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五十二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52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七十二面第六行。看經文:

  【三同體者。自有三說。】

  文還是講三寶的體性,本經在體性裡面分為這三種。第一是住持三寶,第二是別相三寶,第三是同體三寶。前面兩科已經介紹過了,這個地方是第三科,說同體三寶,這也是非常的重要。

  前面一段,給我們講的是三寶當中的差別相,有小教,有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如果真的是有這麼多差別,與心性就不相應。六祖所謂的是佛法只有一乘法,二就不是佛法。二都不許可有,怎麼可以來個五?所以這五種實際上是同體的,一即是五,五即是一。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同體』,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第一是:

  【就本性說。】

  『性』是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的本體。就性上來說,確實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為什麼?全是自性顯現而已。十法界森羅萬象,就像我們作夢夢中的境界一樣,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三寶怎麼可以例外!所以不管說多少種,都不離這一個根源。我們看大師的開示:

  【性自靈覺。佛也。】

  『佛』就是『覺』的意思,不但覺,上面還加上一個靈。『靈』,無所不覺。不但他覺的範圍廣大無有邊際,覺的深度也沒有底源的。這是深與廣都不可思議。我們講法界,法界實在講有邊際、有根底。這個底源有,法性沒有,性沒有邊際。這是佛寶,所以叫自性佛寶。

  【性本寂滅。法也。】

  這是法寶。這個地方真正是大乘法門裡面常說,徹法底源。世出世間一切法,它的底源是什麼?『寂滅』。清淨寂滅是一切法的根源,這是自性法寶。

  【性上本有恆沙德用。互不相違。亦不乖諍。一味清淨性體。僧也。】

  這是自性的僧寶。『性』,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能、作用。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就是恆沙德用。它能夠現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這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自性生的,所以一切法從來不相違背。從來不相違,不但不相違,也不相乖諍。不相違,就是華嚴宗講的,理事無礙;『不乖諍』,就是事事無礙,它沒有障礙。那這一切障礙從哪來的?迷了來的。覺了,沒障礙,迷了就有障礙。我們今天不論覺迷,只論性起。從性起這個角度來觀察,是『一味清淨性體』。佛寶、法寶、僧寶。一味清淨性體,這是僧寶,自性僧寶。

  由此可知,雖然說三,佛法僧,其實是一個。給你講佛,是自性覺;給你講法,是自性正。你就曉得什麼叫正,清淨寂滅就是正。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正。這就是清淨寂滅相,這是自性的法寶,自性正。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提醒同修,學佛學的什麼?就是學這個,自性清淨。不管是在順境、逆境,修什麼?修清淨心。心果然清淨了,自然就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四不思議,十玄門。這個四不思議就是四種法界,不可思議的法界。我們這一品的品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華嚴經》講的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你要不是性德現前,這個境界你得不到,一條都得不到,必須心清淨,爾後這個境界才能夠現前。

  佛法經論是無量無邊,我再告訴諸位,總不出這兩行半。就本性說的,這兩行半。這兩行半你要懂,千經萬論沒有一樣不曉得。所以處處指歸,歸到哪裡?就歸在這裡。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佛成祖,修什麼?就是入這個境界。所以這兩行半的文重要,諸位最好能把它念背,常常回味它,你才曉得佛法的方向、佛法的目標。你學佛決定不會走錯路,不會走邪路,不會走岔路,絕對是純正的佛法。所以這兩行半重要。從體性上去,從真如本性,從真心上說的,三寶同體。

  第二個講法,從觀行上說的。觀行是修行。前面是從心性本體上講的,現在我們再從修行功夫上來說。功夫上,這是事相。

  【二就觀行說。觀照。佛也。】

  這說得好,說得是真好。行門裡面,雖然是八萬四千,如果不知道觀照,你就不會修行。所以有人學佛學了一輩子,或者是參禪,或者是打坐,或者是念佛,搞一輩子都不能成就。煩惱不能斷,習氣轉不過來,原因在哪裡?不會修,這個不會修,就是我們常講的,盲修瞎練。即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也不會念,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能往生的,他知道觀照。你問他什麼叫觀照,他說不出來,雖然說不出來,他做到了。這很了不起,所以他能成就。凡是不能往生的,雖然天天念佛,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他裡頭沒有觀照功夫,這沒有觀照功夫什麼?他伏不住煩惱。由此可知,觀照是第一步,第二步,更進一步就是照住,更高一步就是照見。你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第一等功夫,觀照是第三等,初步。只要一用到這個功夫,我們常講功夫得力,那功夫就得力。

