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哪個處所不是佛國土?所以是真正一個學佛的人沒有人不尊敬的。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保持整潔,整潔就是莊嚴、心地清淨,這個願要這樣做法。願願都是我們的生活,沒有一條是落空的。

  第二『願成熟一切眾生』,這也是一個平等願,對於每個眾生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去成就他,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遠近。只有一個,那個人肯不肯學,他不肯學沒辦法。不像前面一願,前面一願大家都願意,你來幫助我把這個桌子擦乾淨,我怎麼不歡喜?我不會說你幫我擦桌子,這個不要你擦,你走,我自己來擦。不會有這個情形對不對?可是你要教別人,你教他大乘佛法,有的願意學,有的不願意學。所以菩薩發心是清淨平等的,眾生學習的心不見得他接受、不接受。

  像諦老法師有一個學生,是平常他老人家所最尊敬的持律法師,這個人是其笨無比,就是曬蠟燭的法師,笨頭笨腦,他最大的特長有一顆純潔的心,太難得了。他在寺院裡做香燈,小沙彌跟他開玩笑,六月六了,寺廟裡曬藏經,大陸上曬經,一般出家人曬衣單,被跟衣服都拿出來曬。所以小沙彌就開玩笑:香燈師,今天六月六了,大家都曬東西,你蠟燭搬出來曬一曬。他還問了一句,蠟燭還可以曬?他懷疑。小沙彌說可以,怎麼不可以曬,不曬怎麼行?不曬長霉了。他就當真的把蠟燭都拿出來曬,這一曬都曬化掉了。到做晚課的時候,維那師:香燈師點蠟燭,他就把那個蠟燭插在底下,他以為曬了的蠟燭就是那個樣子的。維那師一看怎麼回事情?今天曬了蠟燭,統統曬都成這個樣子。維那師搖搖頭,嘆了一口氣,什麼話沒說。

  到了第二天把他遷單,遷單為什麼?遷單的時候騙他、挖苦他,他叫持律法師,他把持律叫來,你有這麼大的智慧,我們這個廟裡沒有一個人比得了你,你在我們這裡住太可惜了。你應當到諦閑法師那裡去,他現在在頭陀寺那個地方辦佛學院,培養弘法利生的法師,你應該去親近他老人家,去學做法師,將來弘法利生,我們大家都沾你光。人家挖苦他、諷刺他,要把他趕走的,他居然就相信,還說維那師,你這樣非常慈悲栽培我,我感激得不得了。別人就講,要去就趕快去,不要耽誤了,我們大家幫你收拾行李馬上就走。他就真去了,去到那裡,人家看他是笨頭笨腦,也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諦閑法師說好,來了好,就告訴他,既然要學做法師,第一個要肯吃苦,第二個要有耐心。叫他在寺院裡做什麼?先做淨頭,就是出糞的,都是在寺廟裡做粗重的苦工作,燒飯、砍材、種菜,做了幾年之後做行堂,燒飯進行堂。

  利用空閒的時間,法師就叫他的這些徒弟們教他讀經,教他背誦經典,背誦《楞嚴》、《法華》,許多大經大論他全都背過了,這樣大概學了將近有十五年的樣子,他開悟了不可思議。居然代諦閑法師講大座,諦閑法師真栽培他,一部經開講了,老法師講個二、三天,後面就請他講。請他講怎麼樣?他還是跟從前一樣,還是燒飯過行堂。有時候引請法師,法師找不到,為什麼?他碗還沒洗乾淨,統統弄乾淨了,把圍裙脫掉,再搭上衣出來講經。講完之後衣服一脫,馬上回去到廚房裡,還有工作沒做完。人家叫他,你不必做了,他非做不可,決定不肯辭,一生如是。這是諦為老最佩服、最尊重的。

