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三十四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34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五頁第一行。前面講到這個修證的深義,是照亦都不當情。這是講到了最高的境界。宗密大師又舉古德種種說法,來證明清涼大師所講的境界。今天這一段是清涼答覆順宗皇帝所問的疑問。就是解答他的疑問,這是佛法之心要。可見得,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開示。凡是屬於這樣的開示,都是講的原理原則。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這些,雖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應當要知道,對修學多少都有好處。如果能夠體會,這個利益非常非常之大。縱然不能夠領會,說老實話,也能夠消業障。我們看經文,下面開示這一段。

  【疏主答順宗皇帝心要云。無心於亡照。則萬慮都捐。任運以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見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畢稱法界。】

  這個開示就是這幾句。清涼大師答覆的話就到此地。以下就是和此地所說的。由此可知,這兩句話就是清涼答覆順宗所說的佛法『心要』。這個照是明瞭。在禪宗的修學過程,初步功夫就講的觀照。當然這個初步的觀照,還是用的第六意識。如果我們不用第六意識,那就成菩薩,絕對不是凡夫,還是用第六意識。也就是第六意識時時能夠覺察。覺察什麼?當然最重要的念頭,心要,念頭。最粗的、粗顯的是念頭的善惡。我們起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更深一點,這個念頭的是非、邪正、真妄。也就是說對於每個念頭,正念,妄念,邪念,正念,是念,非念,善念,惡念都能夠明瞭,這就是觀照。這是講得很淺很淺,很粗淺的。這個功夫再深一層,這些念頭雖然清清楚楚,說實在話,有念都是邪,無念則是正。

  這有念跟無念,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六祖所承傳的禪,上上禪,這是釋迦牟尼佛嫡傳的。禪宗是以無念為宗,無住為本。如果你真的在文字上看這個無念,好了,我這個心裡頭什麼都不念了,那你就壞了,你將來的果報生無想天。我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想,生無想天,這變成外道。這個無念是講無邪念、無妄念。什麼叫邪?邪正都是邪,真妄統統是妄。為什麼真也是妄?諸位想想,真是因妄而建立的,因為你妄,所以佛說個真,它是相對的。相對的,妄念沒有了,真念還存在嗎?真念如果還存在,那個真念還是個妄念。諸位要去體會這個意思。妄念沒有了,真念也沒有了,這叫無念。無念的時候,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心裡面清楚明白,這叫正念。所以無念是無妄念,不是無正念。這正念都沒有了,那就變成無想定。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能夠誤會,不可以把一切都不念了,一切都不想了,當做無念無住。那你就是叫六祖喊冤枉了,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

  此地講『無心於亡照』,亡照,這個境界就很高。無心是什麼?對於這個境界也不分別,也不執著,無心。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的,雖然做不到,要去做。你能夠做到一分,你有一分的受用;你做到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學菩薩,菩薩在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凡夫跟菩薩不一樣的就是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在幹這些,這叫什麼?這叫造業。什麼叫造業?你在境界裡面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造業。那造業,這個業裡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就是三善道,惡業就是三惡道。如果在境界裡頭,真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試問問,你就不造業了。一天到晚穿衣吃飯,不管你忙的什麼工作,你不造業。你說這能做的到嗎?做得到。

  《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這些人統統做到了。他也沒有妨礙他穿衣吃飯,也沒有妨礙他的工作。這五十三個人,五十三位大菩薩,法身大士,示現出家的只有五個人。其餘還有四十八位統統示現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所以至高無上圓滿的佛法,要應用在生活上,要應用在你的家庭事業,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佛法好,學以致用。佛法學了不是沒用的。所以在《華嚴》上,看這些佛菩薩,一個個活活潑潑,真是生龍活虎。我們今天講的生活幸福美滿,真善美慧,他們全部都在實際上生活事業當中,顯露出來,這是佛法真正達到圓滿可貴。也說明了,佛法不能不學。我們要想得到一個幸福圓滿的生活,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定要學佛。唯有佛陀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達到。

  尤其是《華嚴》,《華嚴》太大了,《華嚴經》有精要,《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心要,是什麼?《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不長,《無量壽經》是《華嚴經》心要的濃縮,這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這些年來,特別提倡《無量壽經》。為什麼會提倡《無量壽經》?就是從《華嚴》來的。《華嚴》太大了,分量太多,不是一般人能夠受持的。所以清朝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八十卷,大部,《無量壽經》這一卷比它小,叫中部。你們想想說了中部,當然還有小部。小部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所以《佛說阿彌陀經》是小部《華嚴》。你就曉得這淨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不可思議。裡面的境界跟《華嚴》一樣,具足四無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具足《華嚴》所講的十玄。十玄在佛的一切經裡面,唯獨《華嚴》有,《無量壽經》有。你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註解,他把這《無量壽經》十玄的經文統統摘出來,跟《華嚴經》對照,一點都不錯,證明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話是有根據的,不是他隨便說出來的,確實有依據的。

