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七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07

  六百七十三頁第八行,長行文看起:

  【爾時善財童子說此偈已。白普救眾生威德神言。希有聖者。乃能住此甚深解脫。得此解脫其已久如。本修何行而能清淨。】

  經文從這以下,就是善財童子向普救夜神要請教,要向他請教,這段就是請教的言辭。在多數段落當中,我們所見到的,『善財童子』總是先說出自己發菩提心,然後請教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總是問的這些問題。這段沒有這些字樣,為什麼沒有這些字樣?前面這段見敬讚歎裡面,可以說都完全包括了。對待普救夜神佩服到五體投地,無以復加,我們在前面偈讚裡面讀到。所以他的讚頌之後就向普救夜神,『希有聖者』,這句話就是讚歎太希有,此地稱「聖者」,是名符其實的聖者,為什麼?地上菩薩。三賢十聖,這是第四地的菩薩,當然是聖者,名符其實的聖者。這地方他提出兩個問題,因為稀有之事他看到,稀有的境界他也看到,不是聽別人說的,是親自見到。所以特地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問他你得法多久了?我們一般人講得道,您老人家得道多久了?第二個問題,就問應該怎麼樣修行才能夠得到清淨,這句才是問題的中心。

  您老人家得道多久了?給你說出來還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你得了道,我沒得道。怎樣能修自己的清淨心這個重要,這句就是云何修菩薩道,云何學菩薩行,都在這個裡頭。菩薩道就是清淨心,心清淨,行沒有不清淨,這點有很多人不了解。我們看到菩薩、看到羅漢,好像有很多的行為不太清淨。你看到《四十華嚴》裡面,像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的行算清淨嗎?我們看了極不清淨,他是極清淨。這個問題在哪裡?菩薩的境界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是隨心轉的。今天雖然世間人不懂佛法,你看那些醫生、那些大夫他給人看病,都要鼓勵病人心理要快樂、要正常、要清淨,為什麼?病好治,可見得心理影響,心理我們今天講的情緒。如果一個人心清淨,情緒好,他得再重的病也很好治;治不了,他就是死的時候也很自在,他也不痛苦,所謂是很達觀。

  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他對於佛學雖然有幾十年的研究,但是畢竟是以哲學為主,是學術,他對於佛法沒有信仰,你叫他講《華嚴經》,他講得頭頭是道,他的經文比我還熟。重要的經文他都能背得下來,真正了不起,我們不能不佩服。可是怎麼樣?他不修,他沒修,他沒有信、他沒有修,他理解,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看待。到病很重的時候很多人勸他,帶他去皈依,才皈依廣欽法師,那個時候我正在香港講經,皈依大概兩個月他就過世。他過世的時候很達觀,就是生死看得很淡,他看得很淡他就沒有苦,他就自在。愈是貪生怕死的愈增加痛苦,這是真正一個有學問的人看得很淡薄,名利生死看得都淡薄,所以他自在。心要到清淨、到開悟對於生死真相徹底了解,那就沒有生死。

  清淨至極了就是整個宇宙,佛經裡頭有個術語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你把這個理事因緣全都明瞭,十法界依正莊嚴隨你愛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這個多自在。捨身受身就好像穿衣服、脫衣服,我要到天堂去穿一件漂亮衣服,到地獄去穿一件破爛衣服,破爛衣服也穿得很自在。你看那百衲衣,補釘補了一個又補了一個,那也很別有風味,虛雲老和尚,你看一生穿的百衲衣。我剛剛出家的時候也有一件百衲衣,我是常常到外面去,我都穿補了好多個補釘的衣服。人家看了,我覺得滿自在,我說我穿這個衣服,走到那裡睡覺決定平安,為什麼?小偷絕不動我的腦筋,沒有人打擾我。衣服只要乾淨就行,審美的觀念各人不一樣;換句話說,美與醜沒有一定的標準,各人喜愛不相同沒有標準。清淨至極了,這個十法界自在往生,往生到佛國土聽法,到三惡道度眾生,多自在。地藏菩薩常常在地獄度眾生,我們到三惡道去幫助地藏菩薩,那地藏菩薩一定非常歡迎。不是去受果報的,不是去受罪的,自在往生要心清淨。所以佛法自始至終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清淨心是覺心,覺而不迷,染污就不清淨,迷了就不清淨,覺是清淨的。

