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四七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47

  經本三百九十面最後一行,看《疏》:

  【或但為七。合禮讚故。】

  禮敬跟讚歎合為一條。

  【或但為六。略供養故。】

  就是省略了『供養』。

  【或但為五。以發願回向但總別異故。】

  這些都是敘說開合不同,內容意義完全是一樣的,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為我們說法,有時候詳細的說,有時候簡略的說,詳細簡略是在語言文字上,其內容上都是圓滿的,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這底下一段《鈔》就不必說了,容易看得懂。我們再往下看《疏》,三百九十一面倒數第三行:

  【如十住毘婆沙第五回向亦同有五。或但有四。除禮拜故。或但為三。】

  《毘婆沙論》就是《十住毘婆沙論》,這是屬於《華嚴經》的解釋,它雖然沒有講到全經,只講到全經的一部分,我們知道佛在《華嚴》講的是非常圓滿,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只是說其中的一部分,裡面我們也看到了開合不同,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我們念念就行了。再翻過來第五行這一段比較重要。

  【故智度論云。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盡。轉得近佛。若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回向。皆隨時略廣。】

  從這些經論裡面開合,使我們認識了在日常修行當中哪些才是真正的綱領。《智度論》說的非常簡單明瞭,把十願只歸納為三條,這個好記,容易學習。《智度論》就是《大智度論》,《摩訶般若經》的註解,玄奘大師翻的有一百卷。『菩薩晝夜三時』,這是過去古印度,古時候的印度講一晝夜分為六時,分為六個時辰,白天三個時辰,晚上三個時辰,叫六時。這六時在佛經裡面,我們看到的晝三時叫初日分,日是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中後。晚上也是如此,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我們中國這個時辰,古時候是十二個時辰,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來訂的,我們講天干地支,它是用地支。所以中國時辰是十二個時辰,印度是六個時辰,現在我們採取西洋的,幾乎全世界都統一,把晝夜分成二十四時,二十四個時辰,我們稱它為小時,為什麼稱小時?說小時,外國人不懂,因為比我們中國的時辰小,那我們稱印度時辰那就是六大時,它比我們時辰大。所以「晝夜三時」就是現在所講的二十四小時,晝夜不能中斷,不但白天要修,晚上也不能間斷。

  修什麼?修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是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第一個是『懺悔』,懺悔這個名詞在佛經裡面翻譯叫梵華合譯,上面這個字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懺摩,音譯過來的,悔是我們中文。懺摩的意思跟中文的悔很接近,所以把它兩個合起來,這在譯經的體例裡面稱為梵華合譯,它真正的意思,重要的意思就是改過自新。這是佛門修行的總綱領,修行,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正就是改正、改過,所以修行就是懺悔。懺悔才叫真修行。真修懺悔這裡面,第一個大前提就是必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不知道自己過失,那就沒法子改,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凡夫很不容易曉得自己的過失,所以佛門常講兩種人沒有過失,第一種成佛了,圓成佛道,他沒有過失,佛沒有過失。第二種凡夫,凡夫雖然有過失,不知道,不知道發覺,也沒有過失。聲聞、緣覺、菩薩都有高度的警覺心,他們時時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就改,不斷的去改,改上三大阿僧祇劫才把過失改完,可見得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我們有過失而不知道過失,這怎麼辦?這是個大問題,那就得要『勸請』,要請佛菩薩、要請阿羅漢、要請善知識來幫助我們,幫助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講經說法,我們常常聽聞正法,就能夠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許許多多想法錯誤,想錯了,有許許多多事物我們看錯了,必定也影響在生活當中,我們說錯了、做錯了。這一切錯誤產生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是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所變現出來的。六道本來沒有,從一切錯誤裡面發生的,假如我們把這些錯誤都改正,那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能變的因緣沒有了,所變的這個現象自然就消失了。這正是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在迷,迷改過來,那就覺了!

