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一二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12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八面,我們從第一行看起《疏》:
【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有初事理二界俱存。】
這個『事』就是前面講的事法界,『理』是說的理法界。要用現代的術語來說,一個是宇宙的本體,理法界是講宇宙本體,事法界是講的宇宙現象。本體、現象怎麼來的?這個地方給我們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現前爛然可見。】
從前面我們一直讀下來,理與事都能夠看得很清楚。那也許有同修會懷疑,宇宙間的真理的確不是一般人能夠發現,但是宇宙間這些事相好像都擺在我們面前,難道我們也不能看清楚嗎?這個話乍聽起來覺得很有道理,其實不然。我們對於宇宙的現象,往往觀察發生了偏差,發生了錯誤,並沒有看到現象的真相。諸位如果是對《華嚴》要留意的話,當然這本經可以說是《華嚴》的濃縮,《華嚴》的略說,細說在《八十卷疏鈔》裡面,那就講得很詳細。確實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事物物,乃至於我們自己本人以及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認識的人都不多,這是實在話。假如你真的認識,你就沒有苦,離苦得樂。為什麼會有苦?就是因為認識錯誤,認識不清楚,這裡面才生煩惱、生執著,無量無邊的苦惱從這生的。假如真相認識得很清楚,那佛法裡面講,開悟了。真正覺悟,你對於一切萬法會得到非常自在的受用,就是享受,你沒有執著,你也不生煩惱,所以確實破迷開悟之後,才真的能夠離苦得樂。所以這個理事法界雖然是『爛然可見』,也不是一般人能夠見得到的,這是《華嚴經》很深的一層義理。我們看下面的註解,《鈔》:
【第六以第三門收第四門。明理事雙存。疏言不壞。即第三門中不壞相。】
前面我們讀過了。
【不異不泯者。】
就是第四門當中所講的,我們也念過了。
【此是舉所以。既不壞相。不異不泯性。即隨一存時二皆存也。】
這一存一切存,這是事實的真相。下面這是用比喻來說:
【如珠現色。珠在色亦在也。】
以珠比喻這個理法界,以色比喻的事法界,光彩離不開珠,珠本身它放光彩,以這個一即是二,二即是一,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七由不壞不泯不異。離相離性故。】
這個意思比前面又要深一層了。
【為一事理無礙法界。】
這才是講到《華嚴》的中心,《華嚴》最精彩的地方,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可以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徹底究竟的表明。這部經裡面的言語,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決定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這個境界確實不是言語能夠表達得出來的,也不是任何人能思惟想像得到的,所謂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佛以可思可議這個有限的,有侷限、有範圍的言說名詞來表達,能不能表達得恰到好處?給諸位說,不可能。只能達到它的邊緣,我們必須從佛的言語文字,從這裡面透過,透入進去。這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思考,不能用思考,你才能領悟到它真實的境界。
所以前面給你講『不壞不泯不異,離相離性』,統統是名相,統統是好像那個畫畫,作畫一樣,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幾朵雲彩把當中空出來,那就是月亮,教你體會這個味道。佛說法,說到真實處統統是這樣的境界。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理事無礙,理事無礙就是本體跟現象是一不是二。體絕對不妨礙現象的發揮,現象不管怎麼樣發揮、怎麼樣變化,像我們現在觀察這個太空,太空當中的星球,每天有新發現的星星,每天也有些老的星球爆炸、毀滅了。世界有成住壞空,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這就是說明整個宇宙,從最小的細胞(單細胞),一直演變成為大宇宙,都在那裡變化,千變萬化,這是講的事相,這些事相絕不妨礙本體。所以體不礙事,事不礙體,理事無礙的法界,這是從這個角度裡面看出了它的真相。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使超視聽之妙法。無不恆通於見聞。絕思議之深義。未曾礙於言念。】