  所以就是在境界裡面也不要起心動念,也不要分別執著,這樣就好。無心於亡照,『則萬慮都捐』。捐就是放下,捐是捨棄,捐出去了,你的心就清淨。慮是什麼?思慮。我們今天講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沒有了,就恢復到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恢復到自性清淨心。這一句是內證的功夫。諸位想想,連亡照都不動心,何況其餘!下面這一句,這是講他的作用。

  『任運以寂知,則眾行爰起』。眾行,就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是講的事。前面得到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得到了,得到了一定會起作用。有體有用,用在哪裡?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用,有兩種作用,一種是知,一種是行。所以這前面一句「任運以寂知」。這是本性般若智慧的觀照。這個地方還不是觀照,觀照是低級的,初級的。觀照功夫向上提升一級,叫照住。照住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叫做照見。你看《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他那個功夫是最上乘的功夫,照見。這個地方是照見。任運以寂知就是照見。因為他沒有通過思考,沒有通過去研究研究,也不必去想一想,一接觸就知道了。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接觸就知道。知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會有錯誤。不但知道眼前的事情,知道過去的因,知道未來的果。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眼前十方,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怎麼知道的?寂知。我們今天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我們心不寂。諸位要曉得,寂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沒有界限,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界限,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的界限,所以他界限突破了,我們今天講的話,超越時空。所以他無所不知。諸位要知道,雖然說的這些菩薩的事情,實在講就是說的我們本人,說的我們自己。我們今天的障礙,就是你心不定,你不寂,所以我們的能力失掉了。

  由此可知,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不管佛說多少法門、多少經論,你仔細去觀察一下,佛教給我們修,統統修的是定。絕對不是禪宗才修禪定,其他宗不是的,那你就搞錯了。禪宗標榜禪定,教下標榜止觀。止觀就是禪定。我們淨土宗主張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還是禪定。名詞說的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沒有兩樣。所以佛法修什麼?真的就是修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寂,這是很深的定功,很深的定功。所以寂知是自自然然的知,無所不知。

  下面一句這是講起行。行是行為,表現在外面的,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無所不能,沒有一樣不能的。十玄四無礙,在這句裡頭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自性起用。我們聽了,稍微能夠體會到一點境界,心裡頭非常羨慕,有什麼方法我們也能夠達到?說老實話,運用《華嚴經》上的方法,我們做不到。所以《華嚴》到最後結歸淨土,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那就是人人都做得到。如果不用念佛這個方法,《華嚴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不夠格,不是這部經的當機。所以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我們也就有分了。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自性的性德,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古德說起心念佛,我們生這個心來念佛,這個心就是始覺,就是本性的起用;所念這句佛號,就是真如本性的理體,就是本覺。所以念佛之人這個心與佛號相應,就是始覺合本覺。始覺是自性覺,本覺還是自性覺,始覺本覺是一,不是二。始本不二,就是圓滿的究竟覺,這樣念佛,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可惜許許多多的念佛人不明瞭這個道理,雖念,不相應。念佛真的相應,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我們今天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那就是他念雖然是念,他不相應。相應,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以這個法門才真正是究竟圓滿,廣大無邊,沒有界限,沒有條件。像《華嚴》它有條件,一定要證得法身才行,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最起碼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這個境界入不進去。所以這一導歸極樂,提倡持名,這個條件就失掉了,任何人都可以修學,任何人在一生當中都可以成就的。我們再繼續看這底下經文。

  『放曠任其去住』,這句話簡單的講就是得大自在,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的拘束,為什麼?因為自性無礙。你現在完全是自性起用,那哪有障礙!曠是廣大的意思。如果我們以俗話來說,這句話可以說神通廣大。六通具足,廣大無有邊際,這個地方只講一個去住,去就是來去。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來去自由,想來就來,想去就去,想住就住,一切隨心所欲。這是講自在作用裡頭舉這一條,其餘都不必多說,舉一條就行了。

