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七十三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73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零二面倒數第四行,我看還是從這個段落上念起好了,從第五行第一個字念起:
【法合有二意。】
前面是比喻,比喻說完之後,這要說到本題。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就結緣說,第二個是就本性來說。前面這一段我們大致上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個地方略略的我們把它提一提。
【約結緣說。則圓解為珠。與說為繫。煩惱昏暗。與醉何殊。微有解生。還同繫了。五道求樂。名曰艱難。證小涅槃。名為得少。說法華會。親友再逢。知見既開。猶如得寶。以因易果。萬德周圓。何異貧人。所求皆遂。】
這一段是『法合』裡面就『結緣』這個意思來講。『圓解』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是非常重要。圓解就是智慧真正開了,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就叫做大開圓解。諸位一定要曉得,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即使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淨土那裡去,去幹什麼?還是到那邊去明心見性,大開圓解。可見得,圓解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如果不能圓解,沒有智慧,我們的生死輪迴不能超越,修福修定都無濟於事。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明白,生死輪迴這樁事福不能救,福報再大,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福報大的,那來生在人間,就是大富大貴,從前做帝王,現在做總統、發大財的,那都是過去生中修福修得多。
福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定,一般的定功也超越不了,你看看四禪八定,果報在色界、無色界,出不了三界。必須要修到第九定,那個定功超越了四禪八定,到第九定,這才超越三界。雖然超越三界,還沒有能圓解,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果位,三界有能力超越,不能見性。這個事情太難太難了,所以同修們修行要認真,修行決定不是修福,福是要修,佛是福慧二足尊,但是慧比福還要重要。古來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要福慧雙修,偏重在一邊,決定是得不到結果的。
佛法裡頭也有比喻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他有福,他沒有慧,他來生變到哪裡?來生到畜生道去了。他投個胎大象,這個大象是國王乘騎的,國王的象,那牠身上這個纓絡就多了,金銀珠寶掛了一身的,牠是畜生。很多人侍侯牠,牠福報大,但牠是畜生,這是修福不修慧的果報。又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證得阿羅漢果了,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為什麼?他是修的慧,他證果了,他沒有修福,所以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他。這就是勸我們修福固然要緊,修慧是更要緊。修慧你看,他托不到缽,他證阿羅漢果;那個修福的,雖然福報很大,他變了畜生道。畜生跟阿羅漢差太遠了,這就是說明,最好是福慧雙修。兩者不能兼顧,要知道修慧重於修福。慧怎麼修法?慧要從定中修,慧從清淨心,心不清淨,哪來的慧!
今天下午,行政院的趙福崇先生來看我,他是趙恆惕老居士的少爺。趙老居士在佛門裡面也很了不起。我們日月潭玄奘寺,就是趙老居士一手建成的。他今天跟我談了很多問題,非常關心佛教的前途。佛教有沒有前途?國家有沒有前途?有沒有前途,決定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換句話說,有沒有續佛慧命的繼起的人才?這是關係到佛教與國家的前途。有沒有這個人?我們在這麼多年來,沒有見過。要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我跟他講,最低限度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內不生煩惱,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第二個條件,決定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今天外面五欲六塵在那裡勾引,在那裡誘惑,你見到能不動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學佛,才有機緣開悟。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天天在念,幾個人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想想是真難。