『超視聽之妙法』是理,『見聞』是事;『絕思議之深義』是理,『言念』是事。從這個地方證明,雖然這個真實法不可思議,無法來表達,但是諸佛菩薩一樣的為一切眾生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頭頭是道,讓眾生聽了之後,也能夠悟入真實的境界,這是因為理事無礙的道理,顯示不可說也能說。但是這裡面要注意的,雖然能說,還得要會聽,你不會聽,不會聽的人,他執著在名相上,死在句下,那就體會不到這個意思。所以會說的人,意在言外;會聽的人,懂得弦外之音,這才能夠得佛的真實義,也就是佛所給我們解釋的宇宙人生,我們真正能夠體會。
下面這段註解比較長,卷首玄義的部分還是到二百九十六面,你看我們這部經講了這麼久了,都在這裡談玄說妙,都沒有講到本文,本文一個字還沒說到。好,我們看二百七十八面最後一行的註解:
【第七舉第六門收第五門。明事理無礙。】
大意剛才說過了。
【七由下。】
這個由下是指疏文,疏文前面是「七由不壞不泯不異離相離性故」,這是指這底下,就是前面這段文,文裡面有三義句:
【一標所以。二正明無礙。三舉德顯能。】
大意都說過了。
【不壞至離性故。】
這是『標所以』,這是講這個段落。雖然這個文只有兩行半,兩行半的文字也分為三段。從這個地方,中國古文這個文言文,文字的精簡實在是非常之美,非常之難得,簡要而不囉嗦、不繁瑣,這是文言文的特長。
【不壞不泯。即第六門。明不壞不泯。離相離性。】
就是前面第五門所說的:
【離相不異離性。此中亦明存泯無礙。第六明存。第五明泯。】
說明為什麼說存泯統統都無礙。
【此二門既其同時。故無障礙也。】
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
【亦遠收第三四及第一二門。疏言不壞。即第三門。明不壞相故。不泯。即第四門。彼明不泯性故。離相即第一門。離性即第二門故。總之一處。為一事理無礙義也。】
這段文是交代,一直從前面講到這個地方做一個總結,從第一到第六全都包括在裡面。由此可知,它這個文字後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愈往後面去,它的意思愈深愈遠。換句話說,愈往後面去,愈看到事實的真相,這是說法的善巧。這底下就解釋:
【言超視聽及絕思義者。】
超是超越。此地講的『超視聽』,是對我們說的,而不是對於諸佛菩薩說的。如果對諸佛菩薩說的,他也聽不到,也看不到,那他怎麼能說得出來?一個人的身體就是一部機器,如果這個機器要非常正常的話,他的組織結構是非常的精密,不會有一絲毫的差錯,那他所發揮的能量就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佛與大菩薩,他們的眼跟我們的眼不一樣,我們這個眼隔了一張紙就看不見,對面就看不見,他能看得見,他沒有障礙。像《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不是佛長了五隻眼睛,他這一隻眼睛有五種不同的功用。我們今天這五種功能喪失了四種,只剩下一種,這一種叫肉眼。由此可知,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細胞結構組識跟佛菩薩不一樣,他那個組織正常,我們這個組織裡面產生了錯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錯誤怎麼產生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愈嚴重的,他喪失的能力就愈多,他組織就愈亂;妄想執著愈少,他這個錯誤也就愈滅少;到如來果地上,那是完全沒有錯誤,所以他那個身叫金剛不壞身,就是這麼個道理。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對於身體健康,養生之道,就有很大的幫助,你懂得原理。這是佛常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如此,你心裡天天在打妄想,每打一次妄想,裡面的組織就變化一次。一天到晚妄想多,這裡面千變萬化,所以這個身體自己都做不了主宰,原因在此地。為什麼有些真正修行人,他身體可以自己做主宰?怎麼做主宰?他生死自在。他喜歡在這個世間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喜歡不要這個身體,想到哪裡去就能到哪裡去,這我們見過不少,我們也聽過不少。這不是古時候,現在台灣就不少,我們在國外也常常遇到。人家為什麼有這個能力?我們為什麼沒有這個能力?說實在話,人家妄想少,而就能做到了。生死能做得了主,諸位想想看,那疾病還做不了主嗎?那更容易了!
