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三二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32

  請掀開經本,三百四十二面,最後兩個字開始:

  【五定引功德。成福德身。即三昧佛。】

  這是接著前面經題中「華」字,《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華。華配十度來說,前面已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介紹過了,這是第五禪定。這十波羅蜜都是屬於修因,也都是講的修德。說到定,實在講是十種修學綱領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定是樞紐。由此可知,前面的四條都是給修定做預備的功夫。為什麼?這布施是放下,這放不下,怎麼能得定?這放不下是修定的大障礙。戒律是守法,不守法,沒有按照這修定方法來修,也不能夠得定。忍是忍耐,這個定的功夫絕不是三天、五天就能成就的,要有很大的耐性,要真正的精進,這進步要專一,雜進、亂進都得不到定。由此可知,前面四種確確實實是修定的前方便,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修定的預備的功夫。我們念佛也是修定,念佛法門裡面,所求的是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也是禪定。總而言之,一就是定,二、三就不定,一就是定。

  所以這個定,『能引功德』,引是引導,是引發。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你所得到的。換句話說,你有一分功夫,你必定有一分收穫。不下功夫,你就得不到。所以這個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是講的定,定是功德,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定心清淨,定心不雜,定心不染,定心不迷,這是真正的功德,唯有定才能夠引發功德。這個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後面這五條完全都是智慧,都是從定引發出來的。佛在許多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布施是培福之根。我們都曉得布施有三種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布施是因,財富、聰明、健康長壽是果報,修三種因一定得三種福報,因必有果。但是要把這個福報變成功德,那就要靠定。如果有了定,前面這三種福報就更殊勝。所以布施是能修,禪定是能持,能夠保持,特別是忍辱禪定。忍能保住,能保住你的福德;到定,那就開花結果,真實的功德就現前。

  『成福德身』,佛有十身,這十身就是如來果地上無量的福德,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即三昧佛』,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換句話說,他是究竟圓滿的享受。我們講享受好懂,他享受裡面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個人福報才叫圓滿。圓滿的福報,從定來的,換句話說,從清淨心來的,這才是真實圓滿的福報。《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顯示清淨平等覺,所以淨宗修學修什麼?就是修的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有些同修來問我,身體不好,常有病苦,身體衰弱,來問我怎麼辦?這佛在經上已經講得很清楚,你要想恢復你身體的健康,當然最重要的修清淨心,這是內修。外面,如果能更加修無畏布施作為外緣,你這個身體健康就恢復的非常快,內外都修。這無畏布施怎麼修法?最具體的,第一個發心吃長素,不吃眾生肉,這是對眾生的無畏布施。第二個是放生,愛護一切眾生,不傷害一切眾生。那要更進一步,不但不傷害,也能夠叫一切眾生不因我而生煩惱,你這個無畏布施就做得很圓滿。外面能修無畏布施,內修清淨心,對於你身體健康長壽,這個果報一定很快就得到。佛教給我們,真實的,一點都不假。第六是慧:

  【慧鑒心體。彰於法身。即法界佛。】

  這個地方所說的是十波羅蜜,不是六波羅蜜。如果是六波羅蜜,第六這個智慧裡面是根本智、後得智都在這一條裡面;十波羅蜜裡面這個第六是完全講的根本智,後面的四條是屬於後得智,是權智。這是十度跟六度般若智慧的意義,小小不相同之處,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這個「鑒」就是照見的見,《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這個鑒就像一個鏡子一樣,這個鑒跟古時候這個鏡是一個意思。這個鏡子能夠照見。照見什麼?心體,你看根本智,這是講的體,不是講的現象,不是講的作用。但是如果是六度裡面般若,那體相用都在這一個字裡統統包含。講十度,講的詳細,把它分開來講。這是講的體。體是真如,是本性,是真如本性。

