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九十三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93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四十二面第一行,從底下看起:

  【又勝鬘經云。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皆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染性常淨。即真如門。如起信一心二門也。】

  這還是講大乘始教,說明如來藏藏識就是一心。大師在此地給我們用兩個意思來說明,前面是講攝前七識歸於藏識,這樣的說一心,後面是總攝染淨歸如來藏。《勝鬘經》上這段話意思更為明顯,但是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然後才能夠明瞭事實的真相,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

  『自性清淨心』是講真心,也是講的本體,『不染而染,難可了知』。自性清淨心為什麼會變成不清淨?這不清淨就是染污。我們今天所說的心理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這合起來就是精神的染污。這個事情真的難知,很不容易搞清楚,佛雖然為我們講了很多,講得也很明瞭,可是我們聽了就是不明白。為什麼不明白?還是我們心理不清淨。心清淨,當然就明白了,所以追根究柢心不清淨。十界除了佛之外我們都叫眾生,十法界裡面的佛有究竟佛、有分證佛,有這兩種不同。究竟佛當然是沒有問題,那是圓教的無上正等正覺,別教以下的佛都是分證佛,沒有證得究竟圓滿。佛也有染污,分證佛也有染污,怎麼說有染污?像別教的佛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他只斷了十二品,別教的佛只斷了十二品,這就是染污。除圓佛以外,十法界都染污,只是染污輕重差別不同而已,愈往下的染污得愈嚴重,愈往上面去的染污得愈輕,究竟是怎麼染污的?為什麼會染污的?這就很難懂。所以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難可了知。唯識經論裡面所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講染污的起因與發展的過程,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過程、講發展。

  『染而不染』,真性,真怎麼可能有染?一染就不真了。這是講染而不染,這也很難理解。佛就染而不染這方面來觀察,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說不染而染,從這個地方來觀察,所以講九界眾生,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這兩個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矛盾,到底哪個是真的?兩個都是真的。怎麼說染而不染?我們舉個例子,陰天下雨,太陽被雲層遮住了,雲遮住太陽就好比染,那個太陽真的被它遮住了,還是假的被它遮住了?這個事實真相就跟這個相彷彿。因此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那個染污叫什麼?這不得已叫它做妄心,那不是真心。實在說這就是迷情,就是一點迷,迷了把智慧就變成感情,覺悟的人把感情又恢復成智慧。所以才給你講煩惱即菩提,悟了就叫菩提,迷了,菩提就叫煩惱,煩惱跟菩提就在迷悟的轉變,所以一念覺、一念迷。

  一念覺,事實真相明瞭了就叫佛菩薩,一念迷就叫凡夫。可是諸位要知道,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那是事相,相有沒有關係?相沒有關係,相並不妨礙,相不礙性,性也不礙相,相也不礙相,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理是講的性,事就是講的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它沒有妨礙。為什麼沒有妨礙?因為那個相是妄相,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就有妨礙了。它是虛妄的,就像那個雲遮住太陽,那個雲是真的是假的?不是真的,遠看好像是有那麼回事,近看就沒有了,它不能造成障礙,所有一切萬法統統是虛妄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一切物質是虛妄的,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心理也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實在的。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染而不染,染是妄相,不染是真性。可是理事、因緣發展過程,的確那是要高度的清淨心才能夠明瞭,清淨心就叫做根本智,對於一切萬事萬法通達明瞭,叫做後得智,就是智慧的起用。

  這都是『皆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這是講不染而染。性確實是清淨,但是它隨緣,隨純淨之緣就成佛,隨染緣就變成九法界,那就看他隨的緣輕重。隨得很輕就是菩薩、聲聞、緣覺,隨得染緣要重,那就是人天三途,就搞這個,就這麼回事情。可是諸位要記住,雖然隨緣他並沒有變,隨緣不變,因為他不變,所以佛才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如果隨緣隨著變,那就不能叫成佛,隨緣不變這是真的。諸位如果細讀《楞嚴》,就曉得佛說的這個話一點都不假。怎麼知道?我們六根的能力就是不變的真性。

