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七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7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六面第四行,我們從第四行,引用《中論》這個地方看起。從頭看起:

  【故中論云。燈中自無暗。住處亦無暗。破暗乃名照。無暗何所照。乃至已生未生生等。燄燄不分等。若實教中斷結。要性相無礙。故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後者。謂顯無性緣成。則說斷結。由能斷無性。方為能斷。所斷本空。方成所斷。若定有者。則墮於常。常不可斷。若定無者。則墮於斷。失聖智故。】

  我們看這段文,這是大師引用《中觀論》上這段話說。《中論》這部書完全是教我們破執著的,在整個佛法上,關鍵就是破迷開悟。妄想執著都是迷,迷由來已久,不是在這一生,這是我們同修們大概都能夠肯定的。人不止這一生,有過去生,既有過去、有現在,當然就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由此可知,我們妄想習氣,生生世世養成的,牢不可破,總是執著這些成見,以為是真實的。對於佛跟我們講事實真相,我們就很難接受,這才叫佛菩薩費了許多的口舌來跟我們辯論,到最後你開悟了,才曉得這些話都叫廢話。悟了以後,這個經典都廢紙,毫無意義。但是在沒有悟的時候,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破迷而已。這個重點、樞紐,總要能夠把它掌握到,要把它抓到。所有一切經論,都是圍著這個中心來轉的,都離不開這個中心的。我們能夠把握到這個大前提,在佛法裡面講叫大總持法門。你抓到這個,縱然有錯,那錯得也不會太大,不會太離譜,能夠掌握到它的重心。

  這首偈子還是幫助我們破除疑惑。這個疑惑的到底是先有智後斷惑,還是先斷惑,後來才生智慧?《中觀》用燈跟照來做比喻,實在講燈與照是一體,決定不能說哪一個先,哪一個後。為什麼不能說?同修們有一些讀過《壇經》的,也曾經聽講過《六祖壇經》的。六祖在《壇經》上說得很好,印宗法師剛剛見面的時候,印宗不是問嗎?黃梅就是指五祖,平常教學說不說禪定、解脫?禪定、解脫兩個科目,是不是常常跟大家講禪定、解脫?六祖怎麼答覆?實在說,六祖在黃梅從來就沒有進過禪堂,五祖究竟講些什麼,他一次也沒聽過。他不是這麼說的,他不是說我沒聽過,他說得直截了當,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就是真正抓到了大前提,真正掌握到總持法門。你們所圍繞的是枝枝葉葉,沒有真正把東西抓到,那真正的,真正是不二法,你何必在燈、在光上去計較?你說出一個燈,說出一個照,這二法。

  所以下面引用「十地品」,說實教當中來斷結,『要性相無礙』。實是講真話,給你講空,給你講有,給你講燈,給你講照,那叫做權巧方便法。眾生知見,那是依俗諦說的;實教,是依真諦說的,依事實真相說的。真相,不是你所想像的,真相必須把妄念捨掉,這個事實真相你才能真正見得到。今天我們見不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怎麼能不是真相?為什麼真相就見不到?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出現品」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什麼時候才能把妄想捨掉?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我們在過去聽到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老實念佛三年站著走的。非常感動,非常羨慕,幾個人能做到?那也是億萬人中才有那麼一個,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他那一種人,在佛法裡面講,那是真正名符其實的上根利智。師父教給他一句話,一生受持,絕對沒有第二個妄念,絕對沒有一絲毫懷疑,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就這麼簡單。他一天到晚就這麼樣做,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念頭也沒有。除了念佛之外,什麼事也沒有,這才能成功。