  『慧鑒心體』,這四個字,就是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這是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就是明心見性。禪家說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彰於法身』,彰是顯,明顯。我們現在人人都有法身,這法身不顯,見不到,不曉得在哪裡?到這個時候一明心見性,那法身就見到,法身就顯出來了。才恍然大悟,『法界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見到法身。法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的身,怎麼是自己的身?萬法、虛空世界都是自己真性變現出來的。現在見到性,這個性所變現出來的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咱們作夢一樣,作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所以在夢中還有分別執著。如果在夢中豁然覺悟我現在作夢,夢裡的虛空世界,一切人與我全是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沒有一樣不是自心,全是自心,才曉得全夢即心,全心即夢,整個境界原來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那個明心見性開悟的人,就是這個境界,豁然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什麼是自己身?虛空法界就是自己身。這叫法身,證得清淨法身。因為能變的自性是清淨的,因此自性所變的法界還是清淨的。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亂哄哄的,諸佛如來眼光裡面是清淨的,由此真的可以能夠明白,境隨心轉,你心清淨,看到這個世界是清淨的;心不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也看到亂糟糟的。為什麼?境真的是隨心轉,可見得修清淨心是多麼的重要。第七,方便佛。七八九十這四條都是講的權智,就是智慧起作用。

  【方便巧應。成化身。即涅槃佛。】

  這個方便是無量無邊善巧方便,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裡面,在《楞嚴經》裡面都說,十方恆沙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菩薩有大悲願力,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這就是『方便巧應』。巧是善巧,應是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顯示出他的能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大德大能。這些德能從哪裡來的?德能是智慧的起用。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不能照了法界,那怎麼能起用?觀音菩薩的能力確實是照了法界,我們在《觀無量壽經》,這第十觀,觀這個觀世音菩薩,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成化身』,這個化身,隨類化身。每一類的化身有無量無邊,才能夠遍應法界眾生。觀音菩薩在哪裡?實在給諸位同修說,觀音菩薩像光一樣,像電一樣,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大心量,他就現大身;小心量,就現小身,這個身的大小隨意。隨誰的意?隨眾生的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菩薩的意。菩薩要有意就變成凡夫,就不叫菩薩。菩薩沒有意,已經轉意識變成四智菩提。這轉識成智,所以他沒有意,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是說的方便,方便當然無量無邊的方便,舉一種化身。這個化身裡頭又舉一種,『涅槃佛』。由此可知,涅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的話,怎麼能善巧變化?因此這一種佛出生八相成道,原來都是方便巧應,是這麼回事情。佛在那裡變魔術,在那裡變戲法給我們看,其目的是啟發我們覺悟,目的在此地。換句話說,是佛教化眾生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示現入般涅槃,八相裡面說一相。

  【八願巧成就。成願身。即是願佛。】

  願,在凡夫,我們所講的志願。凡夫有志有願,諸佛如來也不例外,他也有大願,願度一切眾生。每一尊佛菩薩,在因地裡面發的願不盡相同。雖然發的願不相同,如果把這些願歸納起來,總不出四大類。就是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把它歸納歸納,也可以歸納在四弘誓願裡面,就是不出這四大類。因此說這四大類,那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大願,這可以說是相當正確,他總離不開這四條。第一個願就是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學佛的同修,四弘誓願幾乎每天都掛在嘴皮上,嘴皮在發願,心裡沒有。怎麼說心裡沒有?你心裡真有,表現在行為上。這行為上沒有!所以那個願,四條願都在嘴皮上。因此不能成為願身,也不能成為願佛。一定要心裡頭真有,真有這個心念念要幫助眾生,念念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念念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才行。有這個心就有行為,一定是念念不忘,盡心盡力的去做,以行動實踐你的大願,那個願才叫深,這個願才叫佛。

  所以如來這個十身,我們在此地讀過了,我們自己有沒有具足?你要真正去做,原來這十身,現在也可以證得。雖然不如如來果地上的圓滿,現在就有。一定要念念去幫助眾生,世間人,第一個念頭是想自己,自己的利益,他不會想別人。因此即使學佛,在佛法上所得到的微乎其微,你要問什麼原因?在《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要把這一句要換個字,不解如來真實義。他確實不解,所以學了佛,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念念沒有把我忘掉。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在經典顯示的,哪一尊佛菩薩起心動念先想了我?沒有,沒有替自己想,念念都想到法界眾生,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有這個願望,下面這個三願就很快能圓滿。為什麼?斷煩惱,為誰斷煩惱?為一切眾生斷煩惱,他不是為自己。何以故?我煩惱不斷,不能普度眾生。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眾生?為了要度眾生,一定要快速,趕緊把煩惱斷掉;為了度眾生,要趕緊學法門,要趕緊成佛道。後面那個三願,第一願是個動力,策動你,你會精進不懈,很快成就,你認真修學。所以這叫『願巧成就』,善巧方便成就,滿足你的大願。這四願是四個目標,你都能夠完成。

