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0/12/11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15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心得開明第三十四」。頁碼第九十五頁,九十五頁最後一行,最下面一句,從「宜各精進」這句看起,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一段。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這段是講「勿生邊地」,就是佛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就是直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註解說:「世尊垂慈,既勸大眾欣求極樂,復諭眾生應捨疑惑,免生邊地。」這一段註解就是說,世尊很慈悲,既然勸導大眾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又勸眾生不要有疑惑,要捨疑惑,避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有疑惑,縱然勇猛精進,也能往生。精進當中他帶有疑惑,精進有疑惑,就會生到邊地。『宜各精進,求心所願』,就是必須個人要精進念佛,滿足我們心裡的願望,所願所求的。「是勸眾誠敬專修,一心淨業」,這兩句註解解釋,就是世尊是勸導大眾誠敬專修,一心淨業。這個誠敬是個很關鍵的,修什麼法門,甚至我們在世間做任何事情,心態都必須誠敬。萬分誠敬的心來念阿彌陀佛,那你得到的是萬分的智慧,萬分的福德。「宜」就是應該,應該各個自己精進。「求心所願」,這個所願,這個心所求的、所願的(願就是願望),不求別的,我們修淨土,念佛所求的願望就是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心中所願的就是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只有這一願,只有這個念頭,其他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符合我們淨宗修學的宗旨。淨土宗的修學,就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目標就是這一個,我們心裡所願所求的也是這一個,心裡的念頭只有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個念頭,其他都放下了。

  『無得疑悔,自為過咎』。過者,罪也。過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罪過。咎者,惡也、災也。過是因,咎是果,你做錯了,有過失了,你得到的是災厄,就是不好的。所以不可以懷疑、不可以後悔,如果有懷疑、有後悔,你自己造成的過失,自己造成的惡業,嚴重的是你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就要等來生來世。有懷疑,這樣精進念佛,縱然往生西方,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不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那也不錯了,也超越六道了,只是要在那裡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見到諸大菩薩,不能聽佛講經說法。但是在蓮花裡面他的享受跟天宮一樣,就是不能見佛聞法,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雖然是邊地,他也超越六道了,只不過最長時間會耽誤五百年,這五百年在花當中,花沒開就見不了佛。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也不錯。如果沒有往生,當然就還是繼續六道輪迴。生到邊地,雖然不能見佛聞法,但是他超越六道了,所以還是比沒有往生西方當然好太多了,無法相比。

  『邊地』,在《略論》這本論裡面有一段論文,「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生到極樂世界,因為他有懷疑,他在蓮花裡面,這個花苞不開,見不到阿彌陀佛,也見不到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諸上善人,這些諸大菩薩見不到。那個蓮花在七寶池裡面,五百歲花不開;花不開,當然他就沒有辦法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去聽經聞法了。這裡講的五百歲是指我們人間五百年,以我們人間這個時間來計算的,是五百年。五百年,不算長,最長就是五百年,不會超過五百年。五百年之後,他自己會反省、會回頭,知道自己錯了,不能懷疑,這個時候念頭一轉,他的花就開了。有的人他轉得快,這個五百年是說最長;有的人他有懷疑,到那邊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不對,發現自己懷疑,錯了,他這個念頭一轉過來,疑沒有了,花很快就開了。所以也有去幾年就開了、幾十年就開了,所以這個因人而異,也不是一定的,總的講就是最長不會超過五百年。所以生邊地也就不錯了,他也不退轉,花一定會開,只是時間慢一點。在花裡面過的生活環境就像在天宮一樣,所以他生到邊地,實在講也沒有遺撼了,只是耽擱時間。但是佛是盡量避免我們連五百年都不要耽擱,甚至連一年、二年都不要耽擱,你最好直接入品,花開見佛。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佛的大慈大悲。

