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五十五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55

  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五面第二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三同體三寶。通以真如為體。如有覺義名佛寶。如有軌持義名法寶。如有理和名僧寶。】

  這是說三寶的體性,分為三個段落來敘說。第一個段落是講「住持三寶」,第二是講「別相三寶」,這最後一段給我們講『同體三寶』。前面兩種,第一種完全就事相上說,住持完全從事上說,別相是理事都敘說到了,同體純粹從理上來看,也就是真如本性。一切法裡面,這是最真實的。我們通常講皈依三寶,是要以同體三寶為真正皈依處,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修學的功德。

  通常我們在三皈裡面,多半是應用《壇經》裡面的說法,就是六祖大師的講法:「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六祖大師給我們講的三皈依是同體三寶。這個地方比六祖大師講得更要詳細。但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是簡單,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同體」,體是一個,不但三寶同體,生佛同體,生是眾生,佛是諸佛,乃至於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個不同體,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性就是體,就是它的本體。本體是什麼?本體就是自性,所以說是萬法唯心。一開頭就給我們說,『通以真如為體』。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也叫佛性。它的別名,在佛經裡面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的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佛要說這麼多的名字?佛的用意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從言說、名字裡面體會到實義就好,真實義,目的是在此地。所以他不用一個名字,用許多的名字來說。真如就是本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也就是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真如有覺義,這就是本來有的,像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是本有的。

  下面講的『覺義』、軌持、和合,都是真如的作用,這個作用就叫做德,所以叫德用。就是性德,本性本來具足的德用,本有的德用,它有覺的用處。從覺這個作用來說,我們就叫他做佛。佛這個意思是梵文,意思就是覺。就是真如有覺的這個作用,所以真如是佛寶。從覺這一方的意思來看,它是佛寶。因此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怎麼說本來成佛?是從自性覺上說的。一切眾生都有自性,都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都有覺的意思,那怎麼不是佛?所以說,沒有一個不成佛。現在你之所以不是佛,就是你不覺,本來是覺,現在不覺。所謂不覺,就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自性還起不起作用?還是照樣起作用,不能說是迷了自性就不起作用,沒有這回事情,迷了還起作用。那麼迷的時候起的作用,跟諸佛菩薩覺悟起的作用,這一樣不一樣?給你說實在話,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假如是兩樣,那個自性就不能叫真如。為什麼?它有不如的時候,它怎麼可以叫真如?無論是迷悟,起作用統統都是一樣。雖然是一樣,這悟的人他知道,知道起的這些作用;迷的人,雖起作用,不知道。

  這個意思,諸位要一下體會不過來,我舉個比喻給大家講。譬如作夢,作夢就是心起作用,現的夢境。覺悟的心也會作夢,迷失了的迷心也會作夢,那這個作夢跟迷悟沒有關係。迷的人作夢,他把夢當真,他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悟的人作夢,曉得我現在在作夢,就這麼一點差別。所以佛與菩薩知道他在作夢,他夢的是什麼,他清清楚楚。我們也在作夢,不曉得自己是在作夢。由此可知,真如體相作用無關於迷悟,與迷悟不相關,這個照樣起作用。與迷悟有關係,就是你知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所以是悟了的人他知道諸法實相,就好像作夢,自己知道是在作夢。凡夫、二乘不曉得自己是在作夢,差別就在此地。因此佛與大菩薩看九法界眾生,哪一個不是佛?個個具足佛寶,具足自性覺。

  『如有軌持義,名法寶』,軌持,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它有規則,它不亂,確實有條不紊,它有秩序。外國人看到這個宇宙森羅萬象,都很有秩序,像太虛空當中,星球大的,這是銀河系,它的運行都很有秩序,都不亂,於是乎就幻想,一定有一個主宰在那裡安排著。假如沒有人安排,不就亂了,一定有一個人安排,那這是誰?就稱他作上帝。他不曉得上帝確實也沒有辦法安排。那實在是虛無飄緲的,幻想出來的,幻想出一個宇宙的主宰。宇宙的主宰到底是誰?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換句話說,宇宙主宰就是自己本人,本人就是宇宙的主宰。因為你自性有軌持之義,軌就是軌則,持是保持,不會把軌則失掉,自自然然的保持,這叫做法寶。

