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七六集) 2000/3/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76
請掀開經本,鳩槃茶王偈頌第八首:
【清淨光明不唐發。若遇必令消重障。演佛功德無有邊。勇臂能明此深理。】
勇健臂鳩槃茶王,他得的法門是「普放光明滅如山重障解脫門」。我們現在讀他的讚頌,第一句『清淨光明不唐發』,「唐」是虛妄的意思,這一句說明清淨光明的功德決定不是虛妄的,它有真實的功德利益,真實功德利益在第二句裡面就顯示出來了。在此地我們要重視的就是「清淨」這兩個字,清淨是體,是能發,光明是用,是所發;也就是說,清淨是定,光明是慧。慧從哪裡來的?因定開慧。由此可知,我們的修學,清淨是多麼重要。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那麼清楚,「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心不清淨就生煩惱。我們總要記住,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生煩惱;離妄想分別執著,就生智慧。智慧跟煩惱都是自性本具的,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用清淨心生出來的就是智慧,用妄想分別執著生出來的就是煩惱。所以佛在經上才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也就是隨心所變,你是什麼樣的心,它就變什麼法出來。我們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應該怎樣去轉煩惱成智慧,轉迷為悟。只要你自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智慧就現前了,你的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就跟佛菩薩一樣。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是個凡夫,你的想法、看法、做法都不是正確的。
心地要清淨,清淨是不為自己。你有智慧,你就能夠了解事實真相,這個道場是佛道場還是魔道場,你首先要能辨別這個。佛道場,如果說是批評一個人,一定是幫助他,糾正他的錯誤,幫助他斷惡向善,幫助他破迷開悟,佛道場;魔道場,那必定是為了負責人自己本身的利害,這個人於我有利,我讚歎他,於我不利,我要想辦法把他趕出去,來喝斥他,這是私心,那個不是道心,那個是名聞利養的心、貪瞋痴慢的心。不可一概而論。所以你要問的是什麼樣的道場,這個住持人是佛還是魔,先要搞清楚。你統統清楚之後,魔道場看到笑笑,沒有事,心地清淨、平等,佛道場可以讚歎幾句,這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稱讚如來」;魔道場不稱讚,有禮敬,不稱讚。禮敬決定是平等的,佛與魔都平等,讚歎就有差別,就這麼一點差別。你是正法、如法,讚歎;不如法,一句話不說,人家一問,笑笑就好了。
攀緣、隨緣也在你一念的分別。我一心求法,這不是攀緣。攀緣是什麼?我到這個地方來學了之後,提高我的身分地位,我可以爭取更多的名聞利養,這個心就不善,這是攀緣。增加你自己的威望,增加你自己的知名度,增加將來爭權奪利的本錢,如果是這些,你是魔道,你不是佛道。佛道是到這個地方來聽經、聞法、修行,成就自己戒定慧,息滅自己貪瞋痴,是來幫助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的,這就對了。我們這個地方所標榜的、希求的,是希望大家在這個道場真正修學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起心動念與這個相應,你是真學佛。只要你能有這個心,後面跟你講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那是自然的,前面是因,後面是果。你心地既然是真誠清淨平等覺,你哪有不看破?哪有不放下?哪有不自在的道理?你就決定做到了。所以這十句,實際上只有五句,前面五句是因,後面五句是果。五句的果沒有,就說明前五句的因你沒修到;你要果然有前面五句的因,後頭不必說,自自然然流露,一絲毫都不勉強。從這個地方你就明瞭這句偈的大意,「清淨光明不唐發」,這是清淨心,我們五句裡頭的清淨,光明就是正覺。
『若遇必令消重障』,我們的重障是什麼?就因上來講是三毒煩惱,貪、瞋、痴,重障!所有一切的煩惱、罪過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叫「三毒煩惱」。外面的緣,內有三毒的心,外緣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內因外緣,於是果就是自私自利,不擇手段爭名逐利,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是重障。如何消除?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消除了。你把這個念頭從心裡面轉過來,心地清淨,智慧現前,你必定是於人無爭,不但不爭,處處謙讓,歡喜謙讓,不是在學,不是在勉強,歡喜謙讓,樣樣都讓別人;於世無求,什麼都不求,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神仙的生活。但是如果有人來找你,為社會、為眾生,我們不能夠推辭,推辭是錯誤的。我們絕不找人家來做事;人家找到我,我沒辦法,非做不可,這是隨緣,不是攀緣。沒有人找我,我得大自在,省心省事,一心念佛。