  以前挖苦他的那些法師,以後看到他有這麼樣的成就,沒有一個不慚愧,沒想到他成就了。原先是開玩笑的話,沒想到他真成就了,諦老有慧眼,哪一個人肯幫忙?這是成熟眾生。所以怕的是不肯學,沒有學不出來的人,一定要虛心,要不怕苦,要修福、修慧。他本身是沒有福也沒有慧,他的福慧是現世修得的。他最大的特色,是老和尚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不折不扣認真努力,他一生成就,他是個念佛往生的,走的時候預知時至。不能成熟的,我們要幫助他種善根;能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成熟,要有這種心。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只要這個人肯幹,他有十分的努力,菩薩就幫助他十分;他只有一分努力,菩薩就幫助他一分。為什麼?幫助二分他就受不了。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與我們自己發心成正比,我們發一分心,佛菩薩就加持一分,發二分心就加持二分。如果我們發的是個妄心,這個心裡面是什麼?存著有名聞利養,佛菩薩力量就加不上,絕沒有佛菩薩神力加持。如果裡頭有名聞利養,拿這個東西做幌子,打著佛菩薩的招牌所幹的事情與道完全相違背,還有很多力量來加持,你要覺悟,那是魔力加持,不是佛力加持。是魔的力量加持,你們要是不相信,去念《楞嚴經》,你看《楞嚴經》末後五十種陰魔,魔的力量也是神通廣大,他來加持你,幫助你做壞事。為什麼?魔是想方法要把你帶到地獄去。你要不做壞事就不會下地獄,他來促成你的壞事;換句話說,幫助你下地獄。你要覺悟,你要不覺悟你就會上當,佛與魔要辨別得清楚。這是講我們一定要有願,幫助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去幫助就是圓滿。

  今天來訪問的同修他問我,你們這道場需要什麼?我說什麼都不需要。他是常常聽我講經的錄音帶,他是希望能夠籌募些基金來把它推廣。我說好,好事情,我們有這個願,可是我們現在沒有這個力量,我們有願對本省各大專院校,贈送它一套視聽設備,每個學校送一套,這一套大概現在要台幣十萬塊錢。我們現在才送了四個學校,全台灣有五十多個學校,才送了四個。我們有這個錢馬上就送,送到哪個學校抽籤,抽到哪一個拿到哪裡去,因為這有先後。我們也不是每個月都有那麼多錢,有錢就送,沒錢就不送。我們這個事情做得很自在,不是說一個月送一個,那到底下沒有錢怎麼辦?那不急死了。我們不是這樣,有力量就送,沒有力量就不送,這是我們的願望。

  今天我告訴他,如果你們要是肯發心的,你們送,不要用我的名義,你們送,我們幫助你拷貝帶子。我們現在送了四個學校,中央大學送了,台北醫學院送了一套,逢甲學院跟高雄師範學院,我們現在送出去是四套,有錄放機、彩色電視,跟我們講經的錄音帶,大概四部經有好幾十個帶子。我說如果你們籌募到錢,你告訴我,這四個學校已經送了,還有哪些學校沒有送,我可以告訴你,你們去贈送。誰去做我們都歡喜,不必用我們的名義,張三拿的錢張三送的,李四拿的錢李四送的,我們不要名聞利養,我們只希望能夠把這個傳播,使大專學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我們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所以要平等的成熟利益一切眾生。第三:

  【願遍知一切法界。】

  這是屬於自利,自利也是利他。『遍知一切法界』,這是智慧,這種智慧一定要從根本智起後得智,才能「遍知一切法界」,因為遍知一切法界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為什麼要五十三參?就是為了要遍知一切法界,所以才到處參學。這句講的是博學多聞,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清淨心沒有現前的時候博學多聞有副作用,有弊病。學得太多,增加所知障,增長煩惱障,搞得太多,法門太多到底哪個好?困難在這個地方。清淨心得到之後不一樣,學得再多都是一個清淨心,真正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是說不接觸現象,什麼都接觸,像善財童子無論哪個境界都接觸,接觸怎麼樣?他不著相、他不動心,這才遍知。有這種能力才有資格參學,才有資格博學多聞。第四是:

  【願普入一切法界海。】

  法界只有一真,一真法界是自受用,圓教初住以上就住一真法界了,像西方淨土實報莊嚴土,圓教初住以上就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天天入十法界幫助一切眾生,那就叫『入一切法界』。十法界是綱領,是總綱,你看天台大師教給我們一個觀法,「百界千如」,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這就是一百法界。一百法界裡頭,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十十無盡,法界是無盡的。若不入一切法界就不能度一切眾生,所以一定要「入一切法界」。

  【願於一切佛剎盡未來際劫修菩薩行。】

  這一願很重要,縱然是圓滿菩提,這個時候顯出他的真正慈悲,所謂是留惑潤生。他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決定不斷,有能力斷而不斷,為什麼?為了要幫助眾生,這是真正慈悲,所以成佛之後他退回在菩薩地位上。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了,退在菩薩位上,在華嚴會上他老人家所示現的是第七迴向的菩薩。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圓教初住的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所示現的是等覺菩薩。真的,應以什麼樣身度眾生,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沒有一尊佛不如是。你才曉得,佛的大慈大悲,真正是到無以復加到極處,慈悲到極處,這個願一定要發。