  所以他在此地問的,『本修何行而能清淨』,這是我們應當效法的,應當修學的,請教菩薩原本你修的是什麼行?修的是什麼法門?你得到了清淨心,你得到了正等正覺。此地這個清淨,就是菩薩的正等正覺。下面就是菩薩開導他,也就是把他自己所修學的告訴他,所以《四十華嚴》我們讀起來特別親切。他們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心得,自己的體會,拿來供養善財童子。不是聽人說的,不是從哪裡聽得來,都是自己修行當中得到的,這是真善知識。好,我們請看底下的經文:

  【夜神告言。善男子。此處難知。一切世間天人二乘所不能測。】

  其實法門的體用,前面是暗示,沒明說,完全在境界裡表現,聰明人一看完全就明瞭了。這個地方直問直答,首先菩薩很感嘆的說,這個法門難講,這話是真的。像禪家常常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容易說出來。雖然難說,佛菩薩畢竟還是有善巧方便,為我們說出來,他說出來了,我們要會。底下一共有十句,十句都是說明,天人二乘,換句話說,二乘以下當然也包括了權教菩薩,因為不是他們的境界;換句話說,不容易體會。

  【何以故。此是住普賢菩薩行者境界故。】

  普賢行是大行,普賢行是無障礙行,豈不聞《華嚴》常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這裡面有障礙就不叫普賢行,普賢行是圓融的。我們為什麼在一切行裡有障礙?我們是錯用了心。我們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心意識。唯識裡面講我們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那當然有障礙。菩薩用的是什麼心?所以說二乘以下的都是用心心所。我們在《楞嚴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阿羅漢與辟支佛都是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最高,能夠證得阿羅漢與辟支佛果,但是不能見性。為什麼?它不圓融。所以定功可以破見思煩惱,能斷見思煩惱,不能斷無明,無明要智慧。換句話,要破所知障才能夠斷得了無明,破煩惱障不能斷無明。破所知障用什麼東西?不是用的意識心,用的妙觀察智;不用執著,用平等性智,那就行了。你要是不用分別心,用妙觀察;不用執著心,用平等性。那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一切行為都叫做『普賢菩薩行境界』。

  所以我們展開這一部經《四十華嚴》,這五十三參裡頭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都是像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講的,「捨識用根者」,他們都不用心意識,都是用六根根性,他們個個都叫做法身大士。如果我們要學會了這個本事,你在念佛法門裡面很容易就念到一心不亂,而且是理一心不亂,就容易得到。所以過去我們講《楞嚴經》,有許多同修來問我怎樣捨識用根?怎麼捨法?怎麼用根性?來問的這個心,好,可是我跟他講的,當然講也講不出那個境界。為什麼講不出?我自己沒到那個境界,不是親證的,聽人說的,看到註解裡頭那是聽交光法師說的,看到經文聽釋迦牟尼佛說的,都不是自己的境界,我怎麼能說得清楚?雖說不清楚,我提供一點初步,雖不相應,有點相似的境界,我說你從這上下手。從哪裡下手?先求的是怨親平等,我們要修平等心,不是要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嗎?我們先修怨親平等,能在一切對人對事對物完全用個平等心,說這個。這個東西雖然不是用的平等性智,但是總有點相應,有點相似。

