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十七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17

  六百九十八面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正念諸法自性心。安住一切法門海心。修行一切法門海心。了知一切眾生海心。】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段是說明,菩薩得了三昧之後,所引發殊勝的功德。經文裡面一共給我們講有三十二心,前面給諸位說過,三十二心是有體有用,第一句是體,末後這三十一句都是用,體就是「不動心」。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凡夫用心真的動心了,你看,後面每一句我們在這個裡面都會起分別執著。菩薩無論用什麼樣的心他都如如不動,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他是以如如不動為體。正如同佛在《金剛經》裡面,教誡須菩提尊者一樣,須菩提尊者曾經請教釋迦牟尼佛,菩薩應該怎樣去教化眾生?佛告訴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在此地看到,也是從不動心裡面去自行化他,這個境界就是我們常講,「動靜不二,動靜一如」。因為末後這三十種心都可以說是起心,但是他這個起心是依什麼起?依不動心而起來的,雖然起了,那個心還是不動,妙在這個地方。

  前面十九句我們讀過,今天從第二十句讀起,『正念諸法自性心』,「正念」有沒有念?有念。禪家也常說「正念無念」,無什麼念?無邪念、無妄念,那就叫正念。正念與自性一定相應,自性是空寂了不可得,「正念諸法自性心」,也就是禪家裡面所講的,在一切諸法裡面見性,性相不二。古人有個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諸法好比器,自性就好比是金,我們在器上就見到金,所以悟了以後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自性。這個境界是見了道以後才能夠證得,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說,理一心以後就到這個境界。如果我們現前的境界不是這樣,那就證明我們沒有到理一心。見了性以後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謂是器器皆金。就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自然沒有了,這是正念諸法自性心,這一切法清不清楚?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安住一切法門海心』,「法門」無量無邊,「海」是比喻法門的廣大,法門的甚深。海有兩個意思,有大的意思,有深的意思,從大說,一一法無非自性。所以前面才說,在一微塵當中見到恆沙剎土,不是破一微塵,出恆沙經卷,一微塵當中皆恆沙剎土,這是廣的意思。一一法當中徹見自性的緣,這是深的意思。菩薩這個時候,這個心才是真正安住在一切法門中,任何一個法門再不會叫菩薩動心;換句話說,不會叫菩薩起心動念、分別、妄想。我們現在很麻煩,在一切法門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打妄想,這就說明我們一個法門也沒有入進去,這是我們要深深的去反省。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深入?就是因為在一切法門裡頭起分別、執著、妄想,這就是障礙。我們想安住一切法,可是就偏偏製造障礙,這叫迷惑顛倒。

  所以一定要能夠體認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門深入,一入一切入,一安住一切安住,所以本經講法界是一真法界。《維摩詰經》講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淨土經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就能入,一真是所入,能入的一心,所入的一真,是一不是二。能入的一心就是自性,所入的一真就是諸法,不是兩樁事情。如果這裡面有個能所,一心是能入,法界是所入,能所這是二法,那就不能入了,就是障礙,你有沒有得一心?沒有得一心。因為你是二心,你有個能、有個所,你是二心,二心就不能入。二心就動心,一心是不動心,這是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應該怎樣去修學。

  底下一句說,『修行一切法門海心』,四弘誓願裡面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一面要學,一面要不動心,這個事情難,太難了。善財童子在本經裡面,就給我們做了模範,做了榜樣,他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可是這五十三參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五十三位善知識也是住一真法界。那些善知識不動心,善財童子也不動心,這叫「修行一切法門海心」。我們再講得具體一點,在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前,要一門深入,學兩門不如學一門,一門專。前面我們讀過純一精進,純是不參雜,一是不二,純一就叫做精進,我們看古來多少大德,他們的成就都是這個方法。如果是在下手的時候學得太多、太雜了,到末後總是要歸到純一,這點我們要記取,我們要多想一想。博學是什麼時候?由純一精進到大徹大悟以後。佛門裡面講參學,參學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根本智現前之後才有資格參學。根本智沒有現前之前,只好跟著老師,好像從前學徒,功夫不到家不能出師,不能獨立,沒有參學的資格。

