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0/11/19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12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心得開明第三十四」,我們從:

  【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從這句經文看起。諸位手上經本,大家翻到三十四品找這段經文。上個星期我們停了一次,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這段經文。這一段是「遊化示教」,就是成佛之後教化眾生。『遊步三界,無所罣礙』,三界就是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通常講三界六道。「遊步」是比喻我們今天到外面教化眾生是要旅遊、步行,遊步就是感應,在三界當中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有應,這是感應道交。『無所罣礙』,「罣」是礙止,在六道輪迴裡面普度眾生,佛沒有障礙,這就是無所罣礙。我們還沒有成佛,普度眾生都是有障礙。這個障礙,不但外面環境的障礙,自己本身還沒有成就,是最大的障礙。所以自己成就之後,再教化眾生,自他都沒有障礙。

  在《會疏》裡面講,「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遊步。」無謀就是沒有策劃,他沒有計畫,好像我們要辦個講座,要先規劃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要講什麼,這就是謀劃,我們凡夫都是要一些謀劃。佛菩薩他無謀,就是沒有策劃,因為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個心、動個念,我要去度眾生,我要教化眾生,沒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因此他能夠普度;普就是很普遍的。遍一切處,十方三界一切眾生都能度,因為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能普度,也不必去謀劃、去策劃,自自然然的神通變化,不需要去策劃。「常體性空」,常體性空就是體會一切現象,自性是空的。知道體是真空,性體不可得,現相也不可得,相是假相,他不著相。所以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差別就在我們著相,佛菩薩不著相,他度眾生沒有去執著度眾生的相。沒有執著度眾生的相,但是又恆常在度眾生,度眾生從來沒間斷,他這個就是無心。沒有間斷,自然的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化的相,應化的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化眾生,他無謀,沒有,不像我們凡夫。所以佛講經是應機說法,佛沒有準備我要講哪一部經,不像我們凡夫,我們要講哪部經、學哪部經,沒有,他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來請問,他就自然的給他回答,幫助解決他的疑問、困難,這是自然的。所以佛講經,經題是佛弟子後面結集整理,這部經講的內容是什麼,然後用什麼名稱來做為經題,是這樣的。佛沒有事先說,我要講什麼經,沒有。就是有人問,他馬上就回答他的問題,然後把它記錄下來,再去整理,根據問答這些內容、它的性質,再把它立一個名題。我們前面有介紹名題,是一部經的名稱、題目。經題是這麼來的,不是佛事先有一個經題,我們今天講哪一部經,沒有。

  下面「憬興云」,這也是一個祖師的註解。「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三界。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這是憬興法師他解釋這一段經文,「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這個佛,廣義的來說,在圓教初住以上都稱佛,是真的明心見性的佛。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二個位次,到妙覺就究竟圓滿,成佛了。在究竟覺之前,就是分證即佛,無明習氣還沒有斷盡,但是確實是明心見性。廣義的來講,圓教初住。古大德也用月亮來做比喻,圓教初住,他顯露出來的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好像在天上的月亮,農曆初二、初三、初四有個月牙,月牙不多。今天初六,前幾天我在台南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是一個月牙,很清楚。月牙顯露出來的月光,它也是真的月光,只是還不圓滿,剛剛露出來。然後到了十四,好像等覺菩薩;到十五,就好像妙覺,成佛了,圓滿了。所以古大德也有用這個比喻。初三、初四的月牙,它是不是露出來的月光?也是真的月光,圓教初住位菩薩就好像初三、初四的月光,他的光是真的,只是還沒圓滿,剛剛露出來。這是以廣義來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凡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他就入一真法界,他就有能力在十方世界示現佛身去度眾生,圓初住就有這個能力。

  縱任就是自在。所以這裡的縱任意思就是自在,不是放縱、放任的意思,不是那個意思,這也就是說他很自在。就像《論語》裡面講孔子,他七十歲以後,「從心所欲,不逾矩」,跟這個意思是一樣,就是他得大自在了。罣礙,流通本作拘礙。《無量壽經》很多種版本,一般流通本是康僧鎧法師翻譯這本《無量壽經》,這部讀的人比較普遍,其他四種讀的人就很少。以前我剛學佛接觸到《無量壽經》,也是接觸到康僧鎧這本《無量壽經》。一般《無量壽經》流通本,多數都是以這一本。拘礙跟罣礙,意思是一樣,就是障礙的意思,拘束、障礙。佛應化在十法界度化眾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沒有任何障礙。他自自然然的就感應,感應道交,沒有障礙。在佛那方面是完全沒有障礙,有障礙都是在我們眾生這方面,我們這方面有時候就有障礙,這個障礙也都在我們自己本身。所以我們要取得跟佛的感應,首先把我們一些障礙的因素要先排除。佛的方面,成佛,最低圓教初住位菩薩,分證即佛,他就沒有這些障礙,度眾生他就沒有障礙。

