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十三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13
第六百八十九面第二行,我們先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時普賢菩薩知寶華燈王城中眾生自恃色貌及諸境界。放逸昏醉。而生憍慢。】
從這開始。這下面是第二個大段落,這個大段落首先敘述世間眾生,大致上他是在順境裡面過慣了,毛病就生起來,最容易的毛病就是傲慢。這個地方要說出來,『放逸』、傲慢,這是無論在世出世間法裡面都是障礙。學佛這個障礙必須要破除,在世間法裡面這種障礙也不能夠太過分。你看,儒家在《禮記》裡面就教人,「傲不可長」,知道一切眾生都有傲慢的心,如果這個傲慢心不叫它增長就不錯了。儒家為什麼不斷煩惱?它是人天法。斷了煩惱就超出世間,它不超出世間,世間法,可見得世間法裡面煩惱是有,不能夠加重。出世間那煩惱是很大的障難,障礙禪定,障礙般若,所以必須要遠離。
『時』,是指『寶華燈王城』裡面的眾生,在順境裡面有這麼一段長的時期,這個心逐漸起了變化。從經文意思裡面來看,古人處處教人防微杜漸,是非常有道理。換句話說,這個境界是開不得的,開了之後再想收回來,不可能,相當不容易。但是還是隨著時代逐漸的開放,你看,從釋迦牟尼佛起,豈不是代代都開一點,再開一點,到明末清初,古人看起來已經就不像樣了。可是我們今天要是看看明末清初,那我們還是望塵莫及。不要說遠了,我們講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台灣的風俗人情,跟現在大大的不相同。我們三十八年到台灣無論在哪個地方,城市、鄉村遇到的一些陌生人,你看心地多善良,都是老成忠厚,處處能看到,有什麼事情請他幫忙非常熱心。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比起三十年前差太遠了。三十年前的寺院,我們剛剛學佛的時候,到寺院裡面吃一餐飯,非常歡迎,我在這住兩天也非常歡迎。現在之下不容易,如果跟這寺院沒有交情,吃一餐飯也許還勉強,在那裡住一晚不行。隨著現代經濟的繁榮,生活水準的提高,逐漸走上享受這一途去了。享受慣了,再叫他受一點苦,那就苦不堪言,這與道業就產生障礙。所以我們讀這段經文,拿我們近代三十年來看,也有這個毛病。
『自恃色貌』,這兩個比喻代表物質生活,物質生活不缺乏,營養豐富,一個個長得白白胖胖的,就驕傲起來了。這個境界裡面包括一切物質的享受,以及精神上的享受樣樣都如意,人在這種環境當中免不了要「放逸」、懈怠,不能精進。所以諸位要曉得逆境淘汰人,少;順境淘汰人的力量,大。人在一個非常困苦的環境當中,他往往能精進,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你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那些英雄豪傑,都是出生在清寒的家裡,出生在惡劣的環境裡面,才能出來。你們在歷史上看,有幾個大人物出生在富貴家庭?富貴家庭為什麼出不了好的子孫?就是生活太舒服,不知道世間堅苦,往往就走上放逸、『憍慢』,這是他失敗的地方。學佛更是如此,只要有懈怠、「憍傲」,自己把自己的菩提道障礙住。這個地方的人宿福深厚,毛病雖然起來,佛菩薩看得很清楚,到時候來他會點醒你,這一點他就醒悟了,這就是善根深厚。如果來點你,還不覺悟,佛菩薩也不來了,來了枉然,那就不必來了。知道一點醒,馬上就覺悟,馬上就能回頭,佛菩薩一定要來。這是『普賢菩薩』知道、曉得,也就是他老人家現身說法,時節因緣成熟了,這個時候他要來了。我們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為欲調伏彼眾生故。】
這第一句說明菩薩示現的理由,菩薩出現於世間是來教化眾生的。
【化現妙身。】
這個地區這些人身相都非常好,色貌莊嚴,健康長壽,我們今天世間人講,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是麻煩。菩薩要來怎麼樣?示個身相比他還要相好,還要莊嚴,他一看覺得不值得驕傲,為什麼?原來還有比我這身相還好的,所以他『化現妙身』。
【端正殊特。】
這種相好光明莊嚴,比他這個城裡面的人,那要超過許多倍,是這個城裡頭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樣相好的人。也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世間相貌還有這麼殊妙之人,折服他的傲慢。