  所以真正學佛人常常想著眾生。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想佛,佛想我們;我們念佛,佛念我們。我們今天想眾生,我們念眾生,這眾生感應不像佛那麼快,有沒有感應,決定有感應,決定不會麻木不仁。我們想久了,他就會想我們,眾生也想我們。我們念他念久了,他也會念我們。到彼此感應道交的時候,那個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諸佛菩薩能為一切眾生敬仰,能為一切眾生稱念,就是這個道理。佛要不常常想眾生,念眾生,眾生不會念他。佛想我們,生生世世從無間斷,我們現在才開始想他,才開始念他。但是想他念他這個力量沒有佛那麼樣的圓滿,我們有的時候想,有的時候忘掉;有的時候念,有的時候不念,斷斷續續,所以這個感應得薄弱還不太明顯。如果我們的憶想,像佛對我們的憶想,那個感應立刻就現前。就像大勢至菩薩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在現前就見佛。理與事我們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這願身,願就是自己的身,願就是自己的行。

  【九力不可動。成力持身。即住持佛。】

  力是勢力,也就是能力。從哪裡來的?從智慧來的,從善巧方便來的。怎麼說他有力?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這就是力。像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五根五力,他雖有根,根薄弱還不能產生力量。像一個小樹,這樹苗,樹苗很脆弱。等到長成大樹,他就有力。你想把它折斷,那就相當不容易。我們修行也是這樣的,到自己真實的智慧現前,善巧方便具足,有力了。特別是在這個末法時期,《楞嚴》上說的,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妖魔鬼怪熾盛在這個世間,面對著這些也能如如不動,這是『力不可動』,絕不動搖,才能夠成就自己,利益眾生,這是這個勢力能夠『持身』,這叫『住持佛』。住持佛,最重要的是住持三寶,住持正法,要靠這個力量。所以這個力量,諸位要記住,福德,實智,真實的般若智慧,權智,善巧方便,就是跟妖魔鬼怪在一塊,也能夠應付的面面俱到。自利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這是自利。利他,幫助別人破迷開悟,誘導他從邪法轉入正法,這是住持佛。

  末後一句智,這個智是權智,佛門裡面也叫後得智。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世間人講的聰明智慧。聰明智慧,要是以般若智慧為基礎的,這就是佛門講的權智;如果沒有實智,沒有般若智慧,那就是佛講的世智辯聰。權智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世智辯聰沒有兩樣,就是他發生的那個源頭不相同。一個是從般若智慧裡生的,一個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的;分別執著裡面生的,就是世智辯聰,從般若智慧裡面生的,從清淨心裡面生的,就是權智,就是後得智。

  【智鑒於理。】

  明理,可見得他不感情用事,他明理。

  【成於智身。】

  這個『智身』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某個人很有理性、很理智,就是這個意思。

  【即本性佛。】

  這個智慧與真如本性相應,可見得這個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從真性裡面流出來的應用智慧,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做到恰到好處,決定是自他二利,這是真實的智慧。

  【十華如次嚴前十身。】

  這十種華就是說明十種修德,都是代表修學的綱領。在華嚴會上,十波羅蜜是由文殊菩薩代表的。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代表的,普賢菩薩代表的大願,文殊菩薩代表大行,大行大願,這十條是講的行,華代表行。所以『如次嚴前十身』,次是次第,嚴是莊嚴,莊嚴前面所講的十種身。諸位要知道,十種身就是一身,一身具足十身,十身即成一身。一切如來如是,一切菩薩也如是,我們的修學也要以這個做目標,也要以這做一個模式,那這樣修學就沒有錯了。底下一個總結:

  【而總別無礙。】

  顯示法法圓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到這裡是一個段落。這上面諸位要記住,統統講的圓修,修行裡頭最高明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圓修才圓證。

  【更有十義。】

  下面大師還有十個意思。

  【一以因嚴果以成人。是華嚴果。由因得故。】

  『因』,前面講的這十條都是因,因行。以前面這個因行,莊嚴果德。『成人』,人就是毘盧遮那佛,成就一個究竟圓滿果德之人。毘盧遮那佛是我們修行圓滿的一個代表,圓滿的標誌,我們修行最後的究竟圓滿就像毘盧遮那佛一樣。『是華嚴果』,這個花來莊嚴果德。『由因得故』,這是修因才能夠證果的。由此可知,這因果絲毫都不差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絕對沒有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果,沒有這個道理,也沒有這些事實,這決定不是事實。可是我們凡夫眼裡往往看錯了,看到這個世間某個人好人,真的好人!他為什麼得的果報很不幸?有的看的是,真是惡人,壞透了,他享福,富貴雙全,於是乎就覺得這個天道不公平,佛菩薩是假的,沒這回事情。哪裡曉得,我們的眼光太淺了,我們所見的只是一段,就看到這一生這一段,前面沒看到,後面也沒有看到,這樣就下結論,問題很多。如果前後都看到,佛給我們講,因果是通三世,他這一生享的福報,前生修的福,他這一生誰然作惡;他這一生的果報很苦,他這一生努力在修善,他這個苦報報完了,後來善果就現前。這是事實,這個事實凡夫看不見,佛菩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小神通能力的鬼神看得見。鬼神他比我們能力強一點,他看到前世,看到後世,所以有些鬼神他清楚。

  所以不要看到現在世間,大富大貴,眼看他在這作惡多端,他這一生富貴,剛才講了,前世修的。富貴享完了,這一生造的惡報現前,他來生是地獄,餓鬼,畜生,那有不公平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我們才認真努力的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諸位一定要曉,度眾生才是真正度自己;幫助眾生,就是真正幫助自己,這一點都不假。諸位要是冷靜觀察可以看得到,然後你才真正相信佛在經上講的句句實話。再看第二:

  【二以果嚴因以顯勝。成果之後。令一一因行皆無際故。即佛華嚴三字也。】

  花能莊嚴果,修德莊嚴果德。我們今天在迴向裡面所說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佛國土是果德。我們以我們的修德,莊嚴如來的果德,這前面第一句。我們今天念佛修善,依照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的理論教訓認真的去做。佛教我們捨,我們就捨;佛教我們離,我們就離開;佛教我們行,我們就行;佛教我們取,我們就照取。一切都能依照佛的教導去做,這就是佛以果地加持我們的因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諸佛如來以果德加持我們的修德。如來的果德是性德,性修不二。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實在講,諸位念佛,念到心地稍微清淨,這個感觸明顯,而且感觸很深,你會感觸到這是真正的事實。我念佛,我念阿彌陀佛,我是因,修德,莊嚴佛的果德;佛也念我,佛是果德莊嚴我的修德。妙不可言,所以這第二句。我們念佛迴向是第一句,佛念我們就是屬於第二句,『以果嚴因以顯勝』,所以這個念佛功德是無比的殊勝。

  從前慈雲灌頂法師,他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他的著作很多,這也是一代高僧,著作等身,《卍字續藏》裡頭,收了他很多的著疏。他有一本《觀無量壽經》的註解,叫《觀經直指》。《觀經直指》是他作的。好像在台灣有單行本,我曾經見過,流通量不大。他在這註解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這世間凡夫,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都消不了的業障,這業障重,一切經咒懺法統統都消不了,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消除,念阿彌陀佛。不曉得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力量,所有一切方法都失效了,這個方法還管用。那他老人家說這一句話,跟佛在《無量壽經》、在《法滅盡經》裡面講的意思一樣。佛說,將來到法滅盡的時候,所有一切佛法統統都滅,這一本《無量壽經》還存在世間一百年,遇到的人還能夠往生、還能夠得度,豈不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個力量是無量無邊的,所有一切法門都不管用,這個經、這個法門管用。你相不相信?你要搞明瞭才相信,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阿彌陀佛這個力量立刻就加上。我們念佛號,他念我們;我們念《無量壽經》,他怎麼不念我們?不但是阿彌陀佛立刻就加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一樣,立刻加持,沒有比這個更直捷、更快速的,所以他有這麼大的力量。在這個地方、這一段經文也給我們做了證明。