  所以這不變的真性在我們自己身上就找到,不要到外面去找,自己這個身體就是修學的試驗,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不變,不變就不生不滅。為什麼?會變的有生滅,不變的就沒有生滅。可是他隨的緣,緣有生滅,緣是什麼?我們這個身體是緣,眼根、耳根這是緣,因為緣有生滅,年輕的時候眼睛很亮,老了時候就眼有老花了,年歲大了,耳朵也聽不見了,那什麼?這個緣有生滅,性沒有生滅,這要知道。不生滅的是自己,生滅的不是自己,不生不滅的那叫佛性,凡是有生有滅的這叫染污,這就是迷染。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就是六根的根性是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染,此地講的染,迷,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現在雖然有,應當可以斷掉的,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掉,本來有的決定可以恢復。這就是佛法講修行為什麼你能夠成佛,道理就在此地。你決定成得了佛,問題是你要隨純淨之緣,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隨染緣就成不了。

  我們現在要問,哪些是染緣?我們講最粗顯的,最粗的、最明顯的財色名食睡,這是染緣。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飯是染緣,吃飯是生滅法,睡覺也是染緣,我們隨著這個染緣很重。色界天人這五種欲,財色名食睡,他就不要了,他不隨這個染緣,他隨的染緣比我們就輕。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好事,真正學佛的人對於五欲要捨離,捨離得愈多愈好。以飲食,這是最難的,為什麼要飲食?飲食,我們是用飲食來維護這個身體,身體是一個機器,是一個動力,像火車頭一樣,我們燒什麼東西?燒煤,每天燒很多。你想想看,這個東西能乾淨嗎?那個改良的新的機車它就不用煤,改做燒油,再高級的燒電,你看一個比一個乾淨。我們凡夫燒煤,天人燒油,色界天就燒電,油就不要了,更少了,他不要飲食,禪悅為食。禪定的功夫來保護這個身體,使身體從定當中得到養分滋養。我們是很差很差的,在飲食裡頭去得這個養分的,這很差的,初禪以上不要飲食了,禪悅為食。到了見性以後要不要飲食?不需要了,捨離得乾乾淨淨。由此可知,飲食這是補充我們身體的能源,能源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消化這頭上去。初禪以上的人他妄念沒有了,他天天在禪定當中,妄念沒有了,他定功深,飲食就不要了。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要把這個染污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像佛陀在世給弟子們規定日中一食,他就吃一餐。我們今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宵夜,還要吃點心,這個染污太可怕了。為什麼人家一天吃一餐就夠了?他妄念少,他心清淨。所以他那個機器省油,我們這個機器耗油,沒有法子,省省不掉,不補充就不行,就沒有力量。由此可知,把妄想、煩惱、憂慮、雜念要捨掉,捨掉之後,你所需要的這個能量自然就少,身心健康,這也是養生之道。所以你要想長壽,要想不生病,有方法,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了,心清淨,你需要的能源就少。吃一餐,決定比吃三餐要清淨,身體清淨;身心清淨就不容易生病,就能夠長壽,也不容易衰老。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明瞭,然後才知道佛給我們訂的那些制度方法,要我們學習非常有道理,對於我們自己決定有利益、有好處。可是不能勉強做,勉強要吃一頓,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非害病不可。它那個身體每天需要那麼多的能量,你不給它補充,決定會損壞。所以這個事情不可以勉強,需要功夫,功夫就是清淨心。現在這個世間大家都講求環保,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最接近的一個環境,我們不知道環保,誰知道?佛菩薩知道。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教給我們如何來保護身心不受污染,把污染降低到最低的限度,這就是佛法的教學。佛法的修行也沒有別的,就是修清淨心而已。心清淨了,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沒有一法不明瞭,後面會講到。這是講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注意身心的健康,就是要注意身心的清淨,清淨就健康,染污一定是疾病的根源,這就是《起信論》上所講的生滅門。

