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五十六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5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前面所說的是莊嚴自德,今天讀的這段文,這是成就眾生的德行,菩薩行總離不開自行化他。前面佛曾經跟我們說過,「於無量劫,積植德本,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地方就落實了,非常具體的告訴我們從什麼地方做起。平常我們所說的看破、放下,實在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功夫、是受用。
此地教給我們放下,放下哪些?『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些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身外之物。「國城、聚落」,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你的財產,財產裡面的不動產,而且包括地位、威勢。國是說國主,就是從前皇帝,現在講的總統、院長、部長,就是指的這些,這些要能夠放得下,要能放得下。聚落是都市村鎮,像我們現在講的鄉鎮,從國家領袖到地方上小的主管,都要能夠放下,不要去爭取這些權位。放下,諸位要知道,並不是指事上的放下,是指你心裡面不要執著,要懂這個道理。因為這些職位都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得到這個職位,要盡心盡力為國家、為地方、為大眾造福,盡心盡力去做,做到盡善盡美,這是你應該的,這要知道;如果在這個職位上沒有盡心盡力去做,這就有罪過。你說我事情是沒有盡心,我人是好人。好人也不行,也有罪過,為什麼?那個職位的職責你沒有盡到,你個人品德再好也沒有用處,因為你的職責沒有盡到,職就是職位。
所以古時候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看到這個職位都害怕,哪裡敢爭取?像現在去競選,這個太勇敢了,古人看起來這真是了不起,他要去爭取這個職位,這個很了不起。古人就是即使有這個學問、有這種能力,人家邀請把職位給他,他還不敢承當,還迴避,為什麼?責任太重,做得不好,這就是罪過,惹了一身罪過,將來要墮落的。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決定不會去競選,不會去爭取。在我們中國古代著名的,許由,這是個大賢人,好像是堯王時代,尋找這個人,找來希望把王位繼承給他,他聽到這個消息趕緊逃,逃到深山裡面去,使人找不到他。什麼原因?就是責任太大,怕自己不能夠盡職,將來招到一身的罪業。大家看小說曉得諸葛亮,你看諸葛亮,劉備這三兄弟去請了三次才把他請出來。他沒有去託人拜託拜託,沒有去競爭這個職位,沒有。為什麼?唯恐自己做不好。所以得到職位沒有一個不是戰戰兢兢,古人的形容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小心謹慎,希望把這個本分的職責做好,所以相當不容易。此地講的教你『都無所著』,就是決定沒有私心,這個著是私欲、欲望,就是名聞利養的欲望決定不可以貪著,這是一類。
第二類「眷屬」,家親眷屬,對待家親眷屬我們要不要盡責任?要盡,這是天經地義,沒有辦法迴避的。前面那個「國城、聚落」是有辦法迴避的,尤其是現代,現代我不競選,人家不會選我吧,現在容易。不像從前,從前帝王徵召,有的時候還不太容易迴避,現在容易迴避。家親眷屬不行,不能說學了佛,父母不要了,妻子兒女不要了,這不可以,這是講不通的。佛在淨宗法門,《觀無量壽經》是三經之一,第一句就教給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倫理,決定不能夠避免。我們那個眷屬怎麼「都無所著」?都無所著是心地清淨,事上你要把責任做到,要做到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定要做到,佛法不離世間法。心清淨,心裡面沒有染著,為什麼不染著?因為他知道這個關係事實的真相。關係的真相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四種緣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關係他清楚。我們關係很密切,搞到一家人了,疏遠一點就變成親戚,再疏遠就變成朋友。總而言之,你這個一生當中,在馬路上有個人跟你點個頭笑一笑,前生都有因緣;看到你不順眼,瞪你一眼,也是前生有因緣的,所以這個關係你清楚。第二個真相清楚,真相是什麼?緣聚緣散,沒有生滅。因此他在這個社會上與人相處,處事接物,他心地清淨。「都無所著」就是心地清淨,不是說都不要了,那不像話,那佛法還有誰敢學?不敢學了。是心裡面不執著。心裡面不執著,心裡頭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什麼都沒有了,那變成什麼樣子?我想大家都很關心,這些拉拉雜雜東西統統沒有了,這個心裡面充滿了光明智慧,這就跟諸佛菩薩差不多,這樣才相應。