  這就說明善知識的教誨非常重要,不但出世間法裡面這是第一樁要緊的事情,世間法也不例外。尤其是古代的中國,古代中國那些帝王們不但他有福報,他沒有福報不能做帝王的,也確實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否則的話,他怎麼能統治一個國家達幾百年之久?他有智慧,他用什麼方法來統治?用教化,也就是用教育來變化大家的氣質,用教育來啟發我們的自性,這是真實的,這是至善的,是好的,所以才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他的統治歷久不衰!如果他把這個教化之責疏忽了,這個王朝不久就滅亡了,必定有另外一個政權取而代之。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不僅是佛法,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統統都講的是心性之學,不是我們一個人要聽某個人的話,照某個人的意思去做,不是的。滿清入關之後,尊重孔老夫子,提倡孔孟教育,沒有說聽他的意思,沒有!清朝從開國到亡國,歷代的帝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以大乘佛法、孔孟學說來教導國民,這人才心服口服。這就是勸請,勸請善知識,十願裡面「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就是這兩條合在一起。

  善知識多是大眾福德因緣所感,有多善知識出現在世間。善知識少了,善知識找不到、看不見,這也就顯示這一個時代眾生沒有福報。沒有福報的狀況,這個社會充斥了邪知邪見,就是我們今天講思想上的混亂,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無所適從,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可怕的。但是在現代雖然善知識少了,科學進步了,可以利用大眾傳播的方法,雖然人數少,這個教化的效果也能夠普及八方,用電信傳播的方法,現在講用電視、用廣播,用這種方法,當然那個效果總比不上親近善知識親切,但是不得已而求其次,這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在佛門這些年來,大家都知道「人能弘法,非法弘人」。培養弘法人才重要,過去老一輩的老法師,這個話時時刻刻掛在口頭上,一直到他統統都過世了,都走了,培養人才還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沒能夠落實。原因我們也不能責備這老一代,實在講不能責備他們,他們頂多只擔一半的責任,另外一半是沒有人肯學,這就是眾生沒福。為什麼人不肯學?年輕人都迷在這個花花世界,身心都為境界所轉,這樣的人不能成就。真正發心學佛弘法利生,必須要把世緣統統捨掉,這樣的人我們就找不到,大家不肯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肯捨,這是人才沒有法子培養出來重大的因素。

  大陸初開放的時候,人心淳厚、生活儉樸、道心堅固,我們見到非常歡喜。可是有一些年輕的大陸上出家人到了美國,美國設道場找人很不容易,再邀請大陸年輕的出家人,到了美國,不到半年、一年他走了,他還俗了,所以我們看到非常灰心。那個純樸的心到了花花世界他也忍不住,他也會動搖、也會被境界所轉,才曉得這一樁事情多難。那我們剩下來,還只有一條路,就是誠誠懇懇的念佛,求諸佛菩薩再來,這可以的,大多數人來求,佛菩薩會應化到世間來。不是佛菩薩,想不被這個花花世界所誘惑,恐怕是不可能,不被誘惑的確實都是再來人。這要大家求,一個人求沒用處,要大家求,這是講到「勸請」。

  後面這『隨喜』,隨喜就是十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裡面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有耐心,我們自己修行要具備這些條件,我們跟大眾接觸,幫助別人學佛,更要具備這些條件。有智慧對於理論事實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善巧,善巧是講方法,最妥善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自己修學幫助別人,無論是自行、是化他,都要有耐心,機緣不成熟決定不能勉強,要有耐心去等待,等待緣成熟。緣成熟障礙就少,緣不成熟,障礙多!所以要懂得「隨喜」。這個隨喜是非常不簡單的,充滿了高度的智慧,這是講菩薩行,在我們這個經裡面菩薩行是十願,《華嚴》大經裡面還要加上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就這三條統統包括盡了。