  『染性常淨,即真如門』,染是事,事沒有自性,自性就是真如,真如是不生不滅,所以染污的這些事相它的本質是清淨的。怎麼清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怎麼不清淨?如果有可得,就不清淨了,有得就不清淨,無所得是清淨的。它是自性,所以這就是真如門。因此這染污怕不怕?不怕,你要明瞭。凡夫對於染污產生了恐懼害怕,這個染污真正造成了重大的傷害。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對這個染污不怕,為什麼?他曉得空無自性,所以在他是染而不染。這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他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諸佛菩薩能夠在六道,能夠在三惡道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示現跟那些眾生同等的染污,他是染而不染,他的本事在這個地方。我們凡夫恰恰相反,我們是不染而染,他是染而不染,和光同塵,這就叫覺。所以說染而不染就是覺,不染而染就是迷,覺迷就是這麼回事情。佛法就是把我們這些不染而染的人喚醒,真正醒過來了,我們也跟諸佛菩薩一樣染而不染,這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一心二門』,是講這個意思。這是說的大乘始教。

  下面我們再看第四段講大乘頓教,這個教義比前面又要深一層,愈深愈接近事實的真相。我們今天說事實真相,在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事實真相。什麼事實?宇宙人生。什麼叫宇宙人生?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本人,就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個事實真相要明瞭,明瞭叫覺,不明瞭就是迷。

  【第四大乘頓教。泯絕染淨。故說一心。】

  你看他這『一心』的標準比前面高,『染淨』兩邊都不立。為什麼?因為染淨是二法,染淨是相對建立的,沒有染,當然就沒有淨;沒有淨,染也找不到。實在講,佛為一切眾生說法,不得已建立二門,為了說話方便起見,二門都是假設的,都不是真的,你要是執著一邊,都錯了。凡夫執著有,有就染了;二乘執著空,空就淨了,執著淨錯誤了,執著染也錯誤了。執著淨,淨已經就不淨,已經就被染污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淨?染淨兩邊都沒有才是真淨。還有一個淨的意念已經就不淨了,你這個心裡頭還有一物,那一物就是染污。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也不能要。心理上果然有個佛法,你被佛法染污了,那就錯了;非法,是佛法以外的一切諸法,統統不能夠執著。佛說得尤其是明白,是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這都是給我們講真實話。有法就有染著,佛無法可說,說而無說,這就是前面那個公式是染而不染,他這高明在此地。我們這個地方說了是真有說,人家說了是沒說,你看他多清淨,說了沒說。我們看底下的說明:

  【謂清淨本心本無染淨。】

  這是真的,確實這『染淨』兩個字加不上。不但染淨加不上,生滅也加不上,來去也加不上,善惡也加不上,染淨同樣加不上,那是真性,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下面這顯示出佛說法的善巧:

  【對妄想垢假說為淨。】

  這下對染污了,什麼染污?『妄想』,『垢』是垢穢,被妄想染污了。這是佛在大經,前面「出現品」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的根就是妄想執著。所知,是你本來所知的,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現在有個障礙障住了,你這個無所不知失掉了,真的什麼都不知道了。什麼障礙?就是因為你會打妄想,妄想把你的智慧障礙了,妄想去掉,你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所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是你本來有的,無所不知,一切執著是煩惱的根源;換句話說,六道生死的根源,這個事情很麻煩。佛的確是一句話把凡夫為什麼變成凡夫,為什麼不能成佛這個事實說破了。對於妄想,這是假說為淨,建立一個淨,好說話。可是:

  【妄既本空。】

  所以那個想,他上面加得很好,想叫妄想,妄想就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要是有想的話,那個想就不能叫妄,那真想。所有一切想的統統是妄,為什麼?那個念頭剎那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心心不住,所以這個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知道所有一切想像是虛妄的,你還想它幹什麼。這不想,不想就恢復自性,就明心見性。你是亂想,愈想愈迷,愈迷愈深,這是許多眾生不知道的,六道凡夫不曉得;曉得,他就不想了,不想至少也作阿羅漢,也出三界。阿羅漢為什麼成聖人?他不想了,不再打妄想,所以他能夠超越三界;換句話說,你只要有想,你就決定出不了三界。

  我們要想做到無想這談何容易,說得很輕鬆,真做不到。這個難,太難太難了。所以佛給我們開了一個特別方便門,想也能出三界,想什麼?想阿彌陀佛,不能想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可以能出得了三界。這個法門建立之後,那給我們帶來了真正是救命的方法。想也能出得了三界,給諸位說,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別無二門。佛法裡有八萬四千法門,帶業往生,這個「業」就是妄想執著,這東西不斷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能夠出三界,這是要曉得的。又妄是空的:

  【淨相亦盡。】

  那個淨也是有名無實,這『淨相』也是了不可得。

  【唯本覺心清淨顯現。】

  兩邊離開了,那剩下來是什麼?剩下來就是你的真心。兩邊統統捨離,剩下來真心,真心顯露,顯現出來了。

  【為破諸數。假說一心也。】

  數是數量,三心二意、八心王、五十一心所,這就是『諸數』。那些諸數也是佛權說的,不是實在說,權說的。為了破權顯實,這不得已說個『一心』,你要執著有這個一,就又錯了,還是落在數字,所以一不是數字,一是形容,不是數字。

  【故淨名云。】

  淨名是《維摩詰經》。

  【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淨名經》上這句話是從什麼角度觀察的?從一切眾生六根根性上說的,根性就是真性,不生不滅。涅槃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不生不滅。

  【又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這也是《淨名經》上的一句話。『寂滅』是定,『菩提』是慧,定就是慧,清淨心是慧之體,般若智慧是清淨心的作用,它是一不是二。所以寂滅是菩提、是正覺,是圓滿徹底的大覺。『滅諸相故』,那我們要問,你成了佛,實在講這個寂滅定,法雲地的菩薩就證得了。十地菩薩,下品寂滅定,等覺是中品,佛是上品,都是講心清淨的純度。最純、最清淨就叫做寂滅,它起作用就是正覺,菩提翻作正覺。滅諸相故,我們要問,那成佛,你們想想這個相還有沒有?怎麼叫滅諸相?不是滅的我們現前這個現象,現象都滅了,佛還度什麼眾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不是有相?他那些弟子,那些大眾天天聽他講經說法,是不是有相?他成佛了,成佛,他滅諸相故,他相滅在哪裡?他真的是滅相,滅心裡面所著的那個相,沒有了。

  我們今天看外面相有大小相、有長短相、有方圓相、有好醜相、有男女相,那相可多了,佛心裡面沒有,統統沒有,乾乾淨淨,這叫滅諸相。就是心裡面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滅掉,他心清淨了。不是滅外頭相,滅裡面的相,裡面相統統都滅了,你想想看,那多自在、多快樂,清淨,真正清淨快樂。我們凡夫為什麼日子過得這麼苦?就是裡面那個相太多了,不知道把這些相給滅掉,著相!著相就苦,你能夠把相丟掉,苦就沒有了。應該要把它丟掉,為什麼?因為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叫你丟掉說不過去,假的,完全是虛妄不是實在的,一定要捨掉。

  所以滅諸相怎麼個滅法?滅的是什麼相?我們要清楚。在滅一切諸相裡面,從哪一個相下手?你要知道哪一個相對於我們生活傷害最大的,你從這裡下手。諸位想想傷害最大的是什麼?大概是得失,患得患失。能把這個相丟掉,那你就快樂很多。在生活當中,一切諸法當中,無得當然就無失。有得才會失掉,沒有得,哪來的失!先要把得失斷掉,心就清淨、就自在了,學佛功夫容易得力。我們一般人學功夫,學佛學了多少年,所以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得失心太重,這個沒有法子。為什麼得失心重,學佛就不得力?學佛要一心!得失是二心,二心怎麼能夠契入一心?所以就不得力。諸位要想功夫得力,要想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真的頭一個要把得失丟掉。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往生。

  實在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念佛人大概只有三、五個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他死都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他那個得失心就那麼重!死都放不下,這就不能往生。誰能放下,誰的功德就圓滿、就成功了,所以這是真正功夫。為什麼不能放下?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不曉得這一切境界相是假的,他把它當真,所以不肯放下。所以看破是放下的基礎,先要看破,然後才會放下,願意放下,肯放下,甘心情願放下,就不困難。為什麼?看破了,知道是假的,身心世界都不是真的,就像一場夢一樣。實在人生就是一場夢,夢境當中哪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你要覺悟、要放下。放下你才得到真實,真實法是真性。能變一切法的那個能,那是真的,所變的是假的,能變是真的,把這個真正找到了,這什麼?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也就是法界的本體;換句話說,亦就是法界全體。實在是放不下,還不甘心情願放下,研究經,研經能夠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