  在一切法裡面不要太分別,不用分別心,分別隨別人分別,你說這個我也跟你說這個,我心裡頭決定不分別,從這下手。別人說這是個條毛巾,我也叫它這毛巾;我自己心裡頭決定不要執著這是毛巾,那就錯了,那我用的心意識。我恆順眾生,你們說什麼我就說什麼,你說這紅色的,我就說紅的;你說這是藍色的,我也說藍色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東西擺在我們面前,你們哪一個人看得不清楚?看得清楚。離開了名字、言說,禪宗講「道一句來」,那就是用見性,就是捨識用根。離開了這些名字,你們看得清清楚楚能不能說得出來?說不出來了。你所說得出來的是名字相,名字相與它不相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離開名與道,你才真正能夠見到道。離開一切名相,離開一切言說,真正的東西你見到了。你所見到的是阿賴耶的親相分,阿賴耶是見分,見到它的親相分。如果也說這是毛巾,落到第六意識裡;這不是毛巾是什麼?落到第七識去了。你看看,一剎那之間不曉得落到哪去了?所以普賢境界就是用四智菩提,不是用的八識,轉八識成四智,這是普賢行的境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練。

  所以佛法在中國,過去在每個宗派裡面,禪宗是最興盛的,也是中國人的根性特別契合於禪宗,所以佛法的禪宗,認真的來講是在中國發揚光大的,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國家,沒有像我們中國這麼有成就。五祖以後用《金剛經》印證,很有道理,《金剛經》言簡意賅,文字不多,五千言而已,拿現在的文章來講,五千字小文章。可是它的意思太圓滿了,隨便捻一句話,都可以印證自己的境界。所以古德在那麼多經典當中,選出一部經來做印證,不是簡單的。為什麼不學《華嚴經》?太大,太囉嗦。所以說不怕麻煩的人,喜歡囉嗦的人來學《華嚴經》,喜歡簡單的人,學《金剛經》,真是簡單明瞭。《彌陀經》也是簡單明瞭,可以拿這個來印經典。《金剛經》裡頂要緊的二句一偈,既然是《金剛經》裡頂要緊的,你就曉得六百卷《大般若》裡頭頂要緊的。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般若經》裡面,最重要的二句偈,「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一首偈子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般若的義趣不外於此。

  我們今天會念做不到,為什麼?處處著相。取相就是著相,念念動心,這就沒有法子。著相是什麼?就有障礙,就不能夠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著相處處都障礙;動心是什麼?動心就是有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是動心。著相是所知障,動心是煩惱障,佛法要斷的就是這兩種障。而我們這兩種障礙是與日俱增,這怎麼得了?天天在增長,不管你用什麼功夫,你怎麼樣勤苦的修行,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要不能把煩惱跟所知天天減少,都叫背道而馳,都不能叫清淨。果然你能夠把煩惱障天天減少,所知障也天天在突破,你天天遊戲也是修行,也是一流的功夫。有,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尊者,他在修密行,密是什麼?天天玩耍遊戲,別人不知道:小孩很頑皮。佛曉得他在遊戲當中斷煩惱障,破所知障,他在那裡面練什麼?練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法門真是無量無邊。普賢行是包括一切法門,沒有一法不是普賢行,可是什麼?捨識用根一切行才叫普賢行。完全是華嚴境界,這個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第二句說:

  【隨順大悲藏者境界故。】

  這一句,如果要是為了同修們容易明瞭起見,不妨就把他直稱觀世音菩薩,菩薩當中他是代表大悲,我們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你看看,普救夜神前面種種的行法,與觀世音菩薩經裡面所講的,幾乎是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他修行這個發心悲願救度一切眾生,與觀世音菩薩較量絕無遜色。他很謙虛,他說什麼?『隨順大悲藏者境界故』,換句話說,他隨順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也就意思是說模仿觀世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學學,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謙虛、是客氣。我們曉得這些菩薩都是在此地示現,佛門當中常講本跡因緣,我們所看到跡象,他這是四地,前面看觀自在菩薩第七行位,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倒駕慈航而來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可能統統都是古佛倒駕慈航再來的,故意在這裡,每個地位上表演一套給我們看,那是教善財的。善財是真的到此地,他的等級已經升到第四地。普救夜神那都是佛菩薩再來之人。

