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八十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80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面,第三行,從第二句看起: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前面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自利利他圓滿功德的相狀,今天這個四句還是接著前面而來的,這個意思比前面所講的又要深一層,是真實的得大自在,與如來果地上可以說是無二無別。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前面三句這五個『無』字,這個地方講的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不當作空無講。事上是有,理上是無;相上有,性上無,要明白這個道理。「無相」,不是說沒有相,諸佛如來在這個世間應化所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怎麼說無相呢?即使像華嚴會上,我們看到毘盧遮那如來,世尊也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怎麼是無相?所以一定要能懂得此地這個「無」的真實義,才不至於產生誤會。相有體無,這是真的;事有理無,這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面都教我們不要著相,道理就在此地。為什麼不要著相?因為相是假相,相是假有,相是暫時有,不是真有,不是永恆的有。這個暫時,到底這暫時是多久?假如這個暫時是有個十年、二十年,佛不反對我們執取,不反對我們執著;再短一點,這個相能不能保持三年五載呢?也沒有。佛告訴我們,這個相是剎那生滅,那就真的是虛幻的了;換句話說,你想保持一分鐘、一秒鐘,都保持不住。

  佛給我們講,這是舉例子說,凡是舉例都是舉一個彷彿,沒有辦法舉得恰到好處,佛舉例是彈指,這一彈指。什麼人彈指呢?勇士,就是身體非常好、勇猛的人,那個力氣很壯,他彈得很快。如果身體衰弱教他彈,慢慢的,他彈不動,勇士彈指那彈得多快。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多少個生滅?這個生滅就是相,他說有九百個生滅。這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那一彈指,九百乘六十,可見得這個相真的是幻化的。我們講暫時,那個暫時的概念我們都體會不到,我們以為暫時總是短暫的時候,哪裡曉得這麼快?我們凡夫見到的一切相,好像真的會有,這是什麼相?這叫相續相,就是一個相一個相相續,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絕對不是一個,叫相續相。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在銀幕裡面看到這個畫面,我們曉得那個放映出來的,確確實實它是一張一張的畫面放出來的,不過它放得太快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一個假相,欺騙了我們的眼睛,以為那是真實的。一般電影,一秒鐘那個鏡頭開關只二十四次,一秒鐘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個生滅。佛給我們講的一彈指,一秒鐘能彈幾次?我可以彈四次。九百乘六十再乘四,一秒當中的生滅,這樣快速轉變,我們凡夫如何能體會到這個相是幻相?其實宇宙一切現象的真實就如此。所以這相是假相,你要去執著它就錯了,你可以去受用它,不要去執著它。一切諸佛都受用,都不執著,這是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偏偏起執著、妄想、分別,不知道去享受,這就很冤枉。「無」是無執著一切現象。

  『無為』,為是作為,一切世間人在這個世間,不可能無為,假如真的無為,你就不可能到這個世間來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也有為,他也不能說無為,他要度化眾生,度化眾生就是有為。為是他有造作,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導大家修學,這是有為。有為,怎麼說無為?不執著有為,這就對了。只要你離開一切幻相,叫不著相,不執著你每天所作所為,你的心多清淨,這個心,清淨心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只要一念執著那個心就是妄心,一念分別這個心也是妄心,真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極樂世界菩薩,他在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他為什麼還不退轉?原來他「無相無為」,他怎麼會退轉?當然不退轉,這是不著相、不動心。

  下面『無縛無脫』,縛是什麼?縛是纏縛。什麼是纏縛?煩惱。六道眾生被煩惱所纏縛,界外的聖者(就是三界之外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被無明所纏縛、被知見所纏縛,這個知見不是好東西。我們學佛怎樣?這樣也要知道,那樣也要知道,天天在那裡求知,以為這些東西是好東西,其實錯了。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起來的?佛說凡夫有無明,他說無明從哪來的,無明幾時有的?釋迦牟尼佛答覆他兩句話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老人家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就這麼來的。今天我們大家拼命在追求知識,求知,佛說這個求知就是無明的根本,諸位要細細的去想想這句話真正的道理。六祖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誰纏縛你?沒人纏縛你,纏縛你就是你的知見,就是你的煩惱。哪裡曉得,知見跟煩惱都是空的,煩惱性空,沒有自性,知見是妄想,沒有人繫縛你。既然沒有人繫縛,阿羅漢、辟支佛得到解脫,也是假的,沒人繫縛你,哪來的解脫?也沒有解脫。

