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二十九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29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頁,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是一小段。前面介紹過「普賢大士之德」,雖然講的是修德,實在講是「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這在修學可以說是到最高的造詣。緊接著說『具足無量行願』,佛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願都出不了這個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後後勝於前前,也就是說後面的願一定包括前面。譬如說稱讚一定包括禮敬,供養一定包括稱讚,後面包括前面,法身大士的修學,實在講它前後都是貫穿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現前我們專修淨宗,在解門也就是理論的依據,我們依靠淨土五經一論;在行門,我們特別提倡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諸位想想,十願裡面「禮敬諸佛」會不會包括前面?能禮敬諸佛,還會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嗎?由此可知,這個十大願王確確實實「具足無量行願」,行是行門,願是弘願,統統具足了。我們特別提倡的這五科,都在十大願王裡面包括了。譬如三福裡面我們講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不見得禮敬諸佛;禮敬諸佛的人,不可能說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沒這個道理的。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讀《普賢行願品》,對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十大願王當中,特別是「普皆迴向」,可以說是無所不攝,一切佛法都含攝在這一句裡面,就連普賢菩薩的德號也含攝在其中。為什麼?迴向就是普的意思,普皆迴向;恆順,這就有賢的意思,能恆順眾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自己說,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自己說,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就是說明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究竟圓滿,還在西方極樂世界才完成。這兩句話實在就是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能懷疑,普賢是等覺菩薩,他的大願圓滿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末後就說得更明白,他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個真正是普皆迴向的具體內容,他願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難的眾生,趕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的願如是。他這個願正是彌陀大願第三十六願的說明。由此可知,世尊當年講《無量壽經》,這個與會的這些大眾們,我們看這個樣子,大概都是西方世界的菩薩乘願再來,跟著釋迦牟尼佛一道表演給我們看的,統統都是普賢大士。所以是四十一個位次的,從初發心到等覺,這才真正具足。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此地講「一切功德法」,就是如來果地無盡的功德。怎樣才能安住?得普賢大士之德才能安住,普賢大士之德是能住,如來果地功德法是所住。如果把這一句用最淺顯、最具體的話來說,這如來果地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點都不假,所以這一句名號稱為萬德洪名。這個萬德,德是功德;萬不是數目字,萬就是此地講一切,可見得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功德法。現在問,我們的心有沒有安住在佛號上?假如我們這個心念念都安住在這句佛號上,此地講「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你就得到了,這個話不是講別人,就是講的自己。所以這個一句萬德洪名,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幾個人曉得?真正曉得的人,焉有不念佛之理?真正知道的還會打妄想嗎?不會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才能入得了彌陀願海。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個三句圓圓滿滿的含攝了整個的淨土法門。前面講的專修,「安住一切功德法」是專修;「遊步十方,行權方便」是專弘。權是權巧,所謂善巧方便,把這個無上、第一、究竟圓滿的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遊步十方是為了這個事情,願自己與一切眾生,都能夠「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佛法藏,在通常說是一乘果海,佛在《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就是一佛乘。二乘才講大乘與小乘,三乘講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一乘法就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大法。「究竟彼岸」,得入佛法藏才能夠達到究竟彼岸,這個法門殊勝奇特,只要用一句佛號就達到了,就能入佛法藏。因為整個如來究竟圓滿的果法,不出一句阿彌陀佛,不出這個名號。名號就是諸佛法藏,名號就是一乘果海,這一句名號就能幫助我們究竟彼岸,所以說念佛成佛。這樣的經文,在其他經典、其他法門裡面講,很難理解,很難講,也很難懂,也沒有法子下手;即使講清楚、講明白了,從哪裡做起不曉得,換句話說,依然得不到真實的受用。在本宗,就是淨土法門,持名念佛這個法門來講,可以說是字字句句都落實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到,這是淨宗第一殊勝處。以上所講的,是說這些菩薩們的真實之德。真實之德如果不能夠表現在利益眾生上,這個德不普,這個德就不大,為什麼?只有自受用,沒有他受用。底下經文就說的他受用。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這一句是總說,菩薩成就智慧、德能,絕對不是自受用,完全是為了幫助利益一切眾生的。你要問為什麼?老實告訴你,沒有理由,所以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今天問為什麼,我為什麼要幫助他?是不知道事實真相,認為我跟他這不是一回事情,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為什麼要幫助他,我跟他有什麼關係?這是不明瞭事實真相。譬如兩個手,那個手蚊子叮到了,這個手會不會去幫助它把牠趕走?這個手要問「我為什麼要幫助它?它又不是我,我為什麼要幫助它?」就這麼個糊塗事情。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既然是一體,右手幫助左手,還必要問我為什麼要去幫助他?諸佛菩薩知道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就沒有條件。同體大悲,同體,體是什麼?真如本性,全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境界,一不是二。眾生迷失了事實的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實相迷了不知道,所以在這個裡面分自、分他,迷惑顛倒,不知道是一體。諸佛菩薩知道是一體,所以度眾生就是度自己,不度眾生那就是不度自己。哪有不度自己的道理?眾生跟自己自他不二,確確實實是一體。佛度我們,佛曉得跟我們是一體,我們跟佛劃界限,「我們不是一體,你度我,我還不接受」,這就沒有法子,所以不是佛不度眾生,是眾生不願意接受佛度。