【往詣彼城。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這裡面表法的這些義趣我們都要明瞭,你才曉得這個經文裡頭的味道。
【令彼聖王。】
不要說一般人,先折服這個城裡面的城主,當時的這些小國家的國王。
【及諸妙寶。日月。星宿。寶樹。寶衣。摩尼。瓔珞。眾生身等一切光明威德端嚴悉皆不現。】
這個意思是說他一進城去,這個城裡面上自國王,下至庶民,沒有一樣能夠比得上菩薩,菩薩這個身相端嚴太圓滿。這句話主要就是這個意思,裡面有很多比喻,有很多形容詞。這也就是佛門裡所謂的,「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些貢高我慢的人,如果不在聲勢上把他壓倒,就不能夠折服他;換句話說,也就很難教化他。先用這聲勢把他壓倒,叫他心裡佩服,然後菩薩就好教他。
【譬如日出。眾景奪曜。】
這下面兩個都是比喻,我們在晚上看到滿天星斗,其實白天是一樣,沒有例外的。白天的星為什麼沒有?太陽的光太亮了,把那些星光掩蓋了,不是沒有星,一樣多的星。你要不相信,哪個時候有個日蝕,你們去看看,你就發現,日蝕的時候原來滿天星斗,跟夜晚沒有兩樣。可見得白天的星光是被太陽的光明淹沒了。這就是比喻菩薩這個殊勝的光明相好,把這一國的人他們種種的莊嚴都顯不出。
【亦如聚墨對閻浮金。】
這就是比喻,『聚墨』是黑炭,黑炭怎麼能跟黃金相比?這兩句話都是比喻。菩薩這麼一示現,當然這個城裡面的大眾都非常驚奇。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時諸眾生各心念言。此為是誰。為天。為梵。今放此光映蔽一切令我等身所有威德光色端嚴皆不顯現。種種思惟無能解了。】
這個人一出現,大眾都驚奇,他這一出現,我們跟他在一起簡直不能比。原來自己以為很了不起,現在跟菩薩站在一起,不能比。這就在胡思亂想,這個人到底是誰?他是天神下凡還是大梵天王?都在那裡猜。不管怎麼個猜法,也沒想到是普賢菩薩,這是他們想不到的。可是他能有這種感觸就好,至少他那個傲慢的心被菩薩折服了,曉得所謂是人上還有人,天上還有天,不值得驕傲。驕傲是大煩惱,是根本煩惱,諸位要曉得,貪瞋痴慢,還有個疑,疑就是對於聖教的懷疑,他不能夠相信,那他在這一生當得度的機緣就不可得。
【爾時普賢菩薩在彼輪王宮殿之上虛空中住。而告之言。大王。當知今汝國中有佛出興。在普光遍照法雲聲幢菩提樹下。】
原來普賢菩薩這種示現是來報喜的,告訴國王,你們國家現在有佛出世,這真正是太稀有了。菩薩的示現是示現在空中住,就在空中示現的。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原來示現人的身分到這城裡面來,讓城裡面人驚喜。走到國王宮殿,示現在國王宮殿的空中,來給國王說,你們這個國家有佛出興。並且告訴他,佛現在在什麼地方,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他。這個時候輪王有一個女兒發了大菩提心,這個人就是普救威德夜神的前身,現在他是四地菩薩,敘說她最初發心的這段因緣。我們讀底下這經文:
【時輪王女。】
這是講她最初因地,正如同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他最初發心在世自在王如來的座下,那個時候他叫法藏比丘,他也是個國王,捨去王位發心出家修行。所以佛法之殊勝,世間人確實很難體會得到,如果真正能體會到,他這個世間什麼都能夠捨。本師釋迦牟尼佛捨掉王位而出家,歷代高僧當中許多做國王的。這裡面是大家知道的,現在你們同修們在研究《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一部經是安世高大師翻譯的。安世高大師當時就是皇太子的身分,漢朝的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你們看傳記裡面,他大概做了半年,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修道。佛法要不殊勝,怎麼能夠叫那些國王把王位捨棄掉來修行證果、弘法利生?這是我們要覺悟的。這段經文裡面:
【普喜吉祥蓮華眼。】