  在經題裡面就是『佛華嚴』,所以這果德加持,叫我們的因行隨著佛的願力,也自自然然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那不藉著佛的力量,不可能,藉著佛的願力。所以我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音聲周遍法界,因為佛力加持。我們今天在這裡讀誦《無量壽經》,這個音聲也周遍法界。念的人不曉得,事實真的是如此。到你曉得,你法喜充滿,你念的時候心情不一樣。讀了這個經才知道,不讀這個經不曉得。

  【三以人嚴法以顯用。謂佛曠劫修因。方顯法之體用。】

  人是佛,佛確實『曠劫修因』,無量劫,決定不止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佛對根性劣的凡夫所說的。為什麼?再說多了,大家不學了。無量劫,算了,不學了,太長、太長了。所以佛只好跟你說三個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還可以,還能接受。那佛有沒有打妄語?沒有,那三阿僧祇劫是不是真成佛?真成佛,成什麼佛?藏教佛,所以佛沒有打妄語,三阿僧祇劫確實成佛了,這個佛是藏教佛。所以天台家講,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藏教佛是個什麼地位?給諸位說,要跟圓教比,初住菩薩還不到。原來三阿僧祇劫所修的佛是這麼個佛,這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別教的佛,這已經非常殊勝,跟圓教比只等於第二行位的菩薩,往上去遠之遠矣。上面這十迴向,十地,二十個階級,第二行,還有八行,二十八個,再加上等覺,還有二十九個位次,這是別教佛。由此可知,這個成佛,成什麼樣的佛?這要搞清楚。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圓教的圓滿佛。所以多少時間?無量劫,曠劫修行,修因證果。在華嚴會上,佛將他果地上所親證的境界都為我們說出來。這是『以人嚴法』,莊嚴佛法『以顯用』。佛法的大用說出來了。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便宜佔盡了,不但不需要曠劫修因,連三大阿僧祇劫都不要。不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連三小劫也不要,甚至於連三百年也不要,真正會用功的,三十年都不要就成功了。你說這豈不是便宜佔盡了。所以這個法門說起來沒有人肯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一定是佛講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大概是安慰安慰大家的。所以這個法門難信易行,去做很容易,接受相信很難。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不信,雖易行,你也不肯信,行也沒有結果。難信要能信,易行則速成。因此這個法門,阿彌陀佛提出來之後,立刻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擁戴、稱讚,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佛的心都希望眾生快快成佛。這快快成佛,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法門。修學這個法門,不但滿阿彌陀佛的願,滿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願,同時也滿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本願。

  所以大經上講,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是佛的第一弟子,這個話沒有錯,第一弟子,顯示出大法的『體用』。《華嚴經》顯示大法之體用。《無量壽經》就是濃縮的小《華嚴經》,經文分量不相等,《華嚴經》字多,《無量壽經》字少,《華嚴經》八十卷,《無量壽經》只一卷,但是裡面的內容沒有兩樣。絕不可以說,《華嚴經》的內容多,《無量壽經》的內容少,那你就搞錯了,一樣多,內容是不增不減。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出家以後一心一意學《華嚴》,現在不念《華嚴》了。其實大家不曉得,我現在天天念《華嚴》,我念《華嚴經》的濃縮本。這聰明人應當是這個做法,何必找那個麻煩、找那個囉嗦?一樣都念到了,這簡單,愈簡單愈好。前清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字數多少不相同,意思沒有兩樣,完全相同,所以我們選小的念好。那為什麼不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太簡單了。對於一個老修行來講沒有問題,為什麼?字字都含無量義。初學的人念不行,《阿彌陀經》簡略,看不出無量義。《華嚴經》雖然無量義浮在面前,經文太長了,念一遍要好多天。通常一般念《華嚴經》是半個月念一部,這是一般常念《華嚴經》,半個月念一部。所以我們今天念中本的,一天就可以念好多部。有很多同修很精進的,一天念十部。這是顯法之體用。