  所以我們看,諸佛菩薩當中,彼此這麼樣的謙虛,這麼樣的客氣,沒有一絲毫的我慢。如果就經文上來看,你把這章跟前面「觀自在菩薩」那一章,兩下比較,這章菩薩無論在自行化他上超過了觀世音菩薩。我們看善財在前面所看到的,一微塵之中看到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每個世界裡都看到普救夜神的分身,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個境界我們在「觀自在章」裡頭沒有看到。一微塵當中,每個微塵都是如此,這個境界簡直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你不讀《華嚴經》,這種境界你連作夢都想不到。你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思想?善財童子在這看到給我們說出來。四無礙的境界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完全顯示出來,我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觀音那一章裡頭雖然沒有這麼說,觀音菩薩的境界跟此地的境界絕對是一樣的,決定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在前面講,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不同,那是代表第七行的境界,四地菩薩境界當然比他殊勝。所以這個都是從跡象上說的,不要看到這個,以為觀世音菩薩還不如普救夜神,不要有這個分別,你有分別、有執著又錯了。你看經是叫你破煩惱障的,破所知障的,你讀了之後增長了所知障,又增長了煩惱障,那就壞了,那就錯誤。第三句是:

  【救護一切眾生者境界故。】

  這多說一個字,『者』是指一個人,『救護一切眾生』的人,是諸佛菩薩,所以普救神入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

  【能淨一切三惡八難者境界故。】

  淨是清淨,一切三惡道這是極不清淨,八難也是不清淨的。八難裡面我們特別要重視的,第一個是長壽天,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境界,你生天生到長壽天這下可以不死,得永生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長壽天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四禪以上,四禪天與四空天壽命長。這裡面為什麼叫遭難?沒有佛菩薩說法;換句話說,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你聞法的機會斷掉了。這個難就在有沒有機會聞法,沒有機會聞法就叫遭了難,諸位,這句話裡頭有很深的道理。凡夫業障習氣深重,唯一的一個辦法是天天要聞法,以佛法來薰修自己,有它的道理。改邪歸正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邪,四智是正,這是佛法的標準。所以長壽天不聞佛法,迷、邪知邪見,染污我們不談它,因為他在定中,在定中大概沒有什麼染污,但是迷邪,這是沒有辦法避免,這叫遭難。

  我們自己也要覺悟,如果不是長時間在佛法上薰習,我們也不得了,就遭了難。縱然是集人天的富貴,諸位想想,你這富貴能享多久?你能享幾年?你這幾年享完之後怎麼辦?馬上又要輪迴,而輪迴再得人天的機會不多,往三惡道的機會多,這是事實。所以輪迴每況愈下,很少往上升的,都是往下墜的,這個事情很可怕,所以不聞佛法就是遭難。聞佛法,雖然在物質生活上苦,心得自在,心開意解。換句話,就是物質生活他缺乏,貧窮到極處,精神生活充沛。連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孔子自己都說,別人處在他那個環境裡頭不堪其憂,可顏回怎麼樣?不改其樂。他樂在哪裡?精神生活充沛。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身苦心不苦,心得自在。所以長壽天去不得,天堂不是個好事情。諸佛菩薩為什麼不到長壽天去講經說法?那些天人不愛聽,佛去了也枉然,就不去了,他不能接受。他自己還認為他每天在入定,那境界很好,聽什麼經?他拒絕、排斥,所以那裡沒有佛法。

  還有一個麻煩的事情世智辯聰,我們不能被他騙,這也是八難之一。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要看經,看得頭頭是道,甚至於你講經,他批評你,把你的毛病一條一條說出來。他有辯才,死的能說成活的,活的能說成死的,他有這個本事,強詞奪理,你說不過他,他有這個能力,他不接受佛法,不相信有佛法,世智辯聰。這種人造的業很大,為什麼?這種人在社會上一定有地位,有影響力。他說一句話,比那個法師說十句話還有力量,還有分量,他要發表幾篇文章,對佛教一些批評,大家都相信他,都不信佛法,這造的業就重。自己不信,罪輕;叫大家都不相信,這個罪重,障礙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是八難之一的,我特別提出這兩條。其餘的像三惡道,三惡道當然聞法的機會少,得度的機緣不容易。其餘像盲聾瘖啞、佛前佛後,佛前佛後是沒有機會,沒有聞法的機緣。盲聾瘖啞是有缺陷,聾不能聽,盲不能讀經,看不到佛像;啞巴有疑問,問題問不出來,統是有障礙。所以得一個人身,六根具足不容易,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這個大好的因緣。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發願修行證果,這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能淨一切三惡八難者』,那也是佛菩薩才能辦得到,不是佛菩薩做不到。