我們今天講經說法是跟大家結個法緣,能不能成就?那在你自己是不是具足這兩個條件。你要是果然具足這兩個條件,你這一生在佛法上決定有成就。一個人還會被外面境界誘惑,見色聞聲還會起心動念,還有貪瞋痴慢,這就是佛門講的業障。障什麼?障礙了你的清淨心,障礙了你的圓解,障礙了你的定慧,這叫業障。大家都曉得,我們要懺除業障,怎麼個懺法?去拜個懺,那懺拜的時候,業障就消除了?這懺一拜了,從今以後,這貪瞋痴慢的念頭就不起了,那對了,這就消掉了;見色聞聲,可以不起心、不動念,這業障消掉了。如果見色聞聲還是起心動念,還有貪瞋痴慢,這業障沒消掉。不但沒消掉,我看到有許多拜懺的,愈拜業障愈現前。這一句唱錯了,那個地方梆子敲錯了,那個面色馬上就變了,這不是業障現前嗎?同修在一塊的時候,張家長,李家短,是非人我,造業,哪裡是消業,在造業。這些事實的真相,我們都要了解、都要明白,然後才曉得修行確實不容易。六道輪迴,幾個人能夠超越?念佛的人,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這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連這個能力都沒有,念佛也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而已,這一生去不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他把這裡圓解比喻說寶珠,衣裡明珠。
『與說為繫』,把佛法介紹給你,給你詳細的說明,這就把好比把寶珠贈送給你。送給你了,你會不會用?有『煩惱昏暗』,昏暗是無明,煩惱是執著。佛在大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煩惱、有昏暗,昏暗是愚痴。這就好比一個人喝醉了,喝醉了,他的能力失掉了,有寶物,他也不會運用。對於佛法稍稍懂得一點,懂得不夠透徹,起不了作用。為什麼說起不了作用?信願不能具足。淨土法門裡面,最重要的三個條件是信、願、行。一生成就的人有兩種人,一種人是過去善根深厚,他不需要聽經,不需要明理,他就肯相信,他真發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種人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我們決定不能輕視,不要認為他一生當中不懂經教,什麼都不懂得。諸位要知道,《金剛經》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開智慧。那個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的人,念到信心清淨,他智慧超過我們太多了,我們還把他當作愚痴人看。
我們想到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最後舉那個往生的例子,那個姓張的女居士,家境很苦,她的先生在碼頭拉黃包車,一家四口,一天不去拉車,一天就沒飯吃。這位張居士不認識字,參加倓老法師辦的念佛會,就在青島湛山寺。他們是每個星期有一次念佛會。她在念佛會裡面,她是在廚房裡工作,幫助洗碗、洗筷子,這些粗重的工作,做了好幾年。平常她沒有別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她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工作的時候也不離開阿彌陀佛。往生的那一天,往生年歲並不大,她的小孩,大小孩才十歲,小的才五、六歲。年齡不大,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的那一天早晨,跟她先生講,她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叫她先生好好的照顧兩個小孩,好好的過日子。先生聽了很生氣,把她罵了一頓,說我們家裡已經窮得這個樣子了,妳還說什麼風涼話?生了氣,拉了黃包車就走了。然後囑咐兩個小孩,小孩太小了也不懂事,就跑出去玩去了。玩到中午,肚子餓了,回來要吃飯。回來的時候,看到他媽媽坐在床上,盤腿打坐已經走了,已經念佛走了,沒有人助念,沒有人知道她。
這種功夫,這種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都比不上,哪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走得這麼自在?哪一個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有這種功夫?沒有。所以我們往往眼睛瞧不起的那種人,那種人是真正菩薩,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心清淨,心清淨,他生智慧了。他對於我們了解得太清楚了,我們對他一無所知。這個得少為足,佛法稍為懂得一點,就覺得很了不起,就生了貢高我慢,那就更糟糕,過失更大。但是這樣的人,我們無論在哪一個處所都看得到。有幾個人真正謙虛,真正卑下,自卑而尊人,不恥下問,向別人求教的,有幾個人?所以佛法裡頭人才為什麼這樣難?有道理。這個地方舉例子,說老實話,舉的這個比喻都還相當殊勝。
