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九九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99

  請看三十三天長行第十句:

  【智日眼天王。得開示一切諸天子受生善根俾無痴惑解脫門。】

  『智日眼』,從天王德號當中,我們能體會到它的含義。他修學的法門是『開示一切諸天子』,他是忉利天主,三十三天的天主,就他接觸群眾這一方面來說,這是諸天的天人;「諸天」都是指三十三天,可是這個意思要引伸,那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受生善根』要能到『無痴惑』,這就解脫了,解脫不但是脫輪迴,而且脫十法界。我們讀到這一節的開示,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的分上,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清涼大師註解的不多,但是註得非常之好,是給我們很好的提示。他說「開示等者」,開示什麼?「受生善根」,受生的善根就是「念佛力」,這三個字我們要特別留意。「開示令不迷惑,則去放逸而進修」,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毛病確實就在放逸,放逸是不認真做,每天依舊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什麼原因?迷惑,原因在這個地方。

  死生大事,特別是在六道輪迴裡面這些眾生,因為忉利天也在輪迴之內,他是欲界第二層天,並不是究竟。天人也有壽命盡的時候,壽命盡了之後怎麼辦?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很多,往上升的人少,往下墮落的人多。這個道理,我們在佛法稍有涉獵都能夠明瞭。六道眾生煩惱習氣重,造惡的機會多,造惡的力量也大;修善,雖然有機會,往往會錯過。《百法明門論》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煩惱心所,惡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當然是惡念多、善念少,一定的道理;惡習氣重,善習氣輕,善敵不過惡。所以世出世間的大聖他們明瞭,大聖人他出現在世間為眾生做些什麼?幾乎無一不是教學,一生都奉獻在教學上,過著世間最清苦的生活。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做示範。世間人之所以不能覺悟,這麼嚴重的煩惱,就是因為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佛做一個榜樣,孔老夫子也做了個榜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做給你看,以身作則,真的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世間人做好樣子。他們不是沒有能力賺錢,不是沒有能力過好生活,如果那麼做,我們看了不會覺悟,會迷得更深、迷得更廣。他這個就是大慈大悲,讓我們看了,再聽他的教訓,會認真的去想一想;想明白了,想通了,自然就相信,就能夠依教奉行,我們自己才能得救。

  「受生」就是世俗人講的投胎,善根去投胎好。什麼是善根?佛在經上常說的無貪、無瞋、無痴。果然能夠斷貪瞋痴慢,這個善根受生至少也是阿羅漢果,不在六道受生,到四聖法界受生,我們一般人講他證果了,修行證果。他修的是什麼行?斷貪瞋痴慢,這叫善根。如果是不善根,那就麻煩大了,不善根在世間修福是生天,你修福報是生欲界天;你修禪定,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出不了六道輪迴。諸位想想,修多大的福報才能生天享天福?我們在人間看到,人間有大福報的人,要比起四王天的福報還差遠了,比忉利天更不如,我們都要懂得,那還不是善根,那是屬於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說得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由此可知,善根可貴!心善、意善、行善,念佛決定得生淨土。天王為大眾開示的,天王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凡人。諸佛菩薩念一切眾生,決定是給他得究竟樂、離究竟苦,佛菩薩的心。我們智慧、能力雖然達不到,但是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心就是佛心;用佛心來學佛,當然就容易成佛。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這麼樣的艱難?我們用輪迴心學佛。起心動念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的利益,而是如何把別人的利益變成自己的利益,天天想這些,動這個腦筋,打這些主意,這是造輪迴業。這裡面貪瞋痴慢疑統統具足,這個念頭、行為裡面十惡業也統統在其中,我們沒有覺察到;換句話說,從來就沒有想到過這個事情,而以為自己學佛學得不錯,以為自己將來能往生。如果問你,憑什麼往生?幾句話就把你問住了。

  真正要培養自己受生的善根,不能不認真努力學佛,要學得像一尊佛。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今天大家都受持《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做到沒有?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我們違犯了沒有?天天要反省,這才叫學佛。在朝暮課誦裡面,我們特別選第六品四十八願做為早課讀誦的經文,每天早晨念一遍。念它幹什麼?念它的目的在學習阿彌陀佛發心。他發的什麼心?念念為眾生,沒有一念為自己。我們是不是念念為眾生?晚課特別選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為什麼選這一段?這一段裡面是講五戒十善,講得很詳細、很明白,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要怎樣修學。每天晚課讀誦,讀誦就是檢討、反省有沒有依教奉行,自己到底做到多少?拿這個來衡量自己,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自己就清楚了,不必問別人。往生的品位,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你能將佛陀的教誨百分之百做到,你是上上品往生,不是凡聖同居土,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往生。你要是做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這一生只有修一點福,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這一生就沒分。

