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十三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13
請掀開經本第八面最後一行。
【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我們看這一段。昨天講到清涼大師引用世尊對光嚴童子的一段話,說明維摩長者跟我們講到的「安坐萬行道場」。這個範圍非常的廣大,凡是與心性相應的,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坐道場,我們要深深的理解這個道理。維摩長者只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說直心、發行、深心、菩提心,接著再講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裡面,前面五條我們介紹過了,末後一條般若波羅蜜,我們翻作智慧。
「智慧是道場」,見到一切諸法的真相。要細說,乃至「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為什麼?「成就一切智故」。維摩居士這才告訴光嚴童子,告訴他菩薩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能夠與六度或者是經上講的十度相應,這樣教化眾生,無論是你起心動念,或是言語、或是造作,包括我們日常生活起居在內,無一不是念著眾生,佛法裡面講諸佛護念。一個菩薩,一個大心的凡夫,我們真正發心學習《華嚴》就是大心凡夫,起心動念跟佛一樣,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盡心盡力想幫助一切眾生,這個樣子,舉足下足皆是從道場來,心真實的安住在佛法中。《維摩經》上這段話,光嚴童子本來問的是事相,問維摩居士你從哪裡來?而維摩長者完全是以法來顯示,告訴他萬行就是得道之處。一切時、一切處,不定在什麼機緣豁然開悟、豁然明白,這個時間、這個處所就叫做道場。所以經上才講,「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由此可知,維摩長者念念不捨眾生,念念真正安住在佛法上,我們要學習。
看維摩教誡光嚴,用現代的話來說,機會教育。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接觸許許多多的人物,可是把佛法如何介紹給他,這個意念很弱;不能說沒有,常常忘記,所以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方。我們隨身攜帶一點小的結緣品,佛像也好、卡片也好、小冊子也好,這就有這個心,你的心就坐道場。別人要向你請教,大可以學習維摩居士,人家問多半問的是事相,我們解答確實可以用佛法來解答,這個意思好。
遍坐道場的意思,清涼大師給我們說了十種,第四種是「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場」。佛在《涅槃經》上說,他說我現在這個身體,這是佛自己敘說,我現在的身體是幻化之身。得道之處,我們知道,世尊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我們都認定菩提樹下是世尊得道的場所,而佛他老人家說,道場如水中之月。所以古德才說︰「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能說得出這個話,這是過來人;若非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說這個話的這位大德,書籍上沒有詳細記載,想必也是讀《華嚴》或者是讀《涅槃經》,從世尊這句經文當中悟入的,他明白了。我們這個身確實,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事上有、相上有,理上無、性上無。身如是,我們依報的環境亦復如是。真正能把這個身看作幻身,我們依靠生存的環境看作水月,你會開悟。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知道自己的身是幻化之身;道場,居家開悟了,家也是道場,安居水月之家;你要是做生意,開個小店,水月商店;經營生意,跟顧客往來,夢中生意,夢中交往,你會得大自在。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空了,你怎麼會不自在?你的煩惱、妄想、習氣,它怎麼會不斷?居家的場所、工作的場所、交際的場所,一切場所,只要你能夠與心性相應,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始成正覺,我們學這段經文,這才真正得受用。
外面境界不是真的,把外面境界當真,我們才會受魔的控制、受魔的折磨。如果一旦省悟過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魔王也是虛妄,魔境界也是虛妄。只要你曉得它不是真的,它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就當下能夠遠離一切恐怖妄想。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就是超越。說到降伏魔外,《般若》的確是有很圓滿的效果。我們修行,證得菩薩果位,證得如來的果位,那也是「夢中佛事」,夢中佛事要不要做?要做,不能不做。絕對不要錯會了意思,以為萬法皆空、夢幻泡影,因果也沒有了,業報也沒有了,你就可以為所欲為,那你就上當了。沒有上釋迦牟尼佛的當,釋迦牟尼佛沒這個說法,你錯會了意思,你聽錯了。這個問題向後還會詳細討論到。我們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掉,沒有斷掉,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你還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現前是什麼樣的身分,我們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佛所講的,的確是事實真相,沒錯。我們現前的狀況依舊是迷而不覺,這個是事實真相。我們沒有能力契入佛所說的境界,只能夠學個幾分,只能夠學一個相似的相應,這樣對我們修學來說,確是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如果捨棄淨土,修學其他的法門,諸位細心想想,有沒有把握成就?