『微有解生』,這是講權教菩薩,證得小果,這是『得少為足』。這都算是有相當成就的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所聽的,沒有這個成就。一直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才說圓教,才說真實話。阿含以後,法華以前,佛都是方便說,法華會上,佛說了真實話。這就好比是那個貧人得寶了,衣裡明珠完全知道它的寶貴處,知道它的作用,這是從結緣來說的。也就是我們常講,佛度眾生,意思是佛菩薩幫助眾生,只能夠幫助到這個程度。眾生能不能得度?那完全靠他自己覺不覺悟。所以開示悟入,佛對我們的幫助是開示;我們自己要真得受用,要悟、要入。入是證果,悟是真正明瞭了,對於事實真相明膫。第二,這就本性來說:
【約本性說。謂珠雖本具。繫乃有時。未知令知。乃名為繫。】
這實在講,佛法教給我們的,就是恢復我們自性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說真話,佛沒東西教給我們,我們學佛所得到的,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沒有一樣是新得來的,所謂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真心本性不可思議,不但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虛空法界都是真心變現之物,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說這個能力多大。可惜,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性,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我們得不到受用,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天天幹這個。
我們迷了,佛、菩薩不迷,那個不迷的人看到我們迷的人很可憐。這是激發他的同情心,佛法叫做慈悲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恢復自性而已,這就是佛法。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有沒有驕傲的?沒有。佛有沒有真幫助我們?沒有。正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為什麼?眾生得度的,是他自己自悟自度,不是佛度他的,是你自己聽了之後,覺悟了,自己度自己,佛哪裡度眾生!所以佛不會有一個驕慢的心,不會覺得他做了很多好事,度了好多眾生,沒有,沒有這個念頭。你要去問佛,佛給你說,他一個眾生也沒度。你問他說法,他說,我一句話也沒講。才知道佛心清淨,確實一塵不染,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那本性裡面,雖然具足智慧德能,我們現在不知道,佛菩薩來告訴我們。告訴我們自性有無量的智慧德能,你一定要恢復自性。這個性是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第一個真心是廣大無邊。佛法常講,心遍虛空,量周沙界,這是講他的量之大。真心清淨,裡面沒有一個妄念,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一切明達的,明瞭通達,這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因此佛法的修學就注重在禪定,不光光是禪宗修禪定,不管是哪個宗,不管是哪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統統修禪定。名字雖然不叫禪定,實際上是禪定。
像我們念佛,我們念佛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名字講法不一樣,還是禪定。因為只有定才能夠恢復到真心。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我們起心動念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講得很好,他那講的幾句,「何期自性,本來清淨」,真心是清淨的,自性就是真心;「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過,從來沒動過;「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樣樣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現在科學家在找,宇宙到底怎麼形成的?這些人類怎麼會演變出來的?