  『自性有理和,名僧寶』,理事和合,和是融合。換句話說,既然自性本來具足理和,這世出世間法沒有不融合的,都可以融通,都可以和合,這是真的。為什麼?這是性德。我們今天不和,人與人不和,人與事也不和,人與環境也不和,這是違背了性德,所謂是逆行倒施。這個逆倒對誰來說的?對自性說的。是我們違背誰?不是違背天地,不是違背什麼諸佛菩薩,不是違背這些,違背了自性,就是違背了性德。所以佛這樣給我們說,我們要是能夠體會這個意思,那真是很佩服,沒有話說了。違背不是違背別人,是違背自己!僧,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真如本性裡面就具足三寶。

  【故涅槃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諦等也。】

  《涅槃經》上,這句話是叫我們從住持三寶,回頭觀察同體『三寶』,這就是得受用了,這就是真正的皈依。所謂皈依,決定不是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如果是皈依外面住持三寶,這是錯誤的。但是外面住持三寶很有利益,因為沒有住持,這個象徵就沒有了。我們從什麼地方能夠想起自性三寶?所以一定要供養住持三寶。像我們供養佛像,一看到佛像,要回歸到自性覺,這就對了。自性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要覺而不迷,這就叫皈依佛,決定不迷惑。供養法寶,法寶是經書,經典。見到經書,就要想到自性軌持義,自然合乎規矩,自然合乎,一絲毫都沒有勉強,這就是法寶。與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和睦相處,這就是自性僧寶。我們跟別人和,他跟我們不和,他迷,他不覺;他不覺,我們不能跟他一樣的不覺。我們要覺,不能迷。所以這見到出家人,出家人僧寶一個形相,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們一定要修六和敬。六和敬是事和,事之外還有理,理和。所以理事和合,這就是『常住同真諦』。

  【又淨名經云。佛則是法。法即是眾。】

  這個『眾』就是僧寶,僧有眾的意思。僧是僧伽,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和合眾。眾就是團體。在佛法裡面,最少是四個人。四個人以上的團體,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就稱為和合眾。印度人稱為僧伽,僧伽就是和合眾。《淨名經》,古德稱為小不思議經。《華嚴經》是大不思議經。由此可知,經文上的境界,不異《華嚴》。它也是講四無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法眾,這三寶是一體的,一而三,三而一。

  【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

  本性沒有形相,本性它不是物質,凡是物質才有形相,它不是物質。所以佛法將一切法,大別可以歸為兩大類:一大類叫色法,我們今天講物質,一大類稱為心法,心不是物質,沒有形相。所以同體三寶是心法,沒有形相。沒有形相,三寶就『與虛空等』。這句話要特別注意,前面跟諸位說過,覺正淨是性德的起用。既然與虛空等,可見得,我們的自性性體與虛空等,作用也與虛空等。什麼時候,你要證得,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幾時你的心量跟虛空法界相等,我們常常讚歎佛,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與虛空等。本來是等的,實在講,現在還是等的;雖然等,可是你現在不等了。這個不等,是你自己以為不等,並非事實,事實是等的。

  為什麼會自以為不等?這裡面就是講妄想執著。你會打妄想,你有分別執著;這一有執著,就畫界限。本來我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現在畫了一個界限。那個界限是愈畫愈小,畫到最後,兩個人都不能容納,那就很可憐。這就是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法是什麼?佛法是破妄想執著而已。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離開了妄想執著,哪一個不是本來佛?哪一個不是如如佛?個個皆是,麻煩就出在妄想執著上。所以佛千經萬論,無量法門,無非是幫助我們解除妄想執著而已。妄想執著除滅掉,佛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法可說。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法的本質是什麼?佛常說「萬法皆空」。佛法的本質也是空,一切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指佛法。法都不能執著,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就正如一切萬事萬物一樣,萬事萬物,我們可以用,可以在裡頭受用,得大自在,不要執著。執著什麼?執著就有苦。本來沒有苦,只有樂,沒有苦,你在裡頭一生分別執著,苦就來了。再給你說,樂是真的,苦是假的。樂是什麼?本有的!本來有的!苦,苦是你自己妄想裡面生出來的,妄想執著生出來的,離開妄想執著就沒有苦。這是八苦、三苦具了不可得。所以你心裡要是感覺得有苦悶的時候,你就回過頭去找那個苦在哪裡?去找去。回光返照,到最後,覓苦了不可得,那不就沒有了嗎?真的,了不可得,這個苦就可以捨掉了。