你要是遇到了,「若遇」就是遇前面「清淨光明」,清淨光明是一切諸佛的正法。這四個字,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包盡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出不了這四個字的範圍。清淨是心行,光明是智慧,能消重障。換句話說,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不但是不能夠轉煩惱,說實在的話,減輕現前的煩惱,我們現在還做不到,這個問題嚴重!在中國,自古以來真正的大善知識,真正大善知識的標準是什麼?通宗通教,這才算是真正大善知識。教下一定是大開圓解,宗門一定是大徹大悟,宗、教、顯、密才圓融,這才是個大善知識。大善知識教化一切眾生,眾生的根性我們不知道,文殊菩薩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說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六根是耳根最利,所以用音聲為教體;音聲為教體,那就是講經說法。幾個人聽?給諸位說,一個人聽就夠了,這就是傳法,代代相傳;能有二、三個更好。你看中國歷代祖師大德,單傳的不少人,只傳一個人,哪裡要那麼多人?亂轟轟的,沒有這個必要。
什麼樣人有資格接受承傳?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自己欲望、煩惱淡薄。傳法的老師還要仔細觀察,淡薄到什麼樣的一個程度,他才敢教你,教你不白教,你真能夠承傳。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有嚴重的分別執著,諸佛如來來教你都沒有用,為什麼?你不悟,入不進去。你聽得再多,你也能說,全是記問之學,你所講的東西不是從你心性裡頭流出來的,所以要懂這個道理。第二個條件,要有大悲心,要大慈大悲、大公無私、怨親平等,你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不是說這人我喜歡他幫助他;那個討厭,我不幫助他,祖師不會傳這個人。所以這是祖師選擇傳人的兩個條件,沒有這兩個條件不會選中你。具足這兩個條件的人不多,因此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他自己成就了,後來沒有傳人,這個很多,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得很多,沒有傳人的,他不是不傳法,是找不到傳人。這就是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講,我們做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良師益友可遇不可求,他說老師找一個傳法的學生更難!所以遇到一個,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是偶然的。這樣的人有能力接受大法,他聞了之後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他具備這兩個條件,一個是煩惱輕,我們妄想不談,分別執著很輕;第二個是有慈悲心,肯幫助別人,歡喜為別人服務,這兩種條件,所以他聞法才能信、能解、能行、能證。
信、解、行、證這四個字都重要,到底哪一個是比較上更重要的?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說煩惱障輕,所知障重,解最重要;如果是所知障輕,煩惱障重,那就行最重要。哪一個重,哪個最重要。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的,阿難尊者跟富樓那尊者,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所以他聽佛講經他開悟了,但是在修行證果落在富樓那的後面,富樓那是四果阿羅漢,他是初果。對阿難來講行重要,對富樓那來講解重要。佛法哪有定法!看我們害的是什麼病,我們的病哪一個病最重,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我們仔細反省一下,我們什麼病最重?我們兩種都重,所知障也重,煩惱障也重,這個很難治。用什麼方法?解行並重,得用這個方法。解行並重,我們今天也在做,效果不彰;不能說沒有效果,效果不理想,達不到我們理想的標準。