  那我們想想,我們煩惱是真有,不但有,太多了;妄想也真有,稍稍在那裡想靜一靜,妄念不知道有多少,佛怎麼說無?真的是無。現相、作為、繫縛、解脫,都是些事,這些事從哪裡生的?從分別生的。佛教給我們『無諸分別』,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教給須菩提的兩句話,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對了。此地這個四句就是《金剛經》上的兩句,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分別,你真的有相、有為,你就顛倒了,自性裡頭沒有,你以為是有,這叫『顛倒』。你把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真正明瞭,於一切現相、作為都不執著,也不要除妄想,也不要求真如。「無縛」,縛就是妄想;「無脫」,脫是解脫,就是證果,修行證果,都是假的,全是空的。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這兩句的意思。

  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五個「無」,絕對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你現在要這樣學,學這五個無,那就壞了,那你是永遠墮落三途地獄,你沒有辦法出離。這是什麼人?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這種境界,佛在一般經典裡面講,八地以上的境界,八地是不動地。這個地方,我們讀了之後心裡就明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都契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所證得的跟八地菩薩沒有兩樣。這是不思議的境界,這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真正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量,這樣的好處,我們為什麼不求?而且一切諸佛菩薩都告訴我們,這個法門只怕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沒有一個人不成就的,我們在一生當中就能夠得到這個境界。如果不學這個法門,這幾句話是念念而已,沒有方法達到。這個就是理,下面是講的事,事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於所受用。】

  這個『受用』就是有相有為,沒有相哪來受用呢?沒有為也沒有受用,他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都是他的作為。

  【皆無攝取。】

  『攝取』,就是執著,就是佔有,我們今天講佔有,極樂世界菩薩沒有,沒有這個念頭。念尚且沒有,哪有這種行為!只是自在的受用,絕對不會將一物據為己有,沒有這個意念,也沒有這種行為,所以他很自在。

  【遍遊佛剎。無愛無厭。】

  為什麼『無愛無厭』?因為他『無諸分別』。你有喜歡的、有討厭的,你對境界起了分別心,不但起分別,有嚴重的執著,你執著好惡,你執著這個,那是病,那個絕對不是正常。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對極樂世界有沒有貪愛?沒有。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到三惡道去度眾生,到三惡道那是應以惡道身度他,你自己也要現惡道之身,你討不討厭?不討厭。為什麼沒有愛厭?曉得一切法皆是幻化。好像在戲台上表演一樣,表演一個角色,表演一個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戲,表演一個大奸巨猾也是在唱戲,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在舞台上表演。所以絕對不生愛厭。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薩沒有這個念頭,菩薩有願無心,這個我在講席上講過很多次,有願無心自在。有願,願後頭還有個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負擔,那個很苦惱,什麼苦?求不得苦;求到之後呢,求到又患失患得,又怕丟掉,那個苦就來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那就得大自在。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緣我們就好好的做;沒有緣,沒有緣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緣你要盡心盡力去做才圓滿,沒有緣,我的心一發就圓滿了,不要做。這是像佛給阿難所講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心一發就圓滿功德。為什麼?因為沒有機會做。有機會一定要做了才圓滿,沒有機會,不做就圓滿。所以佛菩薩在世間哪有不自在的道理!隨緣,絕對不攀緣。攀緣是什麼?我們心裡有計畫、有安排、有步驟去做,這就是攀緣。攀緣是什麼?你已經多事了,本來沒有事,你已經多事了。