我當初學佛,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那個時候大概是七十一、二歲的樣子,我跟他的時候。有一年在中興新村講演的時候,講「佛學概要」,我們去聽,省政府剛剛搬到中興新村去不久,在中興大會堂講演。他公開向大眾發表,他說他生死自在。那個時候,大概他老人家七十五歲左右的樣子,我們聽到非常驚奇。當然老師不是說妄語,這是佛家最忌諱的是妄語,他一定有這個能力。我們這些同學們聽了回去之後,老師既然生死自在了,我們就希望他在這個世間長住幾年,不要叫他走。那用什麼方法?老師在世間沒有別的事情,就是講經。所以我們八個人回來商量,請他老人家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這部經太大了,他要不講完,總不好意思走!就這樣子回來的時候,請這部經,請他講。
那麼要根據他自己所說的,我的推想,他最低限度要活到一百三十歲,為什麼?他這部經才能講完。但是他經沒有講完就走了,他九十七歲的時候走。可是走得很清楚、很明白,他在九十五歲的時候宣布,向大眾宣布,我講經再講兩年就不講了,叫大家要用心聽。台中的同修聽到李老師說這個話,跑到此地來找我,他說老師講這個話什麼意思?我就告訴他,我說老師意思就是說,再過兩年他就要往生了。果然沒錯。他預知時至,他兩年前就知道他哪一天走,不是他不能住世,他能住世,有能力住世,他不住世,別有因緣。
所以在台灣,像李老師這種情形不止他一個,我見過就好幾位。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自己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每個方法,每個門道,都是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所選擇的是選擇用念佛這個方法,這是在許多方法裡頭選擇這種。這種方法,實在講,也是諸佛菩薩代替我們選擇的。我們看到這麼多法門,眼花撩亂,到底哪一個好?佛菩薩告訴我們,所有一切法門當中是念佛第一,諸三昧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尤其《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得非常明白,無量壽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這句名號的功德很少人知道,名號的利益,知道的人也不多。不要看到念的人很多,你看那念得都不得力,一面念佛,一面還照打妄想,這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實在講,理論沒有搞清楚,真相沒有搞清楚。如果把理論真相搞清楚之後,這個人才會是誠心誠意,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這個佛號就產生效果。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比較起來,這個法門的效果比其他法門來得快,來得穩當,來得紮實,這是這個法門它特別殊勝之處,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道理。如果不是最殊勝的法門,諸佛菩薩勸我們修學,那就對不起我們。佛的善巧方便很多,絕對不能用一絲毫這種欺騙眾生的手段,那就錯了,所以佛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佛對眾生的恩德之重,世出世間無與倫比。這都是非常真實的話,這就說明佛是完全沒有妄想雜念,所以他身體的結構跟這個宇宙自然完全相應,那就沒有一絲毫的毛病。
菩薩當中,見了性的菩薩,見性還有偏圓,有的見得偏,不圓滿,有的見得圓,這在華嚴會上,見性的菩薩,從他見性的偏圓上來分有四十一個階級。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不動地,幾乎接近圓滿,他的見解,他的六根的能力跟佛一樣。《金剛經》上講,如來有肉眼、有天眼、有法眼、有慧眼、有佛眼,就是這個眼的五種功能八地菩薩完全具足,就圓滿了。眼能見盡虛空遍法界,再微細的東西,他也不必到那裡去,在這裡就看得清楚,他有這個能力。耳朵的能力也是如此,盡虛空遍法界,無論什麼樣的音聲,他都聽得清楚。我們現在這個肉眼很可憐,現在大家知道,科學發達都曉得,我們這個肉眼所能夠見的光波很有限,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看不見,比這個光波短的也看不見。
我們的佛是五眼圓明,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假如我們用科學來猜測的話,大概佛的那個眼睛是各種不同光波他統統都能看得見,那他看的世界就奇妙了,就跟我們不一樣。他看我們這身體都透明的,我們身體部位,每個細胞的活動組織哪裡有差錯,他都觀察出來。所以一看就曉得,你什麼地方有病,一看就看出來,音聲也是如此。所以六根能力沒有一根能力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是一般宗教家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實在講,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誰是全知全能?我們每個人自己是全知全能。很可惜,就是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把你的能力喪失掉大半的大半。佛的教育沒有別的,無非是恢復我們自己本能而已,沒有其他的。