  居在高位可以退下來,譬如說你是個大學教授,今天叫你帶一群幼稚園的小孩子,你馬上把身分降下來幼稚園的老師,對小朋友也教得很好。菩薩就是這樣的,眾生是什麼的根性,什麼樣的程度,他跟他示現同類身,同樣的程度比他高一點,他們才談得來,對方才肯跟你談話。程度太懸殊,那個眾生在你面前不敢講話,顯示出有自卑感,那就沒法子教化,收不到教化的效果。教學當中一定要研究討論,才能收到效果。菩薩發的這個願,我們要特別記住,他這個願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盡未來際劫』,無限期的,能發這樣的長遠心。底下一願說:

  【願盡未來際劫不捨一切眾生。】

  等念怨親,一個眾生都不捨棄,除非他不來,來了決定不捨棄。菩薩的心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沒有分別,那我們要問,如果冤家對頭來了怎麼辦?只要他來了,不再作冤家對頭了,行,他是回心轉意,一心向道,那就得要接受。不能說過去有一點不高興,現在來了就拒絕不收留,這是錯誤的。他過去是信外道的,他來了我們要不要收?他肯從外道回心轉意來修學大乘,他就是法器。《西遊記》雖然是小說,顯示佛法的平等心,你看,唐玄奘收的都是一些妖魔鬼怪,只要他回過頭來就是法器。我們要想到這種精神,在這裡體會到它的味道,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氏門中,你不要想到這是寺院裡頭,這是佛教團體裡面,你要這麼想法就錯了。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的心,佛者覺也。佛氏門中就是覺悟的心裡面不捨一個眾生,是這個意思。捨棄眾生是什麼?是迷心,不是覺心。覺心裡頭不捨眾生,覺心是平等心。善學的人在我們生活當中歷事練心,練清淨心、練平等心,不在這個裡面磨鍊,這個清淨平等生不出來。

  【願得親近一切如來。】

  前面是講的幫助別人,幫助一切眾生,下化。這句講上求,上求沒有止境的。所以求學不是像世間求學,它有階段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畢業,就沒得學了。佛法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還是在學地;換句話說,就不能離開佛,不能離開善知識。佛是我們的老師,善知識是非常的廣泛。下一句說:

  【願得承事一切善友悉令歡喜。】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五十三位都叫善友,善友也是老師,他能夠幫助我們。孔子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必這個字用得多肯定。三人行是連自己一個,兩個朋友,那兩個朋友代表什麼?為什麼不說四人行?為什麼不說五人行?為什麼二人行也行?為什麼要三人行?三人行裡面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人有分類,不是善人就是惡人,二人是說這個,連自己三人是講這個。善人,我們要效法他,見賢思齊;惡人,我們看到他的時候,自己要反省我們有沒有他的惡行,那不都是我的老師嗎?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必有我師。這五十三位善友裡面,有逆行的。由此可知,順逆皆是善知識,跟孔老夫子的見解想法沒有兩樣。所以我們的求學,一天都不能夠鬆懈,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學處,所謂的是菩薩學處,能這樣的修學,你想他在這一生當中怎麼會不成就!

  【願得供養一切如來悉令遍滿。】

  『供養』裡面有兩大類,一類是財供養,一類是法供養,「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佛要我們什麼?佛什麼都不要,佛對我們的教學是無條件的。佛的希望是我們快快成佛,佛就是這麼一個願望,希望你趕快成佛,你要是成佛了,那這就是最好的供養,再沒有比這個供養更圓滿了。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依教修行是真正的供養一切如來。財供養是幫助佛法的推展,這是離不開財力的。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財力,但是我們有這個願望。今後的佛法絕對不像過去那種叢林的方式,那種佛法在今天恐怕已經行不通了,所以佛法也需要革命。

  印度佛法傳到中國來,就是一個很大的革命,要適合於中國的國情。你看印度佛法是托缽的制度,一到中國來,這個制度馬上就廢除掉,托缽的制度馬上就行不通。印度當年生活樹下一宿,到中國來的時候,帝王以美輪美煥的宮殿來接待國師,印度到中國來都是國師的身分來的,皇帝的老師,還能叫他住破爛房子,還能叫他到外面去要飯,那不是把皇帝的臉都丟掉了。所以到中國來,適合中國的國情,這是一個很大的革命。中國的氣候比印度要冷得多,所以三衣在中國只變成一種象徵性的,不是實用的。我們今天穿這個衣服,是我們中國人的衣服,諸位這點觀念上也要搞清楚,佛教是漢朝傳到中國來的,我穿的這個衣服就是漢朝的,這海青是漢朝的。

