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八十八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88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六頁,第六行: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這一章是彌勒菩薩代表我們,接受世尊的開示之後,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他提出聽經的心得。確實經上所說的,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真實狀況,如果不經佛為我們說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迷惑顛倒,很難覺察這些事實的真相。彌勒聽了心開意解,『明』是明白、明瞭,我們自己想想,能不能像彌勒菩薩一樣真的明白了、真的能夠改過自新依教奉行?我們看經文,第一段是佛教給我們離苦的方法,我們要能夠體會到佛教誨的深義。請看經文: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是第一段,從彌勒菩薩這一段感受裡面,我們就很明白的看出,佛的『教戒』,這個戒的範圍非常廣大。我們常講三學,戒學、定學、慧學,佛的「教戒」,全都可以包括在戒學之中,不一定是五戒、八戒、十戒,這是菩薩戒、比丘戒,不限定這些律儀戒,所有一切的教誨都是戒,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我們要遵守的。尤其後來的祖師們常常勉勵我們「持戒念佛」,亦常常警惕我們「嚴持戒律」。嚴持戒律這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戒,我們都應當要嚴格的去遵守,這個範圍就大了,不限於這幾條戒律。『甚深甚善』,這個「深」是講的理,「善」是講的方法,理非常之深,方法很善巧。特別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要想這句佛號念得得力、真實可靠,諸位一定要記住,《觀經》上跟我們講的三種淨業,那非常重要,那是佛法真實的基礎。無論你修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要從這個基礎上來建立,你所修學的才得力,才靠得住。所以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行門就提出五個科目,五個科目不多,大家很容易記住。第一個科目就是三福,三福細說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我跟大家講《地藏經》,實際上就是詳細說明三福而已,這是真正的地基,修行的基礎;再就是六和,六和敬非常重要;有這個基礎才談得上三學、六度,三學是二乘主修的;六度是菩薩主修的;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共修的,我們提出這五個科目。
今年過年我深深有感,我們同修佛是念得不錯,但業也是照造不誤,因此佛號念得不得力。我就想到日本東照宮的三個猴子,我深深有感,我就去找,我把這三個猴子找到了。找到之後我們印的有大張,也印的有小張,最近印的有信紙,這個信紙印出來了,顏色是兩種,一種是紅色的,一種藍色的。一般我們寫信紅色的,這是我們中國人吉祥,很習慣的;藍色的現在傳真很方便,藍色傳真的效果比紅色的要好,所以藍色可以提供大家做傳真信件用,印的這兩種。一本是一百張,這地方流通是五十塊錢一本,在櫃台上流通,剛才當家師給諸位報告了。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向這三隻猴子學習,我們的功夫一定會得力,那就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少看、少聽、不要亂說話,這樣功夫一定會得力。所以這方法非常之善,簡單,容易記,也容易做。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這一句裡面所含的的境界是非常非常的深廣,不但佛以《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六道的眾生,聲聞、緣覺、諸佛菩薩也統統在這個法門教導之內。也許諸位會懷疑,菩薩可以包括,那諸佛怎麼能包括?諸位要知道,這個諸佛,假如大家去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看他《金剛經講義》講的諸佛,是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稱為諸佛。何以故?圓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他那個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講的分證佛,所以他是佛,諸佛是指的這些。如果以天台教義來講,天台講四教,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除圓教佛之外那些諸佛見性都沒有圓滿,還是要接受釋迦牟尼佛《無量壽經》的教導,「皆蒙慈恩,解脫憂苦」。所以它這範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之深廣,廣到盡虛空遍法界,可見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
『佛為法王』,這是彌勒菩薩尊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尊超群聖』。此地講的「聖」,是講的十地菩薩,通常我們講的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三賢;十地菩薩稱為十聖,加上等覺這是十一地,都稱為大聖,佛是超過了十地菩薩。『光明徹照,洞達無極』,佛的智、德、能是究竟圓滿的,六根的能力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大是法界,小是微塵,沒有一樣他見不到的,沒有他見不到的,沒有他聽不到的,沒有他能力達不到的,這兩句話是這個意思。在此地還有更深一層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有這樣殊勝圓滿的德能,實在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也有這樣圓滿的德能。佛這些德能都現前,都起作用;我們這些能力雖然有,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這上有障礙。
