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七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五頁第三行,最後三個字看起:

  【二圓淨者亦有二門。一頓悟。二漸修。】

  前面說到「淨緣起」,淨緣起有兩種:一種是「分淨」,一種是『圓淨』。分淨就是我們常講的三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比我們六道眾生那他確實是清淨,但是比起圓實的菩薩,就是圓教、實教的菩薩,那他還差得很遠。那到圓、真實,這才是真正之淨。今天這段就是給我們說這類。這裡面又可以分為『頓悟』跟『漸修』。什麼叫頓悟?什麼叫漸修?

  【頓悟者。翻前根本無明也。】

  這一句話就解釋了,而且解釋得很圓滿,既簡單又明瞭,這就是破了無明。把前面『根本無明』轉過來,這就是『頓悟』。話說得很容易,但是做,非常的困難,不是容易辦得到的。那下面這要給我們說明:

  【謂有圓機。】

  『機』就是根機。在一切眾生當中,有些眾生根機特別的殊勝,這我們稱他作「圓機」,圓教大乘的根機。這類的人在佛法裡面來說,非常的可貴。他很容易開悟,不但開悟,他是頓悟。

  【聞此圓教。】

  這部《華嚴經》是『圓教』,不但是圓教,而且是一乘圓教。

  【知一切眾生皆如來藏。無別八識生滅之種。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一切國土染相本空。無非淨土。】

  這些教義都是《華嚴》上說的,也是《華嚴》教義裡面最精彩的部分。他一聽,他確實明瞭通達而不疑惑,這就很難得,這就是頓悟。這些話,實在講,與我們六道凡夫的知見完全是相反的。不僅僅是六道凡夫如此,就是前面講的三乘也不例外。甚至於小乘人聽到這些話,都說這是胡說八道,不承認。所以南洋的小乘他們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說的)。不是他們的常識,的確很難相信。

  『一切眾生皆如來藏』,這就是一切眾生就是佛,就跟一切眾生就是佛是一樣的意思。我們看到的一切眾生不是佛,不但不是佛,這裡面還有很多作惡的眾生,三惡道的眾生,貪瞋痴慢,怎麼都是佛?這我們很難相信。可是有人聽了佛這句話,真的明白、覺悟了,一點都不假。不過那些佛是迷惑顛倒的佛。迷惑顛倒是一樁事情,佛又是一樁事情,佛本身永遠沒有迷惑顛倒,所以迷惑顛倒叫做妄情、妄執,妄就不是真實的。這種情與執(執著)都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就好像在作夢一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說真的,真的都是佛,都是如來藏。就跟前面我們說的這麼多,說真話,一切法的興起全是性起,給你講緣起是方便說,是隨順眾生的知見而說。如果就如來眼光裡面,一切法,一一法無非性起,性起就平等。所以這的確是相當難體會的一樁事情,如果真正體會到了,這菩提路上的確是非常的快速。你這一生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個『菩提、煩惱、生死、涅槃』,給諸位說,是一樁事情。這兩個名詞就是在我們迷悟的時候建立的。你迷了叫煩惱,你覺悟了,就叫菩提。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換個名詞而已。你迷是這樁事情,悟,還是這樁事情,所以迷悟不二。在我們凡夫分上叫煩惱,菩薩分上叫菩提,沒兩樣;凡夫分上叫生死,菩薩分上叫涅槃,生死跟涅槃也是一樁事情,就是迷悟不同,建立兩個不同的名稱、名詞而已。好像你現在在迷,叫你做凡夫,你這一開悟,就叫你做菩薩。你看,名字換一換,人還是一個。過去做凡夫也是我,現在作菩薩還是我,沒換,就這麼回事情。現在不必開悟了,受過菩薩戒回來就叫菩薩。你看多容易,是不是?多容易。那名字馬上就不一樣。所以你要曉得諸法實相就是真相,真相如是。世間法會迷我們,佛說法,你要是不留意也會被佛迷了。實在佛並不是有心迷你,是你自己迷在佛法裡頭,這沒有法子,這不能怪佛,是你自己不善用心,被佛所說的這些法迷住了。

