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五十七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57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小段。由於前面自行化他的功德,這一段文我們可以說講得相當詳細,自行化他都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說明。修因一定有果報,果報不管你求與不求,不求也現前,求當然可以現前,不求還是會現前的,但是不求那個果報就更殊勝。譬如說,依照前面所說的這些經教認真的去修學,我們求人天富貴,那就是經上講的,一定可以得到世間的福報。世間包括諸天,諸天還在世間,沒有超越世間,一直到大梵天王還是世間,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如果不求,果報就更殊勝、更自在了。因此學佛的人最好是求生淨土,那個方向、目標純正,絕頂的智慧。為什麼?永脫輪迴,成佛作祖,智慧、福德決定不是大梵天王所能夠比的。因為照前面這個方法來修學,要是發心求願往生,這個資格足足具備了,決定往生,這是要知道的。

  所以一開頭說,『由成如是諸善根故』,這就是指前面的兩段經文所說的。『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是事實。可是這個事實,理很深,真相很不容易理解。佛在大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無量寶藏」是屬於依報,實實在在講,這是從人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地區眾生心善,都造善業,果報也就善,的的確確風調雨順,一切珍寶自然現前。如果這個地區的眾生心行不善,這些珍寶就沒有了,地上怎麼挖也挖不出來;這人有福報,這一挖就出來,不挖也出來。這是我們世間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不知道所有環境跟我們心念有關係,他不曉得。這個要在佛法深入的去研究,特別是唯識的經論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心、物是同源的。我們今天哲學還沒有能夠發現這個事實真相,總認為心跟物是對立的,不是同一個根源,同一個根源它就息息相關。在唯識裡面講,心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物是阿賴耶的相分,見、相都是從自證分裡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同一個本體。自證分是什麼?就是大經上常講的自性,真如本性。所以心跟物,精神、物質,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物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也是假的,不要認為心是真的。

  從最粗淺的唯識入門,這《八識規矩頌》或者是《百法明門論》,你就能看出來,心法、心所法這都是屬於精神,屬於心的部分,列在有為法裡面;色法是物質,色法跟心法統統列在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曉得,物是假的,這物質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法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只有一個,本性,本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到底是什麼?沒有名詞,也說不出來,那個是真的。所以不得已叫它做本性,叫它做真如,叫它做真心,叫它做本體,這是不得已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也許有人問,說一個名詞不就好了,說那麼多幹什麼呢?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教你不要執著。知道這麼回事就行了,一執著就錯了,為什麼?它本來沒有名字。所以你只要是這樁事情,你叫它什麼名字都可以,離名字相,體會真性,這個東西是真的。它起作用就變成心心所了,所以心心所是同一個根源,因此心影響物,物也影響心,兩個互相影響。那個修道的人,心影響物,物不能影響他的心,這就是我們講他有定、他有慧,他不會為外境所轉,他心有主宰,這個就是心能轉境,境不能轉心,這是聖人。凡夫這個心是亂的,亂心沒有定,沒有定是什麼?隨外面境界轉。所以這個世間才有陰陽五行、風水之說,這話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是有,你心裡沒有主宰,會被外境所轉,就有風水。換句話說,人家讚歎你你還會歡喜,罵你你會生氣,這就是被外境轉。被外境轉是凡夫,外面境界能影響你的心,心又影響境界,因此一念善心就感得善的境界。上面所講的不僅僅是善,是大善,大的善心善行,所以他感得的物相上的果報那就殊勝。「所生之處,無量寶藏」,這個無量寶藏裡面包括範圍非常的廣大,不僅僅是地底下埋藏的那些珍寶,像金銀銅鐵這些都是屬於寶藏,我們今天講的豐富的礦產、無盡的資源,能感得這個;同時生物,植物像五穀茂盛,這也是屬於寶藏;山川的秀麗,那是你居住環境之美,也是寶藏。我們俗話常講「風水輪流轉」,古人又常講「滄海桑田」,由此可知,這個地表面會起變化的,隨著眾生的業力在變,不是沒有原因的,有原因。