  『靜鑒見其源流』。源流是什麼?是法性。於一一法中,徹見根源。小而一微塵,依報講一微塵,正報講一毛端,大地方就講虛空法界。他的源流,他從哪裡來的,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講宇宙從哪來的?人生從哪裡來的?這一切萬物從哪來的?現在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天天都在動腦筋,想一個說法。那些說法,說得是很好,總不能叫人聽得心服口服。為什麼不能說得人心服口服?實在講,他並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他是在推想、在假設,不是事實。法身大士,他以最極清淨之心,照見諸法的根源,這是真的。那現在在台灣,佛法很興盛,研究大乘經論的人很多,他們能不能見到?我告訴諸位,他們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佛法不能用研究,佛法不能落在心意識裡頭。用心意識來研究佛法,探討佛法,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把佛經變成哲學、變成學術,與明心見性不相干。所以佛法一定要用內證的功夫,一定要像前面第一句所講的一個總綱領、總原則,「無心於亡照,萬慮都捐」,這才行。咱們念佛堂裡頭常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行。有一樁放不下就是障礙了。不是所知障,就是煩惱障,只要這兩種障礙有一種存在,你就見不到自性。自性都見不到,那你所起的作用不是自性起用,是煩惱起用。煩惱起用是什麼?貪瞋痴慢!你看咱們世間人,一天到晚所作所為都是貪瞋痴慢,煩惱在起作用,不是自性起作用。所以如果真正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如理如法的修學。

  講到如理如法的修學,過去跟諸位報告過,一定要用老法子。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這個法子,用現代的新方法不行。用現代新方法來研究佛法,佛法就變成世間法,要用老方法。老方法一下手,求什麼?求根本智。換句話說,佛法一下手,決定是修清淨心,不是叫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學,那就壞了。佛法下手,叫你什麼都不要學。什麼都不學,心才淨。所以禪宗一入門,天天叫你打坐,經書都不准看的,他從這裡下手。每天叫你打坐,老師看到。他的教學叫香板教學,他是打的,天天都要挨打。老師給你問一個問題,叫你說,你還沒有開口,他就打你,板子打下去。為什麼?開口便錯。你不開口,不開口也打,問你為什麼不答覆?也要打。開口也要打,都有道理。你開口,胡說八道,應當打;不開口,無明,無明也應該打。所以禪宗是天天挨打。打到哪一天把他打開悟了,這個法子很妙。還有人業障重的,打一生都不會開悟。用這個方法,就是把你的妄念捨掉。雖然在入定,定還不能打妄想,打妄想不行,用這個方法。

  這一般教下的,除了禪宗都叫教下。教下的方法就是叫你讀經,念一部經,也沒有解釋的,也不准你聽講,就是天天叫你念。像天台念《法華經》,賢首那就是念《華嚴經》。你每天去念那個經,不要求懂得意思,也就是用這個方法把妄想給念掉。每天一定要念多少卷的經,他哪有時間打妄想。所以只好乖乖的念經,把一切妄想給念掉。念上幾年,心清淨了。用這個方法來培養清淨心。淨土宗的方法用念佛,念佛堂去念佛。所以真正念佛堂沒有講經的,念佛堂不講經的,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也是把那個妄想念掉。密宗裡面叫你念咒。你們諸位想想看,宗門教下,顯宗密宗,手段儘管不同,用意是一樣的。在過去,一般是五年為期限。五年的時間訓練我們的清淨心,收斂六根,眼不看,耳不聞。

  所以大家真正要在道業上成就,這個什麼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統統都不能看,都不能聽。為什麼?看了這些東西,聽了這些東西,心就亂掉了。你學佛,這淨土宗求清淨心,你的清淨心一定得不到。得到清淨心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可以說之為念佛三昧,你就得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一個總名詞,我們講功夫成片,講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是念佛三昧功夫淺深而說的。最淺的念佛三昧是功夫成片,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更深的是理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一得到,那就保證往生,決定生西方淨土。所以學佛人要把這個事情看作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這個世間這些事情,說老實話與我們不相干,我們的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