這個原因又在哪裡?我們要常常檢討,我們沒有真幹,所以才有這種現象顯出來。沒有認真去幹;是幹了,幹得不夠認真,所以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解門不僅是讀經、聽經,還得研究討論,所以師跟友有同等的重要性。有好老師,沒有好的同參道友,進步非常不容易。老師教你,老師指路,行是靠自己走路,自己走路要有同伴互相照顧,這樣才好。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很困難,遇到困難就想退步,就不想再走,一定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平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可見得成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我在台中十年,有老師指導,我們有七個同學,包括我自己七個人,我們七個人每一個星期有一次聚會。因為那個時候出家只有我一個,其他的都在家,他們有家庭、有工作,所以我們每一個星期聚會一次,在一起三個小時研究討論。十年如一日,相當不容易,七個同學在一起搞了十年,一個星期一次,我們才有這點成就。你要是沒有同學在一塊切磋琢磨,單單聽老師講經很難。所以在台中聽李炳南老居士講經的人太多太多了,為什麼成就那麼少?沒有這些同學在一起,你才曉得同參道友的重要,同參道友的恩情超過兄弟,這是在菩提道上互相協助,彼此都是真幹。
我們這個真幹,心裡想真幹,還是有障礙,這就是我平常跟大家所說的我執、自私,這兩個是我們修菩提道上很難克服的難關。這個難關不能克服,始終是嚴重障礙,而且是現前障礙;必須把這個難關突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執。《金剛經》上世尊教學,我們這在經上看到,小乘須陀洹果,真正是佛門起步。他為什麼能證得須陀洹?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我們現前所講的放下成見,放下成見就是放下我執;放下自私,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放下。放下自己的成見,這是基本,你才能入門;入什麼門?在佛法裡面講小學一年級,你才能入學。你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你永遠在一年級的門外,念什麼?念幼稚園。我們現在念幼稚園,沒有到一年級,到一年級那恭喜你,你已經證得位不退了,你慢慢的會往前進,升二年級、三年級,你不會退學、不會退轉,叫「位不退」。證得須陀洹果,即使沒有遇到諸佛如來,也會有菩薩、羅漢幫助你,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見思煩惱斷盡了,你就能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在大乘菩薩,這是什麼地位?初信位的菩薩,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證位不退。位不退,諸位要曉得,見思煩惱裡頭見惑斷了(見惑就是我常講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斷了),妄想分別薄了;不是沒有,很淡薄,比起一般人那淡薄得太多了。這樣的人遇到大乘佛法,「清淨光明」這四個字是代表大乘佛法,在此地特別代表《華嚴》,這才能夠消除重障。
我們修學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煩惱習氣依舊還在,跟去年沒有什麼兩樣,自己要覺悟到,我今年學佛這一年的時間白費了,沒有進步。再比一比,跟沒有學佛的時候比一比,如果還是一樣,我們這個佛白學了,佛法裡面所講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一分也沒有得到。過失在哪裡?過失不在佛,是在自己。我們再回想一下,自己必定是不信、不解、不行,證就不必說了。信談何容易!我們沒有信。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我們根本沒有做到,根本就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除非讀經提起來了,像石火電光,閃一道光,閃完之後再就沒有了,這是不信。對於為什麼要孝養父母、為什麼要奉事師長的道理不明白,所以自己做不到,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造無量無邊罪業。這個樣子,遇到佛法等於沒有遇到,天天聽經等於沒聽,我們這樣學佛,那到哪一天功夫才能得力?這兩句偈我們在此地讀到,深信不疑。《華嚴經》我們才讀一個開頭,序分還沒念完,但是在前面經文裡面,如果諸位細心體會,我們應當能明瞭,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我們自己業障習氣之重,重到什麼程度,真的是無法想像。