  修福到什麼地方去享福很難講,來生能到人間來享福嗎?想想看作人的條件夠不夠,作人的條件是上品的五戒才行。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也要做得很圓滿,至少也要達到九十分以上,來生不失人身。如果這五個字我只做到一半,可以打個五十分,來生得人身是一個問號,決定靠不住。所以你修的福到哪裡去享?我們今天看到許多人養的寵物,畜生道享福;往生到鬼神道裡面,餓鬼道裡頭享福,很多很多。佛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些邪師都有福報,沒有福報他哪有那麼多徒眾?哪有那麼多的勢力?這些人到底是些什麼人?佛法裡面講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裡面去享福,福享盡了必定墮落。這些事情,我們過去生中已經經歷無數次,這一生難得又得個人身,得人身的時候有隔陰之迷,過去生中的事情都忘光了;幾時我們要得宿命通,就會把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都會想起來。阿羅漢有宿命通,佛講經講到地獄狀況,阿羅漢聽了之後身上流血汗,他想到過去在地獄裡待的那個狀況,聽到地獄這個名詞還心有餘悸,還嚇得一身冷汗。我們是把它忘得乾乾淨淨,忘光了,所以現在敢造惡業,不知道果報的可怕。

  培養善根,我們實在是很想,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沒有辦法斷除自己的習氣。這樁事情佛知道,菩薩也知道,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講經說法,不斷的提示自己,警告我們。我們的劣根性實在是太重,遍數少了不管用,給我們講一千遍、一萬遍,我們還是不肯回頭,那怎麼辦?十萬遍、百萬遍、千萬遍,這才回過頭來。所以世尊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聽經聞法,三、四十年回頭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真的很多;四十年回頭多,三十年回頭就沒有四十年那麼多,二十年就更少,十年就更少了。十年能回頭是上上根人,二十年能回頭是中根人,三、四十年回頭是下根人。但是諸位想想,到什麼地方去找聞法的機會,能夠三、四十年不間斷?找不到。這是大福報、大因緣,你前生修得好,你才能夠有這麼長的時節因緣薰修而不失掉。哪有人是聽個一部經、兩部經就開悟、就成功的?沒有這種人。所以李炳老當年在台中教我,跟我說過好幾次,講經說法跟大家在一起同學,一定要在一個地方,時間要長。他表演給我看,他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所以得利益的人多;在一個地方三十八年不間斷,這個地方聞法的機會殊勝。這個地方講個兩年、三年就沒有了,兩、三年當中,現在眾生他有什麼成就?聽了三年經,三個星期不聽,完全恢復原狀,就是佛法薰習的時間太短暫,不管用,敵不過煩惱習氣。尤其現在社會這種煩惱的誘惑,你沒有甚深的定慧,禁不起誘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立刻就退轉,不只退轉到原地,退得更深。我們知道這些事實狀況,才知道這個東西可怕,才知道修學機緣的可貴。

  唯一的辦法是什麼?自己學講經。天天講不是勸別人,是勸自己,別人是旁聽,自己真正是學生。沒有人講,我們自己講,求三寶加持,天天勸自己,勸上幾十年就真的覺悟了。逐漸逐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得一點自在,隨緣就自在,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總要幾十年時間的薰修,因為外面五欲六塵、名利的薰修力量太大太大。我們一天不讀經,一天不研究討論,立刻就迷惑了,哪來的善根?諸位想想,佛家講最低的善根,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我們細細想想,我們做到了嗎?一條都做不到。中意的起貪愛,不中意的起瞋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愚痴,與人接觸的時候貢高我慢、自以為是,天天犯這些毛病。每天讀經,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經上的教誨完全相違背,這怎麼能成功?自己一定要曉得,這個機會太難遇到,開經偈裡面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得人身還容易,得人身、聞佛法就太難太難!尤其是聞淨土法門,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講得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然後我們曉得,什麼最寶貴?得人身、聞佛法最寶貴,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沒有比這個更寶貴的。只要把這一條抓到,其他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心裡決定不罣礙這些東西。重要是從心上放下;事上放下,心裡放不下不管用,要從心地上放下。我們這樣才不迷惑,不迷惑你就會認真、就會努力,你不會放逸。

