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二二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22

  請掀開經本,三百十六面第三行,請看《疏》文。這個疏是清涼大師著作的,這個鈔是註解疏的,是清涼大師的學生宗密所註的。《疏》:

  【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寶。】

  這段科判裡面是「明」,明是說明,「別行一卷,樞要可寶」。《華嚴經》從翻譯出來之後,特別是《四十華嚴》,清涼大師也參與這個譯場,就是參加譯經的工作。經典譯成之後,皇帝就下一個詔書給他,也就是命令他,請他為這部經做一個註解,所以清涼是奉詔書做的註解。註解就是疏,是解釋經的。清涼的註子依舊有相當的深度,如果不是久學老參,對於大師這個註解依舊有許多困難,那他的學生(就是宗密大師),發心將他老師的註解再加以註解。鈔是註解的註解,我們首先把這個性質搞清楚。

  經文很長,在過去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我們中國的印刷術是在宋朝時候發明的。雖然在那個時候發明了,但是並不普遍,而是到了明清印刷術才比較普遍。在那個時代經書的流通完全要靠手寫,諸位想一想,大經,這《八十華嚴》總共有八十卷。心經,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經有四十卷,分量相當之長,抄寫也很不容易。由此可想而知,在那個時代,一個人要想看到一部《華嚴經》,那是很大的福分才有緣,否則的話,遇不到。這中國幅員那麼大,經本不多,數量非常的稀少。像這麼大的經,尤其是這樣究竟圓滿殊勝的功德利益,大家要是都得不到,這多可惜!清涼發大慈悲心,將這一卷經,也就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四十卷最後的一卷,把這一卷特別抽出來大量的流通。我們抄寫這一卷就容易,抄寫四十卷不容易,這一卷容易。讀誦四十卷不容易,念這一卷就容易了。所以這一卷叫別行,別是單獨流行,就是佛門講流通的意思。

  為什麼單獨流通這一卷?這一卷經確實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綱要。清涼在這裡說得很好,『華嚴關鍵,修行樞機』,關鍵跟樞機,鈔裡面都有解釋;換句話說,就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華嚴經》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修行最重要的指導綱領。佛在大經上說,菩薩不修《華嚴》,就不能夠圓成佛道,可見得《華嚴經》對菩薩來說是多麼重要。《華嚴經》,它所提倡修學的是什麼?這裡面所講修學的方法非常之多,非常詳細,但是要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出普賢菩薩所說的十大綱領,這就是著名的十大願王,就在這一卷。這一卷普賢十願,實際上就是修行十大綱領,包括了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當然大經「離世間品」裡面所說的兩千種修行的方法,也不例外,所以它是修行樞機。

  這個話雖然是這麼說,十大願王確實不容易做到。我們學佛的同修,對於十大願王都很熟悉,「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大家都會念。你會念是一回事情,實在講,你會念不會解,你不懂裡面的意思,更做不到。這十願絕對不是叫我們早晚念念就行了,念念沒用處,念了要懂裡面的意思,要能真正做到。什麼人能真正做到?假如你真的做到了,那你就不是凡人了。最低限度,你是華嚴會上的一分子,華嚴會上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說,初住菩薩才能做到。如果你做到了,那證明你就是初住菩薩。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修的。

  為什麼說我們做不到?我們是凡夫,心量太小了,起心動念都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所以與普賢法門不相應。普是普遍,是平等。我們在十法界,不要說十法界,就是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這與普賢就不相應。普賢菩薩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是非人我。就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四相、四見統統沒有了,這個心是平等的,這個心是清淨的,所以他修禮敬、修稱讚、修供養,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因為什麼?他心量是周遍法界的。所以他在那裡一拜,這一拜是周遍法界;他在那裡稱讚,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稱讚,他這一聲稱讚是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才叫普賢行,才是十大願王的境界。

  祖師大德勸我們念,勸我們天天念,雖然做不到,心嚮往之,這也很好,種種善根!假如只是種善根,那依然是吊胃口,我們這一生沒分,這多遺憾!好在普賢菩薩最後導歸極樂,這就行了。導歸極樂,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不能去得了?給諸位說,決定去得了。去到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的見解、修行與地上大菩薩沒有兩樣。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法界,他那個地方所有一切大眾統統是修普賢行。所以清朝晚年魏源居士將這一卷經,列在淨土三經的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有道理,非常的正確。這就是說明西方世界統統修普賢行,我們只要到西方世界,這部經上所講種種境界,就是自分境界,我們自己本分的境界。如果不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這個方法就是淨宗念佛往生的方法,那《華嚴經》對我們來講,只是種善根而已,我們這一生決定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所以這是關鍵樞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前面這句是經教最重要的部分,後面講修行,那是修行功夫上最重要的綱領。