  『行此三事,功德無盡』。能夠日夜不斷心裡面常常想著、常常提醒、常常觀照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那就是無量的功德。『轉近得佛』,這個「轉」是輾轉,逐漸逐漸與佛就接近,這是《大智度論》上所說的。『若善戒經,但有二事』,那說的更簡單,就是懺悔迴向。由此可知,這個十願、八願、七願、五願乃至三願、二願都是開合不同,這個開就是展開,合就是歸納,我們今天講的歸納演繹不一樣,內容並沒有差別。我們看底下《鈔》裡頭,這兩點意思很好,為我們解釋佛何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隨時廣略者有二意。一佛本對機。隨宜而說。】

  這是佛說法的原則,我們要懂得、要學習,勸化眾生要懂得觀機。換句話說,我們要認識他,我們要了解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些什麼,知道他喜歡的是些什麼,投其所好,他就容易接受,接受之後再相機行事,慢慢的誘導他走向正法。佛說法一定是契機而說,機感不一樣,所以佛講的就不相同,方式就不一樣,『廣略』不一樣。

  【二即今禮懺。看當時之宜也。】

  這一句更親切,前面是總原則、總綱領,這一句告訴我們臨事的時候要活活潑潑去應用,佛所說的法都是靈活的、都是圓融的,而不是呆板的。

  【今文具十。】

  本經普賢菩薩他老人家為我們說的是十條綱領、十大願王。

  【以表無盡。】

  所以這個十不是定十,你要把十當作數目字去看,你就錯了,你就不懂得佛所說的意思。十是表法,『表無盡』的意思。由此可知,這十條是綱領,每一條裡面所含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行願歸納成這十條綱領,是這麼個意思。

  【六七二事俱是勸請。】

  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八九二事回向開出。】

  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是從迴向裡面開出來的。

  【餘至文顯。】

  到後面看到經文再詳細的說明,這《鈔》裡頭也都說出來,這個容易懂,我們就不必細講。再看末後這一行經文: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對普賢菩薩說,這『白』是敬詞,是下對上稱白;上對下就是告,告訴你,這告訴你,是長輩對晚輩。但是現在不講求這個,現在沒有人說,現在說白大家聽不懂,這就一個時代跟一個時代不一樣。這是從前最尊敬的。『大聖』,是稱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菩薩。在聖人當中,十聖這是十地菩薩都稱聖人,十聖裡面最高的是稱之為「大聖」,這要記住,大聖專稱等覺,法雲地的菩薩都不可以稱大聖,因為上面還有比他高的,通常稱這些十聖菩薩,我們在經上看到稱聖者,聖者行,聖者從初地到十地都可以稱聖者,稱大聖那就是等覺。這是問菩薩,菩薩前面把這十個名數說出來,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善財』雖然聽到了十個名數,還不知道裡面的含義,所以接著請教什麼是『禮敬』,乃至什麼是『回向』,意思是請普賢菩薩詳細的為我們說明。底下這就一段一段的要細說。這是第一段禮敬諸佛,我們看第三行的經文:

  【普賢菩薩告善財童子言。】

  這是『告』,是上對下。告訴善財。

  【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這是說到什麼叫『禮敬諸佛』。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諸善友叫善財都稱他作『善男子』。一般社會稱佛門這些同修,在家的同修,善男信女。而佛經上稱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學了佛,皈了依,再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算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標準講的最簡單、最扼要的是在《觀無量壽佛經》,那是最著名的一段經文,三福。具足三福,那就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我們要努力修學的,一定要把自己的水準提升,提升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然後我們展開經本,佛菩薩叫著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分了,這很重要!