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都講得很清楚,不斷煩惱決定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有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佛在經上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證得小乘須陀洹果。大心凡夫能夠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在斷煩惱上來講跟小乘須陀洹果相同,可是智慧不一樣,智慧要比須陀洹高出太多太多了。不但須陀洹不能比,阿羅漢、辟支佛都不能比,但是在斷煩惱等於小乘初果,這個不能不知道。試問問我們有沒有能力?見惑裡面第一個是身見,我們是不是還把這個身體看作「我」?如果還把這個身體當作「我」,你這八十八品見惑是一品都沒斷。必須要像佛一樣,說「我」絕不執著我相,絕不分別我相,他真的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為什麼說「我」?隨順眾生之說而說,自己意地之中確確實實沒有這個分別執著,那才叫真斷。「我」沒有了,「我所有的」當然就沒有了,這是破身見。所以仔細思惟,確確實實沒有這個能力,這才不能不求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裡面不需要斷惑,見思煩惱一品不斷都能往生,我們才有把握。雖然不斷,但是諸位要記住,要把它伏住。伏住這個能力,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斷這個能力我們確實沒有把握。伏,古人講好比石頭壓草,沒有除根,只是把它壓住,它不起現行、不起作用而已,這樣就能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淨宗法門之殊勝不可思議,確確實實能度九法界一切業障深重的眾生,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好走。我們在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倓老自己給大家說,他在他一生之中,曾經參訪很多的知識。他說他見過參禪有得定的,但是沒有見過參禪開悟的;不但沒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他老人家說得很清楚。能得禪定,果報在四禪天,出不了三界,沒有法子脫離輪迴,這就說明參禪不如念佛。念佛人往生淨土的,他見過、聽說過,人數太多了,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一生當中要想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別無二法。他老人家自己是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當然我們希求高品位往生,應當有這個願望,可是下下品往生也不賴,也不錯,你已經超越十法界,不僅僅是六道輪迴。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做阿惟越致菩薩,你說這多稀有,多麼難得。
提高品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能提得起觀照功夫,而觀照裡頭的綱領,《金剛經》很適合。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不管起什麼心,不管起什麼念,立刻就能夠覺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你的心念就打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就對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正念現前,無論起什麼念頭都是邪念,阿彌陀佛是正念。《般若經》上還有兩句話,也能夠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深入觀照,「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諸法是一切萬法,為什麼說無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從緣生,凡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緣起性空」。這些重要的開示,都可以幫助我們時時刻刻省悟過來,不再迷惑,這樣才能夠安坐道場。
如果就威勢身來說,這裡面又可以說為六種道場。第一個是「遍一切同類世界道場」。遍是普遍,同類那是講法身大士,相宗裡面講的同生性。第二,也能遍「一切異類世界」,這也是道場,這是異生性。另外還說到「一切世界種」、「一切世界海」,這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向太空物理去展觀,大而無外。第五講「一切微塵中」,這是說到小而無內。無論是大,無論是小,無論是因,無論是果,都是自己心性所變現出來的境界。心體遍一切法界,它的作用哪有不遍法界的道理?所以《華嚴》上說,佛坐在一毛端上轉大法輪,轉大法輪就是開大法會,講經說法。在什麼場所?在毛端上。不止芥子納須彌,不止!大小無礙,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障礙法界,事事無礙。末後一個意思說「剎塵帝網無盡道場」,這是總結。剎是佛剎,塵是形容極多,像微塵那麼多的諸佛剎土;帝網是比喻,像大梵天的羅網一樣。都是比喻無窮無盡,說明無有一處不是道場。這是說到一切道場,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再看底下這句經文,『菩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日輪」是太陽,用這個來做比喻。「菩薩眾中」,這是講這些法身大士們,他們在一些菩薩眾中顯示得特別的殊勝,威德、智慧、容貌超勝一切菩薩,其他的更不必說了,菩薩下面,緣覺、聲聞、六道凡夫,還有誰能夠比得上?後面兩句比喻像太陽一樣,太陽出來之後照明世界。這是比喻菩薩三身的殊勝,清涼大師跟我們說,這個比喻很明顯,日出先照高山,比喻化身;在陽光之下沒有一樣東西不照,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法身一樣;處處全現,這就如報身一樣。所謂是化身坐道場,法身坐道場,報身坐道場。三身實在說就是一個身,一而三、三而一,一不礙三、三不礙一。法身是體,報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已清淨。】