「珍寶」就是物質的享受,代表所有一切的財富,財富你有,命中所有的。我們今生得的財富,一半是前生所修的、前世所修的,一半是這一生所修的。前世修得很多,這一世雖然造孽,他也用不完,所以我們看很多惡人、壞人,無惡不作的,他發大財,他那個財源不斷滾滾而來,原因在哪裡?前生修得太多了,雖然是個敗家子還敗不完,他太多了,就這麼個道理。前生修得少的,或者沒有修的,這一生能夠積功累德好好的修,他慢慢就富裕起來了。這樁事情,諸位可以多多去念《了凡四訓》,你就知道了。袁了凡的福德是很有限的,並不多,可是他學佛之後,得到雲谷禪師的真傳,他依教奉行,他整個命運改轉過來了。本來是短命,他長壽了;命裡沒有兒子,他有兩個好兒子;命裡面財富有限,到以後財富很多,的確是有求必應。怎樣求法?要像了凡居士那個求法就對了,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但是此地所講的,比袁了凡那個境界高,為什麼?袁了凡還有著,他還著相,這個地方佛教給我們不著。不著,那有沒有?給諸位說,不著是更多,比那個著相求的還要多。多了怎麼辦?多了就更不能著,多了散。換句話說,自己有福不要自己一個人享受,福報現前了大家來享,這個福報就大了,愈來愈大;愈大,你把享福的人數也愈增加,愈把它擴大,這就是菩薩行。
所以底下接著『恆以布施』,不著相的福報大得不得了,沒有法子能夠計算、沒有法子能夠形容。你要真正不著相,積功累德,這個大福報就現前,希望這個福報擴大,讓大家共享。福報裡面第一等的福報是什麼?是開智慧。為什麼說開智慧是第一等的福報?我們都知道,眾生沒有福,就是迷惑顛倒,這樣才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招得來生三途苦報,都是由於沒有智慧。因此諸佛菩薩布施什麼?法布施。你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我們布施什麼?布施佛法。佛法的布施在從前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寫經,從前沒有印刷術,只有寫,寫經布施,這一個人一生能寫幾部經?很不容易。像《大方廣佛華嚴經》,一生當中能寫個三部、五部就不得了,經文太長,天天不斷去寫。第二個方法,就是講經,講經也要有緣分,有幾個人能聽得到?由此可知,古德修福很不容易。現代人修福比古時候是容易太多太多了,還是這兩個方法,現在不要寫經,印經,一印印幾千本、幾萬本,古人要看到這個樣子,羨慕死了,他一生才能寫出幾部,你這個短短時間,一、二個月就幾萬本書都出來了,這是古人自嘆不如。講經呢,現在把那些法師、居士講經的錄音帶拿回來就行了,我大量拷貝去送人,這就是我講經沒有兩樣。你把這個錄音帶拷貝轉錄送給別人,就是等於你講經給他聽,不會講的也都會講了,這是古人自嘆不如的。
所以我們今天布施,是要以這個為第一。特別是在台灣這個地區,在這個世界上富裕這些國家,他們一般老百姓生活都能過得去,物質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生活,缺乏的是智慧不開,迷惑不能斷除,他缺乏這個,所以布施佛法就是第一功德。貧窮落後的地區,我們要以財物去布施他,財物只能解決他一時的困難,不能幫助他一生的自立;幫助他一生的自立,要智慧。由此可知,對於貧窮落後的地區,要財法兩種布施,財法並重的布施,這樣就好,這是我們要知道。它這個經文句子連起來的這個意思非常的圓滿,你自己要有所貪著,你就不能布施;所以必須要自己都無所著,這才能夠達到圓滿的布施。像學佛的同修,每個人的願望不相同,有些人看到貧窮落後的地區很可憐,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來告訴我,我點點頭很好。他們看我,都好像在美國、加拿大許多富強國家裡面去布施,我們走的路子不一樣。他來問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也有我的道理,強國如果都學佛了,必定會幫助弱小的國家,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和平安定。由此可知,弱小國家需要佛法,強國是更需要佛法,這是我們應該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的去做。
今天這個社會與古代的社會完全不相同,不但科技進步,特別是大眾傳播工具進步了,交通便捷了。所以從前是隔絕封閉的社會,現在整個都打破了,這一打破,就是每個人幾乎你每一天,你所接觸的面是全世界的。你看,無線電的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一打開,裡面內容是全世界的,不是一個地區,是全面的,這是過去那個社會裡面所沒有的。這樣一打破之後,不但是我們,每一個國家地區的人心也都慌了,沒有辦法適應。如果要想很正常的適應,至少還要三十年到五十年,大家慢慢習慣成正常了。所以現在確確實實是世界一家、天下大同的社會,現在國與國之間,就像我們從前一個國家省與省之間,就成那麼樣一個型態。所以現在打仗也不太好打,從前打仗,老百姓光聽國家元首的話,他說什麼,我們都相信;現在他說的時候,我們去世界各個國家都去玩玩,你說的跟外面不一樣、不相同,所以有懷疑。執政的人想打仗,老百姓未必肯打,就是老百姓未必會支持你,為什麼?眼界開了,障礙突破了。
