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四三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43

  請掀開經本,三百八十五頁第三行,正宗分。前面這一小段,雖然沒有說,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今天講正宗分。

  【正宗分。謂正示普因。即廣說能證普賢行願。令入法界。則成如來勝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賢行修。設經多劫。亦不成故。】

  這一段是清涼大師說的。這個大意,在別行這一卷經當中,前面交代過了,也分為序正流通三分。前面序分的經文雖然很短,只有一行還不到,但是經過兩位祖師(就是清涼、宗密)給我們一解釋,就感覺到序分裡面的內容實在是無比的充實。序如是,那正宗就可想而知。

  『正示普因』,這個正是正說,示是開示。此地關鍵一個字在「普」。這個普是盡虛空遍法界一法不遺,就是一法不漏的意思,圓圓滿滿。這是普賢菩薩所修的。若不是這樣圓滿,怎麼能夠盡性,諸位要聽清楚我這個話。通常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講稱性,稱性,不見得圓滿的稱性,是有局部性的。盡性,那就圓滿。所以稱性是菩薩地所修的,盡性是如來果地。今天這一會不是別的,是講如來果地的法門。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得非常之好,文雖然不長,說得確實是好。假如『不依普賢行修』,換句話說,你就決定不能圓滿。為什麼?因為不能盡性,雖然稱性,他不圓滿。這個稱性,從圓教初住就稱性起修,一直到等覺菩薩,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唯獨到佛才圓滿。所以這個圓滿一定要修普賢行。這個事就難,是真難,不是假難。雖然難,我們的確是非常幸運,為什麼?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難,我們不難,所以這些菩薩看到我們,實在講是羨慕到了極處。為什麼?我們一下手就是普賢行,這不可思議。理如是,事亦如是。這就是普賢菩薩在這一分,這是最重要的一分裡面,教給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選擇念佛法門,一心求生淨土,就與『普賢行願』相應。

  剛才說,理如是,事也如是,但是大家不要過分的歡喜,為什麼?這裡頭還有條件要談的。什麼條件?你看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上也說,一心不亂,一心稱念,你用一心與普賢行願就相應。怎麼相應?一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確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如果你要三心二意,那與普賢行願就不相應。因此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三輩往生。《觀經》裡面講的九品,《無量壽經》上說三輩,就是《觀經》上講的九品。三輩九品,所要求的條件是一致的,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看那個經文上說,上中下三輩都是這樣的。只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跟普賢行願相應。那就不但是稱性,真的是盡性。如果三心二意,那頂多恭維你一句,你稱性,不能盡性。這是讀經一個字都不可以含糊,這是字字都要看清楚、要看明白,才不致於錯會了意思。我們看下面,宗密大師給我們解釋的,這段文實實在在說是修行入道必須要明瞭的。這《鈔》裡頭講的。

  【廣說能證普賢行願等者。】

  『廣說』是詳細說明,怎樣才能夠證得普賢行願?

  【賢首大師華嚴玄義章十五門。】

  在華嚴宗,『賢首』是第三代的祖師,華嚴三祖。清涼是四祖,宗密是五祖。這個《鈔》是宗密大師寫的,就是宗密大師的祖師,現在台灣人叫師公,賢首是他的師公,清涼是他的師父。賢首大師註的《華嚴經》是晉譯的,就是《六十華嚴》,因為《八十華嚴》還沒有傳到中國來,還沒有翻成中文,所以他們早期學《華嚴》的,像杜順和尚,雲華,賢首,華嚴前面三代都是用晉譯的,就是《六十華嚴》。他的註解就是《華嚴經探玄記》,這是《六十華嚴》的註解。在『玄義』這『十五門』裡頭。

  【第十明入道方便門有三。】

  『入道』,諸位要記住,不是入菩薩道,是入佛道,怎麼成佛,非常的殊勝。『有三』,哪三?

  【一簡心。】

  換句話說,你用的是什麼心?