  根本智,給諸位說,就是不動心,就是一心不亂,無論什麼境界都不動心,當然就可以參學。你是愈看得多、愈聽得多愈好,增長智慧,你能夠如如不動。沒有這個能力,聽聽人家講這個法門,不錯,心馬上動了;再聽聽那個法門也不錯,也動了。十個老師指你走十條路,不曉得走哪條路好,十條路統統都走,絕對不會有成就。所以參學一定要得根本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出來參學了,他是在文殊菩薩座下得根本智,他具備這個條件,這個條件一具備,老師決定不會留你,會把你趕出去,為什麼?在我這沒有用處,我這個地方你所學的已經畢業了,畢業就不能留,就得出去了。沒有畢業是決定不能出去,畢業是一天都不留,所以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

  我自己是個過來人,吃了虧、上了當,前面的人把他失敗的經驗告訴底下一代,這就是最好的教學,就是我們不要犯前人那個錯誤就行了,我們就得利益。我學佛一開端就是雜了,搞得太多,所以沒有成就。這是以前年輕是所謂高騖遠,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眼前吃虧了。如果我們就是以教理來做比喻,一門上專攻,無論攻哪一部經典,不但在這一代是權威,將來在歷史上還是權威。權威對自己不是一種榮耀,對自己是一種成就,自己有個門路可以入進去。對在教化眾生上有深遠的影響,真正是自行化他,不是在求名聞利養,是確確實實成就自行化他的功德。我在講台上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要講一部經當然成就了,這一部經熟透了,熟透了那裡頭就有悟處,為什麼?不用心、不用分別,不用分別才會有悟處。我們研究經典為什麼不開悟?因為用分別心。為什麼分別?不熟。不熟不得不用分別心,這名相不熟,不得不去查字典,不得不去找參考資料,還得找了一大堆,這個人說的那些,那個人還不一樣,在這裡頭還在挑挑揀揀的,免不了有執著;熟透了分別執著就沒有了,所以很容易有悟處。

  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是成大徹大悟,這是一門深入的好處。我們看看古來大德,他們的修學無不是一門深入,教是一門,行也是一門,解與行密切的配合,行解相應,所以他能成功。我是這幾年來愈想愈不對,自己的路走錯了,我很喜歡讀書,看的東西也很多,多了就雜,現在才真正放下不搞了,所以把我的書送給圖書館、送給講堂,給大家去念。將來在此地研究修學,一般需要的參考資料大概都不會缺乏,我蒐集都很多,提供給諸位,所以到這邊來真正有福。我是幾十年,苦心在海內外搜求好多好版本的經書,在此地貢獻給諸位。不過我奉勸諸位,你看到那麼多東西琳瑯滿目,樣樣都可愛,那麻煩就大了,就把你迷住了。你要在裡面選一種,你選一種能夠下十年功夫,必定有成就,這個要有耐心,至少要十年,這也是我的經驗。修行無論是研究,或者是用功,解行兩門都要採取一門深入。這個一門並不是說你其他的經論不要看,不必聽,不是這樣,可以看、可以聽,主修是一樣東西。

  什麼地方講經都可以聽,聽了怎麼樣?不要去記,不要去用功,不去用心,我這一座聽了,聽了一點心得,這就是幫助我自己這一門裡面的東西。像蓮池大師的《疏鈔》,諸位看過,它裡面那是包羅萬象,可以說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會歸到《彌陀經》裡面去,都拿來發揮《彌陀經》。所以把那個小小的、薄薄的《彌陀經》,變得比《華嚴經》還大。這個我們就要學他,外面所學的、所聽來的,統統歸納在這一門上來發揮,功夫要用在一部經上,行持要用在一個法門上。雖然用在一個法門上,但是對於一切法門絕對平等,決定是讚歎。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已經讀了不少,哪一位不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沒有一個善知識自己誇耀:我這個法門第一,別人的法門都不行,都不如我。你從來看不到這個字樣。每位善友都說我只知道這一個法門,其餘法門我比不上別人。這是事實不是他客氣,是事實。其實那些法門他知不知道?他知道。為什麼?一入一切入,他哪有不知道!