因此佛法的修學,在理念上、方法上也要突破,也不能守著從前那種範圍,那就過時了,不適用了。所以我們今天布施,眼光要看到整個世界,要看到將來的歷史,要有這樣眼光。知道過去,也看到未來,目標展開整個世界,這是我們布施的對象。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一定要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來做。我們知道這樣做有很大的好處,我在講席裡面常說,從世界整體結構來講,能夠達到世界和平,使整個世界的人,做到像佛法六和敬當中見和同解,全世界的人見和同解,這個世界和平,永遠不會有戰爭了。怎樣能做到?布施佛法可以做到,能夠達到這個大目標。世界和平了,地區就能夠達到富強,就是國家,國家富強、社會和諧、家庭美滿、個人幸福快樂,統統都達到,佛法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生活的目標。
就佛法來看,佛法的宗派很多、經論很多、法門很多,在這許許多多當中,可以說最殊勝、最切實、最能夠教我們立刻得到利益的,無過於《無量壽經》,所以我們極力的來推崇、來介紹,道理就在此地。其他的經論我們並沒有輕視它,也並沒有捨棄它,而是希望在《無量壽經》上扎根。這個根扎牢了大家好處得到了,剛才講的這三種利益得到了,得到之後,我們有時間、有工夫,再講求博學多聞,再去涉獵其他的大經大論。
我這次在溫哥華講經,就有幾位同修,這幾位同修也確確實實很難得,要求我講《華嚴經》。《華嚴經》要不要講?確實要講。我這個答應要講是答應開心法師的,開心法師要求了很多次,每次碰面幾乎他都要囉嗦:一定要講《華嚴經》。我是答應過他的,《華嚴經》一定要講,但是這個經太長,一天講四個小時,我是這樣計算,一天講四個小時,一個星期講六天,要整整兩年才能講得圓滿。所以必須要等我定下來,不再到處亂跑,那才行,好好的住兩年,哪裡都不去,這一部經就圓滿了。《法華經》要像這樣講法,就是一天四個小時,就需要半年,如果每天兩小時,整整要一年;《楞嚴經》也要一年。所以有這麼一個機緣,教我不要到處跑,行,我也很樂意。有很多人羨慕我滿天飛,我是羨慕大家坐在那裡如如不動,我很羨慕他,這個到處跑也很累,也確確實實的。剛剛出去跑,覺得挺新鮮的、挺好玩的,跑久了就累了,跑久了不想動了。可是現在我是很不想動,還是沒有辦法,上一次翁陽春(算命算得很好的)到我這裡來,我招待他吃飯,他告訴我,你至少還要跑兩年,還得跑兩年。假如他那個話很靈驗的話,兩年之後我可以不跑了,也算不錯了。這就是說明,大經大論,我們並沒有輕視它,沒有捨棄它,而是先要扎根。這個修學過程、次第一定要清楚,入門要專,這是過去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說過。我們學佛一定要遵守四弘誓願的次第,第一個你要發心,要發菩提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一個捨己為人的心,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
這一段就是這樣的,「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這是捨己,下面「恆以布施」,這是為人,先發這個心。發了菩提心之後,一定是先斷煩惱,所以教你學佛,這一開頭一門深入,用意在哪裡?斷煩惱。因為你一門心專,專一容易斷煩惱,換句話說,容易得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容易得定。定了以後才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這就進入第二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先是專,到「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博,廣學多聞,智慧開了廣學多聞。世出世間一切法樣樣通達、樣樣明瞭,然後再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這精。所以專、博,最後是精,精是什麼?「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成佛了。不能違背這一個程序,要循規蹈矩來修學,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不成功的。這是講布施,要知道,要認真去做,我們的福德、智慧、健康長壽,都是這個因得來的,你財布施你得的是財富,愈捨愈多,法布施得的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長壽。財富我們都要,哪個不要?個個人都想要;智慧也大家都想要;健康長壽那更要了,這三樣東西你都要,你要不肯修因,到哪得來?沒有!所以要知道修因,修因之後才能夠得到果報。單單希求果報,不肯修因,那是妄想、空想,不切實際,決定得不到的。所以三種布施都要修。