  『一切國土染相本空』。確實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的這個話意思是一樣的。馬鳴菩薩說:「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了,就是染。「本覺本有」,本覺就是覺,就是悟,本有,淨土是本有。染相本空,染相是本來沒有,淨土是本有的。一切剎土,無非淨土。由此可說,土哪有染淨?沒有。土也沒有淨穢。實在講,染淨在人心,就是迷悟在人。這也是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依報是假的,不是真實的。連現在科學家都證明沒有物質存在。物質不過是光波的震動所產生的幻相。科學家稱為幻覺,就是佛教裡面稱之為迷,迷就是幻覺。

  所以逐漸科學的發展能夠把佛經所講的諸法實相,它能夠證明。雖然見到這個實相,可是他的迷執還是不能斷。那些人很聰明,如果接觸到圓教的經典,這些人學佛非常之快,很容易成就。可惜的就是他的福德不夠,他沒有緣,一生當中遇不到佛經。所遇到的,他因為不懂中文,遇到英文翻譯的經典,錯誤百出,意思都翻錯了,這是西方人沒有福報,遇不到經典。佛經裡常說,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西方這些非常聰明的人,他這三個條件裡頭沒有因緣,遇不到,縱有善根、福德,沒有因緣;我們這邊的是有因緣,老是善根、福德不夠,這都是很遺憾的。善根就是理解、信解,福德是奉獻、行證,信解行證。你真正肯依教奉行,這個人的福報大。

  尤其是我們這次《淨土五經讀本》印出來,這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稀有難逢的大福報,這過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單行本。可以叫你對這個法門真正的生起信心。信心建立,沒有不往生的。蕅益大師說的,這個法門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所以這部經確實能夠幫助大家建立清淨堅固的信念,你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淺深。這是修學這個法門,三部經典是非常重要,古德也是如此提倡。《無量壽經》、《彌陀要解》跟我們的《普賢行願品》。《要解》很重要,過去我們講過很多遍,這個本子現在我們沒有,需要印了。今天我找到一個木刻的版本,因為只有要解,並沒有什麼講義,只有要解,我們讀誦、研究非常方便,頁數不多,只有五十二張,線裝書五十二張。我交給我們基金會,馬上印一萬本。將來有需要,大量的來流通。聽說我們現在的《五經讀本》,印了將近三萬本還不夠用;現在到處有人要,我們手上沒有書,趕緊印。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真正眾生有福。這個法門,就是頓悟的法門,是一乘圓教頓悟的法門,有這麼多人喜歡,這麼多人信受奉行,這在整個大時代裡面來講,也是個好的預兆,非常之稀有。

  【初發心時。便成阿耨菩提。見一切眾生皆亦如是。】

  『初發心』,便成『阿耨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初發心時便成佛道,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真正是快速,比禪宗還要來得快。

  【故出現品云。】

  這在引經為證。這《出現品》就是《華嚴經.出現品》。

  【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

  這樁事情只有圓悟的人他曉得,我們迷惑顛倒的凡夫不知道。所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個事情我們也不知道,你要曉得,那會嚇一跳,嚇呆了。為什麼?我們整個身體裡頭,不知道有多少諸佛菩薩在裡頭講經說法,你怎麼會曉得。一根頭髮裡面,就不曉得有無量數的諸佛菩薩在裡頭講經說法,無量無邊恆沙菩薩圍繞著,你曉不曉得?這些話不是假話,真話。所以《華嚴經》並不是比喻,說的句句真實。可惜的我們現在的科學,還沒進展到這個地步。如果將來顯微鏡能夠把一個小的電子、微塵放大無量無邊,億倍,億萬倍,那你就看到一個電子、一個原子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裡面,有恆沙菩薩在講經說法,那聽眾就不知道有多少。這是華嚴境界,我們很難想像得到。

  自心如是,『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你一旦覺悟,自己成佛了,你就曉得一切眾生同時成佛,不會說我成佛了,眾生沒有成佛,沒這個道理。我成佛了,眾生還沒成佛,那你成那個佛,頂多不過是藏頭佛而已,四教裡頭的藏教佛。這個佛的地位不高,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再看底下文:

  【準此義故。即頓悟時徹於法界。】

  注意這個『徹』字,『法界』是無量無邊的,不是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什麼恆河沙數大千世界,那都沒有辦法形容的,盡虛空遍法界,你完全明瞭,徹底覺悟。

  【若自若他。唯見清淨。】

  這個境界就是佛家常講的,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你就證得了,只見到清淨。

  【不見更有染法也。既不迷真執妄。】

  他再『不迷真』,再沒有、不會執著虛妄。

  【故云翻前無明。】

  這就是破『無明』,見法身。這個境界所說的,就連最後的根本無明,也就是生相無明都破了。所以見到整個法界統統是清淨、統統是無染。這個時候平等清淨心完全顯露,大慈悲心遍覆法界一切眾生。這是自然流露的,不是說你要發心,它不是發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法爾如是,它就是這個樣子。這就說明迷跟悟不相同。但是諸位要曉得,體上迷悟是沒有兩樣的,在現相上、作用上不相同。迷悟的相不一樣,迷悟的作用不一樣,但是迷悟的體是相同的。覺的是他,迷的還是他。所以要知道自己在哪裡。佛門常常講無我,有個真我。真我是什麼?就是真性,真我就是法界,就是清淨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就是禪家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清淨法身,也叫做真如本性,又叫做諸法實相。名詞在佛經裡面總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這一樁事情。這是自己,除這個之外,你要有什麼想法、看法、執著,統統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才是真正的真實。

  這是說頓悟,這是一切眾生裡根性最高的。頓悟,同時也就頓證,這是真正難得了。後面再講漸修。漸修,雖然他能夠頓悟,他的習氣斷不掉。理雖頓悟,事須漸除,這類根性的人比較上多。前面那個頓悟、頓證,那是非常少數。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真的只看到一個人,六祖惠能大師,他是一個頓悟頓證的人。他的學生當中,雖然經過他的調教,有四十多個開悟、明心見性的,那些人都是屬於圓悟漸修,都沒有像六祖那麼快,一聞就悟入、就證入。學生當中,那個根性也算是相當之利,快的幾個月開悟,幾年開悟,乃至於十年、二十年開悟的,都有,這就是屬於漸修的。

  【漸修者,謂雖圓頓悟解。】

  這就是理上他悟了,真正覺悟了,沒有懷疑。

  【而多劫已成顛倒妄執。習已性成。難為頓盡。】

  這麻煩在此地,多生『多劫』他迷惑『顛倒』、執著,他已經養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這個東西要把它改過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一定要在境界裡面去磨鍊,這就是斷習氣。煩惱有沒有?他決定沒有了。他要在境界裡把習氣把它淘汰盡。

  【須背習修行。契合本性。】

  『習』就是他那個習氣,習性。要與習氣完全相違,譬如說有這個貪的習氣,現在我們一定要勤修布施;布施跟貪欲恰恰相反,要這麼樣修法。過去有一些惡作的習氣,現在要持戒,就是完全跟這個習氣相違背,這樣的一種修行方法,這個方法很明顯的就是除習氣。不用這個方法,你這個習氣去不掉。目的是將本性、相用都完全顯露出來。剛才你只有理、只有體,你相不行,作用還是不行,那個沒有用處。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才會真修行,他知道怎麼樣修行,他曉得。這個地方,把漸修的修法也提出兩個綱領:

  【一離過。二成德。離過者。翻前展轉枝末三障也。】

  無明有根本無明、有枝末無明。這個地方要用功,一定要從枝末上下手。那個根利的,他在根本,根本是一斷永斷。但是中下根性的人沒有這個能力,他在根本上斷不了,那就從枝末。『枝末三障』就是惑業苦,迷惑、造業、受報,就是這三樣。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然後再來講這段的大意。

  【既自識真淨法身。】

  這就是前面講,他圓頓悟解,知道自己有個真正的『清淨法身』。

  【靈鑒真心。】

  靈明覺知的真心。他知道。

  【即不妄認四大緣慮之軀。】

  他決定不會再誤認了,我們現在能夠思惟的是心,這眼前『四大』的身是自己的身,不會再執著這個身心是自己,這句話是這個意思。那我執、我見就破了。諸位要知道,破了我執,破了我見,這個境界,淺而言之,相當於小乘的須陀洹,初果。如果功夫深一點,相當於小乘阿羅漢。須陀洹破身見,阿羅漢破我執,不但身不執著,心也不執著了。在圓教裡面,就是初信位到七信位的菩薩,就是這個階段。