  他講別的法門跟那個法門菩薩來講,沒有兩樣,他為什麼還要說這一樣?大慈大悲,給初學的人做個榜樣,初學的人一看曉得應該從哪裡入,這是《華嚴經》的好處。讀其他的經典可以說開悟的機會少,讀《華嚴經》開悟的機會太多了。像《楞嚴》裡面也有二十五位菩薩,二十五圓通章,你看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但是經文短,沒有《華嚴經》這麼樣的詳細,《華嚴經》你看每位善知識,就是每一章,這一部經裡頭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章,每一章都分六個段落,而末後一段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推崇別的善知識,介紹給善財童子,這是別的經上沒有的,這是最足以發人深省之處。我們要想真正修行,就從這下手。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不能再錯下去了。因此即使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一門深入入進去了,真的其他一切法門都入了。你這一部經真正有心得,也能通達,一切經拿到面前,你無須要準備都能講,都講得非常圓滿,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楞嚴經》是從頭到尾學的,那是花了三年功夫很認真學。《華嚴經》我只聽一卷,那一卷一開頭我一聽,後頭不要聽,我都會講了,《法華經》沒聽,你看我拿來一樣講過,而且跟諸位說還不需要準備。我的毛病就是講得太多,毛病在這個地方,應當怎麼樣?就講一部。其他的雖然會:這我沒學過,某某法師他是學這個經的,這是他的專長,你要學這個聽他的,把別人也給帶起來。去年在洛杉磯,那些同修們告訴我,我們這邊講經的法師太少,希望我長住在那個地方。我就告訴他們大家,你們這個地方之所以沒有法師,是你們自己沒有培養。好像我們要吃蘋果,這沒蘋果吃,你沒有種樹,怎麼會有蘋果吃?你要想請法師講經,你們要培養。怎麼個培養法?找法師出來講經,就這麼樣培養他。當然他初出來講不見得講得很動聽,聽了不滿意第二天不來了,你就不培養他。

  講得不好也得去聽,天天去聽。法師:不錯,雖然我講得不好,聽眾還這麼多,他愈講愈起勁。你老是不讓他休息,一部東西講完了,法師再給我講一遍,我還沒聽清楚。這一樣東西叫他講個三十遍、四十遍、五十遍,他就成了專家,後來法師就多了。你們要是不肯這樣幹,到哪裡去找法師?所以現在印海法師也講經了,我很歡喜,我也是交代那邊同修去聽他講經,他講經的時候一定要去聽。印海法師當年在台北的時候,我那個時候主辦大專佛學講座,我去請他來上課,他好像是教了兩個學期,他就到美國去。他走的時候我就告訴他,你去了得不償失,為什麼?在台北我那個時候的講座,差不多有四百多個學生。到外面去哪有這麼大的場面讓你在講台上學習?所以他一出國等於講經就中斷了,現在我在想方法把他的氣給鼓起來,這是要培養的。

  這個地方修行講一樣,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因為一般年輕人總是好高騖遠,總是喜歡博,疏忽了精,唯有精才通,博不通。不通就沒有深度,自己得不到利益,講一點皮毛,人家也得不到利益。所以一定要精才能夠真正通達,這是這個時代我們要特別來提倡的,修一們。到這裡來,我們在一塊互相研究,今天時代不同,師承沒有了,到此地來,跟我在一塊共修,我不敢做你們的老師,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大家同學的身分。我們的老師?我們師法古人。我們讀《華嚴經》以清涼大師為老師,我們都是清涼大師的學生。我們研究《彌陀經》,我們以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為老師,我們都是同學,同學在一塊就方便,沒有那麼多拘束。