  觀音菩薩在法華會上說得很好,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身分而為說法,此地也是這樣的。如果要講像《法華經》上講的三十二應身,那說得太囉嗦了,太長了,所以舉一個例子。底下這個例子就是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舉一個例子,『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個就是應以佛身得度的。應以菩薩身得度的,他就現菩薩。我們把這些菩薩,也都是分別執著,觀音菩薩決定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決定不是大勢至菩薩,我們都把他分了,好像一個菩薩管一樁事情。其實在這法界裡面,菩薩沒有名號,西方極樂世界有名號嗎?你們《無量壽經》念得很多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沒有名字。沒有名字才平等,有了名字就不平等了,這是觀音菩薩,那是大勢至菩薩,怎麼能平等?就不平等。那是個平等世界,所以沒有名號,不管是哪一個人,你叫他做觀世音菩薩也行,你叫他做普賢菩薩也行,都可以,你希望哪個菩薩來度你,他來的時候就是那個菩薩,準沒錯。所以一切菩薩的名號統統是通號,不是別號,是通號。也就是說,西方世界所有的那些人,一切名號是統統具足,你叫他什麼菩薩都行,稱他什麼樣的佛也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我在過去跟諸位講,你們聽了很懷疑。現在你們把《無量壽經》已經念到幾百遍、幾千遍的了,我跟你講,你不懷疑了,為什麼?經上就是這麼說的。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是我們眾生心之所感,我心裡喜歡觀音菩薩,他來了就現觀音菩薩的相;我喜歡大勢至菩薩,他來了就現大勢至菩薩相。他的相千變萬化,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說他有沒有相?無相。因為無相才能現一切相,現一切相不是自己願意現的,是隨眾生心現的。像水沒有一定的相,裝在一個圓的杯子裡,你一看是圓相,裝在一個方的盆子裡,它是方的相,隨著不同器皿現不同的相。往生西方就得這樣的大自在,不像我們現在有這麼個相,再變第二個相就變不出來了;他能夠變,能夠隨眾生心起這個變化。這一句是總說。

  下面這是細說,因為示現成佛,示現成佛,佛在經上常說的,叫八相成道,所以底下就在八相成道上說了。

  【捨兜率。】

  這是八相裡面的第一相,佛沒有成佛的時候是菩薩的身分,等覺菩薩,也叫做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像我們釋迦牟尼佛,他的後補佛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住在哪裡?住在兜率天。從前迦葉佛的時候,迦葉佛是賢劫第三尊佛,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做他的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也住在兜率天,凡是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就像從前帝王時代,太子一定住在東宮,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後補佛就住在兜率天。這二十八層天,為什麼一定要住在兜率?住在別的天不可以嗎?像從前太子的居住地方,一定要住在東面,皇宮的東面。住在南面不行嗎,住在西面不行嗎?諸位要曉得,世出世間法都有表法的意思,東是什麼?太陽剛剛出的地方,代表升起。住在西邊,西邊太陽落山了,他太子不要就位就快要完了,這個不可以的。所以他一定要住東方,他不能住西方,它有表法的意思。後補佛住在兜率天也是表法的意思,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知足,也叫喜足,喜是歡喜,歡喜、知足,你看這個意思好!唯有知足,才能成就一切的德學,知足就沒有貪心,於世出世法永斷貪愛,所以他一定要住在兜率天,表這個法。當他時節因緣成熟了,也就是眾生得度機緣的成熟,他要從兜率天下降,降生,『捨兜率』降生到人間來。