這是說的「福德身」。世間人求福佛不反對,諸佛菩薩也修福,可是佛常常警惕我們,唯恐我們修福迷在福中,那就錯了。『三世所行』,這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佛沒有一樣不學,沒有一樣不修。在果地,煩惱習氣斷盡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換句話說,三際也坐斷了。什麼時候,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沒有先後,這是你超越三際,你在三際裡頭得清淨;你不能夠超越,你清淨心沒現前。清淨心現前,裡面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諸位一定要知道,十方三世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只要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三際相了不可得,這是真的。現代科學家算是相當聰明,但是他們知道空間是可以突破,時間也可以突破;換句話說,時光倒流,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這個道理他懂,他也知道可能,但是究竟用什麼方法他不知道。他們用佛法來說,知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是怎麼形成的,什麼原因形成的,他沒搞清楚。空間,他們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這些度數維次怎麼來的?他們知道確實有不同的空間存在,但是不曉得怎麼來的。這個道理深,比較難懂,我們說另外一樁事情大家就比較好懂,譬如我們今天講的「波」,電波,這個大家好懂多了。電波我們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空間無線電波非常複雜,頻率不相同,所以雖然在一起,它也不相雜。我們拿一個收音機,撥到哪一個頻道就聽到哪一個電台的音聲,換一個頻率就換一個電台的播出,頻率不相同,時間、空間的產生也是這個道理。統統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假如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坐斷了,恢復到清淨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給我們說的境界,所有時間、空間的障礙全部突破,這個福就大。
『眾福大海』,海是比喻,你的福報廣大就像海一樣。實在說這是個形容詞,比海大得太多太多,你所修的毫髮之福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由此可知,如果你著三世相,你著相,你的福不管修多大,不是清淨福報。如果你斷了三際的心,也就是你不著相,那個福報之大不可思議,無法去度量。所以我們修福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的真相,知道如何去修學。但是我們要想不著相,難!雖然說不著相,事實上已經著了,難在這個地方。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甚深的習氣,無量劫已經養成習慣,很想斷,總是斷不了。雖然斷不了,愈淡薄愈好,應當要在這上面努力。我們於一切法的分別、執著,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習氣染著一年比一年輕,這就是功夫得力的好現象。如果我們的習氣、煩惱,今年跟往年還差不多,如果今年比往年還來得嚴重,那就麻煩了,我們這個佛法就白學了!學一定有偏差,一定有問題,應當認真去反省、去檢點,這叫會修行。會修行的人,時時刻刻找自己的毛病,發現自己的毛病,這就是覺悟;把自己毛病、習氣、染著改過來,這是功夫,你真有功夫。
這個地方是修行重要的綱領,《無量壽經》經題上提示的三個綱領︰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裡面,實際上就是三寶、三學,裡面含攝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沒有離開這五個字。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來修學?在生活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提醒自己要清淨、要平等、要覺悟。具體使用的方法,在事上說就是要看得破、要放得下;在行門裡面講,時時刻刻提起這一句佛號,心心嚮往極樂世界,念念與諸佛菩薩海會同在。看一切處皆是道場,一切時都是始成正覺,常有這種觀念就好。請看經本第九面第三行:
【而恆示生諸佛國土。】
這是第四「隨意受生」,十種身裡面講的「意生身」。隨意受生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隨他意」,就是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求的人是什麼樣的身分,菩薩就有能力給他現同類身去度他,這叫隨他意。實實在在講處處受生,而且跟諸位講,念念受生。世界太大、太多,虛空裡面實在講,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虛空,現在科學家講的,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頻道,只能看到一個時段,沒有辦法看到過去、未來,只能看一個頻道。實際上頻道是無量無邊,時空裡面的世界也就無量無邊。佛在《華嚴經》上常用「十恆河沙數,佛剎微塵數」,把佛剎磨成微塵,用這個數量來形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實,絕不是心裡面想像的話,不是的,不是形容的話,不是猜測的話,而是事實真相。這麼多世界,眾生的數量更不必說了,哪個地方眾生有求,菩薩就應。哪一位菩薩去應?與這個眾生有緣的菩薩。菩薩多!經上常講的,華藏世界我們就不說了,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我們念得很熟,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人數誰能算得清?這麼多的菩薩,這麼多眾生在感應,哪裡曉得哪一個菩薩跟他有緣?哪一個菩薩去應化?這就如同電腦一樣,數量再多,一毫都不差,那個感應實在不可思議。