  所以到我這來,日常法師給我講過很多次,叫我訂個章程、訂個規矩,我不訂,我訂章程、規矩,大家要聽我的,我不做這個事情。同修們來了,你們大家商量訂章程,你們大家商量訂規矩,我遵守你們的,這樣我們相處就非常和睦。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大家在一塊商量著辦,我們會議來決定,不由某個人做決定。現在是民主,佛門在三千年前講的就是民主,佛法的羯摩,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開會、議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不是說僧團裡頭他說了就算數,沒這個一說的,大小事情都是作羯摩之後才決定,都是到會議再決定,所以民主制度三千年前就在佛門裡面實行。我們今天必須還要遵守佛制,實施民主制度。

  這是我在此地勸勉同修們,無論在解行都要一門深入,自己有了心得之後,也不要搞得太多,搞得太多,縱然是悟後起修,當然是不一樣,自己是有利益不利於初學。因為初學人看到,某人你那個榜樣,你是樣樣都通,你叫我學一樣,我不服氣,障礙了初學。就跟五十三位善知識一樣,善財童子到這參訪、那參訪,何不在一個地方?你說這麼多法門,難道文殊菩薩不知道嗎?何必要到外面跑那麼多路?跟文殊菩薩一個人學就好了。他要給我們做個模範,叫我們曉得一切法門裡頭,唯有一門才能夠通一切門。好像我們一個講堂,講堂四周圍都有門,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進來就都通達,都一樣。這講「修行一切法門海心」,有一才能到一切,記住大經裡面佛給我們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了知一切眾生海心』,底下這是講契機。不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沒有法子幫助他,沒有法子利益他,要曉得眾生的根性。「一切眾生海」,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大,他的根性、他的愛好、他的興趣、他眼前的需要,沒有一樁不知道。所以這個法說出來,他能夠深深的得到感受,他才能產生興趣,我們佛法裡面講法喜,真正得到法喜。這個接引就有許多巧妙的方法,佛的接引眾生有四個綱領,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綱領運用得非常巧妙。要知一切眾生,你要不知他,你運用就不得當,不得當那個效果就適得其反,所以一定對眾生要有多方面的了解。這種了解也不是刻意去求得的,不是的,而是自己在修學當中自然發現,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學問。

  真正有學問的人,他到某個地區去看一看,甚至於一句話不要說,到那裡看看、聽聽那個地區的興衰存亡,他心裡就有數,怎麼會曉得?有因、有果。看到現前大眾所造的因,就曉得將來的果報,小而言之,一個家庭,如果你到這家庭裡看去,這一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雖然這個家庭清貧,這個家庭有前途,必定會興旺,因為他造的是興旺的因。這個家庭是富有家庭、富貴家庭,可是父不父、子不子,你到那裡一看,聽聽他們彼此談話,你就曉得,這個家庭雖然現在很旺,不久就要衰敗。一個家庭如是,一個國家也不例外,無論是大國、小國,它這國民上下都能夠團結一致,大國也不敢欺負它。再大的國,如果這個國民彼此猜疑、彼此不信任,這個國家也就將亡不久了。

  佛度一切眾生,也要觀一切眾生的機,對於一切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統統了解,比我們這個世間那些有學問的人高明多了。因為世間有學問的人觀察這個境界還是用推理,用比量的境界;佛菩薩他看的是現量境界,他有天眼,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他的現量境界不能比的。所以這種功夫,比世間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又要高深了一層,這是我們能夠相信的。剛才講了「知」,不是刻意去求,不是去打聽,我們自己功夫能力沒到那個程度,打聽到了也枉然,也沒用處,你講這個東西人家未必信,一定要自己定慧到了這個程度。上講台,這個講台的人,預先你也沒有一個一個去調查過,那麼多的人聚集在一塊,你一上講台眼睛一看就明瞭,這是學問、這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平常講,弘法利生裡頭最困難的一條觀機。