他怎麼找也找不到。為什麼說他找不到?他用的是妄心,他在那裡虛妄分別,是永遠得不到答案。他如果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都捨掉了,入了甚深禪定,一下就見到了,照見,就見得清清楚楚。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人生怎麼來的?一下就通達、就明瞭了,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個能力都有,科學家也有,他也迷了,他自己不知道。『未知令知』,未知是凡夫不知道,佛菩薩幫助他,叫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就叫『繫』。
【雖聞未悟。猶如醉人。】
佛菩薩雖然給我們講了,講得很清楚,我們沒開悟,這就好比前面比喻的『醉人』一樣,為什麼不開悟?剛才我跟諸位講的,兩個障礙,一個就是裡面有煩惱,外面有誘惑,有這兩條,你就開悟不了,沒法子開悟。真正要開悟,必須內不起煩惱,外遠離誘惑。所以從前修道的人都願意到深山裡面去。他到深山什麼?他跟社會隔絕,環境清淨。清淨環境,影響自己的情緒,有這個好處。現在那個深山寺廟都不行了,為什麼?觀光勝地,人特別多。從前山上好修行,現在山上,政府都開了高級的公路,甚至於纜車,便利大家去觀光旅遊。我到大陸上去看,一個普通寺廟,每天平均遊客有三千人以上。裡面出家的法師接應不暇,要招待這些客人。客人還有國外來的貴賓,還要特別接待,陪他吃飯,陪他談話。吃飯很苦,你們不知道,如果天天吃素席,吃得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胃都吃壞了。偶爾吃一餐不錯,這個菜很好吃,天天吃就不好吃了。不要天天吃,吃上三天就不好吃了。所以飲食最營養、最受用的真是青菜豆腐,家常便飯,這個吃不膩的,那個素席不行。我比他們是好多了,我都害怕,人家請我去吃東西,我害怕。所以現代修行環境就不如從前,比不上從前。這些我們都要曉得,知道有這麼多的障礙,真正修行,要怎樣把這些障礙去掉,是愈少愈好。
【堅種既成。還同已繫。】
這就是佛說法。佛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生不成就,也許多生多劫再有機緣碰到,我們這個種子,堅固的種子,它起現行。我們這一生聽到佛法,能夠信受奉行,能夠念佛往生,是過去生中的種子起現行。如果過去沒有相當的善根種子,這一生遇到也不會相信。你們聽經,老遠到這來的,我們的鄰居他都不來,這樓上樓下的人他都不來,這很顯然就曉得過去生中的善根不一樣。那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這個種子下下去了,也同繫了是一樣的。
【未合本體。如在衣中。】
雖然聽到佛法,但是沒有能圓解,沒有能夠悟入,這就好比是『如在衣中』。
【欣喜福田。名求衣食。】
確實世間學佛人,絕大多數的是喜歡修福田,喜歡修福。今天趙先生來跟我談這個,我們台灣的佛教多半都修福,慈善事業做得很多。他來問我好不好?我就告訴他,不好。他說為什麼不好?趙先生從前在教育部工作很久,他在教育部做祕書,做很久。佛教的寺院,在古時候就是學校,住持就是校長,他的責任是教化一方。所以佛教裡面組織,這個執事,跟學校裡的執事,的確很相同,叫的名稱不一樣,寺廟住持,叫住持、叫方丈,實際上就是校長;首座,就是學校裡面的教務主任;維那,就是訓導主任;監院,我們常講當家師,就是總務主任。他們管的事情是一樣的,叫的名字不一樣。所以要曉得寺院在從前是學校。
如果說這個學校校長,跟你底下的這幾個主任、這些老師,現在我們停止不上課,我們所有的老師、學生統統來做社會慈善事業,你說好不好?很好。你教育部對這個學校要不要獎勵?恐怕不獎勵,還要把這個校長撤職處分,本分的事情他沒有做。慈善事業可不可以做?可以做,附帶做的。我們在學校念書,有的時候有些災難發生,學校裡發起一下,我們來做一點慈善事業救這個,可以。你要把所有課程都廢棄掉了,做這個,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這點要曉得,慈善事業是社會慈善人士做的,更不是一個出家人,出家人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這是他的事情。慈善事業可以做,偶爾提倡提倡,行,不能把它當成本分事業去做。本分事業,那你不應當出家,你在世間,一生從事這個事業,是世間大慈善家。我們佛法稱讚,社會表揚,這是對的。所以孔老夫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麼?是你的本分,你必須要把你的本分做好。每個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這個社會一定安和樂利,國家一定富強。大家把自己的本分捨掉,這是錯誤的,沒有盡到自己應該盡的責任。不應該盡的責任,他完全盡到了;應該盡的責任,沒有盡到。