這是王女的名字,她這個入道的因緣,也就是初發心這個因緣,很像楞嚴會上的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的?《楞嚴》上講得很清楚,他是羨慕釋迦牟尼佛的相好光明,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心裡非常羨慕。他總是想,這個相貌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成的,他也希望得到這麼樣的相好光明,那怎麼辦?只好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去。所以他目的不是成佛,也不是成無上正等正覺,他的目的是要相好光明,是要修的這個。普救女神初發心與這非常類似。『普喜吉祥蓮華眼』,這個名稱都是顯她的德行、容貌。「蓮華眼」,眼之美,像這個蓮花的葉子一樣。這個蓮花,我們一般講千葉蓮花,我們也沒有見過,很細,很長。如果像我們平常那個蓮花,那麼大的眼,那眼多難看,千葉蓮花,佛眼就像蓮花葉。
【見普賢菩薩所現色身光明自在。及聞身上種種瓔珞諸莊嚴具所出妙音。】
前一句是講菩薩的色相,末後一句是講菩薩一身的打扮,也實在太美了,色相也好,服飾也好。你看他生了:
【生愛敬心。生歡喜心。生深信心。】
跟阿難尊者見釋迦牟尼佛,你看沒什麼兩樣。
【作如是念。】
這底下發願了,她心裡想了:
【願我所有一切善根。得如是身。如是莊嚴。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神通。如是威德。】
『如是』都是指的普賢菩薩,他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希望什麼?希望將來得這個果報。「一切善根」是修因,希望將來得這種殊勝之果,像普賢菩薩一樣的身相,一樣的莊嚴,一樣的相好,乃至於一樣的威德,這都是她當時所見到的。這個神通他是示現在空中。
【今此大聖能於眾生生死長夜黑闇之中放大光明。顯示如來出興於世。願令於我亦得如是為諸眾生作智光明。破彼所有無知黑闇。願我所在受生之處。常得不離此善知識。】
這段經文裡面,我們應當要效法菩薩這種發心勇猛,他才能有成就。前面是見相好發心,這個地方心與道漸漸就相應了。開頭這幾句是讚歎,『今此大聖』,「大聖」是稱讚普賢菩薩。『能於眾生生死長夜』,這是講六道輪迴,在六道當中,三善道好比是白天,三惡道好比是夜晚,眾生在六道當中,所謂是頭出頭沒。如果再深入去觀察,在惡道的時間長,在善道時間短,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你要不出三界,在三惡道的時間一定是長過在三善道,真正是苦不堪言。『黑闇』是指無明蓋覆住本性,這種環境當中,菩薩能夠出現,佛能夠出現,這是大慈大悲真正利益一切眾生,真正是屬於稀有,開經偈裡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話是事實。
底下這個願就太難得了,『願令於我亦得如是』,這太難得了,希望叫我將來也像菩薩一樣,這就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真正的難能可貴。『為諸眾生作智光明』,這是他希望自己,我將來要像普賢菩薩一樣,也能為一切眾生作智慧光明,所謂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佛門裡面有燃香,燃香的意思就是代表這個,所以有燃指、燃臂、燃身。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這是代表一個意思,不是真的叫你把手指燒掉。諸位想想,你把手指燒掉了,你還能替眾生做什麼事情?手臂燒掉了,人變成殘廢。如果大家都學佛,都是這麼虔誠去燃指、燃臂,政府一定下命令禁止,好好的人,你看一學佛都變成殘廢。偶爾有幾位發大心的,他也有非常殊勝的作用,他燃指,一看到燃指就要想到,我們要以手指去服務一切眾生,這就叫燃指,是這個意思,捨己為人。
在中國無論是出家在家都要燃身的,在外國出家人沒有,中國蒙古、西藏那些喇嘛,喇嘛是出家人,他們沒有。所以佛教在全世界,中國出家人有兩樁事情跟全世界不一樣,一個是燃頂,一個是吃素,這兩種全世界都沒有的,中國佛教的特色。外國佛教看到經典,他曉得這個意思,我們中國是真的燃三炷香,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在佛菩薩面前發過願,要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話換句話講,犧牲自己,為大眾服務,是這個意思。可見得身燃不燃,那是不相關的,在家同修燃臂香,無非是時時刻刻提起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照耀別人就是為大家工作,只盡義務,不享權利這是真正捨己為人。我替你做了多少好事,將來你要怎麼樣報酬我,這就不是菩薩法。在中國固有道統裡面也分五個等級,最高的是道,道德仁義禮,禮是最末後,禮是什麼?講禮尚往來。禮往來,上面四個字沒有往來,有往沒來。義是什麼?盡是義務,義務就沒報酬。義都不講了,只好講禮,禮才有交換,才有往來;禮要是再不講,就天下大亂,亂世。所以說這個發心「作智光明」。
