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八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08
六百七十四頁倒數第二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我當承佛威力為汝宣說。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佛剎極微塵數劫。爾時有劫名無垢圓滿。世界名毘盧遮那威德吉祥。有須彌山極微塵數如來於中出現。】
從這地方看起。這是善財童子向普救夜神請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問他得道的久遠。第二個問題是問的,他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獲身心清淨。這兩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都很有意義,也很重要,一般人的修學可以說,他的通病是沒有耐心。如果聽說學這個東西時間太長了,他興趣就沒有了,連世間法要想學一樣東西,都要相當長的時間。譬如你讀書,你能夠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你算算用了多少年的時間?幼稚園不算,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還要加上研究所,這時間不能說不長。佛法比這個世間法高深得太多,怎麼能夠說我這三、五個月,最好就能把它學通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學佛要長劫的修行,這個話講得沒錯。我們在經論當中看看諸佛菩薩,哪個不是多生多劫才成就。
所以善財童子提出第一個問題,就是叫我們覺悟學道是長劫修行,不是一天、二天,三年五載就有成就的。固然古大德當中有些成就很快的,像禪宗裡面六祖,這個成就是最快的,永嘉成就也算是相當快的,這些都是再來人,不是天生的。我們看到今天很快成就了,沒有看到人家過去世中多生多劫的修行。好像我們看到今天教育部頒發學位,某些人得了博士學位,看到他好簡單,我們才跟他見面,馬上就看他得博士學位,你沒有想到他以前,念大學、念中學、念小學那些艱苦的階段。同樣的我們每位同修也都是多劫的修行,《金剛經》上,佛也等於給我們授記。我們在末法時期,能夠在大乘佛法裡面,你能在講席當中坐上兩個鐘點不疲倦、不懈怠,聽得津津有味沒有懷疑,這個善根,佛說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你過去生中已經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也許要問,我的善根既然這麼樣深厚,為什麼我現在還不開悟?為什麼我現在還不能得定?還不能得一心不亂?這個問題不要問佛,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善根深厚我承認,你為什麼不能成就?那是你不肯放下。你幾時能夠把一切妄緣放下,馬上就成就,放下虛妄分別,你就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放下一切妄想、執著,你就當下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個沒錯,千經萬論都是這麼講的,你肯放下就轉了。實際上轉並不是有什麼形式上轉變,這一放下你所用的就是真性。譬如我們戴個眼鏡,那個眼鏡好比是什麼?第六意識,眼鏡拿掉眼睛就是妙觀察智,拿掉就是,就這麼回事。偏偏不肯拿掉那有什麼辦法?那就再多生多劫。你要問你哪一天成佛,我的答覆是你哪天肯把你眼鏡拿掉,就成佛了,就這麼簡單。你在這個境界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分別,你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什麼還要用這些東西?可以說深入經論之人明知故犯,這就像《地藏經》上說的,業習太重了,業障習氣太重,不是做不到,是我們沒有去做。