  【又寶積經云。正見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言說。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有和合眾也。】

  在《寶積經》這段經文,說得比前面所引的要詳細。『正見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法身,無相無不相。正見法身,尚不見佛,這不是不見,這個不見是不執著,並不是見不到佛。法身是什麼?法身是宇宙的全體,這叫法身。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時候你見到的是法身全體。如果見到,這是佛,你看起了一個執著,起了個妄想,這佛跟這一念就是妄想執著,這個意思在此地。連這一點分別執著都沒有,怎麼可能再去執著形色?形色是講森羅萬象。連佛這個身形都不執著,對於一切萬物當然都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給諸位說,萬法平等,萬法一如。你是用一個清淨心看萬法,一切法清淨;用平等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平等。

  我們今天凡夫不如佛的地方,迷在哪裡?心不清淨、不平等。心不清淨,看一切法就有垢穢,所謂是有淨有穢。心不平等,看一切法就有高下、有勝劣之分。所以心地到清淨平等,十法界就是一法界,天堂跟地獄平等,七寶蓮池跟刀山、油鼎也平等,他沒有分別。不是沒有七寶池,不是沒有刀山、沒有油鼎,確實都有,都看見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裡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心,這是菩薩,這是真心起用。我們現在說這個心是妄心,妄心就像波浪一樣,像那個海浪一樣,有起伏的。真心是水平,不起波浪的。我們修行,修什麼東西?就要把這個波浪,從大浪修成小浪,小浪修成微浪,微浪再修平,這叫修行,這叫做功夫。佛法沒有別的,恢復自己的本性而已,這是佛法,所以說絕不執著名相。

  『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言說』。不但「有」離開了,連「空」也離開,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法這個字也沒有了。實在講,法從哪裡建立的?是從相對建立的。相對必須是二邊,它才能建立。這一邊沒有了,這一邊也沒有了。《楞嚴經》上舉比喻,好像蘆草兩根互相依靠,交在這裡,一邊倒了,那一邊也沒有了,也倒掉了,是相對而建立的。空尚且遠離,哪裡還有法這個念頭!法的這個念頭都沒有,何況言說!言說跟文字是相同的,文字是言說的符號。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叫我們要離言說相。離言說相不是不要言說,不要執著言說。離是這個意思,不執著。離名字相,佛經裡面所用的專門術語,這是名字。像別相三寶、住持三寶、同體三寶,佛、法、僧,這都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是說不要這些名詞,叫你不要執著這些名詞,更重要的是要離心緣相。心緣是什麼?是心裡面的思想,這個要不得,不要去想。換句話說,佛法不用思考,這是佛法。世間法用思考,佛法不用思考。為什麼?佛法用真心,用真如。真如裡面一法不立,所以它講求體究,其次講參究,它不能研究。這研究是用心意識,是用妄心;真心裡頭,哪裡有研究?真心裡面沒有一切法,所以只有體究與參究,不可以研究。