  下面的《解》,註解裡面講:「以上《會疏》與憬興,仍是專就佛邊說,乃專就《魏譯》而釋。」這段的註解,就是以上引用《會疏》這個註解,還有憬興法師的註解,是專就佛這邊來說的。也就是專就《魏譯》,就是我們剛才講三國時代(魏就是三國曹操的魏),那個時代印度康僧鎧法師來中國翻譯的《無量壽經》,是根據他翻譯的那一本《無量壽經》來解釋,《會疏》跟憬興法師就是根據《魏譯》,康僧鎧翻譯的來做註解,根據那個經本。講佛與法身菩薩,他們遊步三界,無所罣礙,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會疏》跟憬興法師註解,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佛與法身菩薩(法身大士),他們遊步三界,無所罣礙,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在哪裡出現就在哪裡滅盡,就沒有了,這佛的示現。「今釋會本,則應廣攝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遊化三界。」這個意思就更深一層了。上面是引用《會疏》跟憬興法師依據《魏譯》,康僧鎧翻譯的這本來做解釋。如果根據我們現在大家在讀的,大家手上拿的《無量壽經》會本(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根據五種原譯本把它會集起來,成為一本,稱為會本。會集本的解釋那就比較廣。不但是佛與法身菩薩,當然他們沒問題,他們「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這是沒有問題。根據這個會本,引申到現前念佛得生之人,就是我們現在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什麼品位,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經文,我們在《彌陀經》都念得很熟悉,就有能力遊化三界,根據這個說法就比較圓滿。

  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都變成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自己修行沒有修到那個程度,但是得佛威神加持,我們的神通、道力、智慧跟阿惟越致菩薩一樣,我們也就有能力像諸佛菩薩去遊步十方,度化眾生,無所罣礙。我們這個能力不是自己修到明心見性,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往生,不要說破無明,見思惑一品也沒斷,只是伏惑,信願行帶業往生,煩惱一品也沒斷。不要說法身大士,連個小乘須陀洹也不是,是凡夫,煩惱一品沒斷。往生到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平等的加持,大家都有這個能力。這個是得佛力加持的能力,不是自己修到那個程度,那個境界的能力。這個在《無量壽經》、《彌陀經》我們都看到,凡是往生的人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三不退。

  所以蕅益祖師註解《彌陀要解》,說這個世界很奇妙,往生的人,凡夫,極樂世界它的特色就是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諸佛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沒有六道,只有兩道,天道跟人道,沒有三惡道。我們念《彌陀經》常常念,「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沒有,只有人天兩道。人天還是凡夫,還沒有超越三界六道。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縱然是下下品往生,他也超越六道。你說他是凡夫,他也是凡夫,因為煩惱一品沒斷,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說他是聖人也可以,他跟阿惟越致菩薩能力是一樣的。你說他是聖人也可以,說他是凡夫也可以,所以這個世界很奇妙就是在這個地方。你說他是凡夫,凡夫怎麼可能有,不要說阿惟越致菩薩那種神通道力,就連個初果須陀洹(得兩種神通)的能力也沒有,怎麼會一個具縛凡夫,一下子變成阿惟越致菩薩?這真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經過蓮花一化身,你就有這個能力;煩惱還沒有斷,也就有能力去十方世界度眾生了。到極樂世界,煩惱慢慢也會斷的,到最後自己斷煩惱、破無明,自己的能力恢復,跟諸佛如來一樣。

  還沒有斷煩惱之前,這個能力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不然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有這種能力。這是很多學經教的法師他不相信的,沒有斷惑,怎麼可能?但是事實是這樣,所以這樁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它的特殊也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就是說跟法身大士一樣,跟觀音菩薩一樣,可以三十二應身去度眾生。如果知道這個事實我們就不用擔心,不用擔心我們到極樂世界跟自己娑婆世界的家親眷屬永遠見不到了。如果在六道輪迴,真的是再一個轉世,大家都不認識,就永遠見不到了。往生極樂世界,你時時刻刻可以跟你的親人見面,你看得很清楚,他們在哪一道,現在在做什麼。不但這一生的家親眷屬,過去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統統知道。所以真正要跟家人永遠不分離,唯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能沒有愛別離苦。愛別離苦就沒有了,怨憎會苦也沒有了,冤家債主也沒有了,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生老病死苦,這八苦在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