  我們的大毛病,放逸是大煩惱,這隨煩惱是大隨煩惱。放逸就是,用在我們修學上,不是真的認真努力,隨隨便便、應付應付。這樣的心態,這是欺騙老師、欺騙自己,欺騙諸佛菩薩,欺騙祖師大德,我們幹這個事情,還自鳴得意,我還學得不錯。經典天天讀,天天深入研究探討,把我們自己的毛病找出來,這就是開悟。悟了之後要起修,把這些毛病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毛病習氣還在,沒有修!縱然明白了,有解無行還是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造罪業。清涼大師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善學的一定是解行相應,定慧等學,這才能成就,成就我們的善根。

  諸位總要記住,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一定要放下。一般人講放下很難,難在什麼地方?你已經養成這個習慣。什麼習慣?造惡業的習慣,現在一下叫你不做,你感到很難過。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行人要把生處變成熟處,熟處變成生處,熟就是已經養成習慣,我們要把它生疏遠離;佛法,我們沒有養成習慣,很生疏,我們加功用行努力,從這個地方把它培養成習慣,我們才有救,才真正把這個機會抓到,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我們把它抓住。真正有警覺心,這一生時間不長,我們修學佛法的機緣更短,抓不住,空過了,下一次再遇到又是無量劫之後。千萬不要想錯了,「不要緊,來生還可以接著幹」,來生忘得乾乾淨淨,來生又去造業去了。我們這一生已經就是糊裡糊塗,來生還會明白過來嗎?沒這個道理。所以能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能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就在這一生,就在這短短時間當中,你能夠抓住、能夠掌握住,你就決定成就。生佛實在講,一念之間,一念轉迷為覺你就成佛,迷而不覺你還是凡夫。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受生善根,即念佛力」,念佛力三個字是個雙關語,對根熟的眾生來說,這個念佛力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怎麼知道的?《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經》。廣義的來說,就是念佛教誨,佛在一切經裡面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就是力,你沒有力你不能受持,你沒有力你不能讀誦,你沒有力你不能為人演說,這是廣義的。從廣義來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字字句句都是念佛力。這個意思,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為他開示的二十一種念佛法,具體為我們說明白了,一切法哪一法不是念佛法?天王慈悲為大眾開示,「令不迷惑」。《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福慧具足。在這裡我們做個總結,最重要的善根,我重複一句,以純善之心處事待人接物,以純善之意、以純善之行幫助一切眾生,這才能夠自度度他。決定不能造輪迴業,決定不可以墮三惡道,所以我們常常要反省、要檢點,特別是在朝暮二課,我們要與佛相應,不能夠與三惡道相應,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真學佛了。請看最後一句:

  【自在光明天王。得開悟一切諸天眾。令永斷種種疑解脫門。】

  佛在《無量壽經》上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自在光明天王他得的法門,是『開悟一切諸天眾令永斷種種疑』。我們在這裡看到這兩尊天王,智日眼天王開示,自在光明天王開悟,他們的方法,我剛才跟諸位報告,講經說法。世尊千叮嚀萬囑咐,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開示、開悟都是為人演說。所以我們發心學講經為什麼?為度自己,唯有發心講經才有長時薰習的機會。天天要講,天天勸別人,天天也勸自己;說實實在在的話,是勸自己為主,勸別人是附帶的。所以我們對於聽眾要有感恩之心,他是我成就的增上緣,他不聽,我就不講了;我今天一天不講,我今天一天薰習斷掉了。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聽眾?感恩戴德之心。他不是聽眾,他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父母,是諸佛菩薩,他來督促我的,他來成就我的;坐在講台上是學生,給老師、給父母提出自己修學報告。到什麼時候,你才是講經給別人聽,那是你的聽眾呢?至少你證得阿羅漢果,登台那是我的聽眾,我是個講經的人,才可以。這個關係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修學有沒有成就。「我能上台,我會講經了」,這還得了!道業沒有成功,煩惱習氣成功了,傲慢成功了。不會講經的時候,見到別人謙虛;一會講經了,那個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去了,目中無人。講得天花亂墜,果報還是在無間地獄,為什麼?煩惱習氣叫你墮落。講經有一點福報,惡報受盡了,將來再得人身,你再去享這個福報。