我們今天講法布施,無論你是印經,你是製作錄音帶、錄影帶,這三種布施都具足。因為你印經、做錄音帶要花錢,那是財布施;經典、錄音帶、錄影帶是法,叫法布施,法也有了;別人聽了之後接受了,心開意解,他就無畏也達到,所以說這一舉,三種布施統統具足。可是在現今這個社會,實實在在講,錄音帶跟錄影帶的這種法寶,比我們印的佛書效果大。為什麼?印出來的書送給他,他未必能念,尤其是年歲大的、程度低一點的,看到這些文字還有好多不懂的,他讀誦的興趣就沒有,所以沒有錄音帶來得好。
錄音帶你要想在我們中國人這個地區,要想能夠推廣,要度眾生先度中國人。為什麼?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偏心,是因為中國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影響力太大了。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中國人,這影響力太大,為了這個原因要先度中國人。中國的地方很大,種族很多,方言不同,所以我們今天製作的讀誦的錄音帶,有國語的、有台語的,還有客家話的,現在我們正在想辦法製作廣東話的,因為廣東、福建的華僑在國外非常之多。你們同修當中哪一個廣東話好的,發發心把這個經念一遍,我們把它錄成錄音帶,這個功德很大。你想想看,你這個錄音帶流通到全世界,你教化多少眾生。我們這個國語的錄音帶,黃居士錄的,黃居士功德太大了,全世界包括中國大陸都在跟他念《無量壽經》,他在那裡帶著念,千百億化身,所以說功德之大無與倫比,這個要知道。從速度上來講,我們現在有兩小時的,你初學,慢慢的念;有一個半小時的;有一小時的;還有四十五分鐘的,四十五分鐘那就念得很快、念得很熟了。我這次回來,我就想到錄影帶,錄影帶裡面有經文,畫面上可以看到經文,你一面跟著念,一面看著經文。這個製作便利什麼?便利在國外一些老人,他在家裡沒有事情,看電視,打開電視讀《無量壽經》多好!不要去胡思亂想。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研究製作錄影帶的《無量壽經》,在做這個。這個帶子做出來之後,就可以配種種不同的音,先用國語念,以後再配廣東話、配台灣話,都可以配。這是我最近回來著手來研究做這個工作,在我想兩個月當中應該可以完成,有一個母帶,就能夠拷貝流通到全世界;這一個帶子做成功之後,我們就希望將來再做五經的錄音帶;然後再發展,與淨宗理論相關的這些經論,統統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做,用這個方法來流通,這布施法寶。我們同修有這個共識,我們集合大家的力量來做這工作就不難,向全世界推廣。「恆以布施」,這個要有長遠心,要有遠大的眼光來做這樁好事。
『持戒』,佛法戒律很多,但是你一定要曉得戒律的精神是什麼,為什麼要持戒,怎樣持法,這個要知道。戒律是行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生活規範、生活當中的威儀,是說的這個。這個軌範是屬於性德,也就是說,是你本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外來的、不是學來的。換句話說,絕對不是佛菩薩、聖賢人定了這麼多規矩,教我們要遵守,你要用這個眼光去看就錯了。諸佛菩薩、一切聖賢,從來沒有給我們定一條法規讓我們遵守的,沒有,他給我們講的是性德,你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怎麼樣?現在迷失了自性,思想亂了,胡思亂想;言語壞了,胡說八道;身體也不守規矩了,胡作妄為,追究其原因,迷失了自性。整個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性德而已!所以身口意三業是性德,不是佛菩薩制定的。佛菩薩明心見性,他的言語、所作所為自然是性德流露,沒有一絲毫勉強。對我們迷失自性的人,覺得他定了很多很多規矩,其實不是的,諸佛菩薩從來不約束一個人。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值得人敬佩,佛不牽著人的鼻子走,教你每個人頂天立地,各個都是獨立的。這是佛法講的真正平等,我們這個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真平等。所以你一定要認識戒律,然後你才喜歡戒律,你才樂意接受戒律,才會真正的依教奉行,行得很快樂,不會感覺得很拘束。那個感覺得戒律很難持、很拘束,不認識戒律,不知道戒律與自己的關係,他不曉得,毛病出在這個地方。
