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八四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84
請掀開經本,時分天長行第七句:
【輪臍天王。得轉法輪成熟眾生方便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他說「轉法示菩提之道,即是成熟眾生方便」。註得很簡單,道理很深,我們要透徹的明瞭,才有學習入門之處。天王的名號是『輪臍』,「臍」是中心的意思;「輪」在佛法裡是用它做表法,所以佛法的教學稱為「法輪常轉」。輪是圓的相,它代表的是圓滿,佛法給我們講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空有不二,這個意思從圓這個相來看,它很接近、很相似。輪的圓心,心是空的,可是圓周是有,象徵空有不二;圓心是不動的,圓周是動的,象徵著動靜不二。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外乎這個原理,實在講也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稱之為「不二法門」,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用輪來做標誌,就像商場裡面用的mark一樣,用這個圖案來代表。輪的圓滿相從形上來說,它有周、有輻、有轂,也就是它有圓心,這是從形相上來說它的圓滿,其他東西很難跟它比喻。
『轉法輪』這三個字就是教學,教的是什麼?清涼大師說得好,菩提大道。「菩提」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悟、是智慧,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在十幾二十年代,歐陽竟無大師告訴我們,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必需的是什麼?生活教育;換句話說,佛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處世。佛家教學終極的目的是智慧,古人說得很好,綜合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眾生的,不外乎戒定慧這三樁事情,稱之為三學。戒律是什麼?是方法、是規矩,中國人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畫一個圓要用圓規,畫一個方要用矩尺,依規矩就能畫得出來。戒律是規矩、是方法,目的何在?目的是得定。所以佛家的教學是以定為中心,定也叫禪定,用戒律的方法幫助我們得禪定。什麼是禪定?《金剛經》上說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家禪定就是從這兩句話做為根本的依據。這兩句話是般若會上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的,做人要依這個原則,生活要依這個原則,處事待人接物都要依這個原則,佛菩薩教化眾生也不離開這個原則。這兩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說,「不取於相」是決定不受外在的誘惑,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受外面境界誘惑這叫禪;「如如不動」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真心、至誠心。
諸位要知道,真心是不動的,正覺是不動的,覺心不動。凡是會動的,那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動搖。妄心是什麼?妄心是無明,無明是動的。我們今天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沒有定。由此可知,定是從我們內心來說的,如如不動這叫定;禪是從外面境界上說的,不受外境誘惑這叫禪。佛家教學的中心,不但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一切諸佛教化一切眾生也是這個原則,所以禪定是佛家教學、修學的中心,通過禪定這才生智慧。佛家教學終極的目的是要開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禪定當中來的。所以決定不是說你聽得多,你念得很多,那個不是智慧,在佛法裡面說那叫世智辯聰;在中國儒家講,叫記問之學,這個問就是說,你聽得多、你看得多,你能夠記得住,不是智慧,我們現在講常識,你的常識很豐富,但是你沒有智慧。常識豐富能不能解決問題?能,能解決小問題,能解決局部問題,不能解決大問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根本的大問題一定要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學,經典是智慧的教科書,古人聰明,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所以把智慧的教科書稱之為經典,稱之為法寶。現代人沒有這個認知,不知道這些教材裡頭有真實智慧。古聖先賢他們修學經驗、智慧的結晶,流傳後世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的資料,世間所有一切書籍不能跟它相比。為什麼?因為它是真實智慧,它能為我們解決根本問題,能為我們解決全面的問題。