  【四以法嚴人以顯圓。若不得法之體用。因果不能圓妙故。總上六字。】

  上面這是《大方廣佛華嚴》六個字。『法』是大方廣,大方廣是說法的體相用,大是表體,方是相,廣是用。『嚴人以顯圓』,他所證的確確實實圓滿了。怎麼曉得圓滿?標準是大方廣,體相用圓圓滿滿得到了。『若不得法之體用』,這個得就是契入的意思,證得的意思。『因果不能圓妙』,因圓果就圓,因不圓,果怎麼會圓?這個因要怎麼圓?一定要得大方廣才圓。同修們讀經的時候要留意,世尊在《華嚴經》上說,菩薩如果不修普賢大願,就不能夠圓證佛果。這個意思我想許許多多同修都知道,我這一提起來你們都曉得。什麼原因?這一條就是講這個原因。普賢大願是圓滿的因。你開頭講禮敬,講稱贊,講供養,講懺悔,普賢是圓滿的,樣樣圓滿。因圓滿,他當然證得果圓滿,這個道理在此地。

  為什麼普賢菩薩的因圓滿,其他的菩薩因不圓滿?普賢菩薩心裡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執著,他就是圓的,一有分別執著就不圓了。今天有位同修送了幾張黃念祖老居士寫的字,但已經是印出來的,並不是真跡,翻印出來的。送給我,而且一再告訴我,他說這個字,他們並不希望翻印流通,不希望翻印。我就曉得這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所以我說你放心,我決定不會翻印它的。心量小!因不圓,這果就不圓了,但是我想這絕不是黃老居士的意思。黃老居士我跟他很熟,見過很多面,我們談過很多,他的心量倒是滿大的。但是現在他的東西落在人手上,人家不肯流通,我們一定要尊重這個人,就不流通不翻印。

  普賢菩薩的心量大,沒有界限,他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因圓果就圓,因妙果也妙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的、一定要效法的。再告訴諸位,凡夫身體很脆弱,常常有病苦,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這病根從哪裡來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病根是心,心不清淨。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心就病了,心就壞了。心壞了,這個身怎麼能不壞?當然什麼病都來了。所以你要想身體健康,要想不生病,先要把這個病根拔掉。佛給我們講,貪瞋痴叫三毒。在心裡頭有這個三毒,身體就好不了。三毒拔掉了,你這個身體就健康,就恢復健康。普賢菩薩的心是一絲毫的毒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廣大無邊,起心動念都是虛空法界。所以這個因圓,這個因妙,妙是什麼?一修一切修,我今天修布施,布施一塊錢,功德是虛空法界,為什麼這麼大?心大,小小的事也就變成無量無邊的功德,那個功德跟虛空法界一樣大,道理在此地。

  所以這個法,普賢之法。普賢確確實實契入法體,法體就是真如本性,因此他這個修行叫稱性起修。修即是性,性即是修,性修不二,性修一如,所以因果就圓妙。《華嚴》如是,《無量壽經》也如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也如是。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藏濃縮成《華嚴經》,一部《華嚴經》濃縮成一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濃縮成六字洪名,所以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所說的法藏全都念完了,一樣都沒有漏。所以那個真正死心塌地念佛的人,為什麼念不到幾年,人家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病苦,佛來迎接?我們現在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聲聲佛號是圓滿的法藏。這一句佛號常常聽說功德不可思議,怎麼個不可思議法?說也說不清楚,想也想不出來。到這裡才總算是搞明白、搞清楚了,這一明瞭、一清楚,這心裡頭歡喜,叫法喜充滿。於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的才真得力。古人講,功夫得力了。從前沒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雖念,實在講裡頭有疑,雖然信,信不真、不切。斷疑生信,現在這個搞明白、搞清楚,這疑團都解開,這一句佛號念的才真正有感應,這一句佛號念的才真正起作用、真正得力。我們得來不容易,我自己學佛四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你們聽我所說,這不費功夫而得,要珍惜,要抓得緊緊的,你這一生當中,必定像佛所說的往生不退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