  【本因煩惱而為此身。】

  我們的『身』從哪來的?『煩惱』來的。你沒有煩惱,你就不會受生。你沒有煩惱,你不會來投胎。什麼煩惱?愛欲。佛經上說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如果你那個愛心還是很重很重,這個事情是個麻煩事情。所以諸位要曉得,愛欲,是我們所有煩惱裡面最嚴重的一個,這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大根大本,你能把這一條拔掉,換句話說,你永脫輪迴。

  這個事情麻煩了。你們諸位仔細去想想看,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造作種種罪業,為什麼?都是為了貪愛。貪愛的對象很多,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不管你貪愛哪一個,都是造罪業,都是生死根本。我們佛法講,常說父子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想想看,是不是都是從愛欲來的?如果沒有愛欲,這四種關係統統都沒有了。一家是這個關係,整個社會還是這個關係。除了這個關係,找不到第二種關係。愛欲是迷惑,這是迷惑、是顛倒,這一切造作那就是造業。你造作業,後來一定有果報。所以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了,那個問題就容易解決。

  【既不認此身。即貪瞋自息。】

  你曉得,能夠思惟想像的,這不是我的心,這『身』也不是我。身心裡面都找不到我,那起一念貪心,這誰貪?這與我沒有關係。那誰瞋恨?所以貪瞋自然,縱然不能馬上斷除,這個念頭就淡了,不會那麼嚴重。這裡面你要是觀想愈深,你得的受用就愈大。我們講修行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觀照。觀照功夫深了,照住,照見。到照見,那你就成德了。底下成德,這個觀照、照住都是離過,都是把過失統統都離開。到照見就成德了。《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上乘的功夫,也就是入了境界。《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經,他用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入了這個圓證的境界。

  【貪瞋既息。即不造業。】

  『不造業』了,當然沒有苦報。

  【既無有業。即無三界六道苦樂之報。故云離過也。】

  這是教給我們怎樣去『離過』,文字裡面只有講非常簡單,但是很清楚的把這個修學的原理原則,給我們指的清清楚楚。我們把它合起來講,第一個不迷,就是不執著,沒有虛妄的執著,不迷,不執妄。第二個不邪,不造業,造業都是邪知邪見才造業。不邪就不造業。第三不染,身心清淨就沒有六道輪迴的苦報。所以你看看,這段意思就是三皈講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不執妄,不造業,沒有苦報,這就是翻邪三皈。所以你看三皈依是多麼的重要,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那個三皈是形式,一點用處都沒有,還是迷,還是邪,還是染,哪皈?沒皈,沒有回頭。故離了以後,這就性德就會顯露,成德,成就性德。

  【言成德者。既無障惱。】

  『障』是業障,『惱』是煩惱。業障、煩惱都沒有了。業障、煩惱要想斷,難,真正是難。你看小乘,小乘人是很笨,就在事相上去斷。八十八品見惑,實在講,相當不容易把它斷掉;縱然斷掉了,證了小乘初果。證初果之後,再斷這八十一品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斷這個。要把它斷乾凈,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斷得了,你看多苦,要用多少的時間。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要七次往來才能斷得了。大乘人聰明,大乘人修行的方法跟他們不一樣。因為小乘不明白圓教的教義,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從事相上斷;大乘人明白這個道理,曉得根源,所以大乘用的功夫用觀照。這個方法便利多了,所以就快得多,快捷。最快的方法,無過於念佛。

  諸位要知道,一個對於圓頓教義不明瞭的人念佛,他是從事相上念,他一生能夠往生,品位低一點而已。懂得圓頓大法的人念佛,沒有一個不是上品上生的。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馬上就證無生法忍。你看迴向偈說,「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無生什麼地位?七地以上的地位。從凡夫一下就跳到七地以上的地位,七地以上可不簡單。通常佛法裡面講,從凡夫修成七地菩薩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我們短短幾年當中就完成,這真正不可思議。