典籍雖然多,道理是一個,方向是一個,樞紐是一個,一定要通過禪定的修學,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要修禪定?沒錯,是要修禪定。是不是天天要去面壁打坐?不盡然也。大家都知道,佛教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諸位念得很熟,「法門無量誓願學」,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徑。佛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門徑無量無邊,方法不一樣,門徑不一樣,修的是什麼?修的是一樁事情,禪定。所以修禪定的方法八萬四千種、無量種,都是修禪定,盤腿打坐那是八萬四千種裡的一種。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修禪定?我們用持名念佛。千萬不要誤會我們現在修的不是禪定,那你講的是外行話。只要是佛法,統統都是修禪定,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這是我們一定要理解的。方法手段儘管不一樣,修學的效果一定是相同的,成就是一樣的,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說這樁事情。《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我們念佛求什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念佛人求的是這個目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心不顛倒就是般若,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無量壽經》就更明顯,經題上跟我們講修學的方法「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都在題目上。
佛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我們自己不清楚、不明白,所以我們的修學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受用;換句話說,完全沒有遵守三學的原則。這樁事情佛講得清楚,祖師大德也講得清楚,我們所親近的善知識也說得很清楚,可惜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沒有聽明白。縱然當時聽明白了,轉眼之間又忘掉了,疏忽掉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不能成就。在方法上,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說我們現前修學環境,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承認自己沒有智慧,煩惱習氣、業障很重,跟古人比我們差太遠太遠了。不要說更早,我們要跟半個世紀以前這些大德們相比就遜色很多。半個世紀前,出家人裡面,印光法師、虛雲法師、興慈法師、太虛法師、諦閑法師,這出家人,我們看看他們的著作,比不上人家,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落在人家後面,落得太多了。在家居士,我們現在看到人家的著作,江味農居士、蔣維喬居士,我們也比不上人家。
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怎麼辦?怎麼能成就?這是善知識把水平降到最低,我們學經教學老師的。我過去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學他講經,他講一句我們就學一句,學成一個活的錄音機。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錄音機,我們聽一句記一句,然後上台照講。第一步學得很像,完全學老師,專心學老師的,一門深入。這個方法並不是他發明的,在他以前早就有了,如果我們要是追根究柢,哪一個人開始?阿難尊者開始的,阿難結集經藏不就是完全複講嗎?把世尊當年所說的重複講一遍,不可以自己加一句。佛教裡面幾千年來培養講經法師就用這個方法。有些人輕視這個方法,「這有什麼了不起?你所講的都是別人的」,好像沒有自己的創意,沒有自己的見解。在佛法裡面講,在古聖先賢學問裡面講,決定沒有創意。孔老夫子他給我們說,他是「述而不作」,他沒有創新,他自己沒有創造,都是傳述古聖先賢的,他所講的是古人的東西,不是他自己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說法,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說過一個字。他說法說了四十九年,講的是什麼?全是古佛所說的。我們細細想想這個道理、這個意思。所謂創新,決定是你從自己意思裡變現出來的;人家沒有創新,沒有創新是自己真如本性裡流露的,不是創新的。過去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是自性流露的,今佛以及未來佛,他們所說的一切法也是自性流露的,沒有創意。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會聽老師的教誡,老老實實依照老師講的來學習,這叫持戒、叫守法。
