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十九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19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七面第六行,從第一個字看起:

  【問。依於何法而說四句。】

  前面講到「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這是圓教一乘的教義,與一般大乘法裡面所說的不相同。這個義趣前面略微介紹了。今天再看這段文,這要問這四句從哪裡來的?依據什麼而說四句?

  【答。然所依法。謂真俗相對成四。即法法皆具四也。】

  這句是總說。由此可知,這四句之說是存在我們世間普遍的一個概念,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相對』。只要是相對,這裡面就有四句。所以四句是從一切法相對當中產生的一個概念。下面給我們舉出例子來說:

  【依真俗二諦明四句者。】

  這個『真俗二諦』,真,是從事物的本體上來說的;俗諦,是從現相上來講的。我們把體與相分作兩樁事對立起來,才有相對、才有四句。如果一旦覺悟了,體、相、作用是一,它不是對立的,這四句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四句是一種錯誤的概念。但是如果覺悟了之後,不要說四,說四百、四千、四萬也沒有過失。那就是佛經裡面常說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那就沒有過失了。這個意思下面我們還能夠看到,這是講四句的來源。

  【一真隨緣故有。】

  『真』是真如本性,真心理體。『隨緣』,它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現的。所以隨緣,它就現出相出來,這就有了。

  【二緣無性故無。】

  雖然這些現相,這現相實在講是緣,緣聚的。凡是緣聚(就是緣生)都沒有自性,從它的性體上來看,它是無,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是講它沒有自性,不是說它沒有相,不是說它沒有作用;它有相,它有作用,它沒有自性,也就是說,它沒有自體。『緣無性』,沒有性體,所以說之『無』。

  【三上二句俱存故。】

  同時存在,它有無同時存在。所以就說:

  【亦有亦無。】

  同時存在。從體上講是無,從相上講是有,有無同時存在。

  【四互奪俱泯。故非有非無。】

  無就不是有,就沒有有,有就沒有了;有,無也沒有了。換句話說,從相上講,性就沒有了;從性上說,相就沒有了,兩邊都沒有了,所以說『非有非無』。有無兩邊都沒有。這是四句的來源。你說四句是依什麼法而說的?依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可以說這四句,四句是這麼來的。我們再往下面看:

  【又不是有無。是真性故。】

  這還是解釋前面。真如本性,實在講,有無都說不上。所以叫「非有非無」。為什麼?說有,有的對面有個無;說無,無的對面有個有,總落在相對的範圍之內。要知道真性不但是性體,就是它的現相作用也超越了相對。換句話說,超越了我們的思惟、言說,所以經上常講,不可思議。不但是體不可思議,相也不可思議,作用也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沒法子說;不可思,沒法子想像,不可議,就沒法子說明。所以佛說法是從不可思議裡面建立思議。雖然建立思議,這個思議就是不可思議。這把我們轉都轉糊塗了。正因為如此,所以佛說的一切法,我們不能執著,我們不能研究。為什麼?它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你偏偏去思、去議,那就壞了,愈去愈遠。

  不可思議之法,佛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要如何去體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很妙,非常之絕。他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就是不執著;佛給我們說法,不要執著他的言語,不執著他言說。離名字相,他說了很多名詞術語,四句百非都是名詞術語;什麼禪定、般若、佛菩薩、眾生,這都名字相,名字相這假設的。老子都曉得,「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要執著名字相,假名建立。第三更重要的,離心緣相。心緣什麼?你想裡面的意思,這個也不要想,這樣去接受佛法,去聽佛,你就會悟入境界,你才能懂得如來真實義。