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你法緣結得愈多,將來你成了佛,不必成究竟圓滿佛,你只要成分證位佛就行。分證佛,我們《華嚴經》裡面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證佛,你就有能力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你可以應化到過去,你也可以應化到未來,神通真的是廣大,真正不可思議。同時還要應無量無邊眾生的感應,有能力分身、化身,經上常說,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諸位要曉得,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就有這個能力,就有這個受用。極樂世界不能不去,難怪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都要求願往生,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種是「隨自意」。隨自意,那都不想生了,那有多麻煩!隨自意可以不生,可以不現形相,像我們這個世界無色界天人一樣。其實無色界天人沒有顯色,他還是有色的,他那種色相因為不是顯色,我們看不到。譬如人在定中,定中有境界,定中有色相,只有入定的人他清楚,別人見不到;還有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色相,跟我們睡在一起的人他也見不到。無色界天人的色相就類似這種,不是真的沒有色,還是有。法身大士他可以真正把色相滅盡,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確實能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叫大涅槃境界。這些佛菩薩們住不住涅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實在這個話的意思我們要會聽,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不住涅槃就是意生身,就是意生身的兩個意思:隨他意,不住涅槃;隨自意,不住生死,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同時的。我們講三身就好講了,法身不住生死,應化身不住涅槃,報身是自受用身,不住生死;他受用身,不住涅槃,這很有趣味。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顯示出無量的慈悲、真實智慧,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超越時空,盡未來際,正是古德所說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法身無生,無所不生。法身是我們自己真正之身,禪宗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法身是本來面目。法身無相,能現一切相;法身無生,無所不生。這是講意生身。
我們現前應當怎麼學法,跟這個意生身有個幾分相應。每個人在這個世間上同時都具有好多種不同的身分,儒家所講的五倫十義,這個跟意生身就很接近。現代的社會比古時候複雜太多,人與人的關係往來比過去不知道要增長多少倍。我們以清淨心,清淨心是最重要的,清淨心能生,清淨慈悲,清淨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時候做這個功夫?靜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沒有工作,一切萬緣放下的時候,整個身心放鬆。最好是經行散步,這個時候萬緣放下,恢復自己的清淨心,用這個清淨心來念佛,效果無比的殊勝。這個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後我們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應酬裡面,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功夫就能用得上。什麼功夫?清淨心。清淨心對一切人事物照見,跟平常決定不相同,你自己會感覺到現在有智慧。從前處事待人接物迷惑顛倒,常隨境轉;現在好像有一點智慧,聰明了、清楚了、明白了,這就是受用之處。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去對待、去處理,這就接近意生身。隨他意,令他生歡喜心;隨自意,清淨無染,這就把這段經文的義趣應用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再看下面這一行,第四行︰
【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遍周法界。等無差別。】
這句經文是說的「相好莊嚴身」。『無邊色相』,色相無有窮盡。在大經裡面我們才讀到,世尊告訴我們,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的;身有無量相,每一個相裡又有無量好。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一般經上說的劣應身;實在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現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什麼不多現幾個相?為什麼不少現幾個相?一定要三十二?三十三不行嗎?三十不行嗎?諸位要曉得,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隨他意。他意是誰意?佛示現在當時的印度,隨印度人的意思。那個時候在印度這個社會,他們大家以為這三十二種是貴相,像我們中國看相的,哪些相好是貴相,一般人喜歡的、尊重的,世尊示現你們認為是尊貴的那個相,我一示現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眾生的分別執著,佛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是這麼個意思。