  下面講,「經云: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這個經云就是指《無量壽經》,也特別指我們這個會本(會集本)。那由他是數目的名稱,億。一尊佛的剎土,就是一尊佛他教化的一個區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佛剎就是百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百千就是十萬,就是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十萬尊佛教化區,我們讀《彌陀經》都有讀到「十萬億佛土」,這個範圍太大了。一念頃是很短的時間,一念頃很短暫。每一個往生的人,一剎那之間,他有能力超過極樂世界以外億那由他百千佛剎,他有能力去。再遙遠的世界他都能去,那邊的人有感,他馬上就有應。十方佛剎同時感,他十方世界同時現身,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度眾生有這個能力,我們現在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你說請一個法師講經,這邊也請、那邊也請,常常也是很無奈,要去那個地方,就不能來這個地方,要來這裡,就不能去那裡。所以俗話有句話常常感嘆講「分身乏術」,太忙了,應付不來,沒辦法分身。如果有辦法分身,同時很多人來找,同時化很多身去給他問問題,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現在問題我們是分身乏術,只有一個身,你沒有辦法同時有兩個身。有神足通的人,他就能現很多身。證阿羅漢果,他就有能力現這些身,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到極樂世界,無量無邊身都可以同時示現,同步的,當然度化眾生就自在了。

  「又云: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這兩句也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因為能夠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故能無所罣礙也,所以他能夠沒有罣礙。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見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就能遊步三界,無所罣礙。像我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就跟法身大士、跟觀音菩薩一樣,能夠三十二應身。自己本身在阿彌陀佛的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聽經的同時,他分身到無邊世界去度他有緣的眾生。他身沒動,可是他能夠分身,能夠化身無量無邊,化無量無邊身到億那由他佛剎去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去聽經聞法是修慧,所謂福慧雙修。一餐飯的時間他就回到本國,我們念《彌陀經》,一餐飯的時間遊了十萬億個佛國土,就一餐飯的時間就回來了,去供佛、聞法,事情都辦好了。那個回來是什麼?他本身在極樂世界沒動,回來是化身回來。好像你分無量無邊身出去,然後又把他收回來,就回到一個身,這是回來的意思。是分身回來,他本身沒有動,這真的是無所罣礙,得大自在。

  菩提心是什麼?發菩提心,念佛往生。《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是清淨,沒有污染;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動搖;覺而不迷。覺它不動,迷了它就動。動是無明在動,本性沒動。在大乘經教上常說,覺是佛心,平等是菩薩心,清淨是聲聞心、緣覺心。這三種心現前,叫真正的菩提心。至少我們要到清淨,清淨是第一個,清淨再提升就平等,平等再提升就是覺(正覺)。清淨沒有污染,沒有染污就是無我。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破除我執,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六道輪迴就是從我執來的,執著有我。佛告訴我們無我,我不是真的,你執著這個不是真的我,造成虛幻的六道輪迴。所以有我,就有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煩惱。所以大經上常講,妄想、分別、執著,根源是從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妄動,最初一念起了無明,無明發展出來就分別,分別再發展到執著。三層的煩惱,一般講見思惑就是執著(我執)、塵沙惑,無明惑是根本。

  所以修行,你要發菩提心,最起碼就是要,第一步先達到清淨。清淨就是要無我,我們要把這個我不斷的淡化,有我就被污染,有執著。我們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有。我們六道這個心叫凡夫心,就不叫菩提心,因為煩惱很多。念佛人要常常保持清淨心,用什麼保持?用一句佛號。因為我們心不清淨,才要念佛。所以在《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亂心就是污染、雜亂,這叫亂心。亂心就好像一個大染缸,我們看到現在整個社會都是大染缸,這句佛號就是這一顆清珠,投入這個大染缸當中,把這個染缸五濁轉成五清,就是用一句佛號。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一句阿彌陀佛,圓轉五濁惡世。這也是中峰國師講的,「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把佛號比喻清珠,清珠投入濁水的缸裡面,「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一直到沉到底,這缸水都清淨了,這句佛號把它這些污染、雜質,把它沉澱下去。把它壓下去、沉澱下去,我們就是用這句佛號,把我們所有的妄想、雜亂,把它降伏下去。所以心上就一句佛號,除佛號,什麼都沒有,心清淨,我們跟佛就相應。