  要怎樣才能夠明瞭?給諸位說,我們現在這部註解,你再加上「淨土五經」就夠了。所以《淨土五經讀本》,我們新編的這部書,諸位要拿到,應當從頭到尾,一字不漏,你至少要看三遍,對於你會有很大的受用。三遍看了之後,你再選一、二種專修。譬如你選《無量壽經》,你看黃念祖的註解,那就不一樣了。你再念宗密大師的《普賢行願品疏鈔》,你也不一樣了。不能不讀,要認真的去讀。決定不要貪多,你要貪多,你這個心永遠是散亂的。為什麼?貪心,貪婪。教你不要貪,有一、二本夠了,何必還要貪。甚至於我告訴你,你在我這裡聽講,你也不要去聽別人講。這絕對不是我專制。為什麼?聽別人講,別人講的跟我不一樣,你的頭腦又攪和、又迷惑了。現在才給你慢慢開一點悟,你到外面亂一聽的時候,又迷了。你看得多、聽得多,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沒有好處,增長邪見。你要是不聽、不看又不行。清涼大師又說了,增長無明。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這個事情麻煩。

  實在講,這修學最初的階段比什麼都重要。等到你邪見、無明都破了,給諸位說,那個時候你就博學多聞,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決定沒有障礙。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無明、邪見一大堆。你一不聽話,只有天天增長無明、邪見,決定沒有好處,所以不能聽。也許有很多同修說,你過幾天又要出國,我沒得聽了;沒得聽了,只好聽別人的了。好了,那你就,我回來的時候,好像燈稍微亮一點,走了之後又黑了。古人常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跟老師要跟多久?跟一天就夠了。老師指我這條路,我照著這個路去走就行了、就沒錯了,何必要天天跟著老師,沒這個道理,大家要懂得這個意思才好。那我不在的時候,你們可以讀經,先把這個註解從頭到尾認真的念幾遍。念幾遍,我回來你再聽我講,領悟不相同。「淨土五經」從頭到尾多讀幾遍,讀得愈多愈好,為什麼?念經是修定、修戒、修慧。你能夠老老實實,死心塌地,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上三千遍,你決定開悟,圓悟,圓入。但是你不肯用幾年功夫,那你就沒分了,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因緣是有了,你沒有福德。沒有福德,什麼福德?福德就是定、耐心,你沒有耐心,沒有定。沒定的人就是沒福,有福的人,心有主宰,心是定的。

  我到國外,給諸位說,現在就講一部經,講《無量壽經》。我下個月二十四號到新加坡給他們講一部《無量壽經》,大概要一個多月。每天講,一天講兩個小時,每天講,快一點講就把它講完了。在台灣,我們是細講,所以時間就很長;在國外,沒那麼長時間。他們要求我住兩年,我沒辦法,不能答應他。我說兩個月都不行,最長一個半月,最短一個月,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所以你要懂得會修,要知道如何用功,如何保持自己,保持只有精進,沒有退轉。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也有很多人勸我不要離開台灣。不離開台灣,沒事情做,沒人跟我學。如果真正有人跟我學,我不想跑,跑得很累、很辛苦。要有幾個人好好的學,學成之後,外面十幾個道場,大家就可以去了。你們可以代我去,我就不要跑了。但是現在沒有人跟我學,沒有事情,到外頭去結結法緣也是好事情,使這個淨土法門能夠普遍的弘揚。經典送去,送去他不識貨,還得我去當場作秀表演,告訴這個經怎麼好怎麼好,他們才曉得。我要是不去,送去了都沒有用,所以很苦!不去怎麼行?這麼好的經,你說不去介紹,送他那裡,他當作普通的經書,書架上一放,甚至於一生擺在他家裡,他都不會看一遍,那真可惜。所以我們把經書送去,還要親自到那個地方給他說明,說明這個經的好處,他才會看。所以在國外,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把這個法門、這些經典介紹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不可能,沒那麼長的時間,真正詳細講解都在台灣。我們這錄音帶將來供給他們,提供他們去做參考。這是業障跟煩惱總要曉得,知道什麼是業障?什麼是煩惱?你就有方法對付。