再跟諸位說,做這個事情不是難做,不難,天下事情之難求人難,這事情不求人,求自己。為什麼這麼難?其實這裡頭也有個道理,對於事實真相沒了解。換句話說,你放不下是由於沒有看破,對於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自己以及環境究竟是回什麼事,是個什麼道理沒搞清楚,迷在這些事理之中,所以才有放不下這樁事情。如果一切事情都搞明白了,不叫你放下你也放下,為什麼?苦。不放下,苦;放下了,自在。誰願意自找苦吃?自找苦吃,這是迷惑顛倒才自找苦吃,一個明白人不會自找苦吃,所以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他都自在。這樣說起來,你就明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天天說法,所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教你什麼?把這個事情明白了,為的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事情他老人家不要說,自己會,看破了自然放下了;沒看破,叫你放下你也不肯放,這就是聞法的重要。你看這一切經論當中,在在處處所講見佛聞法,我們為什麼要見佛?無非是為了聞法,如果不要聞法見佛幹什麼?沒意義。見佛就是為了聞法,所以佛法的薰習一天都不能夠中斷。他問這個意義很深。
第二個意義,那就是修行的目的。不要搞錯了,我們學佛,不是求富貴,不是求長壽,求什麼?求心清淨。心清淨就這麼重要嗎?重要!清淨心是覺心,覺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換個名詞,你就覺得對了,禪家講明心見性,怎麼樣?明心見性好。修清淨心,清淨心不以為然,清淨心就是明心見性,一樁事情,換句話說,你就迷惑顛倒,這怎麼能開悟?本性是清淨的,妄識是染污的,明心見性那是什麼心?明的是什麼心?唯識裡面講心意識。八識是迷而不覺,八識明了,不迷了,明了,明的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四智就是本性,大圓鏡智是本性之體,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是本性的起用。名詞有許多種,說的是一個境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他問的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多麼重要,都是對治我們的毛病。我們今天修學一個是沒有耐心,是大毛病,另外一個是不曉得學的什麼。千經萬論無量的法門,手段、方法不相同,目標相同的,都是修的清淨心。念佛教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換句話說,你用什麼方法得到一心不亂?善財童子現在問普救夜神,就要問這個問題。
向下這個經文很長,經文裡面有許多我們習慣上叫它作流水句,流水句子也得用流水的講法,那就是輕描淡寫,輕輕帶過就行了。這裡面有重要的理論,我們提出來發揮;一看就明瞭的,就不必多加以解釋,這習慣是用在講大部頭經。否則的話,句句都要細講,那這個經就太長,就耽誤很長的時間了。我們把這個大意在前面說明了,現在讀經文就方便了,第一句你看菩薩多謙虛,這也是我們要學的。『我當承佛威力,為汝宣說』,這話很客氣,我自己沒能力說,我求佛的神力加持才敢跟你講,你看看這個多謙虛。不是說你來問我,好,我跟你講,不是這個口氣,這個口氣帶的有傲慢的口氣。更客氣的:承佛菩薩神力加持,來跟你討論這個問題。處處要學謙虛,要去學個良好的修學態度,學佛從這個地方學。
你看稱呼人都非常客氣,都非常尊敬,『善男子』,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能稱之為「善男子」,這是對人的敬稱,稱善財童子。首先答覆時間久遠,你問我得道的時間有多麼長了,我可以告訴你,『乃往古世』,這個時間太久太久,這些裡面都從比喻當中,這個數字今天所謂是天文數字。『過』,「過」是超過,『佛剎極微塵數劫』,這時間是用「劫」為單位,不要說大劫,說小劫都不得了。佛經裡面跟我們講小劫,這一個劫是多長的時間?通常我們用增減劫來講,佛經裡有很多種說法,這個無需要去考察,為什麼?無關緊要,這個時分長短實在講沒有一定的。