  師父把這個法門傳給他,不必再照顧了,往生來替他辦後事。為什麼不必照顧?他沒有事情了!天天要找師父,天天找同參道友,這事情太多了,解決不了,沒事情何必要找?人家是到了真正沒事了,這是禪家的話,這真正開悟之後,這什麼境界?飢來吃飯,睏來眠,除了這兩樁事情之外沒有了。肚子餓了,吃飯;睏了,睡覺,除這兩樁事,沒事了。諦老法師那個徒弟也到這個境界。他雖然不像禪宗那樣徹悟,一切明瞭,那他不需要明瞭,我就一句彌陀念到底,我不需要明瞭,這個了不起。

  所以這個「十地品」,這是《華嚴經》上說的,『非初、非中、後者』,一切俱非。『謂顯無性緣成』,無性就是一切法無有自性,無有自體,那哪裡有先後?現象是怎麼產生的?緣生的。緣生法,就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緣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許多條件湊合產生這個現象,條件失掉了,這個相就沒有了。換句話說,現象,根本沒有現象,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聚的時候好像有這個相,散的時候好像沒有這個相。其實聚的時候也沒有相,也沒有生,相生,散的時候也沒有相滅。為什麼相沒有生滅?因為根本就沒有相。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我們蓋房子,你說這個房子是有還是無?我們不要講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太複雜了。四十年前,政府剛剛到台灣的時候,從大陸來的人住什麼房子?叫克難房子。克難房子是怎麼做的?多半是用竹子編的,竹子編成籬笆,做一個牆,外面用水泥抹一抹。上面,也有用竹子編的屋頂,也有用那個水泥板做的屋頂,非常簡單。我們把這加起來,好像個房子有了;拆掉,房子沒有了。我們問房子到底有還是沒有?聰明人知道沒有,有什麼東西?有竹子、有水泥,有那個鐵絲編竹子這些東西。把它搭起來是這麼多材料,拆下來還是這麼多材料,這些材料不增不減。

  諸位從這裡去想,搭起來的時候,房子沒有生,只是按照我們想像把它排列起來,這種排列起來而已。拆成一堆,堆到那邊,那也是一個排列,這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哪有生滅?這個簡單的例子容易懂。從這個例子你再去把它擴大,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個真相跟這完全相同。所以佛說沒有一切法,法都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講得真是透徹極了。合是什麼?組合。一是什麼?基本的物質是一個。現在我們科學家證明了,才發現了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原來所有一切萬物統統是這個東西組合的。近代科學家才發現,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過不是現在這些名詞,佛法裡面叫微塵,微塵還可以分,分叫做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分叫做極微之微,佛說那就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叫鄰虛塵,跟那個虛空交了鄰居,那是不能再分,最小的一個單位。所有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的這些現象,全是這個組合的。一合相,合就是組合,就是緣生,緣生無性。

  所以佛眼睛看一切萬法當體即空,不是分析之後才曉得這是空的,那就很笨。聰明人哪裡要搞分析?一看就知道。像那個建築師一看這棟建築物,他跟我們看法不一樣。我們一看,這個大樓多少層?這有多少坪?多少面積?我們著了這個相。建築師一看,這一共多少噸的鋼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這個東西,他看的是一堆一堆堆在地上的材料。這就是看法不一樣,聰明人看出了事實的真相,愚人執著假相,不了解真相。所以這個地方就顯示「無性緣成」,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則說斷結。由能斷無性,方為能斷;所斷本空,方成所斷』。你們想一想到底有沒有能斷?有沒有所斷?沒有。我們今天問你,你斷了煩惱了,這個東西能斷是智,那所斷就是煩惱。我們現在問你,如果像達摩祖師一樣,這一伸手,你把那個智拿來我看看,你把煩惱拿來我看看。你要也像慧可那樣聰明的話,回光一返照,覓智了不可得,覓煩惱也了不可得,這事情不就解決了嗎?慧可是心不安,修行多少年,心不安,求達摩祖師替他安心。達摩祖師一伸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回頭一反省,回光一照,找不到心,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在哪裡。