所以佛說得很老實的話,佛沒有一法與人,沒有一樣東西給你,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己本能的恢復。本能恢復的祕訣就是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才曉得修清淨心的重要。這段經文上給你講的,『離相離性』,性相怎麼離?性相哪裡會離得掉?是離你那個分別之相,執著之性,是離這個東西。絕對不是外面真正的性相,是叫我們把心裡面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佛講的這些所有法相名詞統統捨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絕對不可以執著,我們的清淨心才能恢復。六祖常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個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可是凡夫很麻煩,聽說本來無一物,他又執著我本來無一物,那又有了一物,有了一個本來無一物,這就又壞了;這也沒有。所以到最後沒法子給你說,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這是禪宗所說的,這樣才真正能恢復到清淨。
所以超視聽,確實是清淨心達到相當境界之後,這個視聽範圍完全恢復,超越我們現在的能力。絕思義,真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在那個時候也可思可議,我們今天講的思議是用的第六意識,我們講心思。到那個時候,思議已非心,也不是心,也不是識,那就對了。如果這個思議還是心,還是識,那叫打妄想。你看《壇經》,好像是懷讓,見六祖的時候,是懷讓還是永嘉,我記不得了,六祖問他,還有個思議可得?他說思議也不是心識,那是真正悟入到真實的境界,絕對不落在心意識裡頭。那這是前面指這個離相離性。
【言恆通見聞及未曾礙於言念者。即指不壞不泯也。】
所以文雖然不多,這裡面三層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顯示出這個事實真相。也從這個地方使我們明白下面一個更奇妙的境界,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在二百八十面,我們看第八,《疏》:
【八由以理融事。令無分齊。】
這是《鈔》:
【八躡前意明事事無礙之所以。】
理跟事是相融的、相齊的。理在哪裡?理在事裡面。事在哪裡?事在理中。有沒有界限?沒有界限。這個『分齊』就是我們今天講界限。有沒有分界的地方?沒有,絕對找不到界限,所以這個事事無礙就是事實。事事無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無量的神通,通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我們無法想像得到的。
我們舉個例子,其實不僅諸佛菩薩如是,我們哪一個人不如是,不過就是諸佛菩薩清楚,我們不知道、不清楚。《楞嚴》上講的,我們的身體,身體在哪裡?凡夫執著這個肉身是自己,這是錯誤的。我們身體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身體,這在佛法裡叫法身。虛空法界是自己,佛法身如是,我們每個人法身也如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好像大海一樣,海是一個,我們今天這個身體,個別身體就像海裡頭起的水泡一樣,水泡泡是依海水生的,泡滅了還歸大海。大海才是我們真正的身體,法身不生不滅,那是我們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身體。我們今天迷了,迷了是隨業力受這個身,這個身不自在。如果你不迷,覺悟了,這個身自在,自在到什麼程度?隨類化身。自己想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像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經上常講,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什麼身都現。所現之身,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說這個身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要說它沒有,它有相,它還辦了不少事;你說它有,當體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他明瞭,他自在;我們迷惑,我們不自在。不自在,還照樣現,不是說不自在就不起作用,照起作用。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及總相明一切諸法。一一皆能遍能包。各各無盡。】
這四句話很重要。這四句話也很難懂,就是『一切諸法,一一皆能遍能包,各各無盡』。遍是遍虛空法界。那麼我們今天要問,我們這個身上一根汗毛,這是正報裡面最小的,這個汗毛的毛端它能不能遍虛空法界?這一個毫毛的毛端能不能包容虛空法界?我們看到好像不能,其實是能。為什麼是能?你把前面所說的統統記得明瞭,你心裡就有數。這一根毫毛是事,虛空法界是理,理事無礙,理事沒有邊界。理是虛空法界,事怎麼不遍虛空法界?所以經上講,十方如來在一毫端裡轉大法輪,這不是假的。不要說我們一個人一生是宇宙縮小,一根毫毛端也是整個宇宙的縮小。我們講縮小,其實這個語都有毛病,為什麼?沒有大小,它能夠遍容,能夠能包,怎麼能講它小?所以虛空法界不大,一微塵、一毫端不小,這是事事無礙。這是經上常講,芥子納須彌。芥子是什麼?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麼一點點大,須彌山,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的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怎麼裝進去的?這是我們凡夫聽到真正是玄之又玄,不可思議,實在講,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為什麼想不通?是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這就是障礙。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真相就擺在你面前,所以到那個時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