講增減劫是說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增到八萬四千歲,就是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我們不要說太長,就拿這個做單位,這叫一劫,多少劫?佛剎是佛的教區,佛的教區是三千大千世界,彷彿我們今天在天文上所發現的銀河系,那銀河系裡頭不曉得有多少星球,把那星球磨成微塵,一粒微塵作一個劫,「佛剎極微塵數劫」,這個時間沒法子計算,他修行這麼久遠。我們看到菩薩這樣修行,我們花幾十年算什麼?一個小劫的一萬分之一都不到,你說算得了什麼?所以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長劫精進不退這是講超過,不是佛剎微塵數劫,超過不止。
『爾時有劫』,「劫」是個時代,『名無垢圓滿』,這是講他在過去世。像我們現在這個劫,佛經裡面稱為賢劫,因為在這一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聖賢特別多,這一個劫的名字叫賢劫。菩薩敘述他在往古時,有一個劫叫「無垢圓滿」,『世界名毘盧遮那威德吉祥』。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這名字不好聽,梵語翻稱成中國的意思叫堪忍,這個世界太苦了,這些眾生真能忍受得了,有這麼個意思在。菩薩這個劫好,劫叫「無垢圓滿」;世界好,世界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一切處。「威德吉祥」是我們中國字的意思,這句是梵華合稱,遍一切處的威德吉祥,可見得這個世界好,承平安樂的世界。『有須彌山極微塵數如來』,「須彌山」是大山,大小我們也不要去論它。一座大山那多少微塵積聚成的?這麼多的佛出現於世。我們這個賢劫裡頭才一千尊佛出現於世,它這個一劫有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現於世,我們這個時代跟他沒有法子相比,差太遠了。這個幾句話是講時間之長,時間之久遠。這麼多佛出現於世,當然他在最初修行,一定有一位本尊,最初學佛的時候。
【其佛世界。以一切香王摩尼寶金剛為體。以天龍宮殿眾寶莊嚴。住無垢光明摩尼王海上。其形正圓。清淨無垢。一切瓔珞嚴具帳雲而覆其上。】
這段是講那個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是他居住的環境之美好。我們從這幾句上看,這個世界的殊勝,與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相彷彿。由此可知,眾生的心清淨,福報大,才能感受這樣殊勝莊嚴的依報。我們剛才念的這句,是『一切瓔珞嚴具』,「具」是莊嚴具,「瓔珞」諸位要懂。『帳雲而覆其上』,「帳」是帳縵,也是莊嚴具,拿我們今天來說裝飾品,我們室內的裝璜。
【一切莊嚴摩尼輪山千匝圍繞。】
『摩尼』是如意寶,這個寶物能隨人心意變現所需。你心裡面想見什麼,它能變現出來給你見到,所以叫如意寶。我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我需要飲食,它就變飲食給我;需要用具,它就變用具給我;需要看看遠方的世界,像電視一樣,它就把遠方境界顯現給你看,比我們今天科技要進步得太多了。『輪山』是比喻,『千匝圍繞』這也是形容多,到處都是這些如意寶。
【十萬億那由他四天下皆妙莊嚴。】