  慧可比阿難聰明,像阿難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也是叫他把心找出來看,心到底在哪裡?他還到處找,在內、在外、在中間,到處打妄想,所以他還不如慧可。慧可馬上答覆說,了不可得。到這個關頭,達摩祖師一句話就點醒他了,「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恍然就開悟了。我們看《楞嚴經》上,阿難沒有開悟。一部《楞嚴經》講圓滿了,阿難都沒開悟,各人根性不相同。阿難為什麼沒有開悟?聽教聽得太多了,所知障太深了,這是真的,所知障深,所以不容易開悟。那慧可,那就是煩惱障也輕,所知障也輕,一點就豁然大悟。所以要曉得,能斷所斷俱不可得。世間人執著似乎有這麼回事情,其實沒有。

  所以底下給我們講,『若定有者』,你說一定有個智,一定有煩惱,那好了,決定斷不了。那『墮於常』,這一定有,你怎麼能斷得了?你說沒有,一定沒有,沒有那何必還要斷?不要斷了!這就是說,它不是斷也不是常,那究竟是什麼?前面講的無性緣起,這句話才把真相說出來。智慧、煩惱從哪裡起的?緣起的。有沒有性,就是有沒有自體?沒有。我們如果真正把這句話參透了,這天天生煩惱豈不叫冤枉?冤枉!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統統叫妄想。為什麼叫妄想?因為根本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才是佛法講的般若真知,沒有!

  不但這個東西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佛也沒有,眾生也沒有,給你說一切都沒有,是從無性上說的,確實沒有。給你講有這些現象,緣成上說的,緣成的,不是真有。如果你要不執著,你就能夠控制緣,緣可以隨意;你執著這些相,那你就被緣所轉了,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這叫凡夫,能轉境界的就叫佛。《楞嚴》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見性的菩薩就能轉境界,不會再被緣所轉,他跟佛沒有兩樣。所以要曉得,一切法不是常也不是斷,常見、斷見都是屬於邪見,錯誤的見解,在見思惑裡面屬於見惑,就是邊見,邊是兩邊,常是一邊,常的反面是斷,這個墮在邊見上,你對於事實的真相永遠不能夠理解。再看底下一段文:

  【已上皆約惑智相翻也。】

  一個是斷惑,一個是生智慧,都是從這兩個名相上來討論的,從它兩個不同的,兩個相反的來說的。下面說:

  【若約相續者。】

  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

  【不約惑智相對。】

  前面什麼?有智就沒有惑,有惑就沒有智,相對的,現在不從這上面來看。

  【但就能斷之智自有三時。】

  我們單看一個,看智,智『有三時』,就是有三個階段。

  【即無間道中剎那三時。】

  這底下有一個小註,「然無間道通諸位」,這個位次是見性以後的位次,也就是《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每一個位次都有三時,有初、中、後,都有三時。「今取見道位為最初,至金剛位為最後,各有三時」。見道位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金剛位是等覺菩薩,這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每一個位次上都有三時。

  【地論云。】

  這個《地論》是《瑜伽師地論》。《華嚴》是屬於唯識六經之一,所以《華嚴經》上常常引用唯識經論來解釋,它自己本身也屬於唯識六經之一。

  【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後。答云。非初智。斷亦非中後。】

  前面是提出一個問題,單單就能斷之智來說。智慧,我們講有初開悟,剛剛開悟這是初,悟後起修這是中,到斷一品無明那是後。後之後,就往第二個位次上去升,升到第二個初,初中後,這初中後,這往上升,這是菩薩修證的一個現象。如此就好像我們在學校裡面念書,你進到一年級,在這個學期過程當中,剛剛上學這是初,第一堂課是初,往後這中間修學是中,到最後那個考試,那是後。考試通過了,就升一年級,又來初了,初中後,就跟念書這個情形一樣,你在一個班級裡面有初、有中、有後,菩薩修學也跟這個很類似。