  【降王宮。】

  這是八相成道的第二相,第二相是什麼?是投胎、出生,這一句裡面就包括這兩個相,他要來投胎,要到這個地方來出生。佛出現在世間,一定要降生在王宮裡面,以這種身分來出家,教化眾生就方便。因為世間人所求的富貴,哪個人不求富貴?追求富貴,迷惑顛倒!佛示現這樣的身分,富貴生下來他就具足了,所謂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世間人所追求的,他統統圓滿了,他能夠捨掉富貴。這就是示現告訴人,富貴不要緊,不是重要的事情,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何必去追求這個東西?何況你追求未必能得到,得到了也不能解決問題。可是世間人迷惑顛倒,不知道醒悟。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一定是王子的身分,決定不能示現在一個貧窮人家的身分。為什麼?會有人譏嫌,說他在外面傳教搞許多信徒,還不是造成勢力,還不是搞名聞利養。有這種譏嫌。

  【棄位出家。】

  這是第四相,八相裡面第四,他可以繼承王位,他不要,把人間的富貴統統捨棄掉,出家了。這就是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出家是第一殊勝,絕對不是世間富貴所能比的。統統放下、統統捨棄,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究竟圓滿的幸福,這是真正的幸福。世間人沒有福,所以跟你講福,福底下有氣,福氣,你好福氣!可有氣受的,你那個福愈大,受的氣也愈多,所以它有副作用。出家沒有,出家有福,底下沒氣,他底下有慧,福慧,他有智慧,他有福慧;世間人有福氣,世間人沒有智慧,所以沒有出家好。這就告訴你,這是『棄位出家』,可見得他所有一切示現,都是在教化眾生,都是給眾生很大的啟示。

  【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因為我們曉得,這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早就是法身大士,他來示現的,他不是普通人。可是要教化眾生,如果說是從天上這樣下降,降下來了,這教化眾生就困難了,人家一看,「你是天神,我們怎麼能跟你相比?」所以他必須也投胎、也出生,示現的跟我們一樣,然後告訴我們,你看我修行能成就,你也能成佛。我們想想,很有道理,「你也是父母所生,我也是父母所生,你能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把我們修學證果的勇氣就提升起來。所以他示現出家,還要去修苦行,還要去學道、去求學。實在講,人家是古佛、大菩薩再來,他還要從頭學起嗎?他在那裝模作樣,不但要跟善知識學,還要跟外道學,而且學得真是非常用功、非常的認真。學了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得不到結果,學那個法門也得不到結果;告訴你,所有外道都沒有結果,那都不是究竟法,他統統都學過。

  這些示現都是告訴我們,隨順世間。然後自己在菩提樹下,像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這都是示現。所有世出世間的學問,包括所有的宗教、哲學,統統解決不了問題,回到菩提樹下幹什麼?一切放下,什麼都不想了,這時豁然大悟。必須把一切法統統放下,自性清淨心現前。這是教給我們的方法,怎麼樣才開悟,怎麼樣才見性?要修定。學沒用處,學得再多,釋迦牟尼佛還算不錯,統統能捨掉,統統能放下,回過頭來再修定,這才能成就。我們現在多少人去學,學了許許多多,一生他放不下,就麻煩大了,永遠不能開悟,他也不能得定,所學的那些東西統統都是邪知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給我們講經說法之前,那一套的表演,實在講就是從凡夫地,怎麼樣修行、證果、成佛,表現、表演給我們看。凡夫愚痴看不懂,看不懂怎麼辦?這再給你說,這底下再轉法輪,再給我們講解。如果真正從他表演這一項看懂了、看明白了,何必還要他說法?這不必說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絕對不是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不是的;從兜率天下降就開始,八相成道第一相就開始。這是我們要明瞭的,要在這裡覺悟的。所以他『作斯示現』,隨順世間,『順世間』這才可以教化世間。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第五相,八相成道第五相。學佛為什麼不開悟,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參禪為什麼不能夠見性?現在不要說見性了,連禪定也得不到,原因在哪裡?就是有魔、有障。魔是什麼?《八大人覺經》大家都念過,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四魔。四魔第一個五陰,五陰是什麼?拿現代的話講,我們的身心。四大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心理,那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魔,幾個人曉得?所以我們的身心就是魔障,對這個身心還愛惜得不得了,還天天要想辦法去保養、想辦法去化妝,這要覺悟,第一種魔。

