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0/9/26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07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勸喻策進第三十三」。我們從: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這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違逆天地』這一句。我們接下來看下面這一句,『恣意罪極』。這句在《大經解》裡面有一段註解,「如是任意作惡,故云恣意。一旦罪惡滿盈,故云罪極」。「恣意」是任意,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很嚴重。我們現在講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放縱自己的欲望,放縱自己的脾氣。煩惱習氣,過去有句話講,「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就是只要我自己想要怎麼做都可以怎麼做。這個話是不對,我們想要怎麼做,對的當然可以做;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對的,我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那就麻煩了,問題就大了。就是此地講的「恣意罪極」,任意作惡,任意造惡業,一旦罪惡造多了,滿盈就是造得很多,叫罪極,就是造惡業造得太多了,造罪業造到極處。現在我們看整個世界大概是這個程度,都在造惡業,因為沒有中華傳統文化聖賢、佛菩薩的經典教育。人不學經教他就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此造惡業就更容易了。往往造了罪業,自己也不知道是在造罪業,這個才可怕。惡業造多了,果報就現前,就很嚴重了。

  下面講,『頓奪其壽,下入惡道』。「奪」者強取,就是壽命被奪取、喪失了,頓然斷其壽命,壽命到死了,到三惡道去了。「下入惡道」,墮三惡道。在生前作威作福,造盡惡業,十惡業造多了。在《太上感應篇》也講,「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造罪過,小的過,司過之神就記錄,減掉壽命一百天,一算就是壽命一百天;如果重大的罪過,就減一紀,十二年。所以《感應篇》講,「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算減就是他的福報、壽命一直減少,福祿減少,憂患就來了,很多憂慮、災患就來了,就是我們現在講災難就來了。這個就是說明現在災難很多,就是我們全世界的人類,算減,都一直減少,福報一直消耗掉。所以災患,你看今年特別嚴重,我們把《無量壽經》、《太上感應篇》,你對照來看就很明顯、很清楚,「算減則貧耗」,所以多逢憂患。「算盡則死」,如果算盡,壽命到了,扣掉(一直造惡業扣掉)沒得扣了,祿盡人亡,人就死了。就是此地講的「頓奪其壽」,死了就入三惡道去。

  「《解》:罪業牽引,則不待世壽終了,乃頓奪其命,下入惡道。」《大經解》這段註解就是在解釋這句經文。罪業牽引,你罪業造多了,不用等到你的壽命到了才會死,壽命還沒到也會死,所以叫頓奪其命,提早死了,折福折壽,死了下入惡道。假定你的壽命是七十歲,你造惡多端,或者享受過分,奢侈浪費,損福,也許五十歲就死了。本來是可以活到七十歲,但是現在惡業造多了,福報享盡,五十歲就死了,這是頓奪其命,天地鬼神不饒恕。罪業輕的是你壽命終了才互相酬償,就是造罪業比較輕,還沒有減少壽命,等到這一生壽命到了死了之後,這個果報才會現前。造業極重的人,就不用等到他的壽命終了,冤親債主來奪他的命,提早來,因為他福報沒有了,所以冤親債主才能得便。債主是討債的,你過去生奪取他的財物,他不甘心,一定討回來。過去生你殺害他的命,他要報復,你殺害這些眾生,殺生、吃肉,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殺生、吃肉,好像他還是活得滿好的,好像這些冤親債主還不能來奪他的命,是什麼原因?是因為你還有福報,你福報還沒享盡。你福報沒有享盡,有福祿神在保護、在守護,所以冤親債主他就不得其便,他在旁邊等候,等到你福報沒有了、運氣衰了,他就來了。你惡貫滿盈的時候,守護神離開,索命的人就來了,討命的就來了。所以惡業造多了,福報盡了,壽命沒有到就提前死了,這是《感應篇》講的「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就夭折、橫死,橫死就是遭受意外死亡的。我們現在看到社會上這種情況就很多,中國、外國都有,天災人禍,死了之後墮惡道。惡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個就是造惡業將來的去處,那個是果報。現在在人間先受花報,受這些災難是花報,果報都在三惡道。