  我們現在為什麼跟佛不相應?因為我們心不清淨,我們這方面有障礙。佛那一方面他沒有障礙,我們這一方面有障礙。所以我們念佛人,現在的功課就是要常常提起覺照的功夫,我們內心起了貪瞋痴的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起來要覺察得快,要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叫用功。真正功夫是在這上面用,這才管用,臨命終才用得上。臨命終,這個妄念伏下去,佛號一起來,跟佛就相應。不用到臨命終,平常就相應了,相應就有感應。菩提心,你在其他的法門來講,要斷煩惱。像小乘阿羅漢要斷見惑、思惑,全斷乾淨。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初果,他也是清淨,他得位不退,他也算是清淨,當然沒有二果、三果那麼清淨,起碼他有第一步的清淨,他已經不是凡夫;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不是凡夫。大乘菩薩斷證功夫那就更高了。

  我們凡夫要滅斷(斷惑),特別現在末法時期的確有困難,的確有相當的難度,難度很高,不容易斷。斷惑,不容易。斷惑,心才是真正清淨。但是這是修所有其他法門的條件都是一樣的,必須斷惑,才算有成績。你這一生沒有修到斷惑,起碼你要斷八十八品見惑,你學佛算入門,得到位不退。雖然還沒有脫離生死輪迴,但是生死輪迴可以預期,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有時間表了。你還沒有證得初果之前,都不算,沒有時間表,這是修一般法門。一般法門的清淨,標準就高了。我們淨土法門的清淨,比一般法門的清淨就容易太多了,淨土法門叫伏惑。在淨土中錄取的標準,這個清淨心伏住,就是你煩惱壓住、你能控制得住,不要讓它發作,這樣阿彌陀佛就錄取。這個在淨土法門就算是清淨,就算是成就,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滅斷,去斷惑,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功夫先做到伏惑。

  所以我們打佛七就是要一心不亂,斷惑是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一心最高的,再來是事一心。伏惑也是一心,伏惑當然這個功夫也是三輩九品都有。伏惑也是一心。我們只要做到伏惑,我們打個佛七,把煩惱壓住了,不會起現行,馬上就跟佛相應,這一生臨終往生就決定有把握。如果我們念佛,還沒有念到伏惑,就還沒把握,要看臨終最後一念是不是在念佛。臨終如果把佛忘記了,或是病苦來纏念不了,那就沒把握往生了。所以平常打佛七,標準是在這上面,就是一句佛號,你就一直念。所以真正打佛七,就一句佛號。佛七,根據《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四個字就是一直念,念七天七夜,這是真正佛七,什麼都沒有,連一部《彌陀經》也沒有。我們現在打佛七,唱個讚,然後誦一部《彌陀經》,再來讚佛偈,再六字佛號、四字佛號,迴向,三皈依,還有大迴向,這個是祖師大德一個方便。為什麼?因為一般人,你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七天,恐怕沒幾個人能夠念得下去,因為一句佛號太單調了,念得枯燥無味,他就念不下去了。所以現在我們打佛七,實在講都叫方便七,不是真正打佛七。

  真正打佛七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的。一心不亂怎麼念?就一句佛號,《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經文不是很清楚嗎?所以打佛七根據《彌陀經》來的。《彌陀經》這個經文也沒有說我們加個大迴向,誦一部《彌陀經》,唱一個讚,沒有,我們在《彌陀經》沒有看到。所以真正要打佛七,就是一句佛號,這個是要拼生死的,真正要去西方的。如果這一生還不是真想去西方,就是說我們打方便七就可以了,打方便七,結結緣這樣。祖師大德也是跟大眾先結結緣,這樣念大家比較能夠念得下去。方便七也是可以做為我們真正打佛七的一個前方便,先打些方便七。因為真正要打佛七,一句佛號念下去,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這麼念的。過去道場有師兄弟,他們不信邪,就是想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了生死,結果都念不下去了。