這四句很有味道,但是特別對初學很不容易懂。各各無盡,確實是無量無邊,所以你才曉得性德不可思議。那個無量壽只是無盡無量裡面的一種,佛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裡面讚歎這個無量,無量是性德。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自己的性德,「阿」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悟,阿彌陀佛翻成中文意思是無量覺,無所不覺。佛把它翻成無量壽,那是無量裡面的一種,在一切無量裡面,古德講得很好,壽命是第一德。你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你才真正得到享受,那沒有壽命怎麼行?所以一切無量,壽命當然無量。所以這四句的理是貫穿一切大乘佛法,一切大乘佛法都不外乎這四句的道理。
【言以理融事等者。以事無別體。】
事是講事相,事相沒有別體。
【全假理成。】
理就是本性,所有一切事相都是由這個體性顯現出來的。
【以諸緣起皆無自性故。】
整個法界就是緣起。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條件,諸緣就是無量的條件,不是單純的,是無量,非常複雜的條件,這樣才變現成為這個事相。雖然成事相,這些事相都沒有自體。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所以佛講緣起性空。我們想想,這整個大宇宙,大到星系,小至微塵,哪一法不是緣起的?法法都是緣起,緣起無自性。性是什麼?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在一切有情分上,佛把它叫一個名詞,叫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無情的分上,無情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正因為它是一個性,給諸位說,動物可以變成植物,可以變成礦物,礦物、植物也能變成動物。因為什麼?緣起無性,性是一個,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華嚴》上他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否則的話,他怎麼同得起來?因此這十大願王那個境界就廣大,這是我們到後,還沒講到,十大願王,菩薩不修普賢行,不修普賢十願不能圓成佛道。因為這十願,願願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
比方禮敬,禮敬諸佛,哪是諸佛?一切眾生,動物、植物、礦物統統是諸佛。我的禮敬是以清淨心禮敬、平等心禮敬、無分別心禮敬,他這稱性,完全性德的流露。絕對不是說,佛是我尊敬、我禮敬,菩薩就差一點,再看看一些眾生,做壞事的人,我還對他禮敬什麼?這就不稱性,你就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普賢菩薩的十願完全是從性德上起修的,絕對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所以他才能夠圓成佛道,道理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事相『全假理成』,都是自性變現的。假是假藉,是藉著性德顯現出來的。
淨宗法門裡面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我們要問一問,娑婆世界是不是唯心娑婆?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自性釋迦?一個道理。再貼切一點,現在我這個身體是不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眼前山河大地是不是自性變現的?完全是,沒有兩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境界,唯心所變,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是自性顯現的,一個道理。盡虛空遍法界離不開這個原理,緣起無性,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
【由無性理事方成故。】
這就講每一樁事物它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理事它自然就圓融,就能夠無礙,就能夠自在的顯現。
【事既攬理。即事相全虛。】
《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
【既事理相即。故能一一包遍。】
我們這身上毛孔,你說沒有諸佛菩薩在這裡轉大法輪嗎?不可能。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無時無處而不在,只是我們的心太粗,粗心大意,見不到而已,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時候有能力體會?有,你念佛功夫深了,到得念佛三昧的時候,你就體會到了。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那你就看見了,你就見到了。這是佛法的好處,所以佛每說一樣東西,都會叫我們去證實。他見到了,我們見不到,他告訴我們你為什麼見不到?你把你見不到那個障礙去掉,你跟他一樣也見到。
所以成佛之後,成佛以後沒有大小,成佛之後沒有前後,你想想為什麼?這段文你明白了,這個疑問就解決了。因為他理事交融,沒有界限。所以沒有成佛的時候有先後、有次第,成了佛之後,沒有先後,沒有次第。古人不得已用比喻說,譬如長江、黃河的水,沒有流到大海有前後,有前浪後浪,流到大海之後,試問問,哪是前浪?哪是後浪?沒有了,流到大海就沒有了。這就是說你沒有見性的時候,因為你有時間的觀念,你有空間的觀念。這個時間、空間都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造成你很大的困擾,你有先後次第。一見性之後,這個東西沒有了,時空打破了,時空打破了之後,還有什麼古佛、今佛?還有什麼先佛、後佛?沒有了。
再把這個事情說得更淺近一點,因為你有時間觀念,你在世界上各地旅行你有時差,很多人有時差,時差搞得一、兩個星期都調整不過來,很痛苦。從哪裡產生的?是因為你那個觀念上、概念上產生的。如果你把時空拿掉,就沒有時差了,時差就沒有了,你去旅行就會非常正常。這是我教給同修,旅行沒有時差的一個好方法,我沒有時差。再看後面這段,這個文到此地才真正入精彩的地方,你愈看愈精彩,愈看愈有味道,但是有相當的深度。