  一個人的壽命是有定數的,福報也是有定數的,我們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人有命運。我們一般俗話常講,一生你能賺多少錢、你能吃多少、你能活多久,都有定數,這個就是個人的命運,人有命運。所以壽命有定數,福報也是有定數。《了凡四訓》講得是最明白的,你看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壽終正寢,在自己家裡過世。這個時間(日期、時辰)、死的地方,都給他算出來了;他要吃幾石米才能入貢,也給他算得很準,也就是說你今年該收入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多也不會少,所以有命運、有個定數。壽命有定數、福報有定數,所以惜福的人長壽。惜福的人他平常花費開銷,他不浪費,他節省,所以節省的人他長壽。他的壽命原來只有五十歲,可是他省吃儉用,多餘的他還會去幫助別人,到五十歲的時候,壽命沒有了,但是他的祿還有,還沒用完(必須他祿盡了,他壽命就到了),他可能延長壽長五年、十年、二十年。我們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延長壽命二十一年,他到七十四歲才過世。原來孔先生給他算是五十三歲,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懂得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他延壽。命中沒有兒子,後來有個兒子做到大官,自己整個命運都改了。原因是他接受雲谷禪師的開示,他懂得惜福、修福,福愈修愈多,壽命到了福沒享完,壽命延長。反過來,如果壽命七十歲,福報也很大,但是他享福享得太過分,七十年的福報可能他五十歲就享光了、就用光了,雖然還有壽命,也不行,祿盡人亡,就是祿沒有了,就必得死了。所以古人教我們惜福,有大道理在,惜福、修德的人決定有好處。

  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學,不能違背倫理道德,不能違背因果。佛告訴我們,財富是從財布施得來,不是你多聰明、有什麼辦法,那只是一個緣,那不是主要的因。因是財布施,財布施是得財布施的因。我想發財、追求財富,應該怎麼做?布施,多修財布施,多做好事,自己省吃儉用,多布施。中國供的財神是范蠡,春秋時代的人,越王勾踐的得力助手。范蠡有智慧,他跟文種幫助越王勾踐復興越國,滅了吳國。他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患難當中互相幫助可以,但是富貴的時候大家要共享,他就不行了。有災難的時候他有求於你,求你幫助,富貴的時候他就不要你了。你又有智慧又有才幹,他就不放心,怕你將來奪取他的地位,所以文種被殺了。他事先告訴文種,勸他離開,文種不肯。范蠡走了,改名換姓去做生意,做了三年,發財了。把他所賺的錢分給窮人,救濟很多人,從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發了。歷史上記載,三聚三散。他真的是財神,教你要散財才能發財。