佛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現報身,報身也是隨他意,也不是隨自己意。他是誰?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那個心量跟我們不一樣,他本身的身相也大。他們是以相好,圓滿的相好,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這個相好還放光,圓滿光明。光,光有放光、有常光,放光周遍法界,常光也周遍法界,才叫圓滿。周遍法界的意思我們逐漸能夠體會到一些,確實是周遍法界。光照得愈遠,波漸漸的就微弱。像我們現在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的星球,現在能夠觀察到的星球幾乎都是本身發光的,像太陽一樣。不發光的,本身不發光的星球,一定是發光體照著它,它有反射的光,我們才能見到;如果它連反射的光都沒有,這個星球我們就見不到。我們現在知道有幾萬光年星球,距離我們遠近是用光年來計算,光的速度走一年;幾十萬光年、幾百萬光年、幾億萬光年,光就非常非常微弱。真的是周遍法界。佛菩薩的光強,不是像星球發這個光,這個光不強,太陽的光不強。為什麼知道它不強?依報,它不是正報。佛菩薩的身光、放光是正報,比它的光要強得多,這才合理。為什麼佛光我們肉眼見不到?實在說,我們肉眼的能力非常有限。科學家用儀器偵測到,證明光的波度不一樣,就像電的頻道不相同。光波有長波的,比我們現在能見的這個波度長,我們見不到;比我們現在能見的波度短,我們也見不到。我們肉眼能夠見,在這個無數的光波裡面,我們能夠見到是很窄小的一個波度。跟我們耳聽也是一樣,音聲頻率高的,高音的我們聽不到,比我們能聽這個頻率低的我們也聽不到。這些音波跟光波充遍在空間,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瞭。所以佛的音聲遍法界,佛的佛光遍照法界,我們能相信,從科學這些證明,我們能夠相信。
佛說的這些境界實在講,都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具足的。一切諸法從心想生,心是一切諸法的根源。心遍法界,心所起的作用哪有不周遍法界的道理?體周用也周,體用都周,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相也周,相也周遍,所以諸佛菩薩就有能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只要有感,決定就有應。他的感應那麼圓滿、那麼快速,也有個道理,無分別心。換句話說,才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就沒有了;只要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就現前。能力是本能,不是學得來的,不是外面得來的。所以相好莊嚴身我們要學,非常非常的重要。佛以相好光明接引許許多多眾生,幫助許許多多眾生,善根、福德、因緣還差一點沒成熟的,佛用這個方法讓他接觸到之後,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提前成熟,得度的人無量無邊。所以我們不能不注重相好莊嚴,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
佛菩薩為眾生示現有種種差別不同,可是他的用意是相同的,不同當中有相同。相同的是什麼?接引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因此觀機就非常重要,這是智慧,一定要對眾生的根性才能夠幫助他們,才能夠去誘導他。所以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正是世間人常說的「通權達變」,你才能夠普度眾生,才能令正法久住。現在這個世間眾生追求美,沒有一個不愛美,可是美而不善、美而不真,美裡頭沒有智慧,有愚痴,你說糟不糟糕!我們在今天要給他做什麼示現?美,美裡面有真、有善、有慧,他們才喜歡接觸,喜歡來修學。他喜歡美,你把這個美斷掉,他就不來了。投其所好,改他的毛病,這就叫佛法,這叫善巧方便。我們在經典裡面要學習這些原理、原則,體會佛菩薩度眾生的深心。所以相好莊嚴身,我們也常講招牌、門面、包裝,不能不重視。妖魔鬼怪他也會,但是他那個美裡面沒有真、沒有善、沒有慧。再看下面一句︰
【演一切法。如布大雲。】
這一句裡面是講的「願身」,志願的願,「願身演法」。我們特別注意這個「演」字。他為什麼不說「說」,說一切法,如布大雲,他為什麼不說「說」?說只有口業,三業裡頭只佔一個;演,三業具足。演是表演,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這個叫演。佛所說的一切法統統都可以表演,用表演的方法來弘法利生是最高明的。我們在一般上講,歌舞、戲劇,我們佛法裡有沒有?有,《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那就是唱戲,就是戲劇。如果有人發心把五十三參寫成劇本,到電視台上去演連續劇,比我們苦口婆心在這裡講,那個效果不知道要增長多少倍。應該要這麼做法。現在有許多寫劇本的人找不到材料,他不曉得佛經裡面的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釋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法會、每一次的講經,都可以把它編成故事,都可以把它編成劇本。用歌曲來弘法,《大藏經》裡面的歌詞我看不下一萬首,都可以演唱的。我看過是《中華大藏經》,精裝本,這麼厚的兩冊,在哪一本我忘掉了,全部都是歌詞,都是唱的。正式把它寫成劇本的也有,《歸元鏡》,這個劇本說三位法師的故事,我們淨土宗的,第一位是慧遠大師,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第三位是蓮池大師,寫成劇本,也都收在《大藏經》裡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通過舞台、通過電視表演。這是說了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演」是我們自己切身做到。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聞到佛法,明白了,發了大願,從今之後我們就幹表演的事情,專門表演給社會大眾來觀看。