  『諸厄』是指諸多艱難,就是你碰到這些障礙,不能見佛聞法。往生的人不能見佛聞法,這個是障礙,業障。「諸厄」是指你五百年在蓮花裡面,花沒開,不能見到三寶,不能聞佛講經說法,不能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諸厄是指這樁事情。所以這個不是講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的這些災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就是他在那邊耽擱時間,他有不能馬上見佛、菩薩、供佛聞法的障礙,這個就是此地講諸厄的意思。《嘉祥疏》,也是註解這部《無量壽經》的註疏,疏就是註解,嘉祥法師他的註疏。《疏》裡面講,「此中先誡斷惑,明懷疑生邊地。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不開且不得自在至十方供養諸佛。」《疏》的解釋就是花沒有開,你在蓮花裡面,你出不來;花開了,才起作用。你出不來,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佛雖然加持,但是你沒有辦法使用。所以要花開了,佛力加持,才起作用,不然你就是待在蓮花裡面。所以要花開,「花開見佛悟無生」。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開就是生;我們這個世界來做人,就是母親懷胎生出來,完全是不一樣的。蓮花是我們的父母,「九品蓮花為父母」,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從蓮花化生的。

  下面再引用《會疏》:「始終不退,名精進。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惡作」,惡作就是不善的作為,「初信後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廢」。「自為過咎者,彼國不逆違」,就是極樂世界容易去,「自甘生邊地故」,是自己自作自受的過失生到邊地,不是佛給你處罰的,不是的,是自己的障礙。「諸厄者,不見三寶,不聞經法故。」這就可以知道見佛聞法是多麼重要的大事,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見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聽十方諸佛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成就快,就是天天可以跟佛在一起。佛有大德大能,讓我們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自己感覺到佛在我身邊,佛就是單獨教我一個人。為什麼?佛有化身、分身,無量無邊的身,所以眾生再多,每一個眾生他都感覺是佛一對一的在傳授給我。所以在極樂世界,不會說極樂世界人太多,不會人滿為患;也不會說,人那麼多,阿彌陀佛一個人他怎麼照顧得過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這個問題,在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佛有分身、有化身,所以不要懷疑。也不要懷疑佛一個人,眾生那麼多,到極樂世界我要跟阿彌陀佛見一面恐怕很難。極樂世界很容易,你隨時可以見;在我們這個世界,那真的很難。所以佛為什麼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也是主要的一個原因,主要是見佛容易!所以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原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一般用凡夫的知見去猜想極樂世界的情況,實際上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世界。所以佛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左右,沒有離開過我們。

  實在講,我們現在還在娑婆世界,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不在我們身邊?在。阿彌陀佛的經教在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有佛號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實在講,阿彌陀佛的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他哪個地方不照、哪個地方沒有?都有,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有業障障礙,我們自己感受不到。到極樂世界,這個障礙沒有了,時時刻刻你想見佛就見佛,你不想見佛,佛也不會打擾你,佛就變樹木花鳥。你要聽經聞法,那些也會說法,就像我們現在聽播經機一樣,不一定到現場聽本人在講,手機都可以聽,極樂世界就是這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早就發明出來了,那個樹也會說法,水流也會說法,風吹也會說法,六塵說法。實在講我們現在娑婆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到極樂世界那個環境,我們能夠感受到。在這個世界,我們業障很重,如果你業障輕一點,你也感受到我們周邊時時刻刻六塵都是在說法。說法,就是經典上佛講的法,比如說佛講苦、空、無常、無我這些法,我們看到的人在受苦,那不是在給我們說法嗎?你去醫院看看,病人那麼多,那苦不苦?那些人不是在給我們說法嗎?他在啟發我們,苦!你沒有求解脫,這些苦都要去受。空,什麼都帶不走,不但身外之物,兩腳一蹬、兩眼一閉,一口氣不來什麼都帶不走,連自己這個身體最親近的你也帶不走。一口氣在,在活動;一口氣不在,過幾天拉去燒一燒。現在流行海葬、樹葬的,把它磨成灰,然後倒在裡面,沒有了,不是空了嗎?那個也是在給我們說法。所以醫院、殯儀館、墳墓,不都在說法嗎?說什麼法?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不清淨,身體不淨,我們平常就不清淨,死了之後如果你不處理的話,那就「惡臭不淨,無可樂者」。所以六塵說法,就看我們會不會聽、會不會看?其實統統在說法。但這個世界環境惡劣,如果你沒有高度的這種警覺心,人過生活就麻痺了,麻木不仁,沒感覺,這個就是業障。所以要懺除業障,業障輕一點,你感受就深刻一點了。這是講佛勸我們最好不要到邊地去耽擱,直接入品。