  所以佛法很難懂、很難體會,原因在哪裡?就是我們這三個相都著了。我們著言說相,死在言語、文字的裡面。我們著名相,名字相,所有的名詞術語我們都研究,這個名詞怎麼解釋?那什麼意思?第三個著心緣相,沒有事情打妄想,想佛說這個話什麼意思,想它這是什麼道理,所以我們是著相來學。著相學佛,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變質了。所以佛跟我們說,將來經道滅盡,絕對不是說佛書沒有了,佛書怎麼可能沒有?那科技愈來愈發達,印刷術愈來愈精巧,現在一部《大藏經》可以把它放在一個磁碟裡面,電腦裡頭,你說佛法怎麼會滅掉?不會滅掉。不會滅掉,佛為什麼說佛法將來要滅盡?諸位要知道,統統落在心意識,佛法就沒有了。雖然經典存在,統統變成了世間法。不是這個經典自己變成世間法,是我們用世間這個方法來學佛,佛法就變成世間法。換句話說,統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我們怎麼樣去學佛?我們用分別心、用執著心天天去研究,這就變成世間法。佛學會很發達,清淨心沒有了,決定得不到清淨心。心不清淨,諸位想想,怎麼可能開悟?以後決定沒有一個開悟的人,沒有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了,這個佛法就斷了、就沒有了。所以說佛法滅盡,這《無量壽經》還能夠保存一百年,到那時候很多眾生你只要老實念佛,還能往生。雖然不能見性,不能得定,可以往生。但是這個法門你要相信,你不相信,那沒有法子。這個法門是很有名的難信易行之法,相信很難,行很容易。

  我這次回國來,我們景美圖書館有一個陳老居士,福州人,平常念佛下來之後,也很喜歡講話,很囉嗦,相貌也不揚,一般人都瞧不起他,都討厭他。他有一個好處,一心念佛,十幾天以前往生了。聽說也是預知時至,瑞相非常好,我們那韓館長講,沒想到他真往生了。難得!學其他的法門,很難。所以這個法門,只怕你不相信,你要相信,一心專修,你決定成功。那個陳老居士,說個實在話,他教理並不怎麼很懂。他一天念三萬聲佛號,這是我曉得,最近大概是一、二年當中,他告訴我的。他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求,一天念三萬聲佛號。所以佛法與世間法就從這個地方分。學佛一定要著重在清淨心。為什麼大乘佛法教我們離四句絕百非?原理就在此地。四句是分別執著裡面生的,離四句,一切分別執著沒有了,正與大經相應。佛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平等的,本來平等。所以《華嚴》、《圓覺》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本來是佛,確實平等,沒有高下,「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病根就是在妄想執著,四句是妄想執著的根本。四句要離了,一切妄想的根就拔掉了。

  四句,剛才跟諸位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相對。我們講大,後頭一定有小;講長,後頭有個短,這總是相對的。所以凡夫生活在相對的時間。這個相對的時間並不是真的,完全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在《唯識》裡面講,遍計所執性,還不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完全是假的、是虛妄的。現代的名詞叫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事實,那佛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來真相。下面:

  【又約教者。】

  這個就教下來說。

  【謂詮生死則俗有真無。涅槃則俗無真有。涅槃經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此上猶約諸法以說。】

  這都是從法相上建立這四句。教下說,『生死』是俗諦,這我們不難懂。相上有,相上有生死,『俗有真無』。從體性上講,沒有生死,相上有生死。我們這個身是相,身體是相,如果換句話說,肉體有生死,精神沒有生死,這個真諦,可以把它說之為精神。說精神並不恰當,沒有佛法說的本性恰當。『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這是講的真性,性體不生不滅。相裡面沒有,俗是相,性裡面有。佛性、法性是不生不滅的,現相是有生有滅,這個不難懂。《涅槃經》云:『空者,所謂生死』。空是根本沒有,這個空就跟《金剛經》上講的虛妄一個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空的。一切有為法,哪些是有為法?如果你要念過《百法明門》,你就曉得了,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是有為法。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只有後面六個叫無為法。這有為法,我們今天心心所,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色法,我們今天講的物質,這精神與物質統統都是空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了不可得,所以這是空。『不空者謂大涅槃』,大涅槃是真性。換句話說,這個生死,此地講的生死,不一定是講我們這個生命,這生死實在講就是生滅,因為有為法就是生滅法。所有一切生滅法從哪裡來的?是從不生不滅法變出來的。那個不生不滅法是真的,是能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是空的。這種講法我們比較好懂,這是教下的說法。這種說法,嚴格的講,是不了義的說法。了義教裡面,這真妄都沒有,空有也沒有了,那就很難懂。以上這個說法都是從法相上來講的。底下這一段比前面意思要深了,這講圓教。