  【既無障惱。則一向稱性修行。顯發性上塵沙功德妙用。】

  這句裡頭,他的重心就在『稱性修行』,就在這句。什麼叫稱性修行?我在此地再明白的告訴諸位,專念這部《疏鈔》,這是稱性修行。為什麼?《疏鈔》裡面,字字句句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顯示出來的。你能夠下定決心,五年我就念這一本,就稱性。這本《疏鈔》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是經中之王,這是王中之王,這要認識。第二種是「淨土五經」。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稱性之談,是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稱性之談。所以經上對於阿彌陀佛的讚歎,這個讚歎也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讚歎,是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才曉得,我們為什麼選這兩部經。這是我們三十七年來,在一切經論當中真正找到了,把第一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當然我們決定要依這個法門來修學,我們不會依第二個法門。我們自己修學用這個法門,我們介紹給別人還是這個法門。如果介紹別人是另外一個法門,現在那個人不知道,到將來他會說話的,你這個人自私,沒有良心,你自己修第一法門,把第二、第三給我。這個說不過去。所以我們今天介紹的就是第一。他如果學第二、第三,有別的法師那裡有。我這裡只賣第一,不賣第二;你要第二、第三,別人家裡有,你找他去。

  簡單的說,稱性修行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稱性修行。所以我們今天的確把全部的力量來弘揚這個經典,使這個經典大量流通。將來再有能力,配合我們的錄影帶、錄音帶,使人拿到這部經之後,他可以再聽講,那就更能夠得受用。『性上塵沙功德妙用』,這就是諸佛大菩薩的生活行持,這是妙用。

  【然非謂先離過盡。然後成德。】

  這句話說得好,並不是說先要把『過』都離盡了,德才顯出來,不是這樣的。換句話說,過離一分,德就顯露一分;離兩分,德就顯兩分。所以菩薩有五十二個階級,到第五十二那就成佛了,所以離一分過,顯一分德。它裡面說的:

  【即心境離過之時。即稱性念念圓修萬行。念念圓成萬德。】

  這句話同時也顯示出念佛的功夫。我們念經也是念佛。有的人初學,他說我念這句佛號,妄念還是很多。我說那你看經書?他說看經書沒有妄念。我說那你就看經書好了。看經書還是念佛,為什麼?經書裡面講的是佛的功德,佛的境界,佛的依正莊嚴。尤其是念「淨土五經」,念這部經也是一樣。這部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淨土五經之一。所以你念五經、念《往生論》,統統是念佛,跟念這句佛號無二無別。這你要懂得。念的時候是修戒定慧,這個功德非常之大。像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要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心清淨,定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地清淨,戒定慧三學同時在修。念久了,自然就熟了;熟了之後,經文縱然不能全部記住,裡面重要的句子大概都能記得住。這些經文並不是有意去記,因為熟了,他自然就記住了。記住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會起觀照的作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想了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會照著這個標準去做,不敢違背佛的教訓,這叫漸修。煩惱、習氣一起現行,馬上想到佛在經上怎麼告訴我們的,自然就化除,甚至於化成智慧。我們會對人處事,很巧妙的把這個處置得非常的圓滿,這就是智慧;把煩惱立刻變成智慧。所以說念佛的功夫就在此,就是心『離過』的時候『稱性圓修萬行』。這是說念念功夫成片,念念相應,自性功德自然顯發,『念念圓成萬德』。

  【雖初發心。便同正覺。】

  就是你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跟佛沒有兩樣。佛的思想,佛的見解,佛的言語,佛的行持,就是這個經上講的,這個經上完全是佛的境界。像「淨土五經」統統是佛的境界,我們能夠想法、看法、做法,盡量與它相應,盡量跟它接近,那雖然我們是初發心,我們的見解、思想、言語、行持就跟佛很相似了。所以初發心便成正覺,就是這意思。

  【而不礙行布。行位歷然。然且行行交參。位位融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這幾句話是講境界,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譬如剛才跟諸位說,你讀經,你念佛,讀經跟念佛都是戒定慧三學、三慧、三資糧、六度萬行一次完成,這叫圓融,那是圓修。實際上,我們在生活裡面,從早到晚,我們遇到這些人,遇到一些事,我們要處理應付,這就是行布,這就是次第。要在生活裡,要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如何把戒定慧三學、三慧、三資糧統統派上用場。這個生活就是菩薩生活,那跟六道凡夫不一樣,跟小乘人也不一樣。這個生活真是快樂無比,第一幸福,幸福美滿的人生就看你會不會用了,行布就是會用。