  【救護一切眾生海心。】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大慈大悲,學佛這個心非常重要,慈悲心。為什麼?這個心是我們修學佛法精進不懈的動力,四弘誓願裡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譬如說我們努力精進,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懈怠、懶惰一點無所謂。我今天這個修行是為眾生;換句話說,懈怠不得,不是為自己。我們讀《地藏經》,地藏菩薩在因地裡面那樣勇猛精進,他是不是為自己?他不是,他要是為自己他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他是為他的母親,他母親墮在惡道,他要去救她,不努力不行。如果我們都能有像地藏菩薩,把一切眾生看作我們父母,那一切眾生墮在三惡道,那是我們至親之人,我們要快快的成就才能夠度脫他,你一分一刻都不敢懈怠了。可惜我們並沒有把那個眾生當作自己的親人,而在修學菩薩道當中,還把三惡道看作漠不關心,那不是自己,與我沒關係。所以我們這個心裡鬆懈、放逸、懶惰,不能精進。精進心是從慈悲心生的,是從報恩心生的,所以一定要發『救護一切眾生海心』。

  【普照一切世界海心。】

  『照』是智慧的觀照,我們講智慧的觀照,初聽的時候總覺得太玄了,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夠很清晰的明瞭。換句話說,諸位的體會就比較深刻,這這就是心裡面念念當中有『一切世界』,懷念「一切世界」,當然這一切世界裡面包括了無量的眾生,這就是觀照,曉得世界無邊,眾生無量。我們常常這樣想有什麼好處?好處很大,能把我們自己的心量拓開,能破我們的貢高我慢;換句話說,容易破我執。一個人能念念想一切世界,想一切眾生,而把自己忘掉,這個法門善巧極了,我執不破自己就沒有了,我執沒有了,煩惱障就沒有了。

  二乘人破我執好難,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這小乘見道位須陀洹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把思惑斷掉,證得人我空,這破我執多費事。浪費時間,沒有大乘人這麼巧妙,大乘人起心動念沒有我,起心動念絕對不想自己,念念想著一切眾生。所以大乘法修學比小乘來得快,成就比小乘高,它方法巧妙,這是我們應當學的。我們平時穿衣,想到這個世間還有許多落後的地方沒衣服穿;我們吃飯,想這個世間還有許多人在受飢餓。雖然我們現在力量做不到,我們不能沒有這個心,你有這個心就是圓滿功德,不是我不做,我現在沒有力量。有力量,事也圓滿;沒有力量,心圓滿,念念圓滿功德。遇到這些事情總是盡心盡力去做,不疲不厭的去做。

  【普生一切佛願海心。】

  佛的願是什麼?願一切眾生各個成佛,佛沒有第二個願。願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必得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辦到了,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從迷來,你在一切法裡頭迷而不覺那就有苦,覺而不迷就樂,苦就沒有了。覺了在世間遊戲神通,他沒有苦。唯有佛知道這個根本,所以佛法是屬於教育,是屬於教學。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學,跟我們中国過去稱儒教是一樣的,不是宗教。宗教是迷信的,宗教是感情的,宗教叫你事奉一尊神,那個神是至高無上的,你不能跟他平等的。佛教裡沒有,《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生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這個在宗教裡面講不行,我們跟上帝是平等的,那豈不是造反?這是不許可的。佛法裡頭一切是平等的,如果你要有不平等的觀念,就是你開悟的障礙,為什麼?平等心才能開悟。

  平等心是清淨心,不平等心就不清淨,心裡頭有高下怎麼會清淨?不清淨就不會開悟,就不能成為正等正覺,所以佛法教給你,就是平等、清淨、慈悲。所以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佛法教學的目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財童子,每一位善知識他都要提出來說一遍,在這一部經裡頭說了一百多遍,這給我們印象太深了。佛法的修學兩個大綱,「云何學菩薩道,修菩薩行」。道是講存心,行是講日常生活行為,菩薩是覺而不迷;換句話說,怎麼樣存一個覺悟的心。我這個心在境界上不迷,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叫我事事都是覺而不迷,它的修學就是這兩條,千經萬論就是講這三句,我們要記住。