  這一段是講菩薩在十方世界參學,他們所持的態度。菩薩遊化十方世界,我們今天是遊行六道受報,他們是遊十方法界,我們是遊六道,想不遊也不行,這個真叫苦不堪言。能把這個念頭一轉,在六道裡頭也抱這樣的心態,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給諸位說你就能減少痛苦。對於你修學出離法(這個出離法在今天實在講只有一條,念佛求生淨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我們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不但我所是假的,我所是我所有,我所有的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是假的。連身都不可得,哪裡還有我所有?你真能把這個放下,你那個信心才真正叫清淨,你的願心才真正叫懇切,這個對於求生淨土就有決定性的幫助,有真實的利益。古德常常教我們放下身心世界,真放下了。真放下,沒有這個意念了,我、我所這個念頭沒有了。沒有了,你譬如講錢財,這是現在世間人看得重的,丟了,丟了沒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若無其事,你也就不煩惱,也沒有牽掛。我去年在明尼爾波斯講經的時候,我們這裡有遭了小偷,我的一些連存摺、私章都被小偷偷去了。這裡打電話給我,我說偷了就算了吧,沒事。那邊的同修給我說:法師,你真看得開。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何必為這些計較?人有得失心就苦,沒有得失心,這個多自在!要把自己真正找到,這些東西是假的,這不是真正的自己,絕對不要受它累贅。再看底下兩句: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前面所說都是對事,這一句是對人,做事難,做人更難,事也是不斷在那裡變化,可是人心的變化比事還要快速,還要難於捉摸。我們用什麼心態來處理人事?一樣,要保持清淨的覺心。第一,絕對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他跟我結冤仇是他的事情,他那一邊的事情,我不接受,我不跟他結冤仇。你抱著這個態度,這就對了,就正確了。這個『違怨』裡面包括著愛憎,這都是錯誤的分別執著,以真誠的心待人、以清淨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這就是佛菩薩,決定不沾染。下面給我們解釋,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佛在此地告訴我們: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這一句是總說。實在說,他們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真正是自利利他。對自己的利益是歷事鍊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時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這是真實的慈悲。『慈悲』上加一個『大』,就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慈悲就大。世間人慈悲,喜歡的人就很慈悲,討厭的人是一點都不慈悲,那個慈悲不是真實的,當然稱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淨平等心裡面所生的。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那個『無量』,我們暫時把它放在一邊,單講『功德』。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學的收穫,這叫功德。所以功德要靠自己修,別人不能幫助你,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的。我們再把這個名詞具體的說出來,用佛法的名詞來講,戒、定、慧,這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因戒得定,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你得大自在了,這叫功德。要用我們《無量壽經》經題,清淨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覺是德;覺是功,無量壽莊嚴是德,你得到這個果報。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那個功德,無量的功德,就是我們經題上「無量壽莊嚴」,無量壽、無量莊嚴,是『捨離一切執著』才得到的;你要是在一切法裡面,稍稍生一絲絲的執著,你就得不到了。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這個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講自利,一定是自利之後,才能利他;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要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說實在話,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往往把經看錯了,把經講錯了。講錯有沒有責任?有責任。講錯是什麼?你就誤導別人。自己走錯路,這個不能怪別人;你指別人一條錯路,這要負因果責任。所以古人常說,「錯下一個字轉語」,就是把人方向誤導了,「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公案是禪宗百丈大師的公案,這是講經講錯了一個字,那一個字是個關鍵的字,不是普通的。普通字沒有大妨礙,不要說錯一個,錯十個也沒什麼大關係。關鍵的字要錯一個可不得了,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錯了,這個重要。所以一定是自己先能夠契入境界,而後知見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真正理解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所以佛經一打開第一句「如是我聞」,那個「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必定把這個意思講錯了。什麼時候你能夠解法如如?前面給你講了,「捨離一切執著」,你才能解法如如。為什麼阿羅漢沒這個本事?阿羅漢有法執,所以不能解法如如。這兩個如字,第一個如是講真如本性,第二個如是講一切萬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我這個講法大家還是很難懂。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前面一個如字是金,後面一個如字是器,我們到金鋪裡面去參觀,你看那黃金做多少種不同的東西,哪一樣不是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要問,真如本性在哪裡,這是不是真如本性?是,沒錯。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隨便拈一法,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它的自性是法性,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在物質上我們叫它作法性,無情眾生上;在有情眾生,我們叫它作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怎麼會同圓種智?因為它是一個性,不是二性,你真正能夠解一切萬法原來就是真如,你叫明心見性。是什麼自性?是自己的自性。