  下面,第三十九品到四十品還會講到這個。註解講:「具信心者入三輩,存疑心者墮邊地,兩心不同,生處必異。是以今此《會本》,於三輩外,別明邊地疑城,於後第四十品中詳述。」註解在這裡給我們補充說明,就是具足信心的人就沒有懷疑了,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宗旨就是信願行,你真信沒有懷疑;發願,願生西方;持名,就念佛。就根據個人的修持功夫,分上中下三輩,這《無量壽經》分三輩,《觀無量壽佛經》分九品,分得比較細。信心不疑,你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存疑心者墮邊地」,如果你有夾雜懷疑,不疑跟懷疑兩個心態不一樣,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同。「必異」就是必定不一樣,一個直接入三輩九品,一個在邊地。「是以今此《會本》」,《會本》就是夏老的會集本,「於三輩外」,就是三輩往生之外,特別標明邊地疑城,在第四十品會講到,會詳細的說明。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這是這一品最後一段,這段是「彌勒承誨」,彌勒菩薩承接佛的教誨。『受佛明誨』,承受佛明確的教誨,受到佛明白的教誨。『專精修學』,就是專一精進,修行學道。修學就是一般講修道,修行學道。『如教奉行』,佛怎麼教,我們怎麼做。『不敢有疑』,佛教導我們,領受之後,就不敢再有懷疑了。

  淨宗修到最後就是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展開就是《無量壽經》。這句佛號展開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一部《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所以這句佛號也就是一部圓滿的經典,不但是淨土經典,所有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經典,也都含攝在這句佛號當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出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圓圓滿滿含攝所有的一切,所以妙極了。真正的專精修學就一句佛號,這是最專、最精、最一的。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一句佛號,這個就是淨宗。真正念佛人,分秒必爭,沒有一秒鐘是空過。一秒鐘可以念一聲佛號,這是修大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如這句名號。講一部《無量壽經》是大善,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個大善超過講一部《無量壽經》。這句佛號能幫助你得念佛三昧,能幫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念佛念不好,兩個原因,第一個對於經教有疑惑,沒有完全理解。我們為什麼要講經說法,要聽經聞法?目的主要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因為我們有疑惑。所以對經典裡面講的這些道理、方法,如果沒有透徹明瞭,難免會生起疑惑,有懷疑了,懷疑就障礙我們念佛,就是對經教沒有完全理解。所以解要解得透徹,我們念佛就不會再有懷疑了,斷疑生信。如果沒有懷疑,像有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也不認識字,人家勸他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他就老老實實的念,他一點懷疑也沒有,他是真信真願真念佛,念了三年自在往生,預知時至。這個自古以來在《淨土聖賢錄》,近代的《往生見聞錄》,有很多這個例子。他們一部經也不會念,因為不認識字。不要說一部《無量壽經》,一部《彌陀經》他也不會念,他就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會念這一句,他竟然自在往生了。為什麼?他沒懷疑,他能老實念,真信真願真念佛,這樣的人非常可貴。這樣的人,好像諦閑法師講的,他那個鍋漏匠的徒弟,講經的大法師都不如他,天下大寺廟的住持方丈也不能跟他相比,不認識字,念了三年,站著往生。諦老是他的師父,諦閑法師是天台宗的祖師,講經說法,在當時是一流的,沒有人能跟他相比,講經感應到口出蓮花,你看臨終還有病痛。天台宗修三止三觀,觀空假中,觀空、觀假、觀中,觀一切法空、一切法假、一切法中。他臨終時候,病得很厲害,他的徒弟就說,師父你平常講經都教我們觀空假中,現在你把這個病給它觀空,不就沒病了嗎?空了。諦閑法師講觀是假的,病是真的。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味道。所以他講得沒錯,講經的大法師,他是他的師父,講經的大法師不如他那個不認識字的鍋漏匠徒弟,他往生還自在。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理解到這句佛號真的不可思議。但是你要不懷疑才行,你一面念一面懷疑,障礙就是在這個地方。他為什麼成功?他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三年成功了。有疑惑,不能沒有經教,經教是補助,幫我們斷疑生信。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明瞭了,疑沒有了,就可以一心念佛,這些都可以放下。