在一切眾戒之中,佛給我們列的有幾條根本戒,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哪些是根本戒?現在一般人講到根本戒,就會聯想到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沒錯。五戒十戒是自利的根本戒,除這個之外還有一些根本戒。我們人決定不能一個人獨立在這個社會生活,這不可能的,一定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我們周邊還有人,我們不能不與人接觸,我們與人接觸那根本戒是什麼?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講我們跟人接觸的根本戒。學佛的同修比起一般世間人,確實他有高度的覺悟,換句話說,他有與一切凡夫不同的生活目標、追求的對象,他跟世間人不同。這些是什麼?這些就是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這個是一般凡夫沒有的,學佛的人有。我們現在講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的根本戒是什麼?你從這些地方去找找,根本戒律,這個根本戒就是《觀經》講的三福,佛講得很清楚,這三種福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這八個字就是說的修行的根本戒。由此可知,根本戒絕對不侷限於五戒十戒,那你就看得太小了,這些統統屬於根本戒。這是講到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想真正達到圓成佛道,在這個根本戒上還要加上兩種,這兩種是屬於菩薩的根本戒,那是什麼?六度、十大願王。這個可以說,把整個佛法的大根大本統統掘發出來了,我們只要依這個修學,我們心裡面所嚮往的目標、所追求的對象,是決定可以得到。這叫持戒,持是保持,決定不會失掉。其餘戒行雖然多,都是根本戒開出來的,根本戒是總綱,抓住綱領就具足眾戒,這個戒就圓滿,這是從佛法上說的。
佛法之外,佛經上沒講的,還有兩大類,一大類「攝善法戒」,佛雖然沒有說,這個事情是善的,是對於一切眾生有利益的,我們要遵守。還有一種佛沒有說的,「饒益有情戒」,對於一切有情眾生有很大的利益,這個我們也要做的。譬如現在這個世間國家地區裡面所制定的一些法律規章,這些都是利益一方眾生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統統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中,我們統統要遵守。到哪個國家遵守哪個國家的法律,到某個地區遵守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跟當地人打成一片,那個地方人才喜歡佛法,才會接受佛法,佛法布施就不會有障礙,才能夠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這些都在持戒範圍之內。所以戒律是非常非常深廣,絕對不是幾條條文,不是的,非常深廣。持戒的方式也各個不同,隨時隨處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它的精神、原則決定不變,做法上有種種不同,精神上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六度第三是『忍辱』,忍辱裡面所講的就是一個耐心,沒有耐心的人不要說學佛,世間法他也不能成就。譬如你讀大學,大學要四年才能畢業,你要有耐心去念四年,你沒有耐心,我四個月都受不了,你大學能畢得了業嗎?那不成。所以忍耐是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愈是大事業就愈要大的耐心,大耐心成就大事業,小耐心就成就小事業,不能躐等。俗話常說「欲速則不達」,你想快,快,達不到目的,不能成就;一定要按照順序、按照步驟去努力,要有很大的耐心。
在佛法把忍耐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天然的災害,這不是人為的,譬如我們今天講的寒暑,這是略舉一個例子,我們要能夠忍受。
第二類是人為的加害要忍耐,別人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毀謗我們,我們要能夠忍受,這個叫修行。他為什麼不害別人他害我?世間法統統有因果。我們雖然沒有道行,沒有宿命通,沒有天眼通,不知道過去世的情形;但是佛經念多了總要覺悟,這個人對我過不去,看到我就有怨恨,過去生中我跟他有怨。他對我發洩很好,我統統接納,我不報復,我接受這個果報,這個結就解開,冤家宜解不宜結,結就解開了。決定不可以報復,不可以說是以牙還牙,不可以,決定不可以,一定要學忍讓。不要認為旁邊人看到:你這個人沒有用,受人欺負,不敢還他。隨他說去,他在鼓勵我們造業,我們不能上當,我們要有智慧。我們要消業,不可以再造業,再造業愚痴,你要曉得,造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非常非常可怕。我們讀《安士全書》,你看文昌帝君沒有遇到佛法之前那個十七世,那個冤冤相報之慘烈太可怕了,千萬不能幹這個事情。所以學佛的人,人家罵我,我絕對不回人家一句,不起瞋恨心,知道什麼?他替我消業障,業就消掉了,我感激都來不及,怎麼能報復?他在造惡業,我在消業障,他沒有這個惡業的話,我的業障消不了!這就是有智慧,這叫真正修行。所以對人為的加害不要計較,不要認為那我就吃虧上當了,沒有虧吃的,也沒有當上的。所以這個事情,還是要念《了凡四訓》,為什麼我教大家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你才真正明瞭,你能夠忍讓,你這個福德是愈積愈厚,你怎麼會吃虧?實在講佔了大便宜。你不要看眼前好像吃了虧,財物、名譽都受損失了,不曉得一轉眼,你的財富、榮譽不曉得又提升多少了,會提高,絕對不會吃虧的,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哪裡會吃虧!這第二類。