第三句教給我們方法,如何消除我們的重障,那就是智慧光明要落實。所以它不是玄學,它不是妄談,佛教給我們是要兌現的;換句話說,我們是要把它做到的。『演佛功德無有邊』,「演」是表演;「功德」,修功有德稱之為功德。真修行,真幹,真幹所起的感應就是德,你修戒你就得清淨心,因戒得定,修戒是功,得定是德;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這就叫感應。所以我們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就必定得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那是你得。看破、放下是諸佛如來的功德,自在、隨緣是諸佛如來的生活;不落實到生活,這是空的、是假的,不切實際。你決定能夠得自在隨緣之樂,離苦得樂,表演就是表演這個。
看破、放下說得淺顯一點,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放下了,爭跟求放下了。看破是什麼?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你一切通達明瞭,不但沒有爭、沒有求,反而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閉關、住山、住茅篷、隱居,都是在那裡「演佛功德」,都是在表演,表演什麼?就是表演於世無求、於人無爭,表演給世間人看。世間人都拼命在爭、拼命在求,你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讓人家看到覺悟了。他在這個社會上拼命競爭,到後來碰得滿身的創傷,然後看看你這個無爭無求的,他恍然大悟,回頭,善根福德有一點的人,他見到這個現象他就回頭了。這是「演佛功德無有邊」,所表演的是針對社會現實的病狀,今天社會人他們病在哪裡,我們要做什麼樣子,怎樣表演給他看,讓他回頭、讓他覺悟。所以閉關、住山、隱居不是消極,你要認為消極那就錯了,完全看錯了。我在年輕的時候不懂這個道理,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歷史,每一個朝代史書裡面都有「隱逸誌」,我對於這一篇總是迷惑不解,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不出來替國家社會做事,他隱居去了,歷史學家還要把他作傳,這個沒有道理。史學家立傳,這個人一定是對社會有大貢獻的,所謂立功、立德、立言,符合這三個條件,史學家才可以給他作傳;這些人立功、立德、立言都沒有,跑到深山裡隱居去,何必還要給他立傳?以後學佛之後慢慢明白了,原來他們立功、立德、立言統統具足,只是用了另外一個形式、一個方式,那是真正在教化社會,說明他有能力爭,不是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去隱居,那個不算;有智慧、有能力,可以跟人競爭,能出人頭地,不爭,退下來,讓出去,這是大賢,教導社會不要去爭名奪利。
任何一個方式,如果是真正發菩提心普度眾生,哪一種方式都行,何必一定要有名望、有地位?用不著。什麼方式都能成就圓滿功德,這何樂而不為?為什麼要去爭名逐利?這個形象就不好,縱然你爭奪得到了,你為天下國家真正盡忠,熱心服務,你有負面的影響。所以孔老夫子不爭,你們想想看,孔老夫子如果在那個時候搞革命,他行不行?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要現在講國家組織,哪一個部門裡面都有最優秀的幹部,他要搞革命很容易。但是革命是什麼?革命是個很不好的形象,推翻別人,自己來奪取政權;雖然做得比別人好,但是副作用在此地,引起後人,如果對政府不滿就起來推翻,豈不是造成天下大亂?所以夫子不做這個事情。夫子以身作則,留給後人圓滿正面的形象,沒有一絲毫負面的,這個偉大,這稱為聖人。歷代的帝王,我們今天知道的,能夠說出他的名字的沒有幾個;說孔老夫子,哪個不曉得?你就知道他這種做法多麼值得人尊敬,福慧圓滿,給後人做最好的榜樣,真正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在《論語》裡面念到,你看弟子們對孔老夫子的讚歎,夫子的德行,五個字:溫良恭儉讓,他老人家就是演這個功德,溫良恭儉讓是諸佛的功德。這五個字落實在生活裡面,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應酬裡面,無論什麼時候,對人對事對物,夫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與這五個字相應。
第一個字是大慈大悲,溫和、厚道、真誠心,表現自然就溫和、善良、節儉,過一般人最低生活的水平,一絲毫都不浪費。你看古今中外的聖人都具備這五種德行,自己能夠節省一點,就能夠多幫助一分,世間還有許多苦難的人,我們對他多一分的幫助;我們自己多一分的浪費,世間苦難的人增加一分痛苦,他們存這個心。我們奢侈浪費慣了,什麼時候會想到一些苦難的人?不但平常想不到,遇到了也想不到,也不肯伸出援手,我們學的是什麼佛?我們念的是什麼書?這書白念了!