  【若剋就真性。亦有四句。】

  這從真如本性上來說,也『有四句』,可見得這四句是隨順眾生而說的。

  【一性是有知覺不昧故。】

  這是專門講真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也可以說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真如本性上,還能加得上嗎?在教下講是加不上的,離四句百非。真性上,一法不立。但是這是圓教,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是不是?連本性也可以說說。本性怎麼說有?因為『知覺不昧』,靈明覺知,禪家常講的靈光獨耀,這是有的,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靈覺不昧,這是真的。也可以說它無,無什麼?

  【性是無。】

  前面講性是有。

  【無相無名故。】

  『無』是這個意思,不是沒有性,不是沒有知覺。而是什麼?加不上名字。它也沒有相狀,無名、無相。在哪裡?這東西在什麼地方?給諸位說,就在我們眼前。《楞嚴》上講得很詳細,我們舉一個例子,眼能見,這個能見是知覺、是不昧。這個知覺不昧在哪裡?是不是在我們眼球上?不是的。如果在我們眼球上,人剛剛死的時候,眼球沒有壞,他為什麼不能見?即使這個知覺在我們眼球上,為什麼能看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遠方,是不是我們的知覺跑到外面去了?《楞嚴經》上,佛就給我們講這些道理,講這些比喻。諸位要曉得,靈覺是盡虛空遍法界,真的它沒有相,它沒有名,沒有名字,沒有相狀,這個難懂。

  我在講《圓覺經》的時候,實在沒法子,舉一個什麼比喻?現在那個小的收音機,可以隨身帶的,我用這個做比喻。我把這個小的收音機比作我們這個身體,把那個無線電的廣播比喻作靈覺。你看看,我這個收音機,播到哪一個頻道,走到哪裡都聽得到,這大家容易體會。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個靈覺,知覺。我們今天不能知盡虛空遍法界,是什麼?是我們這個收音機有故障,敏感度不夠,只能收到近距離的,收不到遠距離。如果我們六根通利,所謂通利是什麼?就是心清淨,沒有妄想執著,我們六根的能力確實可以圓圓滿滿的收到這個不昧的知覺;眼,能夠看盡虛空遍法界,耳也是能聽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神通廣大。諸位要曉得,這是我們的本能,應該有的。應該有的,現在沒有了,不是真的沒有,現在你有障礙。因為靈覺,這個知覺不昧,它是有,這是真的,不生不滅。所以說,它無形、無相、無名,所以性是無,是這個意思。

  【三際三處求不得故。】

  『三際』,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這裡頭找不到。『三處』,《楞嚴經》上講了七處,那個七處可以歸納為三處,就是內、外、中間。《楞嚴》這七處歸納起來不外這個三處,都找不到。實在講,統統都在,沒有一處它不在。第三個意思是:

  【性亦有亦無。】

  怎麼『亦有亦無』?

  【上二句同時故。】

  知覺不昧,無名無相,同時存在的。所以它亦有亦無。

  【四性非有非無。此有二意。】

  這『非有非無』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

  【即由上二同時互相奪故。一時俱泯。】

  這個意思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不難體會。第二個意思說:

  【直指真性不是有無。】

  『真性』不落於『有無』二邊,那當然就是非有非無。實在講,非有非無也不落,這才真正到言語道斷,所以不得已,勉強:

  【但是真性也。】

  勉強說個『真性』。你不要執著「真性」這個名詞,執著這個名詞就錯了。一執著這個名詞,這四句立刻就建立了,就落在四句裡頭。所以說決定不能夠執著,確實要遠離四句百非。這一段是講四句的意思。下面再說:

  【萬法之門皆入者。】

  在圓教一乘了義,四句沒有法子限制它,連真性都說四句,何況一切法相!所以說儘管說,只要你一切不執著就對了。不是不能說,只要不執著就行。所以「說」是善巧方便,說是啟發我們的覺悟。佛說一切法是幫助我們開悟,但是不執著就會開悟;執著,就迷在佛法裡。迷在佛法跟迷在世間法,那個結果沒什麼兩樣,都是迷。只要是迷,說老實話,佛法也是世間法。如果你是覺悟了,覺悟了,世間法也是佛法。第二句說明『萬法之門皆入』,這悟了,就悟了。

  【顯萬法也。萬者指於總數。其實該於一切。】

  這個『萬』不是數字,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用這個字來做代表。所以它是一個代名詞,它不是一個數字。這裡跟我們講出這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間、出世間。

  【然一切法不出四句。】

  佛說一切法也離不開『四句』,說空、說有;說有、說無,也離不開這四句,這是方便說,所謂善巧方便。

  【諸宗以四句為謗。故一切皆非。】

  『諸宗』是講大乘這些宗派。為什麼說這四句是謗法?這四句是執著不得,迷不得,你要認為真的有這個四句就壞了。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真實相,你決定不能夠證得。你心不清淨,你心不覺悟,有執著就不清淨。所以大乘諸宗教你離四句絕百非,就是於這個根本的四句不執著,這樣才能見性,把你明心見性的障礙拔除,是這個意思。

  【所以每論妙理。皆云離四句。絕百非。離於謗也。】

  這是大乘通途的教法,確實是如此的。今天這個法門是向上一著,超越了大乘。

  【今既四句成德。故萬法悉是妙門。】

  向上一著,前面跟諸位說過,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要懂得說法人的意思,不要執著說法人的言語、名相就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說,沒有一天不說,你懂得他的義趣,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沒有說一句話,這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那要入這個境界,說與不說是一,不是二。他不能說,說是有,不說是無,那就落在字句裡面去了。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所以『四句成德』,什麼德?教化眾生的大德,也就是啟發眾生悟入真性之德。這是工具,用這個工具教一切眾生悟入,成就這樣的大德。

  【曉公云。】

  『曉公』是元曉,唐代時候高麗的一個出家人,元曉。《無量壽經》註解裡面也有很多,《無量壽經》他有註解,好像《安樂集》也是他寫的。他這幾句話說得很好,

  【失意則所說皆非。得意則所說皆是。】

  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這個『意』是什麼?就是如來真實義。咱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得意』,曉得佛說的意思,怎麼說都是對的;你要不曉得佛說的真實義,怎麼說都是錯的。由此可知,一切大乘以下的教學,沒有得如來圓滿的真實義。你想想看,離四句那個離是不是執著?還是執著。絕百非,根本四句百非都沒有,有什麼好離絕的?可見得,依舊沒有離開執著,心裡還是有一物。我離四句了,心裡有個離四句這一物;絕百非了,心裡又有絕百非這一物,這個心幾時才能清淨?得意就是清淨心,就是你真正得到清淨心。得到清淨心,你怎麼說,橫說豎說,無礙於清淨心,心裡面一絲毫都不執著。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他怎麼說都對。你心裡頭只要有一物,怎麼說都不對。這個意思,我想諸位細心去體會,多少能夠接近一些。