  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不用這個名詞,禪宗裡面用觀照、照住、照見。你們去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把這個意思講得很清楚。念佛法門裡面講什麼?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是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宗門教下、顯宗密宗,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修行的三個階段。所以大家平常用功,不可以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話,你的功夫的確就白念、白用了。那這是口善而已,你所修的是六道福報。這個福報只要不出六道,佛講的這個福報上加了一個字,叫痴福。這愚痴!你的福報是有,痴福,沒慧;痴福,麻煩。享福一定造業,沒有福,造業還少造一點。有了福,造業會造得更多。福享完了,造的業做多了,那果報當然就到三途去。所以佛門裡常講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你真正學佛,觀照功夫不得力,都變成三界福報,來生享福;享福造罪業,福享完了,罪業就墮三途,所以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佛看到這一切眾生真相事實就是如此,所以是真正可悲可憫。這些人愚痴,你怎麼勸他都勸不醒。

  觀照,剛才講了,就是通常說的功夫得力。怎樣功夫才能得力?《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念就是觀照。專念是專心念這句佛號。念佛、念經還想別的事情,就不專了,觀照的功夫就沒有了。所以我勸勉同修們,哪怕你每天,不要多,你能用十分鐘的功夫,我一天就念十分鐘的佛,我就念十分鐘的經,我這十分鐘當中,我一個雜念都沒有,這叫功夫。為什麼有人一生修十念法,臨終能夠往生?他就是這個道理。他的時間雖然短,但是他這個時間有力。你的時間雖然長,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可是你一面念是一面打妄想,雖然長,功夫不得力,還是沒用處。寒山拾得,那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諷刺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到晚念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怎麼能成就?所以可貴不在時間之長,是在念佛功夫之純。你念半個小時,就是半個小時真正在用功;一個小時,就是真正一個小時在用功,什麼都放下。

  李老師從前講經的時候說,你在這裡念佛,譬如參加佛七,你在這裡念佛。有個人來告訴你,你家裡房子被火燒掉了,你還是如如不動,還在念佛,要這樣才行。一聽說家裡房子燒掉了,趕快回去,就完了。燒就讓它燒,這樣才叫功夫得力。不容易!何況平時?所以大家念佛,或者是讀經的時候,在這時間裡面,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就叫觀照。我們念佛人,這修行觀照的功夫。佛為什麼叫我們要常常念經、常常念佛?希望我們觀照功夫不間斷,那個不得了。觀照功夫果然不斷,我給諸位說,《彌陀經》、《無量壽經》上講的話是真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所以連窺基大師都說,淨宗法門是圓極頓極,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你聽說哪個法門七天能成就的?上根的人,一天就成就;下下根人,七天必定成就。問他為什麼?七天七夜不打一個妄念。

  所以袁了凡居士當年跟雲谷禪師坐在禪堂裡,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妄想。雲谷禪師看到非常的驚異,為什麼?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哪一個人能夠三天不起一個妄念。所以對於了凡先生非常之讚歎、佩服,跟他講,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袁了凡很老實,結果他一說的時候,他說我的命給孔先生算定了,我打妄想沒意思,所以乾脆不想了。雲谷聽到,這才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凡夫。所以說老實話,袁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之前,我給他起個名字,叫標準凡夫。我們連凡夫的標準都做不到,他可以做一個標準的凡夫,也沒有妄念了。他雖然沒有妄念,他墮在無明裡頭。遇到雲谷給他一開示,那真是起死回生,才恍然大悟。這是諸位要知道的。由此可知,一個標準的凡夫,他都不胡思亂想,學佛的人怎麼可以胡思亂想?最低限度,在你課誦的時候不可以有妄想。如果有妄想,把課誦就合起來,我不做了,心清淨的時候再做。這個課誦有功德,有很大的利益。那是什麼?課誦的時候是自性覺,所以觀照就是佛。觀照是始覺,始本不二。這是就修行上講的,平常用功說的。