  出家人跟在家人的區別就穿的衣服樸素,在家人穿的是繡花,你看平劇舞台上那些服裝。但是那個服裝用漢朝是很少了,多半都是用明朝的,所以是繡花。出家人的服裝就是不繡花,這個素衣,還是穿的一般老百姓一樣。現在有些人他明白這個道理,他說我們這個服裝為什麼不隨俗?本來我們就是私人的服裝,現在也可以穿西裝跟大家一樣的,何必還要穿這個衣服。可是我就不願意改變,為什麼?這個衣服穿得好舒服,那個西裝綁在身上綁得緊緊的難過死了,這個寬袍大袖子舒服極了。我就是因為喜歡穿這個衣服,所以才剃頭出家,實際上我在台灣沒有家,一個人無家可出,為什麼?這個衣服穿了舒服。

  所以將來的佛教一定要適合於未來的社會,未來的社會,叢林就不要多了,可以說全世界有那麼二、三個就夠了,現在交通非常便捷,來培養弘法人才。將來真正弘法的機構是什麼?給諸位說,是電視台。如果將來電視台開放,可以民營,我們佛教團體就可以申請一個,我們自己來辦一個電視台,我們二十四小時播放法師講經的節目,他喜歡聽什麼經,頻道一打開,他就可以在家裡聽。有什麼問題的時候,一個月或是一個星期舉行一個大的聚會,來做什麼?提出問題當場來答覆。甚至於念佛參禪都可以用電視,你依照那個方式在家裡學,將來的佛法是這種形態。大眾在一塊修行的是什麼?不是寺廟,是老人公寓。年老退休沒有事情,大家聚集在一塊,在一塊的時候每天那就是專修,學一個法門。譬如說專聽《彌陀經》,專修念佛法門,我們建一個老人公寓,裡面建個念佛堂,將來寺廟是這種形式,這樣老人他不寂寞。

  我們這個念佛堂講經,也歡迎年輕人來參加,念佛也歡迎年輕人來參加,他願意住在這裡,我們有客房招待他。他不願意住,念好他就回家去。老年人天天跟年輕人混在一起,他自己精神也很安慰。如果老人都看到老人,暮氣沉沉,那個日子不好受。所以未來這個佛教的寺院,我的想法是這種形態。我今世沒有那麼大福報,沒有那麼多錢,我有錢我不建寺廟,我建廣播電台。現在不能建電視廣播電台,我建一般的廣播電台,他在收音機可以聽到,電視一開放,我馬上建電視廣播電台,弘法利生要走這個路子。建個廟花那麼多錢,我覺得很冤枉,建好了又沒人去,人要住多了,又天天在裡頭吵架,那有什麼意思?諸位要記住,這個時代叫鬥諍堅固,什麼道場?鬥諍道場。為什麼不建廣播電台?為什麼不建老人公寓?這是講到供養,財供養要曉得怎麼樣個供養法。我是從接觸到佛法,我就不贊成蓋廟,我覺得寺廟在現代這個社會裡面,它所能夠發揮的功能非常有限。不是從前農業時代,農業時代一般人都有休閒,讀書人多半在寺廟裡讀書,所以在那個時代,它的確發揮了偉大的功能,今天的社會它不行了。底下一願說:

  【願於念念中修菩薩行增一切智無有間斷。】

  這句很重要,『念念中』就是沒有間斷,他不是講菩薩道,他是講『菩薩行』。道是講存心,就是一個覺而不迷的心;行是講行為,從起心動念到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這都是行為。「念念中」要修正自己的行為,這個叫修行。「菩薩行」是以菩薩為標準,使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笑,都能夠符合菩薩的標準,那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都用這樣的標準,當然就能增長一切智,這是希望著莫間斷,『無有間斷』,這是普賢的大願。

  【發如是等十佛剎極微塵數願海。】

  這句很好,可見得前面十句是略舉綱領,每一願它的境界都是無量無邊,我們讀經一定要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才能夠體會到經中的義理、義趣。成就普賢所有大願海,這個普賢不僅僅是指等覺菩薩那位普賢,因為你自己發這個願,修這個行,自己本身就是普賢。我們這個經上講的普賢菩薩,是等覺的普賢菩薩,我們自己今天發願來修學,我們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希望我們自己的心行,這個初發心與等覺能夠相應。所以等覺的普賢、十地的普賢、三賢的普賢,都會幫助我們,明顯加持,我們俗話說保佑我們,護念我們,這些都是必然的,只要我們自己肯發心,能相應。到這個地方這段經文,是講他從三昧當中引發的大願。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