  關鍵在什麼?關鍵就是在於不能老實念佛。為什麼不能老實念佛?因為心不清淨,對這個念佛的理論方法還沒有很清楚。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老阿公、老阿婆,他什麼都不懂,一部經他也沒聽過,一部經也不會念,往生咒也不會念。你看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諦閑法師的鍋漏匠這個徒弟,補鍋、補碗的,不認識字,就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繼續念。在鄉下給他找個小廟,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煮兩餐飯,他就是念佛,早餐自己處理。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最近我們老和尚又推薦海賢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他的剃度師也沒有教他參禪、打坐、講經,什麼都沒有,他不認識字,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交代他一句話,「明白了,什麼都不要說」。他真的就老實念佛。明白了,什麼叫明白?佛門講明白就是明心見性,明白了。為什麼不能說?環境不允許。那時候大陸文化大革命,你說了,不但不能度眾生,反而造成很大的障礙。但是他就能遵守,他就能忍受,真能老實念。

  這樣的人台灣有沒有?也有。在台南將軍鄉,我們老和尚也講過,一個老太太,也是不認識字,也是拜神的,到處拜,心很好,很老實。娶了一個媳婦進來,這個媳婦有學佛、念佛,勸她不要再亂跑了,年紀大了,好好在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她真的就接受了,從那時候開始就在家裡老實念,也是念了三年,站著走。現在在將軍鄉,問這個事情,還有人知道。《淨土聖賢錄》這樣的人也不少,這樣的人非常可貴,也很難得。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要去學習他們這樣,我們學不來,因為他能老實,我們就不老實。老實,他成就就很快。不老實,你沒有經教就不行。為什麼會不老實?你有懷疑。事情一來,這個懷疑就來了、疑惑就來了,念不下去了,這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這是講念佛,要能老實念,也不容易。但是我們不能老實念,這一生往生就真的沒有把握。

  如何做到老實念?我們還是要從不老實當中,慢慢要導歸老實。佛七,我們也可以分很多種層次的佛七來打。像承天禪寺,他們有隨緣的佛七,還有精進的佛七,這個倒是可以,可以分很多層次。念佛總是要念到心清淨,念到有功夫,我們信心才會堅定,才會增長。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非常有道理,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有攝取十方世界眾生往生的事情;要相信我遇到了,我就有分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算是我們說,你相信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佛的同修,大概每個人都會說:「我相信!」佛在經上講的我相信,相信聖言量,真有這個事,佛才會講。我們這樣的信,算不算真信?實在講,不算。因為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你沒有透過念佛這個行的功夫,就不能成就你相信的這樁事情。

  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也講「持名妙行」,持名念佛這個叫妙行。中峰國師說信行願,這個行叫妙行。你沒有透過持名的妙行,你就無法去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你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你沒有透過持名念佛去證實,你就沒有辦法去證實這個事情。沒有透過持名念佛,就無法證實這個事情,無法證實我們心裡就有懷疑,就有疑。如果已經證實,念到見佛、見極樂世界,還會懷疑嗎?沒有了,肯定不會懷疑了。現在為什麼有懷疑?還沒見到。如果有人來問我們,你念了半天,佛見到了沒有?沒有。人家再問,是不是真的有?你念那麼久了,怎麼都還沒有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這樣一講,你心裡可能疑就開始出現,你就有疑惑了。

  真正斷疑,根據《彌陀經》講,就是念一句佛號你去證實,其次就是你要經教的理論,根據推論、理論去建立這個信心,這兩種方式。經教來輔助。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不疑了,不用聽,也不用講,經也不用念,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但是不認識字的人,你叫他看這個,他就有困難了。所以祖師大德他就教這些人,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一心不亂,你跟佛相應,你都接觸到了,你信心就堅定了。所以一句佛號,這是證實我們所相信的這樁事,滿我們的願望,我們願望要往生極樂世界,透過持名念佛這個行。所以現在持名念佛,打佛七,我們也是要不斷來提升,才會進步。真正打佛七,也不一定人多,人多是熱鬧。真正打佛七,你有三、五個就非常難得了。如果沒有,一個人修也可以,鍋漏匠、海賢老和尚不都一個人念嗎?將軍鄉那個老太太,不是一個人念嗎?所以打佛七,你一個人可以打,三、五個也可以,十個、八個,二、三十個,一百個都可以,可多可少。