  所以在課誦當中,這個課誦的總綱,一切行門的總綱領三皈依。你看看古今中外,每一個地區佛教不一樣,宗派不一樣,所依據的理論方法不一樣,但是課誦裡頭當然也不相同,那個三皈依一定相同。你們去打聽打聽、調查調查,哪個宗派裡頭沒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一樣的,你就曉得這是行門裡面的總綱領,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的三皈依。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佛就是覺的意思,從迷那裡回過頭來,皈是回頭依覺,覺而不迷。法是正,正知正見,從邪知見裡面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那皈依法。僧代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一天到晚為外面境界所染污,我們從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淨而不染。你看看修的是什麼?覺正淨,這是總綱領。

  覺正淨與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大目標是一致,覺正淨修到極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有經論都是講這個理論、方法以及境界,所以佛法裡面沒有迷信。我們稱佛稱老師、稱本師,自稱為弟子(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個要搞清楚。佛教今天變成宗教是非常大的不幸,不是佛法本身的不幸,是一切眾生的不幸,因為宗教可以信,可以不信,那個無所謂的。教育不能不受,如果一個人說某人沒有受過教育,心裡聽了好難過;某人不信宗教,他心想我不迷信,覺得還高人一等。教育不能不接受!所以我是在任何場合當中,勸那些宗教徒們要學佛,我跟別人的勸法不一樣。別人說,你這個邪的,要改邪歸正,要把你那個放棄掉來皈依佛法,那可不必,你還是信你那個宗教,好好的來學佛,沒衝突。

  我勸過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教會請我去講演,我就這樣常勸他們。你們跟上帝,你們是宗教徒,跟上帝是父子關係,你來學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沒有衝突,不要改變你那個教來信佛教。你要是改變那個教來信佛教,佛也不收你這個學生,為什麼?你連父母都不要,你來巴結我,這成什麼話?倫理上講不通。所以你還是好好的信那個教,到這裡來求學問。這個地方學問成就了,回到你家裡去可以改變你那個教,那不是更好嗎?所謂是光耀門楣,那上帝看了也開心。不必放棄他那個來皈依佛教,那個看法是錯誤的,這不是佛法。所以要興起像如來一樣的大願,普度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

  【悉破一切障礙山心。】

  『山』是比喻,當然這「山」都是指的須彌山,是最高、最大、最堅固的山,比喻障礙。障礙無量無邊歸納起來講,佛門裡常講二障、三障,這是總歸納,二障說得比較多,煩惱障、所知障。煩惱本身就是障礙,障礙你這個心不清淨。所知不是障礙,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本來應該知道的。佛是一切智,我們自己本來也是一切智,可是我們現在這個一切智喪失掉了。怎麼會喪失掉?這個當中一定有障礙,這種障礙我們就稱它叫所知障,障礙了我們本有的智慧,這就叫做無明。這種障礙它是從哪裡生的?諸位曉得,這是從法執生的,煩惱障是從我執生的。所以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我執就破了;換句話說,阿羅漢破了我執,煩惱障沒有了。雖沒有煩惱障,他有所知障,所以阿羅漢不破無明不能見性。他對我雖然沒有執著了,他對法有執著,所以他有法執。

  所以像法相宗初入門的《百法明門論》,那是大乘入門。《百法明門》這部論文字雖然不長,只有五百多字,可是窺基大師的註解那就相當的豐富,註的就很多。這個論的宗旨就是破我法二執,本論第一句就說得非常清楚,「世尊言:一切法無我」。這一開端他就把宗旨說出來了,然後底下就討論這個問題,「云何一切法」,什麼叫一切法?什麼叫無我?這個論裡頭就討論這兩個主題。百法就是講一切法,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大類,這一百大類叫你一樣一樣去觀察,這裡頭沒有我,你才能夠恍然大悟。一切法裡頭確實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這樣你就入了大乘之門。大乘的見道位,諸位曉得地位很高,大乘見道位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百法明門論》的境界有那麼高,我們今天讀《百法》,幾個人入了這個境界?天親菩薩做這個論,確實是要把大家帶到這個境界,他的論就起作用了,這個書讀了之後就有成就,書念了就有成就。