  『此智盡漏』,漏是煩惱,盡漏,這個煩惱斷盡了。初住菩薩,我們講初住,因為他講見道位,我們從最初講,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這都叫盡漏。無明破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證得法身,這是初,入了初住位。見道,道是什麼?道是真如本性,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你剛剛見到,知道真相,在佛法裡面叫諸法實相,《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見到了,見道位,這是初。

  『斷為中為後』,在初住必須再斷一品無明,斷這一品無明是要修行的功夫,要定、要慧。在修學過程當中,這是中;定慧具足,成就了,有能力斷一品無明,這是後。這一品無明斷掉了,那他就從初住升到二住,二住裡面也是這個樣子,一直到等覺。我們在前面看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每一地破一品無明,三賢位的菩薩破的是俱生的煩惱障當中的一品無明;登地之後,是所知障中一品俱生無明,一直到等覺才斷盡,斷盡之後,這圓成佛道,圓滿成佛了。

  這是從相上看,實在講是佛跟我們方便說。如果你要是遇到法身大士,不要說高,就遇到初住菩薩,你問他,你怎麼斷煩惱?拿我們的知見來看他,錯了。他如果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他的程度跟我們差不多。我執已經破了,那要問,誰斷煩惱?誰是能斷?誰是所斷?俱不可得。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們不一樣,人家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在圓初住就如此。勉強說一說,就是那心地清淨的純度不相同,統統是清淨心,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圓初住就是理一心不亂,一直到等覺,還是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理一心不亂的程度並不等齊。事一心不亂,要照經上這個解釋,從這句佛號念到得力,真正能把妄念伏住,不讓它起現行,就叫做事一心不亂。通常我們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剛剛得事一心不亂。從這個一直到把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都叫做事一心不亂。所以事一心不亂那個上品上生的超過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只斷見思,未破塵沙,所以他的地位比他高。那還沒有離開相,《金剛經》上講還著相,還有四相,還有四見。那到法身大士,四相四見都沒有了,能所兩邊都不執著,他怎麼個修法?他的修法跟我們不相同,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你要問為什麼想像不到?就是他沒有想像,我們有想像,就決定想像不到,他是什麼都不想。那個什麼都不想的人厲害,我們奈何他不得。這就剛才我跟諸位講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他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想,這個就厲害了,這就不是普通人能跟他相比的。

  我們今天除了一句阿彌陀佛,還想東想西,還胡思亂想,念這一本經,還想其他的經,那怎麼行!禪宗裡頭也有一句話很有味道,叫「識得一,萬事畢」。什麼人有能力認識這個一,一到底指什麼?我們把這個一的標準講得最低,人人都能夠懂得,一部經,一個法門,你什麼問題就解決了。諦老法師那個徒弟就是識得一,一是什麼?阿彌陀佛,他什麼事都沒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成就了。那個成就不是普通人能跟他相比的,上上乘的成就。我們今天不知道一之可貴,一經一法門就接近一心,一心是真心。我再告訴你,一經是真經,一法門是真實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是這樣子。只要你專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真實法門。無量無邊的經論,只要你專學一部經,這個經叫真經,它能幫助你到一心不亂。淨宗叫一心不亂,教下叫大開圓解,宗門叫明心見性,名字不相同,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認識一?

  我在國內、外常常聽到有些同修來給我說:有不少法師大德們對我的講經教學有批評。什麼批評?就是淨空法師太執著了,這一部經就能成功,這個靠不住。他說你看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哪個不是通宗通教?不是都學了很多,最後還是,他自己本身也是的,從前不是講了很多!好像現在教你們學一樣,我這是搞愚民政策。說得是滿有道理的,其實似是而非。我以前學了許多經論,也學了許多的法門,原因是什麼?不認識。精力時間都浪費掉了,非常可惜,很遺憾。老師是真正善知識,勸我一門深入,自己不相信,這四十年來,冤枉路走多了,這才找到了一,才曉得古聖先賢、老師的教導是決定正確的,感激不盡。後悔當年不聽話,當年要聽話,那我現在還得了,這理一心不敢說,事一心是決定證得。不像現在,非常後悔。我後悔的事情,我不能教你們後悔。教你們後悔,將來你們再過了幾十年,淨空法師不是東西,那麼好的法門他都不教給我,要叫我繞這麼大圈,耽誤幾十年的光陰,浪費多少精力,到那個時候你會罵我。我今天跟你講,你不聽沒有關係,將來你哪一天覺悟了,你會感覺那個時候後悔沒有聽話,那聽話不就早就成功了。就像我聽李老師,我很感謝他,我當時不聽話,所以多花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時間。但是我很幸運,三十年什麼?把這個路還是找到了,有很多人一輩子這個路沒有找到的,太多太多了。