  所以佛法的修學,覺、正、淨這是三門,三門走一門就行了,你就走進來。一門走進來,三門一定圓滿的得到。禪走覺,教走正,淨與密是走清淨心。這三門,一而三,三而一。如果有執著,這三門任何一門都走不進來。譬如講,你有一絲毫執著,你是迷,不是覺;你有一絲毫執著,你是邪,不是正;你有一絲毫執著,你的心不清淨。無論走哪一個門,這破執著,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而已。執不在外,執是我們內心;把內心裡面那個虛妄的執著捨掉就成了,這是佛法修學的基本原理原則。遠離一切執著,我們在現前生活上就得大自在。無論什麼人,一定處得好,無論什麼環境都處得好。這個世界是非常圓滿、非常美好的世界,沒有執著。有執著,這個是,那個非;這個好,那個壞,完全對立的。在對立裡面,你天天生煩惱,那就苦不堪言。你一切不執著,所有對立都沒有了。淨土在哪裡?就在眼前。這就叫什麼?這就叫境隨心轉,心淨則土淨。

  我們今天看到這一切是非從哪來?不是外頭的是非,不是人有是非,我們自己心裡有是非。我們看到一切有善惡,不是外面境界有善惡,是我們內心有善惡。你能夠回過頭來向自心求,覺正淨統統得到了。你要到外面境界上面去求,那古人講,那等到驢年你才能夠得到。這個子丑寅卯裡頭,你想想有沒有屬驢的?這就是說,永遠沒希望。所以佛法教你回頭從內心去尋求,從內心裡面去用功夫。下面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很好:

  【如見一塵。】

  諸位要知道,這個比喻是隨便舉的,一法如此,法法皆然,隨便舉一法都可以。他這邊是舉『一塵』,一微塵。

  【稱理推之。即悟性空。】

  『稱理』就是與理體相應。你去推求,你去觀察,然後你就覺悟到它的體性是空的。這個微塵在不在?在。微塵的相存在,微塵的作用也存在,微塵的體性不可得。所以我們讀這些大經,對於古人不能不佩服,這樣深的義理他怎麼會明瞭?他怎麼會知道?現在我們是借重科學的儀器,我們明瞭這個事情,我們在高倍的顯微鏡底下看這個微塵,微塵像什麼樣?就像我們太虛空星星一樣,簡直就是銀河、就是宇宙。裡面也有太陽,也有許多的星球在那環繞著迴轉。所以一微塵放大就是大宇宙,大宇宙縮小的時候,的確是一微塵。所以微塵是空寂的,微塵是許多像這個大宇宙許多的星球形成的,是因緣生法,緣生緣聚。緣雖然聚,但是每個分子是獨立的,像我們這個銀河系有無數的星球,每個星球是獨立的。再觀察這每個星球,又是一個宇宙,變成什麼?變成重重無盡。一微塵是眾微塵聚集的。眾微塵裡頭,那一粒微塵再觀察又是眾微塵。無論是從大從小,都是重重無盡,這是《華嚴》的法界觀,對於整個法界真相如此,所以它沒有自體,它沒有自性。剛才講了一微塵如此,眾微塵也是如此;一個世界如是,一切世界亦復如是。所以『便見法界』,法界全體你都見到了。見到什麼?見到真相。我們佛經上名詞叫諸法實相,你對於諸法的這個真相,一切法的真相,完全明白了。這個明白,就是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

  【故此一塵。即是入法界之門。】

  你看從一微塵,它又『入法界』,它就契入、就證入了。

  【一切皆爾也。】

  『一切』是講一切法,無論哪一法裡面,都可以教你明心見性,所以佛才說,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見性就是成佛。所謂成佛,就是成就正覺,就是成就正知正見。你的智慧、見解決定正確,這叫做成佛。所以禪家講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真正見到宇宙一切法的真實相。真相明瞭了,你的煩惱不會再生了。為什麼?真相曉得了,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切法空寂。所以你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取捨、沒有得失。一切法裡頭沒有取捨,沒有得失,你還生什麼煩惱?一切法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你這個時候的心就是法界性。你的心跟法界圓圓滿滿融成一體。法界是什麼?法界原來就是我這個靈明不昧的一念心性。我這個靈明不昧的心性就是法界全體。這裡頭說老實話,四句百非沒有了,這叫契入。這在佛法叫證得,真正證得。