第三類,修法,這講到求學,法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你的學業不能完成。尤其是佛法,佛法我們今天採取古大德,就是祖師大德傳統教學的方法,第一個就是要背誦,你要沒有耐心,這本經就背不下來,你要有耐心;研究討論也要有耐心;為人宣講還是要有耐心;依教修行那更要有耐心。前面我跟諸位說明修學的三個層次,依照四弘誓願分這三個階段,專、博、精,這大方向。最初方便,就是下手的功夫,從哪裡下手,這個大方向知道了,專,我知道要專;然後博。專是破煩惱障,博是破所知障,精是圓成佛道,我曉得了。
我從哪裡下手?這個從下手又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今天選的《無量壽經》,第一個階段背誦,一定要背得很熟,隨時隨地這個經文能夠提得起來,第一個階段背誦,這要有耐心。
第二個階段要求圓解,經裡面講的意思要明白、要懂得。同樣這一句經文,譬如我們講布施、講持戒,這同樣一句,應用起來是無量無邊。這再跟你講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是講綱領。財布施裡面那又不曉得分多少種,像我們剛才舉例,布施經書、布施錄音帶、布施錄影帶,這是一種方式。如果更有力量的,我們布施一個道場,建立一個道場也是布施,請法師在那裡長年講經說法,那是布施。這個布施是什麼?就好像生意做大了就開工廠了。原先布施經書、錄音帶,那是小買賣,是販賣,我在這裡販,到那裡去賣。你有一個道場在那裡,法師天天講經說法,講的時候統統把它錄下來,這是工廠,這開工廠,這個布施比前面那就大得多了。最殊勝的布施是什麼?是建立廣播電台,因為你有廣播電台,你這個超短波,全世界都收得到、都聽得到,電視、廣播電台就更不得了。所以不要蓋大廟,蓋大廟沒有意思,建廣播電台,蓋小的講堂可以,小講堂是什麼?製作錄音帶,這是工廠,工廠出品這個東西。廣播電台,那是向四面八方去播送、傳送的。這個統統在布施裡頭,應用無方。所以你對經文要圓解,不是執著一個解釋,是圓的,這是修學的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行,就是把經義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生活、習慣,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完全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訓去做。所以你要記不得沒用處,你做不到,你不解義也做不到。所以修學是三個過程,先背誦,然後求解,最後要把它做到,完完全全做到。到你能夠做到了,給諸位說,這個人決定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一定往生。完全做到了,你就是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真正努力依教修行,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今天在讀誦,在研究求解,還沒有去做,只是阿彌陀佛的預備弟子,不是正式學生,是旁聽的,在預備的,沒有入門。真正照做,這個人就入門了,入門是阿彌陀佛正式的弟子,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你會背、你會講,你做不到,往生靠不住,一定要把它做到。
忍耐,為什麼翻成「忍辱」?這個要知道,這是特別對中國人說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對於恥辱看得很重,甚至於古聖先賢都教給我們,說「士可殺,不可辱」。士是什麼?今天講就是知識分子,讀聖賢書的人。這樣的人可以殺頭沒有關係,不可以侮辱,所以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翻經的這些大德們,中國人把這個字看得這麼重,「忍辱」,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沒有一樣不能忍的。所以這是對人、對事、對物,要培養忍辱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圓滿,沒有缺陷了。這條真正做到完美無缺,這是要在生活當中去歷鍊,認真去做。