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講二障,二障是兩種障礙,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有時候又給我們講三障。實在講,三障不比二障多,反而只有二障的一半,二障比三障多。為什麼?三障統統是講的煩惱障,煩惱障裡面講惑障是迷惑,業障是造業,報障是受果報,惑、業、報都是屬於煩惱障。這是二障跟三障的意思要搞清楚。我們常常念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是煩惱;所以二障比三障範圍要廣,它還有所知障。假如把這個障礙去掉,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二障之去除,總是先斷煩惱,後破所知,這是沒有法子把順序顛倒過來的。好像我們穿衣服一樣,穿衣服我們一定是先穿裡面、再穿外面的,脫衣服一定是先脫外面、後脫裡面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它有順序、有次第。因此佛在四弘誓願裡面教給我們,先斷煩惱、後學法門,這也是破二障而已。二障從哪裡來的?佛給我們講的是妄想執著,《華嚴經》上說的「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所知障,執著就變成煩惱障,這是說明障礙的來源。我們要想破除二障,自性的智慧功德自然就現前,不要求的,你要求就又錯了,不是落到所知,就是落到執著去了,不必求,只要破障就好,這是這兩句經文所含的深義。
唯有佛能力完全恢復,所以他才能夠做『一切天人之師』,才有能力教導這些天人。一切天人,包括了三界之外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我們稱這些人,稱為第一義天,天人當中最高、最殊勝的。所以它這個地方天人,不僅僅是說六道裡面的天道與人道,這個範圍都是很廣大的。到這個地方都是讚歎,讚佛,也是讚歎我們自己的性德。
下面這是自己慶幸,『今得值佛』。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人身難得,很容易失掉,得人身難,失人身很容易。因此佛教給我們珍惜人身,為什麼?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覺悟。所以人身就可貴了,貴在他容易覺悟,這是第一個難,我們已經得到了;第二,佛法難聞,「今得值佛」,這是遇佛聞法,這個難關也破了,佛法難聞今已聞,這聽到了,這多難得、多麼幸運。一切佛法你聞了,你認真去修學,未必能在一生當中成就,這是真的,是實話。如果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把見思煩惱破掉,你的修學就不能算成就;換句話說,來一世還是要六道輪迴。不過你修得好,你到三善道去享福,福一享多了,人就迷惑、就造業,所以福享完了,那個罪業果報現前,這又要墮惡道了。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福享盡了就墮落,很冤枉,這三世怨。因此在所有法門當中,唯獨阿彌陀佛這個法門,能夠教你一生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就非常殊勝,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的、沒有一尊佛不修學的,這是在佛法當中最難聞的。也許在台灣的同修不覺得,淨宗法門哪個不曉得?一句阿彌陀佛個個都會念。在我們台灣到處,電線桿、牆壁上都看到貼的有「阿彌陀佛」,誰不知道有個阿彌陀佛?這個知道給諸位說,是你眼睛知道、耳朵知道、嘴巴知道,心裡糊塗不知道,所以雖然會念,念得不得力。這就是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沒有把念佛看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疏忽掉,這就可惜了,叫真正可惜。彌勒菩薩講,『復聞無量壽聲』,這是第三重難,這個「聞」是真正覺悟,曉得唯獨這個法門才保證我們一生圓滿成佛,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我常說,名號知道的人很多;這句名號真實的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夏蓮居老居士所講的「億萬人中一二知」,那個知就是知道名號功德,也就是知道這一部《無量壽經》的功德,太少太少了。
這三大難,彌勒菩薩跟與會的這些大眾們都突破了,都得到了。『靡不歡喜,心得開明』,是無限的歡喜。「開」,從前這個心是閉塞的,茅塞頓開,你說這多快樂!「明」,是你心地裡面那些污染,今天統統洗刷乾淨,心真正明瞭、真正光明。彌勒菩薩這幾句話,是代表當時與會的大眾,聽釋迦牟尼佛從前面開經一直講到三十三品終了的時候,他的心得,也是當時這些聽經的大眾們實際上的感受狀況。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這樣的,我們有沒有這個感受、有沒有這個受用?彌勒菩薩將他的心得報告出來之後,佛對他加以讚歎:
【佛告彌勒。】
讚歎裡面又有很殷勤的教誨:
【敬於佛者。是為大善。】
世間的善、出世間的善,什麼善最大、什麼善最真實?敬佛。我們敬不敬佛?我們是表面敬佛,形式敬佛,實際上講真實的話,絕對沒有把佛放在心上。為什麼?如果把佛放在心上,你就差不多快要成佛了。為什麼?你心是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整個佛法講的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是些什麼?說穿了兩個字,一個是孝,一個是敬,就兩個字而已。你能夠孝親,你能夠尊師,佛法就圓滿了,這個孝敬誠於中自然就形於外。我們心裡面有一個妄念,這就不敬,佛教我們修清淨心,我心還有妄念,這哪裡是敬?不敬佛這就不孝了。所以清淨心是孝敬,平等心是孝敬,慈悲心是孝敬,真誠心是孝敬,恭敬心是孝敬。你就想想看,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沒有遵守佛的教訓去做,這就大不敬。佛教給我們養心、養身要清淨,處事待人接物要慈悲,我們做到了幾分?