  當然我們現在還沒去,還在台灣,台灣有些事情我們也要盡一分責任。譬如現在這選舉,這選舉競選的人,我跟他又不認識,也沒有往來,我曉得他是什麼樣的人?我的票去投誰?人不認識不要緊,所以我們相信一個就是政黨提名,他們推薦的。如果對於這個政黨我們相信它,信得過它。那它提名的時候,我們值得、我們考慮去投他一票。不必去打聽這個人,打聽太麻煩了,也沒有這個必要,妨礙我們的清淨心。所以用這種方法,那就好得太多了,省很多事。我在前幾天也碰到這個國民黨的這個高級的主管,在私下聊天,我就告訴他們說︰你們這個黨,我不是黨員,是不是?我說你們這個黨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政黨,都沒有辦法跟你們相比的。哪一點不能相比?主義,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什麼?幾個人能說得出來三民主義是什麼?三民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道統文化的現代化。這很多國民黨員都不知道。所以現在念三民主義,念成教條,枯燥無味。我說︰如果是這樣講三民主義,念三民主義的話,孫中山先生用什麼能力把滿清推翻?所以三民主義不好懂。你看孫中山先生一生,可以說念了一輩子的書,他沒有一天不讀書。他讀什麼書?讀中國的古書。對於中國國學、對於中國的道統沒有深厚的基礎,他不會懂得三民主義。

  非常可惜,太可惜了,三民主義沒有能夠發揚光大,沒有能夠真正普遍推行。要推行這一定是以儒家的道統作為基礎。換句話說,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不能不讀。你沒有這個底子,孫中山先生講的這個話你不會懂。可見得,他有很深的深度。今天說實行三民主義,口號,真的什麼叫三民主義沒有人懂。這是我有這麼一個機會提醒他,提醒他,希望他好好的在教育上向這個方向去努力,我們國家民族才有前途。的確是恢復中華文化,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捷徑,是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所以我稱讚它,這是你們的寶貝,好好的運用,那真是很了不起。

  我們再看底下一句,『語默不失玄微』,這是講平常談吐。說也好,不說也好。說,幽深微妙的義趣,從言語裡面流露出來。那不說,不說,這幽深微妙的義理,從你的表情態度上,一樣還是流露出來,這不可思議。有人聽了這一句話說,唉!這不就是禪機嗎?我就告訴他說︰你又分別執著,又落在意識裡頭去了。為什麼?你要說禪機,哪一法不是禪機?你想想看,哪一法不是禪機?穿衣吃飯,拿筷子,拿瓢羹,試問問是不是禪機?沒有一法不是。既然無有一法不是,這裡面就不能有執著,要學無心於亡照。你還能起心動念這是禪機,起個心動個念這是清淨心,再起個心動個念這是正知正見,你早已經邪了,早已經迷了。這個義趣,諸位要細心去體會,完全顯露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語默動靜,底下有,底下有動靜。這就是講日常生活行住坐臥。

  『動靜畢稱法界』。這兩句意思一樣的。一個是講言語,一個是講我們身體動作。這玄微跟法界是一個意思、一樣的境界,法界也就是法性。換句話說,語默動靜全是法性全體的大用,圓滿的流露。《華嚴經》上稱的「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是這個意思,事事無礙的法界。清涼答覆順宗皇帝講佛法心要,就說到此地。下面再和本經這個疏文的意思。

  【皆萬行亡照而齊修之意也。】

  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本經序文裡頭,清涼大師這句話。這個修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活。要把性德的大用跟我們自己日常的生活,融化為一體,這就叫『齊修』。具體的表現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華嚴》在一切經裡面,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他認為這部經是全世界,他是個學哲學的,他說是全世界哲學書裡面,最完備的一部哲學教科書。所以他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這個課。他說這經裡面,理論最圓滿,方法最周到、最周密,而且還帶表演。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上做給我們看,帶表演的,所以這很難得。那我聽了方先生,我聽他講這個話聽了很多遍,我們常常在一起,我也得到一個啟示。什麼啟示?回過頭來看我們儒家所編的這個教科書,四書。四書是朱熹編的,他是宋朝人。這個人是學佛的,對佛法有相當深的造詣。所以我想他編這四書,他的靈感也許是得自於《華嚴》。《華嚴》理論方法,還帶表演。他編這四書內容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你看看,這理論與方法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孔夫子是個代表,孟夫子也是個代表。所以孔子、孟子,實在講,很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只有一個善財,四書裡頭兩個善財,孔子、孟子都是善財。裡面所講的,他所接觸的這個社會,接觸一些人物,日常生活,你看看就是把《中庸》的道理,《大學》的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朱夫子編這教科書,我們實在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他這個啟示是不是得自於《華嚴經》?我們就不得而知。他這個架構跟《華嚴經》完全相同,所以的確是最圓滿的哲學教科書。底下一句說:

  【亦同起信。性無慳吝。順本性故。修行檀波羅蜜。乃至性離愚痴。隨順修行般若等也。】

  前面一句是總說。『萬行亡照而齊修』,這是總說。下面就是具體從事相上給我們說明,我們現代的術語講落實,落實到生活上應該怎麼做。菩薩這生活的信條就是六度,六度是菩薩生活行為的準則。我們今天講標準,他有六個標準。這六個標準叫菩薩行,第一是布施。前面這一句是貫六波羅蜜,『亦同起信』,同時你就生起信心。為什麼這個信心會同時生起?因為你見到性之後,曉得這六波羅蜜是性德,是真如本性裡面的德能。見了性之後,性德自然流露。佛法裡面常講「法爾如是」。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句是總說。這個信,相信自性,這是真信。

  『性無慳吝』,真如本性裡面沒有慳吝,所以他肯布施,而且自自然然布施,一絲毫不勉強的布施,性德自然流露。『順本性故,修行檀波羅蜜』。檀是布施波羅蜜。菩薩行,沒有一樣不順性的。順性就是稱性,稱性起修。換句話說,他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或者我們講自行化他,完全是自性法爾的流露。那講布施,我們也要多說幾句。布施的範圍非常廣大,在本經「十迴向品」第六迴向那一章的經文很長,給我們講布施的種類講了七十多種。《華嚴經》上菩薩所修的布施波羅蜜,真的是深廣無邊。通常我們講布施,歸納成三大類,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菩薩行裡面,雖然講六度萬行,我們把它做名詞來講念作行,動詞咱們念恨,那是講他做到。我們今天講名詞,六度萬行,它有一個根。這個根是什麼?就是布施波羅蜜。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成六大類,這叫六度。這六大類,諸位如果仔細再去觀察一下,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你看看就這一個布施全都包括了。由此可知,菩薩行什麼?布施而已,一句話就說盡了。一個布施就包括了六度,六度包括了全部的菩薩行。

  那我們的煩惱,煩惱,雖然講根本煩惱有六個。這六個根本煩惱,還可以把它歸納,歸納成三個,稱為三毒。三毒是貪瞋痴。這三毒如果再歸納,歸納成一個,這一個是什麼?貪。貪不到才瞋恚。如果樣樣都貪到了,想貪都得,他怎麼會有瞋恚?不會有瞋恚了!所以瞋恚還是從貪裡面生的。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所以菩薩根本的法門,對治三毒裡面的根本煩惱,布施度慳貪。我們現在不肯做,或者做一點點,做得不圓滿,原因在什麼地方?沒見性。沒見性,就是有無明、有煩惱,貪心沒斷!捨,捨一點點,不能完全捨掉,這個病根在此地。不能像那些法身大士,他們見了性,他們捨得乾乾淨淨。我們因為有愚痴,怎麼愚痴?不知道因果報應,不曉得,這痴。我們要統統捨乾淨了,那好了明天我吃飯怎麼辦?怕明天沒飯吃,所以要捨一點,還得要留一點,明天還得好過日子。不能捨得乾淨,不能捨得那麼痛快,這是愚痴,沒有膽子布施。如果你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你的膽子就大了,你敢布施。這個理很淺,不要見性。見性,那這些話都不必談了,他念頭都不會起的。沒有見性的人也能像菩薩一樣的布施,深明因果。