  「三福」裡面第一條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世間的善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這個本子後頭還都要說到,還會詳細講到,這是世間一般的善人。佛門裡面善男子善女人,從世間善法裡面提升一層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能進佛門,這是佛弟子,所以他要求的比世善要高一等,這是入佛門。這個入佛門是形式上的入佛門,沒有真正入佛門,真正入佛門要跟佛同心同願,我們心願跟佛不一樣,那不算是真正入佛門。所以在《華嚴經》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前面十位就是十信位的菩薩,沒入門,到初住才入門。

  唯識經論,我們《華嚴》也是唯識宗的主要的一部經,唯識有六經十一論,六經裡面就有《華嚴經》,《唯識論》裡面所說的菩薩有同生性、有異生性,同是跟佛完全相同,佛用真心,菩薩用真心就跟佛相同,就是同生性,那就是真的。假如是異生性,異是不同,不同是什麼?用八識,如果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非是非同生性的菩薩。但是如果說異生性的菩薩,那他是的,他是菩薩,他不是同生性的菩薩。也就是說三福裡面他還是在第二,還沒有進入到第三。進入到第三,這最高的一層,這是與佛同心。所以第一句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用真心那就叫真菩薩;用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識、末那、意識,用這八識,這是妄心。那就不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這個地方善男子的標準,在三福裡面是屬於哪一類的?屬於第三類的,因為這個經是大乘經,是圓教的大乘,所以他必須三福具足,這個稱善男子、善女人。

  這底下的註我們要細細去讀,因為這十願是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普賢菩薩以這個綱領指引華藏世界一切法身大士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雖然做不到,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努力的去做,認真的去做,那就叫修普賢行。普賢行從哪裡修起?從禮敬修起。我們看這個註解。

  【由心恭敬。運於身口。而遍禮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

  前一句是講他修行的相狀、修行的樣子,後面這一句是講修行的效果,這個效果能『除我慢』,能生『起敬信』。這個「敬信」非常重要,敬信是性德,我們的性德被煩惱障住不能現前,什麼煩惱?我慢。用這種方法來斷煩惱,恢復性德,可見得這「禮敬諸佛」就非常重要的。在剛才說的《觀經》的三福,三福第一條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如果沒有敬信,這兩條就做不到,孝養父母一定要敬,奉事師長一定要信,對老師沒有信心,那什麼都談不上,什麼都學不到。所以現代這個社會師道沒有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師道沒有了,世間賢人、聖人就沒有了;師道沒有了,給諸位說孝道也沒有了,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諸位細細去想一想不難得知,這就是所謂大亂之世。底下的註解:

  【言除我慢障者。】

  特別就它的效果上來說。

  【謂由有我。故於他起慢。慢因我起。名為我慢。】

  先解釋這個名詞,凡夫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所以大小乘經論裡面都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將我執斷了,就超越三界輪迴。這就說明了三界輪迴是從我執而生出來的。我慢就生我執,先有個我這個錯誤的觀念,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別人總不如我,這就生起了傲慢,憑什麼你驕傲?憑我!我就驕傲了。底下文裡頭有細說,這個慢歸納起來至少有七種,有七種慢。『慢因我起』,就是從我執生起來的,這是俱生煩惱,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累積的,很難斷。

  【唯識論云。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

  這個『性』就是體性,傲慢的體性是什麼?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

  【能障不慢。】

  『障』是障礙,『不慢』是性德。

  【生苦為業。】

  『業』是講它的作用,這個慢的作用是什麼?就能給你帶來許許多多的苦惱,本來你過得很自在、很快樂的,天天覺得人家都不如自己的時候,麻煩就來了,苦惱就來了。

  【謂若有慢於他有德。心不謙下。】

  確確實實遇到一個人德行學問才藝比自己真的是高過,真的高過,可是自己還是瞧不起他,那有什麼了不起。這些年在台灣少見了,大陸上還有討飯的乞丐,乞丐在這個社會上地位是最低的,貧賤到了極處;貧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到極處的,他看到做官的有錢的人走過,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不服,從這些地方就顯出我慢煩惱的嚴重,不肯謙虛、不肯卑下。