像一個做父母的,照顧你的兒女,這是你的本分責任,你應當做的。你兒女不要了,去照顧別人,是很慈悲,但是這個講不過去,人情事理上都講不過去,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每個人在社會上,既然有你的工作崗位,你一定要站穩,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佛法是教育,如果每個寺廟,每位法師都能推動佛學教育,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深信因果,佛法是建立在孝道與師道的基礎上,都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他就不會做壞事了。為什麼?他要想做壞事,就想到我對不起父母,這個力量比什麼法律力量都大。起心動念,做的時候,他想到父母,想到老師,我不能丟父母的人,不能丟老師的面子。這個社會說老實話,連警察都不需要了,沒有人做壞事。
佛法的修學,實在講,《觀無量壽經》的十一句,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可見得,這三條重要了。這三條是佛法基本的科目,不管你修哪一宗,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各個人必須要修學的,因為它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條,「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總共十一句。我們全台灣兩千多萬同胞,都能夠把這十一句做到的話,台灣就是極樂國土。這實在講是出家人第一個責任,應當要把它做到。整個台灣都好了,大家都守法了,都提倡孝敬,比什麼樣慈善事業都好,哪一種慈善事業都不能包括這個全體。我們今天實在講沒有盡到這個責任。所以『欣喜福田,名求衣食』,像比喻裡頭求衣食一樣的,把這個世間福田,眼前的這個福報看得太重視了,看得過分重視。
【加之調伏。乃是艱難。】
現在叫你斷貪瞋痴慢,捨五欲六塵難,太難了,欲望沒有止境的,非常可怕。所以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一再的教誡我們知足,知足就常樂。我們這個小道場,簡豐文居士跟我講過很多次,外面也有人送地給我們,他說我們去建一個大的寺廟,建個大的道場,我說不要。為什麼?太操心了。台灣這個大的寺廟已經太多了,我們不要再搞了。地方小,開銷小,容易維持,可以不要求人。大了,一定要找信徒,一定要常常去求人,你這個心要向外頭攀緣,你怎麼能得定?如果向外攀緣,自己還能得定,那說老實話,是菩薩再來,那不是普通人。我們不是菩薩,我們不敢這樣做法,這樣做法,我們曉得自己一定會墮落。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真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不能把握住,這一生要不能超越三界,那實在太對不起自己。要想超越,最好是省心省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
你說做好事,古德教給我們「好事不如無事」,這是從前龐居士教給我們的。龐蘊居士那是菩薩再來,《六祖壇經》裡面都有授記的。他是很富有的一個人,一家四個人,夫妻兩個,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家人得道。他把他家裡的財產裝到船上,把船放到長江的當中,底下扎個洞,讓整個沉到江底,統統不要了。別人看到就問他,你這麼多錢財,你不要,可以拿去做慈善事業。他就說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給我們這個教訓。從那個時候以後,他的生活,他編草鞋,草鞋,你們這邊同修很少見過,在大陸上,現在內地還有,用稻草編的,編草鞋。那一雙鞋子賣兩個銅板,每天編織幾雙,賣草鞋來過日子,過一種非常清苦的日子,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留戀都沒有。走的時候,龐居士想走的時候,叫他的女兒到外面看看太陽,看看時間,他女兒曉得她爸爸要走了。走出門,在那裡大聲喊,時間還沒到,她自己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父親氣死了,是不是?要他女兒替他辦後事,結果父親還要替她辦後事。你想想看,他們在這個世間簡直就是遊戲神通,生死自在,一家四個都是來去自由,生死自在。怎麼成就的?就是於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的貪婪,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裡頭洗刷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恢復本性的榜樣。我們要像他那麼自在,也要把它洗得乾乾淨淨的,一點都不能貪婪。