  佛經上教我們,財富是果報,業因就是財布施;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佛教人修三種布施,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教你怎麼發財,教你怎麼能保住你的財富生生世世不至於磨滅,怎麼能夠延續、長久。你要教你的後代世世遵守,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違背佛陀的教誨,用不正常的手段奪取別人來富裕自己,這是短命的果報。偷竊、搶劫得來的財富,必定不能長久享受,到最後他是家破人亡。佛告訴我們,財為五家所有,第一水災,你看水災一來把你的財產淹沒、漂流,連人的生命也都被淹沒,生命也沒有了。第二,火災,房子燒掉,你的財產一把火也燒得精光,可能連人命也賠上去,我們也常看到新聞在報導這些火災。現在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嚴重的火災,大陸嚴重的水災,印度有蝗蟲、饑饉,現在又有新冠狀病毒疫情的瘟疫、傳染病,加上地震、風災、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等等的,這些都會消散我們的財富、磨滅我們的財富。第三,盜賊,來搶你的、偷你的,現在盜賊,我們不要只看到拿槍、拿刀去搶,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奪取財物,都是屬於盜賊。像現在金融界的,政見種種的,他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奪取人家的財物,這些都屬於盜賊,不是被抓到、被判刑了,那才是盜賊,現在盜賊可多了。所以我們的財富,盜賊他也有一份,你有錢,盜賊一天到晚都盯著你,想盡辦法要你的財富。第四,官府,政府,我們都知道它要抽稅金,它有一份,如果犯了罪要充公,法院查封、拍賣,政府有一份。第五,敗家子,過去世欠他的,來討債的。你再大的家財,如果家裡出一個敗家子,很快也就被敗光了。兒孫不肖,吃喝嫖賭,你辛辛苦苦累積的財富,他花錢他不感覺痛,不到幾年全部敗光。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懂得怎樣教導下一代,從小就要教他節儉、勤奮、刻苦,教他愛護鄰里鄉黨,住在這個地方,這一方人有困難一定要幫助,要懂得修福,將來他才有福報。現在的人不懂得教小孩,你看現在小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享福了,這個都跟外國學的。像現在出國旅遊,小孩子二、三歲,他也帶出國旅遊了。你說這個小孩子他都還不能賺錢,他就開始在消費。消什麼費?消自己的福報,從小就開始在享福了。從小享福,不懂得修福、不懂得惜福,年紀長大了不懂得為家庭、為社會造福,他就是一直在損福,享受慣了。而且現在孩子都是一個小皇帝、小公主,要什麼就要給什麼,這個問題嚴重。所以現在小孩子給他享福,沒有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去教導,現在看很可愛,將來長大就不可愛,恐怕給你煩惱一輩子。

  下面再引用《淨影疏》一段註解,「痴故起瞋,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窈冥就是陰暗的意思,「為妄事等」。他造作的是惡業。貪瞋都是愚痴沒有智慧才會生起來,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倫理道德的人、相信因果的人他不會貪瞋。我不應該得的財富決定沒有貪心,寧願餓死、凍死也不願意取非義之財,《感應篇》講「非義之財」決定不取,這叫義。懂得修福,我生活貧窮,還有別人比我更差,我有一碗飯吃,他連一碗飯都沒有。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看到別人比我們差,我們還要布施,我有一碗飯,他連半碗也沒有,我的分一半給他。這個人就是在積德、在修福、在修善,這樣的人他的命運原來如果不好,慢慢他的命運會轉好,這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的原理。為什麼?懂得布施,天地鬼神會幫助他,不會傷害他。如果是不明道理,這就是愚痴,生起瞋恨,怨恨、瞋恚,用不正常的手段去奪取別人的,他壽命就滅短,不要想去佔別人的便宜。「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造罪的人他有惡因,他造惡業有造惡業的業因,惡因感惡緣,惡因加上惡緣就造罪業,造了罪業惡報就現前,現前還在人間感得的是花報,先開花後結果,果報都是在三惡道。罪造到極處,頓奪令盡,這個頓奪就是天地鬼神報復你,壽命沒到提前結束、提前死了,折壽,人無可奈何。你的勢力再大,福報大,你欺負我,我沒有能力報復,當你惡貫滿盈的時候,天地鬼神就報復,這是一般造惡的人想不到。頓奪令盡,這就是死亡,你壽命到頭了。將入惡道,將是帶著你、牽著你到三惡道,在三惡道的時候受苦無極,欠債的要還債,欠命的要還命。真正懂得因果道理,決定不敢做惡事,為什麼?果報,逃不了。

  「《解》」,《經解》,「《疏》謂:世人因愚痴而生瞋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唯作妄事」。五毒貪瞋痴慢疑,造作出來在行為上是殺盜淫妄,殺盜淫妄是惡。唯作妄事,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倫常、道德違背,與善因善果違背,與惡因惡果相應。「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種種惡緣自然相隨」,惡與惡感應,有人來幫助他做惡。他心行不善,善人不會跟他在一起,跟他在一起都是惡人,大家一起造惡業。這個就是人與人也是一種感應,造惡業的必定感應造惡業的人,修善的感應修善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恣意作惡」,認為沒有報應、沒有因果,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叫恣意,任意的放縱自己。「待其惡貫滿盈,果報顯現,頓然奪盡其壽命」,他福報盡了,這個奪的意思就是他壽命沒到,提前結束了,這個叫奪,上天收人了,「墮入三惡道」。