第四是『精進』,進是進步,無論是在德行上、在學術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天天求進步。現在我們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進步,特別是科技日新月異,拼命都在求進步。但那個進裡面它不精,佛法講求的是精,精是什麼?純而不雜,不是亂進,是精進。現在一般學佛的同修,實在講他不是不求進步,他錯了,他學雜了、學亂了,所以他的進步是雜進、是亂進,他不是精進,所以學得很苦,沒有收穫,原因就在此地。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都是專精,縱然涉獵到其他法門,他還是專,沒有不專一的,他是以其他經論、法門來輔助自己。換句話說,他一定有個主修,有若干助修,所謂正助雙修,主就是正修的,這樣才能夠達到精進的目標。佛法永遠是往前推進的,不進則退,不進步一定就退轉,所以要求進步,天天都要求進步。進步從哪裡求?不是說我每天念的東西念得多,我每天記得很多,不是指這個。佛法跟世法不一樣,佛法是學道,古人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講的。求學跟求道不一樣,求學是知識,一天比一天學得多、記得多,這求學是對的;求道呢,道是要把你的煩惱、執著、妄想要捨掉,一天比一天減少,那就是進步,這個要知道。道跟學是兩樁事情,學裡面能成就的是世智辯聰,道裡面所成就的是禪定、智慧,不一樣,禪定、智慧是從道裡面生的,學裡頭沒有禪定、智慧。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本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作用就是覺而不迷。所以這部經的好處,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方法統統在經題上,非常的明顯,絕對不談玄說妙,字字句句都落實,這是這部經最大的特色。所以要求進步,進步是什麼?煩惱一天比一天少,妄念一天比一天少,憶佛念佛一天比一天多,這就是進步。
由精進才能得『禪定』,妄念少了、分別少了、執著少了,漸漸就得定,定是什麼?心不亂了。我們凡夫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叫散亂,散亂心所感得的就是六道輪迴。當你臨命終時,不知道想什麼一樁事情,最後一念很重要,最後一念想什麼就變什麼。假如最後一念想:那個人跟我過不去,我恨透他了!好了,這一恨就入地獄了,瞋恚墮地獄;臨終一念是個貪心,不管你貪什麼,貪念一起來就墮餓鬼道;愚痴變畜生。佛為什麼在一切經論裡面教給我們,貪、瞋、痴、慢要認真把它斷掉,為什麼?有這一念,臨終這一念現前,決定墮三途,太可怕。所以在平常就要練習,無論是順境、逆境,順境決定不起貪心,逆境裡頭決定不起瞋恚心。平常是訓練,訓練的目的,就是臨命終時希望這些念頭都不會起來。教你天天念佛,佛念得很熟,臨終的一句阿彌陀佛現前,這就決定往生,第十八願,臨終十念、一念決定往生。所以平常功夫太要緊、太要緊,一定要把心定下來,既然抉擇這個法門,決定選擇這個法門了,我一生決定不改,我就一句彌陀念到底。我天天想阿彌陀佛,想彌陀本願功德,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久了印象深刻,臨終一念還是想這個,那就成功了,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
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勉強能夠學得來的,是從禪定裡頭得來的;換句話說,清淨心的起用。憶佛念佛就是第一等智慧,般若智慧,這個不是世智辯聰。你能夠為你的前途做一個最好的選擇,沒有智慧怎麼會選擇成佛,沒有智慧怎麼會選擇淨土?這個淨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稱讚的,一切諸佛度生的第一法門,你怎麼會選這個?在《華嚴經》上文殊選這個法門,普賢也選這個法門,你居然選擇的跟他們都相同,這真智慧!
這是略說,菩薩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自己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也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你自己修學真正得到利益了,我們才會介紹給別人,我得到利益,證明這個做法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這才敢介紹給別人,絕對不會誤人。『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在本經來講,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不退成佛。這個確確實實是無上真正之道,這是講到真實究竟的圓滿,很不容易。我們勸勉一個人把心安住在六度上,安住在三學上,這是真正之道,但不是無上。唯獨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才是真正無上之道,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