這是講一個大千世界,有『十萬億那由他四天下』,就是十萬億那由他個單位世界。由此可知,這個大千世界,比我們娑婆大千世界要大得多。諸佛的教化區也有大小不相等,像我們現在在太空當中發現的銀河系,銀河系我們現在知道也有幾百個,大小不一樣。佛佛道同,為什麼佛的國土大小不一樣?不但大小不一樣,莊嚴也不一樣。諸位要曉得,這與自己的願力、眾生的業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諸位今天發願要發清淨大願,將來你成佛你的國土就大,也就莊嚴。不發大願不行,發什麼樣的大願?清淨平等心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也許你要問,我發了這個願我做不到,做不到也圓滿。不是說你發了不做,發了真做,盡心盡力去做就叫做圓滿功德;發了願不做,那願是空願,是假的。我有十分力量只做到九分,你有欠缺,將來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小,你的國土就淨穢雜染,就不會到純淨的莊嚴。所以諸佛的依正是果報,從果報就能夠看到他的因行,因果一定是相應。
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你們去念《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佛在因地裡發的什麼願、修的什麼行?你一看沒有話說。他發的是四十八願,本修因裡頭我們不說,單講他的參學超過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看經上講阿彌陀佛參學的時候,他參訪了二百一十億個諸佛國土,不止五十三參。諸佛國土去觀摩,看到人家好的就記在心裡,將來我的世界要像它這麼好;那個有缺點,我的世界不能有這個缺點。看了二百一十億,所以他的國土是那麼樣的清淨莊嚴。雖然同樣成佛,發心因行不一樣。成佛剛才講了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成佛,同樣是成佛,願力不一樣,因行不一樣。所以我們心量要大,要把心量拓開。沒有小心量的佛,這是諸位記住的。心量狹小的人苦,煩惱多;心量開闊的人自在,什麼也不在乎,他自在,達觀。世間法都如此,何況佛法!心量一定要大,要能容忍。
所以在我們中國寺院一進山門,第一個叫你見到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像。如果是印度那個彌勒菩薩,我們中國絕對不會把他放在山門。布袋和尚放在山門,用意就很大,叫你一進山門看到什麼?滿面笑容。就是佛在教學裡面四悉檀,第一條世界悉檀,世界悉檀的意思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法。我們是不是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個人見到我討厭,我看到他趕緊去躲起來,他歡喜;這個人很歡喜我,一見面趕快跟他拉拉手,他歡喜,要懂這個道理。躲他不是怕他,叫他生歡喜心,這個菩薩肚皮大能包容。你看我們塑造彌勒菩薩這個相,塑幾個小孩,那幾個小孩是有一定數量的,或者是五個、或者是六個。五個代表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個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五欲六塵裡面,五欲六塵常圍繞,自己如如不動,表這個意思。出污泥而不染,紅塵當中的蓮花,表這個意思。一進山門第一堂課,你看這個用意多麼深刻。所以我們要這樣的修學,在果報上才能得到依正莊嚴。他這個世界,每個單位世界『皆妙莊嚴』,非常之難得。
【或有四天下惡業眾生於中止住。或有四天下雜業眾生於中止住。或有四天下善根眾生於中止住。或有四天下一向清淨諸大菩薩之所止住。】
這幾句是講的正報,正報裡面這種情形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就像《彌陀經》裡面講的四種淨土,菩薩住的實報莊嚴土,眾生住的凡聖同居土。這裡面雖然沒有說方便有餘土,意思包含在中,說一個同居土,說一個實報土,當然當中有方便有餘土、常寂光土,四土皆是。常寂光是法性土,聖妙五乘,不離法性,這是講正報的四土。在這個地方我要特別提醒諸位一句的,孔老夫子在《易經》裡頭,這個《易.乾坤》、《文言》、《繫辭大傳》是孔夫子做的。孔老夫子留給後世的文章不多,《論語》不是他做的,是他學生記錄的,等於是雜志一樣。他老人家真正的文章,有詩書禮樂他刪改的,述而不作。真正他自己的文章,就是在《易經》裡面,「乾坤」、《文言》有十頁是他作的。《繫辭傳》裡頭他講得好,他說「遊魂為變,精氣為物」,與佛法所講的沒有兩樣。在那個時候孔老夫子他怎麼知道的?遊魂為變是講六道輪迴,你看孔老夫子不講靈魂,叫遊魂,這有道理。