  【二簡境。】

  這境界。

  【三造修勝行。】

  你用什麼方法修行?底下再詳細給我們說明。

  【一簡心之中。有藥有病。】

  這個藥與病是比喻,病是什麼?妄想執著,我們再說多一點憂慮牽掛,分別煩惱,這都是病。所以不要看外表,裡頭全是病。這病多了,當然這個人就不是好人,這病人。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先要心健康。心理沒有病,那身體當然健康。這身常常腰酸背痛,那裡不舒服,要好好檢點,心壞了,這心有病了,這也挺符合科學的精神。

  【病有粗細。】

  就是有很明顯的,這是『粗』。『細』是很細微的,你要不用心,也許還不知道,還沒有發現,那是屬於細的。

  【粗謂二種巧偽修行。】

  這是說修行人。說哪些人?說這些阿羅漢,說這些菩薩,權小的菩薩。

  【一內實破戒。外現威儀。】

  這不能成就,這個病很嚴重。外表裝模作樣,一舉一動都符合戒律上所講的,表現的是持清淨戒。裡面怎麼樣?裡面破戒。怎麼破戒?貪瞋痴慢不但沒有斷,還要增長,這就大錯特錯。譬如自己戒律很嚴,持得很清淨,見到別人不持戒,破戒,他就生煩惱,他就生瞋恚心,對於自己生傲慢心,自以為很了不起、很如法,這個錯了。禪宗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天到晚看到外頭都是過失,他怎麼看見過失?裡面有煩惱跟外面境界這一接觸,才發現過失。所以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看到,心清淨,境界就清淨,境隨心轉。我們看到境界不清淨,說實在話,是自己的心不清淨,絕對不是外面境界不清淨。蕅益大師就說得很好,境緣沒有好壞。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人事物裡頭沒有好壞。好壞在哪裡?好壞在你自己的心。你說這個人壞人見了討厭他,另外一個人為什麼喜歡他?如果說所有人都討厭他,那也許他是個壞人,但是有不少人喜歡他。你討厭他,那個人歡喜他,可見得這善惡沒有標準。這諸位要曉得,就是人事物裡面都沒有這個標準。一切是非善惡確實是從我們心裡面生的。心善,看到一切人都很善;心惡,看到每一個人都討厭。所以確實是境隨心轉,心才是主宰。

  『外現威儀,內實破戒』,這不要說別人。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這在我們中國是律宗的祖師,他也曾經犯過,這是傳記上都有記載的。這個老和尚真正了不起,持戒之清淨,感動得天人供養,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日中一食,這一餐飯他不要去托缽,到時間天人就送供養來。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順便去訪問他。窺基大師也挺有名的,他是法相宗開山的祖師。諸位要知道,法相唯識,雖然是他老師,玄奘大師傳到中國來,把它翻成中文,但是沒有形成宗派,成為一個宗派是在窺基大師手上。所以我們今天講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不說玄奘,而說窺基。

  窺基在傳說裡面,叫三車法師。他是貴族出身,要用現在大陸上的話來講是高幹子弟。他的叔父是尉遲敬德,這諸位曉得,是唐太宗的一員大將,開國的元勛,所以他是貴族出身。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看到他,他很年輕,覺得很有緣,就勸他出家,是玄奘大師勸他出家的。這個傳說上,他提出三個條件,他說要我出家可以,這個出家人生活很清苦,不行,我要帶錢去,我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我要帶一車書;還喜歡美女侍候,我要帶一車美女,你答應這個條件我才出家。所以人家以後稱他叫三車法師,就這三車。當然他對於戒律,就不像道宣法師那麼樣的嚴格。他是在形式上來看,他沒有具足,也不受戒條的約束。換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講,他的思想行為相當開放,他不是保守的。因此道宣法師對他的學問很佩服,但是對他的修持就有一點不滿意,認為他對戒律不重視。聽說他來終南山看他,道宣法師就有意思要教訓教訓他。怎麼個教訓法?中午的時候天人來送供養,讓他看看,炫耀一番,讓他看看。哪曉得這一天,窺基大師去訪問這一天,天人中午沒有來供養,道宣法師也餓了一天。到第二天,那當然這窺基大師已經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來送供,他就問這個天人,昨天你為什麼沒有來送供養給我?這個天人就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的護法神,他說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是一身流冷汗,才曉得自己這個念頭錯了,不知道人家那個戒是心地戒,外表雖然很隨便,心清淨。