簡居士捐助這個道場的時候,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要找我一點點的麻煩,我就不要,我是一點麻煩都沾不得。剛剛捐助道場,道場一個月要開銷,那個時候一個月要六萬塊錢開銷。我說你要我到外面去化緣,去搞這個維持的經費,這個事情我不能幹。結果咱們談了條件,他每個月拿六萬塊錢來,這可以,這我可以接受。哪一天道場有這麼多錢維護,你就不要拿;沒有錢,你月月都要拿,他拿了三年,真不容易。三年之後,我們這裡才有一點基金可以維護,每個月開銷都夠了,我說可以,你可以不要拿了。不夠,不夠就要拿。要我開口向一個人化緣,我這裡有困難,我寧願不要這個道場,不要。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搞得太苦了,我這一生出輪迴要緊。再搞輪迴,那是愚痴到了極處。所以要記住,好事不如無事。這身心無事,多自在,多快樂。我這個自在快樂,你們想像不到。你不是我的境界,你怎麼會想像得到!所以這是很難,但是實在講也不難。這個難,求人難,求自己有什麼難?只要你真正下決心,真正肯放下,就不難。難是求人,求人要看人家眼色,這個求自己的事情,真正是下定決心,一刀兩斷,不是難事情。
【再遇本緣。如逢親友。】
這講法華會上又遇到了。我們這一生遇到是『再遇』,為什麼?這一生決定成就,決定有把握成就,這個重要,一定有把握。學佛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要是沒有把握,這就難了。他為什麼沒有把握?他一定有牽腸掛肚的還沒有放下,那就沒有把握。果然那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放下,統統了斷,那怎麼沒有把握?決定有把握。在這個世間,我們這個身從前是輪迴身,現在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叫最後身,以後不來了。以後再來,那是菩薩乘願再來,完全自在。別人能做到,我們也要做到。佛法、世法沒有差別,覺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迷了,佛法也是世間法。只有覺迷,沒有其他的界限。
【既悟知見。猶如得寶。】
這一生可貴之處就是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必定是真正放下。捨得,這個術語是佛教的,捨是放下了,得是什麼?得就是得到了。證得真如本性,得是證得,你要不把一切妄想執著捨掉,真心本性就不能證得。能捨掉,你就能夠證得。從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知道了,肯不肯捨?難捨,捨很難,所以要練習,難捨要能捨。我初學佛的時候,可以說我在台灣,在修學這個緣分很特殊,非常幸運。民國四十二年年初的時候,我認識方東美先生,跟他學哲學,是他介紹我佛學的。他說佛法是最高的哲學、最圓滿的哲學,他是這樣子介紹我入佛門的。那我接觸佛經不到一個月,就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了我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就跟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把工作也辭掉了,去跟李炳老專心學佛。跟章嘉大師那個三年,我還是在工作,每個星期天去見他老人家一次。所以我的學習非常單純,佛學的老師就是兩個人。我也不跑道場,非常單純,跟李老師十年,跟章嘉大師三年。
我記得第一次見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聽方老師講,佛法好,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方法使我們馬上就能入門?我們很想很快就能夠證得。我這個話提出來,問題提出來,章嘉大師大概停了將近有二十分鐘,不講話。那個時候,那個小客廳裡面就坐著我們兩個人,還有一個介紹的人,三個人,氣氛非常嚴肅,就好像入定一樣,定了二十分鐘,他老人家才開口,說了一個字,有。這一個字說了之後,又沒有話了,又沒有了。又停了好幾分鐘,才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話說得很慢。我們年輕,沒有他的定力,他一說出來,我第二個問題就問出來了。看得破,放得下,這兩句話我聽得懂,我曉得它的意思,我就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又停了好幾分鐘,告訴我兩個字,「布施」。
所以第一天見面,好像總共是有一個半小時的樣子,只說了幾句話,但是這個印象太深刻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向別人請教,總是講很多很多話,他老人家是不講話的。所以那個教學方法很特別,完全用定功把你懾服住,使得每講一個字,那個分量非常之重,真的叫你一生都忘不掉。第一天我離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送到門口的時候,特別囑咐一聲:我今天告訴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就去照做,還真的就做六年,六年就有感應。有些事情沒有發生的,自己大概在一、二個月之前就曉得,就知道有什麼事情要發生。用什麼功?布施。捨不得,捨不得也要捨。自己心愛的、喜歡的也得要捨。老師叫我捨,就捨!捨到第六年的時候,捨到什麼程度?只剩兩套換洗衣服,一個舖蓋,其他的都沒有了,捨光了。