社會是我們的大舞台,我們是演員一個。一切為佛法,為佛法就是為劇本,演得要像那個角色;一切為眾生,一切為觀眾、為社會大眾,幫助這一切社會大眾。我們表演的目的只有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所表演的,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們演這麼一場戲。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學佛最低限度要把我們這個業報身(我們來的時候迷惑顛倒來的,糊裡糊塗來的,不知道過去,不曉得現在,也不曉得未來,迷惑顛倒,我們是業報身,隨業流轉),今天遇到佛法,明白這些事實真相,心裡做一個大的轉變,把我們這個業報身轉成願身,願身就是乘願再來。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報,你就轉過來了。每個人都能轉,只要你下定決心依教修行就轉了。哪些是業報?我們用六度來做個比喻。過去我們慳貪心,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叫吝嗇,自己沒有的想盡方法去貪求,這是業報身;不知道修善,不知道持戒,念念還作惡,隨順惡習氣,這是業報身;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業報身。如何把業報身轉成願身?從今之後,我依佛的教誨修布施波羅蜜,你不就轉業報成願身嗎?原來你這個心安住在六道輪迴,現在安住在道場,馬上轉過來了。過去起心動念皆是惡業,現在我們發心持清淨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真正發心修學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轉過來了。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提出修行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守著這個規矩就轉了,決定不違犯,轉業報身為願身。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佛講這十種身,你一種得到,其他九種都得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想想看,捨棄業報,如法修行,你心地自然真誠、清淨、慈悲,你就得相好圓滿身。你的慈悲心、智慧心時時刻刻像諸佛如來一樣,護念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意生身不就現前了嗎?一個轉了統統都轉了,不是佛這十身一個一個修,不是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從哪裡轉最方便?願轉最方便,發願我要學佛,我要學菩薩,我的心像佛、像菩薩,我的身也像佛、也像菩薩,我的言語造作也像佛、也像菩薩。願一發,身語意三輪都轉。這是願身演法,演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我們的生活,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做得很圓滿,沒有一點缺陷,這個才行,身語意三業沒有過失。
所以時時刻刻要學,學習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讀誦大乘。我們今天依照《無量壽經》學就好,《華嚴》太大,分量太多,不容易抓到綱領,依《無量壽經》學就好。《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要、《華嚴經》的總綱領。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老老實實的做,很細心的去做。粗心大意是我們的毛病,我們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們看一本書,看完之後隨便往這兒一丟,這不是菩薩、不是佛,這不是一個好榜樣。諸佛菩薩這本書看過了,不看了,一定把它合起來合得好好的,一定放在那裡整整齊齊,決定不會有一點凌亂。不常看的書一定放在書架上,或者放在書櫥裡,整整齊齊,一點都不會凌亂,人家一看心裡多麼舒暢,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來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做得整齊、端莊,端正莊嚴,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細節裡面養成好習慣。為誰養?為一切眾生做樣子,不為自己,為自己身都不要了。所以隨順自己,一念不生;隨順眾生就要做表演,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
此地的「雲」,雲後面就是大雨,所以佛是用雲表慈悲,用雨表演法,慈雲法雨。你要表演一切法做給人看,先要有大慈悲心,沒有大慈悲心你決定做不到。如布大雲。經裡面說:「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無上輪就是指《華嚴經》。也有說法,雲比喻身。身前面講了,身是幻色,不是真的,像雲,我們遠看有,近看就沒有了;相有體空,用雲表這個意思。把說法比作雨,廣現化身,表演一切法,就好像濃雲密布,要下大雨了。先布慈雲,後注法雨,取這個比喻。經上跟我們說世尊,乃至於菩薩、聲聞,以及祖師大德、善知識說法,一定要隨順眾生的根性,然後才能令眾生得真實的利益,所以說法一定要契機。
講到說法,雖然只是說到語業,說一條,身語意也都包括在其中,身要表演,心裡面要慈悲、要有智慧。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智慧,差別智,我們也稱作後得智、也稱作權智,權智就是社會一般人講的通權達變,你有這個智慧、你有這個能力,才應付得了這些無量差別的眾生種種不同的需求。佛說法,所謂一音而說法,出在一個大慈悲心。佛所說的、佛所表演的,能令一切眾生聽到、見到、接觸到都有所感悟;感是感應、感通,悟是覺悟。為什麼能令眾生感悟?佛有真誠心,佛有願心,佛的清淨平等覺再加上慈悲願力,所以能感人深刻。我們今天跟一切大眾接觸的時候沒有感應,粗心大意;不僅是粗心大意,說得不好聽的,虛情假意,有什麼感應?從真誠心才有感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