所以你從這裡去看,你才懂得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才知道『敬於佛』,那是真正大善。敬於佛的人,佛的每句話都有深刻的去體會、認真去做到的,這叫真正敬佛。所以你才曉得,真正做到孝敬,凡夫沒分。大乘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他們那個孝敬才叫真實,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們。六道凡夫能夠死心塌地,二六時中念念不忘這句名號,這是孝敬,也就是平常所講的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老實念佛的註解。什麼叫老實?能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老實了。一天到晚心裡面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絕對不會有一個妄念,這叫敬於佛者。你還在打妄想,你哪裡有敬意?沒有敬意。這個敬佛決定是依教奉行!所以在世間法裡面,無論是學佛,或者學世間法的,我也常常勸勉同修們,為什麼?一個人在世間,學業、道業成敗的關鍵是在老師,你能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你的成功機會就很大;你遇不到一個真正善知識,你這一生要想成就太難了,很不容易。
什麼是真正善知識?我講過很多,是我們自己心中最仰慕的這個人、最尊敬的這個人,這個人是自己的真善知識。為什麼?你尊重他、你佩服他,他所講的話你完全接受,不打折扣的完全照做,哪裡有不成功道理!不是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那個人,他的學問、道德再高,他是古佛再來,也度不了你,這就是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跟他沒有緣。所以諸位要想親近一個善知識,不要看那個善知識有名氣,知名度很高,那個都沒用處;我對他是不是真正的仰慕,問題在這裡。不是自己心目當中真正仰慕的人,我就勸你不要親近他,為什麼?沒用處,你把你的精神、光陰都耗費掉、都浪費掉了,可惜,光陰一去不再來。我自己這一生當中得一點小成就,我遇到的老師是我自己心中真正仰慕的。我從民國四十二年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以後跟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學,我在台灣有三個老師,三個老師確確實實是心中最仰慕的人,所以他教我好教,為什麼?聽話;別人教給我的,我會跟他抬槓、跟他頂嘴,不服氣,不能接受。我修學的經驗提供諸位做參考。
你再去觀察一下古聖先賢,每一個成就的人都有師承。沒有師承,說自己成就的,你們去看《六祖壇經》,《六祖壇經》上玄策禪師講的,他說威音王佛以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後,無師自通的都是天然外道,換句話說,威音王以後沒有師承不能成就。威音王到底是什麼時候的佛?是久遠劫之前的古佛,算這個年數都算不清了。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告訴你,我們求學、求道,一定要有師承。哪一個是最好的師承,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都不一定;有一個不變的標準,就是我自己心中仰慕的這個人,唯有他給我說話,我是絕不打折扣,是百分之百的去照做,那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好老師,你跟他就對了。為什麼?都是在一個敬字,他有真誠的敬意,他才能依教奉行,這是『大善』。當然,彌勒菩薩與在會的這些四眾跟我們不一樣,人家對佛確實有敬意,確實聽話。佛在此地還再次的開示他:
【實當念佛。】