  【楞伽云。】

  《楞伽經》上說: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如是等文。誠證非一也。】

  末後引《楞伽經》的經文來說,沒有完全舉出來,只說了一個『無相亦無相』,這才是真正看破了。佛法能夠說得出的全是相對的,佛所說法的用意破凡夫的執著而已。我們執著一切法是有,佛給我們講一切法空,為什麼說空?破我們有的執著。好,我們聽了佛說法,就是不會聽,佛說一切法空,好,這有不執著了,去執著空,這佛都頭痛。佛再告訴你,這一切法非空非有,佛的意思是兩邊都不執著,又搞錯了,又空又有,又執著亦空亦有,這糟糕不糟糕?所以很難講,這就是眾生,眾生總要有個執著,總要有個依靠。如果佛一說,他馬上就覺悟,一切不執著了,那就成功了,佛就沒法好說,第二句話就沒得說了。為什麼?沒病了!藥也沒有了。所以給你講無相,你要再執著一個無相,你看禪宗裡面講的,無相為宗,好,你就執著這個無相,無相有!這是頓教,確實頓超了,這比前面快得多。

  最後一段講圓教,大乘圓教。圓是意思圓滿了,不像前面四教都是在法界,諸法裡面都講一部分。但是諸位要曉得,任何一個部分都能夠包括全體。但是這個意思不顯,不明顯,所謂是牽一髮動全身,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圓義。佛把這個真相道出,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相。前面所講的統統是一部分,但是這個部分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叫豁然貫通,不到那個程度是通不了的。小乘小教是決定沒有法子通的,大乘權、始、頓都可以能夠通於一切法門。我們看圓教教義:

  【第五總該萬有。即是一心。】

  這句才真正講的圓滿。世出世間一切法隨拈一法,無不是一心,一心是真性,也就是真如本性。為什麼?一切法都是真性變現之物。真性是能變的,一切法是所變,怎麼變的?隨緣變的。緣無量無邊,不是一個一個隨,同時隨的,同時隨它就同時變。你要不相信,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講電,把電比作性,把這個電器比作緣,緣不同,同時隨緣。這個燈是緣,緣不同,它隨這個緣它就起光,放光的作用,隨這個緣它就把音聲擴大的作用,隨那個緣有調節空氣的作用,它同時隨緣。一個東西,一個電,沒有兩樣。明白這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色相不同,是我們真如本性隨緣不一樣而顯出來。所以你要追究它的本體一個,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那我們要問,到底這個真心本性是我的,還是你的?這問題來了,好在佛在經上都給我們說了明確的答案,這個答案也是在大經上講的,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一尊佛為主,其餘的佛就是伴。如果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為主,所有一切十方三世諸佛統統是釋迦牟尼佛變現出來的。如果說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阿彌陀佛變現出來的。這給我們很好的答案,我是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眾生都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你要是主,那一切眾生包括我這個身也是你的自性變現出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自性是一個。唯有一個,事實真相如是,不是兩個。所以法界平等,情與無情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這就總該萬法,即是一心,這個『即是』兩個字,用得好。一心在哪裡?一心就是在真心本性,就是這個。下面解釋,實在講我剛才給諸位講的這個大意也都有了。

  【則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全真心現也。】

  這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是講的相,是講的事,事相。事相從哪裡來的?有一個來源,有個根源。這個根源今天在哲學裡面講,本體,宇宙人生的本體,在我們佛法裡面叫做法性,法性就是現代人所講的本體。『法界性』,這三個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本體,法界性。宇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法界,性就是本體,『海』是形容,形容它廣大無邊。

  『圓融緣起無礙』,圓融就不是次第的,同時起來的是圓融,揀別不是次第。好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電,在許多不同的緣,它起的作用是同時起的,它不是先後次第。但是比喻只能比喻一個彷彿,不能比喻恰到好處,為什麼?也許你要爭論,我們這條電線線路從這裡到那裡,總是第一個這個燈,第二個那個燈,第三個那個燈,這一開的時候,應該這個先亮,這個第二亮,那個第三亮,還是有次第!因為它速度太快了,你不容易感覺得它有次第。可是真性的緣起確實沒有這個次第,為什麼?它沒有拉線路,它沒有線路,所以同時緣起。有這個線路,那也有遠近,近的當然第一,遠的就其次。自性對於整個法界沒有遠近,也沒有先後,不來不去,所以它這個緣起是圓融的,圓融緣起無礙,『全真心現也』。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佛法的術語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所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心的作用。心能現,心的作用能變,所以識跟心還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體用而已,體決定有用,用絕不離體,是一不是二。