  今天世界上這些科學家們、哲學家們,不明瞭這個道理,去探究物理的現象,他不知道去探討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只能知其表面,知道它的表層,不知道它的內在;換句話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找到它所以然的因素、原因,那你要懂得心理,境確確實實是為心所轉的。所以大家一味向善,這個地方就好了,確確實實無量的寶藏自自然然就發應,應是感應,發是發生。這也是俗話裡面常說「福地福人居」;這個話說回來是什麼?「福人居福地」,不是有福的人,這個地,你住在那裡那地也變了,所有一切寶藏都隱藏了,甚至於五穀也不生了,這個人沒福,或者遇到天災人禍,所有一切都摧殘了,人沒福。這是實實在在的話,絕對不是騙人的,不是用這種話來嚇唬大家「你們要斷惡修善」,不是的。佛說話,絕對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句句真實,我們應當要相信。這句是講什麼?講依報的環境隨著你修德它在轉變。你不必恐懼、不要害怕,真正體會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努力去修善,不要問果報,那個果報是無比的殊勝,你還怕什麼?不肯修福,念念都為自己打算的,他是對於事實真相完全迷惑,不了解。自己現前這點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當中好不容易累積下來的,無論你怎樣珍惜,能保得住嗎?未必能保得住。確保,唯有繼續不斷的斷惡修善,這能保得住;不肯修善,決定保不住,這個要知道。

  前面講你生活還境,說得很簡單,但是這一句話包含無量無邊的境界。下面這講正報了,『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這個我們俗話講,世間福德之人,也就是有大福德的人。「長者」,佛經上所稱的長者,一定要以古印度的標準來衡量,佛經上講長者,具備十個條件,這才能稱得起長者。十個條件裡面第一個就是大富;第二個是大智,單單有福報,沒有智慧,還不能算長者,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肯幫助一些苦難之人,這是裡面最重要的條件,絕對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享福的人,有福讓大眾共享,這個社會上才會尊稱你為長者。「居士」是居家學道之人,在古印度它的意思,跟我們現在講居士這個意思還不完全相同,相當於我們中國古時候的隱士。隱居的、有學問有道德、不肯出來做官,這一類的人,有學問有道德,但是他不見得有財富,這一類的。

  可是諸位要曉得,這種種果報都有種種的因緣,有因緣這才能結果。譬如我們講富有,佛跟我們講,財富從哪來的?財布施得來的。你不肯修財布施,你就得不到財富,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報,修因才能夠得果,這個是一定道理;法布施得智慧,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個裡面財布施大家容易懂,法布施也容易懂。什麼叫無畏布施?畏就是恐懼,別人在精神、身體受到迫害的時候,感到有威脅的時候,身心不安,你能夠保護他,他不恐怖、不害怕了,這叫做無畏布施。所以,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你看那個動物,馬上人家就要殺牠、要吃牠,你把牠買下來,再把牠放到山林,或者放到水裡面,牠不怕了,離開一切恐怖,這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由此可知,你要做相反的,你得的果報也相反。有財不肯布施,得的是貧窮的果報,為什麼?你那個財會用得盡的,用盡了就沒有了,那個時候你就得貧窮果報。吝法,自己懂得這個或者是世法、或者是佛法,你懂得,不肯傳授給別人,不肯修法布施,得愚痴的果報。無畏的布施,反過來就是威脅別人,使別人身心不安,這樣的果報就是多病短命。殺害眾生,佛法裡常講惱害眾生,惱是什麼?令眾生生煩惱,這個果報就是多病;殺害眾生,果報就是短命,得這樣的果報。所以我們看這個果報裡面,像長者就是大富,居士未必富有,由此可知,這兩種人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差不多,財布施就有差別了。長者的財布施多,非常富裕;居士財布施少,生活能過得去,不甚富裕。這是講一般的果報。