  現在有念佛機的發明,也很方便,實際上有一個念佛機提醒我們念佛,實在講一個人在家裡都可以打佛七,日夜不斷的,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念。萬緣放下,主要要放下。打佛七的期間,就什麼都不要接,真正打佛七就要摒棄外緣,不要接電話,不要看手機,這全部收起來,你心才會不受干擾,才清淨。真正佛七,就是這樣的一個佛七。這個我們同修大家都可以嘗試,那你沒有辦法一次嘗試七天,一天。因為《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一天也可以,兩天也可以。有的人他念一天就一心不亂,上根利智的,一天、兩天就一心不亂;中根的,三、四天;鈍根的,五、六天;最鈍的七天。所以現在可以從一天的,像《無量壽經》講一日一夜的來念。講到念佛,用念佛的方法讓我們這個心達到清淨,達到伏煩惱這樣的效果,就是一句佛號。這句佛號,關鍵就是你要提起覺照。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馬上警覺到,趕快用佛號把它代替過來。如果沒有這個覺照的功夫,嘴巴在念,心裡還是隨著妄念跑,就達不到那個效果。關鍵就是在你要提起覺照的功夫,要覺察到妄念,我這個念頭是妄念,趕快念佛,這樣功夫才會得力。好,跟大家談談怎麼念佛念到清淨,大家可以參考。念到清淨,跟佛就相應了。

  在極樂世界,不但是阿彌陀佛教你,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參加,分身參加,自己的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講堂。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時時刻刻都跟著阿彌陀佛身邊,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只有畢業成佛了,離開阿彌陀佛到常寂光去。阿彌陀佛的法身也是常寂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所以成佛是什麼?回歸常寂光。這四種淨土最高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自性本體,回歸到自性常寂光。你一成佛回歸常寂光,跟阿彌陀佛的光就融成一體,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融成一體了。好像我們這個屋子裡面的燈光,燈光打出來就融合一體,所以每盞燈的燈光都融在一起,分不開。一光就是一切光,一切光就是一光,回歸自性。

  下面講,『開示正道,度未度者。』《大經解》講:「往生之人遊行十方,宣示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頓妙法,導引未度之人歸向極樂。」在極樂世界修行,圓滿的是淨土法門,將來到十方世界以什麼去接引眾生?就是用彌陀法門,換句話說,就是用這部《無量壽經》,圓滿、無礙來度眾生。「未度者」,就是還沒有得度,可能這個眾生無量劫來都在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但是修,沒有修成功。沒有修成功就還在六道,出不了六道,也沒有超越十法界。有的出六道,沒有出十法界,在四聖法界。他們有這種修行其他法門的基礎、這些功夫,有這個根基再接觸到淨土法門,他們成就就很快,就不難。我們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很可能我們這些人就是經上講的未度者。「度未度者」,就是度這個還沒有得度的人,已經學佛了,學了很久,還沒有得到解脫,還沒有得度的人。

  愛好佛法,阿賴耶識佛法的種子一定很多。什麼經都想學,學多也就亂了,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這個也是我們凡夫的一個通病,你接觸太多了,就想現在這個還沒有修成,換一個看會不會比較快一點,總是會有這個念頭,就不專。不專,極樂世界就沒有去得成。現在搞明白了,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都要專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哪個法門都是這個原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法門都能成佛,條條道路通無上道,但是你要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法就叫正法。為什麼?它一定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正法,正確的方法。而且這個正法,佛沒有說是佛說的,佛沒有說,佛說的是正法,別人說的就不是正法,佛沒有這樣說。大乘教裡面又常說,特別是禪宗祖師在考驗學生,常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你會了,你懂得正法的意思,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是不知道這個正的意思,哪一法是佛法?拿了佛經也不是佛法,佛法也不是佛法。所以《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捨、也要放下,何況不是佛法!幫助我們成佛的這個方法,到最後都要放下,何況不能幫助我們成佛的這些世間法,統統要放下,「何況非法」,更何況非法。佛法尚且要放下,何況不是佛法,所以都要放下。

  所以佛法也不能執著,連佛法都要放下,其他一切法當然統統都得放下,放下便是!我們現在問題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不肯放下就繼續六道輪迴,永遠無法脫離,苦不堪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正法,手段、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了。一門一直讀下去,一直聽下去,不要有意思,不要想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不想,沒有意思。有意思就是胡思亂想,沒有意思就是修定。讀書千遍是修定,用讀書、讀經的這個方法來修定,達到修定的這個目的。所以這個讀經跟念咒、跟念佛、跟參禪、跟修止觀,目的是一樣的,方法不一樣。原則都是要放下,你要參禪,也要放下萬緣;你要修止觀,也要放下萬緣,不然你怎麼修?你要持咒,也是要放下萬緣。