『破彼所有無知黑闇』,這就是以智慧教導一切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發這種大心捨己為人,這是真正修菩薩道,修菩薩行。發心不容易,發心之後要想真正成就也不容易,如果你要真正有成就,師友不能捨離。底下說,『願我所在受生之處』,這句話是講生生世世我出生的地方。『常得不離此善知識』,這個福報就太大了,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都有好的老師在領導,好的同修道友能夠在一塊同修,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我們不要把它看輕了。你看看世出世間都一樣,道業上、學業上有成就的人,他都有老師,都有幾個好同學。你們去查查古今中外,哪有道業、學業成就的人他沒老師,無師自通的?他沒有同參道友切磋琢磨,他是閉門造車而出來的,找不到一個。所以師與友是我們修道、求學成敗的關鍵。善知識不能輕易捨離,在從前是比較不容易,現在很難;換句話說,現在的人福德很薄,禁不起誘惑。
你在這個地方明明學得很好,他在旁邊告訴你,有另外的地方比這還好。這一說怎麼?他心馬上就動了,捨離這個地方到別的地方去,背師叛道怎麼能有成就?如果真正有高明的人,你不能夠輕易捨離,你要跟老師報告,我現在在此地學得差不多,那老師也就同意、也認可,我現在到某個地方去求學。真正善知識這個老師一定推薦你去。像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我這裡這一套東西全被你學去了,你再在我這住也學不到東西,一定給你介紹個好老師,推薦你去,而不是背師叛道。所以一個初學的學生要來參學,就問他,你以前住在什麼地方?跟哪個法師學?你為什麼要離開他?如果不是正當手續而離開的,背師叛道而離開的,好了,到你這來學,過幾時也一樣背叛你,跑到別的地方去,不能成就。這是講到我們修學成敗,與善知識關係太密切。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開頭,就強調這層的重要性。普賢菩薩這也是倒駕慈航的再來人,示居等覺的地位,他的觀機還能錯得了嗎?他這一示現果然就有效。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
【善男子。時毘盧遮那寶蓮華藏妙吉祥髻轉輪聖王。】
城主是一位『轉輪聖王』,他的德號比較長,『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什麼遍一切處?當然國王的智慧、國王的德行、國王的威德,都是指這個。此地是用的比喻,『寶蓮華藏』,「寶蓮華藏」那就是無所不包。『妙吉祥』,「吉祥」都是講福德,要是以今天的話來說,他的智慧、他的福報、他的才藝,甚至於他的文治武功樣樣都能夠遍一切,取的是這個意思。『髻』是高顯的意思,「髻」是人的頭頂,就是非常的顯著,沒有人不知道這位「轉輪聖王」。
【與其寶女。】
『寶女』是他的皇后,皇后、妃子都稱之為「寶女」。
【千子。眷屬。大臣輔佐。】
『千子』是他的內眷,他的子女。『眷屬』包括他的宮女在內,『大臣輔佐』,我們今天講文武百官,就是這個意思。
【七寶。四兵。】
『四兵』是指他這個國家裡頭的軍隊,我們現在稱三軍,陸海空軍。他那是「四兵」,四兵它是有步兵、有水兵,也有騎兵,還有一個象兵,這在印度騎象的,有象隊,在我們中國沒有,印度還有象,是指這些,就是指他國家的軍隊。『七寶』也是多半屬於武裝部隊,像他這個輪寶就是他的交通工具,如果要在從前來說,我們現在大炮、戰車、飛機都是寶。
【及其城內無量人眾。前後圍繞。以王神力。俱昇虛空。高一由旬。】
這個轉輪聖王實在很有威德,不但自己能升空,他的老百姓與他圍繞的人都能夠升空。其實我們在從前讀這個經文,總是覺得神通,沒有神通力量,怎麼能升空?現在想想難不難?不難,坐上飛機不就升空了嗎?哪有難處!前面講他有七寶,輪寶就是飛行的交通工具,這是莊嚴,他飛到高處,高處下面大家能看得清楚,都能夠瞻仰得到。