  『行位歷然』,行是行持,位是地位。菩薩地位,從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這個位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如此,但是『行行皆互參』,並不是說不同於我們這個世間學校,那一年級就是一年級程度,念一年級的課本,不能念二年級。佛法裡不如此,我們雖然是一年級,但是我們可以念等覺菩薩的課本,這很妙了。這就是它能夠交參。等覺菩薩念什麼課本?就念這個課本。我們今天一開頭也念這個課本。所以這個學校跟我們世間學校不一樣。我們世間學校是譬如從小學到大學,每一年級課本都不一樣;佛法裡面,從初發心到成佛用一本教科書。你教科書就一本。它這個教科書了不起,可以從幼稚園一直教到博士班,用一本書,你看看這了不起,真是太偉大了。實在說,不僅是佛法如此;你要是說只有佛法如此,我們就奇怪了,中國從前儒家也是如此。你看小孩七歲上學,念什麼?念四書五經,一開頭就念這個。到了鬍鬚都白了,他念什麼?還是念四書五經。他這一本書,念一輩子。從開始上學起,念一輩子,就一部書。它這部書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這部書念好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派得上用場。儒家的書尚且能夠編得這麼高明,何況佛法。

  你真正明白了,現在學校裡教的那個課本,胡說八道,搞得我們天下大亂,人心惶惶!現在教科書教的。如果一直都還遵守用儒家的教科書,給諸位說,這個世界天下太平,長治久安,人類真正能夠得到幸福,這是一點不假的。那佛法更不必說了,為什麼?佛法在理論上給我們講得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每個人心地正,心地清淨,這個物產自然就豐富。他人有福,有福哪裡還有不豐收的道理;不豐收,那是沒福。有福報,自然沒有天災人禍。哪裡有什麼颱風、地震,那沒有福;有福,決定不會有。這些事情統統沒有,真是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大家把聖人的書丟棄掉,自作聰明,不遵守古聖先賢,可惜,非常可惜。諸位如果能夠真定下五年,這個事理,你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曉得這個時代錯在哪裡,根源在什麼地方,你都會很清楚。你今天看不出來,是因為你的心太亂了,這是修定的重要。

  所以他的行位交參,初學的人,可以念佛菩薩的東西,佛菩薩也念初學人的東西,這就是行行交參,『位位融攝』。五十一位菩薩,這就是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妙覺(妙覺成佛了),五十二個位次。他位位都是圓融,位位都是交參,所以說『因該果海』,因裡面有果,果裡面有因,因果是一不是二,這是佛菩薩真實的境界。這個境界,普遍應用在實際生活上,就是圓圓滿滿都做到了,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像我們帶業往生的,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的,到那個地方下品下生。什麼地位?初信位的菩薩。但是要曉得,圓教的初信位菩薩。你一生到那邊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到那個地方,同時你就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平起平坐,他們是等覺菩薩,這就是行行交參,位位融攝。這個事實,確實他方諸佛世界,只有這個理論,見不到這個事相。西方極樂世界事相宛然,這很了不起,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那個世界裡頭,這種現象是一切諸佛國土裡頭沒有,唯獨西方世界有。他不僅是理上融,事上也融;理上交參,事上他也交參。

  【斷障。即與一切眾生同體普斷。成佛。即與一切眾生同體普成。】

  這說起來真的全是華嚴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自他不二,萬法一如。你想,這個心量多大。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心量太小了。小就是迷,迷得太重,迷了,只有這個身是我。我這個腦袋胡思亂想,這是我的心,這個肉體是我的身;除了這個,那是他,那是別人,跟我當中都有一個界線,我不是他,他不是我,這一個堅固的執著,所以我們不能入法界。我們今天『斷障』,自己斷,不能與眾生普斷。我們今天有一點成就,不能與眾生共同成就,這個苦惱,入不了這個境界。所以大家要認清楚,這念佛法門是華藏當中的華藏,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