  這個教就是經典,這《大藏經》,經典,古人把它比作海,叫教海,也把它比作迷宮,進去之後很不容易鑽出來。我這入進去之後,還很幸運鑽出來了。禪宗講的一,我過去不懂,現在明白了,這個一的意思可深可淺,可深可廣。往深處講,一就是真如本性,淺言之,就是一個法門,一部經典。你只要能真正認識,身心世界真的一切放下,再不會有疑慮,不會有懷疑,不會有分別,不會有執著,也不會有妄想,這個念,妄念歸一了。所以我對於所有的學人,真正能夠修學一部經論、一個法門,我都是頂禮稱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決定成就,就怕你不能專一。這個不能專一,那想成就太難太難了,學淨土如此,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如此。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在二百六十七面第三行:

  【答云。非初智。斷亦非中後。若爾。云何斷耶。】

  這提出個問題。

  【論云。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謂實教斷惑。必性相雙明。經文正顯證智。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義。論文兼明斷惑。性相雙辨。非初中後。辨因緣無性。是斷之不斷。前中後取。即不壞緣相。是不斷之斷。】

  這個經論裡頭,確實把這事實真相顯示出來了。我們念佛,專就念佛這一個法門來說,《華嚴》的修行也是念佛。你看彭際清居士,他對於《華嚴疏論》確實是深入。講到華嚴修行的方法,他沒有修法界觀,一般華嚴宗修法界觀,彭際清居士沒有。彭際清居士怎麼修?修念佛法門,所以他自己造了一部論,《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論就是《華嚴經》修學的方法。他在論裡面提出了五科,五個步驟講念佛。念佛這個功夫有『初中後』,初步的功夫叫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成就了,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中等的功夫成就,中等是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後等的功夫,那再高一乘的功夫,叫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生到西方,這個斷惑不一樣,生的品位不相同。這個事情有沒有?確實有。這確實跟諸位說,也不是真的確實。所謂真的確實,那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那還能斷得了嗎?從修學的過程、層次、相狀當中,有;從修行的體性上來看,沒有。這要知道的。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兩句話也講得很好,他說「本覺本有」,本覺是什麼?《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本覺,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妄想執著。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的,包括這個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正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沒有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是什麼?《百法明門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論上把一切法分做兩分,一分是有為法,一分是無為法。有為法裡面包括的心法,八識,八個心王,心所法,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色法,統統屬於有為法。有為法在百法裡面佔九十四法,這稱為有為法,《金剛經》上夢幻泡影,都不是真的。無為法只有六個,那無為法是真的嗎?無為法是從有為法相對建立的,有為法沒有了,無為法也沒有。所以真的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六祖大師說得很乾淨,本來無一物。有為無為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這是跟我們講了真話。這個重要的教義我們總要明瞭,明瞭之後,對於斷證修學我們就建立了信心。