  現在念這個書的人真糟糕,不但不能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反而往下墮落。這是怎麼回事情?你看這個書明明教你破二種執著,破無我的,現在你念了怎麼樣?增長我執、增長法執。本來你心裡還沒有這個一百條執著,現在念了之後又執著這一百條,增長了一百條法執,這不是墮落了嗎?天親菩薩要是曉得這個事情,都會掉眼淚,我這個辦法是教你提升,沒教你墮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瞭,念了之後要回過頭來常常觀察自己,觀察宇宙,一切法。八識,自己有八識、有五十一心所,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八識,都有五十一心所,可以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別人迷在這個,你一觀察就不迷了,這一切法都叫做有為法。

  百法一歸納前面九十四種有為法,後面六種無為法。那個無為跟有為是相對建立的,沒有有為,無為也沒有,它是對立的,顯示出無為,沒有那邊,這邊也沒有。一切有為法怎麼樣?《金剛經》說得最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不就覺悟了!無人我、也無法我,真正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一切法裡面,絕對不會再有取捨得失這個妄念。你要曉得取捨得失在百法裡面,它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要是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純粹屬於抽象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已,不是事實。這是叫我們覺悟的,真正一覺悟了,馬上你這個身心世界當然就放下了,你這個正等正覺就現前,為什麼?障礙沒有了。

  這個我法二執就是『一切障礙山』;換句話說,障礙是放不下。放不下是你沒有看清事實真相,你在人生宇宙裡頭迷惑顛倒,起了深重的誤會。你現在恍然大悟,譬如在作夢的時候,一下覺悟了:我現在在做夢,那問題就解決了。夢裡賺到一大堆黃金,你也不會起貪心,為什麼?那是夢,不是真的;夢裡面有個老虎來吃,不要緊,來吃,我就修個慈悲心來餵餵你,你不恐怖了,為什麼?曉得是假的。你幾時能把這個世界都看作全是假的,沒有一樣真的,問題就解決了。你要把這個事情樣樣都當真,苦不堪言,這個苦哪裡來的?冤枉吃的。為什麼?你自己認為當真,畢竟還是假的;不是說你以為真的,它就變成真的,沒這回事情。你以為真的,還是假的,那是你誤會,是你錯誤的看法,不是事實真相。解決問題真的只有佛法,除了佛法之外,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解決真正的問題。也許諸位同學要問,到這個境界人是不是消極?你看看佛法裡有沒有消極的?絕對沒有消極的。而且是真積極,積極去幫助別人覺悟,這就叫行菩薩道。所以這個文也是一句緊接著一句,底下說的:

  【積集廣大福聚心。】

  你看不消極,看破放下之後怎麼樣?提起,他能再提起,提起就是積集。當年布袋和尚,我們這個地方這一尊就是布袋和尚,現在稱為彌勒佛(彌勒菩薩),我們現在做彌勒佛的像就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宋朝宋高宗的時候,跟岳飛同時代,出現在浙江奉化,我們總統的故鄉。以前有個李老先生,他是個國大代表,跟總統多年,他曾經告訴我,他曾經看過總統的家譜,總統的家譜帶到台灣來,家譜裡面有記載,他的祖先在宋朝的時候,曾經將布袋和尚請到家裡來供養了兩個月,布袋和尚在他們家裡住了兩個月。所以李居士說,他們家裡供了他兩個月,到今天出現兩位總統,這個福報太大了,供養彌勒菩薩。

  當年他在世的時候,有人請教他什麼是佛法?他老人家一句話不說,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示現這個樣子給人看,什麼是佛法?放下就是。那個人看這個樣子也體會到,放下,那放下以後怎麼樣?他老人家袋子拿起來背著就走了。放下之後要提起,放下是消極,提起是積極;放下是自己得清淨自在,提起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就是『積集廣大福聚心』,這是修福,他要不要這個福?他並不要。他不是我度眾生我有福報,他不是要這個福報的,絕沒有心去求福,福報是自然的,不求,不求也來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那個境界也不是求來的,生生世世的修行自自然然的感應,毘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也不是有心求來的。存心修福是有漏的福報,你存的是什麼心?你存的是分別心,你存的是妄心,是有為法裡頭的心意識,那是有漏的。把這個心打掉之後是真心修福,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執著,真心修福,那個福報是廣大而無邊際。