  第二個原因,就是佛念不好第二個原因,是理解了,道理也懂了,但做不到,業障太重,常常把佛號忘掉,雜念、瑣碎的事情太多,他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那真放下了。所謂放下,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真正放下,就是二六時中除了這句佛號,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那是真放下。如果我們心裡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沒放下,這個我們自己要警惕自己。所以經教是幫助我們這方面,這個非常重要。放下,實在講,我們周邊學佛的人,也聽了經,多多少少明白一點道理,比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講,我們當然比他們明白,對這個世間相比他們明白,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世間相事實就是這樣,什麼也帶不走,這個大家也都知道,但就是放不下。放不下,我們要去觀察,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學了經教要在生活當中去觀察,你要去觀察;從生活當中你去觀察,你才能覺悟,才能放下。如果我們不在生活當中去觀察,就還是放不下。觀察,我們如果到醫院,親友病重,躺在醫院;或者我們同修病了、老了,躺在醫院,病重,臨命終,大家去看看這個情況,這些都在給我們說法。我們看看,我們現在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因為去看了,是他,不是我,好像自己永遠不會這樣的,這樣就放不下。如果你動個念頭,哪一天輪到我也這樣,怎麼辦!你那個心裡的念頭就會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就很積極,不加緊念佛不行,其他真的要放下,到時候你放不下也得放下。

  所以佛勸我們放下,這個是正確的。帶不走的,勸我們放下;我們帶得走的,勸我們提起來。什麼帶得走?這句佛號帶得走,提起來,時時刻刻放在心裡。不一定說你一直念出聲,念出聲,畢竟時間還是有限的,但是心裡真有,真有放在心裡,這個佛。好像你有個心事一直放在心裡,雖然沒有講出來,但是一直放在心裡。現在我們心裡放的是阿彌陀佛,還是其他的事情?還是其他這些是非人我,家親眷屬、兒孫?最放不下是兒孫。兒孫要照顧,要教育好,但是不能牽掛,你心裡掛念的,要掛念阿彌陀佛,不能掛念兒孫。不掛念兒孫,不是說你就不要去照顧他,不是那個意思,你該怎麼照顧,該怎麼教導、愛護他,都要做,要盡本分去把它做好。任何事情,該我們做的,我們把它做好;不該我們做的,不要去跟人家爭,不要跟人家搶。該做的,提起來;不該我們做的,你就要放下,不要去跟人家爭。孔子在《論語》也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不在那個位子上,你就不要去做那個位子的事情,你搶了人家的事情,去爭人家的事情,這是不對的,會擾亂社會。所以我們妄念放下,提起一句佛號,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所以真正放下的人,他心裡沒有其他的事情,好事、壞事他都不放在心裡,放在心裡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那個才叫念佛。念佛不是只有口在念,心裡沒在念。口在念佛,心裡還是胡思亂想,還是掛念其他的事情,其他事情一樣也放不下,有口無心,喊破喉嚨也枉然,喉嚨喊破了也不相應。因為相應是這個心在相應,口念是提醒我們、幫助我們提起心裡念這句佛號,所以「念」這個字是今心,今是現在,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心有佛叫念佛。這一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聽了佛的教誨,我們心開意解,就不再有懷疑了。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十五品:

  【濁世惡苦】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惡」者五惡,「苦」者五痛、五燒。勸令捨惡行善,離苦得樂。這品的品題,我們一看就知道,濁世是指我們五濁惡世,這一品就是廣泛的給我們說明五濁惡世這些苦、痛、燒。燒就好像火在燒。痛,痛苦。為什麼稱為五濁惡世?因為現在這個世界眾生,大多數都在造惡業,不行善,所以這品是勸捨惡行善,就是我們一般講斷惡修善。你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我們講到放下,就是從放下惡業,不造惡業就是放下惡業,提起善業,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我們能夠斷惡修善,在六道輪迴裡面就不會墮三惡道,是人天善道,人天善道就比三惡道好太多了,離苦得樂。進一步我們在這個基礎上來修淨業,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有很大的幫助,念佛功夫就容易得力,這個世間也才能真正放得下。我們看經文: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汝等」就是我們現在講你們大家,能夠在這個世間,在這一世當中,『端心正意』,端正自己的心意。註解解釋這四個字,是「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大經科註》註解解釋這四個字,也就是正心誠意,「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必須格物致知,這是儒家講修學的功夫,四書《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從格物開始,必須格物、致知,格是格鬥,物是物欲、貪欲,佛法講貪瞋痴,要把這個物欲,貪瞋痴格除。像格鬥一樣,跟敵人格鬥,這個物欲煩惱就是傷害我們法身慧命的敵人,你要把它格除。格除自己內心的貪瞋痴,這個就叫格物。格物才能致知,致知就明白、覺悟了,意就誠了。所以必須先格物,物就是物欲,格是格鬥。

  這些欲望害人,欲望不是好事,欲望增長我們的貪瞋痴慢。你看現在都要追求物質的享受,印光祖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的法語講,「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追求而激烈的增長,就是現在發展科技、發展經濟,全世界都這樣。發展科技、發展經濟,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就淪喪了,人性就墮落了,人的心靈迷惑了,被物欲蒙蔽了。而且這個貪心隨著追求物質,激烈的增長,不是說不斷的成長,而是激增,激增就是大幅度的增長。物質享受追求不到的時候,競爭隨之。「稍不遂」,就是不能滿他的欲望,那就競爭,惡性競爭;再得不到就鬥爭,不擇手段,就是要得到名利;鬥爭再得不到就戰爭。現在世界那些戰爭不都是為這個嗎?戰爭結果就是災難、破壞、毀滅,其他的災難,天災人禍統統都來了,瘟疫、傳染病、風災、水災、火災、饑荒、旱災、地震,全來了。這個怎麼來的?都人製造出來的,人的貪瞋痴製造出來的。所以戰爭就是毀滅,「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戰爭大家都起瞋恨心,彼此互相殘害。現在的武器都很厲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是發生了,最後必然是核子戰,核子戰是什麼?沒有輸贏,大家一起死。這是我們現前世界的現狀,追究其原因是什麼?注重科技、經濟,增長貪心。只有追求物質享受,不重視心靈這種修養教育,倫理道德因果都不要,只有利害,爭名逐利。孟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現在是世界交征利,世界危矣。現在世界很危險,我們要看清楚現前世界的現狀。所以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心。特別我們淨宗念佛人,要時時刻刻求生西方淨土,不知道什麼時候一個大災難來了,我們有好地方去。這個世界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再來,再來幫助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這裡講就是欲望害人,欲望不是好事。

  最近我都帶我們同修聽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群書治要》講的,真的就是針對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深入去了解怎麼樣去格物、致知,蔡老師講這個《群書治要》不能不聽。這個是九年前他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講的,對馬來西亞全國的中小學教師講的。所以這套我就特別的推薦,我們做很多播經機,現在網路、電腦都可以點,提倡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你沒有聽這套,實在講,我們講格物、致知,聽一聽,也不曉得什麼是物,要怎麼去格?不懂,就不知道怎麼修,聽一聽而已。所以我建議大家,《群書治要》我們老和尚提倡的,這個很重要。這個雖然是講治理政治,其實政治我們不要想你當官的才要聽,其實每一個人都要聽。什麼叫政治?國父孫中山先生講,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治,你管理大家的事情就是政治。你一個小商店,管二、三個人,那也是政治。你一個家庭,「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就是一個家庭的家長、領導,你就是君、領導。所以家你要管得好,才能把國治好。所以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國是家的擴大而已,你家都治不好,怎麼治國?這個都非常非常重要。《群書治要》,一般真正要當政治家的人要學;如果當政客,當然他看了這個說,看了這個就官當不成了,那些都是政客。真正要當一個政治家,要幫助國家人民,這個不能不學。每一個人都是離不開政治的,你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佛教的寺院道場,有人的地方就有事,你必須要管理,管理就叫政治。所以這個一定要學,才懂得什麼叫格物、致知,不然講了半天我們也不懂。