  蕅益大師《要解》上說得很好,他讚歎《彌陀經》。讚歎《彌陀經》,《彌陀經》跟《無量壽經》同部,讚歎《彌陀經》就是讚歎《無量壽經》。「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菩薩修行證果之司南。他把這部經讚歎到這個地方、這種地步。而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意思就是說略本的《華嚴》,詳細的說有八十卷,略說是《無量壽經》兩卷。這是屬於境界上的問題,只有你心量拓開,你才會真正體會到,斷障『與一切眾生同體普斷』。就是你自己煩惱、業障、習氣沒有了,你決定看不到一切眾生有過失。你還看到眾生有過失,換句話說,你自己的過失還沒有斷乾淨,你才會看到。自己心真正清淨了,怎麼會看到眾生有過失?那就奇怪了。所以連六祖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別人像一面鏡子,照鏡子,一看到臉骯髒的,不是他髒,是我的臉上髒;我的臉上不髒,照鏡子,它不會髒,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真正明瞭這個,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那就是照鏡子,就檢查出自己許多的毛病,你回家去好好的把它修正過來,這才成得了佛,這才入得了一真法界,往生淨土上上品往生。

  『成佛與一切眾生同體普成』。所以你成佛,你決定見大地眾生同成佛道。我自己無明斷了,你會看到與大地一切眾生同斷無明。這樣才行。佛說我自己成佛,斷了煩惱,還有許多眾生,他們還沒有斷,他也發願,我成佛,斷煩惱,回來再普度眾生。你們想想,他能成得了佛嗎?你今天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他在打妄想,他成不了佛。他縱然是真正成佛,成的是藏教佛、通教佛,沒有破無明,那個佛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我們今天講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迷了才有十法界,悟了,沒有十法界。十法界,佛,十法界裡才有佛,一真法界裡沒有佛。無佛無眾生,才真正平等,真正清淨。有佛、有眾生,不清淨、不平等,還是在染,那個染污還沒有洗刷乾淨。真正洗刷乾淨了,佛與眾生都沒有,說煩惱菩提也沒有,說生死涅槃也沒有。

  從前禪宗裡面教學,所謂講向上一著,他的目標就定在這裡。你有什麼疑問,一問,開口要請教老和尚,老和尚沒有話說,拿著香板就打,拼命打,打了也不告訴你,為什麼?沒得告訴你,就是教你不要起心動念。你為什麼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老實。你要是個佛也打你,你是個眾生也打你,凡是你頭腦一動念頭就打你。打得教你不起心、不動念,恍然大悟,這入了這個境界。所以他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那個香板把你打出來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打得出來的,如果打了幾下,生了瞋恨心,我有問題,你不解答,你根本就不懂得,你憑什麼資格教我,是不是?好了,那你永遠不能開悟。他不是不明瞭,他是真明瞭;他真明瞭,他用這個方法來教你明瞭。可是你就是不明瞭,那就沒有法子了。

  從前煮雲老和尚在的時候,有次碰到他,他就跟我說,我打佛七的時候打香板,好多人都來找我打;打了,他們還供養我。我說這是拿錢來買打的。業障消得掉消不掉?一點也消不了。諸位要知道這一點,業障哪裡是打就打掉了,如果打就打掉了,釋迦牟尼佛何必還講經說法?他住世四十九年,天天打人就好了。不是人人都可打的,那個可打的人,佛有慧眼,那真正的上根,這樣一逼,他馬上就覺悟了。中下根,怎麼逼也逼不出來,所以佛無可奈何,還得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把嘴唇都說破了。說破了,你看真正開悟的有幾個?可見得,這個事情是不容易。

  但是,不是不能。怎麼樣才能?長時期的薰習,這點很重要。那就是方法用對了,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不成就的;方法用的不對,聰明人也錯過了機會。這個正確的方法就是至少你要用三、五年時間,把心定下來。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沒有辦法入佛門,就是念佛,你也念不好。人家念幾年,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你念了一輩子,心裡還是妄想一大堆,那有什麼用處的。所以一定要用三、五年的時間把心定下來,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聽,專門學一樣,念一樣。這樣才好。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