  如果比這個福報更大的,「豪姓尊貴」,這就是我們古時候講的豪門貴族,生到這樣的家庭,從小就享福。或者更大的,這是『國王』,『剎利』在印度四姓裡面是屬於皇族。由此可知,這個世間做帝王的、做諸侯的、做地方首長的,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大福報。有這個大福報,所以一般老百姓能夠擁護他,能夠聽命於他,這就是福報。像我們沒有福報,我們講的話,老百姓不相信,我們下達命令,他不服從,為什麼?沒有福報嘛。所以要曉得,統統是前生所修的福德,你修的大小。同樣是國王、是皇帝,福報大小也不相同,我們看看前清的皇帝,清朝這一個朝代十個皇帝,你仔細觀察一下,十個皇帝裡面,福報最大的是乾隆。他的祖先比不上他,雍正是他的父親,康熙是他的祖父,比不上,後世的子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文治武功,在整個清朝這一代達到最高峰,福報是真大!在中國歷史上,不要說清朝找不到第二個,打開中國歷史也找不到第二個,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所以他自稱為十全老人,十全十美那真的,五代同堂,在一切帝王當中確實找不到。所以這個人在過去生中修福、修慧,三種布施就是財、法、無畏,那不曉得做了多少,才能感得這麼大的福報。他那個時代,中國在全世界真的是第一等強國,沒有比它更盛的,打開當時清朝版圖,現在我們所剩的四分之三都不到。你看看當年那個版圖,盛極一時,你看看歷史地圖你就曉得,那個清朝最盛的時候是乾隆時候的版圖。所以,皇帝跟皇帝也不能比。

  你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換句話說,他怎麼來的?修福。你要肯修,你要相信佛的話,認真去修學,不要怕,認真去修這個三種布施,三種布施是修福;但是還有一個諸位要曉得,忍辱是保持。如果不能忍辱,雖然修福,這個福報要想在人天裡面享受很難,大多數到哪裡去?到阿修羅道去享受去了。阿修羅也不錯,福報也挺大,可是阿修羅死了以後,三惡道就等著他了,每況愈下,這個不好。所以你看《金剛經》,《金剛經》是純粹菩薩法,六度當中特別強調的,一個布施、一個忍辱,布施、忍辱說得特別多。忍能夠保持你的福報,施是造福,忍是持久,所以六度裡面,這兩條非常非常的重要。

  『轉輪聖帝』,這在我們現代歷史裡面還沒有出現,只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過的。轉輪聖王有四種,最大的叫金輪聖王,金輪聖王統轄的區域叫一四天下。這個一四天下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個太陽系的王,這在我們現代歷史上沒有。為什麼?我們行星與行星當中聯絡都有困難,但是有的,不是沒有,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大福報的人。從前我們讀經讀到輪王,這叫轉輪聖王,就是轉輪聖帝,輪王,很難理解。輪王名稱怎麼來的?因為他珍寶裡面有一種最特殊的,叫輪寶,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統領這麼多天下,你沒有武力不行,輪王也是武力征服,他這個武力是什麼?就是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飛機一樣,飛機是交通工具,在現在戰爭裡面,空軍你看看這個威力多強大,這一次伊拉克戰爭,大家就曉得,不用地面部隊,空中就給你毀滅掉了。這個輪寶是什麼?在我想像當中,就是外太空人坐的那個飛碟,那不就是個輪嗎?大概那個飛碟來的時候,就是轉輪聖王來巡視這邊,來視察的。因為我們這個星球在太陽系之內,整個太陽系是他的勢力範圍,不一定到哪個星球去轉轉、去看看。所以我想佛講的輪寶就是這個,確確實實有這個飛行工具,這也是他的武力,是他的空軍,是他的軍隊。