  『文約義豐』,大經經文非常豐富,但是這一卷文字就不多了。約是簡約。文字雖然少,可是這裡面的義理跟《八十卷》、《四十卷》,乃至整部《大藏經》沒有差別。不僅是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教義,統統在這一卷裡面,也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九界眾生所說一切經教,也不超過這一卷。所以底下清涼大師說的,『功高益廣』。功是功德,這個功德太高了。益是利益。什麼利益?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普度眾生,這個利益就太廣了。諸位要記住,如果沒有導歸極樂,功是很高,益就不廣。怎麼不廣?只度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以下的沒分。因為他導歸極樂,那這個就廣,九界有情,包括三惡道的眾生都有分,這就是導歸極樂這一句。

  『能簡能易』,這個能簡能易,可以說完全說的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在所有法門裡面叫易行道。如果依據《華嚴經》所說其他種種法門,不容易,實在不容易,但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就簡單、容易。所以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修的是什麼法門?華嚴法門,修的是普賢、文殊的法門。清初彭際清居士,彭二林,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佛說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這很有見地,沒看錯。經文雖然有長短不相同,裡面的義理、修學境界,這三部經無二無別。念佛的人每天念《彌陀經》,不知道那就是在念《大方廣佛華嚴經》。人家念《華嚴經》念一遍要念半個月,你這個《彌陀經》一遍,那《華嚴經》就念圓滿了,小《華嚴經》。簡易,能簡能易。

  過去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早晚課就是念這一卷。淨土宗,到現在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是五經。這是後來,也就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又附在四經的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淨宗經典到這個地方真正是圓滿具足,再想加一個,加不進去了。我都想了很久,想再加一個,加不進去,沒有法子,它已經到了圓滿,非常的圓滿。這五部經,依其中任何一部都可以,你喜歡哪一部,你就依哪一部經典,你讀誦、思惟,老實念佛。弘一大師早晚課誦是念《普賢行願品》,念這一卷。他老人家並沒有念南無毘盧遮那佛,他沒有,他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就是專修淨土,專弘淨土。弘一大師,字寫得好,別成一家,常常與同修們結文字緣。他寫字送人,寫得最多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寫得最多。我們也選了他寫的六個字,印了很多,現在大概已經傳遍全世界。這諸位同修都看到的,我們印得很多,流通全世界。

  由此真正證實,能簡能易。因為它簡易,所以底下講,『可讚可傳,可行可寶』。當中還有一句,『唯遠唯深』,遠跟深都是說,初發心就與如來果地覺相應。我們是博地凡夫,看到如來的境界深遠不可思議。藉著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跟無盡的深遠起了感應道交的作用。本來深遠是遙不可及,確實修學其他的法門,真的是遙不可及。導歸極樂,這個深與遠,我們不斷的取得了聯繫,與諸佛如來心行相應,感應道交,所以叫可讚,值得讚歎。誰讚歎?應該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參,合起來看就知道什麼人讚歎了?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讚歎。《彌陀經》上說的,「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這個讚歎是一切諸佛的讚歎。為什麼一切諸佛特別讚歎這部經?這部經簡單容易,普度眾生,平等成佛。一切經、一切法門裡頭再也找不到,只有這麼一門,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清楚的。

  認識不清楚,這還搞其他的大經大論,到處在摸索,我也摸了好幾十年。找到了,找到了就統統放下。所以我《華嚴經》只講這一本,《四十》也不講了,《八十》也放下了。為什麼?頭腦清楚一點的人,一定知道簡易好,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那實在是很過不去。愈簡單愈容易,我們成就愈有把握愈快速。一個人一生當中,特別是中年以上的人,光景不多了,一分光陰就是一分命光,哪有時間去打閒岔?縱然是年輕人也要愛惜命光。俗話常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你敢保證你自己長壽嗎?所以想到這些地方,才知道諸佛如來所說的簡易,這真正是了不起的法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它。