因為什麼?魂魄,我們佛法裡面叫做神識,它的速度非常之大。譬如是經上講娑婆世界到西方世界,當中距離十萬億佛國土,一彈指頃就到了。我們今天講光速、講電簡直不能跟它比,差太遠了,一彈指頃就周遍十方,這個速度多大?稱遊魂非常有道理,這個名詞很高明。它在六道裡頭投胎,捨身受身變正報之身。精氣為物,這是講物質的世界,植物、礦物從哪裡來的?唯識裡面講的,如果從唯識裡面來說,這兩句話一解釋我們一看馬上就明瞭。正報,我們這個身是相分,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的精神(神識),阿賴耶的見分,見相混合的。如果單有相分,沒有見分,就是物質。精氣為物,精氣就是指本識,依報環境也是精氣所變的。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裡面講萬法唯識,孔老夫子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他也懂得,他也知道。他說的沒有佛法說得這麼清楚,只是幾句話,可是我們今天仔細去聽聽老夫子這個話,與佛法裡面所講的,沒有兩樣,幾乎是同一個境界。
又跟我們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講這個世界。你看,惡業眾生,他們志同道合在一塊;善業眾生,他就善業眾生聚集在一塊。確實每個人都修一心不亂的,他們都到極樂世界去。修善業的在三善道,造惡業的那是三惡道,沒錯。六道輪迴,誰叫你去的?沒有主宰。閻羅王有沒有?有。鬼神有沒有?有。有,他不是主宰,就像我們人間一樣,有沒有國王?有。有沒有總統?有。有沒有縣市長?有。他不管你生死,他也不管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只在他這個範圍你守規矩,不犯法就是,他來維持這個地區的秩序,就如此而已。
你在六道裡面輪迴,誰叫你去的?你的業力叫你去的。再說個粗淺一點,你的興趣叫你去的,你喜歡哪一道就跟它去了。你喜歡念佛的,跟念佛的去;喜歡行善的,那一堆人都做好事,跟你志同道合那一堆就去了;喜歡作惡事情,天天想點子打別人主意的,好,跟他一堆去了,這麼投胎的。所以六道輪迴是自己去的,不是別人把你派去的,不是的,你自己去。所以在那個時候迷惑顛倒,如果曉得那是壞的境界,你就不會去了。壞事情,在你自己認為美好得不得了,這樣才墮落。是這一段裡面的意思,說明了世出世間聖人都是告訴我們,共業,這個世界是共業所成。這段是講大環境,講剎土之相。下面一段是講他出生的事情,這菩薩在最初修行證果,他出生的地方。
【善男子。彼界東際。】
『東際』就是東方,而且這個東方是靠近這個世界的邊際,就叫「東際」。
【輪圍山側。有四天下。】
它這個單位世界,並不是在這個大世界的當中,是在大世界的邊沿。像我們今天這個太陽系也不是在銀河系的當中,也是偏在邊沿,偏在邊沿旁邊。『有四天下』,這「四天下」是個單位世界,就好像一個太陽系一樣。
【名寶燈華幢。】
從名稱就曉得這個世界的莊嚴。
【國界清淨。安隱豐樂。不藉耕耘而生稻粱。】
可見得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眾生福澤之大,一切所需的物質資源那麼樣的豐富。底下就說明了:
【皆由往業勝力成熟。宮殿樓閣悉皆奇妙。諸如意樹處處行列。種種香樹恆出香雲。諸末香樹雨末香雲。】
『末香』,像我們現在的香粉,這類的都叫做「末香」。所以諸位在經典上看到的香,不要以為我們都燒這個香,它是包括所有的香。如果說是燒香,我們佛前面燒香,一般燃燒有香氣,有很多喜歡用香水香有燃燒的,他不見得是學佛的,點一炷香能夠清心,能夠造成很高尚的氣氛。末香,講一切粉的香,香粉都屬於這一類。我們這檀香末還是屬於燒香,不燒,它香氣不出來。所以要曉得,末香不是檀香粉,檀香粉是屬於燒香。凡是香水這些統統屬於香,末香就是香粉一類的。
【種種鬘樹恆出鬘雲。】
『鬘』是花鬘,這花穿起來這叫「鬘」,這也是非常之美。
【種種華樹雨不思議眾妙華雲。種種寶樹雨大摩尼珍奇妙寶。無量色光周匝照曜。諸音樂樹出諸音樂。隨風吹動演妙音聲。】
這個世界的六塵實在是太殊勝,太美妙了。