這捨光了之後,出家的因緣成了。因為我曾經跟章嘉大師提過,我說我很想出家,他點點頭,笑笑,他說好,你不要去找師父,不要去找道場。我聽了就奇怪,這不找師父到哪裡出家?他就告訴我,他說如果你要找那個師父,師父不肯替你剃度,你心裡有難過。我聽得有道理,我說怎麼辦?求佛菩薩。因緣成熟了,師父來找你。這個聽了有一點道理,所以我始終就有意念想出家,沒有去跑過寺廟,沒有去找過法師。結果那一年,圓山臨濟寺,住持心悟法師,一個月當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很誠懇,我就答應了。他來找我,找那麼多次,很誠懇的是不是?所以我那個時候出家是有條件的,就說我不念經,不趕經懺佛事,不搞這個東西,統統都答應了。所以我是很優厚條件出家的。我跟李老師修學,我覺得我還需要跟他學,所以我說每一個月,我要到台中去住一個星期,這個旅費什麼的,常住都要給我,這都是條件。大概在台灣,像我這種有條件出家的不太多,很少。那這是老師所教給我們的方法,確實很靈驗,真有這個事情。
所以我受戒,也是人家來請我去受戒的。年年有傳戒,我都沒有動念頭去受戒,那受戒要錢。不像現在,現在不要錢了,那個時候受戒要錢。那一筆錢,那個時候,我們受戒的時候要繳戒費五百塊,五百塊數字都很大,我們到哪裡去找?剛剛出家,沒人供養,誰去找?受戒是誰?周邦道老居士。他打電話來找我,他說八堵海會寺,道源法師傳戒,你既然出家兩年了,為什麼不去受戒?我就告訴他,我說老師沒有錢。他在抗戰期間是我們中學的校長,他是我的老師,所以他很關心我。沒有錢,他說那不要緊,我們這個校友會很多同學,每個人捐一點,送你去受戒。我說好!他把我送去受戒的。是不是?所以從來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主動的,都是因緣成熟,自自然然,我不但沒有操心,是起心動念也沒有。
這個講堂,簡豐文居士跑來找我,一定要送給我,我還以為是開玩笑的,也沒有把他當真,這以後就變成真的。所以從來是不操心,不起心不動念,讓這個因緣自自然然成就,說實在話,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曾經有一次告訴我,他說你真正發心,獻身於佛法,你的一切,佛菩薩、護法神替你照顧,你統統不要管。我相信他這一句話,我就真照這個話去做,什麼都不管,明天沒飯吃也不管,根本不想。為什麼?佛菩薩他去操心,護法神照顧,我還要管個什麼事?我一起心一動念,護法神就跑掉了,他自己會想辦法,我們不要照顧了。所以我自己什麼都不想,他是非照顧不可,他不照顧,他的責任沒有盡到。
奉事師長,對於老師的話要真正相信,百分之百的去做到,我們自己決定不吃虧。這些老師,說老實話,他的確是有修有學,有沒有證果?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敢講。心地的確清涼自在,大慈大悲。你真正肯學,肯學是什麼?聽話。給你講的,真照做,這他真教你,一個學生也教。我跟方老師,學生也是我一個,跟章嘉大師也是一個教,只有在台中是隨著大眾一起聽課,前面兩個老師都是單獨教的。所以要真正聽話,教我們怎樣做,就這樣做法,決定不吃虧,決定有好處,這叫做奉事師長。奉事師長,不是天天對他恭敬,天天對他供養,不是的,那個老師不需要。老師需要,他教給你的這個方法,你真正肯去做。
【證入法界。德用無邊。】
前面是解悟,解悟能得法喜,真正的受用,還有一重障礙。什麼叫證悟?證悟跟解悟有什麼不同?解悟說,能知不能行,這是解悟。所以古人講,「能知不能行,國之師也」,他可以教化眾生,國師。「能知又能行,是國之寶也」,那是國寶。「能行不能知,是國之用也」,對國家是有用的人才,國之用也。能知不能行,是國之師也,他可以教別人做,可以指導別人做。能知又能行,是國之寶也,那是真正的國寶。『證入法界』,就是知行合一,在佛法裡面講解行相應。他把他所知道的東西,完全應用在生活上,整個生活就是知,整個的知,統統變成了生活,這是能知能行,這個受用就大了,這就是證入法界。《華嚴》太大了,《華嚴》講一真法界,太大了。你想我們這個經講一遍,這還是九十九分之一,《華嚴經》總共九十九卷,這是其中的一卷,九十九分之一,要講多長的時間?那全部的大經,實在是不容易。
古時候清涼大師講《華嚴》,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一部經圓滿,不容易。入華嚴法界,可見得是一樁難事。可是古德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即是《華嚴》。那《無量壽經》的分量小,因此我們就取《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經》的濃縮,是《華嚴經》的縮小,就是《華嚴》,文字少,裡面內容並不少,內容跟大經是沒有差別的。文字少,少就容易受持,所以我們依照這一本《無量壽經》來修,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理論融會自性,《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方法,變成我們的生活,你就入法界,就證入法界了。