  【能以無上清淨莊嚴一切佛剎者境界故。】

  我們看它這個十句,句句都是說諸佛與大菩薩們的境界。清淨莊嚴佛剎就不容易,何況是『一切佛剎』!是『以無上清淨莊嚴』。我們想拿什麼來莊嚴?是不是拿香花這些供養具去莊嚴?給諸位說,好像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在供養裡面講過三種,最重要的是修行供養。莊嚴裡面清淨心莊嚴,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量,與整個虛空法界一樣大,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剎土一個都不漏,全在你的清淨心中。我們心裡面才起一念分別,等於說這個大海裡頭起了波浪,有了界限一塊一塊的,彼此有了障礙。所以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心叫真心,真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真心,是一不是二。真心是體,從體起用就是法界,體用不二,體用一如。可是才起一個妄念,就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也許認為,這一念會起那麼大的作用嗎?你要不相信,你要站在一個湖邊上,你看湖水很平靜,一點波浪都沒有,水像一面鏡子一樣。你投一塊小石頭丟進去,那很小一點點,那小石子投下去好比一念,你看看馬上起的反應,波浪就遍滿了這一個湖。一個念頭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念變的。

  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一法界是真的,你看《華嚴》講一真法界。十沒有說真法界,沒有說十真法界,只跟你講一真法界,一是真的。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學佛學什麼?就學真。所以我們待人接物,一切的用事、用心要用一心,自己成就了。用二心,眼前佔盡了便宜,結果吃了大虧,為什麼?墮惡道去了,那真是古人比喻「刀頭舐蜜」,太愚痴了。蜜很甜,刀峰上舌頭一舔,甜味嚐到了,舌頭也去掉了,那個人叫真正愚痴,真正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待人用真心,也許諸位講,我用真心,那我豈不是吃了虧嗎?我要問問你,吃什麼虧?我們錢被他騙去。你父母生你的時候你帶多少錢來?沒帶來,那你什麼東西被人騙去了?我的名譽被人破壞,你父母生你來的時候你帶多少名譽來的?你一樣東西沒帶來,你有什麼損失?你要真想通了,可憐,沒有損失,那你為什麼不用真心?世間一切法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你晚上睡覺兩個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了,那個時候什麼是你的?你睡熟了人家把你的身體抬走了都不曉得。連身都不是自己的,你想想看,誰欺負你?誰騙了你?誰坑了你?沒有。你要是把這個真搞清楚,你要不用真心待人接物,你才是個大傻瓜,才是個迷惑顛倒的人,用真心決定不吃虧。你要再放不下,你去念《了凡四訓》,那個講因果報應,你命裡頭有福,人家攔不住你。你命裡頭有財,結果你財被人騙去了,那邊又來了,來的比丟掉的還多。命裡面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不是你的;命裡頭有的,怎麼樣捨,怎麼樣丟都丟不掉。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要是把這一關看破了,這是第一級,沒有前面的高級。前面那是真如法性相應,這是與因果報應相應,這是非常低的,很淺的一個道理,你要參透了心安理得。命裡有的走,到哪裡都有;命裡無的,走到哪裡都無。為什麼不用真心?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無我、無眾生,《金剛經》講的,無四相、無四見,這是真心顯露。這才叫「以無上清淨莊嚴一切佛剎」,一個佛剎都不漏,我們今天能這樣用心,就是莊嚴十方一切佛剎。不必去每個廟裡燒香,不必去每個佛菩薩面前磕頭。底下一句說:

  【能於一切諸佛剎中紹繼佛種不斷者境界故。】

  這是菩薩發心,也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學習。諸位要想修福,這福報是最大的,續佛慧命,紹隆佛法,紹是繼續不斷。佛法跟世間法都是一樣的說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續佛慧命,紹隆佛法在人,真正發這樣的大心,這是世間的救主,一切功德事業,給諸位說,連大梵天王都比不上你。像世間過去的國王建立一個王朝,能夠連傳幾百年,傳幾十代,不能跟一個續佛慧命的人相比。他雖然做國王,做一個好國王,甚至子子孫孫都是好國王,能夠照顧老百姓,這個無量功德,但是他沒有教一個人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才叫究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照顧得再好,也是一世,所以這個功德不能夠相比的。世出世間傳道的人果報也真的是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到今天,哪一個不尊敬?古今中外歷代那些帝王,今天有幾個人曉得他的尊姓大名的?在中國傳道的孔老夫子,哪一個不敬重?他是平民,是個老百姓,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走遍全世界一說孔老夫子的後代,人家都另眼相看,祖宗的餘蔭,這個福報太大了。所以從這個世間這些跡象上去看,你就曉得傳道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應當要發心,要發心出來弘法,弘法的工作難不難?不難。難在發心,難在發真正的道心,捨己利他這是真正的道心,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有些國土佛法非常興隆,有些國土完全沒有佛法,有些國土像我們今天這個娑婆世界,我們這個閻浮提洲,佛法逐漸逐漸在衰弱,我們要問有沒有中興的時候?給諸位說,決定有。怎麼曉得有?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就以中國人的算法,才過三千年,還有九千年,還有九千年的佛法它怎麼不興!佛法將來還要興盛一時。所以這個我們也要明瞭的,我們在這個時候發願,在這個時候立志,努力在佛法上修學。自己修行成就自己,講解給別人聽,是幫助他們信解證入,所以這都是真正的菩薩發心。

  菩薩發心往往是把世間一切放下,這樁事情,我希望諸位能去念一念,倓虛老法師的傳記《影塵回憶錄》,那很感動人。他有妻子兒女,家境並不好,他發心的時候,我這一發心,我這一家人生活怎麼辦?常常感覺得心不安,內心交戰好多年。到最後一下想,如果我死了,他們還不是沒有辦法嗎?就等於我死了好了,這樣發心出家去,學佛去了,家裡統統不顧了。不顧,他家裡生活也活下去,也沒餓死,各人有各人的福報。你不養他,他也能活得下去,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他是居然忍心的統統放下,他成為一代祖師,天台宗的祖師。他太太好像在晚年的時候也出家了,一家人個個信佛,個個學佛,個個都有成就,不但沒有害他一家,反而成就了一家。

  所以發心出家就要學佛、學菩薩,要以普度眾生為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到佛門裡面來享福的,那就錯了。佛門好,也不要工作,有得吃、有得穿,還有好地方住,要是這種心理來出家,後頭因果就背大了。古人所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個麻煩大了,所以出家人這一碗飯,是世間最不好吃的一碗飯。討飯討來的,人家對你沒有什麼回報的,不會說我今天,你來討飯,我給你一碗飯,將來你要怎麼樣報答我,沒有,沒有這個條件。人家供養你三寶,把你看作三寶,你三寶是福田,我在這裡種將來我要得福報,他不能白種。用心不相同,果報不一樣。所以發心一定要續佛慧命,紹隆佛種。

  【能持一切諸佛正法者境界故。】

  『諸佛正法』,千經萬論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千經萬論都是趨向這個目標,八萬四千法門也是求證這個目標,這是如來正法。所以佛法開始正信、正見、正行,到最高的目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能持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就是「能持一切諸佛正法」。任何一個法門,決定不離這個目標,不離這個方向,所以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彼此互相讚歎,沒有說我這個對,他那個不對,沒有這個自讚毀他的,沒有。樣樣都對,為什麼?同趨一個目標,都是修無上正等正覺的。在修行綱領上,不管你用哪個方法,你都是修學覺正淨,這就是三皈依。三皈依是行門的總綱領,只要修的是三皈依,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正法。如果他的目標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他這個修行綱領不是覺正淨,那就是邪法,邪與正是從這個地方來辨別的。