【日月光明摩尼寶王普照一切。】
不但有日月照明,而且還有『摩尼寶王普照』,「王」是大的,「摩尼寶」當中大的稱為摩尼王。還有王也有自在的意思,自在也稱為王。
【晝夜受樂無時間斷。此四天下有百萬億那由他諸王國土。】
這個講小國王,這個世界有許多的小國。
【一一國土有千大河周匝圍繞。一一皆以妙華覆上。隨流漂動。出天樂音。】
『天樂音』是自然的,不是人演奏的,這天樂。
【一切寶樹列植其岸。種種珍奇以為嚴飾。舟船來往。稱情嬉戲。種種資緣。受用安樂。】
這段是講這個世界彷彿是極樂世界,你看這個世界人民享受種種快樂,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因為一切的資源都不缺乏,可以說應有盡有。在這樣情形之下對於物質上競爭的心就沒有,爭奪的心就沒有,太多了。稀少才有爭執,太多了,大家就不爭,沒有鬥爭人民就安樂。所以這個世間,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有幾句口號,非常正確,「人盡其才,貨暢其流」,真正做到這兩句話天下太平。貨怕不能流通,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缺乏,不肯流通到那邊去,他就會動腦筋想辦法要來打仗,目的在哪裡?奪取,我那裡缺乏。如果能流通過去,你們那裡沒有,我有盡量給你,就不打仗,天下就太平了!世界本來是一家,他這個世界確實就做到了。
【一一河間。有百萬億城。】
這是居住的所在。
【一一城有百萬億那由他聚落。】
『聚落』就是小村莊、小村鎮。
【如是一切城邑聚落。各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宮殿園林。周匝圍繞以為眷屬。此四天下閻浮提中。有一國土名寶華燈。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宮殿嚴好。自在圓滿。其中眾生具行十善。】
這句很重要,前面那麼多的經文,全說的果報,實在是莊嚴之極;我們要是寫個理想國,大概還想不到這麼圓滿。你看這一段經文並不算長,能寫出一個理想國,我們的理想,他是真實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國土?末後這句說出原因,『其中眾生具行十善』。所以我們要想一想,假如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都能修十善,我們這個世間跟它同樣的美好,這個很要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十善厚友」,最厚的老朋友;「十惡怨家」,叫你墮三惡道的。可是人怎麼樣?偏偏不交十善厚友,偏偏喜歡十惡怨家,這就沒法子。佛只能把這個事實狀況告訴你,要我們自己去取捨,這個事情他是勉強不得的。只能把這些利益得失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覺悟,要遠離十惡,要認真的去修十善。這段是講他當時出生的地區,也就是他出生的地方,這麼樣的殊勝妙好。再看底下經文:
【有轉輪王於中出現。名毘盧遮那寶蓮華藏。於蓮華中欻然化生。三十二相莊嚴其身。七寶成就。王四天下。】
這段說明,當時這個世間有一位金輪聖王,因為他統領是四天下;換句話,就是一個單位世界的大王,我們佛經裡面稱為金輪王。輪王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藏教的佛幾乎沒有兩樣。但是細細的來看,輪王不如佛,初看那是相彷彿,不相上下。稱他作輪王,主要的輪王有七寶,有七種寶貝,當中有一種叫輪寶,這個輪寶是什麼?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坐輪寶能夠在一天當中周遊四天下,輪寶大概就好像我們現在所發現的飛碟。金輪,金是講金屬,它是金屬做的,速度非常之快,輪王乘坐這個輪寶周遊四天下。佛經裡面講,我們地球上這個人種最初是從光音天先來的,現代人講從外太空來的,很有可能,佛講光音天不在這個世間,我們從光音天來的。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在那裡去探究,人類的祖先,是不是從外太空移民移到這個地球來的?這是有待他們去考證,佛經裡頭也有此一說。說到輪王,就是菩薩的本生父母,他是輪王的兒子。