  『無有出期』,「《解》」,《經解》,「所受果報無有窮極,欲出無期。」這說一生幾十年所造的業報,幾千年、幾萬年在惡道裡面都出不來。根據經典講,墮入地獄最少五千劫,這是最少的,長的一萬劫,這還不是一萬年,算劫的,那時間太長了。這個說明墮入惡道容易,出來時間很長、很難,無有出期,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出離,所以苦不堪言。

  下面這一大段「諭離惡勸修」。下面這一大段經文,諭就是曉諭,佛給我們說明白,勸我們要離惡修善,普遍的勸導止惡從善,求生極樂。經文分四小段,請看經文: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離惡行善。『若曹』是漢朝時候的一個用詞,就是我們現在講你們,我們現在的話(白話)講你們,「若曹」就是你們。『熟思計』,深思熟計,要多想想,要多比較比較。『遠離眾惡』,「眾惡」就是十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這是惡,要遠離。十惡業反過來,『擇其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十善業,這個就是「擇其善者」,要選擇這個善的,要遠離那個惡的。善要奉行,惡要遠離。想來想去,這一生決定求往生西方,其他什麼都不想了,不要想了,決定不能再繼續搞輪迴。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跟眾生結的這個怨恨,永遠沒有辦法洗刷乾淨,生生世世真的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苦,一世報得比一世慘,何必幹這個事情,為什麼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佛?這是佛勸我們的,不要再留戀這個六道,要發願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問題就徹底解決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當離愛欲。『愛欲榮華不可常保』,自己所愛的,所享受的安樂、榮華富貴,不能常保持,不能永久的保持。要看破,愛欲不要放在心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裡面有多少不善的業因,將來一定有果報,想通了,自然你就放下。現在大企業家、大富貴的,錢賺很多,事業做得很大,但是這個當中也有不少的不善的業因,所以佛勸我們這個要看破,要放下。『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無常的,都要分離,沒有什麼可快樂的。「《會疏》」,《會疏》有兩句註解,「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榮華不可永久保持,榮華富貴能夠享受多久?我們看到別人往生了,要想到自己,哪一天輪到自己?我還能活多久?要常常提醒自己,這是佛在經典上一再勸我們要提高警覺的。會是聚會,緣聚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大家聚在一起一定有離散的時候,所以俗話也講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人跟人之間也都是聚散無常,我們最親的親人,生離死別。會,聚會,一定有離散,一定有分離、分散的時候,沒有永久在一起的。「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世間人確實顛倒妄樂,認為七情五欲是真的,拼命在追求,無止境的在享受,確實壽命還沒有到,冤親債主要他的命,天地鬼神奪他的算,苦因必招苦果,樂在哪裡?這個世間樂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你要是看明白,才能把這些假的幸福放下。這種世間人所謂幸福,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樂,不是真樂,是在麻醉自己,真正的樂他不知道。學習佛菩薩、學習聖賢的經教,那才是真樂。所以孔老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真樂,世間的聖人他追求的是這個。佛法,大乘有至樂,超越世間,不但是真樂,最高的快樂。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講,方老師跟他講的(方教授跟他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才是真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阿彌陀佛的世界稱為極樂,這都是真實的,不會變的,永恆的,這種真樂是永恆不會失去的,會失去的不是真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個真正超脫人的生活,真正得到超越解脫的生活,淨定安樂。《無量壽經》講的「淨定安樂」,釋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這些弟子各個也都得到。淨定安樂是真樂,比榮華富貴高太多!他這個享受,他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自在無礙。我們現在世間人,在享受榮華富貴,他有沒有憂慮?有沒有牽掛?有沒有煩惱?自在不自在?這個我們仔細去觀察就知道了。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我自己有沒有得到快樂?還是一天到晚生煩惱?我們學佛了,學了這麼久,我們得到了什麼?得到了名利,但是內心煩惱並沒有減少,還是憂慮、牽掛這些煩惱常常在心頭,這個就是我們學得不對了,沒有真正學到佛在經上的教導。所以淨定安樂在極樂世界才有,這世間法裡面找不到。淨定安樂可以常保,永遠不衰,愈修愈快樂,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