  今天我們講這段文,大家果然聽明白了,你是解悟,你知道這回事情。如何把這樁事情跟我們現前一念心,果然交融成一體,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那在無量法門裡面,這萬法之門皆能入,你就可以選擇一門,你決定沒有懷疑,你在這一門裡面用這個功夫決定可以證得。可是諸位要記住,決定走一門,門門都一樣,一門即是一切門,一門深入,這樣子才行。這佛法修學才能夠得真正的法喜,真正的快樂。下面這是第四段。這段文裡頭一共有六段,這三段講完了,我們講第四段:

  【泯真俗一多。】

  《疏》文裡頭講:

  【冥二際而不一。動千變而非多。】

  這些境界,都是《華嚴》講的事事無礙的境界。不到這個境界不能講,圓滿的解脫,也就是說,真實的自在,一定要入這個境界才行。所以這種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在《華嚴》裡面講,最低限度圓教初住,他才入這個境界。

  【言二際者。謂真俗二諦。及生死涅槃。乃至諸佛眾生相待之法。】

  這個簡單說,真諦,俗諦;『生死,涅槃;諸佛,眾生』,統統是相對的,對立而建立的。所以他說這些話,拿現在來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對,對待法就是相對之法,這叫做『二際』。

  【皆是二際也。】

  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相對,統統都是相對的。

  【今且約二諦明之。】

  這就是一切法統統是相對的。那我們在一切相對法裡面,我們隨便舉一法來加以觀察,看它的真相如何。這個地方舉用『二諦』:

  【真隨緣即俗。俗無性即真。】

  怎麼樣說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真』,是真如,真如『隨緣即俗』。俗就是現相,隨緣就現相。好比我們心隨緣它就作夢,就現出夢境。當我們作夢的時候,這個時候很清楚,我們心像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心的樣子。心有相、有作用,有相有用。所以夢中那個境界是俗諦,能作夢的那個心、能變夢的那個心是真諦。『俗無性即真』,夢沒有自體。它的體是什麼?體就是能作夢的心。在這個夢境裡面,是體、相、用三個同時現前,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當中有沒有界限?給諸位說,沒有界限。因此我們講真、講俗,實在是很不得已的說法。就性,我們講真;就相,我們講俗,其實性跟相不能分。性跟相沒有界限,真跟俗是一,不是二:

  【故云冥也。】

  也就是說這兩者,你要是執著它就錯誤了。為什麼?都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不能當真,教你體會這個意思,千萬不能執著言說、名相,千萬不能落在意識裡面,去想像什麼,不能想,當下就明瞭,這叫做契入。這是『故云冥也』,「冥二際而不一」。

  【二既冥合。即應是一。】

  真俗是不是一?你得意的時候,說一也行,說不一也行;不得意的時候,說一也錯,說不一還是錯。換句話說,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說什麼,意思都正確。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說什麼都錯。這個錯與不錯,就是不錯,你能從這一門見性,這個門是開的,沒有障礙;說錯了是,你從這個門走不通,有障礙,你見不到性,錯,錯在這裡。不是他說錯了,而是我們自己錯會了意思。怎麼錯會?用我們自己的意思去推想,這就錯了;不用我們的意思就對了。所謂是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你用的是什麼?你用的是真性。真性是什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真性。你用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性就變成八識。用八識,決定入不了這個門。用八識修行,最高只能證得阿羅漢果,不能見性,佛在《楞嚴》上給我們說得很透徹。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一以互奪故。離名數故。故亦非一。】

  所以也不能說一,亦不能說二。

  【大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

  這才乾淨。『無中』哪裡有二?不但沒有二,這個『無二』也沒有。所以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也無,如果有個本來無一物,還是錯了,還是有一物。本來無一物也不能有,亦無。但是,話只能說到這個地方為止,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也無就說不出來了。再往上提升,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他話說得說到頭了。這個禪家講話頭,這就話到了頭。到頭不是真的,要更上一層才是真的。這個話到頭,這就好像指路牌一樣,指你一個方向,目的不在此地,還在前面。你把這個指路牌捨掉了,往前面再踏上一步就到了,那個目的地就達到了。這個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無二這個念頭都不能有。