  能夠見到這一個境界,心清淨了、平等了,自己還會跟自己打架嗎,自己還會跟自己過不去嗎?沒有這回事情了。二才會有對立,一法哪有對立的?沒有對立的。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他沒有對立的,原因在哪裡?他知道這個真相。而是眾生不了解這個事實,處處跟自己對立,處處跟自己過不去,這叫顛倒,這叫可憐憫者。我們沒有辦法契入這個真相,雖然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我們好像也聽懂了,其實怎麼樣?其實還是分別執著。那就是什麼?沒懂,真的不懂;真的聽懂了,那恭喜你,你證果了。你看佛常常在經上說,有個人在聽經聽了一半,他證果,他開悟、見性了,那就是入這個境界。我們聽了一樣,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貪瞋痴慢,沒聽懂,這是真的。為什麼聽不懂?那就是沒有辦法捨離一切執著,一切執著還照執著不誤,這就沒法子,聽也聽不懂。聽不懂,最好怎麼辦?最好不講。為什麼還要講?教你阿賴耶識裡頭落這一個印象,印象要是久了,有力量了,產生作用,會幫助你開悟,幫助你真正入這個境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薰習。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放不下?因為煩惱執著天天在薰習,這個薰習的力量太久、太大,所謂習慣成自然,放不下了。薰習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今天把薰習換過來,用佛法來薰習,讀經是薰習,聽經也是薰習,念佛也是薰習。知道薰習對我們這一生當中有這樣嚴重深遠的影響,我們對於這個薰習就應當選擇,這個就是智慧。前面念過,肉眼抉擇,天眼才會通達。所以他解法如如,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真的明瞭,他真的理解。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善是善巧,沒有智慧就沒有善巧。善巧是什麼?是後得智、是權智,就是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樣的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善知」。「集滅」是什麼?集滅是講心,我們現在講是心理的現象,心理現象;「音聲」是講物理的現象。集起為心,這是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心是什麼?心是集起的意思。念頭的生滅,一個是心理,一個是物理,所以這四個字包括的範圍是無限的深廣,太大了、太深了!要不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瞭,這個做不到,哪有這樣的能力?這個對於心理、物理通達無礙,所以他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非常巧妙應用在生活上,拿今天的話來說,是生活的藝術,今天我們講藝術。其實我們現在生活藝術這個概念,距離此地講的藝術,那差得遠之遠矣,我們生活藝術跟佛菩薩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連個邊際都摸不到,人家那個生活才叫真正高度的藝術。顯示在西方極樂世界,像《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這個是生活藝術達到高度的標準,這一句是這個意思。

  這個世間語,就是世間以為的種種娛樂的言語,像我們世間人詩詞歌賦這叫『世語』,這不是『正論』。在我們中國過去,儒家、道家的經典是「正論」,文學裡面大多數都是「世語」。文學供給你什麼?叫怡情悅性。怡情悅性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是教你動感情,這感情就錯了。在佛法裡就錯了,佛法清淨心裡面,哪裡有喜怒哀樂?這個喜怒哀樂,能夠引發你喜怒哀樂的,全是世語。正論是教你得真正智慧,教你得清淨心的,諸佛菩薩接引眾生是「樂在正論」。那個世語有沒有?是有的時候用它來做引導,像經典裡面許多偈頌就是詩歌,可以唱的,可以譜成樂曲來演唱的,甚至於經典裡面的故事都可以搬到舞台上去的,那就是什麼?世語。這種世語裡面真正的意思,在正論,啟發你的真智慧,破迷開悟。在古時候孔老夫子曾經蒐集各地方的民謠,我們現在講民謠,就是這個歌詞他蒐集。蒐集之後他老人家做一個整理,來做淘汰,好的保存著,不好的統統把它捨掉,這樣編成一本書《詩經》,裡面收的有三百多篇,這三百多篇是什麼?這三百多篇符合正論。他蒐集的標準三個字,「思無邪」,《論語》裡面講得很清楚,以這個標準來選擇可留、不可留。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都是以這個做標準,凡是使我們心地污染、不清淨的,決定要把它淘汰掉,要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後面這一段是講他們德行圓滿的相狀,還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真智慧是什麼?知一切法皆空。《心經》裡面教給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完全一樣,沒有兩樣。色是什麼?所有一切現象,這現象不是真的。不但所有一切現象了不可得,我們自己這個身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統統了不可得。《心經》大家天天都念,念得都很熟,念了有什麼用處?一點用也沒有,念了不起作用。觀世音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他能提起觀照作用,這一觀照就是甚深般若智慧。我們天天念,愈念愈糊塗,愈念愈顛倒,沒有觀照功夫,對於一切法還是那麼樣的執著,這錯了。極樂世界的菩薩統統明瞭,所以『生身煩惱,二餘俱盡』,餘是講習氣,兩大類的習氣,一類是煩惱的習氣,一類是所知的習氣,就是二障,一個是人我執的習氣,一個是法我執的習氣,統統都盡了。統統斷盡了,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這個真叫做倒駕慈航,大慈大悲,他再入三界,他本來出了三界,他不在三界當中。菩薩回到三界來,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但是言教,還要表演,還要去做一個示範。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還要在菩提樹下裝著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都是裝模作樣的,做給我們看的,做得好。你看看,先是對於生老病死苦覺悟了,然後再出家修道,到處拜師父,到處去求學,學了好多年覺得一無所用,統統丟了不要了。統統不要了,這就接近道了!這個想學,那個想學,今天到這兒學,明天到那兒學,是愈學愈糊塗,那不能成功的。他就做那個樣子給我們看,那是個錯誤的道路,全部捨棄,去修定,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才能開悟。