  【照故離識。】

  照是智慧,六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清淨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用識,是用的識見。所以你念經也好,念佛也好,我們念這部經,決定不能想經裡面的意思。想經裡面的意思,照就失掉了。那就變成什麼在用功?識在用功。識的用功就是分別執著,不是性德起用。我們要緊的,所以說每天在這裡鍛鍊,鍛鍊我們性德起用。念經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方法有很多種,原理原則就是一個,方向目標也是一個,這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佛法的理論知道的人不多,真正會用功的人也不多。功夫真正得力,當然時間是愈長愈好,能夠保持自己的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境隨心轉,境界就清淨。所以『照故離識』,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可以軌持。法也。】

  這是就平常修學用功的法寶。你看這個說法都是講修學的原則。不管是哪個法門,統統用得上。不但佛法用得上,說老實話,世間法也離不開這個範圍。你再觀察觀察,這三個原則我們用在世間法可不可以?可以。所以你才曉得世間法跟佛法,只有一法,不是二法。一體、一相、一用。覺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這個相應,哪一法不是佛法!這正是《華嚴經》上所顯示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家、出家,佛道、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但是佛法,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這不可思議。所以『可以軌持』。這個原則原理可軌可持。軌像軌道一樣,不能夠違越,不可以越軌,不可以違背,永遠保持著,這是法寶。

  【在觀。則萬法已圓。念念自無乖諍。僧也。】

  人能夠依這樣的原理原則修行,哪一法不圓?這個法就是我們眼前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法法皆圓。於理上的,就是體性上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完全相應。所以無諍無乖,這是僧寶。

  【三就融通說。世出世間差別之法。】

  從相上看,種種差別。差別相從哪來的?

  【盡託圓明大覺假現。】

  『圓明大覺』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體,也就是《華嚴》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圓明大覺就是心性,能造;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造。能所一如,能所不二。

  【一一無有自體。當體便是圓覺。則一切皆佛也。】

  正是古德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除金之外,更無別物。我們修行入到這個境界,六根所接觸的是法性,除性之外,無有一法。所以才叫做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就是真心,源就是本性。真心本性在哪裡?六根所接觸的統統都是,無有一法不是的,法法皆是。這就是圓滿的覺體、覺相、覺用。覺即是佛,所以一切皆佛。你這才明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凡夫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有情、無情統統是諸佛。有情、無情在善財眼睛裡面全都是諸佛。試問問,善財有沒有成佛?善財要沒有成佛,他怎麼能夠看到有情、無情統統成佛;由此可知,善財成佛了。我們今天是凡夫,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所以你成佛了,看到一切都成佛;你成菩薩,看到一切法,統統是菩薩。所以你要問,你幾時會成佛?那你得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什麼時候你曾經看到芸芸眾生統統都成佛,那就是你成佛的時候。你要看到這些眾生還有差別相,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那你決定沒有成佛。為什麼?凡夫的思想,凡夫的見解,佛的見解是圓滿大覺。再看底下這一段:

  【如鏡現像。像皆是鏡。所現之法。一一寂滅。雖寂滅而不壞相。性相不異。故一一相隨性而遍法界。性隨相而千差。盡未來際。性相無礙。究竟皆可軌持。法也。】

  這是講法寶。世出世間,體性、現相、德用完全融通。這是非常具體的給我們顯示出事事無礙,這個境界唯獨《華嚴》有,除《華嚴經》之外,哪個經上都沒有這個境界。所以《華嚴》稱為第一經就這個道理。也就是說,《華嚴》獨勝是講四法界、十玄門,這是餘經所無。淨土《無量壽經》,它跟《華嚴》一樣,也是具足四法界、十玄門。諸位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你就知道了,這個教義的確其他經裡頭沒有的。這個地方用比喻說,好像鏡子現像。我們拿一面鏡子,鏡子裡面照的,『現像』,所有的現像都是鏡子,沒有離開這一面鏡子。鏡就是像,像就是鏡。