  所以我們學講經,是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斷煩惱,幫助自己不離開佛的教誨,幫助自己不放逸、勇猛精進。學佛的人,如果說是有看不起別人的念頭,你不是在學佛,你錯了。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用什麼眼光看?「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菩薩是這個眼光看一切眾生,跟我們不一樣。到如來果地就更不一樣,如來果地看眾生怎麼看法?這是《華嚴》、《圓覺》裡頭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瞧不起一個人就是瞧不起佛。這尊佛瞧不起,釋迦牟尼佛也瞧不起,阿彌陀佛也沒有在眼睛裡頭,這個罪業夠重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世法、佛法一個道理,佛法裡面,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句教我們「禮敬諸佛」,我們天天都在念。所以我講了千遍、萬遍、十萬遍、百萬遍、千萬遍,都喚不醒你,你曉得你的業障習氣多重!如果一省悟過來,這一句你就做到了。你天天念,做不到,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不滿意,你還是被外面境界所轉。世間法裡面,我們前些時印了《禮記菁華錄》,你們同學們都拿到了,你打開這部書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佛法常講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就這個意思,我們有沒有做到?世間法的聖人,第一句話教給我們。普賢菩薩是出世法的聖人,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禮敬。貢高我慢的念頭要息掉,這是自己修學的大障礙,根本的障礙,這個病根不拔除,一生要想成就,佛法裡面講「無有是處」。

  世法、佛法都從謙虛裡頭得益,《易經》謙卦裡面所講的「滿招損,謙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樣,只有真誠恭敬謙虛的人他能夠得到。驕傲就是滿足了,佛菩薩給他東西裝不進去,他是滿的。像個杯子,你要問人要水喝,你這個杯子是滿的,裝滿東西,水倒不進去;空虛的,那人家的東西就送給你。人決定不能自滿,必須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長處,有我們做不到的,你能從這方面想,你那個恭敬心就生起來了。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長處,每個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是看人家的短處,自己貢高我慢心就生起來。所以惠能大師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所見到的世間人個個都有長處,禮敬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見自己的過失,所以他的煩惱能夠分分斷,這才能做到真精進。末後這一句,我剛才都是講開示、開悟,就是自己學講經的重要。我們是凡夫,沒有證果,不但沒有證果,開悟都沒有;要想開悟、要想證果、要想成就,觀念一定要改過來。所有的聽眾,一個人講好,兩個人講好,幾百個人、幾千個人講都一樣,所有聽眾都是自己的父母、師長、諸佛菩薩,我們在講台上是做學習報告,把這個態度轉過來,我們就會有大受用。

  自在光明天王所講的破疑,破疑信心才能建立,有疑信心就不能建立。我們今天有沒有信心?說實在的話,沒有。為什麼?你真的信佛,你就會學佛;不肯學佛,對佛不相信,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煩惱習氣,相信自己的名聞利養。佛教我們放下,不但不放下,還天天在打主意怎麼去營求,你哪裡信佛?難!不說不知道。我是一出家就講經,出家這一天就開始講經,就教佛學院。我的佛法是在沒有出家之前學的,出家之後兩年我才受戒;換句話說,我講了兩年經。我的法緣很不錯,開始講經,聽眾就歡喜。我受了戒,到台中去拜老師,老師看到我來了,還很遠,指著我,「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給他禮拜,他叫我坐在旁邊,他說你聽了奇不奇怪?學佛那麼多年,發心出家,又教了兩年佛學院,現在受戒回來,叫你信佛。我真的也愣住了。老師才給我解釋,難!多少出家人活到七、八十歲,臨死還不信佛。不信佛怎麼出家?糊裡糊塗出家的。給我講信,什麼叫信佛?你沒有依照佛陀教誨去做,你就是不信佛。信是要去做的,要落實,否則的話你的信落空了,那不是真信。