  所以蔡老師講的有一些片段,我有時候都會列出來跟大家分享。像這個物欲,吃的、穿的、用的,行住坐臥,不能奢侈、不能浪費,不能跟人家比賽,這個都是格物。如果沒有聽這個講那麼詳細,怎麼格?我們聽一聽,不曉得在格什麼?不曉得什麼叫欲,一天到晚貪瞋痴一直增長,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修,修了一輩子也沒有成就。只有跟佛法結結緣,這樣而已。所以欲望害人,欲望不是好事,欲望增長我們的貪瞋痴慢,它是罪惡的根源。放下物欲,心就定。我們平常俗話講「知足常樂」,一個人如果能知足,他日子就很好過了。如果我們要跟人家比賽,你就很苦,你怎麼比也不足,你再有錢,你總是覺得還不夠。所以佛在《遺教經》講,知足的人如果你睡草地,就好像在天堂,很快樂;不知足的人生到天堂,他也很苦。所以佛遺教三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都是在講斷除物欲。這三部經我們佛弟子也要學,特別出家人。如果不學這個,物欲貪心一直增長,貪瞋痴慢,貪心又帶動瞋、痴、慢、疑,什麼都來了,你怎麼修?放不下這些,你心就不定;放下,你心就定。定就生智慧,生智慧才能致知,致知是智慧。用格物的手段達到定,用致知的手段達到慧,有定有慧,意才能誠。意誠之後,心就正。心正,言語行為就端正。這是修心的功夫。

  善護己念:保護自己的正念。正念沒有念頭,有念是邪念。我們修淨宗的正念,就是一念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都沒有,這個就是正念。遠離三毒:三毒是貪瞋痴,對於善緣順境不起貪心,對於惡緣逆境也不起瞋恨,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思邪惡:邪惡就是殺盜淫妄酒,不要想這些東西。義寂云:「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義寂法師講,我們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直趣菩提名端心。直接趣入菩提,這個叫端心,直截了當。不求餘事,這叫正意。我們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把它去掉,善念、惡念、世間念、佛念,佛念就是佛法,這部經、那部經,佛法很多,這些也統統要放下,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就叫誠意正心。

  我們打佛七,就是不打閒岔,想到世間什麼事情,想到惡的事情,這是打閒岔,想善的也是打閒岔,還要做什麼好事也打閒岔;在佛法裡面,想到《金剛經》、《楞嚴經》,哪一部經典怎麼講,那也是打閒岔。所以打佛七,佛七實在講就一句佛號念七天,就不夾雜其他的,就是念一句佛號,打佛七的時候。所以打佛七,在佛七期間沒有講經,嚴格講,不講開示;講開示也是方便,有一些狀況,主七師沒有講一講不行,幫助大家念佛能夠得力,希望七天能夠得一心。如果你在七天要得一心,當然這個佛七就要講求了。像我們現在這個叫方便七,不是真正打佛七。真正打佛七,你是要求一心不亂,七天就要一心不亂,所以這個當中都不能打閒岔,就一句佛號。打佛七是根據《彌陀經》,你看《佛說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段經文就是打佛七的根據,打佛七就是根據這段經文來的。這段經文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七天。《彌陀經》沒有講來唱個讚,來讀一部《彌陀經》,念個往生咒,再來個讚佛偈,沒有,就一句佛號,這最專的,那是真正打佛七,那是要一心的。現在為什麼祖師大德編的佛七,又有唱讚、念經、念咒、讚佛,還有大迴向?這個叫方便七。所謂方便,因為只有一句佛號太單調,一般來念不下去。但是真正打佛七,就是一句佛號。所以真正佛七,人不能超過十個人,不能超過十個。現在真正打佛七,大概十個都不容易找了,如果二、三個也就很難得;如果沒有,自己一個人也是很好的。這是講打佛七,就不打閒岔,你這樣才能得一心。如果夾雜太多,你七天怎麼有辦法得一心?那叫方便七。