【放大光明。照四天下。普使一切咸得瞻仰。】
這是國王以及城裡面這些大臣們,這些領導階層聽了普賢菩薩說,佛出現於世間,他們就高興了,大家集合起來去拜佛去。你看先示現這麼樣的莊嚴。底下說:
【欲令眾生俱往見佛。以偈讚曰。】
轉輪聖王很了不起,他知道佛出興於世間,時節因緣非常難得,非常的稀有。佛出現世間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他一定要親近,而且勸他的全國老百姓大家都應當去親近,他不下命令強迫,他是勸大家。你要是覺悟,相信了,你親近自然得利益;你還是迷惑顛倒不願意去,國王也不會責怪你。下面有十首偈,就是勸他的國民,勸他的國民要去見佛。第一首是總勸:
【佛今已出於世間。普救一切諸群品。汝等宜應速發心。往詣最勝導師所。】
這一首是總說,首先告訴我們,佛是已經出現在世間了,不是講過去、未來,現在佛已經出現。佛出現在世間,目的是普度眾生,我們一定要覺悟,要想出離生死苦海絕不是樁容易事情,除佛之外沒有人能夠辦到。我們曉得,佛心清淨,不會與人爭長論短,不會的。如果這個事情,世間有人他能夠辦得到,佛很歡喜,你去辦!佛就不辦了,那多自在、多逍遙。看到你們想辦這個事情辦不了,他不能不插手。所以了生死超三界世間的學術做不到,宗教也做不到。往年歐陽竟無大師說的兩句話,我們想想真有他的道理,他在民國十二年,在中山大學發表了兩次講演,那兩次講演對於整個佛教界發生了相當的震撼。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這是他的講題,這個講稿在台灣大概也印得不少,王恩陽筆記的。
我那時候從香港把這東西帶回來,翻印之後有一次遇到了胡秋原先生,我送給他,他一看,因為題目上只有「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後頭還有,這個我知道,他曉得。他把當年這個故事還跟我講了一遍,他這個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那就是肯定宗教是迷信的,在佛法裡頭五種見惑裡面是屬於戒取見,哲學是屬於見取見,真對。宗教是無益苦行的根本,哲學是一切鬥爭的根源,你看,今天哲學這一派跟那一派搞得天下大亂,馬克思一套哲學,給世界眾生帶來了多少災難,確實說得沒錯。佛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法是要平息這兩種錯誤的見解。
佛法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話很有道理,唯有無上正等正覺才能夠超越生死輪迴,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所以眾生哪個不想救自己?哪一個不想救眾生?唯佛真正能普救。正因為如此,輪王才勸勉大眾,『汝等宜應速發心』,「宜應」是應該,你們應當趕快發心去見佛,去親近佛。『往詣最勝導師所』,菩薩是我們的導師,最殊勝的導師無過於如來。這樣勸勉唯恐大家聽了還不相信,或者一下還會不過意思來,他很慈悲又再加以解釋,說明發心親近如來所以然的道理。我們看底下經文:
【經於無量俱胝劫。乃有如來興出世。開示甚深微妙法。普為利樂諸眾生。】
前面兩句就是說明,佛示難知,佛出現在世間,實在是太稀有了,經過『無量俱胝劫』,「俱胝」也是個很大的數目字,才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在我們這個大劫,現在這個大劫叫賢劫,這個大劫裡面佛出現在世間,密度比較上大一點。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跟彌勒佛當中這個距離,《彌勒下生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算近一點的,這個地方是「無量俱胝劫」,五十六億萬年那就很短,很短我們看起來也不得了。五十六億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所以佛出現在世間不容易。這個兩句是說明稀有之感,我們有這個機會碰到佛,如果不親近真可惜。