  我們現在學佛,學了多年,都不得其門而入。毛病出在哪裡?出在用心意識,就出在這個地方。用心意識,把佛法當作世間法來研究,這一生都沒有辦法找到佛法的真相。《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生都不可能找到如來真實義;不要說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裡面,都沒有辦法明白如來真實義。何以故?因為如來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去找它的真實義,到哪裡去找?愈找那個意思愈錯了。永遠找不到,就是因為真實義原來沒有意思。所以到你心裡頭沒有意思了,那如來真實義就找到了。這就是唯識學裡面講的,佛法一定要離心意識。不但參禪要離心意識參,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末那就是執著,識就是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簡單的說,離心就是不落印象,離意就是不執著,離識就是不分別。所以佛法到哪裡求?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參禪要用這種心才行。參禪要離心意識,教下也不例外。教下要不離心意識,就不能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土宗要不離心意識,你念佛就不可能得理一心不亂。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沒分。理一心不亂,要離心意識。所以這樁事情,實在說,我們要是明白了,應當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在哪裡修?就在日用平常之間,在生活當中去學。

  《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成就真實智慧,成就圓滿的德行,就是六根在六種境界裡面去鍛鍊。鍊什麼?就是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鍊這個。不是叫我們把這個境界環境捨掉,不是的,就在這個境界上鍛鍊,就在這個境界裡面成佛。所以如果我們用心,用在這上面,這叫作佛。你今天從早到晚做什麼?我今天在作佛,這個了不起。所以作佛,就是我今天在一切境界裡面,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學這個。學什麼?學離心意識。離心意識,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這就是自性般若。在一切境界裡面,沒有取捨,沒有愛好,如如不動,這就是自性本定。戒定慧三學,在生活裡面就圓滿、就成就了。所以要學不分別、不執著,非常重要。但是這個地方,諸位得聽清楚,這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對內的,是對自己的,自己成佛,自己修行,不是對人的。要對人,那天下大亂了。

  這就是佛法常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對人,也不分別,也不執著,那好了,那這個世間法就破壞掉了。對人,眾生分別,我隨他分別;眾生執著,我隨著你的執著而執著。其實我真沒有執著,真的沒有分別,是你要執著,我隨你執著;你分別,我隨你分別。所以釋迦牟尼佛,隨順我們世間的言語,給我們說了這麼多經典。他自己心裡頭動念頭沒有?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說一句話,無說而說;無說是他自己,而說是隨眾生。而說什麼?別相三寶,別相說,同體不說。同體不說,別相說,這要知道,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隨順世間法,而不執著世間法,這就對了。隨順是利他,不執著是自利。自利利他,這當中沒有妨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當中沒有妨礙的。

  再看後面這一句,『以無為法,尚不見僧,何況有和合眾也』。無為法是指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無為法。因為它是從體上講的,從性上說的。從事相上講,佛在《百法》裡頭告訴我們,把一切法分做有為法、無為法,這種分法來給我們說,佛是隨順眾生而說的。如果佛要隨順自己而說,那連無為法也沒有。隨順自己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佛自己。所以隨順眾生,眾生認為有有為法,與有為法相對的是無為法。此地這個無為法,不是有為無為相對的無為法,不是的,法性法爾如是。所以尚不見僧,何況有和合眾?因為有和合,反面就有一個無和合。所以這不是究竟,不是圓滿。究竟圓滿是一法,不是二法。

  你看六祖在《壇經》裡面,答覆印宗那個話,答覆得非常之妙。印宗知道他是五祖忍和尚的傳法弟子,是第六代的祖師,向他請教,五祖當年在世的時候有沒有說禪定、解脫?六祖也不給他講什麼叫禪定,什麼解脫?直截了當,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和合不和合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跟這個意思一樣的。所以這段話要用心去體會,能夠體會到幾分,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今天讀經、念佛,短短的時間一定有很好的境界,這是這段經文可以給我們幫助的。就是凡事都不要去執著,不可以刻意去要求,一切法恆順,順著這個環境去走就自在了。決定不要勉強,勉強就錯了。順著境界,就是順著法性,順著性,絕無違逆,不違背自性,這怎麼不自在?當然自在。

  下面是第三個段落。第三個段落要講建立。大科在第一百六十八頁,諸位翻開一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這是解釋三寶。解釋三寶,一共分為五段。這個段落在倒數第三行,「第一段釋名,第二段出體」,我們剛才講的就是出體,這個體講完了。現在我們看「第三段建立。第四段次第,第五段問答分別」。出體,這第二段我們講完了,現在講第三段建立。諸位再翻開一百七十五面倒數第二行:

  【三建立者有四。】

  『建立』有四種,這就是建立三皈。四種第一種,叫「翻邪三皈」,第二是「對根」,第三是「約喻」,第四是「依因」,我們按照次序來解釋。

  【一翻邪三皈。為彼外宗有三。】

  這就是說明佛教化眾生,為什麼要求學生一入門,就先要受三皈戒。三皈是戒律,是根本大戒。為什麼一入佛門先要受三皈?原因是因為當年佛陀在世,印度的宗教非常發達。佛經裡面就記載,就是佛以外,講外道就有九十六種之多,而且在印度社會非常的活躍。他們有三皈,有這三樁事情,所以佛也建立三皈依,叫『翻邪』。他那三皈不正:

  【一邪尊。二邪教。三邪人。】

  都不正。佛法的正與邪是從什麼地方說起,換句話說,以什麼為標準?自己稱正,稱別人都是邪,這人家聽了未必肯服氣。我們學佛,那我們是正了嗎?說老實話,不見得。邪與正就是自性,凡是與自性性德相應,這叫做正,與性德相違都叫邪。從這個標準來看,我們這個正的人就沒幾個。恐怕一個也找不到,連我也不正,是不是?找不到。為什麼?與自性不相應。這很難。

  在中國明朝王陽明,王陽明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將大乘的教義融合在儒家的學說,他提倡「致良知」,這是儒佛集合成的一個產物。用陽明先生的話,凡是用良知的人,這是正的;違背了良知,都不正。在佛法裡面講,這就是性德,就是自性,真如本性。所以佛法,因為世間人他所尊的,他所教導的,以及他的那些徒眾,與自性統統相違背,所以稱之為『邪尊、邪教、邪人』。佛的教學:

  【翻彼三故。建立三寶。】

  所以佛法講佛法僧三寶,是從外教這裡,用他們這個模式來建立的,也是隨順世間而建立的,並不是佛有意建立的。說老實話,佛一生從來沒有說,他有意要做個什麼,沒有。有意是什麼?他就有妄心,他有妄念,他沒有,沒有意。一切的都是任運,就是隨順自然而成的。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很自在,自己沒有想要做個什麼、做個什麼。自己想要做個什麼、做個什麼,這很苦,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你要學習學到了,那你這一生的生活,可以說是第一幸福美滿,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美滿。真正有大福德的人,一生心清淨,一生都不操心,一生都沒有煩惱,你想這個人福報多大?就是事事都順心,這就這個人有福。順心不是順妄心,不是順欲望,是順真心。所以佛是這樣子建立的,『建立三寶』。

  【皈依佛已。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等。皈依法已。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已。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為所翻有三。故立三寶。廣如優婆塞經說也。】

  詳細的在《優婆塞戒經》,說得很詳細,這是三皈依末後的三偈。既然皈依佛,捨命可以,決定不能把三皈捨掉。上一次,有位法師從大陸來,他告訴我一個故事。這是事實,真的事實,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迫害出家人。有位法師,念阿彌陀佛的。他說︰「你叫我做什麼都可以,叫我不念阿彌陀佛,不行。」那他就不准他念,他就偏偏要念。實在講,這個法師也不是個簡單的人。他說︰「你不叫我念,我嘴裡不念,我心裡念,你怎麼會曉得?」他不就不知道!他偏偏口裡要念出聲音,偏偏跟這些人過不去,結果是遭了毒打。打的時候,他還念。愈打得重,他聲音念得愈大。這紅衛兵最後用汽油潑在身上,他說︰「你還要念,我就放火把你燒死。」他說︰「你燒死,我還要念。」結果他真的點火把他燒了,火燒起來,他大聲念,結果看到西方三聖在他的頭頂上出現,這些紅衛兵才嚇到了,才知道是真正有佛,這不是假的。所以這個人,他能夠這樣做,也許是用這個方法度這一批,所謂叫一闡提眾生,示現給他看。同時也給我們念佛人做了一個榜樣,即使在大難臨頭的時候,橫死也能往生。這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念佛人心要堅固,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必定往生。這個人很難得,決定不是普通人。這是真正來度化末世苦難的眾生,堅強念佛人的信心。