  【能於一切劫修菩薩行成滿大願海者境界故。】

  這句正是答覆善財童子,您老人家修行時間多麼久了?菩薩就說出來。『一切劫』,這時間太長太長,無量劫中的修行,修菩薩行。諸位讀經,首先要掌握到總綱領,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菩薩行是覺悟之行;換句話說,覺正淨行就叫做菩薩行。以覺行來成就圓滿他的大願,大願可以用四弘誓願來做代表。因為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無量無邊弘願,把它歸納起來不出這四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出這四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不出這個四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要在行門裡面才能夠圓滿大願,只發不修行那願是空的,那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一定要去做。

  【能於一切法界海以清淨智光滅無明闇障者境界故。】

  這句是講法身大士,因為沒有證得法身的人,沒有這個境界,法身大士才有這個境界。『一切法界海』,「海」是形容,「一切法界」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的十,那十不是數目字,我們現在都把它說成數目字,十個佛、菩薩、聲聞、緣覺,下面六道,這樣把它說死了,十是表法的無量無邊的法界。天台智者大師給我們一講解,我們明瞭,「百界千如」,十法界,每個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那就一百個法界。一百個法界,每個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這樣永遠像幾何級數乘上去的,沒有止境的,法界無量無邊。發展到最後,變成我們一個人,我們一個人怎麼樣?具足十法界。

  你看我們一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是佛法界;南無觀世音菩薩,是菩薩法界;再要一念想,我要做個善事,三善道的法界;再起個惡心,貪瞋痴起來了,三惡道的法界。從早到晚,我們不曉得在那裡變現多少法界?自己一個人都如此,何況一切人、一切眾生?何況十方世界?你就曉得法界無量無邊,一切法界海。在一切法界海裡面根本智現前,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得到清淨心。得到清淨心就是一切法界變成一法界,沒有念頭了,什麼念頭都沒有,心清淨,本來無一物變成一法界。一法界起作用就是智慧,般若智慧,自受用叫做根本智,他受用叫後得智。自受用的叫實智,他受用叫權智,權實不二,體用一如,這才能破無明證法身,成為法身大士。末後一句說:

  【能以一念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三世方便海者境界故。】

  這個兩句是相應而來的,前面著重在根本智,破無明;後面這句著重在後得智,利他的。上一句自利,下一句利他,自利利他功德才圓滿。『能以一念智慧光明』,起作用的時候講一念,念念智慧光明無量無邊。「一念」,你看在很多大乘經典裡講的一念是定念,特別是禪宗語錄講得多,一念也叫無念,因為有念就不一了。這個一念是什麼?一念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法爾有應,不是起一個心、動個念,那個地方有一個人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聽到趕快就救他,那觀音菩薩就變成凡夫,為什麼?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有感應?諸位要曉得,當你在一心的時候,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

  好像大鐘一樣,隨便哪個地方敲,它都響。不會在那裡敲一下,它就想我趕快來應你;那個地方敲一下,跑到那應你,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楞嚴》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那個眾生是有心求感,菩薩是無心而應,一念就是無心,因為一念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凡夫只認為能夠分別、思惟、想像的心作用很大。他不曉得那個心一念不起分別、不起執著,那個作用更大,這是他沒想到。所以那些真正入甚深禪定的人才曉得,沒有受過禪定訓練的人他不知道,他沒這個經驗,他也沒這個常識,是他思惟想像不能到達的。經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十句都是讚歎難說,境界太深,全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他是四地菩薩,都是佛與大菩薩,不是普通的境界。先是有這麼感嘆,下面再以善巧方便一樁一樁為善財童子說出來。希望我們在這境界裡面,真正能夠體會得到菩薩的境界,我們在這個裡面可以學習,把這境界變成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雖然我們達不到菩薩的境界,也有一點氣氛,慢慢的接近,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