  所以他要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教給我們怎樣才能得一心,怎樣才能得清淨心。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心,道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覺,無所不覺、無所不知,你的心要清淨。所以你學的東西多了,決定染污你的清淨心,你要學它幹什麼?別人都學,你看哪一個不學?好,你跟大家一樣你去學去。你再看看,這些學的人哪一個開悟了?沒一個開悟的。再仔細觀察觀察,這學的人哪一個好死的?什麼叫好死?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好死。如果死的時候糊塗顛倒,這個死就死得不好,這不能騙人。你看那個預知時至的,走的時候坐著走、站著走的,又不生病、曉得哪一天走的,那些人怎麼學的。我們能夠留意到這一點,可以說他就不迷,這個人真正覺悟,他學什麼?所以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做榜樣給我們看,近代印光大師就是個好例子、好榜樣,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得也很多,以後統統放下,老實念佛,做樣子給我們看。現在黃念祖老居士還在這個世間,他也在做樣子給我們看。他年輕的時候學得不少,跟夏老師學教,跟虛雲老和尚學禪,跟諾那活佛學密,他學的東西真多,他真用功,他認真,他每一樣東西都學得不錯,都學得很好。現在統統放下,全部放下了,一天到晚念這句佛號,一天念十六萬聲阿彌陀佛,他統統放下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這個究竟一乘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古德所說,一乘當中的一乘,大乘之大乘、一乘之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在前面曾經用古人較量的方法,來認識這個法門,這是黃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為我們舉出來的。這個註解的本子今天送到,每一位同修都可以請一本回去,這個本子是他老人家重新校正過的,裡面改了不少,這個本子是定本。我問過他,我說你還要不要改?他說不改了,這個本子是定本。剛剛我看到裡面還有些錯字,我們這次初版印了兩萬冊,希望下次再印,把所有錯字統統改正過來,那就是一個最完善的版本。他引古德比較,這是隋唐時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們,他們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一個比較,哪一個經是第一?幾乎大家公認的《華嚴經》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無量壽經》第一?《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沒有這一招,《華嚴》就不能圓滿。這部經自始至終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的歸宿,這是第一裡面的第一。

  古人只比到此地,我們再往下追究,我在這個講席裡頭就用這個本子,現在夏老居士會集本子,它裡面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這個我們同學們都曉得,這一部經哪一品最重要?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好像找那個頂尖,就愈來愈接近,四十八願裡頭有四十八條,哪一條又是第一?再找,往上再繼續不斷的找,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念什麼?阿彌陀佛,這才找出來,原來阿彌陀佛是第一。頂尖的是阿彌陀佛,究竟一乘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不用這個方法找不到,也不知道名號功德是一回什麼事情。那麼我們就明瞭,四十八願就是解釋名號的;這本《無量壽經》就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三藏十二部經典是《華嚴經》的註腳,這一下才真正搞清楚了。