  【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名為我慢。】

  他造的這個業,感受的苦報是無盡的輪迴,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好像不太嚴重,世間人還認為是理所當然值得驕傲,你有什麼法子!儒家教導我們傲不可長,儒家知道人有傲慢心,希望你不要再增加、不要再增長了,因為儒家的教學沒有教你出離三界,所以勸你傲不可長。佛家的目標是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這個慢一定要斷,決定不能有,有了是決定不能超越三界的,這是目標不相同,標準也不一樣。哪裡可以說值得驕傲?所以我們聽這個世間人常講的值得驕傲,這一句話很刺耳,值得驕傲的意思就是值得輪迴!就這個意思。無論修行怎麼好,無論做多少利益功德利益眾生的事情,比比觀世音菩薩,比比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人家無量劫來無條件的教化一切眾生,財法、無畏種種布施,你哪一樣能比得上菩薩,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跟佛菩薩一看,我們這個我慢的心都沒有了。

  【我即是慢。名為我慢。我慢即障。】

  就是『障』,這個障叫煩惱障,佛把所有一切的障礙歸納成兩大類,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屬於煩惱障。

  【名我慢障。此禮敬行能對治之。】

  這才曉得佛教我們修禮敬,是不是佛菩薩、善知識需要我們對他恭敬?不是的,如果他需要我們對他恭敬,他就我慢了,他確實不需要,教我們用這個方法是除『我慢障』,是這麼個意思。佛教導我們這第一堂課第一個科目,儒家教學也把這個當作第一個科目。諸位展開《禮記》,《禮記》一翻開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他跟佛講的沒有兩樣!第二條就「傲不可長」,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我們在歷史上讀到的,他們兩個沒見過面、沒有交流過,他們的思想、見解、教學的方法完全相同,這不能不佩服。所以一定要曉得禮敬是性德,破除無始劫來的煩惱障,作用在此地。

  我們自己修,認真的修學,這也就是自行化他,我們做出個樣子給別人看,讓別人看這個樣子,回家好好去想,去反省反省,慢慢的他就覺悟了。所以我們做出來,這身教!身教就是表演給大家看,不但在言說,我們還得表演給人看,我們恭恭敬敬的拜佛,拜菩薩聖賢的形像。在台灣佛教相當普及,大家見到不奇怪,看得太多。在外國,尤其在中國大陸,人家看到你跟佛菩薩形像磕頭,他覺得很新鮮、很稀奇,為什麼?他沒見過,你在這裡拜佛會圍了好多人在旁邊看,甚至有人問你為什麼要拜這個泥塑木雕的偶像?你能在這個時候說出這番道理,這就給他們上了一課,機會教育。他們恍然大悟,這才明白是一樁什麼事情。佛當年到處教化眾生,像這種機會教育的太多太多了。在《大藏經》裡面,可以說一大半的經典都是佛的機會教育所記錄下來的,特別是小部經,經文很短的,都是屬於機會教育,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下面:

  【勒那三藏說七種禮。】

  『勒那三藏』法師,他給我們說的『七種禮』,也是根據經論所講的。這《鈔》裡頭有說:

  【言勒那三藏等者。】

  就是前面這一句。

  【準大經疏中。】

  這個大經就是《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的疏鈔。

  【具云勒那摩提。高僧傳中名勒那漫提。】

  因為這個音譯,有的時候用的字不一樣,它的音接近,這是梵文音譯的,這個法師是印度人,不是中國人。

  【此翻寶意。】

  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寶意』。

  【本天竺人也。元魏時。來至洛京。住永寧寺。】

  『元魏』是在中國南北朝的時代,清涼是唐朝時候人,引用人家東西不可能在他之後,後他沒見到,這是南北朝時代的人,這印度一位高僧到中國來,住在洛陽永寧寺。

  【學善五明。兼攻道術。】

  法師,稱三藏法師在當時學歷是最高的,我們看到翻經者三藏法師,這是他的學歷,就像我們現在博士、碩士學位,這在佛門裡面是最高的學歷,對於三藏經典他都能夠通達。『善五明』,就是特別對於五明他有專長。五明用現代話來說是古印度的哲學,那是他的專長,他還兼修『道術』,這個意思就顯示,用現代話講他有特異功能,我們一般講神通,大陸上講特異功能,道術就是這一類的。