  『所現之法,一一寂滅』。鏡子裡面所有的像,諸位想想,是不是都是清淨寂滅相?為什麼?沒染!照外面境界,好的照進去了,壞的也照進去了;美的照進去了,醜的也照進去了。鏡子有沒有染?沒有染。它清不清楚?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所以修行人要用心如鏡,樣樣照得清清楚楚,是慧。雖然照得清清楚楚,自己心裡頭的確沒有一絲毫染污,這是定,這叫定慧等持。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洗臉照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照照鏡子,鏡子善知識。面照這個鏡子就想到,我們自己的心要像鏡子一樣,不要有染污,所以教給我們用心如鏡,就好了。說個老實話,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用心不相同。他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所謂說「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胡是什麼?胡人,外國人。外國人在鏡子面前,裡面現的是外國人的相。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這個鏡子,鏡子現中國人的相。它雖現相,它並沒有染著。咱們凡夫用心,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次,裡頭就落個印象;照兩次,落兩個印象;照多了,就一塌糊塗。所以凡夫那個照,像照相機的照;佛菩薩照,像鏡子那個照法。這些都是極妙的修行原理原則。我們平常就是用心,用心要學佛、學菩薩。佛菩薩心裡頭不落印象、不落痕跡,面對外面境界,比誰都清楚。我們凡夫沒有他照得清楚,為什麼?因為底片上落的骯髒東西太多了,所以落下去的印象,是個模糊印象,並不清楚。鏡子它不落印象,它那個照的是真正清楚。他能見到諸法實相,我們見的是諸法妄相,不是法有真妄,是心有真妄。佛菩薩用真心,見實相;我們用妄心,見妄相,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所現之法,是一一寂滅,就是清淨寂滅。

  『雖寂滅而不壞相』,它並不破壞,外面什麼相?它裡頭照得清清楚楚,並不是說,這個相討厭它,不照它在裡面,它沒有,它沒有分別心。那個相喜歡我,多照一次,也沒有,它對於一切法平等的,沒有好惡。沒有好惡,它就沒有雜染,所以它不壞相。『性相不異』。像鏡子一樣,鏡體跟鏡子裡所照的相,實在講,你沒有法子分辨出來,它是一,它不是二。也可以說它是二,也不是一。為什麼?鏡子體的確是不生不滅。鏡裡面所現的相,是剎那生滅的,它有變化的。雖有生滅,即是不生不滅。所以生滅即是無生滅,無生滅即是生滅。講生滅,是講它的照,所照的這個相。講不生滅,是講它的性,但是性相不二。所以一切法有沒有生滅?給你說個老實話,不生不滅,這個我們很難懂。為什麼難懂?因為我們的心還不清淨。心要清淨了,給你一說,你就明瞭了。你的心不清淨,你看到的一切法是生滅法。

  『故一一相隨性而遍法界』,因為性相不二,縱然是一毛一塵,一毛,我們這個汗毛,這是比喻什麼?正報裡面最小的。一塵,是講微塵,依報裡面最小的,它是遍虛空法界的。這就是事事無礙裡面,小大不二。所以從法性上說,沒有大小,沒有前後,沒有去來,所有一切對立的,統統沒有了。為什麼?性融了,被真如本性融了。入到這個境界,修小小的功德,這個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沒有融,修再大的功德都是一點點,為什麼?有界限,有範圍,不融!因此我們凡夫修福,怎麼修也修不過三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我們修不過他。為什麼修不過他?他心清淨,我們心清淨純度不如他。

  所以諸位要知道、要記住,修福不在乎你出錢多少,出力多少,不在乎這個。在乎你的心量大小,你的心清淨的純度,在這個。心愈清淨、愈純、愈廣大,小福都變成大福。你布施一塊錢、一毛錢,那個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稱性。所謂稱性就是與自性相應。我們再說得落實一點,與清淨心相應,與平等心相應,與慈悲心相應,這一塊、一毛,這個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今天縱然捨了十億、一百億,我來做功德,他的功德只有一點點,很小很小的功德。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應該知道。所以它是隨性而遍法界。由此可知,隨識就不遍法界。因為識有分別、有執著,不平等、不清淨,就不遍了。你才曉得清淨心跟平等心是多麼的重要。

  『性隨相而千差,盡未來際』,所有萬象是性變現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但是我們就相上來看,千差萬別,這就是講這個。從相上來觀察,千差萬別。性相無礙,剛才說過,性相無礙是事實,必須恢復到清淨心,你才能夠見到,你才能夠體會,在佛法裡面講的,你才能證得。只要你有一念分別執著,你決定入不了這個境界。障礙在哪裡?在自己,不在外面,外面沒有障礙。要從自己內心把這個障礙拔除。