  下面引用清朝彭際清居士講的一段話,「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就是一切世間人以欲望為快樂,追求欲望為快樂,不知道那個欲是苦。我們常常做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的開示一首偈,大家應該都聽得很熟悉了,「諸苦盡從貪欲起」。我們的苦從哪裡來?從貪,從欲望來的,我們沒有貪欲就沒有苦了。但是我們現在學佛,也不知道什麼叫貪欲,一天到晚我們在貪欲當中,不知道自己在貪欲,所以學了佛,苦還是很多。因為不知道什麼叫貪欲,自己在貪欲當中也不知道,所以這個苦不能解除,不能得到解脫。所以這個貪欲是苦,不是快樂,但是我們迷惑顛倒,就會一直追求這個欲望,欲是無止境的。「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不知道有是無的因,把有的因丟掉就變成無,就變成沒有了。你現在有的地位、財富,不能永遠保持,有一天沒有,那就很苦了,哪裡會有樂!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報紙報導,有一些有錢的人一下破產,受不了,自殺,受不了打擊。有是無的因,為什麼無?因為你有「有」。所以把有的因丟掉就變成無。無即是苦,有的時候感覺很快樂,沒有的時候就很苦,很痛苦了。人要是懂得有無,有無都不執著,就解脫了。懂得恆順眾生,不為自己想,我以為是樂,他認為是苦,我要順從他、隨順他,提高自己的警覺。什麼警覺?離苦得樂的心,我們要有這個心,知道那個是苦。眾生迷惑,他不懂,我們講了,他也不懂,但是自己明白了,自己要提高警覺。在外面隨順這些眾生,但是自己要提高警覺,自己要常常發心這一生要離開六道輪迴,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要加強。人就是要吃苦,這個念頭就會加強,他才能發憤。人碰到一些逆境、吃苦,未必不是好事。俗話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遇到苦,能夠發憤,他就有福報。人要是享樂,把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事情忘掉,不認真了,將來繼續六道輪迴。我們想一想,這樣的享樂是好還是不好?這樣的享樂是墮落,讓我們不能得解脫。如果天天有痛苦在逼迫,天天就有高度的警覺心,這是好事,不是壞事。所以諸佛以苦為師,苦是我們的老師。你沒有感受到苦,你就沒有那種意念要求解脫,會一直沉迷在六道。所以遇到逆境苦的人,他出離的心比較強烈。都在順境過日子的人,他出離心就生不起來,他覺得現在不錯,我日子過得滿好的。他沒有出離的意願,被這些五欲六塵束縛住、困住了,不知道要出離。這個好像溫水煮青蛙,現在好像嘗到甜頭,不錯,但是如果水一直加熱,加到感覺很熱,牠要跑,跑不掉了。所以有感受到苦,不是壞事,讓我們天天有高度的警覺心。所以說諸佛以苦為師,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對修行人來講,真的是好事。「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不知得就是失的因,有得必有失。所以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造這個文字充滿了智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得到財富是快樂,有一天財富丟掉你就覺得很痛苦,就是得失,這樣的樂也不是真樂,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看破。「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聚會感覺很快樂,散,悲傷就來了。聚跟散,有聚必有散,有得必有失,所以不知聚是散的因,因為有聚必定有散。「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以為生是快樂,我現在還活在人間,這感覺是很快樂,但是哪一天滅,滅就是死了,死的時候就苦了,死是苦,不知生就是滅的因。人為什麼會死?因為有生,有生才會有死;如果沒有生,他就不會死。所以生是滅的因,聚是散的因,有是無的因,得是失的因。