  像《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先生持準提咒,持準提咒要怎麼持?放下萬緣,一心持咒,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持到念頭不動就靈驗矣。你念頭不動就靈了,到念頭不動,你念什麼都靈。我們現在念什麼都不靈,因為我們念頭還是一直亂動,沒有念到念頭不動,所以我們念佛也不靈、念咒也不靈、念經也不靈。你不管念經也好、念咒也好、念佛也好,你念到念頭不動,就是伏住煩惱、伏住妄念,那就靈了。原則是一樣的,都是要放下萬緣,你放不下就是障礙。講得具體一點,我們對這個世間事有沒有放下?都執著,這個我喜歡的、那個我討厭的,這個就沒放下。年輕人談情說愛,你到底對我是不是真心的?感情放不下。這個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個事業種種的,這一切都沒有能夠放下,所以念佛就不相應,生死心不切。

  我們淨老和尚講的中峰國師開示,他第一集就講到中峰國師他是禪師出身的,他是參禪,後來大徹大悟再修淨土。所以我們看《三時繫念》,他的開示都有禪機。中峰國師講在當時很多人參禪不靈。參禪不靈這個現象,你推廣出來,念咒的也不靈、念佛的也不靈、修止觀的也不靈。他說不靈的原因,他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生死心不切。要了生死這個心不懇切,沒有把了生死這個事情,當作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在辦。如果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當作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什麼你都放下了。現在我們放不下,就是沒有把這樁事情當作一樁大事在辦。都是把世間拉拉雜雜這些,跟了生死不相關的事情看作重要的;把了生死這樁事看作不重要,這樣修什麼法門,當然都不相應,這個心態就不相應。所以古大德常常講,「生死心切」。印光祖師講得更具體,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印祖常常教人,常常想到我現在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常常這樣提醒自己。

  我們打佛七,念大迴向,普賢警眾偈,那不是都在提醒我們,要念無常,「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所以我們這個無常觀觀不起來,生死心不切,因此修什麼法門,功夫都不得力,沒有把這樁事情看作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在辦。如果很積極的辦這樁大事,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一個不相應的,人人都能成就,現在關鍵就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要天天提醒。你看普賢警眾偈,佛門晚課,不是打佛七也要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天天提醒,是這個意思。實在講,時時刻刻要提醒,人命在呼吸間,這一生遇到佛法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得人身,又聞到佛法,要把握住這一生的因緣。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現在修定不成就,關鍵就是生死心不切。如果生死心切,你讀經也能開悟,念咒也能開悟,參禪也能開悟,你做義工為大家服務修福也能開悟,念佛也能開悟,持戒也能開悟,關鍵就在那個生死心切不切。讀經,讀的時候不能想,一面讀,一面想這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全部是打妄想。所以讀經就是放下萬緣,一直讀下去,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理會,只要讀得清楚,讀得沒有遺漏掉,沒有念錯,這樣就好。其他就不管,就一直念下去就好,就像念佛一樣。念佛,你就是一句一句,這樣一直念下去就好。你不要一面念,要念到什麼時候才一心?我現在怎麼還沒有得到一心?我怎麼妄想還這麼多?愈念妄念就愈多。那要怎麼念?你就一直念,就不要管那個妄念,你不要去理會那個妄念,也不要一直想什麼時候念到一心,一心又是什麼樣子,那統統打妄想。這個持名念佛就是你每一個字、每一句,你只要負責把它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樣就好了,其他你都不管了。這個原則大家一定要好好記住。持名念佛,沒有什麼祕訣,就是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妄想不理會,這樣就對了,你就這樣一直念下去,一直念下去就是這麼念,就成功了。所以不能一面念,一直在想什麼時候得一心,一心又怎麼樣,統統打妄想。跟讀經的原理是一樣,你讀經又想這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把修定破壞掉了。所以讀經、念咒、念佛、修止觀、參禪,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樣的,目的是一樣的,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我們掌握住這個原理原則,你修什麼法門都可以,都能成就。我們念佛法門,當然就是以念佛為主。這裡講的是讀經,讀經沒有意思,經就是無量義。《無量壽經》,無量義,意思講不盡的。