【如理之遍。一入一切。如理之包。】
包是包容。
【一切入一。故緣起之法。一一各攝法界無盡。】
這段的文講得非常之好,非常的透徹,可以說把整個宇宙的體相作用,全都給我們說出來,實在難得。像《華嚴玄義》這部分的文,鈔是解釋疏文的,應當把它背熟,對於我們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什麼幫助?通常我們最大的障礙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因為看不破,所以放不下,真正看破,你就會徹底放下了。這段文字幫助我們看破放下,讓我們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認清楚我們自己以及我生活環境的真相,這非常重要。我們看註解,註得好,宗密大師這段註,字字都重要。不像前面那個註解,我們有些可以把它省略掉的,這個地方註解一個字都不能漏。
【言如理之遍者。】
理是理體,就是自性,也就是真心,真心是遍法界的。禪家常說,「若人識得心」,假如說一個人真正認識自己的真心,「大地無寸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地怎麼無寸土?這個大地是自己心變現的,哪有寸土?不但這個大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真心變現之物。這樁事情說得很透徹、很圓滿,是在《大佛頂首楞嚴經》,那個地方經文長,這個地方的文字短。此地這是提出一個綱領,《楞嚴》那是細細給你解釋,給你分析。這底下說:
【謂諸事法。】
事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現象,包括我們這些人事所有一些活動,這都叫事法。
【與理非異。】
『理』是自性,是心性。『非異』,沒有兩樣,是一樁事情。《心經》裡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那個地方講的空,就是此地講的理;它講的色,就是此地講的事法,是一樁事情。但是這個事實的真相,一直到現代,科學家、哲學家還沒有能把它搞清楚,但是這個科學已經相當有進步。為什麼?逐漸接近這個方向,這是好事情。所以佛經有許多地方可以用現代的物理學來加以解釋。
【故事隨理而圓遍。】
遍是遍虛空法界,不但遍虛空法界,是圓滿的遍虛空法界,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圓遍』這兩個字不容易,這才說到究竟處。
【全一塵普遍法界。】
塵是指物質最小的。我們今天講一粒微塵,這一粒微塵,可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微塵。我們想像當中一粒微塵很小,大概還能看得見。佛經上跟我們講的這個微塵,佛給我們講,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天人的天眼也看不到,要阿羅漢的慧眼才看得到。這是物質裡頭最小的,是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就很難講了。因為佛這個微塵不能再分了,假如我們現在發現的這個基本粒子,將來還有方法把它再分裂,那就不是微塵。如果說是真正這個基本粒子不能再分,那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微塵,這是物質最小的。
所以《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什麼相?一合相。一是什麼?就是微塵。合是什麼?組合。這世界都是微塵組合的,微塵組合這成了電子,再組合成了原子,再組合成了分子,再組合成了這些世界一切萬物,都是這一個基本的東西組合的,一合相。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那個時候沒有顯微鏡,他已經把這整個宇宙萬有的結構看出來了。原來基本的物質是一個,只是排列方程式不相同,就是排列的方式不同,組成這個大世界、小世界,統統是一合相。所以是科學家如果讀讀佛經,他會很驚奇,現在費這麼多時間、這麼多精力發現的,原來釋迦牟尼佛幾千年前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講一微塵,這是最小的,普遍法界,這是小包容大。
【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塵。一切皆爾。】
好了,一微塵包容整個法界,這個法界裡的微塵無量無邊,每個微塵能不能含攝這個微塵?也含攝。我們很難想得通這個事實真相。如果前面不是給我們講理事圓融,沒有這個基礎做為前提,這個事情就永遠會打個問號,找不到答案。這古人也有比喻,這比喻總是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恰當。古人一個是用燈的,一支燈裡面含著有所有的燈光,這一支燈光照所有的燈,所有的燈光也照這個燈。這一支燈上有所有燈的燈光在裡面,而這一支燈光,每一個燈光也都有它,這是用燈的光來做比喻。另外一個比喻就是用鏡子,這是古德講的時候,講到這個境界很難體會,這就特別做一個亭子,八角亭,八面安上鏡子,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走到那個亭子當中,這一看這鏡子互相照的時候,面面都有。每一面鏡子,其他七面統統都有,用這個方法叫你體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互融互遍,而且無所不包,法界的事實就是如此。因此你才稍稍有一點執著就錯了,為什麼?與這個真相就相違背了。這一違背,就發生過失。這過失兩種,一種叫無明,一種叫妄想。產生了疑惑,就是無明;在裡面想,想是想非的時候,那叫妄想。離開無明妄想,真相就在眼前,這事實的真相。
這段只能夠講到此地,今天鐘點也到了,但是這個味道是無有窮盡,我也說不出來,希望同修們細細的去領會剛才講的,對你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幫助。真能看破放下,念佛得三昧就不難了。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