  到以後我才明白,信裡面有解、有行、有證,這個信叫真信。我們今天一般講正信佛教徒,加上個「正」字招牌,什麼叫正信?正信是信解,信裡頭有解,不是迷信,你真正懂得佛法是什麼,這叫正信。正信還不是真信,怎樣才是真信?要有行,你所解的通過實行,證明你解的是正確的;換句話說,你信的、你解的不能夠落實到實際生活之中,那個信不是真信。如果信裡面再具足證,這個信才叫究竟信。所以信的程度不一樣。我們那個時候,李老師指著鼻子教訓我的時候,那個時候信是屬於正信,正信是只得少分的證,不是多分,我們對佛法理解了,理解的深度不夠。這是他老人家勉勵我,這是真正的愛護、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教誨。我們是凡夫,成就決定要靠老師,沒有老師的指點,經文雖然展開,意思深廣無盡,我們看不出來。所以要斷疑才能夠生信。

  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頭給我們說了四個,「疑自、疑他、疑理、疑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講六個信,信自、信他、信理、信事,後頭加了兩個,信因、信果。他這裡說了四個,下面說「有多種種」,因果也包含在其中。疑慮重重,所以我們的功夫怎麼會得力?疑自,懷疑自己是凡夫,業障深重,這一生沒有能力成就,希望來生還有因緣,這是疑自。這個擺在第一個,意義很深很深。蕅益大師講信,也是把信自擺在第一條。換句話說,自己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就在此,你對自己懷疑,你就不能成就;你對自己有信心,你就決定有成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那個信從這個地方建立;相信自己能做得了佛。

  我接觸佛法,第一部讀的經就是《六祖壇經》,我二十六歲。我讀到他老人家去見五祖,五祖問他:你到這裡來為什麼?惠能大師回答:我到這來作佛。充滿了自信心,所以他有成就。如果我們問問諸位同學們,你們來幹什麼?絕對不會有個人說我來作佛,所以你成不了佛。我們再看看《無量壽經》上,世饒王的那個語氣比惠能法師又高太多了,他跟世間自在王說,不但他要作佛,而且要超過諸佛,惠能大師還不敢講超過諸佛。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了,一切諸佛讚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什麼原因?信心成就的。你不相信你能斷煩惱,不相信你能把習氣改過來,那你就決定改不過來。成敗第一個因素是信心,《華嚴》、大論裡頭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頭一個對自己懷疑。

  第二個疑他,他是什麼?佛菩薩。佛說的這個真的嗎?佛教給我們這樣做法,譬如佛教給我們施財,我們財統統布施掉了,真的會得財嗎?因為你疑他,所以不敢相信,不肯修布施。佛在經中許許多多的教誨,讀了也點頭,決定不肯照做,什麼原因?疑沒有斷掉,所以信心淺薄。疑理,世出世間法講的理太多,到底哪個理正確?哪個理是真的?佛講的理是真的嗎?有理必定有事,理太深太廣,事非常複雜,如果理跟事要不透徹,疑怎麼能斷?怎麼能夠信自信他?

  所以我們修學關鍵,最重要的是對老師有信心;你對老師沒有信心,你什麼也學不到。對老師有信心,老師能夠破除我們疑惑,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所以我們選擇老師,哪個老師最好?沒有定法,世法、佛法都沒有定法。哪一個老師最好?你最尊敬、最信仰的那個老師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佛門語錄裡面看到很多,參學的學人遇見一個善知識,當然他們談話很多,絕對不是像經上記載的那幾句話,那幾句不是重要的,提示而已。這個老和尚、老法師聽了之後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的緣分在某個地方,你到那裡去參訪哪個人,他會成就你。我們聽了都感覺奇怪,這個老和尚能夠指點他善知識,自己不能教他?有本事能指點,那也不是簡單人物。他憑什麼指點?當然談話當中很多,你喜歡哪個法門,在佛法這麼許多典籍當中,你喜歡哪一種,當代這些善知識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一個。他一說,你最佩服的那個,你的緣在他那裡。為什麼?他講的話你不懷疑,你百分之百的依從,你會依教奉行,你就會有成就。你到我這來,既然我不是你第一個佩服的,我有本事教你,你對我有懷疑,你不能夠完全依教奉行,我就教不了你。是這麼個道理,不是他有神通。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所以親近善知識親近什麼人?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尊敬的。同樣一句話,別人給我們說,我們根本不相信,他說我們就一定會依教奉行,就這麼個道理。這在一般講起來,師徒也是緣分,你尊敬他,他愛護你,這對你就真正有幫助;你不尊敬他,他也不全心全意照顧你,成就就難,但是最可惜的是光陰空過了,這是永遠沒有辦法彌補的損失。這一段我們沒有講完,明天接著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