  每個人都曉得我們的煩惱、業障很重,大家都希望消業障,斷煩惱。現在知道業障性空,要不要消?要消,為什麼?緣成。性空是給我們的信心,決定能消得掉,不是消不掉。你有了信心,只要你方法沒有錯誤,決定消得掉的。你不知道業障性空,這個業障消不掉,為什麼消不了?一面在消業障,一面在懷疑,唉呀!是不是能消得了?這就天天增加了,一面消,它一面增長,那怎麼能消得掉?所以知道它性空,知道它本空,那我們在緣上改變一下,這事情就解決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換句話說,只要在觀念上改變一下,修正一下就行了,這個修正叫修行。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為,就是想法、看法。想法、看法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就成功了。這個說起來很容易、很簡單,如理如法,為什麼做起來就不容易、不簡單?業障。什麼業障?習氣,習慣了,不知不覺這個老毛病又犯了,這就說明我們的根性很差。根性利的人,一聽之後,他真的馬上就換過來。

  有些同修常常聽我講,這個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聽了心裡很感動、很羨慕,也想去學,學不像。為什麼學不像?他的習氣很重,妄念很深,放不下。不像人家,人家一聽,真的一天到晚就抱著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放下了。我們這裡想學,學他這樣念佛,但是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那沒有用處。如果一個人跑到深山裡面去修行,住個幾年會變成神經病。妄想太多了,把他放在一個地方,讓他孤獨,他受不了。所以那是什麼人?大善根,大福德。大善根的人知見正,他真正認識一,這大善根。大福德是什麼?他能夠把所有妄想分別執著捨掉,大福德。不是普通什麼祖師大德,這都比不上,祖師大德善根沒有他們深厚。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諦閑老法師說的,諦閑法師當時讚歎,天下弘宗研教的善知識比不上,這話說真的,名山大剎的住持也比不上。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智比不上他,就是善根比不上他,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福德比不上他,善根福德不如他。這種人往往我們看到,那真是瞧不起,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我們俗話常講,大智若愚,他是真正大智,我們跟他比,我們程度跟他懸殊太大了,這都是實在的話。

  所以這段文,這個經裡面主要是講『甚深的緣性不可說義』,不可說義是講不可思議。論文裡面『兼明斷惑,性相雙辨』,主要也是為我們辨別『因緣無性,是斷之不斷』。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要把它應用在念佛法門上,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斷不斷?真的要用斷煩惱的功夫,真的要斷。斷而不斷,不斷而斷,這怎麼個學法?實在上講,這是用在他宗裡面是比較上難,淨宗顯示比其他宗真的方便多了。淨土宗只要你這句佛號,你這句佛號決定沒有懷疑,決定不夾雜,不間斷。

  這個不間斷怎麼說,你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接著再念,這都叫不間斷。為什麼?你在休息的時候,你沒有打妄想,你只是恢復精神,恢復體力。休息的時候在胡思亂想,那就叫斷。為什麼?你當中夾雜了。不是叫你二六時中不休息,可以休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一部機器,它的耐力是有限度的,用一段時期必須要讓它休息,恢復它的體能,這才能接著再使用,這不叫間斷。做到了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妄念自然就沒有了,不斷它就斷掉了。斷而不斷,不斷什麼?念佛不斷,煩惱斷了,妄想斷了,這念佛的好處就在此地,這個法門實在是妙極了。

  讀了《華嚴》就知道,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用這個念佛方法,把妄想分別執著給打掉。妙就妙在什麼,你不要想著,唉呀!我這個煩惱習氣這麼多,我怎麼樣去斷掉,愈想愈多,愈想是愈斷不了。所以教你修行,把那個觀念修正過來,那個不想了,從今天起就想阿彌陀佛就行了,就念這句名號。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勸勉同修們,要想就想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除這個之外我什麼都不想;要念就念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不念,什麼都不念。這就對了,這就是不斷而斷,斷而不斷。不斷的是我想佛、念佛,這個不斷;斷掉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它自然就沒有了,不必刻意去斷它。刻意去斷,斷不了,為什麼?那個東西從心想生的,你怎麼能斷掉!