  飛碟,我不曉得你們同修有沒有見過,我見過,還就在台北市見過的。我那個時候,好像是民國四十一、二年的時候,大概恐怕我還是剛剛學佛,甚至於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很早。我看到什麼一個情形?是下午大概四、五點鐘,看到空中有一個發亮的圓圓的球,就停在那裡不動,至少有五分鐘,我都看呆了。旁邊還有些朋友,我就指出來給他們看,他們告訴我的信號彈,大概打的是信號彈,很像信號彈,圓圓的,光是綠色的,綠色的光芒。大概看了差不多有七、八分鐘之後它就移動,開始移動的時候很緩慢,愈來愈快、愈來愈快,一下子就不見了。第二天報紙上登著,不是我一個人看到的,很多人看到的,第二天報紙上登著,那個時候稱為「不明的太空飛行物體」。速度之快,非常的驚人,很短暫的時間就沒有了,但是它停了很久,停了有好幾分鐘。所以我那時候看,決定不像一個信號彈,信號彈在空中停留不了那麼久,而且什麼?它一定會動的,不往上升它就往下降,它不會停止在那個地方。所以這種飛行物體,比我們這個世間科技就進步太多了,我們今天的飛行工具還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已經進步到這樣的能力,所以有這樣大的速度。佛經上講在一天,就是太陽出山到下山,以我們的話來講十二個小時,十二個小時他就把整個太陽系都巡察,每個地方他都去看到了,就這樣快的速度,所以稱他作輪王。

  同樣是輪王,也有大小,所以佛經分為金、銀、銅、鐵,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統轄的就是一個太陽系,整個一個太陽系。佛經上講,太陽圍繞須彌山而轉的,須彌山頂是忉利天,須彌山的當中四邊是四王天,這就分配成為四天下,金輪聖王就是這整個範圍都歸他統轄;銀輪王他的勢力範圍是三天下,換句話說,一個太陽系的四分之三是他的範圍,還有四分之一他的勢力達不到;銅輪王那是一半;鐵輪王他的勢力範圍是四分之一。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歷史以來,還沒有一個這麼大福報的人,從哪裡曉得?因為沒有聽說歷史上記載,發現過這樣的一個飛行工具,沒有見過。一定要發展到這樣的飛行工具、這種的武力,他才能夠控制得住,才能夠統御,這福報之大。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佛經裡面講的科技,也是講得非常非常的高明,我們現前科技還達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這是輪王,輪王還是人,不是天,我們講的外太空人,還不是真正的天人;再往上面去,福報再大,就到天道去了,就生天了。

  『或為六欲天主』,這是欲界六層天。欲界六層天,剛才講了四王天、忉利天,這是欲界最下面的兩層,再往上面去叫空居天,不在地面,空居天,這個事情也很麻煩,也很難講。實實在在講,我們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空間,以我們人生活的範圍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的事情,我們就不曉得;還有五度、六度,往上去數有無限度的空間,可能這個就是佛法講的諸天了。他跟我們的空間不相同,這個天每往上升一層,境界完全不一樣,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忉利天往上去就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兜率天,彌勒菩薩就在兜率天,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它有內外,外院是凡夫,內院是彌勒菩薩,這些大菩薩們修行的場所、道場。兜率再上去,化樂天,他們一切受用是自己變化所作,不需要經營,不需要求人。再往上去,那個福報就更大,叫他化自在天,自己所受用的不要自己變化,自己一動念頭,第五天化樂天就變化來供養,他自己不需要用這些力量,不需要,別人來供養他。這叫欲界,所謂欲界就是還沒有離開五欲,財、色、名、食、睡沒有離開,但是愈往上面去,這個欲的念頭愈淡,很淡薄。