具足圓滿孝敬之人,佛授與他最圓滿、最真實的大法;如果不是一個孝敬具足圓滿的人,你勸他沒用處,他不聽。你勸他『實當念佛』,「念佛是那個沒知識的老太婆,佛度她們的,我這種有學問的人怎麼去念這句阿彌陀佛?」他不服氣,不能接受。這是什麼?沒有孝敬。所以佛對那些人不勸他念佛,喜歡研究的,佛教他學唯識,天天去用腦筋;不喜歡用頭腦的,佛教他去參禪,一天到晚什麼都不要想,所以佛的方法很多,應機施教。那是具足圓滿孝敬的,佛才給他開示第一真實圓滿的法門,「念佛」,這才勸你念佛。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如來所說的第一法,這個經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截斷狐疑。】
對於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決定不懷疑。這個懷疑用狐,狐狸疑心最重,所以用牠來做比喻,常常喜歡懷疑的人都稱他為『狐疑』。要把這個疑心斷掉,從根拔除,對這個法門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你的信心才能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這個清淨信心來念佛才能感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裡面毛病沒有了,這就是所說的妄念拔除,所知障沒有了。可是還有煩惱障,煩惱障要不清除,也會影響所知障。所以下面教給我們: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這兩句話是教我們斷煩惱,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一法沒有貪愛、沒有欲望。你有欲望、你有貪戀,這個事情就麻煩,縱然對於這個法門生清淨信心,也很難往生,為什麼?這個世緣你貪戀,你斷不了。所謂帶業,只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是從前造的,現在不造惡業了;不能說帶業往生,我天天造惡業不要緊,到時候我還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地方的『愛欲』,就是見思煩惱裡面的貪瞋痴慢。疑,這個前面「截斷狐疑」,這是斷這個;下面「愛欲」,就是貪瞋痴慢加上五種惡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見取見跟戒取見我們俗話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兩種都是屬於成見,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報上的成見,戒取是因上的,見取是果上的,這是兩種成見統統要去掉。
『杜眾惡源』,「杜」是教我們時時刻刻要防範,不要以為小小的惡念起來沒有關係、小小過失也沒有關係,殊不知積小過就變成大過失。所以古人修行講求的,發現過失絕對不能留到明天再改,為什麼?太晚了,留到明天再去懺悔、再去改,已經懺不掉了。真正用功的人在什麼地方用功?斷相續心,我這一個惡念起來,底下一個念頭就斷掉,就把它換過來,絕對不教這個念頭念念相續,人家功夫在這裡用,真的是叫做「防微杜漸」,這真正用功、真正在修行。修行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修正過來。哪些想法、看法、做法是正的,哪些是不正的?從大乘佛法上來說,有念皆妄,你有念、有想統統叫妄想。你讀經,你在研究它,實在叫什麼?打妄想。這個我常在講席上跟諸位講真話,為什麼?因為經典沒有意思。經典怎麼沒有意思?佛沒有意思。佛沒有意,菩薩也沒有意,佛菩薩說出來的經哪裡會有意思!你怎麼可以能想它?一想就錯了,一想就是落到意識裡面去,那不是佛經,變成自己的妄想。把自己妄想當作佛經,這個罪過大了,所以這個經不能想。不想行不行?不想墮在無明裡頭,也錯了。這個事情麻煩,想也不對,是不想也不對,怎麼辦?