  『究竟皆可軌持』,這是法。法法圓融,不但世法跟佛法圓融,佛法跟非佛法也圓融。諸位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對於一切外道不可以毀謗。他毀謗我們,我們笑笑,應該的。為什麼?他迷,他不曉得事實的真相。我們如果也毀謗外道,那我們跟他一樣迷,我們覺在哪裡?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民國四十二年,那個時候基督教跟佛教正在辯論。我們佛門裡面有個煮雲法師,我那個時候對他很佩服,他出版了一個小冊子,叫《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我看了很滿意。那個時候基督教毀謗佛教,他就是也回過頭去對付它,一往一來,這個筆墨官司打了好幾年。當然還是煮雲法師佔了上風,到最後基督教不敢說話,我那個時候看到很滿意。有一天,我去見章嘉大師,我口袋裡就是裝了這本書。章嘉大師就問我,你看什麼?我說《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章嘉大師笑了笑,嘆了一口氣,他叫我不要看。而且跟我說,基督教批評我們,我們不應該批評他。我聽了就不懂,這人家對付我們,我們當然回過去,這應當,這平常的道理!章嘉大師看到我聽不懂,他舉了個比喻,很好,舉得很妙。他說基督教像一個三歲的小孩,三歲小孩拿個小拳頭打這個大人,那個大人還真的生氣跟他打一架,這成什麼話!是不是很有道理?他說你要回答他,你跟他一般大。只有三歲跟三歲才打得起來,三歲跟三十歲的人決定打不起來。

  他講的時候,我就去體會,很有道理。所以高下之分,那真正是高明的人才知道。我在當時,佛門裡頭遇到許多出家、在家的,沒有一個見解像章嘉大師一樣,所以他對於這個反駁是很不以為然。他說這把我們自己貶低了,跟他一般高。這罵隨他罵,隨他怎麼說,說到最後,他總會不說,他那個話總有說完的時候。可是社會上一般人,誰高誰低,人家眼睛看得清清楚楚的,用不著去辯論,這個辯別錯了。像這裡面的確是有很深的道理存在。這些原理原則都可以做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思考,我們對於一切問題的看法、見解、做法、行為的一個準則。

  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圓融了,佛道與外道也圓融了。我記得我有一次在大專佛學講座,是在慈光講座,大概是在第四屆、第五屆的時候。那一次慈光講座非常之殊勝,參加的學生有一百多人。暑假所辦的,期限是四個星期,所以也是特別長的一次,四個星期,一百多人。我記得很清楚,當中有六個是研究所的學生。李老師負責講兩門課,一個是《阿彌陀經》,一個是《佛學十四講》,這兩門課是李老師講。每天下午還有兩個小時,所謂研究討論。其實那並不算是什麼研究討論,是什麼?解答疑難。兩個小時給同學們發問,老師來解答。這一門課也是李老師主持的。但是他老人家只主持了一次,就是第一堂課。第二天,他就把我叫去,要我代替他。

  諸位曉得,這個課,沒有課本的。一百多個學生來問你,隨問隨答。所以我接了這門課之後,就每天把覺睡得很足,養足了精神,對付這些人。我那個時候,我跟同學們說,我後頭還有靠山,你們問我,我答不出來的,我們再請教老師。古德常說︰「後生可畏」。在這當中,就過了沒有多少天,有個同學告訴我,他來給我講,「我們同學當中,有四個人是天主教派來的,派他來參加我們這個講座」。他們每天聽完課之後,在傍晚的時候,回到教會去報告,來做間諜的,來盜法的,同學把這個事情告訴我。

  所以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就把這個事情宣布:「聽說天主教有四個人,派到我們這邊來參加我們的講座。我們佛教很歡迎,並不反對。但是我覺得很可惜。怎麼可惜?上帝的兒女應該是光明磊落的,事先給我們來個公函,要求幾個名額,我們一定會答應,一定會歡喜接納。結果偷偷摸摸來,上帝臉上沒光彩,這很丟人。上帝兒女怎麼可以偷偷摸摸做事情?」這一逼,把這四個人逼出來,站起來了。站起來之後,他們就來給我講,他說確實教會派來的,每天下午下課之後,向教會去彙報。他們告訴我,其實天主教講的上帝,就是佛教裡面講的真如本性。我一聽這個話之後,我說那很好。以後天主教不可以再罵佛教是魔鬼。罵佛教是魔鬼,不就是罵上帝是魔鬼!你說真如本性就是你們的上帝,上帝就是真如本性,那你再是輕視佛教,那不就是輕視上帝了?這是他們牽強附會。最後我告訴他:從做學問的態度,你沒有資格說這個話,不但你沒有資格,連天主教的教皇也沒有資格說這個話。為什麼?能說這個話,或者說它同,或者說它不同,都必須把這兩個教的教義徹底了解、徹底明白了,才有資格說這個話。這大家沒有話說,這是原則。那我就問,你們對於天主教的教義,你們自己講講是不是完全通達了?他不敢說。那佛法有沒有通達?也不敢說。所以我說,我的結論你沒有資格說。