  如果五欲六塵這個念頭從心裡面斷掉了,他就超越欲界,超越欲界到哪裡去?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天是有形色、沒有欲念,沒有這個念頭。色界裡面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叫四禪天,每層裡面細分又有三種。第四禪很特別,第四禪有九天,所以四禪總共十八層天,講十八層天是單單講四禪,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所以總共十八層天,這是決定沒有欲念。也許諸位要問,這沒有欲念不就成佛了嗎?諸位要知道,他沒有欲念,他是欲念不起現行,那個念頭並沒有斷。沒有斷,怎麼不起現行?定功伏住,就像石頭壓草,沒有除根,石頭壓草,這樣才能夠生到色界天。

  我們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了,才曉得學禪難,太難太難了。這個東西要問問自己,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動不動念頭?動念,你在欲界,色界沒分,你那個禪修得再好,說老實話,初禪天都去不了,為什麼?初禪天欲念沒有了,真能伏住。你還伏不住,換句話說,你還在欲界,色界都達不到。這個才知道真難,真正不容易!所以,不肯念佛求生淨土,那真的是愚痴、狂妄。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除此一門,沒有第二條路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因為這條路是帶業往生,這些妄念不斷也行,也能夠去得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禪說老實話,縱然得禪定,到四禪天,甚至於更深的禪定,到四空天,還是不行,還是出離不了三界,你就想到出三界多難。到了四空天,還要再不斷的用功,成就第九定。我們講四禪八定,都屬於世間,都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到第九定這個超越了,什麼人證得的?阿羅漢證得的,這個超越三界。雖超越三界,沒有見性,也就是說,阿羅漢得禪定,得九次第定,證得三昧,沒有開智慧,為什麼?煩惱障斷了、所知障沒斷,我執雖破、法執猶存,法執沒破。所以他的成就,只可以說得半個解脫(解脫就是自在),並不是圓滿的自在,為什麼?他沒有智慧,他沒有證得法身,這是非常非常的困難。

  『梵王』,梵王是四禪天頂的,也就是我們講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國王,統領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國王,我們都不認識他。就好比一個小鄉村裡面的村民,你問他總統、皇帝,他說不認識,只聽說而已,不認識,確實是如此。所以整個大宇宙裡面的主宰,我們的確是在他勢力範圍之內,但是不認識他,好像跟他沒有關係,其實跟他有很密切的關係,是在他領土範圍之內的。這個是欲界天,六欲天乃至梵天,這是福報最大的,三界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

  這是講的正報,隨著你自己修學的福德,你所得到的。所以我們得到這個身(身是果報)、我們這個身體附屬之物(就是你的一些財物),統統是自己過去生中修的。現在這一生修的成果,大概四十歲以後這個福報,與這一生所修的有密切關係;四十歲之前所享受的,多半是過去生中修的。這個諸位要看《了凡四訓》就知道了。過去修得少,不要緊,如果這一生明白這個事實,努力修積,你晚年的福報就大了,所以一個人晚年的福報,確確實實是今生修的。少年的福報、中年的福報,特別是少年,完全是前世修的;晚年呢,完全是這一世修的;中年的時候,有這一世、有前世的,這個要知道。所以看到別人享福,不要羨慕,要好好的修積,積功累德,這個前途是一片光明,要知道;不知道修積,可以說前途是黑暗的,渺渺茫茫。由此可知,我們的幸福,乃至於家庭的美滿、事業的成敗,統統操在自己手中,就看你自己怎麼想、怎麼做。