  這是諸佛如來的讚歎,一切菩薩大德的弘傳。傳什麼?就傳這個法門。因為這個法門是九界一切眾生都可以行的,正是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各個都能行,都能做得到,而且各個都能成就,這個了不起,所以它可寶。對諸佛如來來說,這個法門是度眾生的法寶;對我們來講,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得度的法寶。所以是能說能傳的人,我們被他傳授的人,統統是第一珍寶,沒有比這個更寶貴的。這是讓我們對這部經,特別是對這部經當中這一卷經文,我們要真正的認識它。在這個時代,工業時代,大家生活繁忙,分秒必爭,所以我們選擇法門,一定要選擇最殊勝、最完備、最簡單、最容易,換句話說,樣樣都第一的這個法門,那你就選對了,那這正是我們所選擇的這個法門。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看《疏》,在三百十七面:

  【三藏持命。國德專精。勉竭愚誠。以副詔旨。略其廣疏。為此別行。】

  『三藏』是翻經的法師,這翻經譯場是很大,這是一個負責的人,這是般若三藏。我們經裡面,在三百零八面,諸位翻開三百零八面第一行後半,「罽賓三藏沙門般若」,就是指的這個人,他是罽賓國人,罽賓是他的籍貫。在那個時候是外國,用現在話來講,就是中國版圖,罽賓在中國的新疆天山南麓,現在已經變成中國版圖。三藏是學歷,是他的學歷,三藏法師,通達三藏的法師。沙門是謙虛的話,這是法師自己謙虛,不稱法師而稱沙門,般若是他的法號。這是指的他『持命』,他奉命令來翻譯,主持翻譯這部經。『國德專精』,國是中國,德是大德。因為三藏是外國人,到我們中國來主持譯場,那參與譯場的中國的大德非常之多,參加這翻譯的,這次盛會,對於這一卷專精。換句話說,這一卷經在整部《華嚴》裡面,是屬於最重要的一個部門,不僅僅是清涼大師認為,與會的大德都有這個共識,專精,就都有這個共識,都認為這一卷經是整部《華嚴經》裡面最重要的。

  『勉竭愚誠』,勉是勉強,這是清涼大師自己謙虛,因為他奉詔給這部經做個註解,既然皇帝有詔書,我是勉為其難,這是大師的客氣話。所以竭盡愚誠,『以副詔旨;略其廣疏,為此別行』。這廣疏是指《八十華嚴》的註解、《四十華嚴》的註解,這個疏都是清涼大師作的。把那個省略,單獨提這一卷來流通,普遍的流通。這是他把這個為什麼要流通這一卷經這個意思為我們說出來了。但是雖然說這一卷,這一卷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卷,那經題不能省,品題也不能省。品,這一品很大,總共有四十卷,它是四十卷裡頭的一卷,最後一卷。因此接著給我們解釋經題,請看最後這一行,疏:

  【第四釋經名題。】

  解釋經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是經題。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這是品題,這品題很長。在《八十華嚴》裡面,它的品題叫「入法界品」,這個品題很簡單。四十這個題的意思非常的圓滿,翻譯得很詳細,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能所不二,能所一如。

  【別行一卷。】

  特別流通最後的一卷。我們把下面文念下去:

  【於中二。】

  在這個題裡面分為兩段:

  【先解總題。後名品目。】

  因為它有兩個題,一個是經題,一個是品題,所以要分做兩段來解釋。

  【總題。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

  這句意思就豐富了。『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經典,「無盡修多羅」就是無盡的經典。我們現在中國所譯的佛教經典,我們稱為《大藏經》,所有的經典都在裡面;日本人翻譯的叫一切經,是一切經都總集在一塊。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可是諸位要知道,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很多很多,並不是全部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為在那個時候,交通非常的不方便,不要說更遠,玄奘大師的時代,唐朝,這比我們近了很多。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走路去的。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馬跟駱駝,再就是走路,是這麼去的。從中國走到印度,要走一年多才能走到。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印度的文明比我們還要落後,那個時候印度的經書,還是用貝多羅樹葉寫的,我們叫貝葉。貝多羅樹有一點像我們中國的香蕉樹差不多,葉子很寬、很大,但是它比我們這個香蕉樹質要好。我們這個香蕉葉子很脆弱,不能保存長久,它那個葉子能夠保存很久遠。這個把樹葉一張一張裁下來,寫上字,打一個洞,用繩子穿起來。你想想看,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如果用那個馬匹來馱,那要多少匹馬匹才能馱這一部經?不像現在,我們把它字縮小了,印成幾本,你隨便就帶走了。在那個時候,你挑也挑不動。