【恆以正法教導群生。】
這就是以十善法教化國民,這在從前,尤其在中國。印度可惜,佛雖然出現在印度,印度那些國王沒有能夠遵守佛的教化,所以印度才亡國。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你看,儒家的教誡,一個做國家領導人(做國王的),從前我們講做皇帝,他對於全國的人民作之君,君是領導人。作之親,明指父母,以父母對待子女之心對待全國同胞,對待全國老百姓,沒有比這個更親。還要作之師,老師的身分,老百姓就是自己的學生,是自己的兒女,是自己所統治者、所領導者,你看看這個意思多圓滿。現在民主不及,民主政府官員是國民的公僕,你們想想,你家裡傭人哪有父母對待我們親切?不一樣,意思不相同。所以從前地方官吏,縣市長父母官,老百姓對於這縣市長稱子民,你看這個味道多親切!在心理上、感受上不相同。所以他有教導老百姓的責任,他是個地方官吏,這個地方的君親師,他要把這責任負起來。所以我們讀《禮記‧學記》,聖人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老百姓,第一重要的什麼事情?教學,把教育辦好。所以在中國歷代,宰相底下六部裡頭,第一個是教育部,擺在第一位禮部,禮部是教育部,把這個擺在第一。
教師是受舉國人民所尊敬的,帝王接見老師沒有南面的,這是對老師特別尊敬。他接見任何人都君臨天下坐北朝南,南面。老師來怎麼樣?他要向著東階,請老師升西階,東道主,西叫西賓,把他當客人看待,不敢以君待臣,不敢用這個態度,對老師的尊敬。帝王對老師這麼尊敬,這文武百官、老百姓還有什麼話說?所以是孝親尊師重道。從前老百姓有糾紛,國家哪有那麼多法令?哪有那麼多警察?沒有。有些爭論怎麼辦?哪個地方有教書的先生請他來講講理,他一說大家都服了,沒話說了,比法律還有效,比法官判案子還高明。講理,大家都服,為什麼?沒有人不尊重老師。許多紛爭,教書先生幾句話解決了,大家歡歡喜喜沒事了,教化。這是我們中國過去社會裡面美好的記憶,我們應該要曉得,這是好的事情。好的東西應當要效法,應當要保留下來,把它發揚光大。這些帝王都是以善法,就是以十善業道這正法教導群生。
【王有千子。】
國王跟我們中國古代帝王一樣,嬪妃很多,子女也眾多。
【端正勇健。威力自在。能伏怨敵。】
這是講這王子是文才武略都能夠兼備,能夠保衛國土,能夠降服敵人。
【百萬億那由他宮人采女以為眷屬。皆悉與王同種善根。同修諸行。同時誕生。同以寶飾瓔珞莊嚴。端正姝妙。猶如天女。】
這一段是講王的眷屬,他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緣。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有四種,最密切的生到一家,沒有緣分不會做一家人。父母跟子女四種緣,報恩的,像他們這些大概都是報恩的。同時在一個時間出現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個美好的國家,這報恩來的。第二種就報怨,我們所謂叫敗家子,冤家對頭,如果在外面我們遠離他容易。搞到一家來,怎麼離也離不開,一定搞得家破人亡,報怨的。明朝的方孝孺,他這段公案《安士全書》裡頭有記載,這個人就是報怨來的。
他的曾祖父,他家裡是個富貴人家,埋葬做墳,挖掘的時候發現裡面有蛇,有很多小蛇。他祖父曾經作了夢,祖父葬他父親的時候。好像他的祖父作了個夢,夢到一個穿紅衣服的老人,求他把時間延緩兩天,他說他的家族很多,他要遷移搬走,把這個地方讓出來。那個地方就是祖父葬他曾祖父的墓地,一連好像夢到二、三次都作這個夢,他沒有理會。到挖墳地的時候,挖到裡面發現了紅蛇,一共有八百多條,八百多條蛇這樣把蛇都挖死。方孝孺就是蛇投胎的,所以方孝孺出生的時候舌頭當中是裂開的,像蛇的舌頭,也非常聰明,很得明成祖的賞識,他不聽話,結果不但是滿門抄斬,他是滅十族。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最重的只有滅九族,哪有滅十族的?他這十族把老師也算上了,老師也是冤枉。這是來報仇的,來報怨的。