  第二種魔,煩惱魔,煩惱。煩惱是什麼?貪、瞋、痴、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我們不講太多了,就是見思煩惱,這是魔。所以這個魔都不在外面,都在我們本身,誰是魔王?這貪瞋痴就是魔王。天天跟魔王在一起,永遠不能脫離魔掌,所以我們的身命都是魔掌掌握之中,你沒有辦法超越。

  第三種生死,叫死魔,真正認真修行,功夫還沒成就,壽命到了,這無可奈何,不能成就,這是大障礙。四種魔裡面這三種屬於本身的。

  最後那一種是外面的環境,叫天魔,天魔是屬於環境。釋迦牟尼佛在示現降魔的時候,經上講,天人出來示現、來誘惑他,我們看那個經,真的以為或是欲界天,或者是欲界跟色界當中的魔天。當然不能沒有,到你真正想出三界的時候,這一些天魔來誘惑。現在不用天魔,我們這個世間人天天想花樣就誘惑你了,還用得著天魔嗎?不用了。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哪一樣東西不在誘惑你?一眼看上去,還想再看看,這誘惑了!耳朵聽到那個音樂,還想多聽一下,又被它誘惑了。魔在哪裡?到處都是,周圍環境哪個不是魔?統統都是魔,你還想成就?太難太難了!所以學佛,不管學哪個法門,最後都不能成就。實在說內裡面的煩惱你不能夠克服,外面的誘惑,外面誘惑裡頭最大的誘惑,四個字,財、色、名、利,誰有能力把這四個魔王遠離它?四大魔王,外面的四大魔王,這四大魔王只要沾上一個就完了,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你們同修要牢牢的記住,要真正的覺悟,想不想往生?如果真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個魔王是決定不能夠接近的,要遠離。

  所以這個地方講,要用『定慧力,降伏魔怨』,定是降伏內魔,定功是清淨心,降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慧」是降伏怨,就是外面的天魔。這個「怨」,怨是怨家,外面誘惑你的,都是怨家,我跟諸位講,這個四大魔王是怨家,財色名利是怨家。我在這個地方不講那個經上常常講的「十惡怨家」,我不給你講十惡,我把十惡歸納在魔裡面去了。財色名利這個是怨家,要小心、要謹慎,你內有魔,外有怨,你怎麼能成就?必須要有「定慧力」。我們今天念佛是修定,念經也是修定,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你修學的時間愈長愈好,因為你不是念佛念經,你心裡面一定就打妄想,只要你心裡面一打妄想,你決定會被外境誘惑,這對於道業就障礙了,你就不能成就。所以這降魔,降魔的祕訣就是定慧,定慧前面還有一個字「戒」,戒定慧,以三無漏學,降伏貪瞋痴。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是八相成道裡面第六相成道了。降魔之後才能成就;降伏不了魔,你決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一再給同修們說,特別是發心學教的同修,初學五年當中,我們修學的重點就是降魔,所以初學的五年修清淨心,五年修戒定慧。我們或者是用念佛,或者是用讀經,你讀一部經也好,你讀淨土五經也好,讀經的目的是修戒定慧,不是求解。所以開頭這個五年重點不在求解,重點是在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功力用在這個地方。後五年再廣學多聞,十年之後出來弘法利生,這是一條正路。我們最近這個幾天,在講堂那邊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好講到修行的這一段,修最殊勝的行法,普賢菩薩所修的。最勝行法裡面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是行本,第二段是行相。行本是什麼?是發菩提心。實在講行本跟行相合起來講,就是四弘誓願,行本就是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發了以後從哪裡下手?從斷煩惱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諸位要曉得,斷煩惱就是此地講的「降伏魔怨」,所以你在開頭,你沒有定慧力,你怎麼能夠降伏魔怨?學佛從哪裡下手?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們有了入手之處,要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煩惱不斷,學一切法門,清涼大師講得好,統統是邪知邪見。清涼講的,不斷煩惱,學一切法門,是增長邪見;煩惱不斷,不學法門,是增長無明。所以,學,錯了;不學,還是錯了。由此可知,斷煩惱是多麼的重要,修行人決定不能疏忽。我們這一代的人,修行人不能成就,就是這一個問題上疏忽了,大家拼命在研究經教,在盲修瞎練,根本忘掉,根本疏忽掉了,這怎麼能成就?所以我們把這個原因找出來,找到之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菩提道上沒有障礙了,一帆風順,這樣才能成就。