  祖師有時候還有這一點的過失,這後人持戒嚴的,瞧不起別人,我們怎麼能怪他?他又沒有天眼通,縱然有天眼通也不應該,總要求自己心清淨,這才是對的。對於一切人不管是持戒,破戒,都存恭敬心。像普賢菩薩禮敬諸佛,他是平等的,他是清淨心,平等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這就破戒。諸位要曉得,為什麼說一有分別執著就破戒了?你要曉得戒律的目的是什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律的目的是得定。我們持戒很嚴,心裡還有分別執著,還有是非人我,你怎麼能得定?就把你修學的目標破壞了,過失在這裡。所以六祖講得好,不見世間過。世間有沒有過?有,有我不見,怎麼不見?我心清淨,我心平等,他的過與不過與我不相干。我面對他,心地清淨,保持著清淨心,所以真正住在三昧之中。因此他有定,這個定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就是對的。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內實破戒,不是講普通的破戒。因為這個地方講的是能證普賢行願,這在佛法裡面是最高級的佛法,最上乘法。因此這個持戒標準跟別的標準不能夠相提並論,這是最高的標準。這是第一個,就是心地不清淨,戒律很嚴,心不清淨。

  【二內雖持戒。為他知故。求名利故。】

  當然這也是不清淨。可是這一條比前面確實要微細,這條是他為什麼持戒?持戒要讓別人知道,求人恭敬,求人供養。換句話說,為名聞利養而表現的持清淨戒。這叫粗病,這個病很粗重。

  【細謂二種情計不破。】

  再找細。這粗病實在講是容易覺察的出來,微細相就難了。這也有兩個,實在講,就是我執與法執。

  【一雖直心。而計我修行。】

  我持戒很嚴,我持戒很清淨,這個事情麻煩了,戒不錯,持得很好,我執在增長,我執不能破。我執不破,就出不了三界。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好,阿羅漢出三界,阿羅漢為什麼出三界?破了人我執,就是我執破了,他出了三界。所以我們在講席之中常常提醒同修,大乘佛法裡面講善惡的標準,就是以這個為準則。凡是念念想到我的,念念為我的,這就是惡;念念為一切眾生的,就是善。你曉得真正用意在哪裡?念念為我,做再多的好事,都變成了三界之內的有漏福報,你出不了三界,我執增長;起心動念都為眾生把我忘掉了,這個好,漸漸到淡忘掉了,這能出三界,這出三界沒有障礙。

  我們念佛法門,雖然講帶業往生,臨命終時一念還想到我,完了,這又要搞六道輪迴。臨命終時那一念是阿彌陀佛,那就很恭喜你,你就決定往生。可見得,我們無量劫來,都不能夠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你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我沒有忘掉。持戒修定不忘我,統統不能出三界;持戒不忘我,果報是人天福報,戒律是得福報,修定不忘我,果報就是四禪天四空天,這修的世間禪定,四禪八定。必須把我執報破掉了,這才能成九次第定,超越三界。所以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教我們種福、持戒、修行,要懂得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不執著我修,不執著我所修的,也不執著我所求的,沒有求,無求。這一種修持,叫稱性起修。為什麼叫稱性起修?這種修持完全與性德相應。佛與大菩薩應化在世間,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我們縱然沒有證得佛菩薩那個境界,但是我們今天所修的、所行的,跟佛菩薩境界相應,跟它接近。這種修行叫稱性起修。決定不能說有個我的念頭,有我的念頭,壞了,決定不是個好事情,這是細病,很少人知道。第二,這更進一步,就更微細。