  【謂未知心絕諸相。令悟相盡唯心。】

  這是圓教教學的宗旨。圓教教什麼?就是教這個,『謂未知心絕諸相』,這是凡夫,九界凡夫不曉得心是離一切諸相的,心雖然能現一切相,但是心不是相,心也沒有著相。古大德為我們解釋這句也很不好講,舉一個比喻,像鏡子,這裡擺一面鏡子,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相統統都照在裡面,我們現在要問,那個鏡子有沒有著相?沒有著相,這是事實。心絕諸相,心沒有著,鏡子確實沒有著。古人講的,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胡是外國人,外國人照,鏡子現外國人;漢是中國人,漢人一照,現中國人,沒有著相。這就比喻什麼?我們真心隨緣現一切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在心鏡上顯現,心有沒有著?沒有,心沒有著。我們現在迷,迷在哪裡?你以為著了相,沒有著以為著了,這就錯了。

  這底下就是教給我們,上面就是迷,下面說,『令悟相盡唯心』,相要離開了,剩下什麼?真心!相不離開,還是真心!因為相是虛妄的,相不是真實的。雖有相,相並沒有染著,這個意思就圓了。心像個鏡子一樣,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晚上睡覺之前,漱口、刷牙都要去照照鏡子。照鏡,你要曉得鏡是我們的心鏡,一塵不染,我們的心要像明鏡一樣,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是慧,一染不塵就是定。所以照鏡子就定慧等學,你每天都照鏡子,你有沒有去修定慧等學?這就是學佛人跟不學佛人不一樣,真正學佛人叫歷事鍊心,就在生活當中,圓滿的成就自己的定慧二嚴,兩種莊嚴。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說哪一樣不是修行?哪一樣不是定慧雙運?哪一樣不是定慧等學?等學是你在修行過程當中,雙運這是你享受,起作用的時候,你怎麼不快樂?你怎麼不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點煩惱也沒有,沒有染著,沒有執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誰有這麼自在?會的人就快樂自在,佛法講的離苦得樂是真的,不是假的。

  學佛的人,如果不能學得一天比一天快樂,那你就學錯了。開經偈講,那你是不解如來真實義,你不解,你愈學愈苦。如果你果然是解如來真實義,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快樂,你會活得一天比一天充實,人生的確有意義、有價值。迷惑顛倒,那個意義價值是嘴皮上的,真的一點都沒有,那都落空了。所以這兩句就是圓宗教學的宗旨,無非是教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再看底下解釋:

  【然見觸事皆心。方了究竟心性。】

  「觸事」,事是指六塵境界,觸是指我們一心的作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這叫觸事。見是智慧,般若正智,也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這個見是見性,『觸事皆心』,觸事皆心這句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為什麼?能觸的是自性,所觸的還是自性。色聲香味觸法,外面的境界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除了自性之外,什麼也沒有,能所是一不是二。自己見自己不是外人,就好像燈一樣,燈放光明還照燈體,還照自己,自己照自己。到入這個境界才真正明瞭,這叫大徹大悟究竟心性,盡虛空遍法界是什麼?就是心性,除心性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見性見到圓滿。這是什麼人?圓教佛,這叫無上正等正覺。今天跟大家講的全是佛與大菩薩們的境界,我們雖然不能夠契入,要曉得佛法所修的就是,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希望早一天能夠證得。為什麼?證得就得大自在。所以經文的德用無量無邊,至少知道我們學佛學什麼,我們修行修什麼,我們應該要怎樣去修學,這心裡總有個數了。

  這段文後面還很長,底下引的「梵行品」一段經文再細說圓融,它要分為三個小科目來給我們說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底下還有一堂,星期四可以把這段介紹出來,這裡面意思非常之圓滿,非常好,學佛的同修不可不知。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