  許多學佛同修身體不好,我也看出來,確實身體多病,病根在哪裡?魔怨。煩惱、妄想是你的病根,你能把這個東西拔除,你身心自然健康,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也清淨,境隨心轉。雖然說有共業,共業裡面還有別業。我們跟佛住在一起,像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我們住穢土,釋迦牟尼佛住淨土,我們跟佛手拉著手好像沒有兩樣,他住淨土,我們住穢土,不一樣。境隨心轉,隨個人自己心轉,這是真相,事實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想身心健康,也不能不降伏魔怨,降伏魔怨,身心就健康了,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魔怨在裡頭作祟。

  『得微妙法』,「微妙法」一般經論上講,所謂實相妙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極其精微深奧的道理,這是微妙法,這是佛與大菩薩們才見到的。為什麼他們能見到,我們見不到?實在講,這一切法都擺在我們面前。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見不到,他見到。我們見不到,有人把我們眼睛蒙住,有人把我們耳朵塞住,不見不聞,擺在面前不見不聞。到底是誰障礙了我們?魔怨障礙了我們。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好,「妄想執著」,他老人家說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這個微妙法確確實實在我們眼前,我們能夠把妄想斷掉、把執著捨掉,這微妙法,諸法實相我們就見到。所以「得微妙法」是八地以上的境界,甚深定慧才能夠看到事實真相。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夢,不是真的,人生如夢那是事實,一點都不假。佛在經上常常講「夢幻泡影」,不要以為是事實,不要去當真,這個裡面沒有得失,萬法無常,要真正覺悟。

  真正覺悟了,你才能把一切都捨掉,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都能放下,為什麼?夢幻泡影,沒有一樣真的,一切法都不真;只有一個是真的,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的。你能把一切假的捨掉,真的抓到,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你這一生沒有白過。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裡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所以生死疲勞,可憐、可憫,沒法子出頭。這一生我們遇到了真實法,可是你遇到佛法,你要不遇到這個法門,還是沒用,只能在佛法裡種一點善根而已,不能解決問題;遇到這個法門,你要真正理解,真正信受奉行,那是古德所講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你遇到了,好像那個獎券中了頭獎,好不容易!你真正能把握,這一生這個身是最後身了,以後永遠不再搞生死輪迴了。要真正覺悟,真正覺悟一定要降伏魔怨。所以八相成道裡頭實在講,關鍵就在這一句,最重要就在這一句,一點都不能夠沾惹。