  【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法。】

  『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相有體無,所以說『一切空』。這就是一切諸佛的真實法,也就是一切諸佛親證的諸法實相。

  【仁王經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

  這兩句話的意思,解是智,諦是證。《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心經》上那個智,相當於此地講的解;《心經》上的得,相當於此地的諦。前面這一句是「遣二也」,『於解常自一』。後面這一句,『於諦常自二』是「遣一也」。二是相對的,一是絕對的,相對、絕對兩邊都離開,這是真正的佛法,真實的佛法。我們看《壇經》,六祖跟印宗法師第一次見面,就是現在的光孝寺,是風動幡動,現在那個旗杆還在,風幡沒有了。當時印宗法師向他請教,打聽黃梅五祖平常有沒有常常開示禪定、解脫像這些法門,這是禪宗非常重要的法門,禪定、解脫,有沒有常常跟大家開導?六祖答覆得很妙,真是所答非所問,根本就不理會他所問的這個問題,直截了當告訴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換句話說,根本不許你提出問題。你心一動念就是二法。為什麼?動念跟不動念,不就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清淨心,你心不清淨。不是清淨心,就是你心不覺,那不覺就是迷,你心不正,不正就是邪。所以才起一念就落在迷、邪、染,就落在這裡。可見得六祖他所注重的,他所教人的,就是教你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始終保持你的清淨心,覺心,這就是佛法。

  所以佛門裡誦經、念經,念經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才得意。每天我都念經,你這有念,我念的什麼經,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都了解,滿肚子的佛法,那都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佛沒有法,那是大錯特錯。所以《仁王經》上這一句說得好,這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中道也沒有,這個境界相當之高。但是諸位要曉得,一定要把這個境界應用在生活上,你才有受用。不能應用在生活上,不能應用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這沒用處,那你還是二法。我關起門念經,我是一法,心清淨了;我面對著一切大眾,這時又生一個心,那就二法了。如何能夠做到始終是一,這就是功夫,那就是菩薩住世,真正是菩薩行。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就在此地,就是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一個妄念都沒有的。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有沒有言說?沒有言說。他有沒有動念?他沒有動念。但是我們看起來,他也起心,也動念,他也有言有說。他的那種言說、動念,就像自然的一種反應。就好像我們敲鐘一樣,敲一下,它就響一下;敲大,它就響得大;敲小,它就響得小。它有沒有心?沒有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是說,你敲重一下,我要響大一點,它不會有這個念頭。所以菩薩在日用生活當中,就是隨著眾生這個心態,他自自然然的反應,反應到恰到好處,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表現在外面,他也有喜怒哀樂,其實他內心如如不動,這是佛法教我們,在這個世間得到真實的自在,真正的快樂。

  清淨心能照見一切萬法,不但眼前一切諸法實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他怎麼不自在!這樣的境界一定要從清淨心中求。你要想求清淨心,必須要看破,必須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執著。怎樣看破?真正明白諸法實相,一切法相有體無,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看破。所以在一切法裡面,沒有求取的心,沒有取捨心,沒有得失的觀念,這是你真正看破、放下了,生活當中決定自在。如果見性,那是性德的受用,那是不可思議;沒有見性的,脫離不了業力。業力裡面告訴我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勤修善德,果報一定增勝,一定增長,一定殊勝。所以不要憂慮,不要操心我這個生活怎麼辦?不操這個心,沒有一樣不自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你的這個道理沒搞清楚。果然搞清楚了,果然把因果搞清楚了,你就可以做得到。為什麼?心裡沒有恐懼,沒有害怕,身上一文錢都沒有,明天生活怎麼樣,他不想。不要去想,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到了明天,明天自自然然又過去了,所以不要去想它。你要想明天、想後天、想明年、想將來,這叫做打妄想,這個就錯了。就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能生萬法。再看底下這句:

  【又二諦並非雙。恆乖未曾各。一雙孤雁。博地高飛。兩隻鴛鴦。池邊獨立。】

  這句話實在就是說的『二諦』真正的關係,沒有辦法畫清界線。『並非雙』,就是一;『恆乖未曾各』,這就不一。這就是經上常講的,不一不異。你不能說它是二,也不能說它是一。你要說它是一,性相在樣子上的確是不一樣。你要說它是二,性相是一體,當中確實沒有界限。真相如何?真相的確是不一也不異。佛在經上還有一個比喻,我們常常見到的,如水與波。把水比作性,把波比作相。它兩個到底是一,還是不一?你說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動的;說不一,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它也沒有兩樣。諸位要知道,一切萬法無不如是。我們的身心、心境、世出世間法統統如是。所以入到這個境界,曉得一切萬法跟自己什麼關係?一體。所有一切法,我們自身境界從哪裡來的?都是自己真如本性的相分。我們在這個世間,與這個對立,與那個對立,是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一切法裡面沒有對立的。這個對立從哪裡來?對立是從你自己迷惑顛倒,是從你自己的分別執著上建立的,妄想執著上。所以真相你永遠不了解,這就是佛在「出現品」裡面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不曉得是萬法皆如,我們在一切分,分自分他。那到現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麻煩大了,大在哪裡?愈分別愈嚴重,愈執著愈深。這個要說得不好聽的話,就是本性的污染。我們現在的世間人已經體會到環境污染嚴重,生態不均衡。將來影響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生物,當然也影響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現在知道這樁事情了。但是他不曉得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心理上的污染;這個污染比那個環境污染不曉得要重多少倍。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你看《學記》裡面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把教育辦好。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防止本性的污染。這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功能。佛法的教育,不但防止你污染,還能夠教你已經污染統統把你清除,恢復本性,這偉大!真正了不起。這個污染是什麼?污染就是知見,邪知邪見。每個人有個想法,每個人有個看法,這不得了,各人堅持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自己想法是對的,別人的想法、看法是錯的,就要衝突,就要鬥爭,世界怎麼不亂?你想這個世界將來還有和平的一天?在我看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這自由思想愈來愈發達。就是每個人的執著,每個人這種成見愈來愈發達,發達到最後,人與人不能相容。你看佛法教給我們,把所有一切妄想執著放下,大家都相同。所以佛這個很高明,不是說我的看法正確,我的見解正確的,你們都要跟我一樣,不是的。佛說,我的看法也不正確,我的想法也不對,我們統統放下,我也放下,你也放下,大家心地一片乾淨,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這個通了,這個高明,我們人人願意接受,樂意接受。所以佛不是說,你們錯了,要跟我一樣,佛不是這麼說法。那種說法,你們錯誤的,要照我這個講的,你們去做,那是佛法的小學,對小學生的講法,不了義的。了義的佛法是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恢復自己的本性。

  所以中國過去的教育,一般人,不管你怎麼想,不管你怎麼思,他有個原則、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在世間法裡面,就是儒家建立的倫常道德,這是個標準。有的時候越過,有的時候不及,但是距離這個標準總不太遠,所以社會能夠維持長治久安。今天我們把這個去掉了,佛法也不要了,這不得了,天下大亂,沒法子救。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一定要警覺得到。人生不長,很短,我們明白了,我們救不了這個社會,救不了這個世界,但是我們有能力救自己。他亂,我不亂;他想,我不想;他思,我不思。我有辦法救自己,我幫不上別人的忙,我能夠救自己,這就對了。那有緣的人,什麼叫有緣?他能夠相信這個道理,他肯學習,就是他能夠把他的想法、看法,分別、執著也能放下,這是有緣的人,與佛有緣,有緣皆能得度。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