  【二雖不執我。而計有法。】

  這是我執沒有了,他有法執。實在講,二乘聖者,阿羅漢跟辟支佛,權教菩薩確實是這個境界。他我執沒有,他執著有法,他有法執,所以他雖然能超越三界,不再墮落輪迴,但是他不能明心見性。為什麼?法執障礙,見不了性。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諸位要知道,玄奘大師一生,留給後人的著作就是《八識規矩頌》。他一生從事於翻譯工作,自己沒有著作過,這《八識規矩頌》是他作的。你看他老人家在《八識規矩頌》裡頭說,「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是指什麼?就是指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不是指我們凡夫,我們凡夫還夠不上!他為什麼不能辨別六根六識?為什麼不能辨別?他沒有智慧,所以稱他作愚者。這些人有戒有定,就是因為法執沒有破,所以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有智慧,才能夠辨別,哪是根,哪是識,哪是根性,他才有能力分別。所以後面這個細病就是我執與法執。大乘法比小乘法殊勝的太多,小乘法斷惑是在事上斷,所以很難,相當不容易。大乘方法斷惑,在心上斷。把這種妄想執著,把它化解掉,那比小乘的確是高明太多。化解的方法非常巧妙,佛教我們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念念不忘一切眾生。連吃飯的時候,我們要合掌,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是教我們念念不忘三寶,念念不忘眾生,把自己用這個方法解脫開來,這個方法確實是妙,妙極了。尤其《華嚴》裡面教給我們的這個方法,善巧方便,真是達到了登峰造極。

  這病知道了,這是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面,輕重那是各人不相同。這四種病,剛才講,權教二乘都有,那我們還能免得了?我們要沒有了,那就是法身大士,那這不是普通人,這當然是有的,就各人是輕重不等,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之後,要知道用方法把它斷掉,就是知道病,要會用藥,藥到病除,這下面就給我們說藥。

  【藥中有別有通。】

  『別』是個別的,針對於某一種的。『通』,是通治的,什麼病都可以治,這叫通,就是念阿彌陀佛,這是通,什麼病都能治。

  【別謂隨前病粗細對治。】

  這就是個別的。看看前面哪一種病要用哪一種方法來對治。凡夫這是極重的病,這我們要知道,哪一種病最重,那一種病要先對治。就好像醫生診斷這個病人的病一樣,這個病最重,為什麼?要命,先治它,然後其他的小病再慢慢的來治,先治要命的那個重病,所以治病有先後順序。那我們凡夫這個病最重的,大概不外乎貪財、貪色,這是最重的病,一切病極重的,要知道從這上下功夫。有貪財的要捨財,名聞利養你要能夠捨,要能夠迴避,這樣子對自己修學才會減少障礙。我們稱它業障,你修行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有業障,你業障不把它消除,那怎麼會順利?有些人不但不消除,還要來增加,那就更糟糕,這是大錯特錯。佛門裡面好修福,所謂捨一得萬報,到佛門裡面來修布施,目的在什麼?利息大,捨一得萬報,存這種心,這是什麼心來學佛?貪心,這增長貪心。這與佛法完全相違背,完全在開倒車,要懂得。

  當然佛是給我們講這三種果報,因的確是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一點都不錯。你存這個心來做,換句話說,你的果報還是在世間,還是在六道,你出離不了六道輪迴。假如我們決心要超越六道輪迴,要求生極樂世界,我們修三種施,不要世間果報。我修財布施,不要財富;我修法布施,不要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我也不貪圖健康長壽,貪圖健康長壽是什麼?捨不得離開娑婆世界,阿彌陀佛來接你,還捨不得離開,你說這不是糟糕?三種果報都不貪圖,你修這三種因,那就屬於三輪體空,是把福德變成了功德。所以一落在果報裡就變成福德,三種果報統統都不要就變成功德,這個好。功德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福報不行,福報沒有用處的。所以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說,這生死關頭福不能救,沒用處,救不了你。這是講別,這藥裡頭有特別對治的。