  經文裡面所說的,這是修的善因,大善因緣,得的是大善的果報。善人他必定有善的習氣,就是好善好德,這不是學來的,自自然然的;從惡道裡面來,他也帶的有惡習氣,他也不是故意的,他自己控制不住,他就會顯露在外表上,自己控制不住。惡道來的帶的惡習氣,善道來的帶善習氣。這是純善之人,他帶的善習氣,『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這個就是善習氣。他對於諸佛菩薩、對於聖賢人,自自然然生仰慕之心,喜歡,喜歡親近、喜歡接觸、喜歡聽聞。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是人教他的嗎?不是的,自然的,就跟前面講「自然發應」的。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某人他有善根,這個根就是過去生中的餘習,他有這個善習。所以他對於諸佛菩薩、對於三寶、對於善人,他能夠尊重,他能供養,這個福報愈積愈大。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是世間第一福田。我們講種福,田是比喻,田裡面能長五穀雜糧,我們種子種下去它就會生長,就有收成。眾生的福到哪去種?福也有個田,能生福的是三寶,到三寶門中去種福。可是從前的三寶,真的多,假的少;現在的三寶,是假的多,真的少。這話怎麼說呢?讀《楞嚴經》就曉得,《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恆河沙就多了。所以末法時期諸位要謹慎,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看個清楚,到底是真的三寶、還是假三寶。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性去觀察、去分析。為什麼?我們種的福,它才會成熟、成長。如果種錯了,不但福得不到,連那點種子也會爛掉了,也可惜了,這要知道。所以真正想修福,還是要有福慧之人他才能修福;沒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上,譬如種子種在沙土裡面不能生長,種在石頭上也不能生長,他種錯了地方,這要知道。這是講到尊重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一切供養當中,你要懂得修、會修。哪一種修行方法得的福報最大、最殊勝?剛才我們說過,我們希望得到的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有沒有方法讓我們一種修法,這三種果報統統得到?有。什麼方法?法布施。法布施裡面一定有財,我布施一本經書,這本經書印出來,是要花錢才印出來的,這就是財布施;這個經本裡面佛所講的這些教訓,這是法;你讀了真正明白了,心開意解,一切憂慮恐怖都離開了,這無畏布施得到,所以這是一舉三得。在現代這個社會科技發達,不僅僅經本是法布施,錄音帶也是法布施,錄的是佛經。許許多多的同修想聽佛法,因緣不具足,或者居住的環境太遠,不能來聽;或者是因為有特別的事故,沒有辦法來聽。我們現場講經統統都有錄音,錄音帶就是有聲的經本,念誦的、講解的。我們買錄音帶、製作錄音帶,這是財布施;錄音帶裡面內容是法布施;他聽了心開意解,遠離一切顛倒夢想,這是無畏布施。所以,做錄音帶、做錄影帶,統統屬於法布施。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這樣的尊重供養,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

  講到供養當中,還有沒有殊勝的?給諸位說,有。什麼是第一殊勝?是培養弘法人才。沒有弘法人才,好了,這一代講經的人死光了,後面就沒有了,後繼無人了。所以這個是第一樁大事,最殊勝的,就是發心來護持這些年輕的這一代僧才。學講經不容易,學講經基本的條件是修行,是要有真正的德行、有修持,他才能相應,解行相應。如果沒有修持,單單是解,沒有行的功力在裡面,所講的不相應,為什麼?必然是道聽塗說,聽到別人怎麼講的,看看註解裡面怎麼講的,這個不行,這個不相應,與自性不相應,與大眾根機不相應。為什麼?我說個比喻,大家就明瞭了。譬如這個醫生,不高明的蒙古大夫,他要替人看病,他也不會看,聽說你有什麼病,找找那些藥方看看,這個藥方抄一點,找找那個醫方再抄一點,抄完之後,你來看病的時候假裝看,然後把這藥方給你拿去吃。如果你很幸運,吃了還沒什麼大妨礙,病也不能好;如果你不幸的話,那一吃就吃死掉了,這害死人了。真正高明醫生,沒有藥方,給你診斷,對症下藥。講經說法亦復如是,必須自己有真正修學的功夫,與自性相應,與眾生的根機相應。所謂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就是與自性相應;「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應機說法,這是根本的條件。所以著重在修持,沒有真正修持的功夫,學,學不會,學一輩子也學不會。所學會的,就是我剛才講的那樣的蒙古大夫他的看病本事,只能學到那個程度,那個程度不能給人治病,治一個死一個。