經教,許多人把它看作宗教,宗教產生一個錯誤觀念,只知道獨善其身,自己個人修行,不知道佛在經上字字句句教導我們兼善天下。「兼善天下」這句話是儒家說的,如果用佛法來說是利益眾生,我們忘掉這個。四弘誓願頭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說,為一切眾生服務。經典裡面的教訓,要落實在服務的項目裡頭,哪個人懂得?所以修得好的獨善其身,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個空願,希望我將來成佛了再度眾生,沒成佛現在修自己。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這句話怎麼講?不就講不通了嗎?菩薩,初信位的菩薩起,幫不幫助?幫助,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盡心盡力去做。獨善其身,住茅蓬,閉關,不問世事,他那個心廣大,菩提心,是為天下眾生做一個榜樣。他不是為自己閉關,不是為自己住山,為令天下眾生看到這個形象能體悟、能回頭,把競爭的心減少幾分。所以他閉關、住山是為天下眾生,他還是發菩提心,他沒有違背本誓:度一切眾生。如果完全為自己,不問外面事,一點念頭都沒有,這個人不是菩薩,這人是小乘。
第三句「演佛功德無有邊」,以你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無有邊」,佛法無邊,善巧方便沒有邊際、沒有定法。法從哪裡來的?法從眾生弊病來的,眾生有什麼病,我們用什麼方法,所謂是應病與藥、應機設教,大夫給病人處方沒有一定的方子,活活潑潑,我們要懂得、要明瞭。佛法是普度眾生,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看看用哪個方法合適,你就可以用哪個方法;可以採取古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想新的方法。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決定相同,利益眾生。可是利益眾生裡面,你要懂得真實利益、長遠的利益。佛講現前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這不是真的,這是假的;現前不得利益,來生得利益,這個利益是真的;如果現前得利益,來生、後世都得利益,這個利益是真實的、是圓滿的,這是佛給我們把標準說出來了。由此可知,我們不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不違背佛陀的教誨,這個利益決定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決定是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到最後幫助眾生轉凡成聖,只要是這個方向、這個目標,什麼樣的手段都是至善、都是圓滿。方法是活的,原理原則決定不能夠差錯,必須要遵循,以這個自行化他,那就是「演佛功德」。
我們今天提倡孝道,紀念祖先,這做給人看,表演,這就是三福裡頭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家裡面供養祖先的牌位,這是「演佛功德」,家裡面有個小佛堂,供佛、供祖先牌位。如果你的心量要大一點,你祖先牌位另外一邊再供一個牌位,像我們現在在台灣、在達拉斯,我們供養「中華民族百姓祖先神位」。實在講,你們同學們也可以寫個文章來報導,把那個牌位照相,刊到我們刊物裡頭去,這是演佛功德。我們供養老師的往生牌位,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這是儒、佛教學的根本。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想想,我這樣做法、我起這個念頭、我說這句話,能不能對得起父母?能不能對得起老師?如果這個念頭不善,言語行為不善,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就不能做。
佛陀教育、儒家教育都把孝親尊師擺在第一,沒有第二,一直到圓成佛道。成佛道是什麼?孝親尊師做圓滿了,就成佛、就成聖,就這麼回事。佛家教學的內容是什麼?說得淺白一點,孝親尊師。在中國,大乘佛法表法四大菩薩,第一個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代表孝親尊師,我們從這裡學起。地是大地,代表心地法門,心地裡頭就是一個「孝敬」,就這兩個字,這是真心,這是自性,性德的流露。從孝敬再發揚光大,觀世音菩薩法門,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從這個地方發出去的。你沒有孝敬,哪來的慈悲?那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慈悲是從孝敬裡頭發揚出來的;換句話說,大孝大敬就是大慈大悲。然後再有文殊菩薩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我們的孝敬如理如法。如果你這個孝敬不如理、不如法,你是邪知邪見,我們世間人講縱然是孝,愚孝,沒有智慧。心是好心,會把事情做錯,好心做錯了事情,也造了罪業。一定要有智慧。
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演佛功德無有邊是方便。慈悲一定要結合智慧,要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才曉得佛法是怎麼衰的,衰到今天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慈悲裡頭有很多禍害,方便就墮落。我們今天佛教搞到這個樣子,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經教丟掉了,不再學經教,讀經的人少,研學的人少,講經說法的人少,所以慈悲就是禍害,方便就墮落。佛法能夠真正回歸到教育,回歸到教學,落實到生活,經典字字句句落實到實際生活,讓我們四眾同修都懂得,都有智慧、都有善巧方便,各人在自己現前生活的本位上、工作的本位上「演佛功德無有邊」,那佛法前途一片光明。出家人在出家人的本位上演佛功德,在家人在在家的本位上演佛功德。我過去舉了兩個例子介紹過,在美國我曾經舉家庭主婦,如何以家庭主婦的身分,這個工作演佛功德。去年我在吉隆坡講經的時候,我給丹斯里李居士講了一段開酒店的演佛功德,他開一個六星級的酒店,我告訴他,酒店就是道場,老闆就是佛陀,員工是菩薩,顧客就是你度眾生的對象。佛不度無緣之人,他到你這酒店來住店就跟你有緣,你就要度他。哪一行、哪一業,男女老少,大家都有智慧,都懂得演佛功德,佛法不要多久就興旺起來了。普度一切眾生,沒有智慧怎麼行?