  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叫我們不要後悔從前做錯了事情,這後悔一次又造一次,事沒有造,心上又造一次,一後悔又造一次,你還能斷得了它?永遠不要去想它,這就對了。所以今天這個斷、不斷,不斷、斷,你能把這兩句真正搞明白,你要學會了,我們這一生修行受用無窮,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千萬不要發生誤會,斷就是不斷,不斷就是斷,那我不要斷了!我不斷就是斷,那你把這個意思統統搞錯了。

  所以《般若經》很容易讓人引起誤會,因為它這種句子很多,會產生誤解(錯誤的見解),所以一定要曉得它講的是什麼。六祖在《壇經》跟神會小師講的,六祖說,我亦見亦不見,那換句話說,見就是不見,不見就是見!這樣好了,你每天去看電影,我見就是不見,不見就是見!放錯了意思。六祖說的是我見,見我自己的過失;我不見,不見別人的過失。神會學六祖的這個話,六祖拿棒子打他,問他痛不痛?他說我亦痛亦不痛,學六祖的話。現在學祖師的話很多。那六祖就告訴他,你要是痛,你是凡夫;你要是不痛,你是塊木頭。學不像的,要知道經上,每一句,每一個字,對它真實的含義要了解,千萬不能夠用錯。佛的言語句句都是真言,沒有說錯的,我們智慧太淺,心太粗了,往往看經文、聽講經,統統把意思聽錯了,這叫冤枉。

  末後又說『不壞緣相』,所有一切萬象,因緣生的。這也是常說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實在說,世間跟出世間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有沒有界限?沒有界限。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假名而已。你對於一切法相有執著、有分別,就叫世間;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就叫出世間。所以世間跟出世間就是迷悟兩個字不同的說法而已,悟了叫出世間,迷了叫世間,迷悟不二,是一不是二。迷無自性,悟還是無自性,它是一樁事情。所以這個經文諸位細細去體會,其味無窮,可是要緊的,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增長修學的信心,也能夠體悟到修學的方法。有信心、有方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特別是淨宗念佛法門,這個法門佛祖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一分是自力,自力是信願持名,這是自力;一分是佛力,哪一個佛?不僅僅是阿彌陀佛,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但是沒有自力,佛力加不上,必須有自力,佛力才加得上。所以這個法門的感應遠超過其他法門,所以古德說《無量壽經》是如來正說第一經,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它是一切諸佛都宣說。

  那《華嚴經》怎麼圓滿的?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都承認,《華嚴》之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果不回歸到極樂世界,《華嚴》就不能圓滿;換句話說,它的境界止於等覺,不能夠圓成佛道。在這部經上明顯的我們看出來,普賢,華嚴長子,代表行願第一,菩薩行願第一;文殊代表菩薩智慧第一,這兩個人念佛求生淨土。再細看「入法界」這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五十三位善知識雖然修學法門不相同,無一不是回歸淨土,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慈舟大師的科判,一心三輩往生。所以修淨土法門不一定要依《無量壽經》,不一定要依彌陀名號,依其他經典法門都可以。但是那功夫是一樣的,一定要修到事一心,也就是說要伏見思煩惱。不管你修哪個法門,見思煩惱伏不住,求生淨土也不能往生,這一點要注意到。

  所以你參禪也好,持咒也好,你念地藏菩薩也好,你念觀音菩薩也好,不管你念什麼,一定要念到能夠把煩惱伏住。你有這個能力,迴向淨土,求生西方,佛還是來接引你。生到西方,那個待遇跟專修的人完全相同,並沒有差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將來遇到修學其他的法門,我們就不會生分別心,也不會有高下心,這個恭敬心都能夠生得起來。所以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他確實可以能做得到。不會像一些,我們修這個法門,看到不同法門,就好像看到冤家對頭一樣,這是很大的錯誤。這是看到別人,自己就生煩惱,可見得自己沒有功夫。自己真有功夫,無論是順境、逆境,他心是平靜的,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這是在平常用功要注意,自己要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修得成?我們的願能不能達得到?關鍵就在此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這個從《大品經》,引用的是另外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