  所以我們念佛,什麼叫老實念佛?這樣就是老實念佛。所以我們看鍋漏匠、海賢老和尚,他的師父怎麼教他的?就是這樣,你就老實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我們只要記住,提起一句佛號,我只要「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妄想妄念,亂七八糟很多,都不要去管它,我只要這句佛號念得清楚、念得明白,不要忘記提起這句佛號。妄想千般都莫管,都不要管;聲聲佛號要分明,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每一個字、每一句你只要把它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其他統統不管,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也不管什麼時候一心不一心,你只要這句佛號不要忘記,一直提起來,就是叫一向專念;沒有念到一心,也可以往生。你沒有一向專念,就不能往生。沒有一向專念,到臨終的時候忘記念佛了,那怎麼去極樂世界?又六道輪迴了。所以關鍵的時候,我們有病痛的時候,佛號提得起來,這個就可以往生了。所以古大德講,我們只要念到夢中能做主,夢到有老虎要吃我們,在夢中能夠念佛。夢中能夠做主,病中就能做主;病中能做主,臨終就能做主。所以我們現在要用功加強的,這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其他都不重要。

  現在沒有讀《無量壽經》也是不明理,讀了《無量壽經》也未必是明理,不明理的人還是多數。平常沒有遇到事情,好像滿明理的;遇到事情一來,他就不明理了。所以現在老和尚住院,老和尚大慈大悲示現來考試我們,發一個考試卷給我們,平常經聽那麼多,到底遇到這種生死關頭,看看你們怎麼辦?老人家在表演給我們看。我是看出他在表演老苦、病苦給我們看,在醫院,我看了真的警惕心就生起來了。去年去法國巴黎我看到就已經給我一個很大的警惕,今年回來遇到疫情,又在台灣(我們很多師兄弟也都不在,我剛好沒有出去)看到這個情況,又給我很大的一個警惕。所以這個正面反面的示現,統統是要啟發我們覺悟,發菩提心的。要發了生死的心,了生死這個心就叫菩提心。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做大法師,弘法利生,就只求往生極樂世界。發願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再一向專念,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淨土,超越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周邊所有都是在給我們說法,我們看到老人會往生,年輕的也往生。我看到年輕的,三十幾歲的、二十幾歲的,還有香港以前有個叫印空法師,十九歲就死了。這些不都在給我們說法,在示現給我們看嗎?人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那不是都在我們眼前的事情嗎?佛講的經,都是講我們眼前的事情。所以「世人共爭不急之務」,就是爭那些不重要的。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就發布老和尚這些信息,各地的同修很多回應,什麼狀況都有,這個就很明顯我們看到,「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所以後來我就跟大家講,我說老和尚在哪裡往生不重要,在哪個地方往生不重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是不是?所以在哪個地方往生,隨緣就好。很多人也都是求老和尚身體健康,長久住世,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可以理解。但年紀畢竟也大了,九十四歲了,原來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到今年延壽五十年了。示現老、病給我們看,也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無常。經上講生老病死苦,也都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要覺悟,要解脫這些苦。他這個示現主要是啟發我們要覺悟,生死是大苦,這一生要發了生死這個願心,這一生才沒有白來,這一生來人間就很有意義、很有價值。

  所以長久住世,就是弘法利生,給我們表法,這是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老和尚的身體如果很好,當然活得愈長愈好。所以長壽,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老而不衰那才好。老,你身體不衰,像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還能爬樹,那當然活得愈久沒問題。如果人老了,身體不健康,我看也是受折磨。所以那天我跟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居士(他是發心的功德主)通了電話,我說老和尚現在想看看老朋友,他有念到簡豐文居士,我說你有時間下去台南看看老和尚。他說現在他還是要安排時間,因為他現在照顧他爸爸(他爸爸九十八歲,老和尚九十四歲),他爸爸身體也不好。然後簡豐文居士跟我講,他說我跟你講,我今年七十六歲了,我要求佛祖再給我四年,八十歲就好了,我不要活太久。他說我看到我爸爸那樣,我看了就害怕,他爸爸九十八。我聽到這個,這個也不都是在給我提醒嗎?所以我跟簡豐文居士講,我現在也跟你有同感,活得很長壽,身體健康當然是很好。如果身體不健康,要麻煩人照顧,當然這個也很不得已,但是自己還是受苦、受折騰,不是在給我們說法嗎?我們看這個要覺悟。看了不覺悟,白看了。所以最重要,能往生極樂世界都好,活幾歲都不重要,對不對?不能去,你活三百歲也沒有用,你三百歲怎麼跟無量壽比?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你修神仙的都能活一萬歲,一萬歲你跟極樂世界怎麼比?他無量壽。這個算盤要會算,所以這個不能算錯。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下星期五我們再繼續。因為現在我都是待命狀態,本來我也是應該在那邊待命的,我是想有上來,我就跟大家講一講。所以我現在都是隨時在待命的,如果臨時有狀況跟大家講。沒有,可以講經我們就繼續,事先跟大家報告。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