  「《解》: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故云無可樂者。」我們眾生所感覺很快樂的,佛給我們講都是苦因,我們現在感覺那個樂是苦的因,從這個苦因必生苦的果。所以佛給我們講,在六道裡面無可樂者,沒有快樂的事情,都是苦。佛在《法華經》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你只要在三界,沒有出離三界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所以這一生中所謂樂是假的,這個樂就是將來六道輪迴的苦因,不斷在六道裡面輪迴。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段經文是勸生極樂,佛勸我們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生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得生彼國,悉皆『智慧明達,功德殊勝』,明者明瞭,達者通達。「《淨影疏》:智慧明達,得智勝也」,智慧殊勝;「功德殊勝,得福勝也」,福報殊勝。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這就叫成佛。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功德是修福不著修福的相,三輪體空,不著相。沒有智慧,愚痴,自己總不希望自己愚痴;沒有福報,貧苦,也不甘受貧苦,所以每一個人都想求智慧、求福德,這是我們人之常情。用真心就生智慧,用妄心就生知識、生煩惱。功德跟福德在事上完全相同,功德是用真心,福德是用妄心,就是有漏,我們講有漏就是不究竟的,因為妄心所生的。功德是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真心,真心是功德;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這是妄心。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如果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斷惡修善,這個斷惡修善是功德不是福德,因為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就是《金剛經》講的不著相而布施。《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不著相布施。不著相,他就能超越了,他那個是功德,不是福德;著相就變成人天福報,變成福德。所以功德、福德事上完全相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完全相同,只是用心不同。功德與自性相應,福德跟自性不相應,但是功德當中有福德。「《解》:智福並勝,故勸世人精勤求生。」世間求不到的,到極樂世界全都得到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勿虧經戒,經戒是佛陀的教誨。『虧』是缺的意思,「虧」就是缺少、缺乏;『負』是欠的意思,欠缺。『經』指經教,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戒』指戒行。佛在這裡勸我們,千萬不能隨順自己的欲望,疏忽經戒,也學、也聽,但是沒有認真去做。疏忽經戒,就是這裡講的「虧負經戒」,欠缺經戒。就是我們學了佛、聽了經,沒有依照經典佛的教誨認真去做,這個就是虧負經戒。「《解》: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戒律重要,是佛法的基礎,戒為無上菩提本。淨業三福、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是修淨土同學必須守的戒律,這個就是這裡經文講的經戒。佛在經上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不要隨心所欲、虧負經戒的教誨。不要隨著我們的煩惱習氣,隨著我們的貪欲,把佛在經典上教導的勸誡,戒律都疏忽了,就不能夠疏忽。『在人後也』,這就是虧負經戒,我們的修學就落在人的後面,落後於他人。這裡他人是指念佛往生的人,包括那些生到邊地的人,我們都不如他。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後面也講到邊地疑城,生到邊地疑城他最長只不過耽誤五百年的時間,他一定入品,但是他已經超越六道了。我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連邊地都不如。邊地,他雖然還沒有入品,還不能見佛聞法,但他已經超越六道了,所以我們就不如他。別人先往生,早就作佛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迴,這是落人後也,落在人家後面。這段也是值得我們省思,就是我們學佛、念佛,目標一定要放在我這一生要往生到極樂世界。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淨宗同修每個人都有這個願望,但是是不是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這部經我們不能不深入的來學習,沒有深入的學習,往往我們自己沒有發這個心以為自己發了這個心,平常所作所為跟這部經講的都不相應,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把握了。這一生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來生就繼續六道輪迴,來生來世、後生後世,不知道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佛法,遇到淨土法門,再繼續修學。我們總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往生西方,大家同願往西方。