  你就曉得從印度把這個經典運到中國來的艱難,縱然是一個駱駝隊,是個馬隊,幾十匹馬、幾百匹馬,也馱不了幾部經。從漢朝一直到宋朝,差不多將近一千年,陸陸續續不斷的向中國運輸,還沒有完全運來。雖然沒有完全運來,好的經典,重要的經典,因為我們運來總要選擇!所以世尊四十九所說的精華,好東西,真的都到中國來了,都運來了。運來之後,我們要把它翻成中文。這翻成中文,所運來的經典是不是全部都翻了?給諸位說,沒有,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因此運到中國來之後,我們翻譯,從運來的再選擇。由此可知,我們中文本的《大藏經》,只是世尊當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是一部分。現在佛的經典都散失了,也都失傳了。保存最多的是我們中文的譯本,其次是西藏文的譯本。中文翻譯在前,從後漢時候就開始翻譯;西藏翻譯佛經在後,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後,才把佛教帶到西藏。所以西藏的佛教,比我們中國要晚了幾百年,要晚了好幾百年。但是它距離印度近,一部分是從我們中國輸入的,另外一部分是從印度去的,所以它的經典也相當完備。這是整個世界佛教經典,就中文跟藏文的最完備。

  如果說是弘傳來講,那中國的弘傳與西藏相比,那這個藏傳的是遠遠不及漢傳。原因在哪裡?西藏它受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它居住在高原,它的文字不能夠流通到其他地方。人口少,受教育的人更少,所以通達藏文經典的,只有在寺院裡面的喇嘛,喇嘛裡面,還是少數非常優秀的才能夠通達,這是受於環境的限制。中國幅員廣大,文字從秦始皇就統一了,這是秦始皇很大的功德,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因此漢文經典的流傳,幾乎遍及全中國;不但遍及全中國,還流傳到韓國、日本,南面傳到了越南,這麼大的一個幅員地方,都接受漢譯的佛經。所以今天全世界學佛,對於漢文的經典不可以不重視,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這段的歷史,要知道這弘傳的成就。經題上告訴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題目,實際上就是一切經的總題目。所以古德說,《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輪,所有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這就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這個樹的根,是這個樹的本,本就是它的主幹,那其他一切經都是這棵樹的枝枝葉葉,都是枝葉,所有枝葉都不能離開根本,都是從根本而生的。由此可知,這部經是一切經的總名稱。

  【品目。即所宗之玄妙。】

  『品』是這一品,這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宗』是崇尚的意思,尊崇的意思。在這部大經裡面,這一品最玄最妙無過於末後這一章。在品題它是指《行願品》全部的經文,四十卷。這四十卷是《華嚴經》的綱要,這一卷是綱要當中的綱要,精華之中的精華。宗密大師在《鈔》裡面,為我們解釋什麼叫無盡修多羅。他老人家根據清涼大師在《八十華嚴疏》裡面,這疏裡頭解釋這個經題。大師說得很詳細,他給我們一共講了有十大類,也就是十種,《華嚴》。第一種叫略本經,略本就是指我們中文的譯本,八十卷。

  諸位要知道,《華嚴經》的來源,是世尊當年示現成道,在菩提樹底下示現成道,定中所說的。我們這個世間肉眼凡夫沒看見,肉眼凡夫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講《華嚴經》?沒人知道。多少時間說的?二七日中,也有人說三七日中,這都有經文來記載的,我們也不必去爭執。要緊的是真正要明瞭佛與大菩薩境界裡面,時間、空間跟我們的觀念不一樣,我們凡夫有分別執著,這個時間,長時間不能夠縮短,短時間不能拉長;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境界是念劫圓融,他一念能夠化成無量劫,無量劫能夠把它濃縮成一念,有這個本事就好辦了。否則的話,說無盡修多羅,那要講講不完的,無量劫也講不完。釋迦牟尼佛怎麼二七日中,十四天就講完?諸位要曉得,那是無量劫濃縮成十四天。這十四天展開是無量劫,是無量劫所說的,必須要明白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華嚴》說得很多,《楞嚴經》也說得很詳細,這就是品題上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念劫圓融。