  【常講華嚴經。抑揚眾教。說斯禮敬有其七種。】

  這對於《華嚴》很有研究,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華嚴學者,常講《華嚴經》,可惜他這個著疏沒有流傳下來。在古時候這個著疏流傳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完全要靠手寫,手寫數量一定是很少,天災人禍的變化很容易喪失掉。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印的東西至少會印幾千本,那就很不容易散失,那個地方失掉,還有別的地方可以找到,所以古時候東西保存不容易。他講《華嚴》,《華嚴》是一乘圓教,對於其他的教派就有褒貶,『抑揚』就是褒貶,他說『禮敬有七種』。

  【疏主七外更加三種以圓十禮也。】

  『疏主』,就是做疏鈔的這個人,這個人就是清涼大師。清涼大師就從勒那的七種禮,他老人家再補三種,就湊足十種禮。《華嚴》都用十表法,所以有十種禮。這是以勒那三藏七種禮做基礎,這是清涼大師加三種禮,十種禮。

  【其十門禮。今約賢首大師五教料揀。二非儀。故非五教。】

  我們看到底下就明瞭。它不是五教裡面所說的,『故非五教』,不是五教裡所說的。

  【三即通第一第二教。四亦第二教。五六第三教。七第四教。八九十合為第五教。】

  這是屬於第五教,第五教就是圓教。這十種下面都要細說。

  【能所具矣。】

  能禮所禮這才講的圓滿,講的完善,這就具足的意思。

  【三業備矣。】

  『三業』是身語意。

  【謂以最尊之頂。鳴捧三寶最卑之足。敬之至也。】

  禮敬的時候是往以我們的頭頂,在我們一個人身體上頭頂是最高的、最尊貴的,我們以頭頂去禮三寶之足,足是最卑下的,以最頂去禮最卑的,這叫最敬禮,在佛門裡面叫做「接足禮」。所以我們禮拜的時候翻掌,翻掌是表示接足,他的兩個腳站在我們手掌上,我們禮足,是這個意思,這個翻掌是接足禮,這最恭敬的禮,『敬之至也』。

  【故云殷重。】

  『殷重』是意業,我們心對於禮敬這個人敬重到極處,發願去稱名。我們禮拜的時候心裡面都有個願望,有的是說出來,有的雖然沒有說出來,默默的在禱告,那也是語業。希望佛菩薩加持、希望佛菩薩保佑,這是我們一個心願說出來,這是語業。五體投地這身的動作,這身業。所以在禮拜的時候三意具足、三意恭敬,這就有感應。感應從哪裡來的?感應從心性當中來的。不是我們表演的這個樣子,佛菩薩看了就喜歡,他就來了,不是的,你那麼個想法那完全錯了。感應屬於自然的,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而且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以真誠的心、以清淨的心、以極恭敬的心想佛,佛就來了,想菩薩,菩薩就來了,佛菩薩怎麼來的?從心想生。那這個佛菩薩是我們心想的,不是真的?心想就是真的,不是心想的那是魔來了,那個麻煩就大了。

  西方極樂世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我們真心本性變現的境界,我們心想,佛哪有不現前的道理?所以這個心的想念關係太大,十法界就是心想變現出來的,從心想生。想佛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想貪瞋痴就變三惡道。天天想貪,貪是餓鬼道,那就準備什麼?準備將來死的時候去做鬼去了。瞋恚是地獄道,你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喜歡,這個事情很麻煩,將來地獄道就有分,那下地獄道。愚痴,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都搞不清楚、都搞顛倒了,畜生道,畜生沒有智慧,不辨善惡、不辨是非。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