  『至於彼岸』,這個至於是究竟,究竟彼岸,這就是證得圓滿的佛果了。用什麼方法修的?一句佛號圓滿成就,這是大勢至菩薩所標榜的法門。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這個『無所得』是真正的般若,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講般若經,玄奘大師翻成六百卷,就是《大般若》,這是中文經典裡面卷數最多的,六百卷《大般若》。這六百卷《大般若》說個什麼?要用《心經》上一句話,「無智亦無得」,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就講這個意思。此地講「證無所得」,就是圓滿的般若,他證得了,般若智慧圓滿了。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前面這個「無所得」是實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方便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我們要想無所不知,那怎麼個學法?先學無知。這不是我教給大家,我沒這個本事,這是諸佛如來所教的,我們相不相信?聽了不敢相信。所以大家怎麼學法?拼命學有知,不肯去學無知,從有知上去求,求來求去就是世間的世智辯聰,得到這個東西。般若呢?根本智、後得智完全沒有分,不相干。我們講到孝順父母、尊師重道,這是尊師嗎,這是重道嗎?尊師是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這叫尊師、這叫重道。我們根本都不聽,還自認為是佛的好學生,完全沒有照做,這怎麼能成就?假如我要想做,我從哪裡做起?你要真正發心做,真正是諸佛如來的乖學生,還是古德教的,我也沒資格教你們,古人教的老實念,老實念就行了,就是佛的好學生。學黃老居士就行了,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那就是依教奉行,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念到心清淨,念到開智慧。念到心清淨,智慧自然就現前,就是『增長了知』,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知道,不要學的,一接觸就知道。你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沒學過,沒有學過《法華經》,法達念《法華經》給他聽,他就懂了,他就講給他聽;沒有學過《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念《涅槃經》給他聽,他就跟她講《涅槃經》;沒有學過唯識,你看他對八識講得多麼簡單、明瞭,比相宗的法師講得高明太多了,言簡意賅,這個東西他都沒學過的。那是什麼?方便智增長了知,這是真正佛弟子。所以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巖山建念佛堂,定了五條規約,最重要的一條,念佛堂裡只念佛,不講經、不傳戒,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通常念佛每天六支香,就跟我們台灣打佛七一樣,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就加香加到九支香,平常是六支香。這就是提倡什麼?老實念,真正依教奉行。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幾句把究竟圓滿的原因告訴我們了,他怎麼得到究竟圓滿?他是『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我們此地要再問,什麼是神通?所以這個地方最難解的,前面講的「究竟一乘」,此地是「安住神通」。究竟一乘,給你指出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安住神通,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教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能夠做到淨念相繼就是安住神通,這一句佛號念熟了,一切都通達了。『得一乘道』,這個地方「一乘道」是講圓教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是自己內心自證的。由此可知,我們在外面學學不到,這就跟大家說了,我們聽經能不能開悟?不能開悟。為什麼不能開悟?從外面學,這是心外求法,以為道在經典裡面,沒有,道不在經典裡頭,經典也沒離開道。前面都把這個事實跟諸位報告過了,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讀經,聽經也一樣,離言說相,不要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執著這些;離心緣相,不要看到經文打妄想,不要一面聽經一面打妄想。這樣讀經、聽經,能消歸自性,那就有受用。換句話說,你在這裡聽經,你不執著音聲,不分別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個半小時你是在修念佛三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動。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是修定,你這一個半鐘點是真正在做功夫。佛菩薩是這樣教給我們的。可是我們怎麼做?聽講經是一面聽,隨著言語打妄想,看經是隨著文字打妄想,他總在這打妄想,所以經裡面的真實義,是一句也沒有體會到。「願解如來真實義」是談何容易!想的時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扭了,還都自以為是,這怎麼得了!這一段經文,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他們是怎麼修學的,我們要明瞭,要盡量去學習,把握著他們修行的原理原則,我們現在就來學、就來開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適應,那個進度就快速了。

  好,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