  因此龍樹菩薩,這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才出現的。當年釋迦牟尼佛講完這部經之後,大龍菩薩就把這部經典全部收藏在龍宮裡面,所以世間人沒聽說有《華嚴經》。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菩薩也有隔陰之迷,不簡單,實在很可怕。他是個再來人,出現在這個世間,開頭也迷了,學一些外道,人聰明絕頂,沒多少時間,世間所有的典籍他統統都念完了。於是起了很大的傲慢心,認為這世間談到學問,我第一,沒有人能比得上我,貢高我慢生起來了。大龍菩薩,這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大菩薩常常要護念小菩薩。龍樹菩薩現在迷了,起了傲慢心,退轉了,所以大龍菩薩趕緊應化出來,來度他,來點醒他。你這個世間東西看到不少了,你還有沒有看到的,還有什麼書沒有看到?我那裡收藏很多,你不妨去參觀參觀。

  大龍菩薩就把龍樹菩薩帶到龍宮,到龍宮裡面一看,他就生了慚愧心,知道自己所讀的、所接觸的太少了。他所看到的《華嚴經》,這是看到大本的。大本《華嚴經》,多大的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區,教化的區域,這個區域究竟有多大?現在人也有很多爭論。過去一般人以為佛講的一個大千世界,大概是我們講的銀河系,這是一個大千世界。那十個大千世界就十個銀河系,把銀河系裡頭這些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這部經有多少字?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那麼多的偈子。四句是一首偈,那這部經典,我們地球決定容納不下,無法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也容納不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換句話說,十個大千世界也容納不下。這真的把龍樹菩薩嚇到了,他看到是這個本子,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像我們今天講的太陽系。近代黃念祖老居士,你看在他《無量壽經註解》後面,他有一篇文章。他是一個學科學的,附在後面,諸位仔細一看就明瞭了,他的看法又不一樣。他認為什麼?這一四天下是一個銀河系。假如一四天下是一個銀河系,那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銀河系,這還得了?十億個銀河系。十個十億個銀河系,那就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無法想像。大龍菩薩,龍宮收藏的,這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說的,這樣大的經典。所以他一看,不是我們能力能接受的。

  那大龍菩薩再給他介紹,這全部經不能接受,還有綱要,這個全經的大綱,叫中本。中本有多少?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這就少多了,一千二百品。我舉個比喻,我們中國有一部大書,二十五史,這個大家知道。二十五史,這個分量很可觀,就好比是大本;這個中本,好比《資治通鑑》,那就節略得很少了,就縮小了很多。可是《資治通鑑》分量還是很可觀,初學還是很困難。所以後人給初學又編了一部,叫《綱鑑》。這《綱鑑》,現在一般書店買得到,大概這麼厚的兩冊,合起來這麼厚,那就方便多了,叫小本的。龍樹菩薩看到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他是有本事,沒有問題,他可以接受,他想一想,閻浮提眾生沒有他的智慧,也沒有他這個記憶力,閻浮提眾生接受不了。大龍菩薩介紹還有,有什麼?有小本,小本是什麼?可能就是大本的目錄,我們今天念的這部《華嚴經》是大本的目錄,裡面每一句就是一部經。你才曉得這個內容多豐富,真正不可思議。龍樹菩薩把下本經,十萬偈四十八品,將這部經帶到我們世間來,這世間才有《華嚴經》。

  於是現代有許多學者,小乘學佛的這些人不相信大乘,不相信《華嚴》,他們認為《華嚴經》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不相信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龍樹菩薩是初地菩薩,他自己造的東西不少,龍樹菩薩有不少著作,在我們中國翻譯流通。《華嚴經》如果他自己造的,他為什麼不寫他自己造的,要寫佛說的?要給我們打妄語?要犯戒?我想龍樹菩薩絕對不這麼傻。諸佛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喜歡用自己的知見測度諸佛菩薩的境界,這裡面過失就太大。不但誤了自己,也誤了廣大的眾生,這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是一個真正學佛人,我都不肯騙人,龍樹菩薩會騙人嗎?那龍樹菩薩騙人,那他就不如我,哪有這個道理!連個小乘初果須陀洹都不騙人,大乘初信菩薩也不騙人,哪有初地菩薩會騙人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相信。龍樹的地位,在中國大乘八大宗都尊崇他為祖師,所以他是八宗共祖。我們對於他的話要相信,不可以懷疑,這是他在龍宮裡面所見到的。