  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真的要大量的去影印、去流通。從前印光老法師在世,我是概略估計了一下,他老人家一生當中印經送人,是以《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篇》這三樣東西印得最多。我概略給他算了一算,至少有三百萬冊,這三種書。他老人家一生這樣大力的提倡,一定有道理。那就是我們要求得這個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必須人人懂得因果。知道因果報應,他起心動念多少會收斂一點,不敢做壞事。每個人能夠自律,不敢做壞事,社會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了。這是老法師大慈大悲。我們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走。所以我常常也提醒同修,你們能夠把《了凡四訓》念上三百遍,每天念一遍,念上一年,你對這道理就認識,你就曉得應該怎麼做法。我們世間人財富,每個人都想發財。去玩股票能發財?我才不相信。如果玩股票能發財,我早就去玩去了。命裡頭沒有,你怎麼能發得了?那玩股票發了財,還是他命裡有的,他命裡沒有的,還是發不了財。命裡有的終須有,命裡無的就莫強求。何必操這個心!你這財富從哪裡來的?是你前生修財布施的因,這一生得財富的果報,這麼來的。你前生沒有修財布施的因,你這一生不管做什麼,你得不到的。上個禮拜,有個同修做股票,做得很不錯,做了二、三年了,告訴我賺了五千多萬,歡喜,賺這麼多錢。去年一年繼續去做,五千萬賠光了。我說你這兩年什麼事沒幹,白幹了。怎麼來還怎麼去!那給你眼睛看看而已,看了心裡很難過,先很歡喜,後來很難過,你這兩年就幹這個事情。人,一定要懂得因果的道理。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世間有很多人很聰明,有智慧,從哪裡來的?前生修法布施得來的。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你要想來生又有財富,又聰明,又健康長壽,那你三種布施都得要修。你修一種,那兩種是欠缺。譬如說,我們這個世間人,我們知道有很多大企業家,甚至於沒有念過書,認識字不多,他錢愈賺愈多。多少這些博士替他做祕書,替他辦事。他沒有聰明智慧,他有福報。那些有智慧、很聰明的人還得替他做事情。為什麼?他沒有福報,沒有財富。甚至於有很多有錢的人,中年就得了病,半身不遂,身體不健康,常常有病苦。這就是三種修因,只著重修一個,那兩種忘記掉了。所以諸位真正懂得的話,肯不肯布施,肯布施,你的財愈布施,財愈多。絕對不會說是,布施掉之後,自己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有這個道理的。過去世已經修了因,今生再修,福上添福,怎麼會沒有福?自己所以不肯做,不敢做,不明瞭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敢做。我自己最初學佛,實在講,得力於《了凡四訓》。我這第一本《了凡四訓》是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好像在一個星期當中,就看了二、三十遍,非常受感動。我離開職務,那個時候想出家,年歲太輕了,我在軍中服務。年歲太輕了,沒有辦法請假,我請假請了三年。我的長官說︰你為什麼請長假?我說︰我要出家。他說︰這個理由,我們沒有辦法報國防部。我說︰我學佛,不打妄語。至於報國防部,用什麼方式報,你替我想辦法報。我給你說老實話,我想出家。這樣拖了三年,拖了三年,還是這麼拖拖拉拉的,我說這不行。下定決心,一個月沒有上班。我說︰你不讓我出家可以,我天天到廟裡面去念經,晚上回來睡覺,公家還要拿薪水,也不錯。這樣一下,沒有法子了,就把我找去了,給我談話。你真的要出家?我說︰真的。他說︰那現在你一個月沒有上班,我們只有報免職。你這個工作懈怠,免職。我說︰行,可以。他說︰免職,你一分錢都拿不到。我說︰不要緊,我出家要錢幹什麼?他說︰你將來要工作的話,你這個免職,不好找工作。我說︰我不要找工作,我出家做和尚,不要找工作。他們替我擔憂。他說︰既沒有法子找工作,又沒有錢,這一下去之後,你的生活怎麼辦?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命裡頭該餓死,你給我金山,我還是餓死。我說︰命裡不該餓死,我身上一分錢都沒有,到明天自然有人送飯給我吃。我說的他們聽了莫名其妙。所以那些人說我,我那些朋友、長官都說我,這個人學佛學迷了,迷到不可救藥。這是什麼?這是得力於《了凡四訓》,真正相信因果報應。

  我離開我工作崗位到今天,實在講,沒餓著一頓,也沒有在外面露宿過一次。我也從來不想明天的事情。明天還沒有來,何必替明天操心?今天過得很自在就很好,何必去想明天?想明天就不能活了,問題就嚴重了。所以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就有膽子放下,有膽量布施。所以這布施,所收穫的果報是愈來愈殊勝。這是我自己學佛,今年三十八年了,親身體驗的,愈捨愈多,愈多愈捨,不要留。留,那是愚痴,那是迷惑顛倒。愈捨愈多。

  以《無量壽經》做例子,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發心印經,跟大家結緣。一直到去年,《無量壽經》印過好幾次,總共的冊數加起來大概差不多有十萬冊。所以今年,我就又發了個心,希望今年一年能夠印十萬冊。可是截止到現在,已經超過二十萬冊,比我想像的加了一倍。所以這個愈捨愈多,愈多愈捨。能夠叫一切眾生都有這個緣分,都能夠讀到這麼好的一部經典。雖然是我提倡的,這個福你們大家修的。我相信你們在座人人都有分。這個印經布施,給諸位說,三種布施都具足。你印經是拿錢,財布施,印出經典是法布施,人家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身心自在,沒有一切恐懼,像《心經》裡面講的,度一切苦厄,是無畏布施。所以這一舉三得,非常殊勝。這是講一個布施波羅蜜。下面是省略,『乃至性離愚痴,隨順修行般若等也』。這當中我們不必細說了。所以一見稱性之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齊修,法法稱性。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