我們現前佛不住世,雖然佛不住世,佛法還流傳在世間。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就以中國人的算法,佛滅度之後到今天是三千年;換句話說,底下還有九千年,在這個期間當中佛法有興有衰。我們也算非常的幸運,能夠遇到佛的末法時期,也能夠聞到正法。這個地方要看我們自己的緣分了,還得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接觸到正法信不信這是一個關鍵,信了之後能不能生起正解。所以佛法始從正信、正解、正行,最終達到正覺,這是佛法。我們能遇到,諸位想想,那是多麼的幸運!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下遇到了。可是你在這一生遇到,你要曉得這個好比對獎,好不容易中了個第一特獎,不簡單。你要認為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無所謂,反正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我這一生不行,我來生還可以。你要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嗎?你有把握來生還得人身嗎?得到人身,你有把握來生還能聞到佛法嗎?
全世界現在有四十億人口,有多少人聞到佛法的?所以縱然來生得人身,也未必能夠聞佛法,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何況來生未必能得人身,這個事情麻煩。所以要幹就在這一生,絕不想到有來生這個念頭,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們要問,這一生果真能成就得了嗎?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你自己果然有堅定的信心,相信這一生決定成就,那就成就了。你要懷疑:恐怕不行,我的業障太重。那你這一生當然不行,只能種個善根,不曉得再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夠又遇到佛法。必須要曉得,我們過去生也是有無量劫,我們在過去生中,不曉得遇到過多少佛菩薩,為什麼沒能成就得了?就是業障深重,恐怕不行。錯過了一生,生生世世都是這麼錯過了。你們諸位想想,現在學佛的同修多不多?很多很多。可是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還是空過,不相信自己。他相信自己業障很重,他不相信自己這一生能夠消業,能夠成佛,他不相信,那就無可奈何。
佛在經論上說得很明白,「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罪業就像霜、像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你相信你無量劫以來業障深重,沒錯,你就不相信你自己的慧日能消除嗎?你對這個就沒信心了嗎?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一定從修行當中得來,不修行怎麼行?修行修的什麼?修覺正淨。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迷在境界裡頭,我現在學什麼?學不迷。根塵相接觸的時候自己胡思亂想,邪知邪見,把邪知邪見離開,我們要修正知正見,這是修行。根塵相接觸,往往為外境所染,我們求不染污,求清淨無染,這是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非就是修覺正淨而已,這是我們要相信的。無論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這個目標決定不變。佛所講的千經萬論,都不離開這個,這是真正的利樂眾生。
我們能夠依教修行,上一次我跟諸位提醒過,我們以一個真誠的心待人,自己能生歡喜。我們用虛偽的心去欺騙別人,雖然自己眼前得到一點利益,可是晚上睡覺會受良心責備,感覺得難過。今天事情做得不對,對不起人;可是如果我們要是對得起他,那我這利益得不到,算了,昧著良心,還是要佔人家一點便宜。這個世間人往往在迷惑顛倒,這一點小便宜佔到了,實際上自己虧吃大了。我們墮在迷、邪知見、染污,墮在這個裡面愈陷愈深,將來這個苦報不得了。人生在世能活多少年?我今天出去在路上碰到一個同學,告訴我,我另外一個同學過世了,問我訃文有沒有收到?我還沒有收到。我在到美國之前,我們同學會一塊聚會,他身體滿好,有說有笑,回來還沒有見面,他告訴我,這個人已經過世。人命無常,看不出他有病,有說有笑在一塊,才不過四個月,怎麼會有那麼大的變化?消息來得太突然,感到人命無常。如果不能把握著今天,就大錯特錯了,甚至於明天都不要去想它,明天還沒到,要把握著今天。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真理,絕不是學佛的人故意來讚歎,不是,是事實。