  我們看西方淨土,看華藏世界,看諸佛淨土,都叫稱性的福報,那是真心去修。所以我們真正學佛之人,所謂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在現前待人接物就是用真心,真誠之心。雖然我們這個真誠之心,還不是真正的真誠,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有我執,我執還沒有去掉。這個真誠心是相似的真誠心,相似的真誠心與真心裡頭的真誠,它有感應,它相應。所以要以真心待人,以至誠心待人。在一切境界裡受用,就是享受,諸位要曉得,受用裡頭最高的受用是清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心裡保持著清淨,保持著至誠恭敬,這裡面的享受,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得到的,真的是至高無上的享受。遭遇一切的問題自然生智慧,自然能夠解決,因為你心不亂、心清淨、心真誠。真誠就有感應,不但與諸佛菩薩感應,與一切眾生有感應,這個很妙。哪有不能解決問題的!清淨心裡面生智慧,這個無須多說,所以這個叫做「積集廣大福聚心」。

  【現見如來十力心。】

  『現』是現前,『見』是見到,這個見到當然不是肉眼見到,慧眼所見,我們心眼覺悟,體會到、覺察到。『如來』在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智慧能力,『十力』怕有些同修們不了解,可以提出來說一說,在過去講席當中,也曾經講過很多遍,是我們真正認識佛菩薩,認識佛菩薩也就是認識自己。如來果地上十力;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自己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如果我們把迷惑顛倒去掉,我們這十種能力豈不是馬上就恢復了嗎?所以認識佛菩薩就是認識自己的本能。這十條今天時間不夠,我下一次給諸位來解釋,解釋當然還要把這十條寫出來,這是此地這段經文上沒有,寫出來我影印再發給大家,一條一條給諸位說明。

  【普照菩薩境界心。】

  菩薩的境界細說說不盡,從初發心到等覺說不盡。粗說五十一個階級,像本經所講的,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位菩薩,每個地位的境界都清楚,你因為清楚你才能夠教化菩薩。而我們的修學也要明瞭,這個明瞭就是要多讀經論,所以《華嚴經》好,像這四十卷就我們這一本,我們這本裡面,雖然前面沒有十信位,十信沒有地位,從初住講起。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他每一參是代表一個境界,這個境界裡面,諸位要從這個經文的義趣細細去體會,你要是明瞭之後,曉得我們自己現前在什麼樣境界裡頭,雖然我們見思煩惱沒斷,我們現在等流、等引,等流就是有相似的這種境界,這是好境界。得到相似境界,在相似境界當中,真把我法二種執著一下斷掉,就入了真實的境界。好像走路一樣,這條路很熟悉,走到哪裡清清楚楚,已經走多少了還有多遠就到達,一點都不迷惑。

  【增長菩薩助道心。】

  這就是為菩薩作增上緣,幫助他。修行發心是要靠自己,真正發心修行,佛菩薩自然會幫你,這是用不著操心的,一定是感應道交。佛菩薩幫助我們,我們也要幫助別人,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你能夠幫助別人,別人也能幫助你,這是一定的道理。

  【遍緣一切方海心。】

  『方』裡面含的意思就多了,「方」就是方向,方向不僅指東南西北,包括許多的意思,包括了無量的法門,每個法門也是一個方向。可見得菩薩心量的廣大決定沒有一切分別執著,雖然說的這個三十一種心,都是依不動心而起,雖起還是不動,這個原則一定要記住。如果你起心動了,那是凡夫心,不是菩薩心,所以我們學不像的,就是我們沒有做到不動心。動中有不動,不是說不動叫不動,是動中有不動,動與不動是不二,是一不是二。好,我們今天就講這一段,這個「十力」下次補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