  最後我就告訴他,做佛教的立場,可以說同。你們說同,我說我也贊成,可以說同。怎麼個同法?此地講的融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上帝也是眾生,他也有佛性,那怎麼不同?是不是?我說沒錯,你說就錯了。只許我說,不許你說。我說再說不同,我也可以說不同,怎麼說不同?你們查查你們的經典,看看我們佛經,我們佛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的經上能不能找到有一句,一切眾生都是上帝,能不能找到這個?找不到這個,這不同!在我們講是面面圓融,在你們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一屆辦完了,到結業的時候,我就給同學說,我說我開始接受李老師這個課,戰戰兢兢,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總怕有問題被你們問住。結果四個星期,你們一百多個同學,居然沒有一個問題把我問倒,我說後生也並不可畏。那一屆裡頭有游祥洲,好像有吳勇猛、游祥洲,現在有不少,楊慧南都是那個時候學生。所以你要懂得融通,佛法確實沒有一法不圓融的,法法圓融。這是法寶。

  【既一一相隨性無礙。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包一切。一切包一。交參涉入。和合無違。凡聖一一皆然。僧也。】

  這一融通,我們才恍然大悟,盡虛空遍法界,有情無情,依報正報,都是佛、都是法、都是僧。一而三,三而一,確實是如此。這是把四無礙法界跟十玄門顯示到圓圓滿滿,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一一相』,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為相是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相就是性。隨性無礙,性無礙,相當然無礙。因為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當然是無礙的。既無礙,底下就事事無礙。『一入一切』,所以一毛一塵能容虛空法界。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樣,能把須彌山裝在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那它就裝進去了。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不是圓融的。

  今天一切法不能夠融通,這故障出在哪裡?就出在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出在這個地方。所以佛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病根說出來了。不但入,而且還包,『一包一切』。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一毛端裡,這個毫毛,毛端轉大法輪。諸佛菩薩無量無邊,在這一毛塵的頂端,在那裡講經說法,我們怎麼看也看不到。諸佛菩薩沒縮小,我們這個毫毛沒有放大。所以「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微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一粒微塵。一粒微塵打開,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經卷。就像《華嚴經》上所講的,龍樹菩薩看到上本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樣一部廣大圓滿的《華嚴經》,在哪裡?在一微塵裡面。粒粒微塵皆然。一毛端裡轉大法輪,一一毛端也是如此。這個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不是幻想。所以過去有人看了一點佛經,對釋迦牟尼佛非常佩服。為什麼?幻想家。這我們世間人想不到的,他都想得到,是不是?我世間人誰想到這一毛端裡頭,無量無邊諸佛在這裡講經說法,想不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很會想。其實那是以凡夫的心測度佛的知見,那是錯誤的。

  說這個話的是台灣大學一個教授。我當時剛剛學佛,跟這些很多名教授都常常往來。他們都批評佛教,釋迦牟尼佛會說大話,你看《華嚴經》上,都講得很大,盡虛空遍法界。你還查遍世間的書籍,說大話的人沒有釋迦牟尼佛說得這麼大。這一些,都是佛門裡面所講的,依文解義,世智辯聰。不能說他不聰明,不聰明,他怎麼可以做大學教授?可是對於佛經,他的確是不懂。證明《華嚴經》上所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的人不能理解。尤其是我見到一個教授,也相當有名的一個教授。他批評《金剛經》,他說《金剛經》文字不通,好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從頭到尾說不出一個意思出來,不通。我那時候剛剛學佛,年歲又輕,才只有二十幾歲,這些老教授都四、五十歲了,我們也不敢批評。但是暗中就笑他,他不通,他就隨便批評,膽子真是很大。那個時候教授們的程度,說實在話,比現在程度高。他們對於文學的修養的確是有相當的造詣,世法上的成就值得我們敬佩的,對佛法不通。