【佛觀一切諸世間。顛倒無明常翳惑。生死逼迫輪迴苦。而起救護大悲心。】
這些叫佛眼觀察世間,『一切諸世間』,是指三界六道,如果再把範圍擴大一點,就是指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我們想到聲聞、緣覺有無明,沒錯,他也有顛倒,他們的顛倒跟凡夫的顛倒恰相反。譬如說我們通常講四顛倒,凡夫沒有常樂我淨,自以為有常樂我淨,這是顛倒。二乘人真性裡頭有常樂我淨,他認為沒有常樂我淨,所以這叫八種顛倒。菩薩(權教菩薩)沒見性,如果我們以天台這個判教,以別教來講,三賢位的菩薩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性。所以九法界有情眾生都有無明顛倒之苦,起惑、造業、受報。所以佛看到這種情形興起大慈悲心,來幫助一切眾生。現在時代不一樣,許多在觀念方面都要做適當的修正,否則的話,行不通。譬如今天講孝順父母,如果拿過去那個標準,今天沒有人能夠做到。做不到怎麼樣?做不到他就排斥,就不要了。所以要做適當的修正,還要尺碼放寬一點,比完全廢棄要好多了。尊師重道也要做適度的放寬,不放寬也不行,不放寬老師在這世間一個學生都找不到,只好放寬尺度才有學生來,所以要做適當的修正。
我常常在講席當中,有的時候在教學當中,我跟同學們在一起,我們彼此都是同學,同學就無所謂。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的老師是諸菩薩、是歷代的祖師大德,我們向他們學,我們大家在一起學,這個態度就放寬很多。同學,早期的,你是前期的學長,我是後期的,我們還是同學,比較輕鬆多了,可以在一塊很愉快的交談,很愉快的交換意見。而沒有像從前師長那麼樣的嚴肅、那麼樣的拘束,這就是尺度作適當的放寬。私淑古人,為古大德的私淑弟子。我們學《華嚴》,以清涼為我們的老師,清涼雖然不在,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清涼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大家都是清涼的學生,我聽老師的有我的心得,你聽有你的心得,我們可以彼此交換心得,這樣就好。這在我們這個時代,佛法還能夠行得通,還能夠光大。如果還守著從前的老規矩,老師一定要怎麼尊嚴,學生一定要求,對學生要怎麼要求,學生都跑光了,一個也不來了,所以必須要做適度的調整。佛法講中道,中道,尤其講時代的中道,每個時代它都是中道,這才叫大乘。我們再念底下一首:
【無數千萬俱胝劫。修習種種菩提行。成就最勝大悲心。普滅一切眾生苦。】
諸佛如來個個都是這樣,沒有例外的,都是長劫的修行。所以我們自己的修學不要怕苦,不要怕時間太長,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才能成就,成一尊佛是無量劫修成的,不是一天、二天。修的是『種種菩提行』,種種行,菩提是覺而不迷,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造作行為念念都是覺而不迷。這個話也許講得太籠統,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迷?覺與迷總得要搞得很清楚。覺的看法跟迷的看法完全不一樣,覺的看法,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變現的,這是覺的看法。《華嚴》裡面「一切唯心造」,唯識所變,唯心所造,心與識統統是自家的。禪家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心性。所以在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那個心是平等,識是平等,一切萬法都是心造識變的,它怎麼不平等!我們在境界裡面有高下之心,這就是迷的相。