  可是現在人的疑心多了,甚至於還有很多法師要附會科學的根據,也否定了龍宮的說法。《華嚴經》他不敢否定,說《華嚴經》是龍樹從龍宮裡面取出來的,這個龍宮可能是從前皇宮,不會是大海裡頭龍宮。現在潛水艇到處亂跑,那衛星看海底看得很清楚,沒有發現龍宮!那龍宮是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嗎?不要說那個菩薩的道場,我們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這個地球上有菩薩在這裡住,有阿羅漢在這裡住,有緣的人曾經遇到過,沒有緣分的人,跟他住在一起也不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何況我們這個世間人鬼雜居,人跟鬼住在一起,人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可能我們的房子重疊在一塊。重疊在一塊為什麼不知道?現在講的是我們空間不相同,我們三度空間,也許他是四度、五度空間,跟我們不一樣,所以確實是重疊的。因此不能說科學不能證明的,就把它否定掉沒有。如果再過個幾十年,科學更進步,發現了,那你現在沒有的,不是很冤枉嗎?你誤了自己,真的也誤別人。

  美國的太空人登陸月球,沒過幾天,有兩個法師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們念那個月光菩薩、日光菩薩,還要不要念?這太空人到那個地方沒有看到。我就告訴他,照念,月光菩薩、日光菩薩都有,太空人到那裡看不到,他怎麼會看見?佛眼所見的,我們今天科學儀器達不到,科學儀器只是助長我們的肉眼,科學儀器不可以把我們肉眼變成天眼,也不能把我們的肉眼變成法眼,這是科學儀器做不到的,還是肉眼凡夫,不是得了天眼,得了法眼的聖者,不是的。所以這些淺顯的道理,我們都要明瞭,然後對於諸佛菩薩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不思議境界,我們才能深信不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那從這個推廣,就是下面講的「普眼經、同說經、異說經、主伴經、眷屬經、圓滿經」,這都是在三百十九面跟三百二十面,希望諸位同修把這段文細細去看一遍,我們就不必細講,意思剛才我跟諸位報告過了。綜合它的大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總名稱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名稱,是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門的總名稱。

  我們今天中文翻譯的只是略本,就是《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帶出來的下本經,十萬偈,四十品經,龍樹菩薩距離佛教傳到我們中國,差不多是四百年。到《華嚴經》傳到我們中國,《華嚴經》是在東晉時代才傳入的,差不多是六百年。這麼大的經,輾轉相傳六百年,不簡單,經文會散失,會失傳,所以就喪失了許多的經文,傳到中國,是一種殘缺不完整的本子,它的全文是十萬偈,傳到我們中國來,東晉傳來翻譯的,叫《六十華嚴》,三萬六千偈。你看看,十萬偈只剩下三萬六千偈,差不多三分之一多一點,這就是從前這個貝葉經不容易保存,喪失掉了,傳到中國來是這個。第二次,是唐朝武則天執政的時候傳來的,這個翻譯出來就變成《八十華嚴》,比晉譯的本子多了九千偈,也就是四萬五千偈,還不到一半。到這一部經,這是貞元唐德宗時候,那時代就更晚了,末後這一卷很完整,所以跟前面八十經合起來,差不多是龍樹菩薩傳來原本的一半。所以我們今天這部經典稱為略本經,這個意思在此地,只有龍樹菩薩原來傳下來的一半。雖然經文不具足、不圓滿,但是從這一半,我們把《華嚴》的經義,《華嚴》的境界、修行方法,大致都能夠看得出來。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這底下重要的一句,就是品題裡面,在三百二十二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

  【入不思議解脫等是所宗也。】

  這句很重要。這前面所說的,「品目,即所宗之玄妙」,那所宗的究竟是什麼?就是品題裡面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的確是大乘學人念念所嚮往、所追求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佛與大菩薩所證得的境界,我們也想能入得進去。怎麼入進去?這一卷經典裡面教給我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方法,所以它就非常重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證得如來果地;換句話說,就是成佛。這是直截了當教給我們成佛方法的一部經典,所以是可傳可寶。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