而且老師還教我們一個祕訣,這個祕訣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現在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少,所以成就就難了。古大德教人,「一經通一切經通」,古德這個說法不是他的發明,不是他獨到的見解,他也是從《華嚴經》上學到的。我們在此地,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天王,每個天王他們學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學通了,所有一切法門他都通了。問題是你有沒有學通,果然通了就一切都通。但是要怎樣才能通?一定要一門深入。我們介紹佛法的時候,也離不開佛陀設計的方法,佛陀設計的方法就是圓,圓球,圓球上任何一點都會通到圓心;但是這一點角度你要把握得恰好,在這個圓球一定是成一個直角,這條線才能通到圓心,一絲毫不能夠差錯。通到圓心,那才叫深入;達到圓心,那個圓心就四通八達,全面就通達,這個圓球上任何一點你都通達。如果你達不到圓心,你只能懂一個法門;達到圓心,所有法門你都通達。圓心是什麼?圓心是真如自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心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法的教學就教我們深入,深入到性識,你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完全通達明瞭。不要樣樣都學,樣樣都學那太費事,而且永遠學不到,永遠不能達到,一門。一門,做到最簡單的,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四個字,就這四個字就能夠成佛,就能夠一切通達、一切明瞭;就這四個字你就能通達一切經,你就能善說一切經,你要這四個字念到見性就成功,你不見性不行。見性一定要得定,要想得定一定要守法,你不守法怎麼行?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
任何一個法門都是明心見性的方法,我們現在無論學一門也好、學多門也好,統統見不了性,這個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永遠錯誤,你就錯到底。我們的錯誤就是放不下;諸佛菩薩他們能做到,原因在哪裡?他們能放得下,關鍵就在此地。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他們能放得下,他們看破了。看破談何容易!你能夠放下一分,你才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能幫助你放下一分,所以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它兩個互相幫助。一切菩薩修行成佛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放下,就這麼成功的。頭一關口是要放下,我們只有從這上下手。世尊把眾生的根性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根性的人從看破下手,中下根性的人從放下下手;中下根人沒有智慧,看不破,從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但是那個放下難,誰肯放下?所以中下根性的人,關鍵的因素就是善知識、好老師,好老師教你放下。你對這個老師有信心,對這個老師尊敬,對這個老師佩服,肯聽話,老師教你放下,反正沒看破也放下,聽老師的話,這個人有成就。為什麼?放下之後,你煩惱減輕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就能看破。所以不肯放下,那就是沒有門可入,法門雖然廣大,無量無邊,你不得其門而入,這不能怪別人。
什麼都要放下,樣樣都要放得下,然後才能把放下那個核心抓住,核心是什麼?我執。一切眾生沒有辦法放下,「我」放不下,起心動念為「我」想,「我」的利益,佛門就沒有辦法入進去。你再勤奮、再用功,再好的環境,你不得其門而入,你親近再好的善知識也不得其門而入,天天聽經聞法,智慧也不開。關鍵在哪裡?自私自利,一切眾生生生世世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所以我們今天是特別強調,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放棄。我常常提醒同修,把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你有控制的念頭這是迷惑、無明;佔有的念頭放下,佔有是造業,據為己有是造業,決定錯誤。為什麼?身都不是自己,我們一個人對這個身都控制不了、都佔有不了,何況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這是事實真相,很少人能想到,很少人能體會。我們對這個身體能控制嗎?不能控制。大家現在科學常識曉得,身體是細胞組成的,細胞新陳代謝,我們沒有辦法讓這個細胞永遠存在。如果你有辦法,真的能控制它,真的能佔有它,那你是長生不老,年年十八。為什麼?我能夠佔有,我能控制它,我讓我的年齡年年十八歲,年年不衰老。你會老、你會病、你會死,證明你對你身體不能控制,對你身體不能佔有。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控制、不能佔有,身外之物你怎麼可能控制、佔有?你天天想這些事情,天天搞這個事情,累死了!所以佛在經典常常說眾生是「可憐憫者」,眾生有什麼可憐?這一點就夠可憐的,真可憐!不了解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是智慧,放下一切控制、放下一切佔有是真功夫,你得到真自在。在這個世間,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自在、隨緣,自己的享受是自在,跟大家相處隨緣,你說他的日子多幸福、多快樂!一絲毫的負擔都沒有,他的生活就是生活在戒定慧中。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我們完全迷惑、完全不了解,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稍稍明白了,也能漸漸放下,放下不可能一下放下,那個太少了,都是逐漸逐漸慢慢放的。