  『勿得隨心』,「《涅槃經》:常為心師,不為師心」。心就是理、就是性,真如本性、萬法的理體。我們要以真心、自性、道理做我們的老師,做我們的標準。不為師心,不可以,師心是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完全以自己的意思,不遵經教,固執自己的成見,那就錯了。《大經解》兩句註解:「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為什麼學佛學不成功?個性太強,不相信佛說的,認為自己想的、做的都是對的。甚至在現在這個時代,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裡面還有不少鬼神在裡頭,誰有能力辨別真妄?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如同《楞嚴經》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像恆河的沙那麼多,我們真的沒有能力去辨別真妄。我們今天能夠守住經典就好,經典是不變的。如果聽信這些鬼神,我們會上當,我們將來會落在神道,為什麼?跟他去了。不管聽人講的也好、聽鬼講的也好,不管聽到什麼,一定要跟經典對一對,跟經典對了相應,我們可以參考、可以採納,他講的跟經一樣。不相應的不能信受,他講的跟經不相應,不能相信他,不能去接受他的,這個重要。自己要有信心,最可怕的是我們自己把信心喪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經教,去相信別人,去相信這些邪師,這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所以我們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天天念三皈依,實在講,我們如果仔細反省反省,既沒皈也沒依。我們沒有依佛、沒有依法、也沒有依僧,沒有,還依自己的煩惱習氣、依自己的想法,還聽一些邪師說法,依邪師,沒有依三寶。形式上是皈依三寶,心裡都沒有皈依。沒有皈依,經他都聽不下去,甚至聽了他生煩惱;皈依自己的煩惱習氣,他沒有皈依佛的經教。所以我們真正要做一個三寶弟子,先不要談到受戒,受戒前要有三皈依,能夠落實三皈依才能受戒,這個非常重要。所以現在我們不能把這個講得太深,三皈依。所以三皈依我最近講的,就比較淺顯一點,讓大家比較有一點明白。不然皈依很久,好像都皈依了,實際上遇到事情,既沒皈也沒依,還是不相信三寶,去相信邪師說法,相信別人,連自己也不相信自己。

  「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因為妄心正是生死的根本,不為師心,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會有這個念頭,真正聖人沒有念頭。妄心是生死根本。「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煮砂作飯,何能得食?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把我們自己的妄心認作老師,把他當作老師,就是認賊做子。不認識那個賊是小偷,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你家的東西統統被他偷光光。蒸煮砂石,拿砂石來煮,要把它煮成飯,那不可能。《四十二章經》,在《四十二章經》有兩句話經文,「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與此同旨。這兩句經文跟這段經文講的是同樣的意思。慎勿信汝意,什麼是汝意?妄心。《四十二章經》講,你必定最少要證得阿羅漢果,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還沒有證阿羅漢果以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以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一定要皈依三寶,一定要依經典,我想的、我說的、我做的跟經典相不相應?以經典做一個標準,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所以不可相信自己的意思。但是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三皈依多重要。所以一入佛門就要三皈依,為什麼?我們佛教寺院早晚課都要三皈依,講經、做法會都要三皈依,為什麼?時時刻刻提醒不要忘記三皈依,如果沒有三皈依,很容易就相信自己的妄心,又錯了。所以這裡講,「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能不能相信我所想的、我所見的?不可以。為什麼?有念就是妄念。正念無念,連無念也沒有,有無二邊都沒有,這才叫正念。苦樂二邊都沒有才叫極樂,那是性德現前,沒有樂在意識裡頭。只要有細微的執著,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還有微細的分別,就不是菩薩。我們要怎麼修?給大家說真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我忘掉,不要想到我,就是想阿彌陀佛,念佛,念久了,我執自然沒有!什麼時候念佛念到我沒有了,我空、人空,念到這個境界,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裡面,得一心不亂那是功夫成片,這個比較容易得到,人人都可以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往生有把握,想什麼時候走,真去得了。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伏惑,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惑。功夫成片伏見思惑,伏是控制,沒有斷。我們只要做到伏惑,往生就有把握,這一生真去得了。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來接了,真的來接我們了,因為沒有雜念,起心動念跟三善道、三惡道都不相應,念頭全是阿彌陀佛。這個叫淨念,不是善念,不是惡念,是淨念。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我們「淨念相繼」,淨念就是這句佛號,心裡念的就是阿彌陀佛,其他的念頭都放下,這個才是真正的念佛。如果念佛當中夾雜其他的念頭,這就有夾雜,要念到這些夾雜都念掉了,我們就成功了。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三十三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次我們要學習「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