  這就是李老師從前講的個笑話,墮十九層地獄。他說一個醫生替人治病,就像我剛才講的一樣,看一個死一個,看一個死一個,大概是死了不少人,最後閻王把他抓去判他到十八層地獄。他還在辯護:不是我的錯,我沒有錯過,我沒有有心害他,不過是藥用錯了而已,我不是有心的,怎麼會判得這麼重,判到十八層!很不服氣,在跳腳。這一跳的時候,底下就有人叫,「老兄,你不要跳,你這一跳,灰塵都落到我頭上來了」。他這一想,我這十八層,他說底下難道還有一層?「是啊!」他說你是多少層?「我十九層」。他說你老兄幹什麼的?「我教書的」。教書誤人子弟,墮十九層地獄;這個講經要是把法門講錯了,那一定是墮二十層地獄。下面還有一層,是講經講錯了的,所以相當不容易。

  所以要曉得,護持、培養弘法人才,這個功德非常之大。我們今天佛法不興盛,這大家都曉得,不興盛的原因在哪裡?就是缺乏弘法的人才。培養弘法人才實實在在不容易,最難的是什麼?就是不受外界的誘惑,這一點就難。這個名聞利養稍稍一誘惑,他就動了心就完了。現在要找一個年輕人,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到哪去找去?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個一兩個,不容易。這個的確唯有求諸佛菩薩再來,如果不是諸佛菩薩再來,沒有法子。這些事實我們都要曉得,然後才知道怎麼樣修「尊重供養」,你心裡面自然有分寸了。

  『未曾間斷』,第一個是心願不間斷,念念護持正法,擁護正法,培育僧才,續佛慧命,這個心願不能間斷。第二個,這事相上不能間斷,有這個機緣我們就努力去做;沒有這個機緣,遇不到這樣人,也遇不到這些事情,我們的心願不間斷。遇到有緣,遇到這樣的人,遇到這個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幫助的時候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換句話說,要慢慢觀察他會不會變,現在會不會變,將來會不會變,要注意這一點;如何防範他不會變,這更是智慧了。所以大家不要有個錯誤的觀念,一看到出家人都是聖人,好像出家人都不會犯過錯,這是很大的錯誤。出家人也是人,心裡頭也有貪瞋痴慢,也會爭權奪利,與世間人沒有兩樣,不是聖人。你的態度就會變成客觀,對於出家人就有很大的利益,不至於感情用事。出家人沒有錢的時候,道心很堅固,為什麼?他不打妄想;錢多了妄想就來了,就墮落了。沒有名的時候,心很定,名聞利養統統都沒有,心很安定,在道上;一有名聞利養就完了,就變質、就墮落了。所以看到經文上:我要趕快去修尊重供養。這一尊重恭敬、一供養,名利都來了,這個出家人被你這一尊重供養,就往下墜落去了,明明修得很好,這一下就搞到三途去、搞到地獄去了。誰送他的?你好心把他送下去的,這還得了嗎!說個實在話,我在國外講經也常常講,這些年輕出家人為什麼墮落?都是你們居士把他害了。你們雖然口裡講的是護法,做的是什麼?滅法!哪裡是護法?做的是滅法。你們將來還想往生,往生是不錯,決定往生,往生三惡道,不是西方極樂世界。要謹慎、要小心。