所以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華嚴經》上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就是慢慢放下,放下一些,地位又升高一點,再放下一些又升高一點。我們今天連個初信位都沒有得到,為什麼?沒放下。初信位要放下什麼?要放下我執。我們看天台的教義,看賢首的教義,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是初信位的菩薩。見惑八十八品,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它分成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見解,把這個身看作我,這就叫身見。我們想想,六道眾生哪個人不把身體看作我?個個都是。如果你說這個身不是我,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這個見解,你怎麼能說身不是我?大家都有這個見解,這個見解就變成正確的。我們突然說身不是我,這個人思想有問題、頭腦有問題、神經有問題,於是我們也就被嚇到了,不敢接受佛的教學,還是執著「這個身是我」是對的;佛講的也不敢說他錯,但是我這個還是對的,你就入不了佛門。
佛說什麼是我們的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的身,佛法裡面講法身。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是自己的身,你要這樣能夠肯定承認了,那就恭喜你,你作佛了,你已經證得法身。我們這個身是法身的一部分,不能認部分是全體;正如同我們這個身體一樣,我們不能把身上一根汗毛說是這個身。汗毛確實是這個身的一部分,你要認識全體、認識真我,執著這個汗毛是我,這是錯誤的,這叫假我。假我跟真我是一個我,不是兩個我,你要把這個搞清楚,然後放下對於部分的我的執著,念念想全體。一切眾生是我,一切眾生享樂是我樂,一切眾生受苦是我苦,我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是幫助自己,這個觀念是佛菩薩的觀念。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我們講中國的孝道,這是圓滿的大孝。世間人講孝道,是合自己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為一體,這是孝,這個孝是小孝。佛是講究竟圓滿的大孝,合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為一個我,《華嚴經》就是講這個道理。你看《華嚴經》上每一個人,他所修的法門不一樣,但是這個法門都見到這個事實,都肯定到事實真相,所以個個都是諸佛如來。
所以我們學習,以我們現前的程度只有學老師,學得很像,然後再從這個地方脫穎而出,學古來祖師大德,我們才能看得懂人家的註解。像我們現在看《華嚴經》,《華嚴經》上有清涼大師的註解,有李通玄居士的註解,我們就看得懂。然後再進一步,從註解裡再超越、超出,直接就能看懂經,經的意思我們能看懂。註解的人他能看得懂經,教導我們的這些老師他能看得懂註,我們今天連註都看不懂,只好聽老師的。所以好老師領導我們從這個路上出來,一路出超,這是好老師。不是個好老師,不是個善知識,他就畫個圈圈,叫你永遠住在裡頭,永遠不能出頭,這個老師果報要墮十九層地獄,這是不善教,善教的人他有方法,一個階層、一個階層把你領出去。
我這一生,諸位都知道,我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的老師有善巧方便,他把我帶出來。我現在的程度可以看註子,逐漸逐漸也能夠看經,不用看註,看經我也懂得它的意思。功夫從哪來的?你們諸位同學跟我時間長,聽我講經的時間久,你應該能體會得到、觀察得到。我講經四十年,十年、十年是個大階段,第一個十年跟第二個十年比,第二個十年有很大的進步,第三個十年跟第二個十年比又不一樣,第四個十年跟第三個十年比就大大不相同。《華嚴》我在二十年前講過,那個時候的講經跟李老師的講法差不多,雖然講得沒錯,與我們日常生活脫節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做到的,我想充其量十分之一、二而已,我只能達到這麼一個水平。現在你們聽我講這個經,落實到日常生活至少有十之七、八,我不敢講很圓滿,能夠落實到十之七、八,大大不相同,大有受用。從這個地方你們一定要體會,我放下的就多了,第一個十年是放下一些,第二個十年放下比頭十年更多,第三個十年放下就更多,第四個十年比第三個十年又多了。你不放下,你智慧就不開;開智慧沒有別的,放下、徹底放下,你的智慧就圓滿、圓開,學經教的人講「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禪宗的大徹大悟、跟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同一個境界,所以不放下是吃大虧。放下之後,我們這個身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化成一體,我們的生活空間就像《華嚴經》、往生經裡面所講的,生活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