  【通謂但觀諸法平等。諸病自盡。】

  這是大乘經,特別是一乘經,這個方法是巧妙到極處。他知道,他明瞭,萬法皆空,萬法皆如。一切萬法是幻有,不是真有。一切法體性本空,一切法的現象皆不可得。《楞嚴》上講得很好,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哪有一法可得?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像前面那些粗病,那個眾生的習氣病,當然更不可能有這些事。這一段是講的心,心裡頭有病,有藥。大師在此地雖然說的觀慧,『觀諸法平等』,這是觀慧,這是大菩薩所用的。實在講,《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用的,他們用的這個方法。我們不容易,相當困難。你在此地聽我講,你笑著點頭,出了門就忘掉,還是是非人我,出門就忘掉了,所以真的是難。

  那難有沒有方法?有,這就是有特別法門。教你什麼?起心動念都歸到阿彌陀佛,那這個方法妙,比這個觀慧容易太多。譬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了貪心,阿彌陀佛,把這個心馬上轉到阿彌陀佛去,那貪心就沒有了。起瞋恨心,阿彌陀佛,這一切分別妄想,第一個念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歸到阿彌陀佛,這就是禪家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念頭起來。覺是什麼?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絕對不叫妄念相續,不叫妄念增長,這叫功夫。我想你們也常常聽到,功夫得力不得力?什麼叫得力不得力?第一個妄念起來,第二個妄念就歸阿彌陀佛,這就是功夫得力。第一個妄念起來,第二個妄念跟著,功夫就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不必很久,善根福德厚的人,半年、一年就得念佛三昧,就得到了。善根福德差一點,三年、五年一定可以得到。這個得念佛三昧,就是普通所講的功夫成片。他雖然沒有得到法身大士真實的境界,他入相似境界。就跟法身大士行持很相像,差不多。那就是什麼?他對於一切法沒有分別執著,他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這一切萬法,他接觸到,他不是不明瞭,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絕對不動心,心像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真功夫。假如說,對外面情形完全不知道,那叫白痴,白痴怎麼可以說是三昧?那不可以,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瞭,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菩薩,菩薩不是白痴。你問他,他都知道;你不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不問他,他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一問都知道,這不問什麼都不知道,他心真清淨。所以用念佛這個法門,比其他法門確實要方便,確實容易,這古人講的穩當快速,那說的是一點不差。第二簡境。簡是簡別,境是境界。

  【簡境之中有倒有真。】

  這個境界裡面有真實的、有錯誤的。這『倒』就是錯誤的,你把這個境界看錯了。

  【倒謂情計之境。對前心病。故境顛倒。】

  什麼叫錯誤?我這一次到大陸訪問之前,為了要把佛法正確的概念介紹給大陸的同胞們,所以特地將整個的佛法濃縮成六條,簡簡單單的將什麼是佛法說明白、說清楚。四月初八,浴佛節,淨良法師找我去講演,我就講這六條。明天我在景美講經,講的是《佛說當來變經》,這個變就是我們現在世界上的變化,種種變化,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都知道。明天這個經圓滿,好像一共講六次的樣子,明天圓滿。還有三次,我二十三號到美國去,還有三次。這三次,我就把這六條詳細給大家介紹。這就是說,一定要把佛法的本質認識清楚,我們學佛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才能得到好處。如果這一開端就迷,換句話說,一迷到底,這就很難,很不容易回頭。俗話常說,先入為主,你給他講,他已經有了成見。他以他先入為主的成見反駁你,跟你辯論,我們哪有長的時間來跟他辯駁?世出世間的學術都注意在開端,這非常非常重要。這個開端不錯,那就完全純正。