  所以惡念、善念、世間念、佛念,什麼統統沒有,就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在我們淨宗講就是誠意正心。心裡存著是阿彌陀佛(這個我們聽清楚,心),隨緣用事統統是真心;不求餘事,什麼念頭都沒有。不求餘事就是說你心裡沒有再夾雜其他的念頭,外面自己該做的要把它做好,心裡沒有。所以這個關鍵在心,不是外面你這個身,身它沒有妨礙。直趣菩提,心中有佛,這叫端心;萬緣放下,這叫正意,是這個意思。事情照做,不是事情不做,飯也不要煮,什麼都不幹,不是,不是那個意思。不能錯會意思,主要是心要清淨,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最近我們淨老和尚推薦、讚歎的海賢老和尚,他真的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你看他天天都在種菜、種田,供養大家,每一天都在做勞力,做了九十二年沒有休息。但是他心中一句佛號,做事的時候他從不丟失,真的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你看看他有沒有妨礙他的工作?沒有,他往生前一天晚上還挖菜園,還挖到天黑。人家說:師父,天這麼黑,該休息了。他說:好了、好了,我這些做完就不做了。大家以為他還有剩下一點工作要把它做完,就要休息了,哪裡知道第二天早上凌晨他就自在往生了。早上大家要請他吃飯,叫,沒答應,門推進去,他躺在床上,旁邊衣服整理得好好的,走了。這個時候大家才知道,他說好了,那些做完就不做了,原來他要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他是我們念佛人一個很好的榜樣,沒有妨礙你任何的工作,主要是心裡要乾乾淨淨,沒有別的,只有佛號。

  《解》,就是註解,「唯趣菩提始稱端心,餘無所求方名正意」,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希求,這意是正的。一心專念,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是淨宗的端心正意,其他統統放下,這是專修淨宗,這一生決定成就。『甚為大德』,這個就是我們現前的大德,大德行。下面註解講,「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眾惡,故云甚為大德。」你的大德行圓滿,達到至高無上,稱為大德。我們再看下面: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這一段經文,佛講完上面的開示,接著『所以者何』,就是說為什麼上面這麼講?『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我們娑婆世界以外,其他的諸佛世界,善比較多,惡比較少,所以容易開化(容易去開導、容易去教化),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在《嘉祥疏》裡面的疏文,下面這段是《嘉祥疏》的註疏,「他土中多有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緣。」這個就是《嘉祥疏》裡面解釋,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惡世間最為劇苦,他方世界為什麼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因為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殊勝的緣多,勝緣就是聖賢教化,佛法興旺,容易成就,而且大家喜歡行善,人的善根福德與修學環境都殊勝。人本身具備深厚的善根福德,在這個環境因緣都是幫助人家修善,所以作善就容易,環境的影響是非常主要的。這是講其他的諸佛世界,容易教化,容易開導。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兩種緣都缺乏。我們現在環境不好,人的善根福德又很淺薄,甚至沒有善根,遇到佛法就排斥,就認為是迷信,這就沒善根,沒有福德,環境也不好,這兩種緣很缺乏。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兩種緣很缺乏。

  『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這句講的「劇苦」是大苦。我們這個五濁惡世,這個世間,大家在這個地方受劇大的痛苦,這個苦還不是只有痛苦,劇苦,加一個劇,劇烈。就是我們這個世間太苦了,跟諸佛剎土六道裡面的人道相比,我們太苦了。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裡面也講,海賢老和尚那個時代真的是多災多難,生在清朝末年,革命、內戰,還有外國侵略,經歷刀兵、瘟疫這些天災人禍,災難。所以他光碟裡面講了一句,很令我們去省思,他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寧願在太平盛世做一條狗,也比在亂世裡面做一個人好,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做人真的太苦太苦了,不如太平盛世的一條狗。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嘗受的那種劇苦,無法形容。我們現在是處在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覺悟,跟諸佛剎土不能比,跟諸佛剎土六道裡面的人道相比,我們比他們太苦了。太苦,你能把握住,不作眾惡,這是難能可貴。大家在這個時候都在造惡業,你能夠在這個環境不作眾惡,這真的很難得,真是難能可貴。在其他諸佛剎土,他們要不造惡、修善容易,環境好,人都有善根。在我們這個世界,人沒有善根,環境惡劣;在這樣的惡劣環境,我們能夠不造眾惡去修善,真是難能可貴,佛讚歎這是大德。

  好,今天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