  印度這些宗教,他們的目的、歸宿都在天上。有些人,目的在梵天、大梵天、四空天,或者是色究竟天。我們看印度高級宗教,大概都是以這個為歸宿。佛告訴我們,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他沒有出三界。所以這個法就不是正法。可見得,佛在此地講的邪正,這個標準是絕對的標準,不是一般的標準。一般標準,我們現前都具足。心地清淨,守法、守禮,這就是正,這個標準是人天的標準。高層次的天界,十善、四無量心、禪定是他的標準。所以佛在此地所講的標準,是以真如本性做標準。順性德,這是正;違背了性德,這是邪。這個標準非常之高。我們佛弟子既『皈依佛』,佛是自性覺,決定不迷,『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等』。自己的信心決定不動搖,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決定不動搖。這叫皈依佛,覺而不迷。

  『皈依法已,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也就是說,我們修學的標準,一定要依佛法。依佛的經典,不依外道的經典,要依佛的經典。那佛的經典,佛又跟我們說,佛所說的經,有了義、有不了義,叫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一切經裡面做個比較,哪是了義,哪是不了義?古人已經做了這個功夫。一切經做一個比較,是《華嚴經》第一,我們念的這是《華嚴經》的結論,《華嚴經》最後的一章,也是全部《華嚴經》最重要的一段經文。所以清涼大師參加翻譯之後,因為經太大,從前沒有印刷術,流通很不方便,都是手寫的。手寫的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寫一部相當不容易,所以流通困難。單獨流通這一卷,所以這一卷叫別行流通。因為這一卷是整個《華嚴》的精華,這是了義。《華嚴》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無量壽經》是第一。我們今天到處提倡《無量壽經》,人家問為什麼要提倡《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第一了義,是究竟了義。我們要皈依法寶,以哪部經皈依做依據?很清楚、很明白的指示出來了,皈依《無量壽經》。

  如果把《無量壽經》的意思再加以補充,使它更圓滿、更清晰,那就是《淨土五經》。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部是《淨土五經》之一,這就夠了,不必再搞多了。我們這個地方印經是印了很多。最近印的有《大藏經》,馬上要分送給海內外。印的這些經典,是蓮池大師講的,三藏十二部是印給別人悟。我們自己不需要。因為他們那些人沒找到!我們已經找到了,就不必要。我們找到了,跟他講,他也不相信,三藏十二部送給他,讓他自己慢慢去找。找個幾年,頭找昏了,是眼也花了,我們再告訴他,我們已經找到的介紹給他,也許他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是一下給他,他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印的這些書是給他去悟的,我們是過來人,不要了,不必找這個麻煩。所以這個地方,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說老實話,寧捨身命,我們所依靠的就是《淨土五經》。五經以外的都是外道典籍,釋迦牟尼佛講的也是外道典籍,這很重要。因為什麼?一切經裡頭,唯獨這部經最真、最純。

  『皈依僧已,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現在是末法時期,佛寶我們認清楚,假冒的還不太容易。實在,假冒的,在現前這個社會也不算是少。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招搖撞騙很多。法寶,假的佛經也很多。經是真的,註解是假的。我們此地也發現過,有外面送來的經書,送來的《金剛經》、《心經》註解,一看那個註解,那不是佛講的,外道所註的,把經是真的,統統講錯。至於僧寶,假出家人在現前這個社會也不乏其人,這都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真實的僧寶,說老實話,找不到,到哪去找?所以我們今天特別提醒同修們,我們皈依要以自性三寶為主。住持三寶,它的作用就是啟示我們、提醒我們,念念會歸自性。用這樣的態度來修學,真的三寶也好,假的三寶也好,對我統統有利益,我們只受其利,不受其害,這就對了,不會有錯誤。在境界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一心不亂,以這個為主。佛的建立是:

  【為所翻有三。故立三寶。】

  佛給我們建立三皈依、『三寶』是這麼來的,所以要曉得它的緣起。我們再看底下第二段。第二段對根。

  【二對根者。為上根人趣佛菩提。說於佛寶。為中根人求自然智。及因緣法。而能入道。說於法寶。為下根人依師受學。理事不違。方能入道。說於僧寶。】

  佛法僧三寶是有三個對象,教化眾生方便起見。『為上根人』,上根人就是成佛的機緣成熟。禪宗裡面,像六祖大師,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所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拐彎抹角的,沒有委曲宛轉的,直捷就把佛寶介紹給他。淨宗,是禪宗之禪,是密中之密。這諸位讀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都了解。黃老居士的註解,我們曾經印過兩次,現在書都送完了。第三次,他新的本子還沒有來,還沒有寫出來,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寫得出來。但是他有一個修訂本,修訂本在大陸上出版的,是廬山東林寺出版的。這個本子,比我們現在所流通的本子,訂正了不少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個本子重新做版來流通。黃老居士也有這個意思。他現在是重寫,重寫是寫白話的,希望是對大陸那邊的同胞,人人都能看得懂。因為大陸上這些同胞,可以說四十以下這個年齡的人,不但文言文看不懂,連繁體字都不認識。我們今天的經書送到大陸,是大陸四十以上的人才能看得懂。所以到以後,我們想贈送大陸的佛書,後面最好把繁簡字的對照表附印在後面,對他們是一個幫助。爾後印的時候,把這個繁簡字對照表印在後面。這東林出版的第三版,我們此地可以籌劃來翻印。將來他寫的是比較白話一點的本子,那是便利於大眾來修學的。

  在註子裡面就說得很清楚,淨宗所接引的根性是上上根人,不是中下根人。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就寫得更清楚,這個法門是接引什麼樣的人?是一切眾生當中,成佛機緣成熟的眾生,佛才給他說這個法門。成佛機緣成熟,不是上上根是什麼根?六祖大師所接引的,未必是成佛根機成熟,成菩薩的根機成熟。本經是成佛機緣成熟的眾生,上上根當中的上上根,不是普通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絕對不是中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你有這個善根福德,你接受之後,老實念下去,有沒有什麼老師指教、指導,沒有關係。找個老師也許把路指錯了,那不是冤枉嗎?我們今天誰是老師?阿彌陀佛是老師。

  所以我們從讀《無量壽經》之後,我們的傳授皈依,我們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法寶就是《無量壽經》,僧寶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決定不錯。這些人統統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我們今天皈依這三寶,是這樣的三寶,不是一般的三寶,這是為上根人說的。『中根人』,他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他也沒有這麼大的善根,他還要自己慢慢去研究,還要去搞三藏十二部。這三藏十二部就是他們搞的,中等人搞的。我們也得度中等人,所以這三藏十二部也不能不要,去度那些人,度中等人的。『求自然智,及因緣法』,求這個,方能入道,這是我們提供他的法寶。『下根人』,他一定要跟著一個老師,由老師來教誡、來指導,他才漸漸能夠入道。這就相當之難,遇不到一個真正的好老師,那就很冤枉。老師會不會有意害人?不見得,不見得是有意的,可能是老師自己也沒搞清楚。自己沒搞清楚,有人要跟他學,他也沒法子,臨時找些方法來教人。俗話常說︰庸醫殺人,這罪很重;庸教教人,那個罪過更重。所以指導別人,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們勸人念佛,把無量壽這個法門介紹給人,是決定不錯。不但不錯,如佛無二,因為佛教人,也是拿《無量壽經》,勸人念阿彌陀佛!我們也送人《無量壽經》,也勸人念阿彌陀佛,跟佛教化眾生是無二無別,決定沒有過失,有無量的功德而沒有過失。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我們這個太高了,叫他去找中等的,通宗通教的這些大法師,那是中等的,是不是?這一定要曉得,我們是在最高位的,直捷學成佛的法門。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