  就是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的時候,他對於佛法的見解也有很大的偏差。我跟他學的,是學哲學的時候,他才四十多歲,也相當年輕。他是認真天天在家讀經,可是他把佛經當作哲學去讀。我親近他,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最高峰,最好的。但是佛教裡面,百分之八十的經典是迷信,百分之二十的,那是最高的哲學。我們要學的,學那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的我們都不要它。這是方老師早年的思想。但是方老師晚年,思想變過來了。你看晚年在台大、在輔仁,開大乘佛學、魏晉佛學,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那個思想完全不同,不一樣了。所以實在講,方老師剛剛走到《華嚴》,真正接觸到大乘佛法境界有一點悟處的時候,他老人家走了,非常可惜。他走的時候是七十九歲,一九七七年走的。非常可惜,晚年境界不相同了。

  所以我最初學佛,受他的影響整整三年。那三年就是跟章嘉大師,所以章嘉大師把我這個觀念搞回來,那真是煞費苦心,我對他老人家很感激。如果不是他老人家,我一直都說哲學,不會搞到佛法的。所以章嘉大師這三年苦心扭轉出來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方老師所講的那個精華,是佛教的大門。他講佛教百分之八十是迷信,是裡面的登堂入室,方老師沒有見到,只看到外表,只看到大門。裡面的好處,他沒有看到。這是到後來他不斷在努力,尤其是台灣印《大藏經》,我把這個消息一告訴老師,老師說︰「哪一家印的?」我說︰「東初法師那裡印的。」「趕緊替我買一部。」他馬上就去買了一部。第一部《大藏經》,是東初法師印的,跟健康書局合印的。他才真正有了全部佛法的資料,他是一個真用功、真讀書的人。所以經過二、三十年,他的境界轉變了,跟最初我跟他的時候,所說的就不一樣,境界就不相同。

  這是說到一能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包一切」,『一切包一』。這一切就是法界的全體。一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毛一塵,小大不二。所以在華嚴境界裡面,說老實話,只有用兩句話來形容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只可以以心去體會,不能言傳,說不出來的,只有細細去體會。確實是不思議解脫境界。用什麼方法,你才能體會得到?經品題底下一句是講方法,普賢行願。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叫普賢,什麼叫普賢行,什麼叫普賢願。你有普有賢,有普賢行、有普賢願,你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若無普賢行,無有普賢願,這個境界是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這次在這個講堂發心講這部《行願品別行疏鈔》,連疏帶鈔,這就是一部大經。我們也講了不少次,還沒有講到經文,經題都沒有講到,這序,序文。看看這個情形,可能跟《彌陀經疏鈔演義》差不多,要講三、四百次才能講完。但是這非常的有價值,等於讀了全部的《華嚴經》。時間雖然長,有價值。因為我們沒有法子連續講,今天講到這一段,星期天我要到美國去,要去三個月。三個月回來之後,我們再繼續講底下一科「明體性」。

  通常我們講皈依三寶,三寶不可能講得這麼詳細。所以這段文,這幾個錄音帶很有價值。三寶都沒搞清楚,談什麼皈依?一切都談不上。皈依三寶,要把三寶搞清楚,曉得怎麼皈?怎麼依?通常是受於時間的限制,不可能講得這麼詳細。這是從這部經上把三寶意思,比一般的講法,那的確是廣大圓滿多了。它的總結,世出世法,有情無情,依正莊嚴,無不是僧,無不是佛,無不是法,無不是僧。由此可知,不管怎麼說,最後是一樁事情,都是性德的大用。《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大就是體性,方就是現相,廣就是作用,一而三,三而一。這才是真正的圓融,究竟圓滿。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我出國三個月當中,講堂裡面也有同修在這邊講經,希望諸位有時間的多多的參與。這參與功德很大,一方面對於佛法修學探討不至於中斷,另外一個意思是鼓舞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如果他們來講經,聽衆只有一個、兩個,他的信心沒有了。我們希望這個世間多有幾個法師、大德出來弘法利生,我們要培養他。用什麼方法?你來聽他講經就是培養他,這個功德很大。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