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生平等心,那是覺悟的相;我們在一切境界裡有取捨心,那是迷的相。無取無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那是覺悟的相。這些境界裡,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我們要常常去體會,體會到了,用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生活就覺而不迷,我們在生活裡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自在,沒有煩惱了,一個人一天到晚不生煩惱,給諸位說,那就生智慧。因為什麼?煩惱即菩提,你迷的時候就是煩惱,悟的時候就長菩提,就是生智慧。你說不生智慧那辦不到的,不生智慧;換句話說,也就不生煩惱是不可能的,決定生智慧。所以悟了一天到晚生智慧,迷了一天到晚生煩惱。
「修習種種菩提行,成就最勝大悲心」,「菩提行」裡面生起大悲心,大慈大悲是依覺心生出來的。換句話說,覺心他受用,就叫做大悲心。覺心是體,自受用是清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這個體到完全平等,自受用到無比的清淨,當然他受用也就是最勝慈悲,最殊勝的慈悲。『普滅一切眾生苦』,才能夠真正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頭目耳鼻身手足。如是一切皆能捨。為證甘露佛菩提。經於無量無邊劫。】
要幫助眾生一定要能夠施捨,如果不能捨,說得再好聽,人家也不會相信;換句話說,自己還是執迷不悟。悟的人一定能捨,為什麼能捨?悟的人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哪有什麼捨不捨?捨與不捨都沒有他才清淨,他要有捨的念頭,那個念頭染污他的清淨心。這是說身體都能捨,何況身外之物,要真能放下!為什麼要捨?為了明心見性,為了證無上覺。不捨那是障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障礙。『為證甘露佛菩提』,「證」就是契入,要入這個境界。「甘露」是比喻,「佛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稱正覺,都叫菩提,加個「佛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味好比甘露,在一切味裡面最為殊勝,用這個來做比喻。『經於無量無邊劫』,不是捨一時,常常捨,看到眾生有需求,他就能捨,歡歡喜喜的捨。換句話說,在在處處幫助一切眾生,毫無吝嗇,毫無後悔。不要捨了之後又後悔,那也是煩惱,真正看破,放下。
【過於無量俱胝劫。出世導師難可遇。見聞供養及親承。一切獲益無空過。】
這在解釋裡面,解釋的這一共是五首,這五首是解釋為什麼要勸他。這個地方也是再一番的勸勉,第二番的勸勉,說明佛出世難得,經過『無量俱胝劫,出世導師』,就是佛,佛出現在世間『難可遇』,真難。就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來說,當年出現在印度,印度有那麼大的幅員,有幾個人遇到佛?有幾個人聽到佛說法跟佛修行?還是很少數,不是多數。這個機緣諸位要曉得,世間什麼樣好事,沒有遇到佛法好,為什麼?世間一切好事,你的享受就只有一生,帶到來世頂多帶三善道,沒有法子出離三界。如果不能出離三界,好,這一生修福修得很好,來生在三善道享福,一享福就迷惑,總是麻煩。為什麼不趁這有限的數十年寒暑,我們去成就無上道?一了百了,這才是第一等聰明智慧之人。佛法裡面講,根熟的眾生,上根利智把什麼東西統統捨掉。
我當年聞法,發心來學佛的時候,我有很多長官、同事他們對我都非常愛護,看到我那麼認真的在那裡研究經典,都在那裡勸我,這四十以後學就好,你現在太年輕。我都跟他們說,我覺得太晚了,為什麼不叫我早十年知道?他們不曉得佛法的好處。到今天我們再見面碰到一塊:你這個路走對了。那個時候他沒想到,現在怎麼樣?現在退休,一退休之後,以前的功名富貴過眼雲煙,這才曉得人生苦短。他現在學道怕來不得及了,何況他牽腸掛肚放不下的事情還多得是,那怎麼行?所以要曉得,佛法實在難聞,這機會不能錯過。『見聞供養及親承』,「見」是見佛,「聞」是聞法,見佛當然聞法,見佛聞法當然會供養如來,承事如來,依教奉行。這個裡面你所得的利益說不盡,這些利益是真實的,絕沒有空過的。向下還有四首是結勸,結勸的文長,句句都是勸勉我們要趕快去見佛,見佛聞法得真實利益。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