所以教給你一個方法,叫老實念,恭恭敬敬一味的念下去。你念的時候自然有那個意思往前湧,那不是想的,那是悟,那個意思是真實義。但是這個悟,要看你悟入的境界淺深、大小不同。因此這個經如果講有意思的話,就是有無量義,從你初學一直到成佛,天天念、天天悟都悟不完的。我跟諸位同修講的這個經,你們聽錄音帶遍遍不相同,你要仔細去留意的話,天天不一樣。我沒有去準備,我沒有去研究,如果我要準備、研究,那次次講的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我有準備,我有講義。你看學校裡教書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年年教一年級,他那一本講義用幾十年,每次講的統統都一樣的,為什麼一樣?有意思;唯獨沒有意思就不一樣。這是我跟大家講真話,這個不騙你,這是要真正的修行,要真實的功夫,功夫是什麼?心地清淨無染。如果就經文上來講,就是這幾句,知道孝敬,能夠孝敬於佛、師,真正念佛,絕不懷疑,能夠把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一塵不染,這叫功夫。功夫不在形式,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磕多少個大頭,那是形式,形式對初學的人有用處。
我初學也搞形式,我跟懺雲法師半年,一天拜八百拜,不會少過八百拜的,多的時候拜一千多拜,最少也是八百拜。那個時候還用心去研究,我親近懺雲法師,懺雲法師介紹的是《印光大師文鈔》;《彌陀經疏鈔》、《要解》、《通贊疏》,介紹這三本註解。他沒有給我講,讓我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初學講經很苦,要用筆記,要找很多參考資料,怕上了台下不了台。那個時候所講的都是騙人的,為什麼?全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在台上是非常恭敬,我把每位聽眾都看作我的老師,我是學生,你們這麼多人來監學,每天到這個時候來聽我報告,我才會有進步。好像我這幾天聽到你們研究《了凡四訓》,講到懈怠、懶惰這些毛病,知道要精進,怎麼個精進法不曉得。真的你要有方法對治,沒有方法對治就不得了,這個惰性與生俱來的,懶惰不要學,很可怕。我自己這個毛病很重,所以我年輕的時候非常擔心,一懈怠、墮落,就不能成就。用什麼方法對治?上台講經,用這個方法。
所以哪裡找我講經我都去,這個請我講這個經,那個請我講那個論,我都答應,從來沒拒絕的。所以人家說,你喜歡講經。我說,不是我喜歡,我要藉這個方法不要教自己懶惰、懈怠。因為人家找我講一部經,都很生疏,都要去查字典、找參考資料,每天要去看,逼著不能不讀書、不能不認真去修行。如果光是讀,不能照做,你永遠沒有辦法提升你的境界,頂多你只能講得熟,熟能生巧,到此就為止。你所修的是福,不是慧,沒有定慧,你所修的是人天福報,你要往生都有問題,都靠不住。所以一面去讀經、去研究經論,一面依照經典教訓認真去學。特別是我們在講台上講到,佛要教人這個不可以做,那個應當要做,天天講給別人聽,自己做不到,那就很難為情。常常講,常常勸自己,不知不覺的自己就慢慢做到了,而且不是勉強,自然就會去做了,為什麼?印象太深,一遍一遍的印在你心裡。所以處事待人接物,時時有警惕,時時都會有警覺,這種警覺不要作意,自然它就會提得起來,到功夫成熟就不要了。所以這個熟是決定不能間斷,那個經要天天講。
我從一出家就開始講經,今年三十四年了,沒中斷過。我自己的經驗,講經講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就是講到自在了,是十年以後,前十年沒有這個功夫,所以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我擺脫一切註解,不再看註解,古今人的註解不再看了,是最近的五、六年。差不多是三十年的時間,這才什麼註解都不用了,也不需要準備,看到我沒事情。現在用的功夫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我用功你們看得到,你看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多少時間在那邊研究。現在看到我沒事,什麼事都沒有了,古人所講的「飢來吃飯睏來眠」,除了肚子餓了吃飯、睏了睡覺之外,沒事了。我自己的體驗是三十年的功夫,這也是提供諸位做一個參考。所以這是斷疑生信,排除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非常重要,這個決定障道,一絲毫不能沾染。所以大家供養,沒有供養是最好,為什麼?沒事做。有了供養怎麼樣?有了供養再來分配,想想替你們做什麼好事,還要去想想替你們做什麼好事,這是實在的。
所以經裡面每一個字、每一句,含義都是無盡的深廣。像這幾句,我們能不能做到,是不是認真努力在做?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講自己的成就,佛是教誡我們,自己要這樣的心態來求道業,道業才能成就。成就之後,要勸進行者,要幫助別人,否則的話就變成小乘。所以成就之後:
【遊步三界。無所罣礙。】