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關係,沒有這四種關係不能夠聚集在一塊。我們平常在街上看到一個人,素不相識的跟我們點點頭笑一笑,前生也有關係,總有一點善緣。那個素不相識,見到你給瞪你一眼睛,大概前世也有點不太舒服的情形,都有因果報應。我們能夠聚集在這一堂,多生多劫的因緣,絕不偶然。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珍惜往昔的因緣,共同努力的來修學。菩薩眷屬都是多生多劫在一塊修行的,這是『同種善根,同修諸行,同時誕生』,「時」是指時代,同一個時代,不是說同年同月同日,不是講這個,是同一個時代。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身真金色。常放光明。】
『真金色』,諸位要曉得這個經文的意思,「金」是什麼?是美、是寶貴、是可愛,是叫人愈看愈歡喜,是取這個意思。不是說那個身體黃黃的,像黃金的顏色,你要這麼看那就錯誤了,依文解義就錯誤了。你要看佛面如滿月,那個佛的面像滿月,十五的月亮,佛的臉那麼圓圓的,那我們看就很難看。滿是圓滿沒有缺陷,佛的相太好了,你怎麼看怎麼好,找不到一點缺陷,取這個意思,這叫滿月。而不是說像個圓圓的球一樣,不是這樣的,所以經文這些地方要懂得意思。這個地方金色是講色澤美好,任何一個人看起來都歡喜,世間人沒有人不喜歡黃金的,沒有人不愛黃金的,取這個意思。『常放光明』,「光明」是表智慧,他很聰明,很有智慧,叫你一看到就能看出來。
【諸毛孔中恆出妙香。】
身相不但光彩,而且有香氣。
【良臣猛將具足十億。】
這是說國家的強盛。
【王有正妃名具足圓滿吉祥面。是王女寶。】
輪王七寶,妃子算是一寶,這是內助,得到一個好的內助他無後顧之憂,她能夠幫助他,成就他的功業。
【端嚴殊特。觀者無厭。最勝清淨。皮膚金色。目髮紺青。言同梵音。】
『梵音』是清淨音。
【身有天香。常放光明照千由旬。】
『千由旬』在此地也是比喻。
【其妃有女名普喜吉祥蓮華眼。】
這就是她自己,就是普救夜神的前身,他是金輪聖王妃子所生的。我們俗話講,他在最初發心修行是一位公主的身分,不是一個普通公主,金輪王的公主。
【形體端嚴。德行具足。相好圓滿。如轉輪王。眾生見者心無厭足。】
這一段是描寫當時她出生的家庭,以及她出生的本事。我們把底下這幾句再念下去,這是第十九卷就讀完了。
【彼時。眾生壽命無量。或有不定而中夭者。】
這是那個時候眾生的壽命長,雖然有壽命長,也有夭折的。
【種種形色。種種音聲。種種名字。種種族姓。長短大小。勇怯愚智。貧富苦樂。信樂勝劣。無量品類。皆悉不同。時或有人謂餘人言。我身端正。汝形醜陋。作是語已。互相毀辱。集不善業。以是業故。壽命色力一切樂事。悉皆損減。】
這段是說在這個時代,就是她出生的時候和她出生以後,這個時代人漸漸有了鬥爭的心,有了互相毀謗,造種種不善的業,所以這個壽命才重要,一切善事都不甚圓滿。這幾句話含著底下的意思,那是什麼?學佛的因緣,她要不遇到這些事情快快樂樂,她就不學佛。像釋迦牟尼佛,他要不在城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這麼苦,他就不到菩提樹下去修道了。王女看到這個世間有這種情形,修道的念頭起來,這是個引因。下面再遇到了佛,再一聞法看到現前這個狀況,激發她的道心,她從這個地方發心修學,所以說她發心時劫非常非常的久遠。這一段是敘述,文雖然長,很容易懂,好像讀故事一樣。
底下一節就入了第二十卷,就看到她遇佛聞法,發心修道的因緣。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激發我們的道心。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濁惡比她不曉得重多少倍?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能夠遇到佛的正法,而是佛的末法初期,也是非常的幸運。如果我們把這個機會錯過了,你要想再得到這個機緣,的確不容易。佛跟我們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遇到佛法這一生決定不要讓它空過。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