  那麼微妙法是什麼?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微妙之法,你得到這個微妙法,你這一生決定『成最正覺』,往生不退成佛,一生成就。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也是如此,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明白給我們說出,釋迦如來成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我們讀了《要解》才恍然大悟,再仔細看看經上,確實是這麼說的。我們過去天天念《彌陀經》都疏忽掉了,都沒注意到這個事情,蕅益大師人家是再來人,一下給我們點醒。這示現成道,佛示現在人間目的是要教化一切眾生的,雖然前面都是在教化,但是那是很聰明的人,根很利的人,一看到釋迦牟尼佛那個相,示現這個相,他就覺悟了,這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看不出來,必須要詳加解釋,那就要轉法輪了。這就是示現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是佛示現在世間的事業,如來家業,就是教化眾生。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這個以下有很長的一段經文,都是八相成道裡面的第七相,轉法輪。因為佛出現在世間,是以弘法利生為主,所以八相成道這一段就說得特別詳細。首先把佛說法的宗旨顯示出來,這個宗旨在本經裡面有一行,就是: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到這個地方,這是佛教學的宗旨,也就是教學的目的。這是轉法輪相裡面的總相,後面是別相,這是總相。首先我們看到經文講『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佛示現在世間是教學、是教育,教化眾生,因此這是屬於師道。師道必須要尊師重道,這個教學才能夠得到效果;如果沒有尊師重道這個觀念,以再好的老師,學生也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須要由學生真正向老師去求學。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我們世間的凡夫,這肉眼凡夫不知道,也不曉得尊敬他,看到他也不過是個王子出家了,跑到樹下去修苦行。一般人看到還以輕視的眼光:神經不正常,有福不曉得享,消極,逃避責任。還要把這些頭銜帽子加給他,誰認識他?這個教化眾生不容易!世間人沒有人認識他,諸佛菩薩知道,所以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些諸佛菩薩來什麼?來裝作普通的人,到那裡去參拜他,向他請教,這樣帶動大家認識釋迦牟尼佛,拜他作老師,向他請教。所以要有一幫內行的人來帶頭,這「天人歸仰」。

  這個天人是指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是第四禪天上的五不還天淨居天人。這個裡面有許多修行證果的大德在那邊,最低限度也是三果聖人,就小乘三果以上的,他們這一批人先來。佛一示現成佛,淨居天人從第四禪下來,變化成人身,來請釋迦牟尼佛說法。天人歸仰,歸是皈依,仰是敬仰,請轉法輪。以後陸陸續續,這五比丘,鹿野苑的五比丘;乃至於以後三迦葉、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原來都是修外道的,以後遇到釋迦牟尼佛,把他的學生們統統都帶過來。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這批人是什麼?全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先示現外道的首領,到以後他一皈依,這些外道統統皈依佛,水漲船高,把佛這麼抬起來,把他身分地位抬起來,使一般大眾個個都敬仰。那些人不是普通人,舍利弗、目犍連是古佛再來!

  在我們中國歷史裡面,我們都曉得,六祖惠能大師了不起,那印宗法師就沒有人知道,可能印宗也是古佛再來。他在嶺南講經說法第一大法師,結果他把六祖剃度了,反過頭來再拜他為師,一下就把他捧上去了。人家一聽說這印公都拜他作老師,那這個人還得了嗎!一日之間那個地位就上升了,嶺南沒有一個不尊敬。如果沒有印宗,六祖在那裡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得到大眾信仰至少也得十年,一下就抬起來了。所以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這一批人,都先下來去搞外道,一個個都當外道的首領,以後統統來皈依,統統跟著佛學法,這個力量就很大。所以他們統統來唱戲的,唱給我們看的,我們必須台前台後都要看清楚,才知道諸佛菩薩度眾生善巧方便,苦口婆心,真正是大慈大悲。所以這唱戲一個人是唱不了的,要有一個戲班子才行,釋迦牟尼佛來也是一班來的,這個一班子人一個個都是密切的合作,這才能教化眾生。