『無所罣礙』是得大自在,為什麼會得大自在?前面「拔諸愛欲,杜眾惡源」,他怎麼不自在!心沒有一個惡念,身沒有惡行,口沒有惡言,你說怎麼不自在!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這是菩薩的事業,菩薩有什麼事?就這一樁事情。所謂是倒駕慈航回到三界之中度眾生。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面包括了欲界天、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都是菩薩遊歷之處,也都是菩薩教化的場所。哪個地方眾生有緣就要去教,哪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就要幫助他、接引他往生。『開示』,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開」是開啟,把他閉塞的那顆心打開,使他能夠覺悟,上根的人、利根的人,佛這一開他就覺悟了;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你把他茅塞拔掉,把他的心打開,他還不知道,必須要「示」,示是指示,要示現給他看,這樣他才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善惡是非,這是屬於示。標準是『正道』,正道的標準究竟是指什麼?這是學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在大乘佛法裡面就是三寶,你們一學佛,一開頭皈依三寶,三寶是正道。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就是覺正淨,在本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正道。清淨是自性僧寶,平等是自性法寶,覺是自性佛寶,這個要介紹給眾生的是介紹這些。所以學佛學的是什麼?不是學的外面的佛,是學的自性三寶。
今天許許多多沒學佛的人,學佛的同修常常勸他,勸他他不能接受、不肯接受,反而罵你迷信。你追究這什麼原因?當然他業障重,實在是你自己沒有善巧方便。如果你真的有善巧方便,你說,佛是什麼,佛是清淨心你要不要,你想不想心清淨?他說,哪一個不想心清淨?身心清淨就健康長壽。你看,這個對於自己關係實在講太大了、太密切了,沒有比這個更重要,這就是三寶、就是佛法。所以你介紹,要介紹到真正的要緊處,他聽了當然歡喜、當然接受。不要跟他講這個菩薩很靈、那個菩薩神通很大,那人家就說你迷信。實在講你也真的是講錯了,真的介紹錯了,所以你要介紹正道給他。勸人念佛不容易,世尊在此地對彌勒菩薩,在勸他「實當念佛」,不是對別人講的,彌勒菩薩等覺菩薩,才跟他講實當念佛,因為他能相信、他能接受,聽了不會懷疑。所以這個正道要清楚、要理解,佛法所修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的正道。用什麼方法修?方法就很多了,他如果對這個有興趣,問你用什麼方法修,那你就可以廣泛給他介紹。在平常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你不要介紹他參禪,那個的確不容易;介紹他讀經,這在中國人一般能做得到。
讀經的要領,不求解義,讀經為什麼不求解義?我用這個方法來把妄念念掉,我修清淨心。如果讀經,再研究裡頭意思,那心又不清淨;換句話說,不打另外妄念,在佛經上打妄念,還是起妄念,不過把妄念換一換而已就是了,那個沒什麼作用的。所以讀經不求解義,是把妄念念掉,不讀經他自自然然就打妄想。這一部經就愈長愈好,古人的選擇多半選擇《法華經》、《楞嚴經》,這個經的分量恰到好處,從頭到尾念一遍,普通的人要念八個小時,你看一天八個小時不打妄想,這是好功夫;念得很熟也要五個小時,從頭到尾念一遍。現在的人工作很忙,沒那麼多的時間,就勸他念《無量壽經》,這個經不太長、也不太短,初學的人念一遍一個半鐘點,念熟了之後大概一個小時。一天有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頭腦清淨,對你身體健康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只教他念,不要教他去想,念熟了這個意思自然明瞭,薰習長久了他自然發心去做,就得真實的利益,這叫開示正道。
『度未度者』,還沒有得度的那些人,沒有接觸佛法的,我們要給他接觸佛法的機會;沒有正確認識佛法的,我們要教導他。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佛法絕對不是宗教,佛教教育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黨派、超越宗教。你要不相信,看《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參訪的那些菩薩,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宗教,都來學佛,都來接受佛教育,而且都在佛教育裡面拿到了學位,菩薩是學位。你看那個宗教徒,勝熱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遍行外道,那也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所以它是超越宗教。你這樣給他解釋清楚,基督教人也很樂意來修學,天主教的人也喜歡來修學,都來皈依三寶、來修學佛法。為什麼?這是接受教育,這個教育裡頭確實沒有宗教的界限。如果你說我們這是佛教,他是基督教的,彼此互相毀謗,這成什麼話?這不成話,我們清淨心也沒有了,平等心也沒有了。所以,這是不知道什麼叫佛法的,要把佛法介紹給他;想要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得成就的,你把成就的方法再介紹給他,這是菩薩事業,菩薩應當要做的。
今天我們講的這段經文不長,但是字字句句都非常實用,我們應當要好好的來學習。好,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