所以我景美那邊的圖書館,因為我們是專修淨土,我們的早課,就是念《無量壽經》的第六章,第六章就是四十八願。早課念四十八願,目的,希望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心、我的願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晚課,我們念《無量壽經》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念這五章。這五章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樣的態度、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淨業?所以這一章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的言行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樣一來,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同,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相同,我們的言行跟阿彌陀佛的言行相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所以每天講解這部經,是希望大家覺悟。悟了之後,你自己真正能把經典理論方法,變成自己思想、見解、行為,這就叫證入法界,這個要緊,這叫真正修行。能知能行,能行能知,底下所講的『德用無邊』。
【即無所乏短。昭然可見矣。】
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這個話,如果我們用淺顯的句子跟諸位講,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不是說我要起個心、動個念去求,不是的。到那個時候,你有需要的話,自自然然就來了,這就叫求。你沒有需要的時候,佛菩薩就不送來;需要的時候馬上就送來,你說這個多自在,這個太自在!說實在話,我們現在需要這麼大的道場,佛菩薩就送這麼大道場來。在不需要的時候,他就不送來。將來如果再要說大的道場送來了,那大概正是需要的時候,他才送來。現在我還不需要,送來我也不能接受,所以他也不送來,這才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一切真正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統統交給佛菩薩去,我們就一心向道,不要攀緣,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只求清淨心。清淨心得不到,只念阿彌陀佛,所謂是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面只繫念一個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念,就對了。用這個方法,把心裡面所有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把它打掉,用這個方法把它打掉,跟阿彌陀佛念念相應。古人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樣才相應。所以念佛的祕訣就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我們今天念佛,所以功夫不能成就,說實在話,這三個毛病都有,懷疑、間斷、夾雜,所以這個功夫不能得力。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毛病的所在,從今天起把這個毛病斷掉,我們功夫自然就會得力了。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下一次是星期四,星期四我們再講一次,今年就暫時告一個段落。因為六號,我們在景美,也是同修來找我的麻煩,要我講一部《觀無量壽經》,講一個星期。《觀經》講完之後,大概過個二、三天,我要到美國去一趟。美國現在有個小道場,真的是佛菩薩成就的。因為我們也是沒有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成就的,這一成就了,就得替佛菩薩做點事情。就那一邊,我決心在那裡培養繼起的人才,希望三年之後,我就不要講經,由我的學生來代我講。我自己可以專門把這個時間用在教學、用在寫書,我來做這個工作。那三年培養的學生,我想在講台上不會比我差,一樣會講得很好,這就是要認真的來教他們。我教的方法,就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的方法,我們是用私塾的教學法,個別的教學法,而不是辦佛學院。這樣教法很嚴格,學生很辛苦,通常的功課,每天《無量壽經》念十遍,修定,把心定下來。每天註解,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研究,一個星期要講一次給我聽,要講給我聽。我聽了,同意了,沒有問題了,他出去講當然不會有問題。他要先講給我聽,我不講給他聽,我供給他參考資料,教他講的方法,他講給我聽,我替他改正。用這種方法,三年一定能訓練得出幾個人出來。所以目前真正有發心的,他們已經到美國去了,在那裡等我,所以我這十六號要趕到那裡去看看。
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