所以沒有成熟的,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輪臍天王他這裡教學重點是『成熟眾生方便解脫門』,「成熟」這兩個字的意思,他一生成佛,這叫成熟;他在這一生不能成佛,沒有成熟。由此可知,在這一生當中幫助他成熟,這是哪一個方便解脫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怎麼知道?這個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成熟了,圓滿成熟。隋唐時候古來的大德,他們對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仔細觀察哪一部經、哪一部論是最圓滿的?幾乎大家公認《華嚴》,《華嚴》是最究竟、最圓滿的。理說得明白、說得詳細,方法周密精確;理是讓我們明瞭,方法是放下。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像爬樓梯一樣五十一層,你放下底下這一層你就上了一層,再放下第二層你就上第三層,再放下第三層你就上第四層,五十層放下你就到五十一層,五十一層放下你就作佛。所以菩薩修什麼?放下而已!你不肯放下,你就停留在這一層,你永遠不能夠往上再升一層。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裡?站在地面,佛告訴你樓梯第一層爬上去,死也不肯上去,這沒法子了。為什麼不肯上去?我這裡捨不得,我這裡放不下,那有什麼法子?《華嚴經》上那個味道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什麼?行布是慢慢放下,次第放下。
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他一生圓成佛道,他是次第放下。他捨棄十信,就是把十信放下了,把自己提升到初住,吉祥雲比丘代表初住,他參訪吉祥雲比丘,他就是初住菩薩;再放下吉祥雲,參訪海雲,海雲是二住,他就又升一級;放下海雲參訪妙住,妙住是第三住,他又升一級了。前面這一階位不肯放下,就永遠不能提升,《華嚴經》顯示這是極妙的法門,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看出門道,體會到它的祕訣。他為什麼成就?不斷不斷的在放下,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圓融,那是頓超。所以它有次第,也有圓融,好像我們上大樓,這邊是樓梯,那邊是電梯,念佛求生淨土,電梯上去;修學其他法門,爬樓梯上去。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萬緣放下,統統放下,什麼都不想了,一句阿彌陀佛,坐電梯一下就上去了。這兩個法門都在《華嚴經》上,所以祖師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就是念佛,直接到極樂世界;行布就是逐漸放下,從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慢慢也到極樂世界。所以《華嚴》是通到極樂的階梯,不可思議。
從前方東美先生,我學《華嚴》實在講也受他的影響,他對於佛法涉獵得非常深入,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他告訴我,《華嚴》裡面有最圓滿的理論、最周詳的方法,最難得的是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跟五十三位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帶表演的,所以他說這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智慧教科書。他一生讀《華嚴》,晚年在學校裡面開《華嚴》課程。這是一部好書,非常好的修禪定的方法,非常好的修般若的方法,佛家教學,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這部書是最好、最有效的教科書。通過這部經典的教學,澳洲大眾所嚮往的多元文化必定落實,這個社會決定安定和平,這個地區的眾生決定是幸福圓滿;圓滿比美滿還要殊勝,美未必圓,圓決定美滿。所以這是「成熟眾生方便解脫門」。
但是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說得很好,「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智就是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沒有辦法理解。什麼原因?他不能夠契入;為什麼不能契入?他不能放下,道理在此地。世間聰明人讀到這個經典能夠有一點心得,決定是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很淡薄;世味要濃,道心就被堵塞了。方東美先生,雖然說他沒有學佛,沒有皈依佛門,但是他是真學。他何以能夠看得懂?他的世味很淡薄,沒有名利心,沒有貪圖世間享受的念頭,沒有,他的生活過得很清淡,真正是安貧樂道,所以他看得懂,這個經典他看得懂。我們相信在台灣,許許多多的教授都在看經典,但是要講起心得,遠遠比不上方先生。原因在哪裡?我們懂得,方先生淡於名利,能夠安貧他才樂道,道味他才能入得進去。如果對於世間名利放不下,五欲六塵享受放不下,縱然佛菩薩天天給你講經,你還是入不進去;你聽是聽了,你所懂得的是佛家的常識,真正的法味你沒嘗到,換句話說,真正受用、利益你沒得到。這樁事情,老師沒有辦法教你。