  所以今天佛教所缺乏的,是一個良好的制度,沒有制度是什麼?沒制度是人治。人治很危險,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循規蹈矩,還像個樣子;這善知識一不在了,就亂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裡看得很多。如何能夠從人治把它變成法治,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多想想,要努力去做的。居士要正信,像本經前面講「賢護等十六正士」,你的確賢慧,你要護持正法,在家居士是要有這個責任。所以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那個制度很好,道場都是在家居士的。像大家所熟知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個財產是誰的?是給孤獨長者的。他有沒有捐贈給釋迦牟尼佛?沒有。如果捐贈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接受,他就還俗了,就回家了,他不是出家,他有了家了。不是的,主權還是給孤獨長者的,給孤獨長者這個處所,是禮請釋迦牟尼佛到這裡來弘法利生,這叫供養;而不是把這個場所主權給他。他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他教得很好,我們希望他再多住幾年;他講得不好,講得不好你到別的地方去,就請你走了。這樣好,這樣一個出家人,各個都很自愛,為什麼?要修德,要求學問。如果沒有德行、沒有學問,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沒有人請你,這個方法是對的。決定不能把道場給這個出家人,那害死他了!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我這幾個道場,董事會裡面統統是居士,現在美國這個道場,董事會裡頭沒有出家人。我是出家人,我退出董事會,他們請我做會長,是榮譽會長。另外有負責任的董事長,美國達拉斯佛教會董事長就是我們的韓館長。所以她一生病,外國也著急,現在她的病好了,精神一天比一天好,體重也一天比一天增加。她現在不願意到這兒來,是想再多養幾天,養幾天大概要到國外去。恢復得很快,實在講也是三寶加持。

  所以居士一定要正信,要護法。出家人在這個道場,我們達拉斯那個道場居住的期限是一年,你這一年修得好,你的品德、學問都認真修學,到明年我們請你再住一年,修得很好再住一年,就可以一年一年住下去;你修得不好、不對勁,住滿一年,請你到別的地方去。這個樣子逼得出家人一定要很謹慎的真正用功努力,不能懈怠。懈怠,董事會居士們看到的時候,到了一年請你走路,我這裡不要你了;你有修、有德,我們希望你年年再住。為什麼不讓你長期?長期,他這個毛病就生了。我只給你一年期限,絕對不給你一年以上,我們用這個方法使他能夠用功。你的衣食住行四事供養,董事會負責任,你不要管這個事情,一切事務上事情不要管,錢財上事情不要管,那是董事會的事情,董事會護法、護持,生活方面樣樣都給你照顧到。可是你要是修學不如法,到期請你走了,你什麼也沒有了。所以道場住兩種人,一種是真正修行人,一種是真發心學講經弘法的人,道場住這兩種人。不能講經說法,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也供養你,也成就,那也是了不起。如果天天在打妄想,在搞是非,那就請你到別的地方去,我們這個地方不能夠容納。所以從我們本身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

  我這邊也有不少同修在這邊剃度跟我出家,我這個道場不能給他們,這給他們就變成子孫廟了,上對不起諸佛菩薩,下對不起四眾同修,我們要護持正法。所以古人常講,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道比廟要緊,廟可以不要,只要有道,天下的廟哪一個寺廟都歡迎,求都求不來,道要緊。所以,既然出家了,就一心向道,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這個董事會裡面成員是我選的,我選董事的條件只有一個,說實在話,他相信不相信佛,我都不考慮,我覺得那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深信因果。為什麼?他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他考慮事情就很謹慎。所以我選擇董事這條是列入第一,深信因果。真正不要錢、不要名聞利養的、深信因果的人,請他們出來護持道場。我們這個方法如果做得有效果,做得好,希望將來能夠推廣,希望別的道場也跟著我們這個模式來做,這個樣子正法逐漸逐漸自然就能夠恢復。這些都是屬於「尊重供養,未曾間斷」,所以這個意義極深、極廣。

  『如是功德,說不能盡』,我想這句話,同修們應該能夠體會,功德無量無邊。從縱的方面來說,這個功德確確實實是超越了世間,盡未來際(簡單的說,就是它的影響力);橫的方面來講,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確確實實是「說不能盡」。所以在今天佛法裡面急需要的是立法、守法,認真的修行。在本宗,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出家,盡可能的要走弘法利生的道路,在家同修要盡全力來擁護正法道場。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