  我們為什麼把這個世間看錯了?『情計』,情是感情,感情用事。計就是計度分別,計是計較,度量去分別,你就把這個境界看錯了。譬如我剛才講的這個例子,我們看一個人,看一個事,我們心裡不歡喜,就討厭他,就瞋恨他,這是情計。諸佛菩薩為什麼叫大慈大悲?這大慈悲裡面,情計沒有了,那就是大慈大悲。換句話說,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所以他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看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我們的病就在感情執著。這個計,可是說是執著。感情用事,分別執著,這是鑄成了大錯。

  佛說法是度一切眾生的,這我們大家都知道,四弘誓願,每個人都常念,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問,基督教徒要不要度他?天主教徒要不要度他?一貫道要不要度他?否則的話,那你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下面要加個括弧,某某不度,是不是?哪有這個道理!可是我們今天度他,他排斥,惡意相向毀謗。這是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我們要去找,把這個毛病找到,然後把這個障礙消除,那些人都得度了。知道有這個障礙的人很多,去找這個障礙的人那我還沒有見到。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障礙怎麼生的?此地講情執,情計。還是從這裡生的,他們有分別,有執著,我是基督教,你是佛教,這宗教與宗教都對立,水火不相容。其實釋迦牟尼佛跟耶穌基督絕對不會對立。後來的信徒不明真相,不知道究理,虛妄分別執著,造成這樣的障礙。我們明白、發現了,就有責任要把這個障礙消除。

  佛教,那個心胸廣大,無所不容。何況佛在大乘經裡面教導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像各種宗教林立在世間,都是世間法,佛教不壞世間法。你信基督教,我讚歎基督教;你信天主教,我讚美天主教;你信一貫道,我也讚歎一貫道,不壞,不破壞它,我們彼此才能接近,才能交談。然後告訴他,佛法不是宗教,你們不要誤會。佛法要是個宗教,這兩個就對立,它不是宗教,對立不起來。說佛法不是宗教的,早年歐陽竟無就講得很詳細。歐陽竟無在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一篇講演,這個講演稿,這個講演的講記,是王恩洋居士筆記的,這一份講記我們現在也印了不少。我把它印在《認識佛教》那個小冊子的後面,大家都可以看到。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師範大學。這一次我們也跟這個學校結了緣,在這個學校設獎學金。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現在有很多人把佛法當作宗教,當作哲學,他辯解得很詳細。題目後半段,「而為今時所必需」,就是這個世界上必須要的。

  我把整個佛法的教義濃縮成六條,第一條就是說明「佛法是佛陀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你是宗教徒,你要不要接受教育?他要,任何宗教徒都念中學,大學,研究所,他接受教育。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有沒有這些宗教徒過去接受佛教育?有,《華嚴經》上就有。你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那是宗教徒,婆羅門教的教長,是婆羅門教的傳教師。他接受佛法,接受佛教育,他在佛教裡面得的學位是菩薩,所以這是婆羅門教菩薩傳教師。菩薩是個學位的名稱。今天如果大家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很多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都想到佛學裡面來拿一個羅漢的學位,拿一個菩薩的學位回去傳教,那他的身分不一樣,他是菩薩牧師,菩薩神父,那怎麼會相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遍行外道,都是宗教師!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定要正本清源,這樣才能夠真正利益九法界一切眾生。

  所以這個感情用事,妄想執著,這是大障礙,不但害自己,而且害這個社會,害了大眾,誤導了大眾,所以這非常非常重要。現在,縱然是一般學者來看這個佛法。經典一打開,他用什麼眼光來看?宗教的眼光,帶了一副有色的眼鏡看什麼?都看顛倒、都看錯了。所以這一次《大藏經》,我訂了四百套。四百套,準備送大陸師範學院,師範大學,這不送我們佛門道場,是送學校的。我特別囑咐簡居士,把我寫的這六條印在《大藏經》封面的前面,叫人家一展開先讀這六條,把那個眼光糾正,不要把這《藏經》看錯了。你要是用教育的眼光去看不一樣,跟這個宗教的眼光看,完全不相同。所以這是非常的重要,這境界實在講沒有倒正,沒有真妄,是你心裡頭有邪正,心裡面有顛倒,所以看到外面境界就顛倒了。第二這是真,真的境界。