但這個事情要通達佛法,所以一定要有人教。我們出家的這些法師,任務就是如何教導,我們的工作就是教學。修行、證果、成佛,在家一樣,在家、出家沒有分別,為什麼要出家?弘法利生。所以出家是老師,老師天天要給人上課,講經就是上課,天天要為一切眾生上課。我們盡到自己的本分責任,放下名聞利養,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只需要自己最低的生活水平,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其他統統放下,全心全力把佛的教誨介紹給一切大眾,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本分。供養再多,要記住許哲居士的話,不是供養我的,不是給我享受的,是大眾對我信任,這些錢拿來要我替他做好事、替他幫助苦難人的。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接受供養就有功德;如果以為這個供養是自己享受的,這一供養就把你供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你自己是要走佛道、是要走魔道,也在這一念之間,供養的人沒有過失,過失在自己。你自己懂得怎麼處置,怎麼去運用,我們的佛法就沒有白學。一定要從本身做起。
弘法之難不是難在講台的技術,講台技術充其量我們一個月可以把你教會,你就有能力上講台,你就會講經,一個月就成功了;最難的是品德的修養,也就是你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個難!果然放下,我就肯定你是再來人,你是來救世的,你是來救苦救難的;不能放下,你是個魔障,你學會了佛法,掛著佛法的招牌欺世盜名,騙取供養、騙取尊敬,你可以得到一時的享受,來生必墮地獄。這些話我們要常講,要講清楚、講明白,為什麼?將來人家墮地獄不怪我們,我早跟你說了。如果我們不說,他將來墮地獄,你曉得,為什麼不早告訴我?他還來找你麻煩,變成冤親債主。我跟你講清楚了,沒話說了,你自己不願意走佛道,你願意走魔道。我沒有害你,是你自己走錯路,你自己害你自己。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本身不可以墮落,本身墮落你怎麼能幫助別人?這是經論裡頭常說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自己得度就是自己要放下分別執著,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不貪五欲六塵的享受,自己一生能守住清貧的生活,這是學佛,這就是經上常講的積德累功。
與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容貌、言語、態度比什麼都重要。經上佛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要常記住,特別是講經說法的人。大家細心想想,為什麼佛門一進山門,把布袋和尚的像放在當中?用意在哪裡?我們跟人相見,面貌、心態要像彌勒菩薩一樣,和顏愛語,滿面笑容。要修!什麼時候修?不是說見到人的時候才修,那是你裝的,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眼就看穿了。平常要修,時時刻刻要修,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人所在的地方也要修,把它養成一個習慣。早晨起來照鏡子,看看尊容像不像彌勒菩薩,晚上睡覺之前照照鏡子像不像。平常要養成,養成習慣就變成自然,就不是裝模作樣了,從內心裡頭發出來。你讓人家看到你歡喜你,喜歡親近你,你講的法他才會聽;他對你不尊敬,對你不尊重,不喜歡你,你講得再好都沒用,他不喜歡聽你的,他不願意接受你,這個一定要懂得。佛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學四攝法,四攝法就是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