  那麼佛後,佛滅度之後一直到今天,我們今天這個僧團裡面為什麼不能度化眾生?僧團裡面居住的大眾不是一條心,各懷鬼胎,一個個都搞自己的名聞利養,怎麼能教化眾生?所以不是一個僧團。僧團一定是六和敬,整個僧團只有一個使命,弘法利生。台上講經說法的是弘法利生,廚房裡燒飯的、掃地的,都是弘法利生,沒有兩樣,少一個都不行。像一隻鐘錶,你看時間是那個指針,你不曉得後頭有多少零件,少一個,那個指針就不靈了。整個僧團是一體,誰能認識?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那麼大的一個僧團是一體,不要以為佛是老師,底下都是他的弟子,那是台上;台後都是諸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兩樣,甚至於很多成佛都在釋迦牟尼佛之前。這叫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我們一定要曉得,要學習、要效法,才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我要求道場同修,我在美國,因為美國距離得很遠,悟本在那裡勤勞的工作。他不喜歡念書,經書看不下去,有不少同修在那邊學講經,決定不能嫉妒。所以我說得很明白,也說到究竟處,沒有法子再說了。我教悟本,我說你把學講經的這些人,都看作你自己的兒女,你要用父母之心去關愛他們、去栽培他們、去成就他們。學講經的人,對於常住工作打雜的,看作父母,要這樣的尊敬他們,這是一家人。千萬不要,學講經的人貢高我慢,瞧不起那些打雜的;打雜的人看到講經的人懷著嫉妒,那這個僧團就破壞了。破壞是整體的破壞,成就是全體的功德,這個要知道。決定不能顧個人的利益,要知道團體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這個利益是惠予一切眾生真實利益。換句話,你破壞僧團,你就把一切眾生真實利益破壞了,這個罪過無量無邊,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抵不過,也沒有法子。所以修行要明理!這樣子,一個僧團不管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知道我們是一個整體,不管在前、在後,人家看得見、看不見,功德是同等的。不會說是,在台前講經的,這功德大;後面就沒有了。沒這個道理,沒有後面,他也講不成。今天新名詞叫團隊精神,這個意義都相彷彿,但是沒有佛法裡面要求得這麼樣的嚴格,佛法裡頭確確實實是一家,所以它要求得格外的嚴格。這是請轉法輪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用法輪來比喻,輪是圓滿法,轉就是推動,我們講的講推動、推行、普及,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法裡面輪最圓滿,一切教學法裡面,佛法最圓滿,用它來代表圓滿法。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世間所有一切器具裡面,找不到一樣東西能夠代表動靜是一體、動靜是同時的,空有也是同時的,找不到第二個東西。輪表這個東西,輪你看圓心不動,圓周在動,動靜是一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才圓滿。圓心是空的,圓周是有,空有不二,這在其他法裡面,找不到這個圓滿的意思。所以佛說的一切法,是一切說法裡面第一圓滿,就好像器皿裡頭輪一樣,所以用它來代表。佛菩薩說法叫轉法輪,所以這個轉的意思諸位要記住,是推動、推廣,這是表這個意思,輾轉流通的意思,輪的作用就是輾轉流通,普及到十方三世。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一句是法說,轉法輪是比喻說。常是不斷,永遠不斷,佛說法的時候不斷,不說法的時候也不斷。像前面講,種種示現都是說法,那個智慧高的人、聰明人,佛不說法,一看到佛的動作就開悟。所以,說與不說統統是轉法輪,從來沒有間斷過,因為佛的說法不僅是語業,身業、意業,三業都說法。「覺諸世間」,諸世間這是講的十法界,不僅僅是六道,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甚至於佛界也包括在其中。因為佛裡面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圓佛說法,其他的三種佛也都來聽,也要來接受教化,這個諸世間就是指的十法界。「破煩惱城,壞諸欲塹」,這個就是前面講,幫助一切眾生降伏魔怨,煩惱是魔,欲是怨,怨家。「洗濯垢污」,這個話用現在的名詞來講,大家很容易懂得,染污,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這些染污是些什麼東西?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所知,一個是煩惱,二障。煩惱是屬於感情,貪瞋痴慢;所知是知見,就是邪知邪見,就是你所有的見解。清淨心中無有一物,哪裡有什麼見解,哪裡有什麼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就完了,那統統是邪知邪見。這個東西要把它洗刷得乾乾淨淨,恢復到自性清淨,那底下就是「顯明清白」,真心、本性顯露出來,這是佛教學的目的。人家問你,佛教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些什麼東西?你把這幾句話告訴他,就一點都沒錯,我們佛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哪有迷信?佛教給我們就是這個東西。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