  【謂三乘空有不二境。及一乘無盡境。對前藥治。故見真境。】

  這個『真境』是什麼?就是《般若經》裡面常說,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真相見到了,這真相是真的境界。三乘人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叫『三乘』。三乘人所見到的是『空有不二』。剛才講了萬法一如,他們見到這個境界,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頭生平等心。法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凡夫用識,識就是情計,把它轉變過來,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平等性智現前,依平等性智就起妙觀察智,見到一切諸法的實相。

  下面說『一乘無盡境』。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比三乘聖者所見,那不曉得殊勝到哪裡去!那是無比的殊勝。這個境界在哪裡?《華嚴經》所敘述的就是這個境界。《華嚴經》一展開,前面十一卷半的經文敘說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那就是一乘無盡境界。但是這十一卷半的經文很不好念,也非常不好講。這一般講《華嚴經》的,最怕的就是那一段文,而且那一段文那麼長,省也省不掉。為什麼不好講?你看到全是神話,而且裡頭好多都是重複的句子。諸位要曉得,這個字句重複,意思完全不相同,並不重複。你要知道,十二卷以後一直到八十一卷,八十一卷就是四十卷這最後的結論,都是那十一卷半的註解、解釋。所以前面看懂了,後頭這個註解就不要看了,全都明瞭了。前面看不懂,再看後頭的講解,再註解,再介紹說明。真正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問屬於哪一種境界?當然它是真境,它不是顛倒境界,決定不是的。這個真境裡面,它是屬於一乘境界,還是屬於三乘境界?它屬於一乘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讚歎。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苦口婆心勸導華嚴海會的這些菩薩們,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勸他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也發願求生淨土。他跟文殊菩薩兩個人帶頭,他們兩個人先發願求生淨土,然後勸這些華嚴會上的菩薩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看到這個樣子生不生氣?這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徒弟,文殊普賢也是他兩個得意的徒弟,這是不是被叛了?要是我們這個世間,那還得了,我在這裡教化你們大家,你們在這裡都皈依到別的法師那邊去了,我的道場空了,沒有人了。那叫什麼?那叫情計,諸佛如來沒有情計。所以普賢菩薩這樣做,毘盧遮那佛鼓掌,好,很好,叫好。到那裡去幹什麼?到那裡去,速證一乘無盡的境界。否則的話,你想想看,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華藏是圓教,他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為什麼?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比在華藏世界容易,所以到那裡去。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華嚴經》的祕密。你要看穿這一點,那《華嚴》全部你都得到,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我知道,原來《華嚴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過去曾經告訴大家,我念佛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我過去讀《印光大師文鈔》,沒有受他感動。李老師十年苦口婆心常常提示我,勸勉我,我也沒有動心,我很難度,很不容易。以後講了十幾年《華嚴》,這個《華嚴》裡頭的奧妙我看出來了。然後想想印祖的話,想想老師的話有道理。這樣才接受,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決定不錯,在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也就是說明,從前我們的眼光有錯誤,總是把淨土看作什麼?看作很低級的,展開淨土的經,雖然讀,雖然聽,不能入進去,不能了解它的意思。這就是我剛才講,一般讀書人學者看《大藏經》,用宗教的色彩來看它,用迷信的色彩來看,那怎麼能得清淨心?從《華嚴經》裡面開竅,才曉得,它是最殊勝、最圓滿的法門,這眼光一換,再看這個經就放光了,就不一樣了,這個體會領悟就不相同。可見得這個真的一切法是隨著心在轉變的。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真的不錯。心正,你看什麼都純正;心邪,看正法也邪。所以心不純正,看《大藏經》,那個《大藏經》也是迷信、也是邪法,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