所以我常講,我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的人數不少,老師教導我們,都在一個課堂上課,並沒有單獨對哪個人特別多教一點,沒有,一同上課、一同研究、一同討論、一同學習。真正能夠體會到佛法法味的人數不多,十個人都不到,能夠體會到很濃、很深入的更稀有了,原因在什麼地方?不肯放下,放下得不夠。很明顯的,「我這個法門是正法,你那個法門不正,我要堅持我的正法,要拒絕你那個邪法」,你放下沒有?沒有;哪個沒放下?邪正沒放下,是非沒放下,你還是不得其門而入。佛門是什麼門?佛門是不二法門,邪正不二、真妄不二、是非不二、人我不二、生佛不二,那恭喜你,你入門了。你還有二,你沒進去,你在門外,你了解得再多都是了解門外的,裡面一無所知。如何能入門?「二」放下。二是什麼?對立,今天講相對的,放下你就有個入處。念佛人何以能入?念佛人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其他都放下,都沒有了,這行!他能入。入也有淺深,你看四土,凡聖同居土入得淺,方便有餘土深一點,實報莊嚴土更深了,常寂光土達到究竟。何以有這個境界?也是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放下多少。如果我專心念阿彌陀佛,這個世間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你生凡聖同居土;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連佛法也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了,比單單放世間法又深一層,他入方便有餘土;如果一旦覺悟,阿彌陀佛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他就入實報莊嚴土。阿彌陀佛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他就入實報莊嚴土,這個入得最深。由此可知,功夫在放下,不在乎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不在乎這個;不在乎一天拜佛拜三千拜、拜五千拜,也不在乎這個;也不在乎你參禪入定,你盤腿面壁一坐坐七天、坐十四天,坐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都不在乎這個,那都是形式上的,不是實質,實質是心境一如。《華嚴》叫大不思議經,《維摩》叫小不思議經,什麼叫不思議?入不二法門叫不思議,二就可思可議,不二那就不可思議。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每一位天王他們所得法,就是說他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他的成就都是明心見性,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哪裡是凡夫?凡夫哪有這種境界?時分天是夜摩天,欲界第三層,不高,欲界裡頭道道地地的凡夫,這是佛菩薩示現的。正是應以時分天王而得度者,即現時分天王而為說法,就這個意思,他們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華嚴經》裡面,華藏會上沒有一個凡夫,個個都是法身大士,我們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說實在話都是方便說,真實說統統都證得究竟果位,如果不證究竟果位不可能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如來果位上的境界。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利益,得到法喜,我們有義務、有責任,隨緣隨分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我們介紹給他,他歡喜接受,有緣!有緣是什麼?他有善根,他善根成熟,歡喜接受。雖歡喜接受,還不能夠理解,我們要幫助他深入理解;已經理解了,還不能夠依教奉行,再幫助他依教奉行。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用種種方便幫助他,把他向上提升。這些意思,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時時刻刻細心去體會,時時刻刻仔細去觀察,這樣就能開智慧。只要你看清楚、看明白了,你自然就放下;你放下了,你自然就得自在,你就能夠隨緣度日,隨緣度日是佛菩薩生活的方式,我們就轉凡夫的生活。
我們沒學佛之前,確實我們是業力到這個世間來的,現在把自己的業力轉變成願力,把煩惱轉變成智慧,把一切執著轉變成菩提,就超凡入聖。所以超凡入聖不在別的,在你能不能放下。果然一切放下了,那就是古人講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凡人,凡人有事,覺悟的人沒事。這個味道很深,雖然難,但是還是能夠體會得到;要能夠深入的體會,必須自己肯放下、肯捨棄。放下裡頭最難的是捨身,捨身不是叫你去自殺,那就完全錯了;心裡再也不掛念自己的身命,連身命都不放在心上,財產當然更不會放在心上,那是身外之物。只要真正心裡一無牽掛,你就解脫了,你就入味,逐漸逐漸你讀經,你跟經典裡面所說的相應。這就是古人所講的「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自己入這個境界,隨著《華嚴經》就入華嚴境界。功夫淺一點的,展開經卷是華嚴境界,經卷合起來又墮落,又回來了,這就是薰習的力量不夠。長時薰習,天天讀、天天入,到以後不讀經還是這個境界,你就真的入了,就真入了。展開經卷這個境界現前,合起經卷境界不能現前,這是觀行位中、相似位中,不是真實的。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是善緣、是惡緣,順境、逆境,總是這個境界,那你就真入了。真正是自己的心跟宇宙、跟眾生、跟過去、跟未來合成一個,這才是真正入了一真法界,永遠超脫了十法界。但是我們這個身體還在十法界裡頭,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的入法界了,本經末後一品叫「入法界品」。自己不入就不能幫助別人入,這就是說,你要真的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要先入,也就是自己先得度,然後才有能力度眾生;自己先入,然後才有善巧方便幫助別人入這個境界,這是真實究竟的大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